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14篇)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9 07:44:50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14篇)
时间:2023-01-29 07:44:50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一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长春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众所周知,我校学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尚可,加之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阅读复述法 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

启发引导法 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 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 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1.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

(1)选择性阅读 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或者产生遗漏。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

亲叩 惆怅 拥炉抱膝 枉驾 侥幸

光阴荏苒 顿开茅塞 衣襟尽湿

3.精读赏析

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

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简述如下:

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备也是颇为自得的。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

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雪。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好歹被让进门了。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其措辞,也极为谦恭。称诸葛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

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如果说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显了刘备内心的恭敬与虔诚。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过还没睡醒。刘备自己“徐步”而入。徐,缓慢,没有声音。看着诸葛亮在堂上大睡。刘备呢,“拱立阶下”。特别恭敬的站在台阶下。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刘备接着又等了一个时辰。终于正式见面了,刘备是下拜诸葛,称自己是“汉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无不显示着刘备的赤诚与真心。

邀请贤人,仅仅是做到恭敬还不够,也需要洞明贤人的心志。刘备是如何言语打动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能够白白的让一生浪费的山林泉水之间呢?希望您能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刘备是很高明的,他不说你跟我一起建立功业吧,而说以天下苍生为念。

刘备的至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闻名千古的隆中对由此诞生。

然而,还有一折。问策完毕,刘备再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却又推辞。使得刘备使出最后杀手锏。哭。刘备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这个哭啊,气势磅礴。“泪沾袍袖”,衣襟全都湿了,估计是涕泪滂沱。以柔克刚,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终于被感动了,决定出山。刘备好高兴啊,可算是把高人请出了。然而还不算完,还有一折。

这最后一折是送礼。这个送礼更是有讲究了。你送,人家诸葛亮清高不受。怎么办?看刘备怎么说:“这不是聘大贤的礼品,只是表明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师可以明确:对刘备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刘备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他兴复汉室的诚挚之心。

那还有哪些是“为辅”的呢?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中关、张二人的作用。我提出这样的讨论问题:“同去邀请诸葛亮,面对这些波折,关张二人有怎样的言行呢?这样刻画关张二人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文中的关、张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请诸葛亮不遇,刘备与崔州平,聊了很长时间,张飞抱怨刘备“闲谈许久”,并无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张飞抱怨天冷;第三次连关羽都觉得过分,认为那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不敢见而已。认为刘备礼遇太过了。张飞更直接,干脆我拿个麻绳把他捆来算了。

这些言行,从侧面更显出刘备非凡的识人智慧。教师可以总结,通过与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态度的对比,侧面烘托了刘备善识人才,渴求贤才的特点。

4.探究主题:

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讨论题:“作者为什么如此刻详尽画刘备的诚意与谦恭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我从三个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说一定要好看,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而《三国演义》中的这段“三顾茅庐”,不管真假,确实好看,小说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整部小说“尊刘”的情感基调服务,为小说的主题服务。这是由整部小说的思想情感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原因,此时应该给学生一点关于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信息。我认为传统的语文课一上课老师就将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尤其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介绍的文字量相当的大,可是那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重要,学习这一课需要哪些背景知识,所以老师介绍的这些但对这一节课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大用。而在探究主题的环节中给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绍,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比如这个问题,此时我给学生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背景知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章胜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比做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吗,这不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吗?

那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样评价刘备的这种诚意?”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个问题无疑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大胆评价。教师应该有一点的宽松度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延伸扩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而课堂进行至此,学生思维已经完全打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到很多历史故事,如“文王请姜子牙”“燕昭王设黄金台尊郭槐为师”“齐桓公五次拜访小臣稷”等。

6.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一顾、二顾——真诚

三顾 —— 虔诚

关、张:侧面烘托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一主线,利用这篇教材,注重讲文以入情,紧扣文本再现课文形象、意境,激发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二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并能扼要复述课文。

2、领会抓住人物言行,情况陪衬以及通过人物间的相互烘托来表现人物精力品格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和创新精力。

3、开端学习凭据典范互助编写课本剧,并举行演出,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汗青故事我们一向相沿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致入微的解说,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央。这样的学习历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本领,情绪态度、代价观、互助探究的意识、创新精力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历程开放,表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想开放,向学生的情绪开放,向学生的将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历程中,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课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开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索办理题目,拓展学生思想空间,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到场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从而满意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效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孕育发生撞击,探求到孩子心跳与课本旨跳的合拍点,孕育发生移情效应。

(2)脚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也便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情势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老师是引发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恳切至心约请诸葛亮的?”老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买卖见的谛听者;能积极到场探究的到场者;当学生出现探究结果时,老师又是果断学生了解正误的鉴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天生历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本性。

阅读是学生的本性化举动,不该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绪运动中,加深明白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绪熏陶,得到思想启示,享受审美情趣,要怜惜学生奇特的感觉,体验和明白。

(三)综合训练,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是不必刻意寻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语文质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纪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显,故事背叛生动,深受学生喜好。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举行演出,开展语文实践运动。

凭据文本的特点,学生本性生长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绪为:

(1)建立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题目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泼的探究平台。题目标办理,激起学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停研讨,在良性循环中终极形成积极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聚语言,感悟语言,为以后的编写、演出办事。

(二)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1)出树模文,认识写法。

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朴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情势(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行动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导。

(2)分工互助,编写脚本。

以课文为素材,凭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抱负象,编写脚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脚本的历程,也便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领会情绪的历程,故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在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本领。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演出将抽象的语言笔墨标记转化为形象的心情姿态。它可以开导学生潜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长,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服从,有用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生长。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三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四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所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教学需求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

本节微课的学习内容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这一知识点是《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引导孩子采取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通过本节微课,帮助孩子学习《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我们可以运用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

过渡:先快速浏览这几段正面描写刘备的段落,思考:哪些关键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1、什么叫“恭恭敬敬”(对长辈、贵宾很有礼貌、很尊敬)你能表演一下吗?这就是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的刘备。

等了这么长时间,刘备可能早就站得腰酸背疼,可为了见到诸葛亮,他仍然——(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这么长时间,张飞关羽可能早已按耐不住性子,可刘备还是坚持——(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2、“半里多路、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我们能品读出刘备对诸葛亮很有耐心,似乎不怕“慢”;

诸葛亮悠然醒来,刘备却是“快步”走进草堂

3、未见之前的“慢”与即将相见之时的“快”矛盾吗?

前者之“慢”对人才诚心诚意的尊重;后者之“快”是对人才诚心诚意的渴求。

▲交流“备亮之比”。

出示:“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

(1)这么长的时间,诸葛亮真的是一直睡着的吗?(也许是一直睡着的,也许是他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

(2)大名鼎鼎的“刘皇叔”是年已经47岁,年近半百;而诸葛亮当时不过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一介乡野村夫而已!一个站了半晌,一个却悠然午睡,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刘张之比”。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张飞为什么会“嚷道”?(对诸葛亮愤怒,不满)

(2)刘备为什么会生气?

是呀,刘备深知,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张飞的鲁莽,从侧面衬托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1 、课文通过直接正面描写,着力刻画刘备动作和神态,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2 、为什么要写到张飞和诸葛亮的一些表现呢?(侧面描写,在对比与衬托中我们更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刘备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他具有怎样的旷世奇才呢?好学的孩子,去《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吧!

试着完成课后作业,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加油吧,孩子!

在学习“三顾茅庐”第一课时后,学习本节微课。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ppt,camtasia工作室8;先制作好ppt课件,再通过camtasia工作室8录制视频,音频,最后加入音乐并进行剪辑。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五

《三顾茅庐》出自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人物故事,分别是:刘备、祁黄羊、公仪休。《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略写一、二次拜访,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看出诸葛亮地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认真阅读了教材后,我发现课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关羽、张飞反衬刘备。课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细节,细腻地描写了刘备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那诸葛亮呢?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三、四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展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重点关注两个多音字(没有见着 茅塞顿开)以及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3、学习文中一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

4、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抓住细节描写,从动作、语言、神态方面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学习文中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1、简介背景: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顾”“茅”

3、“顾”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就可以解释。(拜访)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注意多音字“没有见着”

5、文中讲了谁三顾茅庐?板书刘备

6、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7、刘备三顾茅庐是怎样的态度?(板书诚心诚意)

8、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成语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内容基本有些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拜访”正是对“顾”的最好解释,以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刘备拜访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段文字中至为重要的一词是“诚心诚意”。这既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态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于是我采用课题与第一自然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几个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1、在预习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练习读好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丽宜人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重点词语 积累运用

1、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主预习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所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学习、交流汇报的方式。

2、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语,尤其是描写景色的成语很有特点,诵读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积累。

1、默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在书中圈画出来,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结拜兄弟为什么都不同意?

2、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嚷 捆 )总结无礼

3、刘备是何反应?

4、指导朗读好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对比 动作 语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关羽和张飞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诸葛亮仅一介村民;二是刘备年近半百,已是46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是后生晚辈;三是刘备已去两次,均留下口信或书信,理应诸葛亮回访。对此关张二人非常不满,甚至“嚷”道,要把诸葛亮“捆”来,但刘备从不计较,对比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他的诚心诚意。张飞更是性情耿直,于是“嚷道” 刘备“生气地说”。由此看出发前的一段小插曲,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2、抓关键词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时刘备可能会想些什么?“快步走进”说明刘备此时很着急,可是前面为什么还下马步行,等了几个时辰呢?

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

2、反复诵读,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动作 神态

这一段作者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词——“诚心诚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用一个类似于“诚心诚意”的词来直说,用心阅读,用心感悟,抓住细节描写就能感受到刘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表达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凸现人物特点。

补充资料:

由此可见,是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样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

摘录诸葛亮的话,有理有据,更能充分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写

1、文中还有一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指名读

2、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3、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读好这几句话,相继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这几个词

4、这一段仅仅是写景吗?学生可能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老师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环境烘托

“卧龙”一喻一语双关,既喻山,又比孔明。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点,给文章增添了美感。这段文字明是写景,暗是写人,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卧龙先生”扣合,为后面的出场做铺垫。同时也结合课后第5题,渗透写景句子的方法指导。

第四自然段:

1、你还从哪儿读出诸葛亮的才华?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

4、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动的比喻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导读好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

1、引读第五自然段

2、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恰当吗?为什么?(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也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刘备前后三次拜访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点写了第三次,一二两次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2、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因此,这一成语还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由本义到现在的引申意义,让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语的意思。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还知道其他名著吗?感兴趣读一读。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六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自我调控、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

(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诸葛亮——辅助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七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分页标题#e#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分页标题#e#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八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习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平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九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我将目标4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3作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自渎等多种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以学生知道的三国人物为切入点,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再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最后,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至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 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问题:刘备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值不值得?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第三课时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 只见 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十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1、合作探究学习法。

2、自读自悟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习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十二

《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三顾茅庐的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教时篇十四

各位同行、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现在我就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教学反思等,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一,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真心诚意。第二,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我在把握这篇教材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时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诸葛亮这一当事人所回味到的刘备对他的一片诚心来提炼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进行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我想抓住“诚”这条主线,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过教学,让“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说实在的,这个“诚”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课堂确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课堂上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预设了几套学路。依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预设了三条学路:学路一,学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二,学生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的对话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三,学生还可以先从描写当时的天气、环境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等等。我在试教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是先从刘备的动作来体会的,因为刘备的动作比较形像地表现出他的诚意,学生比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却先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诚意,这说明咱们衢州的孩子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能透过语言,自读自悟,看到内涵。于是我就顺着这一学情,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对话的语言入手来组织学习活动,这是根据课堂实际随机生成的学路。在具体感悟人物的对话中,学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对他触动最大的一组,教师则随学生选择,融入其中,点拨、引导。

第二,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首先,给学生读书的空间,整堂课的支架——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在哪儿,把它读出来。所以我和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一个最显性的活动就是——读,自由读、指名读、找个伙伴对读、师生对读、加个动作表演读、集体读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滋味,读出感悟。其次,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读人物对话时,多次让学生以刘备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揣摩他的内心活动;在读人物动作时,边欣赏“隆中相见”边思考;在感悟《出师表》时,着力渲染气氛,让学生随着诸葛亮的思绪,思维跌宕起伏。最后,给学生悟的空间,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切的,本课的学习中伴随着学生的读、思,到最后悟出来的刘备的诚,是对主人翁人性中闪光点的最好诠释。

第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学生自由对读刘备和张飞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你听出了什么?这一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听的训练,是畅谈个人独特感受的良好契机,有了独特感受,才会有个性的朗读。在想像当张飞要去烧诸葛亮的茅草屋的时候,刘备会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刘备会怒不可遏地大声斥责张飞,但有一个孩子却说刘备是小声地教训张飞,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这是孩子的独特体验,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对话机制,文本是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它只不过是个例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课师生先跟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话,再和刘备、张飞进行对话,进而和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对话,到最后与刘备的零距离对话,既依托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

今天的课上下来,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从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升华诚,一路感悟下来,学生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感悟《出师表》和最后跟刘备的对话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课堂上难得的高潮。特别是有几个细微之处,孩子们的感悟可真是令人惊喜……

感谢孩子们,感谢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这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语文功底,他们真是太棒了!

但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关键在于我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比方说在……

所以浪费了许多课堂上随即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实在可惜!恳请能够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不甚感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