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一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工具
ppt、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2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爸爸给王鹏买了一筒羽毛球,一筒是12个,这筒羽毛球19.4元,每个大约多少钱?
19.4÷12 ≈ 1.62(元)
答:每个大约1.62元。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2)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 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3 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计算下面各题。
保留一位小数:4.8÷2.3≈ 2.1
保留两位小数:1.55÷3.9≈ 0.40
保留整数: 14.6÷3.4≈ 4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选择。
(1)37.3÷2.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c )。
a、13.82 b、13.80 c、13.81
(2)23.5÷0.91的商( b )23.5。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4、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5、一支铺路队正在铺一段公路。上午工作3.5小时,铺了164.9 m;下午工作4.5小时,铺了206.7 m。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上午铺路速度:164.9÷3.5≈47.1(m)
下午铺路速度:206.7÷4.5≈45.9(m)
47.1>45.9
答:上午铺路的速度快。
6、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1)蜘蛛的爬行速度大约是蜗牛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般要除到被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也可以除到被保留的位数后,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超过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可直接向前一位进一,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余数不到除数的一半,则直接保留。)取商的近似值。
板书
商的近似数
爸爸为小明买了一桶羽毛球,一共12只,花了19.4元,每个多少元?
19.4÷12=1.6166666666667……(元)
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 保留两www.位小数:1.62
2、除——除到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 保留一位小数:1.6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19.4÷12≈1.6(元)
答:每个约1.6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二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___例_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强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__的成绩比__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