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9篇)

最新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12:32:32
最新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9篇)
时间:2023-01-16 12:32:3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一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以及“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从而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由对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是教学难点。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我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并运用音乐烘托、画面渲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复习导入

真爱无言,大爱无疆。走进第四单元,让我们一次次感受着爱的沐浴。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那对母子,感受他们那催人泪下的爱。(这时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归纳总结出: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和母亲的临终嘱托四件事。

(2)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多少年过去了,儿子和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临终那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3)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结尾就落在: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该怎么活才是好好儿活吗?请同学们再读描写菊花的话!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

因为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

现在的史铁生,坐在窗前,看着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不再暴怒无常了,他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

他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勤奋写作,并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史铁生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儿活”。

越是这样,他越是深深地怀念着他的母亲!

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老师想问:

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

(4)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老师还有几句话送给大家。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儿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里残疾!

或许是呵护,或许是指责,甚至还可能是怒打,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是不是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说?回家后为你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倒一杯热茶,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二

《秋天的怀念》是新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见教案

这样秋风瑟瑟的日子,是最适合上《秋天的怀念》的。只是史铁生怀念的是母亲和人生,而现在的我,反思的则是这堂刚刚谢幕的课。

自我评价:

一、抓住文本特质,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顿悟及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乐观坚强地迎接人生的风雨。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堂课以三个教学板块为主:指导品析,读出母爱的细节;合作探究,悟出“好好儿活”的深意;体验感悟,写出自己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为支点,设计了三个层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第一个层面是在让学生品析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并将之与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体会母爱的深沉无私,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二层面是让学生合作探究文中景物描写的深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第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话自己或母亲,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三、读品结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其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层面,将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作用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此外,我通过对资料链接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从新的角度思考爱和人生,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读品结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及文字背后的深意。最后学以致用的片段写作让学生跳出文本,体验和感悟自己身边被日渐

忽视的母爱

教学反思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充分和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翻转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课堂重建

1、努力地实现平等对话

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与素养,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人物,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厚度、温度,与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实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

2、努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精彩的生成源于全面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应变能力,抓住课堂的生成点,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即生长。感谢史铁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机会,又让我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生长。我也要像烂漫的菊花一样,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顽强地生长,努力地绽放!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三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选自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渗透着母亲对自己浓浓的母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母子之间那种真挚的真情,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家史铁生的人物经历。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文章的把握能力不足,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才能理解。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这样导入:“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生字词问题。2.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又在怀念什么?教师明确:作者在怀念自己的母亲,叫“秋天的怀念”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那个秋天去世。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首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寻找文章写了几次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而明确:两次,并相机板书。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了解母亲带我看花的原因。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母亲喜欢花;自从我瘫痪后脾气就暴怒无常,母亲想带我出去散心。

3、明确目前两次要带我看花的原因后,我会让学生感受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4、接着我会重点分析第二次要带我看花为什么母亲会露出央求般的神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确因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儿子去北海看花成为自己的遗愿。

5、明白了原因后我会带着学生拼读当母亲听到我愿意去看花时有什么样的反应,感受母亲的内心变化。明确: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6、最后我会让学生思考从母亲的乞求和反应可以看出什么。明确:可以看出母亲当时既喜悦有小心翼翼的心情,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设计为: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史铁生由于身体的变故落下了瘫痪,命运对他的不公并没有使他屈服,并在苦难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务虚笔记》、《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

(五)小结作业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开始,课下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进行如下设计:

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总结课堂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分析两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并重点分析第二次要看花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母爱。

其次我会让学生完成下列两项作业:

1、课下找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运的人物事迹。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冀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二册第18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及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读: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

(二)初读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幻灯片学法指导)(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细心品读课文,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勾画相关语句,把读后和感受记在书的旁边。

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品读过程中,我适时链接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并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最后教师总结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五、课后练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幻灯片课后练习)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五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根据以上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据以上分析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新课的方式。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从网上下载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是以“看菊花”为线索

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与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与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与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己身患身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与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的负担,这一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狠命捶打??我可活什么劲!”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与妹妹一起“好好儿活”。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

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

示例: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母亲却忍受着病痛与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与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与信心。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与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亲: 听说北海??去走走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伟大、无私、细腻

我: 怀念 愧疚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六

《秋天的怀念》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第一篇课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在21岁那年,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许多文章中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本文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在这一文章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所以本节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感悟母爱,理解“好好活”的真正含义。这篇文章中作者生活坎坷,而学生们又都生活在幸福年代,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易理解。文中对母爱主题的的表达也都蕴含在细节描写中,所以抓住细节描写走入人物内心深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在课前三分钟时间里,我让学生来读史铁生的一些背景材料。一是为了和学生有个简单沟通,更多的是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调动学生再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的强烈欲望。也为理解作者如此暴怒无常的原因。

通过两张图片,对比人物瘫痪前后的外在变化,从中感受人物内心变化。找“我”的种种表现,来感受人物内心。

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通过理解母亲“扑”、“抓住”、“忍”这三个动作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会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最真挚的情感。

学生通过圈、画、写的方式来感悟母爱,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母爱。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自主阅读,个性感悟,充分表达,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通过与学生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师生对读,使学生懂得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从暴怒无常到好好活,笑对生活的态度变化。

这节课,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也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是有效的。特别是背景材料的阅读,以及老师深情地讲解、引导,从而使学生快速而且真正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三情结合、以读代讲”。但由于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都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教学,对一些特殊学生也不能做到适机指导。再有课后也没有课堂总结,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得还不是很到位。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七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咀嚼语言来感悟情感,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我觉得本文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阅读。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因此,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1、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开放式讨论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重点的词句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讨论探究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设备:多媒体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1、 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 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

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3、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 ——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 ——絮絮叨叨

(2)品味语言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

(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讨论

明确:如:⑴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

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

⑶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

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

⑸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⑹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

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

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我们同学理解了史铁生,其实也正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我们本来也许是充满同情,但我们对史铁生却是充满了敬重,因为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苦难和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好好活,更应该用这份好好活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课后,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那花——菊花 1

那人——母亲 线索:看花 2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3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思路及关键处处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关于课题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文章语言朴素真切,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二)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三维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的无私、伟大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三)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关注,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一)教法:

1、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

悟人生之道。

2、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

(二)学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艺术,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为五个环节。(课件)

(一)课外引读,激情导入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史铁生的作品有一个初步印象。再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爱”。

通过第一遍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讨论对母亲的初步印象,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抓住文章中心“母爱”。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母爱的伟大。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板书),体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的是子女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念,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的社会意义所在。所以,我抓住“好好儿活”这句话,层层深入进行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1、理解两次看花,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儿)

这一层次重点探讨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儿好好儿活”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母亲为什么几次三番要带儿子去看花?适时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资料,帮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同时指导学生体会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从而体会母爱。

2、指导阅读赏菊部分,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板书:我俩儿)

先指导学生读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母亲非要儿子去看菊花的用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再读这句话。最后,通过赏析作者作品和交流查阅的作者近期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俩儿要好好活”的内涵。

3、升华感情色彩,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板书:我们)

回过头来再看课题,让学生思考《秋天的怀念》中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跳出文本,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好好儿活”的社会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总结全文,回扣中心,拓展思考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准备通过“谈感受,送名言,悟母爱”三个环节来进行。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送给学生泰戈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课件出示)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同时深入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突出伟大而崇高的母爱,并且把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一)教学第一层次感知“娘儿俩要好好儿活”的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忍”字,指导学生理解,突破重难点。在我拒绝了母亲看花的要求,并说:“我活着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是怎么做的?

引出句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抓住三个动词“扑”“抓”“忍”,先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再是对“忍”的品味。

这里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课件)然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每体会到一层就把体会到的意思 “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的含义。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最后提问: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 “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使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精读课文第二层次,探究“我俩儿”的好好活。在这个环节中,我指导阅读兄妹俩赏菊部分,通过对景色的感受,理解“我俩的好好儿活”。

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才是好好儿活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进行个性理解,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 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我们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 “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 —— (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三)指导朗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先指导学生自己读,然后指名读,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激情描述,营造氛围。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可是,当他看到深爱的儿子正因为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悲观厌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她怎么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怎能扔下自己深爱的儿女?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用心良苦的伟大的母亲啊!让我们带着母亲的心痛,带着母亲的悲伤,带着母亲的不舍,来读读这句话。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

以上就是我对《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十分钟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聚贤中学的何小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具体程序如下: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歌颂“浓浓的亲情”;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看花”为线索,通过回忆三十年前的往事:母亲忍受着病痛和我的坏脾气、第一次提出看花被我拒绝、第二次提出看花我同意后的欣喜、母亲病故,以朴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厚重,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本课充分诠释了单元主题,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为两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本文涉及的母爱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能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能够感悟母亲坚强的人生态度、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对儿子的影响。但是,课文的字里行间是怎样表现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深厚?母亲带给了儿子怎样的影响?课题“秋天的怀念”又有着怎样的内涵?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深入学习并感受。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根据学段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2、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母爱。

3、理解课题“秋天的怀念”的内涵。

4、引导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探询母亲遗嘱中“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味深长。 教学重点: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阅读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好好儿活”的启示。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采用启发引导、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汇报交流、朗读感悟,给与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与发展自我的舞台。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充分领悟,走出文本、拓展阅读,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史铁生的《合欢树》片段、《我与地坛》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

2、为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根据以上分析,我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开课伊始,我出示《合欢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苦”,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今天我们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第一课时学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的几个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并选取句子读一读,总结出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紧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课题的韵味。随后一句“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引导学生明确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通过第一课时的阅读,学生明确了课文三次提到看花,第一次没去成因为“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露无常”。引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从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怒无常、活得没劲。承接这一组句子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补充课文中的这个句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作者活得如此之苦,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此处创设情境让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追问一句:怎样做更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样做的吧。进而重点体味母亲的做法。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扑、抓”,体会母亲要扑下去的是儿子想去死的念头,要抓住的是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把这些珍贵的体验送进文本中去,读出力量;抓住“忍”,体会病入膏肓的母亲忍住的是“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忍住的是儿子的病带给她的打击,忍住的是儿子的抱怨,忍住的是儿子砸玻璃、摔东西等暴怒无常的脾气。进而体会到母亲的“苦”,但活得如此之苦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没有)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没有)”这就是母亲的忍,再次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句子中去读。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通过去掉这个词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心、细心,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怕儿子伤心连说话都小心翼翼。学生每体会出一种感情就让学生把这种感情送进文字中去读出来,以读促悟。

感受“母爱”、感悟“咱娘俩的好好儿活”是本课的重点,在前面这一环节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母亲的坚强、理智,进而引领学生探究“好好儿好”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的品词析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描写,以多种形式分别读出母亲的辛苦,读出母亲的隐忍,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大爱。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4、5、6自然段。引读:邻居们——(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母亲临终前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抓住: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感悟省略号里没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好好儿活)进而引出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让学生自由读文章第六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或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通过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穿”过菊花的表象,借菊花“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从而引出作者明白了应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在此基础上再次引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再一次地让学生创作“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我————”,与前文形成对照,体味作者的变化。 史铁生通过三十多年的感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在这里出示他的《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进而向学生推荐《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伴着哀伤的音乐学生诵读、教师引读这些文章的片段,走出文本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悟作者在母亲去世以后的“好好儿活”。再走进文本引读课文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引领学生回过头来探究“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对母亲的品读,明白了怀念的是一次又一次想让他去看花的母亲,怀念的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的信念。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那么,他们家的这件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畅所欲言。随后总结:我们读书不光要读出文字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不光要感悟别人的“好好儿活”,还要思考自己的“好好儿活”。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说出学了这篇课文后他对“好好儿活”的思考。随后引出“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我们”,朗读这句话,引领学生说出:面对自己的家人要——;面对自己的老师要——;面对自己的朋友要——等等。总之在今后的人生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打击、困难、挫折、失败,我们——(生: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业设计: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必选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选作业: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以上的教学设计,将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力求达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本课的板书,我直观简洁地板书关键词语,即简单又展示了教学环节。

秋天的怀念

娘俩

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在所有教学流程、预想环节都顺利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的地方是:

1、朗读指导还有待加强。课堂有较有质量的品读,但少有质量的朗读。

2、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过分注重了母亲这一角色,对“我”这一形象的感悟有待增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