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安塞腰鼓》课件(十五篇)

《安塞腰鼓》课件(十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8 09:53:11
《安塞腰鼓》课件(十五篇)
时间:2023-01-18 09:53:11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安塞腰鼓》课件篇一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体会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4、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1、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

2、 利用录像填补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更好地感悟文章主题。

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扩充,变理性讲解为形象感知。

4、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重构,真正促进学生思想力的变革。

一、 情境导入

1、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2、 (播放腰鼓的声音)听!安塞腰鼓响起来了,此时,沉寂在你心中的画面也一定活起来了、舞起来了、动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 感受“搏击”

1、 这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啊,是“搏击”出来的。板书:(搏击)你能找到直接描写后生们搏击的句子吗?、

2、 交流并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3、 一连用了三个搏击,你能读好吗?这三个搏击有什么不同?再读好句子。

4、 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搏击啊,让我们沉下心来,去字里行间寻找后生们搏击的身影,倾听他们搏击的声音,把握他们的搏击的脉搏。细细读文5—16小节,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并相机学习:

学习5—8小节。(重点学习一组排比句)

(1) 读读这组排比句,你有什么感受?(有气势、有节奏、都是比喻句)

(2) 能把他们读好吗?练读。

(3) 指名读第一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4) 指导:想象一样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很大,很急,噼里啪啦的声音)这里把鼓点比作了骤雨,一边想象一边把这句话读好。

(5) 读这段文字时,要联系前后,对照着读;联系生活,想象着读,你才能读好。照着这个方法,自己练读其他几句。

(6) 指名读,齐读。

(7) 这是作者笔下的炽热、火烈的.舞蹈,想亲眼看一看吗?(播放录像)

(8) 你能照着这段文字的形式与韵味也写一写。仿写________一样,是____________。

(9) 你能把你写的句子读好吗?指名几位同学,顺接文中的排比句,完成新的一组排比。

(10) 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11) 变换句式读,这腰鼓,燥热了——,飞溅了——,亢奋了——

(12) 怪不得作者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习9—11小节。

(1) 指名读。

(2) 这里两段话中用了六个“隆隆”,为什么要反复?

(3) 把你体会到的送到句子中,读好。

(4) 男、女生读。

学习15小节。

(1) 指名读,你有什么感受?

(2) 变成诗的形式读。

(3)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上——“战栗”

(4) 什么是战栗?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5) 令人战栗的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力量、强盛)

(6) 齐读12小节,感受生命的强盛和活跃。

1、 这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搏击的仅仅是腰鼓吗?读读文章的17小节。

2、 你觉得他们还在搏击着什么?结合课前搜集的黄土高原的资料说一说。

3、 学生交流。

4、 (播放黄土高原影像)师旁白:这就是黄土高原,这就是“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风刮起黄沙飞满天”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土地的黄土高原。

5、 你能说说他们还在搏击什么呢?(贫穷、命运、土地、生活,人生)

6、 在他们无所畏惧的搏击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脚下的土地也是有希望的……

7、 一齐读好17小节。

8、 师读:18—20

9、 播放安塞腰鼓的声音。

10、这安塞腰鼓,将把中华民族的子孙,把我们带到何方?

《安塞腰鼓》课件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老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一) 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让我们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入的设计贴近课文内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下几个方面入手,"知内容"--里;"明结构"--表;"寻美点"--里。这样的设计主要想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整体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

1、知内容。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整体感知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读书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出示幻灯,教师示范。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出示幻灯,稍作总结。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品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在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并试图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熟读成诵。目的是进一步理会并学习本文的语言样式。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安塞腰鼓》课件篇三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这篇初中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3、 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中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应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4、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1、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体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1、语言有气势。

2、感情充沛。

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找出来大声地诵读,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采用个别朗读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教师范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师生互评。

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家人听。(如条件允许,可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

感谢你阅读初中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课件篇四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习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习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安塞腰鼓》课件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进京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浓浓的大气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感受作者的感情;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天安门广场的表演视频,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这样学习:

1、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之美、舞姿之美……

2、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不仅积累作者的优美词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子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情境,同时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

2、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重点);

3、结束课堂。

《安塞腰鼓》课件篇五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课件篇六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这篇人教版语文初一年级说课稿,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安塞腰鼓》课件篇七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我设计了文本细读、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以及课堂预设四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通过文本细读,我发现这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优美散文,它以独树一帜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根据文本价值我们可以提取如下的教学价值:一、进行诵读教学的价值;二、优美语言传达蓬勃生命力的审美价值;三、文章蕴藏多元化主旨的探究价值。

要在教学中体现以上价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我总结了一个陌生:即对安塞腰鼓表演形式的陌生;两个障碍:对散文的激情朗读技巧把握不够,不能充分传达鼓声中所蕴含的磅礴气势;对本篇散文厚重的思想内涵解读不到位,不能顺利的透过安塞腰鼓本身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深意。 ;三种能力: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散文诵读能力、语言赏析能力和感悟表达能力 。

少教多学思想,这是我校刚刚申请的国家级课题的主导思想,即尽可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情朗读散文,赏析优美语言,感悟散文意蕴之美。

2、渗透方法指导,提升散文的诵读、赏析及体悟能力。

反复诵读,赏析语言之美,感受意蕴之美,体悟修辞之美。

少教多学----自主探究文字背后的文章主旨。

少教多学法,读析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导入新课、倾听美文----理清文路、读出气势----探寻主旨、升华精神。

导入新课、倾听美文:课前播放《黄土高坡》,激情造境,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美文听读,打造视听盛宴,使学生在视频中认识安塞腰鼓,在听读中酝酿激情。

理清文路、读出气势:此情此景,我顺势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文章中四次反复出现一句话强烈赞美安塞腰鼓,请找出来。这四句话既是指导朗读的突破口,也是明晰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切中点。朗读技巧指导最能体现少教多学思想,我就指导一个 “鼓” 字,许多学生是这样读的,但是你再听,学生恍然大悟,鼓字上扬更能凸显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他们纷纷效仿,跃跃欲试。一个字点燃了学生激情朗读的热情火焰,四两拨千斤,一字带全篇的目的轻巧达到,课堂气氛渐入佳境。接着,我仍以这四句话为突破口,顺势解决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课堂到此,学生朗读的欲望特别浓烈,我适时地给他们一个抒发的时机,让他们的感情在咏叹中得到升华。他们陶醉其中,激情四射。我知道这样的做法已暗合了以读促解的语文规律,他们有了想说的欲望,我提供了一个品味语言的平台,让学生品味自己喜欢的句子,巧妙涵盖了文中纷繁复杂的修辞、多种多样的句式、正面侧面的描写等内容,使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意蕴之美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这样,我再锁定这几段进行朗读验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而师生合作读是又一大亮点,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呈现出一个民主化的和谐课堂,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朗朗的读书声,不,是安塞腰鼓的隆隆声!在背景音乐的的烘托下,课堂气氛再次进入高潮。

探寻主旨、升华精神:在品味文字魅力之后,我抛出这样一问题,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么?让我们再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看看安塞腰鼓背后隐藏的深意。再次观瞻安塞腰鼓的火烈场面,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安塞腰鼓本身了,而自然而然进入到蕴藏其中的精神层面,为学生突破主题做了铺垫。此处是难点,我适当点拨,把抽象的黄土高原的'精神具象化,采用情境教学法,出示图片:贫瘠的黄土高原,却有这样一群生龙活虎的后生,他们乐观、积极向上;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此,黄土高原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多元化的主题水到渠成的展现出来。出示以前黄土高原的破窑洞图片,贫瘠、荒凉、沧桑的面貌不言而喻,几十年过去了,黄土高原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你来看!学生一定是一片惊呼。再次升华了主题,使文章隽永,回味无穷。

教师寄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走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历程,创造了美好的今天,靠的就是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带上民族精神,风雨兼程,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课堂戛然而止,我的说课也到此为止,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安塞腰鼓》课件篇八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学的五篇都是有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阅读这些可以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修辞、写法、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安塞腰鼓》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以动人心魄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学习本课可以学习语言品味的方法、体会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场面描写、布局的方法、体会短句是使用的妙处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士的有益启示,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带的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给本课设计的目标是:一、品味语言题和安塞腰鼓的特点。二、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散文,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你品味语言,体会安塞腰鼓的震撼美。由于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体会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为了完成本课的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用情景导入法、点拨法、诵读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课教学。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育课堂中的引领示范是不可或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中我会在学生诵读和品味语言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及方法的指导,从而规范他们的课堂语言,强化他们的阅读习惯。为此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安塞腰鼓》品味语言,体会思想内容。第二课时会另选三篇,让学生用从第一课时学的阅读方法自由阅读,交流展示。

下面我主要说一说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流程。这节课我将从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内心的生活体验,我叫以“打节拍的游戏”导入。

这环节是将紧扣目标一进行教学,也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圈点批注,老师也不点拨引导的方式教学。具体将引导他们从段与段的排比,句与句间的排比,短语与短语之间的排比进行赏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和情景体验法,来体会的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

这一环节主要为了完成目标二,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结合仿写练习,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最后以师生、合颂的方式再次加深体验,完成本课的教学。

这是我对本课的初步预设,具体环节我会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作适当调整。

《安塞腰鼓》课件篇九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抽到是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它是人教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启发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

由于本文是西北汉子忘情地、狂野地倾斜激情的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适合在大声地朗读中,体会它恢宏的气势和铿锵的节奏,所以,设置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与实践,因此,也把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作为又一个教学目标。

根据设置的教学目标,确立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意图是:在朗读中,习得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突破的方法是: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学读,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朗读方法,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

根据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我主要依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短板,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确立了朗读法。朗读的过程也是品析的过程,在朗读中,适时地带动语言的品析,因此,又采用了品析法。

为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将课堂教学的线索,用ppt展示出来,清晰而直观。

基于教法,学生学法的构思是:学生先朗读,初步体会和感受,然后由教师示范、引导,完成朗读品析。这样做的意图是:学生先朗读,形成朗读初体验,这种体验或是美好的,或是遗憾的,都会在教师的`示范和不断地实践下,得到优化。这样选择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短板,确立了朗读法。学生只有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分享,才能取长补短,最终得到进步,因此,采用了合作学习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从特点、成就、影响出发,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两个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说初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最初感觉,也是对的整体感受。主要构思是:先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表达。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对活动进行示范,另一方面,从课文中找词语、短语和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说朗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教师先对的脉络进行阐释,主要是明确5—27段的重点,只有朗读好这一部分,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然后在示范与实践中,习得朗读方法,最后,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扩展,表达朗读后的体悟。主要构思是:先阐释思路,明确方向;然后朗读实践,体会特点;最后句式说话,表达感受。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示范、引导,反复实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安塞腰鼓》课件篇十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1、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简介安塞腰鼓

3、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1、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烦为简,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定量,烦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变“烦琐”为:“简易”,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1)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紧扣课文语言,说说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2)你觉得这篇课文美吗?美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这两个问题串成一条比较简明的教学主线,从而支起整个教学框架,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

3、板块化软性设计,体现教学弹性

板块是指在一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大部件。软性设计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而一成不变的执行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

《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别是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研读,而且选择同一板块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研讨,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时,也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交流。学生对哪个板块最感兴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个,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

4、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对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朗读是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对一些精美的语句,可采取“替换式品读”、“评点式品读”,从而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反复,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课件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安塞腰鼓》课件篇十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安塞腰鼓》的第二课时。《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词语,促进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根据文本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时间,下面所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课件出示:那是的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一共发出了几次这样的赞叹?每一次赞叹都是因为什么?(相机板书:场面 鼓声 后生 舞姿)每一次赞叹都是心灵的激荡、感情的升华,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这样的导入既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教师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奠定本课的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因此在课堂上我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反复读书、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第一板块:感受场面

1.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自由品读感悟,体会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2.出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指导朗读好这段话。

3.教师引读,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自由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场面是那么壮阔、那么豪放、那么火烈!(板书:豪放火烈)

第二板块:倾听鼓声

1. 指名学生读课文9-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 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我们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板书:惊天动地)

第三板块:感悟后生

1.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板书:元气淋漓)

2. “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元气淋漓”?

3. 这里的“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次序吗?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力量、激情与气势吗?指名读,齐读,试背诵。

4.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后生们这样的精气神儿?教师相机引读课文13-14自然段,

5. 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击鼓的后生是那样的元气淋漓!

第四板块: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齐读,提问:这是怎样的舞姿?(相机板书:叹为观止)

2. 这一段共有四句话,分别写出了舞姿的什么特点?这里的“战栗”能换成“陶醉”吗?为什么?

3.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那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气势呢?指名读,齐读。

4. 引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结:是呀,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块:体会反复

1. 教师小结:在课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舞蹈场面的豪放火烈,鼓声的惊天动地,到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下面让我们读出这种激情(学生有感情再读反复句)

2.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吧!(播放视频)

三、读写结合

1.再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好一个安塞腰鼓“写出了作者的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安塞腰鼓吧。出示: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

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场面 豪放火烈

好一个 鼓声 惊天动地

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课件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板书)。

本文位于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本文是选入七年级下册的,面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教什么呢?新课标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目标:“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鉴于此,我将“从关键句段入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篇像诗一样的散文被称为“奇文”,六年级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对比阅读、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对安塞腰鼓有感觉,再对课文有感觉,对语句有感觉,最后,对表达有感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默读、批注、交流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对腰鼓有感觉

本节课我将以安塞腰鼓的视频作为导入,舞姿飞扬,鼓声阵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对课文有感觉

接着,检查预习情况,一查写字,二查读文。先全班听写黑板上这些词语(贴词),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段来朗读。读书展示完毕,请学生用文中的话再来谈谈: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文本细读——对词句有感觉

文本细读的环节包含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围绕一句话,抓住一个词,紧扣一个“读”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1.提纲挈领——围绕一句话展开讨论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板书)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6——17段,边读边做批注,扣住“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展开探究。

你听,安塞腰鼓好在他的“鼓声响”(第9——11段)(板书):这鼓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读好“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感受鼓声的震耳欲聋,体会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妙处。

你看,安塞腰鼓好在他的“舞姿”(第15——16段)(板书:舞姿):欣赏一段江南舞蹈,与安塞腰鼓对比。江南舞蹈优美,安塞腰鼓奇丽;江南舞蹈雅致,安塞腰鼓奇伟。奇丽、奇伟,安塞腰鼓好在一个“奇”字!(板书:奇)

你再看,安塞腰鼓好在他的“气势”(第6——8段):第六段的排比句,我这样引导:这五个短句好像不太好理解,我来把它改一改:“骤雨一样,是极速的鼓点”改成“急促的鼓点像倾盆大雨一样”,你们来改改后面几句。同学们,我们再把两段比较一下,你觉得作者写得好还是我们写得好?为什么?“改一改”加深了对“乱蛙”“斗虎”这些陌生化喻体的理解,“比一比”让学生懂得了整齐的排比能够增强气势。(板书:气势壮)

正所谓“学以致用”,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作者这种排比方式来描写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把课文所学的表达技巧真正地运用起来,提高写作能力。

2.文眼寻根——抓住一个词深入思考

作者难道只是写“腰鼓”吗?当然不是。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2——14自然段)抓住12段中“搏击”这个关键词语,(板书)为什么打鼓不用敲击,而用“搏击”呢?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

配着沉郁的音乐,我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和著名油画《父亲》,饱含深情地介绍这片被认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情渲染,让学生们懂得:黄土高原人民还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用坚韧与命运——搏击;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黄土地上——搏击。作者不仅在写安塞腰鼓,更是在赞美那不屈不挠大写的“人”,以及孕育这人,这腰鼓的“土地”。最后,有感情诵读课文,读出搏击之强。(板书:强)

3.有感发声——紧扣一个“读”字体会情感

这篇语言铿锵,气势恢宏的散文曾被二十多位著名的朗诵家朗诵过,我们学生不好好诵读,就太可惜了!因此多种形式的有感情诵读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品词句,读中感气势,读中悟感情。

四、回归整体——对表达有感觉

崔峦老师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品析句段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体会文章“静——动——静”的写作结构,并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体会作者那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情感。

磅礴沉重鼓声响,叹为观止舞姿奇,豪放火烈气势壮,惊心动魄搏击强,跟

随这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和学生走进了那片孕育文明的土地,认识了那群勤劳拼搏的人们,领略了独具魅力的西北文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磅礴沉重鼓声响

叹为观止舞姿奇

豪放火烈气势壮

惊心动魄搏击强

《安塞腰鼓》课件篇十四

《安塞腰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坐在剧场,你现场观看来自西北汉子的腰鼓,也许都无法用语言来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可读了本篇文章后,却发现作者成功地为我们描述了现场的气氛: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有神情,有思想。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所以学习本文最重要的是学到作者的以下几点:

(一)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运用比喻,使看不到、听不到的舞蹈动作、音乐声音,以熟悉的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

运用排比,使那茂腾腾的舞动后生如在眼前,使那充满生命力的鼓声犹在耳边;

运用短句,使语言变得铿锵有力,使文章要表达的强大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把握,体会文章中呈现的阳刚之气,感受生命的律动。

(三) 通过对全文的把握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

真正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美,对教学目标的其他两点也自然而然可以把握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使用分组研讨式教学,或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来达到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仍是不可或缺的。

本课内容丰富,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步:(5—10分钟)

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对其有个直观的印象,看完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安塞腰鼓时的感受。

第二步:(10—15分钟)

阅读这篇课文处理陌生字词,并同时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来描述,看完文章后在他脑中形成怎样的画面,可以借助课本中的原句,同学间相互补充说明。对比,与自己刚才对“安塞腰鼓”的描述哪个更好?

第三步:(10—15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短句的铿锵和排比的激昂,把文中的“茂腾腾”的气势读出来,把“后生”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的生命激情读出来,同时还有文章中展示的西北人的强大的力量读出来。再找学生多次练习、诵读。

第一步:(10—15分钟)

再阅读文章,分清结构层次,并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作者是用直白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场景的吗?还是使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些修辞?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再思考使用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呢?)

第二步:(10—15分钟)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把握,让学生了解到了文中所呈现的阳刚之美。这节课就由学生来讨论、思考:阳刚之美体现在什么方面?文章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第三步:(5—10分钟)

通过前面一系列对文章的把握,可以试着让学生来发表对全文主旨的把握。最后老师做结(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的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象征,它是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一)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二)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安塞腰鼓》课件篇十五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练、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对中华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结合文章特点,依照《课标》要求,针对我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欣赏、品味语言能力较低的实际,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积累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体化过程,基于以上教材、课标、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贯穿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读、品、评、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既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又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图片并提问:这是什幺表演?

学生答后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

明确后导入:“今天我们将随本土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腰鼓之乡,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自然、贴近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进入学习新课环节)

(二)学习新课

我设计四个版块: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解读。

第一板块:了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黄土高原地图,指出安塞县位置。

(使学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2.接下来出示安塞腰鼓简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艺术形式及社会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可见其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原生态的安塞腰鼓表演。(观表演视频)

看后问:你有什幺感受?(学生会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平了道路)

3.接下来出示作者简介,及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知内容、明结构、指导朗读”入手,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解读。

我安排“视频听读”,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

1.请用“……的安塞腰鼓”对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用文中内容回答)

2.本文用什幺语调来读?全文都这幺读吗?(显然不)哪部分比较明显?请选读一句或一段来读。(目的是指导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浏览课文,品读主体,领会主旨。

这一板块通过朗读指导,品味句段以及仿写训练,侧重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1.出示易错字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读主体句段,提高审美体验。

屏幕出示: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点评文章。(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共享,代表发言。

在探讨交流期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句段的解读,领会主旨,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句: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目的一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一是把所想的用笔用嘴表达出来,可见,读与写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我以此为契机,进行仿写训练:出示一组东北民间艺术——大秧歌表演图片,要求学生模仿此段句式进行描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迁移。

我及时强化成功意识,鼓励创新,并在欣赏老师范文后强调:有了好的内容,必须要用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在品读中我适时引出“击鼓的后生”:重点体会“搏击”的后面还有什幺内涵?进而引出中心句,并紧紧追问:他们到底想挣脱什幺?冲破什幺?撞开什幺?

使学生自然联系到陕北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发出作者对黄土地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的思考?

最后明确: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生们是黄土高原人的代表。他们搏击的不仅仅是鼓,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生活,与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运进行搏击。只要生命不息,搏击就不会停止!

(3)在品读中,我适时提出在文中反复出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明确:好一个

安塞腰鼓!此句贯穿全文,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激荡生命的赞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我适时引入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响,黄河古道显辉煌”,如今的黄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贫穷的樊篱,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运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政策的实施给西北人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将用生命和力量搏击出更辉煌灿烂的生活!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示范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板块: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总结:提炼主旨,加深感悟。

(2)作业: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进一步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3)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安塞腰鼓》的学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股劲是上进心,是坚强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毅力上要有一股韧劲!行动上要有一股冲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股劲,去敲响自己未来灿烂美好的生命之鼓!”

(4)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激活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左侧是学生品读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与右侧文中两个重要意象及一个动词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养育了这样一群粗犷豪,顽强不屈的陕北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才搏击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了主题。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