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文化苦旅》有感篇一
一、精品创作再创佳绩,重大活动精彩纷呈
实施精品引领战略,舞台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我省文艺百花园春色满园,在国家重大评奖项目上我省作品屡获佳绩。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舞剧《王昭君》、儿童剧《古丢丢》、京剧《生活秀》3台剧目获文华大奖特别奖,花鼓戏《生命童话》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入选参演和获奖剧目总数居全国第二;有13个节目和4个群众**活动品牌获全国群星奖,1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6人获"群文之星"称号,入围和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三。省群艺馆辅导的《撒叶儿嗬组合》获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组金奖。在刚刚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我省剧目入围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接受表彰,再次位列全国前茅。全省新创作了交响乐《交响》、京剧《1950-初定》、戏《妹娃要过河》、话剧《信义兄弟》、话剧《红叶》等一大批重点剧目,其中《信义兄弟》受到李鸿忠等省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话剧《红叶》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演出获得成功。交响曲《交响》作为20xx年新年音乐会主要曲目在琴台大剧院演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与市民一起观看,给予高度评价。各地深入挖掘当地历史资源,倾力打造艺术精品,推出了《踏歌》、《荆山楚源》、《梦寻》、《隽水天城》、《情系》等一批剧节目,受到群众欢迎。
重大**活动异彩纷呈。我厅成功承办了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各项**活动,400多名演职人员在上海世博园成功上演了大型歌舞《激扬飞歌荆楚情》、广场演出《荆楚记忆》,展演区演出《楚风流韵》、巡游踩街《凤舞楚天》、非物质遗产展示《楚风楚俗》和湖北周开幕式的相关活动,中外游客4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和展览,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湖北,得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好评。圆满完成舞剧《王昭君》赴北京惠民汇报演出、赴慰问演出,第七届中国台湾·湖北()周系列展览和演出,慰问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竣工演出等多项重大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楚天文华奖评奖活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第九届中国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十四届"楚天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奖活动、"惠民、免费看戏"活动。"惠民、免费看戏"活动被列入省政府20xx年十件实事之一,共演出2465场,直接惠及群众200多万人次。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湖北人的精神风貌,大力激活了湖北的发展优势。
二、设施建设跨越发展,服务能力显着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投资7.8亿元、中西部一流的省图书馆新馆工程顺利推进,去年十月,李视察了新馆建设工程,给予高度评价。省博物馆扩建总体规划、建筑方案国际征集工作和编钟馆改造工程稳步推进,省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址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博物馆、**大剧院等地市重点建设项目抓紧推进。基层阵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确定的基层公共设施建设目标全部实现。截止20xx年底,随着最后一批207个建设项目、3366万元建设资金的下达,全省乡镇综合站建设项目和资金全部下达,乡镇综合站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重点公共服务项目整体推进。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累计投入近1.9亿元,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服务点36959个,县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部建立,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各地充分发挥流动舞台车作用,持续开展全省专业院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年演出超过2万场;全省系统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接待观众近1000万人次;大力构建覆盖城乡图书馆服务网络,各级公共图书馆达107个,其中92个达到国家等级馆标准,创我省历史最好水平。**城市圈九市图书馆全部实现通阅服务文化工作总结20xx文化工作总结20xx。
群众性**活动广泛开展。各地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批群众活动,各具特色、渐成品牌,如**市的"之夏"、知识工程少儿系列读书活动;**市的"唱响"民歌大赛、"红歌会";**市的"矿冶**周";**市的"周周乐"广场文艺演出;"农家乐杯"群文大赛;传统民间舞蹈展演;**市的"人民广场大家乐"、"颂读中华经典·共享和谐社会";**市的"三峡广场月月演";**市的"家庭风采展示大赛";"星火燎原"全市农村中心户调演、**市的"月月红"系列广场**活动、"夏日广场**月"等,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参与,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地积极落实农村"以钱养事"的机制,激发了基层活力。省**厅继续执行奖励措施,对下乡演出等给予补贴,鼓励**单位多创作、多演出。对站建设等项目签订实行绩效考评机制,开展检查督办。制定并实施公共服务人员培训规划,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素质。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制度研究,承担启动了**部委托的中部地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综合研究任务。
三、监管引导力度增强,**市场繁荣有序
强化监管,**市场规范有序。全省各级行政部门在加强**市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管理重点,开展了20xx年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平安世博"专项保障行动、暑期集中行动、网吧专项治理行动、校园周边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娱乐场所专项治理行动和国庆安全检查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86245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93030家次,责令整改2711家次,警告11935家次,责令停业整顿305家次,吊销经营许可证6家,有效地维护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各地还积极探索,在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高技术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等方面,建立了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监管机制,**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
宏观调控,优化市场结构。进一步明确和严格控制了全省网吧、游艺娱乐场所的总量布局,规范了设立标准、审批程序和监管措施。目前,我省经营性网络**企业有21家,注册资金超过2亿元。在我省开展业务的网吧连锁企业达到9家,连锁门店超过500家。全省游艺娱乐场所总量控制在1602家以内。我省已形成演出、娱乐、网吧、音像、电影、网络、艺术品、艺术培训、图书报刊等门类齐全的**市场,民营主体达到我省**市场主体的5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经营主体并存,构成了具有生机活力的**市场。连续开展了农村**市场十佳乡镇评选活动,引导和培育了广大农村**市场。
提升素质,提高执法水平。举办全省**市场行政执法培训班,开展**市场行政执法绩效考评、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和优秀执法案卷评选等活动,完成了湖北省**市场综合执法的4大门类18项制度、9大门类170项执法范围的编撰起草工作,**市场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快速增长
筑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成果卓着。成功举办了湖北产业招商博览会。来自美国、英国、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家**企业和经纪机构、2万多客商参会参展。展会期间,120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4个,签约金额达714.94亿元(合同签约金额537.13亿元,意向签约金额177.81亿元)。上海证券、中国银行湖北分行等金融机构分别与宣传部和**厅签约,金融支持授信额度达到1100亿。
做强主体,加大扶持力度,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艾立卡电子有限公司被评为第四批国家产业示范基地。第二批省级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工作结束,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两点十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企业被评为省级产业示范基地;推荐3个产业示范基地、4个产业项目申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争取扶持资金1750万。**市实施产业"一区一园"工程,高新区中国光谷动漫产业基地、**区创意大道创意产业聚集区、"造"创意产业聚集区、昙华林艺术村等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动漫产业异军突起。认真落实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湖北省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了全市动漫产业认定工作,下拨首批扶持资金1200万元。着力培养动漫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动漫人才。我省动漫电视片《阿特的奇幻之旅》、《小鼠乒乒》等在央视热播,动漫电影《熊猫欢欢与箭竹仙子》、《闯堂兔》等即将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动漫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开拓市场,加大营销力度,经营业绩屡创新高。全省演出公司、剧场、影院等经营单位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引进优质产品,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网络,改善服务质量,实现了销售业绩逆势上扬文化工作总结20xx工作总结。演出市场持续升温,湖北剧院、琴台大剧院等均保持了较高的使用率,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20xx年,全省各类营业性演出达20xx0余场,湖北剧院完成演出164场,实现经营收入1480万元,比去年增长14%。影城实现电影票房收入20xx万元,比去年增长53.86%,一举跻身两千万级俱乐部。
五、遗产保护成效显着,服务当代功能不断增强
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了文物"家底",新发现文物点数量约为原来的2.5倍;完成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选与公布工作,完成了文物藏品调查数据库项目,全省国保单位、省保单位以及国有馆藏文物数量均比以前大约翻了一番,湖北文物大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扎实推进文物安全工作。省政府召开全省开展严厉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侦破了、房县等地专业团伙盗墓案件
博物馆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全省博物馆总数进一步增加,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中等城市及部分重点县博物馆建设强力推进,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体系。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以省博物馆率先在中部地区免费开放为契机,全面推进全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在博物馆硬件改造、展览提升、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博物馆参观人数逐年攀升。博物馆走进社区、学校提供服务,提升了文博行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读《文化苦旅》有感篇二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看到其中有两个字与我的名相近,一直认为是莫大的缘分,所以对它还有些印象,但也只记得这曾经是语文老师强力推荐过的一本读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们在课余时间能够多读些书,了解一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遗憾的是当时的我性情极为浮躁,实在很难静下心,觉得即使看了也是一种浪费,之后不久就把那本书抛在了脑后,不再理会。
时间一晃而过,如今的我已经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想着买些书打发在大学里的闲暇时光,一进书店,此书便映入眼帘,只是书架上摆放的都已加上“新版”二字,旧迹难寻,而又想着应该是融入了更多的精华,于是立即买下,并且趁着寒假认真看完。
在谈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之前,我想先说说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是我非常钦佩的作家之一。当然,我并没有像时下流行的“追星”一样了解过这位作者的血型、星座、爱好等的细枝末节,只是通过看书中对作者的简单介绍和个人对书中文字的联想去了解作者本人,或许这样也还很肤浅,因此我仅从我个人方面表达对他的崇敬。我钦佩他,不因为他拥有渊博的学识;不因为他拥有响亮的名声;不因为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只因为他有放下这一切的决心;只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只因为他有容纳是非的胸怀;只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别人!
《文化苦旅》这本书主要由“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组成。在“中国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串联起来,带给我们一场异彩缤纷的文化盛宴。“世界之旅”更是作者冒着生命威胁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后汇编而成,其中对当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而最后的“人生之旅”尤其发人深思。作者通过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何谓“苦旅”。语言感染,使人深切体味到那些文学巨人们所要面对的心酸而荡然的人生。只是我依旧不知结束本书的那简短一句“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对过去人生的一次总结,还是对未来人生的一种猜想,又或者是其他。
如果要说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我想借用一下黄佐临的四字名言:可喜,可惜!可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极好,写了一本好书。可惜的是拿着这本书的我却称不上是个好读者。举个事实说明:记得两年前曾看过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山居笔记》其中同样也有对山西商人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破败的描写,只是当时我还暗自笑话,觉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自发形成的作用于通商贸易的队伍,何必费如此笔墨,竟完全没有深想!如今再看,着实汗颜。周国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浅谈过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的特征。他说了三点: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自知以上三点未能有一点达到,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说一些书中让我感想较多之处了。
在第一部分“中国之旅”中作者将中国各个地区相连接,记录了中国的许多文化遗址,无论是山水如画的南方还是壮美旷达的西北,都深藏着他那厚重而冗长的脚印,都蕴含着他那对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与追求。值得一谈的是,在作者的众多遗址记录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两个人——苏东坡与王圆箓,他们都曾为中国的文化尽过一份心力。我相信很多人都知晓苏东坡与黄州赤壁,却极少人会知道王圆箓,但是如果说起莫高窟我想就应该没人会感到陌生了。王圆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莫高窟的主人,而他本人却只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他的普通越显他的高贵,作为一个道士的他竟能为以佛教文化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如果说发现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机缘巧合,那么更可以说是他辛勤努力之后的意外收获。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我对他有无限的赞叹,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我却如鲠在喉,张口难言。毕竟,莫高窟“生”于他,“死”于他。莫高窟虽由前人所建,但在近代却是他第一个发现,没有占为己有而让它暴露于阳光之下,是他让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但也是他间接让莫高窟走向了深渊,与天一阁一般进入了难逃的时代浩劫。但认真想想我这种观点也是自私的,这不能怨他。作者也曾设想过一种可能:拦截下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掠夺。可是,即使拦下来,在中国动荡的近代社会里又有何处容得下文化的自由发展,也只是迟一步的浩劫,来得更深,更彻底,最终能存留的也只会是一如往初的叹惋。所以更加准确的说法是,莫高窟是生于那个时代,死于那个时代,文化浩劫的来临不是人错了,而是那个时代本身的错。作为文科生的我一直以来都并不喜欢学习中国的近代史,但有应该的尊重。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诫:历史就像一件旧家具,抽掉一个重要环扣就会全盘散架。这应该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苏东坡也算是历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官场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巅峰,只是我想说的却是苏东坡的成熟。作者在文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看到这里之时我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心底里有一个疑问:我,成熟了吗?
“世界之旅”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曾在世界史上风靡一时的古代文明,只是不知是被作者文字的打动还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提升,看得愈深,愈是心疼。在各大文明辉煌灿烂的一刻“盛极必衰”的契机也好像已经到来,就犹如在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那样绚丽,那样美好,但又太过短暂,留不住永恒。而今,我想说说的是作者在欧洲考察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危险事件:西班牙北部昼夜频繁的凄厉警笛,在巴黎与阿姆斯特丹发生的重大失窃,以及在法国图卢兹这座“最平静”的城市遇到的大爆炸等。作者以欧洲文明为坐标来寻找中华文明短处的同时也明确说出了欧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烦,而对于我们这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在追赶当今时下所谓潮流的过程中也能否拒绝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态度作一些更深入的总体思考?
谈及“人生之旅”我才真正知道“苦”之由来。“苦”并非指旅行之苦,而是苦在创造,苦在人生。作者在本书中所谈及的文化代表有些是历经家庭的苦痛,有些则是历经社会的苦痛,而作者本人,两者都有。可能我被此书如此打动的原因就在这吧,有经历才会有情感,有情感才会有感动。或许此刻会有人不解:文化与人生会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为何作者会选择在最后从文化过渡到人生来结束本书?我想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就姑且自己先做个答案,或许也可以成为其他人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提示。文化在发达之后,根子上仍然是生命的痕迹,我在上文中也有所提起。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那么多古迹都是无数高贵的生命在支撑,而只有将“人生之旅”写入其中才能道出“文化苦旅”的本质吧!只是一个人究竟要承担多少的人生之重才能扛起文化这份责任?谢晋的哽咽,巴金的忧郁,黄佐临的沉默,那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气息,那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呐喊与彷徨,究竟在他们的身后有着怎样的无奈?究竟在他们的身后又暗藏着怎样的光辉?我不敢也不愿再说下去,未曾经历又怎能评价!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似乎对自己没有什么期许,只希望自己在这嬉闹的时代,不说了解,至少明白这人生之“苦”吧!
看完这本书之后回顾作者所写的全书内容,又对作者多了一份赞叹。虽然作者是以文化为主线,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文化与生态紧密的结合。尤其喜欢作者所写的杭州宣言——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我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多少中国人的关注,是否要等到城市已被垃圾淹没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繁华;水中已是重度污染,再不见往日之清澈,再不见鱼儿的嬉戏;天空好似乌云遮蔽,再难有书中的蓝天白云;雾霾已经席卷全国,白天也看不见周围的人群,我们才会知道我们应该关心些什么。如果一定是这样,那么文化末日也将来临。不在乎有多少人在振臂呼喊,只在乎有多少人在默默行动。我内心的想法就有如作者的感慨: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们谢恩!正中进步成长。
读《文化苦旅》有感篇三
这是本书的开篇之作,作者为何以此开篇?是有他的道理吗?带着疑问通读全文,才知作者苦心。用一个最具典型的例子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感受,让读者体会“一种文化”经历了怎样的苦涩历程。
敦煌莫高窟闻明于世,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古老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窟中绘制精美、丰富、规模宏大的壁画,以及沙泥塑像,还有大批的经文所开成的敦煌学,是现代研究古代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文献,令科学界震惊,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历史长河的历练中,越发显现其魅力所在,从此世界关注敦煌这个地方。这是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作者就是为我们翻开了这页历史,看着敦煌美,让我们惊叹的同时,一样遗憾者由于愚昧与无知,对她的摧残与破坏。时间会在任何事物上留下痕迹,无论是人的生老,还是事物的变迁,都是自然的规律,可是人为的破坏却加速事物的恶性循环,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敦煌汇聚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与艰辛,它巧夺天工和浩大的营造工程是现代人不可想象也无法模拟的事情,然而她的神奇与美丽也会在瞬间粉碎,也许这就是历史吧!作者以莫高窟的罪人王道士为典型,影射出一批这样的人,在讲述敦煌历史和文化同时让我们看到某些无知的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作者感叹、叹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无奈的“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作为一个学者,他要怎样急呼,在他心底又将怎样痛苦的呼喊!可惜,他不在那个年代,他无法改写历史,无法把无知变为有知,他只有这样面对惨白。我在想中国更可悲的“惨白”不止是敦煌,细数现存的稳中有各处古迹那一个不是历经风雨,王道士这样的人不止一个,更可怕的是个人的行为主导一切,无人问津,无组织、无纪律,更没有保护意识,很多古迹多为民间组织保护、崇奉,才得以保留下来。此时,读者脑海中也许已浮现许多……似乎与作者一同投入拯救文化的急呼中。
如今,英国伦敦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世界各地知名的大博物馆都陈列着各种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文物珍品,更甚者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仅此一件的遗存,却不在我们手中,也许再无缘一见。前一段中央四台《国宝档案》连续讲述了,追踪遗失国外的中国国宝级文物,也许就是为了满足让国人看一眼的愿望吧!这也让我们认识了历史,知道外国人从我们手中略夺了多少珍宝,又因无知的人送给他们多少无型的有形的财富。那是打上历史烙印的珍宝,世上再找不到第二件,再也没有人能制造给我们。当历史翻过这一页页,我们只能自责为什么不能保护和拥有属于我们的“东西”?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苦”吧!我们体会到了。
王道士是中国历史的罪人,道士塔永远受到世人的唾弃。当外国人拿着我们的经文,成就他一生事业的同时,外国人还感到从中国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了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文中这样写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了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吧!至少它还存在于这个世界里。”可是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象作者一样感概中有多少无奈,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其毁在无知的人与无能的政府手里,还不如存放于他乡。现在外国学者都以成就他们一生的敦煌学在中国学者面前炫耀,而我们的学者要向他们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作以研究。作者在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概到:“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佩服外国的学者,因为他们也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都是为了文化研究,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前提是什么呢?我国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此耗尽终生,肩负着中的荣耀与耻辱,我们能找回那遗失的“东西”吗?答案在文章最后写到: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最后让我们庆幸的是:敦煌还在中国,没有人能把历史搬走,也没有人能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略夺或是拱手送人。作者以自己的感概告诉如今的人们,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请记住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注重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切莫因无知,无意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西湖的水,太拥挤。
这里踏过了太多留连的脚步,这里映出了太多婀娜的舞姿,这里吟下了太多旷古的绝唱,这里流传了太多璨灿的华章。边疆四起的狼烟,到这儿只剩下了歌舞升平;战场挥洒的血泪,到这儿也只剩下了波光粼粼。金钱,欲望,美色,酒香,在湖畔招摇,熏醉了天边一抹如血的残阳。
终于,在西湖的亭台楼阁中,在西湖水的碧波荡漾之上,站出了一位林升。他望见宫墙间渗出的点点春风,拂乱了六桥烟柳,似乎看见一个王朝正乘着西湖水偏离了历史轨道,渐行渐远。他的笔尖指向了苟且偷生的朝中权贵,他的墨迹染透了碧汪汪的西湖水,他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南宋的天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诧异。它嗅了嗅自己还夹带的林和靖的梅瓣鹤羽,不清楚自己好端端地怎么就和亡国挂上了钩。
可是,林升们的声音却越来越响,其中有企盼,有无奈,有斥责,有悲哀。这又逐渐上升为社会的感慨,上升为社会的风向。
西湖不是长江,可以尽情地冲着前方咆哮翻腾;也不是大海,可以随心所欲地卷起千层雪。西湖,只能默默地咽下所有亡国的寄托,然后,种进了浮在湖水上的千年藻苔。
为何南宋会亡得如此轰轰烈烈?
有人说,是因为宋朝繁极一时的昌盛。可是,论繁荣,无论如何也抵不过唐朝。
有人说,是因为南宋持久的兵荒马乱。可是,论战乱,该是元朝当仁不让。
我认为,南宋的成功,在于它培育了一大批优秀词人。虽说诗歌以盛唐为先,但是,唐朝李白太多,杜甫太少。因此,人们只能贴近唐的绚丽而难以捉摸透它兴衰蜕变的悲凉。
历史,是由人民所创造的,但是,是由文人书写的。孕育出文人的王朝,才有力量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哪怕是不够光辉的一页。
该逝去的还是会逝去,该沉淀的还是会沉淀。光辉、屈辱,沉甸甸地降在了湖底,积成了软绵绵的淤泥,在清冷的湖水里,安详地审视着自己,打量外头的日新月异。
文化的罗裳,历史的绸衣,厚厚地裹了一层又一层。西湖由绝代风华的江南女子,走向了雍容华贵的妇人。西湖水,也由真切逐渐迈向了虚幻。坐落于繁华的人世,却拥有遥不可及的寂寞。
行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是脚步却一直踏不进西湖喧嚣下的宁静;居民换了一代又一代,可是心灵却一直融不入西湖美艳下的柔情。
西湖,只能独自卷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叹息。
每每来到西湖旁,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总会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对西湖的方向。
这里有苏堤春晓,有岳墓栖霞,有雷峰夕照。可是,这里已容不下一片空间,留给现在的我们。只有那钟声幽幽,湖水泠泠,鸣声嘤嘤,指引着我,却又随了那人流,走向未曾预见的地方。
成群结队的不停步的人儿们,他们眼神所专注的前方,又可曾是一个真正的目的地?所有的人,都随着另一个迷惘的步伐,遗失了自己的步伐。
学者们也混在这一拨拨的游客中,悄悄地来了。他们在夜晚轻轻地打捞一池旷古的繁华,想要用自己的头衔、身份,去征服这一汪曼妙的湖水。西湖,也看过太多,她只牵扯下皎洁的月光,点亮了湖畔的灯红酒绿。
景点,景点,眼里只剩下风华绝代;
游客,游客,心中只剩下吃喝玩乐。
所有的目的,在这里都失去了目的。所有的意义,在这里都失去了意义。
西湖的面容,难道只有在泥淖后憔悴?
于是来了位余秋雨。他放下身段,放下遮盖,毫无顾忌地跳下了这潭西湖水。他的脚掌,抚弄过西湖的肌肤,掀起层层历史的涟漪,他的水波被抽象了,但西湖,却在一个人身上真切起来。
这是西湖的欣慰。
这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中国人太过于追求历史的沉淀。放眼望去,大中华的土地上,哪处风景名胜脱得开文化的底蕴?道风,禅语,书生,大将,永远是最好的宣传,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中国人追求那些所谓的旅游胜地。可是,一旦追求者多了,那份悠远与幽静势必会被扰乱,而它先前的美,也不复存在了。
于是,中华大地上,一幕幕地上演着悲喜剧。
西湖也成了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微笑着,寂寞着。
等待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