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一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40至43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表格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教材6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归类的依据,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直奔放主题。
(二)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表中。
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三)指导完成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第1至3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复习更好引领后进生掌握按角对三角形分类。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意在突出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有学生分类的作品展示,有教师板书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六)作业设计。
目的加强巩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大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本节课内容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掌握亿以内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激趣、情景体验、知识讲授。
学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在本节课中所需要的学具是拨珠计数器,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直播收视率的有关报道:国内腾讯等多家视频网站对阅兵进行了网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时,各大视频网站“阅兵”主题视频共1381个,拿优酷网举例,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881296人,最高峰同时在线人数超2323500人,再次创下直播时段内历史新高。
出示的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是学生已学过的万以内的数,有两个数是将要学习的亿以内的数,提问学生:这两个大数你会读吗?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态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4个学习步骤:
1、创造计数单位“万”和“十万”
在刚才复习了有关数的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么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创造出新的计数单位“万和十万”,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也明确了10个一万是十万。
2、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想一想,运用计数器拨一拨,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在拨珠过程中在创造等大的计数单位的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板书),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亿究竟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将“一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数位顺序表
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后再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自学交流中完善了数位顺序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和脱离数位顺序表直接读数,并让学生思考:大数怎样读才能读得又对又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读大数时,可以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进行分级,然后再读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亿以内数的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画轴一样,徐徐拉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拓展应用,思维提升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几道练习:
1、小游戏(同时用课件出示):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出一艘游艇的价格(这时要给学生提出数数要求:95万以上,一万一万的数,是103万)、一列火车的价格(20xx万以下,一百万一百万倒着数,是1400万)
2、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让学生读一读信息中的大数,并说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练习的设计,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以及课件演示每人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大数都是积少成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一部分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六、教学风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在有效地数学活动中认识大数,体验大数,应用大数,让每位学生亲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观点与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鞠躬,擦黑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是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空间u图形”中新设置的一一块教学内容,也是较过去教材相比新增的个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牛第ˉ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第学段教学中,学牛学习了对个物体进行前、后、左、右观察(二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六上),对」l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董下)的基础上进行的o
本教学内容是在原有观察物体的的基础上,通过对由一些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物体上添加小正方体所组织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而观察而形状不变的观察教学n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问样火的正方体摆成的不问物体的正酣、侧血和上凹多着到的形状。
2、使学牛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问样大的正方体摆山柑应的物体,体会物体拣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甘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o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5、 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不同的面,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口
(一)复习导入:
1、接学生用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物体,敦师再课件出示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口
2、让学牛观察,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学牛再上黑板用纸片摆山看到的形状,并课件出示相应的视图。
(二)学习例题:
1、分组,先取4个正方体,按照例题的样子摆一摆添1个正方体,从止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
分组操作c
在操作中,思考:你有几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
(1)正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老师随学生回答画一画:
(2)你有哪几种摆法?在摆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闪为从正面看到的是3个横着的方块,多山来的这一个,可以分别在前面依次添1个,也可以在后面依次添1个,所以共有6种摆法。)
请学生上来利用投影演示。
〔3)课件展示
2、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学生分组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几种摆法?怎么摆能较快地摆出多种摆法?
全班交流:
先要清楚从上面着到的形状:从上血看,形状不变,多出来的1个应该和己有的重合,所以可以分别添在
这4个的上血。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教师在课间演示口
3、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呢?
学牛继续分组操作口
再交流:先随学牛问答,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多山来的这王个可以分别在前面添在己有的2个前面,也可以分别在后面添。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的形状,在某个角度看,可能会有问样的结果……)
(三)巩闹练习: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观察,然后再连线。
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立体图来说说hi以怎样找到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口
2,先照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着一看口这土个物体从正酣看到的形状相问
3、用5个问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分别摆摆。
1、数— ˉ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再摆摆。
谈谈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四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节日礼物》,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判断观察者从高到低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图片判断观察位置,以及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重难点突破:
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是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的突破口。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 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学生自己,让学生动一动,说一说,动脑、动口,调动他们喜学、爱学、乐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3、观察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猜想、小组讨论等,体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练习法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后,就要通过一些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形成技能技巧。
教学是通过两个活动完成的。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对于书本中的主题图,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们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的课桌,好吗?请看(课件)要求:①蹲着观察;②眼睛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③站着观察。观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你所看到的物体画面有什么不同呢?说得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画面的范围也不一样。
这时我把书中的主题图《节日礼物》改成练习,出示课题节日礼物,同时这时出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小狗贝贝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礼物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就能在刚刚亲身活动的基础上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观察位置由低到高,观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板书低到高范围扩大)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能举一个例子吗?谁来说一说,前后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们说的都很好。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由远到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从近到远观察物体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呢?对,站得远,看到的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范围小,但是清楚。(板书远到近范围缩小)。接着我不作较多的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生活延伸,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57页的画面(课件显示),同学们请先观察然后在书上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能完成吗?好开始。
(这时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我呢作适当的巡视指导。)
通过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受到了为人处世的思想教育。
节日礼物
观察位置 观察对象
低 高 范围扩大
远 近 范围缩小
简练的文字起到了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五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在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的基础上,主要解决平行的概念问题。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平行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他们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会用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平行现象充满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含义。
1、教学方法
以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平行的概念,最后以课堂与生活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 平行的理解。
2、学习方法
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总结、运用等手段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所用教具学具:课件、木棍。
一、目标展示
1.我们学过哪些线?它们有什么特点?
2. 拿出准备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二、目标感知
课件出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汇报。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3.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4.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5.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6.教师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根小棒,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7.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三、目标达成
课件出示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四、目标累积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目标检测
课件出示检测题,师生共同完成。
1.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线。你还能找出什么地方有平行线吗?
2.你会画平行线吗?需要什么工具吗?预习79、 80页借助工具自己尝试画一组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六
(出示图片)两条笔直的铁轨,看成两条直线,把它们画在纸上,它们的位置关系如同等号。如果你也来画两条直线,还会有什么不同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画一画。
1、让我们用两根食指比划比划每组中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让你给这几种情况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先自己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和总结。
2、、交流分类情况。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分两类——相交、不相交
第二种:分三类——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种:分四类——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平行:
1、大家先来看第一类,这一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再画长点,会相交吗?
2、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
3、我们打开书56页,看看书中是怎么定义平行线的。(齐读)
4、在这个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
5、引导学生正确表述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介绍用符号表示平行线的方法。
7、出示课件:判断是否成平行关系。
8、再一次出示铁轨,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吗?
垂直:
1、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类直线有哪些共同特点?(有交点,都成了四个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们分分类?有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的四个角不是直角),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谁知道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是什么关系?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
4、我们打开书57页,看看书中是怎么定义互相垂直的。(齐读)
5、在这个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导学生正确表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6、介绍用符号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题卡:判断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用符号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写出读法。
8、生活中,很多时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时存在的,把它们掺杂在下起,同学们能区分出来吗?
刚才,同学们在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等探究活动中,知道了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这一类叫做平行。相交的这一类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两类,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有序和美丽。
辨析题: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3、垂线和直角如同孪生兄弟,有垂线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图 + 直线b叫垂线。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关系,如果再加入一条直线,你还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图片:(铅锤测平行,水平仪定平行垂直,测量跳远成绩)
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下节课做渗透。
板书: 平行与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记作: a//b读作:a平行于b
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七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近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1、基本练习: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八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 65×2+45×2 —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 32×2+45×2 —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 )×(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
三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班级数
3
3
3
平均每班人数
46
46
50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页例2。
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平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平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
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3、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4、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
首先复习旧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接着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你们会画垂线吗?从而激励学生去尝试画垂线。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通过“自己尝试画垂线——比较画法——演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那就是:
① 手握斜边,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 两手配合,沿直线平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近指定点。
③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掌握了垂线的画法后,再次让学生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巩固正确作图方法。同时老师重点强调“重合、平移靠点、画线”这画法三步曲
也就是探究垂线的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此处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而后发现:点到直线的线段有无数条,有一条最短的。这时老师演示且揭示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
通过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强化新知、提高能力。
先独立完成分层练习题,写在题单上,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
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69页5、6题,并说说理由。
5、最后谈收获与感受,总结本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习享受”转变为“享受学习”。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理念: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2,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如图:
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能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分别说给你的的同桌听一听,不仅要说清楚是多少面积更要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回答)
第2张图可用数方块的方法,数得8块,即8平方厘米;
其他的几个三角形用数的方法觉得有麻烦,有很多地方都不满1格,所以还是用大图形的面积,除以2来算,更为方便。
结果汇总:(1)6×4÷2=12(平方厘米)
(2)4×4÷2=8(平方厘米)
(3)6×4÷2=12(平方厘米)
(4)6×4÷2=12(平方厘米)
[在这份设计中,我把例4的图稍作了修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复习中的题相衔接。而且学生是亲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变成三角形的过程,更加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初步意识到我们熟悉的这几种特殊四边形都能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3个和第4个三角形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都是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对应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通过这两题的对比,暗示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受具体形状的影响,而是更要关注对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学习例5
看来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对应的平行四边形有密切的关系。
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与书上哪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先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分组学习,填完表格之后,继续完成书上的讨论部分。鼓励同学之间质疑、解决。老师加强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应该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拼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分别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不能忘了“÷2”
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比较完整的板书:
用字母表示该公式:
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交流这种想法,指名说说这个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讨论画法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说画长方形的步骤。
使学生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十三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小数点搬家。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搬家其实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教学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1、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4,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
0.04元4分向右移动一位0.40 元
40分
向右移动两位 元400分向右移动三位40.0元
4000分
2、提问抽查,纠正评价。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教学课件演示,验证猜想。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看书40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1、巩固练习。
(1)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 )。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
(2)完成40页试一试。
2、变式练习: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解决41页练习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3、发展练习: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1、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复习40页的内容,做书上41页练习第二,三题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两千字篇十四
《手拉手》这一课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验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态度观,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一定的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学生已学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本节课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乘法中,大部分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在小数乘法运算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让小数乘法计算简便。
3、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在小数乘法运算中仍然适用。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让小数乘法计算简便。
1.情境创设法。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比较、迁移、归纳法。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将整数简算与小数的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迁移类推,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归纳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也适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遵循这一主旨,我在本节课中,着重以下学法的指导:
1.敢于质疑法。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所以,在出示生活情境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2.合作、交流、探究法有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作为前提,合作、交流、与探究在学习中更必不可少。这节课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体验探究、比较归纳,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3、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