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一
__年12月3日下午,我校组织织教师观看了远程“视频教育”《师德报告会》,认真听取几位来自一线的教师,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个人先进事迹,我受益匪浅,感触很多。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只有爱孩子的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教师的爱会使学生受到感动,更能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要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对学困生要“爱”字当头,格外偏爱,偏爱能更好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第二、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选择受教育者,必须面对现实,我们所有教育的基础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热爱每一个生命,以尊重与爱去构筑学生健康的人格,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作为教师,我们还应当懂得欣赏,欣赏每一个不同的个性,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为他们真诚喝彩,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支持他们充满信心地走向下一个人生驿站。
学生怎样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呢?听了四位教师的师德报告后,我深有感触,并深受启发,更是深受教育。四位老师年龄各异,经历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的情感——爱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爱心,成为他们塑造崇高师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杨维泽和吕宜民两位老师不远千里,克服种种困难,在条件艰苦、余震不断的灾区支教。承载着组织的信任,同事的关心,家人的支持,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真爱;李雪梅老师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满含微笑,帮残扶弱,尽心竭力,吴顺峰老师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超负荷工作,展现给学生的是挚情,是真情。不可否认,如果说名师的造就离不开一定的机遇和条件的话,即使有,也只会垂青于那些一贯勤奋与努力的人身上。
我决心以这次报告为契机,强化主人翁责任感,深入扎实、有创造性地落实好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也引发了几点思考。
一、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管是师德标兵还是优秀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因此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一步研究《新课程标准》,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要加强师德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
三、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要勇于承认,勤于创新。通过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二
8月中旬,渤海某海域,云翻浪卷,辽宁舰逆风疾驰。“起落架襟翼尾钩放好,安全带锁紧!”飞行员艾群向塔台报告,“嘭!”随着最后一架战机呼啸而落,尾钩牢牢挂住阻拦索,轰鸣巨响中一道新的着舰痕迹“刻”在了飞行甲板上——我军新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驾驶着歼-15飞机在辽宁舰上成功完成了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考核,并通过航母飞行资质认证。
现场指挥的海军领导介绍,这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着舰,实现了由军地协作向部队自主培训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自主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是海军航母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几年来,面对风险挑战多、安全压力大等情况,海军各相关单位始终把航母事业举过头顶,把该批次飞行员上舰作为飞行训练的重中之重,精心筹划、稳扎稳打,严把飞行员选拔关、改装质量关、风险管控关,科学优化训练流程,确保了各项训练任务有序推进。
据了解,这批飞行员和在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英勇牺牲的张超烈士同一批次选调到舰载航空兵部队,他们主动投身到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事业,在训练中,面对困难锐意进取,遇到挫折勇于攀登,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过硬的飞行技术和本领,实现了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向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蜕变。
飞行员艾群在爬下飞机时向战友们展示张超生前所用手电筒,并说:“这是张超的。”
面对训练任务重、安全风险高等困难,航母部队官兵自觉叫响“学英雄张超、做英雄传人、建标杆部队”口号,严格训练秩序,严把技术规范,严控安全风险,结合这批飞行员昼间上舰资格认证,同时组织已获得资质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舰基起降技术保持和提高训练,母舰同步开展了长时连续航行,舰载直升机夜间着母舰训练、飞行甲板损管及医学救援和夜间航空保障流程验证等训练演练。
海军副司令丁毅中将为取得航母资质认证的舰载机飞行员颁发证书。
辽宁舰此次海上训练,在飞行员队伍规模、舰载机驻舰数量、舰载战斗机训练架次和强度均创历史新高,组织舰载机多批次、多课目、多机种同场组训,多项任务统筹并行,航母官兵岗位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际检验了航母飞行组织指挥流程,航母部队的战斗力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月27日,29岁的解放军一级飞行员张超在完成两架次的海上超低空训练后,执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但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滑行时突发故障,导致歼-15机头超过80度角上仰,张超因事故牺牲。
随后,海军将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暂停了近两个月,直到6月中旬。新华社报道,“6月16日,渤海湾畔,一架架歼-15飞机再次展翅海天间”,并称此次事故没有影响解放军航母舰载机事业的前进步伐。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三
优秀革命前辈红祺个人先进事迹
张祺这个英名,对于像我这样的晚生、后学,的确有些陌生。有幸阅读这位历史老人,是从一摞厚重的党史资料和几位领导、专家的深情讲述开始的。
因为工作关系,促成了不久前的一次沪上之行。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建刚告诉我们,张祺是上海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为上海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老人于1993年在上海逝世,终年83岁。如果张老还健在的话,作为百岁老人,面对上海乃至全国发生的喜人变化,他该何等高兴和欣慰!
张祺,1910月生于浙江浦江,幼年家贫,小学毕业即外出做工;1930年进上海美亚绸厂当织绸工,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美亚绸厂六分厂团支部书记,领导并参加震动全国的美亚绸厂工人总同盟罢工;1934年7月赴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1936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回国,任中共江苏省委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领导开展和平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上海市总工会主席、中共上海市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纪律检查筹备组组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和中共上海市委顾问等领导职务。
对于张祺的功绩,上海市人大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陈豪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矢志不渝,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任何压力下,都始终坚持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他扎根群众,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服务大局和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把工会建设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奋斗不息,不论担任何种职务,始终谦虚谨慎、勤勉好学,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崇高风范。
在白色恐怖下,张祺一次次经历了战友被敌人残酷杀害的悲愤、置身被特务紧追不舍的险境,但他从未动摇过理想信念。他的侄子张伯禧回忆说,1946年3月的一天,特务在雁荡路一带抓张祺。当时,张伯禧刚好坐电车经过,车外一片混乱,听说是抓共产党,而且传来了枪声,并看见一个人影朝电车奔了过来。早已对特务行径恨之入骨的电车司机在放过来人之后,故意挡住了特务的去路事后,张伯禧来到叔叔家,叔叔没有任何紧张、后怕,表现出的依然是自信、坚毅和果敢。直到多年以后,张伯禧才知道,雁荡路那惊险一幕,原来要抓的正是自己的叔叔。
1958年2月,张祺任上海市长宁区委第一书记。三年困难时期,张祺虽身患多种疾病,但仍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动员并带领区委干部和全区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经常抽出时间到各个菜市场了解副食品供应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为克服暂时困难,抽调30名干部,组织267个单位自力更生养猪、鸡、鸭、鱼,分配给有关干部职工,减轻市场供应的压力。同时,他还抓工业生产,至1959年底,区工业生产总值比1958年增长46.1%,全区评出53个先进集体、117个先进生产者,其中全国先进集体4个、全国先进个人13人。平时,张祺生活十分朴素。他家孩子多,困难大,粮食不够吃,而自己常工作到半夜时分才下班回家,吃一碗菜泡饭充当晚餐。张祺当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组织上按规定发给一定的生活补贴,但他却经常把这些钱物拿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
“文化大革命”中,张祺也和其他老同志一样惨遭迫害。江青xx集团被粉碎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张祺,带领各级工会组织拨乱反正,大力恢复和发扬工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期间,他要求各级工会领导:“要做无名英雄,培养和树立一批又一批的劳模先进工作者,扬名四海,而自己却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地舍己为人„„我们为党和国家发现和培养了人才,人们是不会忘记的。”晚年,张祺还分别担任了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主任,指导上海地方党史、工运史的征集、研究和编撰,满腔热情地为党史工作发挥余热。他历时8年,根据亲身经历,查阅大量资料,以80岁高龄抱病完成了27万字的《上海工运纪事》,为党史、工运史研究留下了一部重要史料。张祺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令人感佩,催人奋进。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四
你会明白一个村支书为何有如此痴迷的城市情结,还会发现这个“瞎胡闹”的村支书,在满足一己的造城狂热之余,可能无意间会为农村发展理念探索出另外的方向。
因此不要取笑李连成和他的“乌托邦”。这个在盐碱地上搞起了股份制的村庄,变成“村级市”后仅一年,已有来自北京、上海乃至中国台湾等地的20家企业落户,全村总产值超过10亿元,这样的经济规模在当时的中部农村并不多见。
我们可以质疑“村级市”的设想,但是在产值超过10亿元的基础上,很多构成城市经济基础的产业设想便不再是“乌托邦”。
也许是由于他的诚恳和耐心,也许是由于人们对城镇化的共鸣,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学者程汉忠,将“西辛庄市”的诞生看成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于建嵘后来也表示:“有时间,我一定前往西辛庄村向李书记和村民们讨教农村发展的有关问题。我反对的是‘村级市’这个提法,担心这种可能影响国家规制,为一些地方行政扩张提供借口,但绝不是反对农村社区服务城镇化这一发展方向。”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用《狂人日记》发出了第一声呐喊。当然此时此刻的社会现实与当时并无任何可比性,但鲁迅笔下“狂人”的探索与启蒙,跟李连成的气质无疑隔空相通。
李连成当上村支书后的第一晚,他突然想起了村里人看他的眼神。那是穷人的眼神,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眼神,孤立无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李连成想,我得把这种眼神用心焐热了。
因此当他狂热难抑,当他着急激动,当他把“当干部就要爱吃亏”的“连城诀”歪歪扭扭刻在大石头上放在村头,当他自称“人干啥往往都有瘾,我李连成就有‘发展瘾’”,并不管不顾地造起“城”,人们都将深深理解,并会肃然起敬。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五
_年, 我校教职工在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下, 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 学习之后,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上而敬佩。
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 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 不幸之神却于她如影随行: 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 磨难没有使她消沉, 病魔没有使她倒下。 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 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 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 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 那是我的事业; 如果说我有期盼, 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传说, 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 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
从张桂梅的事迹中, 我联想到今天一些不能安心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不能将心思放在讲台上,再对比张桂梅同志的高尚人格,让人感到如此的震撼。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 为人 为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她那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张桂梅, 就是要学习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她爱岗敬业 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 呕心沥血的精神; 学习她崇高师德 治学严谨, 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 学习她珍爱生命 坚忍不拔,为战胜病魔而不屈不挠 积极乐观的精神。 她是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向张桂梅同志学习。
一 热爱教育事业。 对教育的热爱主要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在中华民族振兴道路上地位与作用认识, 我要以实际行为,扎根于中学教育,让受教育的孩子成才。回想参加工作以来的历程: 从 1 997 年 9 月,我就报着一颗对教育事业无比向往和追求的心走上三尺讲台,开始我平凡的事业。在这十三个春秋所走过的历程中, 我永不退缩, 更不放弃,我为之努力着奋斗着,当我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自豪。
二 关爱学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教育的主体, 只有把学生培养好,振兴中华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要培养学生,就离不开对学生真挚的爱,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成为德 智 体 美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改革不断更新的今天,过去的那种教书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了。 现在的学生, 比以前的学生多了更多的想法,受外界的影响也更大,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手段来教育学生? 我认为, 要教育好学生, 杜绝学生的逆反心里 厌学情绪,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绝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 孩子有时是淘气, 有时是一时管不住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犯错误。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理解理解他们, 多跟他们谈谈心里话, 走进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心声,从而对不同的心声进行因材施教。
三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材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重视学生的自我锻炼和个性发展, 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优的发挥,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在学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利于教学和班级的管理。 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教学和班级管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工作中我不断向有经验的教师和班主任请教, 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 用科学 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使自己的教法和班级管理工作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同志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传说, 我深切的感受到一个平凡教育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 “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桂梅的精神, 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 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 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 在普通教学岗位上, 恪尽职守呕心沥血 淡泊名利 执着追求。 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 我要用心感受 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 修养上不断完善, 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六
战争时期,他拿起枪杆,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英勇作战;
和平年代,他放下功名,在烈士陵园里坚守,守护英灵。
在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通化市,60多年来,军功赫赫的老兵徐振明,毅然放弃过舒坦日子,主动为杨靖宇将军守陵,退休后又把岗位交给儿子,父子两代守护英雄,也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徐振明经常说:“将军是民族英雄,为将军守陵,此生不改!”
初心:为人民保家乡 浴血奋战不退缩
深秋时节,杨靖宇烈士陵园内层林尽染,一片片红叶迎风作响,仿佛在诉说那段血与火的岁月。95岁高龄的徐振明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喜欢坐着轮椅到陵园看看。
徐振明还记得1942年在山东老家参加八路军的日子,那时他不到17周岁。新兵培训时,两年前牺牲在林海雪原的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成为他心中的英雄。“我们听后特别感动,发誓要向杨将军学习,保家卫国、抗战到底。”徐振明说。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深受杨靖宇精神鼓舞的徐振明勇敢作战,日照、诸城、高密、莒县等地都留下了他与日寇战斗的足迹。在莒县阻击日寇突围的一次战斗中,他被炮弹击中背部,苏醒后坚持参加战斗,荣立一等战功。
日本投降后,徐振明参加了解放战争。1950年10月,徐振明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战斗。战斗结束后,徐振明再立一等功。
使命:深藏功与名 为英雄守陵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牺牲18年整,通化浑江东岸的山冈白雪皑皑,各界人士隆重举行公祭安葬大会,抗日英雄长眠在他生前浴血奋战的地方。这一年,徐振明随部队返回通化,随即以营职干部转业。
对于胸前挂着一块块勋章的徐振明来说,本可以选择过舒坦日子,但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为杨靖宇将军守陵。于是,听着将军事迹成长、从“娃娃八路”到“战斗英雄”的徐振明义无反顾来到陵园,成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面对众人的不解,徐振明说:“全国那么多人崇敬杨靖宇将军,只有我有机会为他守陵。我既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为杨将军守陵。我守在陵园,感觉还跟战友们在一起……”
初到陵园,工作人员不过三四人,面对艰苦的条件,徐振明事事带头干。当年的同事韩加本还记着,修缮陵园时,徐振明带大家到陡峭山坡上移植崩松,一点点抠土、一棵棵拖下山,辛苦又危险。当时大家不理解:栽什么树不行,非得要崩松?几年后,当一棵棵笔挺向上、锥形树冠的崩松整齐成林时,人们才明白徐振明的良苦用心。
韩加本说,徐振明的较真,除了看护陵园外,更体现在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抗联历史和英雄精神。那些年,他带领工作人员深入长白山原始森林,追寻抗联战斗足迹,丰富馆藏内容。懂他的人心里都明白,这份较真的背后是对英雄的崇敬。
传承:子承父业 精神永续
说起父亲劝自己接班时发生的争吵,徐永军还记忆犹新。1980年徐振明离休,但对陵园放不下心,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尽管从小跟随父亲在陵园长大,但徐永军从没打算接父亲的班。经过三次长谈,徐振明终于说服了儿子。“我妈也说,为英雄守陵,接革命的班比挣钱光荣。”徐永军说。
到陵园工作后,徐永军对杨靖宇的事迹了解越多,就越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也有工作调动机会,但徐永军没答应。他说,为英雄守陵,虽然清苦、寂寞,但安心、踏实。
60多年来,父子接力守护陵园,也见证了陵园变化。20__年政府出资建立东北抗联纪念馆,还建了官方网站。如今,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靖宇烈士陵园年接待10余万人次。前些年,徐振明经常为学生和部队官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和官兵们讲述那些感动过自己的故事和经历。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一个人到两代人,徐振明矢志不渝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2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代表着前进奋斗的方向;一个楷模就是一座丰碑,凝聚着汹涌澎湃的力量。连日来,革命战争老兵、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徐振明同志为榜样,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实践中。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那些为祖国作出牺牲奉献的人都值得我们铭记。”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新闻宣传处处长隗公海说,徐振明的先进事迹在吉林省广大退役军人中引发强烈反响。下一步,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将以学习徐振明同志事迹为契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部队、敬重英雄的良好氛围,落实好各项优抚保障政策,维护好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同时,号召全省广大退役军人要以徐振明同志为榜样,退伍不褪色,离军不离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吉林振兴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徐振明是一名坚守信仰的共产党员,是一个铁骨铮铮的革命战士,是一位默默付出、甘于奉献的英雄,是我们的榜样。”吉林省军区警卫某中队战士李文婧由衷地说,“我要在徐老的事迹中汲取前行力量,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不辜负组织和战友的信任,珍视岗位,积极工作,用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军人。”
长白山管委会民政局综合科孙圣权说,“徐老转业后放弃了相对轻松的工作,毅然选择为杨靖宇将军守陵,用岁月诠释老兵精神,用守护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像徐振明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做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
通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转业干部洪立全表示,作为转业军人、一名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他要以徐振明为榜样,树牢全心全意为退役军人服务的宗旨。“我们要把徐振明老人的精神传承好,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为推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红色接力棒’在我们手中代代相传!”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18级护理二班姬美同这样说。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七
水情巡查员、抢险施工人员、清洁员、安置点厨师、道路养护工……暴雨洪峰中,这些防汛抗洪成员来自一个特殊群体。
在安徽安庆,一批当年建档立卡脱贫户,怀揣着巩固脱贫成果、保卫家园的一腔热血,怀揣着对党和政府、社会的感恩之心,投入这场抗洪战斗。
暴雨中的“吹哨人”
“这是今天早上7点的水位情况,请查收……”
暴雨泥泞中,桐城市吕亭镇金塘洼水库边,一个小个子身影艰难地撑着伞,对着水库水位标尺仔细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向村干部报告了最新水情。
他叫饶爱兵,是石桥村村民,今年44岁,身患残疾,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__年通过五保补助收入、农业支持性补贴、土地流转收入、生态护林员工资等国家扶持政策,实现脱贫。
连日来,雨情水情形势严峻,金塘洼水库水位不断上涨,防汛部门决定有计划地组织放水,以腾出库容。
“因此,对水库水位的观测很重要。”村干部江勇说。
随着防汛工作量不断加大,从转移、护堤到抢险,村里人手捉襟见肘。住处距离水库较近的饶爱兵主动向村委会请缨,成为水库义务巡查员。
“饶爱兵每天定时查看、上报水位情况,有时一天从早到晚要跑五六趟,从不间断。”吕亭镇镇长殷锐说。
事实上,饶爱兵义务帮村里做事已是家常便饭,每到秋天焚烧秸秆时,他都在田间来回巡查,看到有火情就及时报告。
“党和政府帮助我脱了贫,今天轮到回报的时候了,我是自愿的。”饶爱兵说,“这都是我能做的事,我要一直盯到雨不下为止!”
昔日被帮扶者走上一线保卫家园
持续强降雨让长江北岸支流水体菜子湖水位不断上涨,严重威胁周边乡镇安全,安庆市宜秀区沿湖干部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奔向抗洪抢险一线。
“小五子,你没防过汛,跟着大伯、大叔们多学着点,不懂要多问。”人群中,罗岭镇脱贫户杨积富对儿子杨小五大喊。随后,两个人分别奔向自己的防汛“岗位”:杨积富上山参与运送物资到圩堤,用于挡浪防护;杨小五到东方红圩大堤查漏排险,加固圩堤。
“党和政府帮我脱了贫,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应该为村里做点事,这里才能安心。”杨积富用手戳戳自己的胸口说。
在桐城市孔城镇红庙村,圩堤出现险情,急需棉被堵住涵漏,戴泽敏等16名脱贫户捐出自家旧棉被。
在望江县赛口镇金堤村,脱贫户石时结将自家房屋腾出几间,让堤坝巡查人员歇脚住宿。
在潜山市水吼镇风光村,脱贫户宋曰胜成了道路养护工,每天冒雨对村内道路进行不间断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垮塌泥土与落石,保障交通安全。
即使在安置点,也有脱贫户挺身而出的身影。在桐城市双港镇南河村安置点枫树小学,被安置在这里的脱贫户姚如意,看到村干部忙得分身乏术,便拿起扫帚、拖把,主动承担起安置点的卫生清洁工作。
在怀宁县江镇镇模范小学安置点,案板上的鱼肉、蔬菜码得整整齐齐,一些转移过来的村民帮着洗菜、配菜,忙碌中不时传来笑声。而掌勺的大厨陈文兵是模范村的脱贫户,也是这所小学的代课老师。
从7月6日安置点设立第一天,陈文兵每天早上把家里安排好,就上街买菜,到安置点做早饭、中饭、晚饭,深夜才回家。“这点事,同党和政府帮我们脱贫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她说。
巩固脱贫成果回报社会
安庆是安徽省扶贫重点地区,国家层面的重点贫困县和片区县占全省的25%,贫困村占全省的12%,贫困人口占全省的14%。
据安庆市扶贫办统计,历经几年攻坚克难,全市贫困人口由20__年建档立卡时的67.63万人降至2020__年底的1.0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__年的15.28%降至2020__年底的0.3%。
“现在我们375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由20__年的4394元增加到20__年的12679元。”安庆市扶贫办副调研员阳操说。
巩固脱贫成果,是广大脱贫户的心声。
望江县华阳闸附近,几十名村民正在全力准备抗洪物资、抢险护堤,每天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8点多,吃饭都在江堤上。20__年脱贫的大号村村民颜德友说:“大伙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脱贫产业,不能让大水吞了。”
为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安庆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17日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在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针对贫困户、贫困村切实开展聚力帮扶行动。
“昔日的被帮扶者,今天走上一线保卫家园、帮扶他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反哺社会,这是扶贫先扶志成果的真实写照。”安庆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童宏葵说。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八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余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而她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帯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播撒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视频时,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湿润的:当她暑假天天走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爱心。
“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却洗衣机都没有。就这样,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
坚定。
“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取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
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时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
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习榜样精神,传承榜样力量!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九
今年50岁的陈忠俤是福建省罗源县鉴江村党总支书记。大年初三这天,连续多日奋战在基层防疫第一线的他,因劳累过度昏倒在村部,导致脑部血管破裂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
1月23日是农历腊月廿九。陈忠俤接到消息,罗源发现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24日被确诊),鉴江村村民郑某与患者乘同列动车返乡,已回到村里。陈忠俤立即组织人员上门,劝说郑某前往县级隔离点隔离观察,但对方并不配合,说什么也要在村里过年。陈忠俤在郑某家里一直待到深夜12时,反复劝说,并承诺保障他们一家的正常生活。在他的耐心劝导下,除夕下午6时,郑某和老伴儿同意前往县级隔离点。
鉴江村人口集中,户籍人口6017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集中,疫情防控工作难度非常大。作为老党员,陈忠俤深知守土有责的重要性,全力以赴落实上级的要求:24小时值班、组建3支党员先锋队入户摸排、发放宣传单、通过村村通广播进行宣传……
鉴江村沿海养殖户较多,人员结构复杂,陈忠俤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上岸人员及滞留渔排的外来务工者进行逐一摸排,为疫情防控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他还在村部设立信息反馈专线,既能及时收集信息,也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就这样,陈忠俤一直忙到正月初三,5天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村里防控疫情的举措见效了,但他自己却倒下了。
“老陈20__年做过脑部手术,但做起事来总是拼尽全力,丝毫不顾及身体。”村主任林建标回忆,陈忠俤一直以来工作都很认真拼命,建设美丽乡村、抓自来水管网等项目,他总是雷厉风行,一刻也闲不下。
鉴江镇党委书记辛捷说,多年的共事,让大家都很佩服陈忠俤。“把任何事情交给他,我们都很放心。”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十
一边是国外优越的科研、工作、生活条件,一边是恩师丁颖先生毕生收集托付给他的7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卢永根选择了留下,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的建设需要我!”
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个科研命题,让卢永根花了毕生时间来思考。他像普通的农民一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稻。为什么?因为他有科研求真的恒心。
他担任华南农大校长期间顶住压力,破格提拔青年才俊,以人才断层困局,改变论资排辈风气,打开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为什么?因为他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忠心。
他的家中陈设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年过七旬每天仍自己到食堂打饭,简朴一生的他却毫不犹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尽数捐出,献给他钟爱的农业教育事业。为什么?因为他有无私奉献的爱心。
赤脚耕耘大地,卢永根不在乎名,不在意利,但求这一生过得有意义。扎根田里乡间,卢永根不顾得累,不害怕苦,只求育得青禾,苍生饱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心唯大我育青禾。正是因为像卢永根这样的一代代科学家舍弃“小我”而执着于“大我”,怀抱一颗质朴至极而又难能可贵的恒心、爱心、忠心奋力拼搏;一批批农业科研工作者躬身于田野乡间,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土地上;广大科技领域工作者不忘初心,发扬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农民在丰收时的笑容才会如此灿烂,粮食安全的红线才会被牢牢守卫,“苍生俱饱暖”的全面小康梦才会日益接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才能响亮吹奏。
在给予他们崇高礼赞的同时,社会也应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科研制度环境,破除“五唯”,让领衔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让他们的科研才华得以尽情发挥,科研抱负得以尽情施展,助力科技强国梦更早实现。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十一
黄大发,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凭借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辈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层实际、灵活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主要学习体会如下:
一是学习黄大发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黄大发在担任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和大山较劲,彰显了黄大发老支书的为民情怀,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
二是学习黄大发敢于担当、实干巧干的工作作风。尊重科学,实干加巧干是黄大发的厚重底色之一。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
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三是学习黄大发联系群众、坚守初心的公仆本色。黄大发36年如一日,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实际行动燃旺理想信念的火炬。正如有新闻报道描述:“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
作为一个党员,虽然黄大发“大字不识几个”,但时刻记着“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是鉴别干部的“试金石”,也是区分“好干部”与“坏干部”的“分界线”。
党员干部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黄大发为镜子,在思想认识、精神境界、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进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打牢转变作风的思想基础。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党员干部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政治修养;实践党的宗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修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本色,加强作风修养。这些内容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是我们做好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指南。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十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切实落实省委组织部和市委工作要求,进一步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制定六项措施。
一、激励引导党员干部把疫情防控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根据全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的调度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按照“清单制链条式工作法”,精准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措施,用好提示单、督办单、成绩单,抢时间,严管控,抓救治,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农村和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属地责任,落实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实施网格化管理,“两委”班子成员要包重点户、盯重点人,坚决防止疫情输入和扩散。
二、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干在一线。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各级党组织要选派敢战斗、能战斗、善战斗、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精兵强将上一线。在疫情防控一线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做到哪里有疫情、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统筹工作力量,调度安排好各工作领域、各工作环节预备队,尤其要统筹全市力量,加强医护人员梯队安排,保证一线人员得到及时必要休整。分散办公人员要时刻关注疫情变化,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学习,时刻准备冲向一线。引导在职党员到所在村(社区)报到,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协助包片、包户、包人,筑牢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
三、注重在疫情防控一线发现培养考察使用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发现考验入党积极分子,对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及时发展入党。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识别评价干部,组织部门派人参加应对疫情工作督导组,深入一线近距离观察考察干部,将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具体事例,记录在《担当档案》,作为识别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大胆提拔使用表现突出、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难以有效履职的干部,严肃问责在疫情防控中不落实、不研究、不作为、不在状态、不守纪律的干部。
四、关心关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开展谈心谈话,加强对防控一线干部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自身防护、及时减压释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医疗物资优先保障疫情防控工作一线需要,调配口罩、防护服、消毒用品等物资向一线倾斜,做好交通、值班、餐饮等后勤保障。合理安排使用疫情防控党费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慰问战斗在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补助因“疫”致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切实为基层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关心关爱患病、进行医学观察、被采取隔离等措施的党员、干部,加强沟通联系,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严格遵守防控规定,自觉配合治疗和观察,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五、及时发现和宣传表彰疫情防控一线先进典型。对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特别是战斗在防控最前沿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及时总结、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记功、嘉奖等表彰,在干部实绩考核和公务员年度考核中优先考虑优秀等次,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锋的浓厚氛围。
六、保证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各级党组织要为敢于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撑腰鼓劲,加大容错纠错、澄清保护力度。加强工作统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减少会议文件、材料表格报送、督查检查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确保集中精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身深蓝色粗布衣服、一头刚盖住耳朵的短发,在1975年剪掉长辫子之后,申纪兰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在农村最常见的打扮。
她一生不曾离开劳动,即便89岁高龄,每天还是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
“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她说,这是她的初心。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是全国唯一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人,一生堪称传奇。
她嫁到西沟村时才18岁,婚后第六天就下地干活,一生信守“劳动就是解放”。
上世纪50年代,她带着十几个姐妹加入互助组,和男人一样种树开荒,把男女“同工同酬”变成了现实。至今,村里仍流传着这样的“斗争故事”:
春播快开始了,成堆的粪要往地上匀。妇女装一天粪7分工,男人挑、匀一天10分工。干了一天,妇女们都想挑粪匀粪。男人不愿意,就比赛。一样多的人和地,男人休息了,妇女不休息,不到晌午,妇女们都匀完了,有的男人还没匀完,连最反对同工同酬的男社员也说:“该提高妇女的底分了。”
1983年,西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迎来改革开放后的新起点。2年后,申纪兰带领乡亲们办起了平顺县第一个村办企业,西沟村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现在,西沟村有集体企业4家、民营企业12家。20__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
在申纪兰身上,“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初心已经化为血液。即便在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她依然早早起床,给大家扫地、打开水、擦桌子,也不曾将自己和孩子户口迁到城市。
申纪兰对物质生活看得很轻。她住的仍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有一张旧桌子和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没有一件现代化家具和高档电器。但她却多次将奖金捐给村集体。她坚持不领厅级干部工资,原来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涨到300元。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党的教导,不能脱离群众,要给群众干工作。”申纪兰说。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十四
17日上午,苏庆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岱岳区政府大楼举行。报告会采取视频形式召开,岱岳区区政中心设主会场,各乡镇(街道)、园区设分会场,岱岳区有关部门和天平街道相关负责人、村干部代表、村民代表、苏庆亮女儿在会上分别作报告,从不同角度向大家讲述了他们眼中的苏庆亮。
村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依靠
苏庆亮是岱岳区扶贫办公室原副主任、岱岳区天平街道办事处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还是全国劳动模范。20xx年7月24日下午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6岁。
1994年,24岁的苏庆亮同志服从组织安排,毅然放弃天平乡机关工作,回大陡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顽强拼搏20xx年,把一个荒山秃岭、贫穷落后的“荒陡山”“穷陡山”变成了山青水秀、物阜民康的“绿陡山”“金陡山”。苏庆亮去世后,数以千计的村民和认识他的人都自发悼念、缅怀和追思。
大陡山村村民代表李云,四年前嫁到大陡山村。李云在报告会上说,她印象中的苏庆亮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在大街上见到小孩,他要亲热地逗一逗;路上遇到长辈,他关切地问候一声。村民也都把他当成自己的依靠,家人生病,孩子上学,婆媳不和,邻里纠纷,谁有难事都找他,他也都热情地帮助解决,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自家事还重。村民霍守平的孙子吃花生呛了气管,苏庆亮知道后,顾不上吃饭,亲自把他送到医院,帮着挂号,和家属一起守在手术室外,直到孩子脱离危险才离开,临走还留下了200元钱;村民刘光荣的儿子考上大学,凑不齐学费,找到苏庆亮想预支点工资,因预支工资不符合规定,苏庆亮自己掏500元钱塞到她手里“他是村民的贴心人。”李云说。
“大陡山人民不会忘记你”
孟广波是大陡山村“两委”委员,从小和苏庆亮一起长大,一起共事20xx年。孟广波说,1994年苏庆亮接任村支书时,大陡山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村里遗留的棘手问题一大堆,村集体负债近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千余元。
苏庆亮处事公道,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乡亲们尽早富起来。经过一系列挫折和失败,最终,苏庆亮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实际,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子:20xx年开始,用两年时间,把1800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变成了全村的“绿色银行”;20xx年春天,发动13名党员和干部集资13万元,流转村民10亩地搞起了苗圃;20xx年发展茶园,并注册“泰山极顶茶”,取得了成功。随后十几年里,苏庆亮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行大规模土地调整,建成绿化苗木基地460亩,有机茶园600亩,建起了茶厂、砖厂、旅游接待中心、青少年拓展训练中心等集体经济实体,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大陡山村成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发展苗圃的时候,他干脆在地边搭起窝棚,连续几个日夜在那里守护,两个月体重就瘦了十来斤,换来了5万元的利润。苏庆亮手捧上任以来村里赚的第一笔钱时,回想几年来的酸甜苦辣,他放声大哭了一场。”孟广波说。
20xx年苏庆亮离任时,大陡山村集体资产已经超过亿元,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现在,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安排了合适的工作。不论男女老幼,都享受到了发展成果。“大陡山人民不会忘记你。”孟广波说。
他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
苏庆亮心里时刻装着村民,村民心里自然也装着他。有一回,苏庆亮生病在家,李云90岁的祖奶奶赵玉珍听说后,用手绢包着几个饼干,踮着小脚,颤颤巍巍地从村西北角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村东北角的苏庆亮家,拉着他的手说:“孩子,谁生病也不能叫你生病啊,这病要是能替多好哇,俺就替你,让你好好的,领着全村人过好日子。”一句话,感动得苏庆亮热泪盈眶。赵玉珍临走的时候,还偷偷塞到苏庆亮枕头下面带着体温的50块钱。
岱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高明法在报告会上表示,全区、全市发出号召,向苏庆亮同志学习,称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典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记者从报告会上获悉,岱岳区印发了《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广泛开展向苏庆亮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向苏庆亮同志学习,并安排区委宣传部认真筹备、组建苏庆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进一步宣传和学习他的先进事迹,17日上午举行的就是报告团的首场报告会。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篇十五
4月28日,“春风”吹进座无虚席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正在举行的王家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时代楷模王家元同志的故事一次次打动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次次回荡。
上午9点30分,报告团5位成员陆续走上讲台。他们中,有王家元工作的好搭档石均,有靠“三哥”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胡怀彬,有曾和王家元讨价还价的业主周波,也有连续几年采访王家元的记者吴晓颖。一个个故事,一点点体会,都让人深深感动。而每一次感动,都直达心底。
动情之处抹眼泪
孙建民是北京一个社区的基层干部,他早早来到会场,选了靠前的座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重重,我就想听听,王家元是怎样做好群众工作的。”
孙建民找到了他的答案。
“我发誓:不畏难、不畏险,善始善终,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当王家元激情澎湃地说出这番话,场内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那晚最动人的场景,是节目快结束时,上百名村民蜂拥而上,手挽手把王家元接连抛起。那一幕,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听到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吴晓颖满怀深情地回忆,在场观众抹起眼泪。
会后,孙建民感慨地对记者说,“王家元为百姓服务真心实意,非常实在。”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王家元只要发现两家人“不说话”了,就立刻进行调解疏通,把基层矛盾化解在最细微的阶段。
来自北京电力系统的职工李楠,被王家元艰苦奋斗的精神所鼓舞。“王家元带领群众致富,是扎扎实实地实干、巧干、敢闯敢拼。”
报告会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开,争相和王家元合影。一名基层干部主动向王家元要电话号码,希望今后好好“取经”。
想说的话太多太多
每位报告团成员的发言时间,被限定在15分钟。大家都觉得,时间太短,想说的话太多太多。
筠连县腾达镇党委书记石均,第一个走上讲台。和王家元十多年来并肩作战,石均和王家元有过分歧、有过争执。但老石说,他从心底佩服这个好兄弟。
作为镇党委书记,石均对王家元“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有着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心涣散、寸步难行,春风村却能凝心聚力、高歌猛进?这是因为有王家元这样的精神引领、道德引领、人文引领的好带头人。”“为什么很多地方满足于小富即安,春风村却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因为有王家元这样的居安思危、求进思变、胸怀宽广的好带头人。”
即便说着一口“川普”,村民胡怀彬也迫不及待要和大家分享他与“三哥”之间的故事。从每天只能吃两顿红薯稀饭到自家仅卖李子就能收入10万元,“我从心里感谢三哥,是他领着我找到致富路。”
吴晓颖回忆第一次见到王家元时,他是个“泥人”。那时,村里正在修建新村聚居点,满身泥浆的王家元,正带着村民干得火热。此后一次次采访,吴晓颖每次都有新感受。“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与许多老幼相守的‘空心’村不同,春风村充满了活力。”变化记录在采访本中: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开张了,第一届品果节开幕了,三块石新村聚居点建成了,家家门前多了摩托车、小轿车……
让春风村明天更美好
来北京这几天,王家元一直没闲着。白天彩排布置会场,他带头搬桌子摆椅子,晚上将报告稿一次次打磨。20xx年的艰辛历程,王家元用最质朴的语言带到报告会现场。
他带来了自己的梦想和激情。回想村民们高票选举自己当村主任那天,一边是村民的期盼,一边是家人的反对,王家元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知农民群众生活的艰辛,深知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改变落后面貌、发展致富。乡亲们这么穷,我就是再富,心里也难受,因为,我是春风人。”
他带来了自己的实干和巧干。修路的时候,他带头捐资,和村民一起攀峭壁、喝凉水;发展茶叶产业,他把选择权交给老百姓,召开坝坝会,让大家决定干还是不干;党的之后,他创新思路,延伸产业链,带领村子走生态观光旅游的路子……
报告会上,王家元将多年的经历总结为5个字:“闯、干、巧、实、情”。“‘闯’不是瞎闯,而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开思路;‘干’不是蛮干,而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实’就是讲求实际,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为发展求实效;‘情’就是以真情团结群众,以真心对待客商,走合作共赢、共同致富的路子。”
站在人民大会堂,王家元把千言万语凝结成决心:“我将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一如既往、勇往直前,带着我的乡亲们去拼、去闯,让春风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