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部编版四年级第二单元作文(四篇)

2023年部编版四年级第二单元作文(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4:13:32
2023年部编版四年级第二单元作文(四篇)
时间:2023-01-11 14:13:3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篇一

;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40分) 一、选择题。下面各小题均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按题目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在“()”里。(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鼎沸(fèi) 霎时(shà) b.愚昧(mèi) 卵石(nuǎn) c.霸占(zhàn) 屹立(yì) d.顿时(dùn) 民俗(sú)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闷雷滚动”中“闷”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闷热 b.沉闷 c.闷头儿 d.闷声不响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振耳欲聋浩浩荡荡 b.鸦鹊无声响彻云宵 c.人生鼎沸悄无声息 d.坑坑洼洼风平浪静 4.“箪”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下列与“箪”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竹 b.单 c.甲 d.笔 5.下面四个字中,最可能与“玉器”有关的一项是() a.决 b.诀 c.玦 d.抉 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b.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c.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d.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7.下列关于本单元课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塘江大潮变化的过程是:一条白线→一堵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恢复平静。

b.《走月亮》一文中题目的意思是“和月亮一起走”。

c.《现代诗二首》中的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

d.《繁星》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厦门实验小学的王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下列宣传标语中不适合作为本次手抄报标题的一 项是() a.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b.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c.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d.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9.将句子“早晨雾气迷蒙,但在这白茫茫的雾气中,许多的生机已经开始迸发了”插入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你瞧,一簇簇的花儿在争奇斗艳。②伴着泥土的清香,小草开始发芽,柳树开始生长。③一只只鸟儿在枝头唱歌,松鼠跳上枝头。④清晨的森林一片生机盎然。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二、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9分) 1.一年一度的guān cháo()日这天,dīàn()上人山人海,浪潮gǔn gǔn()而来。突然,那声音如同shān bēng dì liè(),好像发生了dì zhèn()一样。

2.秋天来了,pú tɑo()成熟了,dào gǔ()也笑弯了腰,妈妈qiān zhe()我,来到zhuāng jiɑ()地里。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5分) 风()浪吼 窃窃()语 水天相() 一年一() ()首东望 若()若现 ()头并进 ()山人海 上面的词语中带有反义词的词语是(),请你再写出一个()。

四、根据课本内容填空。(8分) 1.细细的溪水,流着__________和野花的香味,流着__________。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鹿柴》一诗中以动衬静,突出了山中的空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30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14分) 材料一:闽南语是特别古老的语言。闽南语发祥于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了闽南地区,还有浙东南区、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台湾地区除了高山族,差不多都通行闽南语。台湾同胞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闽南语在两岸交流中显得更加重要。

材料二:关于闽南语生存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生) 1.闽南语发祥于()(2分) a.漳州b.泉州c.中国台湾d.厦门 2.关于闽南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闽南语是最古老的语言。

b.闽南语的分布地仅有闽南地区。

c.台湾地区所有人都讲闽南语。

d.闽南语在两岸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3.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一调查是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闽南语生存现状的。

b.不会讲闽南语的小学生占了大多数。

c.外来人口涌入是阻碍闽南语流行的最主要的原因。

d.从调查结果来看,长辈不注重晚辈闽南语的教育成了闽南语逐渐弱化的主要原因。

4.除了材料二中提及的原因,你认为造成闽南语逐渐弱化的原因还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闽南语被誉为“活化石”,你认为应当如何保护闽南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天的田野(16分) 秋天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清晨,白蒙蒙一片,似薄纱的雾气笼罩着田野,好像在给水稻最后的滋润。太阳出来了,眼前金黄一片,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把稻秆都压弯了。露珠挂在稻粒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好似无数珍珠。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早饭过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着,老人、青年都不约而同,手拿闪着银光的镰刀,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汗水在他们脸上流淌,他们也顾不得擦一下。“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这声音多么动听,多么欢快呀!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一夜之间,站立的稻子都睡在了地上,像平铺了一层地毯。田野变得非常宽广。又过了一段时间,睡在地上的稻子不见了,出现了一片绿色。呀!原来是绿油油的麦叶。麦叶又细又长,又柔又嫩,它们吮吸着晶莹的露珠,争先恐后地生长,好像在比谁长得最高,长得最快。前面有块凹地,我上前一看,那里种满了蔬菜:火红的辣椒、翠绿的青菜……我拔起一棵青菜,它的根就像老爷爷的胡子,那叶子和菜柄就像一个个乒乓球拍。

多么迷人的秋天田野呀! (有删改) 1.选择题。(8分) (1)文章写了人们“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人们抢收的是() a.稻子b.麦子c.蔬菜d.水果 (2)文章中的“田园交响曲”指的是什么?() a.流水声 b.风声 c.割稻子的声音 d.麦子拔节的声音 (3)文章主要写了()的景象。

a.果园生机勃勃 b.田野丰收 c.菜园生机勃勃 d.麦田生机勃勃 (4)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a.分—总 b.总—分 c.分—总—分 d.总—分—总 2.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请找出一句你喜欢的画上“____”,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读完这个句子,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幅丰收的画面呢?请把你想到的画面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题目:这里风景独好 只要你留心观察,美丽的风景无处不在。以“这里风景独好”为题,写一写你见过的风景好的地方,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做到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1.b2.b3.d4.b5.c6.b7.b8.b9.a 二、1. 观潮堤岸滚滚山崩地裂地震 2.葡萄稻谷牵着庄稼 三、号私接度昂隐齐人 若隐若现示例:出生入死 四、1.山草月光 2.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 (一)1.b2.d3.c 4.示例:①闽南语传播形式落后;
②闽南语没有进入当地的学校作为校本课程。

5.示例:当地学校可以开设闽南语课程,传承闽南语文化;
坚持文化创新,让闽南语文化与时俱进。

(二)1.(1)a(2)c(3)b(4)d 2.示例:露珠挂在稻粒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好似无数珍珠。

这句话把露珠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样子。

3.略。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略)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
《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
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
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
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所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法建议】 1.通过初读-研读-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景观之奇、之雄、之美。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轻声读、自由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象。

3.通过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身边的美景。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观潮 2 2.走月亮 2 3.现代诗二首 1 4.繁星 1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1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 合计 10 1观潮(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读写“奇观、农历、据说、大堤、宽阔、笼罩、人山人海、闷雷、顿时、逐渐、形成、犹如、齐头并进、飞奔、山崩地裂、余波、依旧”等词语,摘抄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优美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4.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 (课文朗读音视频、笔顺动态演示、互动认字)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古诗导入《望江台》。

教师口述: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些诗句都使我们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1.观潮。

指导“潮”书写。读课题。)
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请同学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

展示图片: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 教师提示: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
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二、背景介绍 1.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2.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
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3.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4.学生观看《资料袋》,进一步了解钱塘潮的形成。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观潮、据说、据说、大堤、宽阔、笼罩、闷雷滚动、逐渐、形成、犹如 (重点指导生字: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注意是后鼻音的字;

堤:读“dī”,不要读成“tí” 沸:读“fèi”,不要读半边,读“fó”;

笼:在本课读“lǒng”,不能读成“lòng” 阔:三拼音节的字,不要把中间的介母丢掉了;

浩:不要只读半边,读成“gào”;

昂:“昂”和“昴”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①水天相接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贯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天下奇观 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 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横卧 “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山崩地裂 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②浩浩荡荡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若隐若现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人声鼎沸 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 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 一会儿又看不清。

风号浪吼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按照“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
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2)梳理课文思路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练填空:
课文先写(潮来之前);
再写(潮来之时);
最后写(潮头过后)。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学习“会写字” 潮 据 堤 阔 笼 罩 盼 滚 顿 逐 渐 犹 崩 震 余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据、堤、盼、滚、犹”都属于“左窄右宽”;
“罩、崩、震、笼、余”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大;
“阔、逐”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顿”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潮、渐”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罩、震”和左右结构的字“滚”,学生练写。

罩: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四字底要写的扁一些。

滚:右边部分笔画较多,左后一笔是捺,撇捺要舒展。

震:上扁下长,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左边的撇要长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6-17)
(7)(8)
(9-15)
(18)
(16)
(17)
(18)
(19)
(20)
(21-35)
(36)
(37)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带领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重点)
4.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 课前导入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思考: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潮来之前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板书:天下奇观)
感悟“观”的不同含义。

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3.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小结: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此时,观潮的人场面是什么样的?(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从“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二)潮来时 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教师引导:开运动会时;
大型集会时;
六一活动等)
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形象的说明了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方法指导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时,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来理解。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先找到描写大潮变化的关键词,然后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把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还原成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

抓出重点词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此同时,抓重点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们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4.引入文字资料。

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小结:作者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按时间的推移和位置变化来描写的。

潮过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三)潮来后 1.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2.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江面何时才平息?(好久)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恢复平静)
(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3.注意划线的部分及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五、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又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读到“天下奇观”,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名胜、景色,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5)
(6)
(7)
(12)
(13)
(14)(15)
(16)
(17)
(19)
(15)
(20)
(21)
(22)
(19)
(20)
(34)
(28)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效果不错。

2.我还充分重视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

3.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潮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
我运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后边的教学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类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

《观潮》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观潮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钱塘潮 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中也。

大潮成因 天时:
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

地利:
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公里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风势:
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观潮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检阅 钱塘大潮(31张) 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文献载《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是观潮最佳处。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大潮分类 交叉潮 (又名十字潮)
钱塘潮 在海宁市丁桥镇,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于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

一线潮 钱塘江一线潮 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建议您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仍是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

一线潮并非只有盐官才有哩。凡江道顺直,没有沙州的地方,潮头均呈一线,但都不如盐官好看。原因是盐官位与河槽宽度向上游急剧收缩之后的不远处,东、南两股潮交会后刚好成一直线,潮能集中,潮头特别高,通常为1—2米,有时可达3米以上。气势磅礴,潮景壮观。

回头潮 海宁老盐仓 钱塘江“回头潮” 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于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
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萧山南阳美女坝 冲天潮 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美女坝和海宁市的盐官镇为观看钱江潮最佳景区。在美女坝观赏的主要是“回头潮”。“美女二回头”回头潮是指急速前进的潮水,遇到丁坝等人工阻碍物后形成的潮水。

位于钱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湾是钱塘江口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河湾。这里,有一道长约50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当涌潮西行至此,全线与围堤成一锐角扑来,坝头以内的潮头同坝身、围堤构成直角三角形,潮头线两端受阻,分别沿坝身和围堤向直角顶点逼进,最终在坝根“嘣”一声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十余米。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头潮。而此时江水前来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冲天潮 在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不仅会产生回头潮, 钱塘潮(4张) 还会产生“冲天潮”现象,冲天潮这是发生于堤、坝相交处的特种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赏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网兜兜住一样,在堤坝相交转弯角的处,潮水“哗”一声碰撞巨响,潮头直冲云天。上进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达十多米。清谭吉璁《棹歌》诗“赭山潮势接天来,捍海塘东石囤摧。”冲天潮由此得名。

半夜潮 午夜,江面上隐隐传来“沙沙”响声, 钱塘潮(4张) 涨潮了,在蒙蒙的水面上一条黑色素练在浮动,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少顷,声音加骤,潮水夹着雷鸣般的轰响飞驰而来,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潮头如千万匹灰鬃骏马在挤撞、在撕打,喷珠吐沫,直扑塘下,犹如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涌潮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耸潮峰,波涛连天,好似冲向九天皓月。这时许多游客把篝火、芦花抛入大江,随波西去,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 观十万军声半夜潮的最佳之处是在天风海涛亭一带,为“天风赏月”之景。其以浪漫、别具一格的情调吸引了大量的观汐游客。北宋诗人苏东坡还为此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篇:“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留得夜潮月中看”以表情怀。

丁字潮 丁字潮 两股潮是形成了一个‘丁’字的,我们不知道如何形成了这样的奇观。“丁字潮”的形成原因还要研究。

怪潮 钱塘江的江道河床变化多端,可能前一米江水还很浅,后一米就会很深,弯道较多加上潮水大小有别,以及潮波遇到类似沙洲类的障碍物反射,这些都可能是形成类似“怪潮”的原因。

鬼王潮 含义:农历七月十八,为农历7月望汛大潮,俗称“鬼王潮”。

《走月亮》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
师:怎么样,好听吗?
生:好听。

师:那我们就伴随着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走月亮》(板书)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师:上节课老师看你们读得那么投入,我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愿不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呀?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生听读课文,想象画面。师范读)
师:慢慢地睁开你们的眼睛,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生谈感受:
甲1:这篇课文很美。

甲2:课文写的很温暖。

甲3: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

甲4:我感觉到了快乐。-----------
师: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师:在这柔和的月光下,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师走入组中倾听,相机提出问题帮学生理解内容)
师:我们去感悟它的美?谁愿意第一个带我们走进美的享受中。

学生汇报:
(1)月

部编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篇二

;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搭石》:能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5.学习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并在学习中主动实践。

论据充分!

相关热词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篇三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珀(pò) 渗(shèn) 番(fān) 颅(lú) 捷(jié)

栖(qī) 辟(pì) 拥(yōng) 菌(jūn) 癌(ái)

践(jiàn) 懈(xiè)

(2)难写的字

拭:右边偏旁不加撇,是“算式”的“式”。

辣:右边是“束”,不是“朿”。

隧: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康:是广字框而不是“疒”。

(3)多音字

划 埋 假

奔 率 将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怒吼 松脂 拂拭 美餐 划动 晌午 热辣辣

挣扎 冲刷 推测 详细 恐龙 笨重 迟钝

鸽子 末期 描绘 隧道 形态 公斤 膨大

前肢 鸟翼 开辟 纳米 拥有 冰箱 除臭

蔬菜 材料 隐形 健康 细胞 疾病 预防

病灶 需要 欣喜若狂 无能为力

(2)近义词

约莫~大约 怒吼~怒号 柔嫩~柔弱

拂拭~擦拭 生机~活力 猛烈~凶猛

透明~透亮 挣扎~挣脱 推测~猜测

详细~详尽 前俯后仰~前仰后合 迟钝~迟缓

轻灵~轻巧 演化~演变 相似~相近

后裔~后代 繁衍~繁殖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欣喜若狂~欣喜万分 普通~一般 灵敏~灵巧

检测~探测 未来~将来 预防~防备

今朝~现在 遨游~漫游 奇妙~奇特

试验~实验 先驱~先行 实践~践行

苍穹~天穹 实施~实行 坚定~坚决

蜿蜒~崎岖 绚丽~绚烂 震耳欲聋~振聋发聩

(3)反义词

柔嫩?刚强 继续?中断 腐烂?新鲜

猛烈?温和 透明?浑浊 详细?大概

迟钝?灵敏 繁衍?灭绝 轻盈?笨重

膨大?收缩 美丽?丑陋 主动?被动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先进?落后 普通?特别

灵敏?笨拙 缓慢?快速 深刻?浅显

无能为力?得心应手 消失?出现 成功?失败

鼓舞?打击 坚定?软弱 执着?动摇

崭新?陈旧 寂寞?热闹 辽阔?狭窄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热辣辣

类似的词语:热腾腾 沉甸甸 白花花 绿油油 笑嘻嘻 香喷喷 乱哄哄

②含有反义词的词语:前俯后仰

类似的词语:大惊小怪 东奔西走 东张西望 有气无力 异口同声

③形容特别高兴的词语:欣喜若狂

类似的词语:笑逐颜开 眉飞色舞 欢天喜地 喜出望外 兴高采烈

④表示色彩的词语:五彩斑斓

⑥修饰词:柔嫩的翅膀 高大的松树 厚厚的松脂

猛烈地吹 缓慢地释放

二、佳句积累

1.拟人句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这句话中“快乐地飞舞”说明小苍蝇的心情很高兴,与后文中小苍蝇被滴落的松脂包住的悲惨命运形成对比。

2.排比句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这段话写出了恐龙家族“形态各异”的特点。

3.含有叠词的优美句子

(1)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2)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这两句话中叠词的运用烘托出了远古时代神秘的气氛,同时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考试热点

1.修辞手法考点提示

这一单元中描述恐龙的演变过程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经常会以填空、仿写、补充句子等形式考查。

考试点睛

排比修辞是考试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常见的考察形式:①从短文中找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②仿写排比句。

2.词句的考点提示

《琥珀》一文中出现了很多叠词和修饰性词语,经常会在填空、连线、选择题中出现。

考试点睛

叠词是考试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常见的考察形式:①叠词填空。②句子中运用叠词的作用。

3.课内阅读的考点提示

《琥珀》一文经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到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飞向蓝天的恐龙》第4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写出了恐龙的演变过程。

4.习作考点提示

本次的口语交际是“说新闻”,注意说新闻的技巧,也可以表达关于新闻的感受。习作是想象作文,注意材料的选择,把事物的样子、功能等介绍清楚。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米艾《大自然的奥秘》

推荐理由:《大自然的奥秘》涵盖了大自然神秘现象中最具价值的内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些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都是对我们人类进行宣传教育的新课题,同时也构成了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

阅读方法:本书内容新颖,视角独特,阅读时体会其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变乏味为轻松愉悦,化晦涩为妙趣横生,边读边感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

部编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篇四

;

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豌(wān)豆 舒适(shì) 僵(jiāng)硬 窗框(kuàng) 系(jì)扣子 证(zhèng)明 障(zhàng)碍 荧屏(píng) 蚊(wén)子 蝙(biān)蝠 即(jí)使 质(zhì)量 呼唤(huàn) 潜(qián)力 震撼(hàn) 屋檐(yán) 喧(xuān)哗 家雀(qiǎo)儿 二、易写错的字 豌:左边“豆”最后一笔是提。

蝙、蝠、蚊、蝇:都是虫字旁,左窄右宽。

系:第一笔是平撇。

三、会写词语 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僵硬 耐心 探望 愉快 曾经 黑暗 丰满 等待 虚弱 温和 暖和 兴奋 雷达 蚊子 即使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灵巧 模仿 显示 世纪 技术 改变 程度 超过 奥秘 日益 联系 哲学 任何 改善 幻想 创造 玩具枪 暖洋洋 科学家 驾驶员 原子核 横七竖八 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 四、多音字 弹 曾 系 蒙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按照—依照 温暖—暖和 舒适—舒服 明亮—敞亮 僵硬—生硬 震动—震荡 丰满—饱满 揭晓—公布 虚弱—病弱 仔细—认真 愉快—高兴 盘绕—缠绕 兴奋—振奋 柔嫩—娇嫩 洋溢—充满 清楚—清晰 敏锐—灵敏 启示—启发 秘密—奥秘 灵巧—灵活 依赖—依靠 寄托—寄寓 洞察—洞悉 成就—成绩 探索—探寻 回顾—回忆 改善—改良 躲避—躲藏 震撼—震动 喧嚷—喧闹 柔弱—娇弱 确定—肯定 滚坠—滚落 横七竖八—杂乱无章 七、反义词 温暖—寒冷 舒适—难受 明亮—黑暗僵硬—灵活 丰满—干瘦 虚弱—强壮 仔细—粗心 愉快—悲伤 柔嫩—坚硬 清楚—模糊 安全—危险 漆黑—明亮 敏锐—迟钝 幻想—现实 过去—未来 黑暗—光明 密集—稀疏 轻盈—沉重 柔弱—刚强 香甜—苦涩 改善—恶化 慢吞吞—急匆匆 静悄悄—闹哄哄 八、词语搭配 (丰满)的豆荚 (广阔)的世界 (兴奋)的眼光 (柔嫩)的叶子 (清朗)的夜空 (漆黑)的夜里 (出乎意料)的发明 (腾云驾雾)的神仙 (美好)的生活 (银色)的雨幕 (猛烈)的风雨 (寄托)愿望 (探索)奥秘 (紧紧)地捏着 (安静)地躺着 (耐心)地躺着 (快乐)地微笑 (灵巧)地避开 九、词语归类 式词语:
暖洋洋 红艳艳 水灵灵 黑压压 水淋淋 2.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横七竖八 四通八达 五光十色 九牛一毛 七上八下 3.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 察言观色 安邦定国 见多识广 十、句子积累 1. 拟人句:(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2)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事情啊。

2. 比喻句:(1)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3. 设问句: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