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谈谈对经济学原理的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篇一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含义是不同的。大致理一下:
1、古代的经济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包含在伦理学或政治学中,此时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切与家庭管理有关的事物;
2、中世纪的经济学也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被视为道德哲学或道德神学的一部分。这个时候阿奎那有关于买卖欺诈与高利贷取息行为的论述,但是从神学伦理学法学的角度。
3、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了。
(1)产生初期,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着重于政治,即与国家政策相关的事。这种研究范围涉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就与古代家庭管理意义上的经济学有了区分。而这时候,经济学已很少单独使用,除非用以表达它原始的家庭管理。
(2)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政治经济学得到广泛使用,而经济学也在一些时候偶尔用到,但是已不再代表家庭管理这样的概念,而是成为了政治经济学的同义词使用。
(3)随后,源于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理论内容的发展,产生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问题。萨伊指出政治经济学应该只研究财富的产生、分配和消费;西尼尔认为作为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必须不考虑政策。等等,总之这个时候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政治的含义相去甚远,这也就使其与政治学的界限逐步明确了。
4、到了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学,他的名称与内容就矛盾,所以,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经济学取代了政治经济学。而且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的学科是超阶级的,而非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到底叫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其实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课本中有一句话说“19世纪70年代,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转变时,与此相巧合,原被广泛使用的政治经济学与很少使用的经济学开始了相互换位的转变”。说这是巧合,也许不准确。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经济学概念的变化是正式制度变化后,非正式制度形成的与之相配套的变迁,是种必然的变化。
比如,当社会处于原始状态,人类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时,需要的是与之相配套的研究家庭管理的经济学;当中世纪神学当道时,经济学思想成为道德神学的一部分;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虽然有不同的学派不同的经济学家阐述自己的理论,但是当时社会的主题应该是发展,统治者期望的是国家富强。于是在这种大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重商主义强调重视国家政策相关事宜,主张干预,所以有了强调政治的政治经济学;后期重农主义主张自由放任来实现为人民提供充裕收入的目的,不需要考虑政策,所以此时的政治经济学强调了与政治学的不同;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出于对垄断利益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避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走向了对人与物的研究,也就是最终由经济学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所以,本质上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概念演变反映的是社会层面的变迁和要求。
谈谈对经济学原理的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篇二
对经济学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它必须要有自身的理论框架,要有自身的逻辑体系,然后有它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等。就此而言,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科学。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任何客观存在的实在都有起自身运动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稳定的规律,人是可以认识此规律的。“如果现象和本质合而为一的话,任何科学都成为多余。”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对经济现象的把握分析才能洞悉经济学的规律。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分配,交换都是经济内在规律的外在表象,如果我们坚持表象和本质(规律)的同一性的话,我们可以很合理的预期人可以掌握住关于经济运行的本质,或者真理。
现在主流的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及它们在国际上的延伸: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这些就构筑了经济学的大厦。它们只是利用数学的模型和数学的逻辑来把实践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很多都是经验性质的东西,比如菲利普斯曲线。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之上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当然,这是一种简化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一种理论的建立,这也是一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牛顿定律等。但一门学科真正的意义是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管它是多么的完美。但这些理论一到实际中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讽刺的是,所有的经济学说都不能很好的指导现实的经济实践,有时甚至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灾难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是否怀疑所有的经济学说呢?我同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上面所说的误导并不是否定经济学说的充分理由。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规律的起作用也只能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之前提下,如果从内在规律到表象的整个过程有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个过程就偏离了之前研究的模型了。所有的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之下的,只有前提符合现实情况我们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任何真理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偏向更大范围内适用的真理过程。
对经济学来说,我想以前的研究主要目标是把握经济运行之内在规定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福利罢。个人以为经济学的所有都是一种解释,但没有一种解释可以令人满意,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好象社会学 哲学这些社会学科,理论众说纷纭,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占永久的统治地位。
既然经济学的行为主体是人(假设中的理性人)和人的集合(企业 国家等),那么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失业 价格 货币等,我这里不是否定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这么一种经济学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社会现象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去把握,人首先是生物性的(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然后是社会性的,人是文化 道德 哲学 法律等的综合体,每个人的出生,成长过程都是千差万别的,所接受的文化传统教育,个人的生活体验 环境等是相异的,造成人的知识容量,从而人的世界观也是多种多样。这些对一个人的决策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价值判断”作出合理的判断 决策。个人又离不开他的社会条件,如他的政治取向等,于是“集体”的行为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更重的因素。但是“集体”的行为与个人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至于交错的社会关系网络更是复杂,跟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在底蕴上是相通的,什么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宪政 政体等,这些无不影响一个民族国家经济的运行情况。就此意义上我怀疑经济学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个人觉得经济学不能与这些相独立。所以,我认为经济学应该纳入整个社会体系中去进行研究,而不是独立于社会方面的其他学科。
谈谈对经济学原理的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篇三
对旅游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和看法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由于长时间以来,人们比较注重研究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所以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但纵观出版的旅游经济学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旅游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诠释旅游现象,对旅游经济学的本质及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未提及,这里针对旅游经济学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重点对第三篇旅游经济的外部和谐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安排提出自己的看法。
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宣传工作都是政府部门在做,费用也由政府部门负责,是对一个地区的整体宣传而不针对某个景区,所有的旅游经济的产生都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所以我认同旅游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对他们产生影响。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旅游经济也不例外,它的发展也受到旅游资源、人力资本、政府、社会经济、社区参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等产生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深入,旅游的发展稍微淡化了对发展经济的追逐,更多的关注旅游的综合效益,同时随着旅游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各地也都认识到大旅游的概念,都比较注重区域合作。
我们第三篇是旅游经济的外部和谐,其整体思路是第一章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与本地区的外部环境的协调,第二章是不同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强调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章则是重点强调同一地区发展旅游经济与其他第三产业的匹配关系,以及它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与第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第四章则上升到更宏观的层面,利用经济学的理论来阐述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波动、发展战略与模式及区域旅游经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个人觉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与外部环境和谐应分成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是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协调,另一部分则反过来阐述旅游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部分从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人力资本、政府态度和制度变迁)和外生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基础、社区参与和环境)两个方面来说明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影响。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里不再过多解释,可以对不同级别的旅游资源(如世界级、国家级和市区级)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采用加权求和,计算各个地区的相对综合得分。计算各地旅游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与旅游资源综合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不同的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予以分析。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而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旅游业而言,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便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此要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对服务人员的而培训和教育。纵观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史,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地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政府的态度起重大作用,包括各种政策法规的变化,许多制度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绩效和发展水平,我国制定“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则是政府部门通过促进制度变迁来引导区域旅游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政府部门在整个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其态度直接决定制度的变迁从而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这里重点考虑的外生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区参与和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他在旅游业上能有多大的投入,能进而有多大的接待能力,包括对基础设施、交通等的投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是一种有钱有闲的另类生活,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及生活状况,是本地区居民参与旅游的重要决定因素。社区参与程度及他们从旅游中的获益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当地发展旅游及游客的态度,区域旅游发展来说如果得不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很难发展下去当地居民可能对旅游者坑蒙拐骗造成不好的影响严重者甚至把游客赶出去等。而环境的好坏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吸引力的大小,从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利用优美的自然坏境,根据人们的需求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和提高,为游客塑造舒适的环境从而吸引游客来此休闲观光,促进其消费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二方面则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来阐述旅游经济发展对他们的影响。发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说,另外重要的一方面是对收入分配与就业的影响,对于国内旅游收入及外汇收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运用回归分析进行定量,而关于对就业程度可以运用投入产出表求劳动报酬系数进行量化,通过与其他产业系数的对比,从而更明确的说明旅游业对劳动里的吸收作用。我们写的下面章节的经济效益核算也表明了对经济的影响,对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供给。注目一下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可以感到旅游市场需求已经有着这些明显的特点:旅游目的地,人们更加注目于新鲜与稀罕;近地旅游,人们更热衷与亲朋好友一块自驾旅游;观光,更讲究主题与深度;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游乐,更爱新潮与刺激、心跳;休闲,更趋向健身与轻松;高档,追求的是野趣与豪华等。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各有禀赋,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元化,小到各个景区大到各个国家也都意识到加强旅游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关系形成的前提是优势互补,推动合作关系发展的动力是合作主体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利益共赢。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区域优势互补为基础,解决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者选择性之间矛盾的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本章内容的安排主要分成四部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发展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领域和存在的问题;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方向。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从两方面来说明:第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对这些基本理论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第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驱动机制,主要是地域分异规律,对此理论进行解释并说明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
区域旅游的合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合作机制主要有行政推动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协商解决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和人文融合机制。关于发展模式讨论的比较多,主要是由区位论、系统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地理论)、博弈论、组织冲突与沟通协调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形成的相关发展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近几年区域旅游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领域;二是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三是相关制度、政策和行业规范领域。目前关于区域旅游合作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研究的比较多,可以在本章节加入关于这些地区的例子。由于如果从理论上说,区域的合作应当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生产的集约等,应当促进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可是在实际运行中,结果却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推行合作的区域,大多是因为相邻或相近形成的,每个地区都关注自己的利益,由于部分资源的同质化(相邻的小区域尤其如此),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的同质化,加之部分目标市场的同一性,因此导致了竞争的不可避免。其实总的来说区域合作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避免同质竞争的合作分工,一是促销协同的合力效应。要合作,就必须有一个规划,有一个共同的行动纲领,来促进大家的共同协作,为此从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共赢规划比较重要,其中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推进旅游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健全合作主体,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合作;逐步实现由行政主导机制向市场主导机制的转换,通过“看不见的手来驱使旅游企业突破行政区划进而实现更广泛的分工与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将其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 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注重规划,优化空间结构,形成合理布局等。
对整个目录及内容的安排,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1、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而结合,而不能仅仅套用或者解说一些理论,很实际的做法就是在每章内容后面附上合适的案例,特别是经济效益核算、旅游经济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匹配、旅游经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投入产出法是可以在这里加以介绍)等不能只是简单的写出公式,要给出具体的例子便于读者加深理解和更好的运用,这一点可以借鉴罗明义教授的《旅游经济分析》的写法。
2、这个框架中我觉得缺少对旅游投资与决策的分析以及对旅游产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优化分析。
3、关于旅游经济是区域旅游经济的一部分应当做详细的解说,否则仅仅在目录中每章节的前面加上区域二字而实质内容没有太大改变(如区域旅游市场、区域旅游收入分配及区域经济核算等)感觉有点牵强。
4、需求和供给不是旅游经济的重点,引入他们的目的是引出市场的概念来分析旅游产品,进而利用供求理论来说明价格的变化,再分析人们的购买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不单单是产品的价格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如明星效应、品牌效应和流行趋势等。我个人认为旅游经济学关于市场的研究应该适当加入心理学知识,对消费者的心理分析进而分析旅游消费行为。
谈谈对经济学原理的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篇四
关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其中,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3、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比较”的意义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异同论、学科论、比附论与扩展论。比较文学学者要注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特点;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建立与完善面对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只有有效地回答与解决了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能迎来开阔与自由的发展前景。
谈谈对经济学原理的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篇五
浅谈对性工作者看法
摘要:我对于社会上一部分性工作者是报以理解态度。现在所谓的发廊随处可见,按摩场所,夜总会更是做的有声有色,但是更多的性工作者都是来自广大的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因为各种缘故步入此行业。
关键词:性工作者 第三性公关 情妇
很荣幸选上性社会学这门课,第一次进入课堂,作为女生,在表面带着害羞,心里还是有些许兴奋的。虽然之前了解过一点性方面知识,也看过一点性影片,但把这些都拿到课堂上还是少许介意。不过很感谢老师带我们重新了解性,开启了看待性与社会的关系,也让我有了对与性的不同看法。
首先,我对于社会上一部分性工作者是报以理解态度。现在所谓的发廊随处可见,按摩场所,夜总会更是做的有声有色,但是更多的性工作者都是来自广大的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因为各种缘故步入此行业。有的是被人所迫,有的是被人逼迫,有的是想挣弟弟妹妹读书的钱,有的是为父母减轻医药费,有的是想从事自己的事业,但没有启动资金。她们在做这行业之前有过千千万万的想法或是憧憬,在来到城市之初有万分骨气,但是都被世俗和金钱磨灭的干干净净。她们麻木,淡然,甚至在外面上毫不在意自己的言行,穿着透明的睡衣在街上行走。这都是现实的无奈啊!
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没有体会过农村的艰辛,每每看到农村时候的景象,也只是当时一点点的感动,有人会因为看到如此情景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么?很少很少!所以那些到偏远山区支教,或是去带领农村发展的人才会被我们所尊敬。我们生活在如此的教育环境中知道的都是性工作者的肮脏,无耻,甚至对于她们的看法是轻蔑。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样的农村环境,还能有这样的想法么?只有饱暖才能思淫欲,但她们连保暖都无法保证,只有出卖自己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保暖。所以我对于她们是理解的。
其次,我想谈谈我看到的另外几种性工作者的看法。
首当其冲的是日本的av男优女优,引发话题的是传闻一位av女优波多野结衣在日本的海啸中死亡,虽然后来证实并未出事,但一时间网上传的沸沸扬扬,转载的更多的是对于女优的敬业精神感动。
更要说的是在中国最著名的女优——苍井空。德艺双馨是对苍井老师的告诉评价。我也去看过苍井老师的简介。其实苍井老师是在路上被星探发现,年幼的苍井空就出来打工贴补学费生活费及家用,早期出道时并不是作为女优登场,而是以她傲人的双峰拍摄写真及海报。在导演发现她征求她是否要拍摄a片时,她犹豫了,但是她为了家庭,为了生计还是踏入了这个行业。进入a片行业中,因拍摄而多次怀孕,再去流产,对她的身体已经是很大的伤害,但对她精神上最大的伤害还是感情上的。她与日本当红演员赤西仁的恋情被曝光之后因受到赤西仁的粉丝强烈的职责,身负巨大压力,终于还是提出分手,分手后的苍井空因要排除心理的伤心拼命工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让她事业有成。在中国,苍井老师更是被誉为宅男女神,出席内地许多活动,活动现场粉丝万千,这是苍井老师努力的结果。
对于苍井空这样的av女优我是报以同情态度的,她被生活所迫,踏入性工作者这行业。她更有在镜头前说道:“我脱光衣服躺在镜头前,是为了生存。而你衣冠楚楚的站在镜头前,却只是为了私欲和欺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感触真的是只有性工作者才有,我们很难感同身受。
台湾籍av女优观月雏乃在台湾节目中也说道,她们在日本工作只是工作,工作有工作的制度、规章。例如在到场拍摄前必须进入浴室沐浴,男女皆是,这是对于和你合作的男女优的尊重。在我们想象这份工作可能存在的肮脏、不堪时,性工作者有她们的无奈和守则。我只想说,我在看过这期节目之后,对于这份性工作者的改观很多,我可以把它视为一份正式的工作,但这并不代表我会去做。我只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了这类性工作者。没有人会希望把自己在床上的样子公布出去吧,这些性工作者的一去不返也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
接下来我想说说我看到的台湾的一期节目中的性工作者,他们是第三性公关。
第三性公关工作的地点是第三性酒店,公关负责接客,陪客,但基本不陪睡。据说,在台湾第三性酒店的生意算是比较火爆的了。他们身理特征都是男性,但工作时候的穿着是女性,高跟鞋,假发,连衣裙等。他们也化妆,基本就和酒店小姐一样,但只是身理特征是男性。他们也有所谓的头牌,他们基本都有性取向的不同,说白了基本都是同性恋。他们的领班是也是同性恋倾向者,但在同性恋中是担任男性角色。第三性酒店与一般酒店也有相似之处,在酒店像混的好,基本都要和领班发生不寻常的关系,俗称潜规则。第三性酒店的领班通常会捧自己现在交往的对象为红牌,第三性公关工作人员也会去巴结领班。
在我所看的节目中,领班有了外遇,原公关泣不成声,想要挽回这感情,甚至为了想和领班永远在一起有了变性的想法。也请出了自己工作时结识的朋友为自己加油,这位朋友原本也是第三性公关,与到第三性酒店消费的顾客产生了感情,于是成功地做了变性手术,然后与该顾客结婚。这件事情影响了在场的第三性公关,他也想变形来挽回领班的心。但出于父亲的苦口婆心最终放弃了这样的念头哭着离场。
这样的事件对我来说冲击比较大,首先先让我了解到了有这项职业和这样的工作场存在。其次让我看到了同性恋俱乐部存在的另外形式。这样的职业让我有些不能接受,但还是报以理解态度,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增加了同性恋认识,娱乐的趣味性呢?在那样灯红酒绿的场所,第三性公关做着光天化日下不能做的事情,同志们在那样的气氛中享受性的乐趣。从事第三性公关的人是报以怎样的态度去工作的?他们会在生活上与别人接触会有困难么?这样的疑问产生了,但无从解答。
谈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说说同性恋了。我曾经的高中的心理老师告诉我们,其实一部分同性恋是因为染色体的与正常人异常导致的。所以让他们在性取向上是与别人不同的。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风开放,书籍中很多都是“好臂风”。看来在我们国家历史中,还是有接受同性恋的时期的。但是经过时代的变迁,思想闭塞化,到现代社会要重新接受同性恋。对于那些同性恋者是很大的打击,在重新接受的过程中,他们饱受艰辛,甚至是凌辱。不过总是有思想开化的一天。庆幸的是现在有同意同性恋结婚的国家,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的幸福。
同性恋传播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有很大一部分腐女,腐女们崇尚男同,他们视男同为神圣。在街上看到男同们带着小孩会尖叫。腐女的存在让男同们可以更好的存在。我不是腐女,所以不了解腐女的思想,不过我问过腐女们的想法,她们说她们在看男同小说的时候浮想联翩,看到男同们在一起是很有爱的画面。她们或许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有性是很美好的,甚至在洛洛和夏河分手的当天她们叹息了一天,难以接受。为此,我表示比较不能理解。最后,我想谈一下情妇的概念。许多人都包养情妇,我认为情妇是变相的性工作者。只是她们服务的对象比较专一。她们靠自己的身体获得生活费,衣服,手机,房子,她们一切想要的东西。
在我父亲的朋友中,我就知道有人养着情妇,男人们带着情妇出去应酬,去交际,一个男人,在商场上,不仅仅看的是地位,品味,穿着,还看带在身边的女人。女人是他们交际应酬时最最好的摆设。他们暗地中比女人,比身边女人穿的衣服是否名贵,比身边的女人是否能带的出手,比这女人会不会更让自己有面子,甚至还比谁的女人多。这些都促成了情妇的存在。因为做情妇的女人享受这样的给予,享受保养她们男人的恩赐,给她们精神,物质上的富足。让她们可以在自己小姐们面前有炫耀的资本。
我对于情妇这项性工作者不像前面两项性工作的看法如此理解。我对于情妇的态度保持中立。我不知道是什么腐蚀了她们的想法,让她们接受被人保养,接受被拿来做男人攀比的工具,肆无忌惮的问保养她们的男人们要钱。或许她们也有苦衷,她们也有像第一类性工作者的无奈,但我认为情妇是破坏家庭幸福的定时炸弹。因为妓女们的工作只是派遣顾客身理上的需求,她们以身体交换金钱,几乎没有人会去包养妓女,所以妓女不会成为破坏家庭的因素。但情妇不同,情妇会有感情,包养情妇的男人也会有感情,在性的基础上是增进感情的,男人会为了情妇去和原配离婚,抛家弃子。更有甚者会去讲自己的千万家产给外面养的女人,这些女人也拿的理所当然。她们无所事事,以被保养为工作,从事性行为,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极度的不负责!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对于一部分的性工作者的态度是非常理解的,她们为了生活,为了自己异于常人的性取向而从事在大部分看来的不堪入目的工作也纯属无奈。对于性工作者这份工作我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从性格来说,我还是比较保守的。但绝对报以理性理解。我也想呼吁一下,不要对性工作者有偏见,或许我们因接触的少不能理解,或许我们思想还未完全开化,但是她们也是人,她们也有人格自尊,她们也想享受爱情,但是工作的性质不同,所以会遭受歧视。如果我们只是将她们的工作视为一份工作而已,那我们就有了进步,就会多理解她人一点。这样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早点转行做些不那么有非议的工作。
最后,还是谢谢老师的教导,让我可以有对于性工作者方面的问题可以深入思索,让我可以想到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事情,对于他们的存在有了更深的体会。
刑事司法系
法学1042班
学号:1020301213
姓名:吴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