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14篇)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2 15:01:24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14篇)
时间:2023-01-22 15:01:24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二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

学生齐答:不会。

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

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何陋之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2.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3.陋室铭公开课课件

4.《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5.《陋室铭》原文及公开课教案

6.初二文言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7.《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8.初二语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9.《陋室铭》初二上册公开课教学设计

10.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三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公开课课件篇三: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 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 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 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 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 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 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 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 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 板书

陋 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 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室 不陋 交往之雅

铭 情趣之雅 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 言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2.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3.陋室铭公开课课件

4.《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5.《陋室铭》原文及公开课教案

6.初二文言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7.《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8.初二语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9.《陋室铭》初二上册公开课教学设计

10.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四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陋室铭》公开课课件篇一: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2.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3.陋室铭公开课课件

4.《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5.《陋室铭》原文及公开课教案

6.初二文言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7.《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8.初二语文《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9.《陋室铭》初二上册公开课教学设计

10.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五

人教版陋室铭教学课件

《陋室铭》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陋室铭》赏析

“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陋室铭》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全文字数不足100,却显得意蕴幽远,诗情盎然,读之令人玩味难以释卷。

作者刘禹锡,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宫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的自明。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这篇铭文在写法上也独具巧思:

首先,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其次,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再次,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六

陋室铭教学课件

《陋室铭》这篇文章千古传唱,教师通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喜爱,编写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下面,就就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起来探索陋室铭其中的奥秘,感悟诗词的古风古韵,体会作者刘禹锡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洗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 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 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3.概括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4.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课文引申:

(一)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二)习题讲解:

(三)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七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八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之”的用法。

教学难点

铭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陋室。

2、什么是陋室呢?

——室名,简陋的房子。

3、是谁给它起的名字?

——刘禹锡。

4、他是何许人也?

——唐朝的诗人、

哲学家。

5、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

“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陋室的……很……,你看……。”

四、深入品味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

——环境

人物

室中事。

2、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

——不陋。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

——惟吾德馨。

4、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

——当然“陋”。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6、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简要介绍作者作此文的背景。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借此表达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9、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课外欣赏仿作。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九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学生自读第2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禹y“ 锡x‰ 馨x‰n 鸿hóng 儒rú 牍dú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五、研读课文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 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 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十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陋室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结合“洋思”教学模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及“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3、背诵并翻译课文;

情感与态度:

1、学习作者不慕虚荣、保持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培养纯洁品格,树立正确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背诵并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在朗读中欣赏、领悟;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3、练习法: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十一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课件

陋室铭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从而引出全文的主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以孔子的.话作结,具有雄辩的力量,既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答案】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案】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4、类比

《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5、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十二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

1、朗读课文。

2、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

教学时间:3课时

设计思路

“铭”是一种文体,《陋室铭》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一致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是君子对待自我的要求,是一种可贵的高尚而超俗的品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君子在物质贫瘠条件下追求的精神富足。这不仅是刘禹锡的追求,也是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求。

先在同学互助和教师虎的指点下疏通文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主人高尚的道德、陋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的人文环境)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和胸襟。然后再从文章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布局谋篇上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铭”这种文体导入。)同学们可能、看过有的古代铜器上刻有一些文字,谁想过这些文字是用来干什么的,又为什么刻在器物上呢?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器物的一种装饰,是因为自己喜欢这段文字才刻上去的。)

教师介绍(如条件允许可用图片来介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铭”成为一种文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一篇。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的背景。

二、全体同学齐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斯是陋室(这) 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 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身体)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想像陋室周围的环境。

4、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要点提示:

1、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写陋室主人优雅的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学生自由想像,这里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

4、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效的人更有渊博的学问。他们的谈话内容可请同学结合已学习和了解的诗句想像。分组合作一个情景对话。想像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在各干什么,说了些什么等。作者的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他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

四、再读课文,思考。

1、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要点提示:

1、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伸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

2、文章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3、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板书设计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雅雅致淡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法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爱莲说阅读训练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先用学生自读求疑的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基本意思。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学习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学习课文中“之”的用法。然后,按照在众花中选择莲、莲的形态、莲具有的品质到作者的品质这一思路理解课文。课文先是通过莲和牡丹、菊的对比引出了莲花的特性“水陆草木之花”,“予儿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用莲形态的各方面,并逐步把莲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质结合。理解莲的特点和品质也就是理解古代文人心目中君子的品质和节操。然后结合《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疏理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 蕃 独 予 濯 清涟 妖 蔓 益 净 植 亵玩 隐逸 鲜 宜乎

阅读书下注释,在老师适量的讲解下,逐句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之”的用法。

教师以“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句为例进行讲解,讨论解决课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以及课后练习。

二、问题思考与讨论。 文言文精细复习--爱莲说

1、作者是在哪些花中选择了莲的?那些花各有什么特点和品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莲有哪些优点和习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3、作者喜欢莲表明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一些事例谈谈君子的品行和风度。

要点提示:

1、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做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了一个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做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

“香远益清”: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远越清香扑鼻。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

这七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志洁行谦,美名传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爱莲说详细知识点

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对对君子的表述变为自己的,并体会其中的好处和趣味。

三、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志向分别寄托在某种东西上,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好处是什么?

介绍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看谁译得好(接得快,译得准)。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十三

陋室铭

陋室铭

北航附中 姚孟洪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 1. 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 2. 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 3. 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 4.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陋室铭课件背景图篇十四

陋室铭说课ppt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铭”和一些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本文的字词难度也不是很大,再加上课前的认真预习,因此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很顺利的完成,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很好地解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两篇短文的共同点——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定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所以我在在导入时就让学生明确“托物言志”的特点,因此会这样导入“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短文《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铭” 的介绍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本文的一些写作背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但不宜花过多时间,所以我会直接多媒体呈现刘禹锡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另外,“铭”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对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朗读及疏通文意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名家挑战,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学生师范读;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教师示范度。师生互比,共同提高。激起学生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在模仿与挑战中,体会进步的快了,为学生诵读奠定基础。

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从以下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入手赏析课文内容,其中重点探讨为什么可以说“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让学生明白交友要慎重的道理,并启发学生要择善友交,但首先他们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a、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 )

b、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陋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d、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景之雅见“惟吾德馨”,明“陋室”不陋。)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可知室中主人也绝非俗人。)师: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是否可以这么推知其人?(跳至幻灯片十)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简而言之就是)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丹教授)

交友要慎重!择善友交,但首先你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室中事,可见陋室主人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回幻灯片九)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运用类比,以古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孔子的“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小结: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我们说这篇短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

(五)结合板书再梳理全文,明作者心志。

通过直观明白的板书与学生再次梳理全文,并突出重点地做个课堂小结是必要的,那么,除了小结“这篇铭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之外,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篇关于本文的赏读美文《坚守心灵的净土》,旨在通过这篇美文能够对学生人格思想等方面有所启发。最后就是当堂背诵与默写的强化训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些与文句相应的幻灯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山、水 陋室 不陋 主人

环境 优美清幽 不慕荣利

陋 室 (托物) 朋友 客人不俗 不求闻达

生活 情趣高雅 安贫乐道

主人德馨(言志):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