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5篇)

2023年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2:41:38
2023年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5篇)
时间:2023-01-11 12:41:38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篇一

平罗县城关第五小学 马青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课文中的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琥珀的形成过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课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学习第21课《神奇的琥珀》(师板书课题)。1.交流讨论:什么是化石?什么是琥珀?两者的关系?

(化石:保存在地质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赅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因为它的晶莹透明,往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等。

关系:整个植物或动物因陷进某种物质而与空气隔离,尸体不腐,从而产生活生生的化石。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琥珀看起来很像透明的黄色塑料,实际上,它是树流出的粘稠的树脂长期与空气接触而变硬,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变成的化石。)【设计意图】:从琥珀的理解入手扫除阅读中的潜在的理解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理解“奇异”。

(通常的琥珀中是不包有昆虫的,文中提到的“琥珀”是一种特例。那是昆虫等有生命的东西,爬过树干或在树枝上玩耍,对这种闪光的东西产生好奇,靠近它被树脂粘死。开始是作拼死的挣扎,然而树脂越滴越多,终因饥饿和疲劳而死,并被树脂裹起来。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就变成奇异的琥珀。)

【设计意图】:从“奇异”入手,引出课文的学习突破口,以利于兴趣的激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交流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琥 珀 脂 渗 裹 澎 湃 黏 稠 详 琥珀 飒飒 松脂 掸掸 拂拭 渗出 包裹 澎湃 黏稠 详细 2.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完成填空:想想课文是根据琥珀的______,琥珀的______,琥珀的______ 三个方面作了介绍,请你根据琥珀的三个方面来把课文分成三段。课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讲了琥珀的发现过程。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讲了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测扫除语言文字上的理解障碍。

四、学习课文,初步理解琥珀的“奇异”。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

2.自读课文最后一节,圈划有关句子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3.这块琥珀的特点是什么?(1)透明。

(2)里面有两个小东西(苍蝇、蜘蛛)。(3)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4.琥珀的形成过程有哪些?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理解“琥珀”的同时学习课文语言,达到满足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三、当堂练习

(一)拼一拼,我会写。

hǔ pò yóu zhī shèn chū bāo guǒ péng pài niǎn chóu()()()()()()(二)正确搭配词语。

飒飒地

飞舞

高大的腿

快乐地

照射

长长的松树

嗡嗡地

透明的松脂

慢慢地

穿过

厚厚的波涛

热辣辣地

澎湃的琥珀(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翻()怒()

前()后()灭()之灾

大()世界 成千上()

来()不易(四)缩写下列句子。

1.晌午的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2.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篇二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奇异的琥珀》选自s版第11册语文教材,主要写的是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材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主要写的是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们根据一块同时包着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推测出故事详情的情形,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要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重点是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是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的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文中配有两幅插图,合理的利用插图资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要教学方法:

1.读: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读,通过自读把握本课生字生词,努力把句子读通、读顺、读懂;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由词语到句子、到段落,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读出文章中优美词句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合作:四人一组,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等职务,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记录员汇总后,由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发言,如果发言不全面,则可以由补充员进行补充说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要求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使学生了解人们根据一块同时包着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推测出故事详情的情形,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要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以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的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请打开课本第108页,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能看到哪些关于琥珀的信息?

(指名让学生说,说完之后,教师补充: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很脆,燃烧时有香气,摩擦生电,可作琥珀酸和各种漆,也可以入药或做装饰品。)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叫做《奇异的琥珀》,说的正式图片中的这颗琥珀。到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样精彩故事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努力把句子读通、读顺、读懂。

2.找一找,这颗奇异的琥珀是被怎么发现的?

3.指名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问:“很少见的”能让你感受到什么?(说明它“奇异”,正好与课题奇异的琥珀相照应,那么,这颗琥珀到底奇异在什么地方呢?)

4.请同学齐看18自然段(指名读)。5.首先,这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1)透明:可以看到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和它们腿的四周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两个小东西完整无缺:好好的躺着,每一根毫毛都没有损坏。

6.(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1)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2)琥珀的形成需要万年之久。7.说明这颗琥珀具有哪些价值?(1)可以推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故事

(2)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8.有感情的朗读第18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颗奇异的样子、价值及它是怎么被发现的,文中说:“从这颗奇异的琥珀,我们能推测出万年前的故事的情形”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同学们迅速找到故事发生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请同学们四个人为一组,回到一万年前的故事,找出不懂或认为好的地方,进行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交流情况:

(1)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远处有大海、近处有松树。(2)故事的主角:苍蝇、蜘蛛

(3)作者是怎么描写苍蝇和蜘蛛的?哪些词句让你感觉用的特别好,为什么?(4)苍蝇和蜘蛛被困在松脂球里的原因是什么?(5)松脂球是怎么变成化石的?

(6)从中让你得到了关于琥珀的哪些知识? ①琥珀是古代松柏树树脂的化石

②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4.回顾全文,我们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历哪些阶段?(1)形成松脂球(2)变成化石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练笔:请你根据这颗奇异的琥珀的样子和它形成的条件,自己推测一个发生在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

《奇异的琥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主要写的是根据一块包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但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组织材料,使文章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普及故事。课文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推测、想象出这块琥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判断他在科学上的价值,是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单元编排用意和本课特点,以及本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12个生字和新词,认读1个字。2 过程与方法方面,首先能够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理解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想象,并能够举例说明。其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科学合理的想象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和别的琥珀不同,它里面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所以让同学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理解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想象,并能够举例说明将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而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便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根据课文内容,我将采取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受感染体悟情感,可优化课程教学。在讲授本课文时组织学生观察松脂和湖泊的标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我将指领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如仍不能化解,那么我将进行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彻底、更快、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获得知识。

3.程序教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

1、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题,逐步引导同学学习全文。并在讲授过后当堂测试与 4

反馈。

2、图文结合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琥珀形成过程示意图,理清全文。

三、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设计用3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第(2)课时主要是组织教学、教授新教材,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解决文章的难点。第(3)课时对学生前一课时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之后进行课堂测验。

在此,我主要阐述一下第(2)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2.探究学习,理解全文 3.拓展延伸,综合性学习4.布置作业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新课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伊始,先组织同学观察松脂和琥珀的标本,分别说一说他们的特征,想一想他们时候是同一样东西。通过直观感知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求知欲,为整个教学的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起到事了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探究学习,理解全文。“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首要地位,老师要给学生自读,自悟的空间,而不可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或轻声读,或朗读,或分组读,或问读,或同桌互读,借此机会导读书方法,让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文中的琥珀的奇异之处和科学价值,并在书中画出重要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养成边读、边思边动笔勾画、旁批的良好地读书习惯。再“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巩固。学生在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和合作探索中,学会了合作,思维被完全激活。在读通读熟中感受到了自主读书的乐趣,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自我表现的参与意识及成功的喜悦。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能力。

所以在学习形成过程这一环节,我会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想象能力。【首先引导学生认真的默读文章的第2-12自然段,总结讨论一下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条件并进行全班汇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对松脂的简短文字进行分析,使他们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他们与琥珀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是否有可能同时裹住两个小东西? 5

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只要说得合情合理便不予否定。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我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我将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在明了了形成这块琥珀的条件和过程后,我和学生一起整理出琥珀形成的示意图。3最后请同学再一次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步,拓展延伸,综合性学习。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所以,我请同学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而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出示“柏抱槐”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

第四步,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选对象,写一篇科学品读随笔。

四、说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保存完好 松脂化石

科研价值

形成松脂球——埋入泥沙——变为化石

天气炎热 海陆变迁 时间漫长

蝇蛛巧遇

《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1.这颗奇异的琥珀是被怎么发现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还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2.以课题中“奇异”二字入手,让学生说一说《奇异的琥珀》到底“奇异”在什么地方,引出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3.根据琥珀的样子,引出琥珀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再想一想,它的形成过程中都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这时可以课件出示几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 6

容将词语扩充成句子,总结出琥珀形成的过程,结束后,再次回到形成过程,体会作者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哪些语句用的特别好,有感情的读一读,感受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4.对全文进行回顾总结,接着进行小练笔,让学生根据琥珀的样子和它形成的必要条件,自己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完成300字左右的小练笔,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同时加强写作训练。

二、主要教学方法

1.读: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读,通过自读把握本课生字生词,努力把句子读通、读顺、读懂;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由词语到句子、到段落,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读出文章中优美词句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合作:四人一组,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等职务,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记录员汇总后,由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发言,如果发言不全面,则可以由补充员进行补充说明。

3.练笔

让学生根据这颗奇异的琥珀的样子和它形成的条件,自己推测一个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三、反思与改进 1.课时内容变动

在原设计中,我仍然将全文教学放在两课时完成,但第一课时着重于讲解奇异的琥珀的发现、样子和价值,第二课时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但后来觉得,这样划分后,小练笔不能随堂练习会降低学生探索和习作练习的效果,同时将全文划分两课时又失去了流程的完整性,所以将设计内容进行了整合,第一课时用来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以读、问、交流、汇报的形式将琥珀的发现、样子、价值和形成过程进行整体学习,第二课时着重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2.优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完整,课前准备充分,课件效果较好。

(2)能放能收,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解决,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节省了时间,还能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3)汇报交流又练习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四人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凝结团聚力。(5)教态大方得体,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默契关系。

(6)课堂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注重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总结琥珀的形成过程时,以字扩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总结能力,而且还很好的练习了学生的造句能力。

(7)分角色朗读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用的比较到位。3.不足

(1)板书时字体不工整、版面不够整洁,板书设计能力欠缺,需要平时多家训练。(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没有范读,学生读之前没有特意交代其他学生注意听,听完后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3)对文中描写苍蝇和蜘蛛的词句的欣赏不够,只是让学生在交流完汇报的时候说了说,老师没有着重提出来,让学生有感情的读,如果能提出来具体的词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某些词语的妙用,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更大的帮助。

4.改进方向

(1)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尤其板书的设计与应用。

(2)加强教学中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3)坚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学。

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篇三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澎湃、黏稠”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体会它的奇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大家知道琥珀是什么吗?琥珀是一种淡黄色或红褐色的装饰品,燃烧时有香气,还具有科学价值。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又称为“奇异”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注意珀、脂、湃的读音。注意澎湃、黏稠的字形。

2、理解词语的意思:约摸、飒飒、热辣辣、前俯后仰、化石、黏稠、推测。

3、概括课文大意:写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课文共分三部分:

一、(1——12)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二、(13——17)写琥珀被渔民父子发现。

三、(18)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说一说文中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总结交流。

(1)必须是炎热的夏季,必须是老松树,这样才会滴下较多的松脂。(2)必须是蜘蛛扑过来的那一刹那,不然只包一个昆虫,或者一个没有。(3)树林的不远必须有海,这样地质变迁时才会形成化石。(4)必须要很长时间。

3、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的句子。

4、琥珀有什么价值?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了它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琥珀中获得很多关于远古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可是为什么说是“奇异”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说。

第二课时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谁能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想想为什么将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二、深入学习课文。

1、通过琥珀的样子,琥珀的形成,感受文中的奇异。重点语句:“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到好几圈黑色圆环”。

2、通过学习琥珀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的推测,感受琥珀的奇异。

三、揣摩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与你学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交流体会。(语言生动形象,富有人情味)本单元习作就是让写一篇说明文,可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想象。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篇四

21、《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故事。全文扣住“奇异”这个词,课文的一到十一节,向人们介绍了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十二到十三节介绍了琥珀是如何被发现的,最后一节描述了琥珀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 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21、奇异的琥珀

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

奇异的琥珀教案 《琥珀》教案篇五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人人读通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抓住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品词品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生动性及准确性。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引入(ppt琥珀的发现)

2、简介琥珀

(1)谈一谈,你对琥珀有什么样的了解

(2)欣赏琥珀图片(ppt)?

3、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轻声自由的读课文

1、出示要求(ppt)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句子,了解琥珀的样子。

(2)齐读句子,说一说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过渡:了解了琥珀的样子,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快速读课文

1、出示要求(ppt)

(1)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琥珀的形成?

2、汇报交流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琥珀形成的部分(1—12自然段)

1、思考交流:

(1)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完成练习:

①因为有了(),有了(),有了(),有了(),所以形成了奇异的松脂球。

②如果没有(),没有(),松脂球就不会形成化石(奇异的琥珀)。

(3)全班汇报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讨论:

(1)奇异的琥珀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2)奇异的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你认为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

3、过渡:这是一块多么奇异的琥珀啊!(ppt出示图片)

(二)品词品句

1、从这块琥珀里你看见了什么?(苍蝇和蜘蛛)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和一只怎样的蜘蛛?

3、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4、谁来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把这只一万多年前的小苍蝇和小蜘蛛读得活灵活现?

5、过渡:课文中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

(1)ppt出示学习小贴示

我读到第段时,我觉得这个句子(或词)写得好,因为我从中知道(或体会)了。

(2)请大家感情读课文,根据学习小贴示自读自悟

(3)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谈一谈你在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对这块琥珀的认识吗?

五、布置作业

1、了解作者。

2、搜集有关琥珀、化石的资料。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

2、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琥珀形成过程,发展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琥珀胶和各种漆,也可入药或做装饰品。)

2、补充化石资料,并出示: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生物死后,如果遗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会逐渐渗进生物的遗体。如果水流带进来的矿物质在生物体腐烂之前替代原有的有机物质,就能成为化石。硬体物质像贝壳、牙齿、骨骼不易腐烂,形成化石的可能性比较大;植物的叶子不容易溶解,在高温下能够炭化而成为化石;蜘蛛、苍蝇等除非特殊条件,不然很难成为化石。

3、默读,说说化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4、说说化石形成的条件:

a、与空气隔绝;

b、腐烂前矿物质替代有机物质;

c、高温。

5、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拂拭、黏稠”的意思。

(2)读通课文,思考:

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1)看图,默读最后一节,思考:

文中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完好)用“——”划出相关句子。

(2)这是现实存在着的。作者由于观察得非常仔细,因此,才能描述得如此具体。齐读相关句子。

(3)这一节中有个词语“推测”,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再次默读最后一节,思考:人们推测什么呢?

3、引读最后一节。

三、研读课文,推敲故事的.合理性

1、了解故事。默读1-12节,完成并交流《阅读新体验》3。

(1)读读这段话,想想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松脂球――埋入泥沙――变为化石)

(2)这段话共有几句?在书上找出与句子相对应的小节。用“/”表示。

2、推敲基本情节的合理性。

这三部分也就是作者根据琥珀化石推理出来的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你觉得这样的推测合理吗?说说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油。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太阳暖暖地照着

②太阳照得火热

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气温变得越来越热,从“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油。

(2)松脂油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松脂油怎么会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的呢?

作者对这一内容展开了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且生动有趣地加以描述。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伸”“掸”“拂拭”等词,写出了小苍蝇丧失了警惕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④“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真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

(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泥土埋没

出示句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说明时间长)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

3、再读课文,重温琥珀化石形成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作者推测的故事无懈可击?(仔细观察;想象要有依据)

四、总结复习

1、齐读全文。

2、思考:为什么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琥珀完好透明、松脂刚好落在苍蝇和蜘蛛上、时间漫长、地壳变动、偶然发现等)

3、完成练习:

按下列词语的先后顺序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五、拓展练习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象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象,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把你想象的内容写出来。

板书:

16奇异的琥珀

形成松脂球――埋入泥沙――变为化石

(地壳变化)(时间漫长)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奇异的琥珀》课程教学反思

2.奇异的琥珀的600字作文

3.奇异的琥珀教案范文

4.奇异的琥珀测试题

5.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精选篇

6.奇异的琥珀教学课件

7.奇异的琥珀练习题

8.奇异的琥珀800字作文

9.小学语文s版《奇异的琥珀》的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