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株洲发展规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循环型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努力构建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建立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有色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产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加强制度创新,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引导资本、技术转向有利于资源循环的方向,逐渐建立资源节约、循环和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
(二)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运用规划指导功能和政策扶持手段,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公众 “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强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体系和开发模式。
(三)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将发展循环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坚持解决当前紧迫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统筹解决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企业、行业、区域、社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当作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科学确定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产业特色,在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7%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以上,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废弃物产生控制指标: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城市空气、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小于1㎏/万元;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基本解决农村集镇环境污染问题,城乡生态环境较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再生资源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20%。
四、重点任务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牢牢把握“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总体要求,加强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依托骨干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及静脉产业体系。根据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将部分产业从主城区搬离,按照“产业搬迁,循环跟进”的原则,循环经济产业链跟随搬迁。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从全市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和土地条件出发,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培育和构建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循环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体系,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农业资源再使用和再循环的目的,实现全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株洲地理、地势及特色养殖、种植和森林资源特点,构建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养殖及深加工、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依托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化工、陶瓷、服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产业打造循环经济链,以大型企业集团和生态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和产业间共生耦合。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核,控制用能增量,制止高耗能产业的低中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控制资源能源消耗。规划建设“城市矿山”项
目,重点开展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同时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加强水、热、材、能的综合利用,打造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服务业循环经济体系。推行生态旅游,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饭店”,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再利用。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到2015年,以我市重点旅游景区为基础,建成一批循环型旅游景区示范项目。启动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项目。加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形势,规划建设节能、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同时加快机动车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巩固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果,大力倡导绿化出行。发展便捷、高效、省能的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交通运输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运营和车辆实载率。
(四)绿色消费体系。以产品的销售和消费环节为重点,以政府采购为切入点,大力推广绿色标识产品,规范和鼓励产品的再利用,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到2015年,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比例要达到95%以上。全面推行限塑令,反对过度包装。
五、空间布局
(一)工业循环经济布局
装备制造业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时代集团、南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分布于田心、金山工业园区。
生物医药生态循环产业链,依托千金药业等骨干企业,主要分布于金山工业园区。有色金属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株洲冶炼集团、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株化集团、智成化工、兴隆化工等骨干企业及攸县、茶陵有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区域,主要分布于清水塘工业园区及攸县、茶陵有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区。
陶瓷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醴陵市华联瓷业、泰鑫瓷业、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浦口电瓷等企业,主要分布于醴陵。
服装加工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主要分布于芦淞服饰城。
煤电一体化及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华银电力公司、中材水泥、华新水泥等企业,主要分布于株洲电厂及攸县网岭。
建筑材料与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中材水泥、华新水泥,主要分布于金山工业园区。
(二)农业循环经济布局
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重点分布于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所在地周边区域。
生态养殖及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布局,依托唐人神集团、龙华牧业、福来喜鹅业等企业,重点分布于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所在地周边区域。
林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分布于炎陵、茶陵山区。
(三)服务业循环经济布局
依托各重要旅游景区、各大宾馆、饭店等,主要分布于相关重要旅游景区、各大宾馆、饭店及周边地区。
六、重点领域
(一)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涵盖轨道交通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依托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时代集团、南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北汽控股南方基地、株齿等骨干企业,重点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原材料的绿色采购,加工余料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生物医药。依托千金药业等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固体废物、有机废水能源化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构建以生物质水煤浆制浆、燃烧系统集成技术为依托的能源环境一体化集中供热中心,打造生物医药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三)有色金属深加工。依托株洲冶炼集团、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等骨干企业,以及攸县、茶陵有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区域,重点开展钨资源及深加工、铜冶炼与深加工、冶炼-化工-能源、钢铁与有色矿产资源开采和深加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陶瓷。陶瓷产业包括建筑、卫生、电力及日用陶瓷,依托醴陵市华联瓷业、泰鑫瓷业、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浦口电瓷等企业,重点引入高效采矿与分选设备、资源深加工技术、高效窑炉燃烧技术、除尘技术、清洁燃料技术,加强各种废物的资源化,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五)服装加工。重点从源头进行控制,设法减少服装边角料的产生,并对服装余料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控制余料垃圾的排放量,开展绿色生产,促进服装边角料的回收再利用。引导服装企业简化商品包装,以节省资源及能源,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包装废弃物数量。积极选用绿色环保包装袋代替传统的塑料袋,鼓励可循环、耐用型购物袋的回收。倡导服装绿色设计,服装回收再利用,以及闲置服装资源化。
(六)煤电一体化及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华银电力公司、中材水泥、华新水泥等企业,重点开展煤炭资源的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及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七)建筑材料与新材料。依托中材水泥、华新水泥,重点开展各类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尤其是采用国际先进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ak系统,对城市、乡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构建工业废渣-建筑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
(八)现代农业领域。依托神龙米业、龙华牧业等企业,重点开展稻米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经济作物种植与深加工废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唐人神集团、龙华牧业、福来喜鹅业等企业,重点开展生猪、菜牛、鸡、鸭、鹅的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推进养殖深加工与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构建集森林碳汇、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休闲旅游、林下立体化种养殖等综合性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七、重点工程
(一)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工程。建立健全由企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推行清洁生产工作队伍。扶持发展一批清洁生产的中介服务机构,推广一批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全覆盖,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二)废弃物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置工程。建立垃圾分类系统,完善相关设施和配套政策措施。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可用物资(废纸、金属、玻璃等)的回收再生利用,选择合适的项目实施点对易腐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对高热值不易腐有机物进行能量利用途径的探索,对各类城市废渣进行活性处理,实现废渣的材料化。
(三)有机废液高效浓缩处理工程。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油脂、含卤素类有机溶剂及不含卤素类有机溶剂等,建立废液管理系统,进行减量、回收再利用、分类、贮存和记录追踪环节的控制,并采取高效浓缩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处理,大幅降低污染,提高废液的有效利用程度。
(四)污泥高效脱水、干燥工程。按照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要求,鼓励和扶持相关产业,将污泥加工成复合有机化肥或利用到建筑行业,实现废弃资源高效利用。
(五)废弃硬质合金及超细粉体回收、再生工程。依托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的实验室和科技机构,建立硬质合金产业集群废弃硬质合金回收及超细粉体过滤回收、再生系统,建立相关平台或下游企业,实现废弃超细粉体的资源化利用。
(六)雨水回收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雨水回收工程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系统的,包括工业区公共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全力提高中水回用能力。推进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厕所冲洗,道路保洁,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等。通过建设中水回用系统,2015年,城市污水回用和中水利用量达到污水处理总量的20%,(七)畜禽粪便颗粒有机肥加工工程。建立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收集制度,规划建设畜禽粪便颗粒有机肥加工厂,通过静态发酵模式等途径,把畜禽粪便转化成颗粒有机肥,从而延伸农村养殖业的下游产品,构建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里,降低环境污染。
(八)稻壳碳化及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工程。培育稻壳碳化企业,解决稻壳等农作物剩余产品的回收利用难题。同时帮助稻壳碳化企业与周边地区链铸、钢水包、铁水包、连水中间罐及其他金属覆盖相关生产企业的产业链,构筑起更大区域范围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九)静脉产业体系工程。建设“城市矿产”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同时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回收体系。
株洲发展规划篇二
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株洲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工作,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一是面积稳定,总产、单产保持较高水平。五年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均稳定在380万亩以上,2010年达到393万亩。五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平均粮食总产187万吨,亩产稳定在450公斤左右,单产在全省14个市州中始终稳居第一。其中,稻谷年均总产183万吨,双季稻面积达到174万亩以上,年平均水稻单产485公斤,比全省平均值高出约80公斤。二是优质稻种植比重提高。2010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220万亩,年平均播种面积190万亩,超过“十一五”规划年播种面积90万亩;高档优质稻年平均播种面积25万亩以上。三是粮食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7300余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2450户,200亩以上的达到158户。最大的达到5000亩以上。
二、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163万亩,总产值33亿元,同“十五”期末比较,面积和产值分别增加了3万亩、6亿元,增长1.87%和22.2%。一是几种主要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为88万亩,总产13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1万亩、18万吨,增长13%和15.8%;水果33万亩,总产11.6万吨,比2005年增加2万亩、1.6万吨,增长6.45%和16%;茶叶3.54万亩,总产1292吨,比2005年增加0.38万亩、35吨,增长12.03%和2.78%;果用瓜11万亩,总产15.34万吨,比2005年增加2.7万亩、4.6万吨,增长32.53%和42.83%。二是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优质高产和突出特色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经济作物优良品种。茶陵脐橙、炎陵黄桃、攸县南方早熟梨以及株洲县、天元区和茶陵县的葡萄等,已形成一方产业。同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7种之多,市民“菜篮子”日益丰富。三是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设施栽培面积为29.7万亩,比2005年增加16.5万亩,增长125%。其中,2010年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为17.4万亩、果用瓜10万亩、水果2.3万亩,同“十五”期末比较,分别增加了12万亩、2.5万亩、2万亩,增长222%、33.3%和667%。
三、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进入新世纪来,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26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面积达200余万亩,9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产品82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覆盖蔬菜、大米、旱杂粮、茶叶、瓜果、食用笋等6大类。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不断加强。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市、县两级成立了11个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站),同时在乡镇、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建立了农残速测站40个,配备检验检测仪器100多台(套)、专业检测人员100余人;农业行政执法专用车5台、执法人员56名。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46个,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加工企业等,年抽样检测30多次,样品3万余个,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且逐年下降,农残合格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均查处涉农案件100余起,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不断推进。200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在城区确定了33家基地、企业和超市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推行以蔬菜、猪肉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同时,根据市场准入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等四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市民消费安全。
四、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3.6%,比“十五”末净增98亿元;完成增加值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7.3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上交税金2.4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6.3万人,带动农户41万户;“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88%、208%、193%、130.7%,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40家,实现经营总收入3.05亿元。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十一五”末,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5家,比“十五”末增加7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18.5亿元、利税6.6亿元,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9%。二是品牌建设成绩喜人。“十一五”末,我市共培育了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南名牌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9个省著名商标、14个湖南名牌产品,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基地163万亩,竹木基地183万亩,油茶基地5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0万亩。四是休闲农业乘势而上。我市休闲农业已从“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逐步向多功能休闲庄园企业为主的形式转变。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星级农庄不断显现,已分别拥有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休闲农庄7家、10家、5家,其中年经营总收入过500万元的农庄达9家。
五、综合产能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坚持地力培肥和农民培训的硬件、软件两手抓,农业生产综合产能得到明显提高。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低产田改造。五年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有力地促进我市地力的提升。到201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0万亩,比2005年增加270万亩,耕地质量和地力得到明显提升。二是农民科技素养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部门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5年累计培训农民70万人(次),其中,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对全市3个县201个示范村的9902名农民开展了系统的科技培训;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79200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专业农民,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六、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的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共选育新品种38个,其中国审3个,省审13个;获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7400.5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5亿元。
第二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机遇。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更加凸显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对稳定物价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
我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13.3:49.6:37.1调整到2009年的10.6:55.4:34,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8.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1230提高到2009年的17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958提高2009年的6525元。表明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起飞期、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这一现象在部分地方已经显现。
三、科技的发展与农业的转型,更加有利于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和转型将会出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转型和农村经营主体发生变化以后,必将加快科技成果的利用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将集成应用到生产中,发挥其累积效应。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将促进科技水平的向前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将在较长时间存在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和用工成本的上涨,农产品成本上升趋势明显,但价格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在短期内还难以理顺,农民从种养业中获利的空间更加狭小,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但由于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中小型农业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建设,一些大型农业设施的配套工程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越来越受耕地、水等资源的约束,农业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而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下。夯实农业基础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而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代农民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力量以后,将加速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统购分销、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降低农产品成本的生产型营利性服务体系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及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相对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第三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以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增强农业竞争力。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促进优势产业形成
对接省里实施的主体提升战略,抓好项目论证和实施,积极引导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专业化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和株洲优势产业的形成。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销对接等途径投资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支撑,增强株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提升地方特色品牌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装备水平,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加强产销对接和原材料本地基地建设,鼓励工商企业实行品牌嫁接,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加快株洲特色农业品牌的形成和提升,丰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三﹚以资源和需求为依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机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努力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型农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动转变和农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四﹚以提高综合产能为目标,增加农业基础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核心,是农业基础的基础。一是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四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机制创新;五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综合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农业产业化300亿元;休闲农业10亿元;农民人平年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5%,达到15000元。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 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在18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98万亩,产值25亿元;水果35万亩,产值8亿元;茶叶5万亩,产值2亿元;中药材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到1.6亿元。
﹙二﹚农村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挖掘地方特色,调优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内翻一番,达到300亿元,年递增率14%,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提高到1:1.1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到达80%以上;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市场流通等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
(四﹚农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集成技术,切实把优势产区做成优势产业;挖掘农业资源,依托地方特色农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进传统特色作物的集约经营和品牌运作,提升其质量和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的市场竞争力。
﹙五﹚农业资源环境显著改善
坚决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从严查处违规占用和破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行为,切实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确保到2015年我市的耕地保有量不少于现有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旱作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力争农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耕地复种指数提高10%;种子、能源等资源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和绿色防控技术,力争农药利用率提高15%以上,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2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和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
﹙六﹚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到达95%以上,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54%提高到59%。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到达70%以上。
第四部分 重点产业规划
一、粮食生产
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与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着力引进和推广高产、环保、节本的栽培技术,实现无公害化、标准化、轻型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稻和优质旱粮作物,不断调优粮食内部结构和粮食品质;大力推进“单改双”,恢复和稳定双季稻面积。“十二五”期间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180万吨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在每年200万亩以上,双季稻面积确保在170万亩以上;旱杂粮面积到2015年发展到15万亩以上,总产5万吨。
二、蔬菜生产
围绕“保供给,重质量,促外销”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兴菜为重点,大力推动蔬菜的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企业化经营。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8万亩,总产160万吨,产值突破25亿元,同“十一五”时期比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加11万亩、25万吨、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菜地保有量超过0.033亩,人均日鲜菜供应量0.75公斤以上,做到品种多、数量足、质量优、上市均、价格稳。工作重点:一是坚决执行占补平衡适度发展的原则,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二是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和各项先进技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延长市场供应,增加菜农效益;三是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和流通组织扶持,确保产销畅通;五是建立蔬菜生产风险机制和产品储备制度,落实异常情况下的补偿机制。
三、农产品加工业
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一个产值过百亿元、10个产值过10亿元、50个产值过亿元、10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建成区域结构合理,企业结构优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快特色基地建设,以“唐人神”带动1000万头生猪,以“福来喜”带动130万羽“酃县白鹅”,以“好棒美”带动1000万羽攸县麻鸭,以攸县纤维板厂带动1000万亩林木,以“武陵源”带动100万亩油茶。重点抓好畜禽、粮食、竹木、中药材、油脂、果蔬等主导产业链建设。依托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建立高档优质米生产基地,实施精米加工改扩建项目,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依托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实木家具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档次,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带动能力;依托千金药业、大豪药业、康美尔乐等企业,建立一批中草药种植基地,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药物流、加工品牌;依托好恰油、恒源油脂发展山茶油的精深加工,开发高档烹油、色拉油、保健油;以沙坡里、一遍红实施蔬菜深加工项目,提高特色蔬菜商品化处理能力;以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为龙头,加大推广名优茶、有机茶种植,打响株洲“神农福茶”系列茶叶品牌知名度。
四、休闲农业
到“十二五”末休闲农业总收入达10亿元,年均增长21%,年接待能力达800万人(次)以上。到2015年努力建设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培育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星级农庄,增加农村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
五、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以茶陵火田、高垅、秩堂、严塘等乡镇小气候适宜区为重点,发展脐橙3万亩;以攸县酒埠江库区沿线5个乡镇及炎陵县炎帝陵周围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早熟梨;以城市四区及株洲县等地为重点发展葡萄2万亩;以炎陵、茶陵、攸县名优绿茶为重点,新扩0.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转换0.5万亩有机茶园;以106国道沿线为重点发展双低油菜40万亩;以炎陵、茶陵为重点建设10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以茶陵为重点发展烤烟基地3.5万亩。
第五部分 主要工作实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茶陵为重点建设100万亩标准农田;10万亩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的快速培肥;修缮中小型水库及各类山塘水坝,完善好农田灌溉设施;搞好退化土壤的综合治理和污染土地的恢复;实施好每年3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完成好60万亩低产田改造;100万亩冬闲田开发及绿肥示范推广,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工作要求完善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站点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其能力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根据自然和生态条件、主导作物的布局等不同情况建设8-10个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农技队伍的培训;着力抓好株洲市农科所科研手段的改进,科技设备的武装和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原创能力的提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信息服务,整体提升我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准确及时地把握农村发展的机遇,推动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实施专用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二是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三是努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是完善名牌激励机制,加大名牌宣传力度,发挥品牌效应。五是发展农产品专业流通企业,培育新的目标市场。
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
按照依法治国和建设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全面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执法;加强农业污染源防控,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外来物种的法制化管理。
第六部分 重点支撑项目
一、新增粮食产能工程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和茶陵县为主的株洲市新增6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水利工程、田园化工程、机耕道建设、地力提升、良种引进与推广、设施化育秧、农机化建设、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信息化工程和仓储流通工程建设。
二、湘米产业工程
在攸县、醴陵市、株洲县、茶陵县等4个产粮大县建立高档优质湘米原料基地30万亩。突出抓好品种引进和示范,种子生产;扶持一批种粮专业合作组织(大户),建立健全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力争优质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在75%以上;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重点扶持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完善湘米推介新型销售网络,制定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标准,狠抓品牌质量和品牌运作,做优做强株洲大米品牌。
三、水稻良种繁育工程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建设两系不育系核心种子繁殖基地、原原种繁殖基地、亲本原种繁殖基地;以攸县、茶陵为主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农田水利建设、晒坪修建、仓库建设,收割加工机械、检验设备和制种农户等的技术培训。
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在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控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督与管理,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方面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重点是改善和武装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基地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五、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10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其中2.5万亩高山反季节外向型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炎陵县;2.5万亩特色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株洲县、攸县、茶陵;2.5万亩早熟茄果类和瓜类基地,主要布局地醴陵市和株洲县;2.5万亩城镇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主要布局在株洲县及醴陵市和攸县。
六、农作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工程
以县市区为主,全面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应急控制能力,主要建设内容有: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工程,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全面提高农药和药械管理与安全使用能力,把病、虫、杂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七、地力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低产田改造60万亩,标准良田建设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主要内容为培育耕地基础地力、建设和完善田间排灌体系、实行土地平整。达到每亩粮食产量增加5%以上,耕地地力提升0.5~1个等级,土壤的耕种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
八、龙头培育工程
围绕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企业的加工装备,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 “唐人神”、“福来喜” “好棒美”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好恰油、恒源油脂等油脂加工企业;沙坡里、一遍红等蔬菜深加工企业;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等的加工技术改造和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优势区域的建设,形成地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九、休闲农业扶助工程 对具有地缘和资源优势的地方,运用贴息和税收等措施,大力扶助发展休闲农业和服务业。重点支持株洲县松西子生态农庄和茶陵惠科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
第七部分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托我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人才、资金、税收等的支持,利用科技扶持和信贷支持等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鼓励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进入农产品行列,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二、积极扶植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要充分利用技术支持、信贷扶持和政策支持等手段,积极鼓励种苗统一供应、病虫统一防治、产品统一收购和销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推动农业生产的分工分业,降低生产成本。
三、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内涵,拓展外延
积极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突破传统农业范围,挖掘农业发展的内涵,积极拓展农业的外延空间。发挥好农业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扶助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
四、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农村经营主体的改变,对农技推广体系将提出新的要求。要进一步理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搞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及农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增强农技推广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耕地保养、低产田的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株洲发展规划篇三
株洲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一、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及“四个株洲”的目标,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国际国内及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流通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先进的专业物流企业,积极推进和发展绿色物流,引进先进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将物流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建设面向国内外的全国性物流业网络支点,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各类物流中转服务及工业原辅材料仓储、配送服务。加快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物流业的行业竞争力,基本建成高效便捷、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我市建成为服务长株潭城市群,辐射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打造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2、主要指标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8%以上。
——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到16%。
——第三方物流总收入占全社会物流总收入比重占30%。
——物流企业使用网络技术处理用户物流信息比例达50%。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物流园区达到7个以上。石峰区工业物流园、芦淞服饰物流园、醴陵烟花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初具规模。
——经营规模10亿元以上物流业骨干企业集团达到3-5个。通过国家认证的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0家。
——建成覆盖全市的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物流中心9个。
二、物流业发展产业导向
基于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在规划期内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以下主要物流行业。
(一)国际保税物流。2010年我市进出口商品总值达14.7亿美元,具备了发展国际保税物流业务的基础。我市目前尚无国际保税物流中心,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设置一批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设施。重点加快云龙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天元区新马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建设,发展保税仓储物流业务。
(二)多式联运。充分整合株洲北站铁路编组网、湘江内河航运和过境高速公路,进一步优化物流基础设施配置,以石峰区铜锣湾为主要结合点,整合株洲北站及相连的铁路专运线、铜锣湾港区以及周边的货运站场,大力发展水铁联运、公铁联运、水公联运和铁路集装箱运输等国内多式联运。
(三)货运站场和专线运输。以加快公路站场建设及完善系统配套为重点,在整合和提升原有货运站场的基础上,发展专线运输业务,统筹规划一批新的大型货运站场,如董家段航空产业园、危险品物流中心、天元华南物流中心等,提升公路货物的集散能力,强化我市与其他地区的经贸联系。
(四)城市与区域配送。在主城区及周边中心镇的交通节点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化城市配送中心,完善城市与区域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大力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药品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率。
(五)大宗工业品物流。加强石油、煤炭、天然气及相关大宗工业品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相关大型企业矿物物流场所与运输设备的改造与建设,加快茶陵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石峰区工业物流园和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建设,对市内白石港建材大市场等主要建材市场进行集中规划整改,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六)农产品物流。大力推进谷物、大米、食用油等重要大宗农产品储备库及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把中南谷物城打造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粮油储备与运输中心。依托本市周边主要蔬菜产地,规划建设雨润农副产品物流园等一批蔬菜批发和销售市场,建立完善的蔬菜运输与配送体系,满足各类酒店和市民对蔬菜需求。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冻肉、食品、药品等冷链物流,重点完善鲜活农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完善农产品保鲜保质设备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冷链物流中心。
(七)服饰物流。加快芦淞服饰城提质改造和芦淞服饰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专项服饰物流配送,完善服饰及其配件的配送体系。鼓励第三方服饰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打造第三方物流平台。
(八)供应链管理服务。引导制造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加快物流业务外包和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准时制配送(jit)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普及和开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良性互动。
(九)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服务。鼓励托盘、集装箱、标准仓库、立体货架和叉车等物流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开展条码、电子标签、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库存管理系统(wms)、货代管理系统等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和普及,提升我市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物流标准化应用。支持具备实力的物流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我市物流行业的特点,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政府从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中抽出适当比例对前沿性的物流标准化研究项目予以支持,鼓励物资与信息的分类、编码、条形码和射频识别、冷链物流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十一)物流管理咨询服务。鼓励物流系统设计和规划、采购管理、制造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物流绩效管理、物流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外贸政策解析等方面咨询业务的开展,为我市物流业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物流节点建设
我市物流节点建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物流枢纽,是整合物流设施群而建设的大型物流基地;第二层次为物流园,是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节点,为区域物流体系的中枢;第三层次为物流中心,是某一区域、某一专业范畴的综合性大型物流节点;第四层次为配送中心,是面向最终用户末端运输、规模适应于需求的专业性物流节点。
(一)物流枢纽建设
物流枢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发挥枢纽作用的设施群。
1、建设区域。以株洲北站为铁运中心,以铜锣湾港区为航运中心,以云龙示范区龙头铺为公路货运中心。
2、涵盖的主要物流园与专业物流中心。物流园有:石峰区工业物流园、红旗物流园等。专业物流中心有:铜锣湾钢材物流中心、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南车物流中心、石峰区铁路枢纽物流中心、株洲危险品物流中心等。
(二)重点物流园建设
以物流园作为株洲物流体系的中枢,重点建设七大物流园。
1、石峰区现代产业物流园。位于石峰区喻家坪铁路工业站,规划用地3000亩。利用现有铁路专用线,结合铜塘湾港区湘江千吨级码头和白祁庙危险货物专用码头建设,建设成为一个联结铁、公、水和航空运输四种运输方式,集仓储、配送、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物流园区。
2、芦淞服饰物流园。位于芦淞区,规划用地1197亩,其中 1000亩用于以服饰及其配件为主的大型批发市场和服饰配送仓库建设,其中197亩用于以专项服饰物流配送为起点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建设。
3、中南谷物城物流园。位于株洲县渌口镇,规划用地1780亩。建设粮油综合加工区等六大功能区,提供粮油、饲料等大宗农副产品运输、加工、仓储、交易、配送、信息等一体化服务项目。
4、醴陵烟花物流园。位于醴陵市,规划用地1508亩。建设花炮仓储、普货仓储、联检、监装、物流基地,为醴陵市花炮的生产与出口服务,打造湘东赣西的物流中心。
5、荷塘农产品物流园。位于荷塘区,规划用地1200亩。主要满足城市及区域农产品物流、城市及区域生活消费品配送需求。
6、云龙中特现代物流园。位于云龙示范区,规划用地1000亩。建设批发交易展示厅、周转仓库、集装箱货场、车库和公共服务配套等设施,为企业代储、代发、代运各类原材料及产品,集仓储、分拣及新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易平台。
7、高新区新马物流园。位于天元区新马工业园内,规划用地1500亩,建设地区综合性货运枢纽。
(三)重点物流中心建设
以物流中心作为株洲物流的支撑,重点建设九大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作为株洲物流的支撑,重点建设九大物流中心。
1、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位于石峰区,规划用地1080亩,计划投资30亿元。建成集总部经济区、会展区、商贸服务区、仓储加工配送区等为一体的大型钢材、有色金属物流城。
2、石峰区铁路枢纽物流中心。位于石峰区,以铁路北站作为依托,规划用地800亩,建成长株潭地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资集散地,株洲市各专业市场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
3、天元区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物流中心。位于天元区,规划用地500亩。建设株洲汽车工业的物流中心,主要为北汽控股株洲基地汽车零部件物流、汽车整车物流服务。
4、董家塅航空物流中心。位于芦淞区董家塅,规划用地100亩。建设“三区一平台”的物流中心,即仓储区、配送区、居住区和物流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为我市航空产业及配套产业提供物流服务。
5、云龙保税物流中心。位于云龙示范区,规划用地500亩。主要开展进出口货物保税存储,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等业务。
6、湖南湘赣商贸物流中心。位于茶陵县,规划用地1204亩,建成融仓储、运输、办公和服务为一体的湘赣交界处商贸物流中心。
7、湘东南现代物流中心。位于攸县衡茶吉铁路渌田火车站附近,规划用地3500亩,建设大型货运物流中心及商品集散中心。
8、炎陵银太现代纺织物流中心。位于炎陵县,规划用地200亩,建成总储量达200万吨,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的物流中心。
9、醴陵湘东物流中心。位于醴陵市,规划用地300亩,建成融仓储、运输、办公和服务为一体的湘东现代化综合物流中心。
(四)配送中心建设
配送中心面向最终用户末端运输,由市场决定各专业配送中心的数量规模与布局,为周边地区提供快速便捷的配送服务。
四、物流通路与信息平台建设
(一)物流通路规划
构筑完备的公、铁、水、空立体化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形成“七条铁路、十一条高速公路、城铁网、二十八条干线公路、两大货运场站、三大港口的交通格局。为此,在物流交通方面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一是突出等级提升,实现快速交通;二是突出三路并进,实现立体交通;三是突出密度合理,实现便捷交通;四是突出管理提升,实现智能交通。到规划期末,形成长株潭物流核心圈半小时达到、“3+5”城市群2小时达到、市域内1小时达到的物流通路效率。
(二)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株洲物流信息平台体系拟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五层结构建设。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层。以株洲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础,作为支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物理层基础,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电信交换网、光纤宽带网、无线通讯网等)和计算机硬件设施等。
2、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层。主要承担株洲物流信息资源门户、物流公共信息发布、社会物流资源整合、政府相关政务职能履行和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等功能,是物流行业及其相关政府部门、企业进行物流公共信息查询和办理相关物流业务的窗口。
3、数据交换平台层。实现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政府各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进行的edi及各类数据信息交换过程的标准化转换,以更好地支持异构系统互联,以及不同行业和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相互交换与分享,真正打破物流信息共享瓶颈,实现物流信息的无障碍交换与传输。
4、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层。主要由两类信息系统构成:一类主要由相关行业和一些大型物流结点的信息系统组成,主要包括港航edi、铁路edi、公路枢纽指挥、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信息系统,大部分能够自成体系,并能与公共系统连接;另一类主要是指与物流相关的政务职能,如海关报关通关、出入境商品检验、税务管理、保险、银行结算、工商注册等,为提高面向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的综合服务效率而设置。
5、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层。主要由物流供方企业(如运输、仓储企业等)、物流需方企业(如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专业物流企业和一些物流中介(如专业货代、物流咨询业)等构成,这些主体将在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的支持下,完成本企业的物流运作与管理,以及与相关企业之间数据信息的交换和查询,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资源(供需信息)的无缝衔接,实现物流管理的全程无纸化。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物流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重点物流项目服务制度。每年认定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储备物流项目,从办事、立项、用地、财税支持、项目执行、绩效评价等多维度进行全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建立城市配送交通管制机制。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作机制,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二)适当强化财税政策支持。设立株洲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支持物流基地和园区建设、推广应用物流新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试点物流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税收优惠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业务分给其他运输、仓储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运输企业、仓储合作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三)拓宽物流行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鼓励民营担保公司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尤其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物流企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运作,采取积极运用财政贴息,引导信贷资金,鼓励融资担保,支持物流企业股票上市融资等手段加大对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培养引进物流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湖南工业大学等市内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职工开展在职培训。大力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依托市内高校建立多个物流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中心。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把物流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市引进人才政策范围。
(五)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积极支持和培育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支持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软件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市场行情分析等服务的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六)健全物流行业统计制度。开展社会物流企业联网直报工作,扩大社会物流企业统计调查范围,建立和完善物流统计直报制度。研究设立更细化的物流业统计科目,加强物流统计数据分析,保持行业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强物流统计,及时掌握我市各类物流企业的发展动态为制定相关决策和政策提供依据。
株洲发展规划篇四
清浦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全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清浦由设施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力争通过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规模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余产业体系,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理念经营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淮安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和《清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区拥有耕地20.82万亩,水面10000亩。其中大棚蔬菜总面积达到13.6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65.3%,高效渔业面积6500亩,占养殖总面积的65%,林木覆盖率达到25.13%。年均实现农作物播种面积47.63万亩,其中水稻12.1万亩,小麦1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9万亩,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0.8万亩。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稻米、蔬菜、小麦)基地14个、农产品交易市场10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9类。发展专业合作组织90个,参加农民数达1.65万户,带动农户2万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55%和65%。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吨,蔬菜总产量35.8万吨。“淮安红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成功注册的设施蔬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省级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区、园艺先进区。
全区二、三元杂交猪年饲养量达到24万头,专业养猪场19个,建成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个,发展养殖大户1268户,家禽饲养量达到360万只,其中特禽饲养量10万只,禽蛋年产量6959吨,肉类年总产量18018吨,年产值达到16475万元。林业生产持续发展,生态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已初具规模,以流域性河堤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已全
面建成,总长度达100多公里,总面积1万余亩。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发展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3个,其中稻米5个,面粉5个,畜牧4个,林木7个,其它2个;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10个,其中区级以上2个,发展专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93个,培育农民经纪人400人;初步建成了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体系,各大流通市场也建立了信息网络,信息实现了农业网、交易市场、手机短信平台等多方共享机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利农惠农。“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3464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9万亩,建设灌排泵站20座,田间水利建筑物718座,防渗渠37公里,铺设机耕路63公里;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42个,推广种植面积4万多亩;推广农业新技术20多项。通过项目建设,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成为了利农惠农的民生工程。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民便民。全区农机装备总值1.5亿元,农机总动力14.52万千瓦,拥有小型拖拉机9662台、大中型拖拉机310台、联合收割机349台、农用变型运输车261辆、插秧机288台、其它各种配套农机具24609台套,年均完成各种农田作业220多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3%。先后成立了黄码秋丰机插秧、黄码永立农机、盐河富民机插秧等专业合作社,以及清浦区农机安全作业、清浦区金粟机插秧、盐河农机作业等协会。黄码秋丰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省、市、区表彰,清浦区农机安全作业协会被省农机局表彰为省级明星协会。服务组织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软件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
农业科技引领功效更加凸显,潜力倍增。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多形式、多层次开展以设施栽培、高效种植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五年来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0场(次),培训技能型农民4万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多户,农业科技向农、林、牧、渔等多领域辐射。通过科技引领,已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8个、标准化示范小区15个、推广引进各类新品种22个,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6%,生猪、家禽良种普及率达85%。
“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建设都市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科学规划、完善产业体系、创新运行机制、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进步,积极转变
农业发展方式,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业发展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主要目标是 “12345”,即:做好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强2个10亿元以上产业(蔬菜产业、养殖业)、做美3个生态观光园(王元生态体验园、二河堤休闲旅游园、淮安生态休闲观光园区)、做优4个万亩稻麦示范基地(盐河镇、武墩镇、和平镇和黄码乡),做实5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改造。
种植业:农作物播种面积39.2万亩,其中水稻10万亩,小麦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其它0.2万亩,力争高效农业比重达到70%。十二五期间红椒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3.5万亩,复种面积23万亩,年产量50.6万吨,产值将达20.24亿元。预计实现粮食总产量15万吨、蔬菜总产量54万吨、实现总产值27.2亿元,其中蔬菜实现销售23亿元,养殖业:生猪饲养量24万头,肥猪年出栏量1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2000头;家禽饲养量300万只,其中蛋禽饲养量100万只;新建健康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比重达90%,畜禽及其产品实现销售10亿元。
渔业:全区养殖水面10000亩,其中高效渔业养殖面积达6500亩,高效渔业比重达65%,水产品实现销售0.8亿元。
林业:新增生态防护林5000亩,新建农田林网2.5万亩,村庄绿化面积新增2000亩,全区农田林网化率100%,其中一级林网达到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26.43%。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装备总值达2亿元,增长33.3%;农机总动力达20万千瓦,增长37.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全面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其它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90%以上。农机服务组织达15个,组建2个农机合作联社,创建3个“星级”合作社,农机合作组织服务农户数和作业面积分别占全区总农户数和作业面积的70%以上,农机跨区作业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创建3个市级特色农机推广示范基地,1个省级特色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建设5个农机放心消费示范点,农机维修网点有效持证率达90%以上。“平安农机通”用户达2000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区。
农业开发: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全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排灌设施、田间道路、桥、涵、闸配套到位。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环境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五年,将是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五年,随着城市化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和农业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广阔前景。
在看到良好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全区农业发展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地区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够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很多还处于手工作坊水平。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较多,运作较少,规模大、有组织的形成生产销售联合体的很少。部分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不强,现代农业管理、市场等理念较差,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农业投入不足。财政投入较少,农业融资手段比较滞后。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将以建设“三个一批”为抓手,即: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
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先进、投入集约、规模适度、产出高效的现代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农业基础好、农民素质高、区域品牌响、生态环境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村。同时,不断加强系统自身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清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当前全区农业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攻方向,以依托城市、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基本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高效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已完成,规划总面积6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万亩,2010年至2015年投资38800万元(平均每年投资7760万元),预期年总产值8000万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必将为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推进农业项目工程化。一是农业开发工程,“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5.8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万亩,范围涉及盐河镇、武墩镇、和平镇和黄码乡等4个(乡)镇的15个行政村,计划投资6600万元,主要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灌溉保证率由现状的80%提高到85%,支渠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63提高到0.7,排涝标准由现状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大于80%。二是规模养殖工程,将新建盐河、黄码万头猪场各1个,武墩、盐河5000头猪场各2个,二元母猪200头以上繁殖场3个,2万只以上规模肉鸡场6个,10万只以上蛋鸡场3个;三是万亩稻麦高产示范工程,在盐河
镇、和平镇、武墩镇和黄码新建万亩高产稻麦示范片4个,建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药肥推广示范基地;四是农田无草害工程,到2015年稻田、麦田将按统一时间、统一供药、统一灭草程序进行分季除草,达到全区无草害生产目标;五是渔池改造工程,完成和平强盛水产养殖合作社、和平云湖水产养殖合作社、盐河众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共4000亩鱼池改造任务;六是林业绿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林业,围绕垂钓中心周围,新建5个百亩连片高效林果休闲采摘园,种植葡萄、樱桃、柿子、枣子等应时小杂果供游人采摘。同时,围绕宁连一级公路和平段、淮海南路盐河段建设2个500亩以上绿化苗木繁育基地。七是生态能源工程,建成大型秸秆气化站(500m)4个,分别是武墩唐庄、盐河甘露、和平大黄、黄码邱庄,建中型100 m沼气池8个,每个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均配套一个沼气池、户用沼气新建400个;八是科技入户工程,至2015年科技入户率达80%,蔬菜、养殖示范户达1500户。九是完成农业系统的体制改革和建设工作,对下属各单位和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实行定岗、定员、定责,打造一支效率高、战斗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推进农业结构合理化。农业总体布局以东面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西部发展高科技示范基地,西南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推进渔业特种养殖、做精做优农田林网、建设健康养殖园,使得农业结构规范化、合理化。
推进农副产品品牌化。以“淮安红椒”成功注册为中国
3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个契机,全面实施品牌兴农战略。树品牌就是培育生产要素,积聚发展后劲。通过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转变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开展“三品”认证和品牌推介活动,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时,进一步加快区域性重点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力争“十二五”期间建设6个规模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联合超市,实现专卖直销、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确保本地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
推进农村环境生态化。把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抓紧抓好,极积营造“蓝天、碧水、沃土”的良好生态环境。一方面开展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争取生态示范乡镇全履盖,80%以上的村创建成生态示范村;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自身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控和管理,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开展测土配方工程,降低农药使用量。同时,力争通过加强桔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气池建设、推广可降解地膜消除农业白色污染等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五、“十二五”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1、规划建设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该项目位于大
李路北侧,园区中心路南侧,二支路东侧,在盐河镇大李村,占地面积400亩。现有智能温室10000m,连栋温室8000m,日光能温室8000m,标准化钢架大棚300亩。“十二五”期间主要完善滴灌系统及综合施肥设施、加温设施、诱虫设施等。用于蔬菜新品种引种筛选展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蔬菜新技术配套应用展示、展示“四新”技术应用。
2、规划建设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淮安综合试验站工作区:项目位于园区综合服务区内,办公和试验用房面积200m,试验基地面积80亩。新建房屋200 m,新建智能温室6600 m,组培温室200 m,标准化钢架大棚70亩。主要用于针对我区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辣椒,进行新品种的引进、品比、示范、高产栽培模式研究,辣椒周年连作障碍防治技术研究,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控研究及辣椒采后保鲜及深加工研究。
3、规划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区:项目位于大李线北侧,园区中心路南侧,三支路两侧,共占地面积400亩。“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办公用房500m,种子仓库1000m,种子加工车间1000m,智能温室10000m,日光温室8000m,育苗材料堆放及生产场地30亩,沟渠路配套等。主要用于完善育供苗服务体系建设,针对不同蔬菜植物研究配制系列育苗有机基质,针对不同种植方式,培育供应不同规格种苗,实现育苗专业化、标准化,对园区及周边农户实行周年工厂化育供优质种苗,年供应种苗能力1500万株。
4、规划建设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与加工区:项目位于二
222
支路东侧,团结河南侧,园区中心路北侧,占地面积400亩,“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加工车配送用房1000 m,采用大跨度钢架结构;建设蔬菜清洗分选加工线1套、0-5℃冷藏保鲜库10000m(2000吨)及相应的配送仓储用房。完善供电、供水、消防设施。研究探索微辣型辣椒深加工途径,努力提高辣椒附加值,购臵相应加工处理设备,用于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保鲜、加工、仓储。
5、规划建设园区农产品与农资物流区:项目位于二支路东侧,团结河北侧,武黄路南侧,面积300亩。建设配送用房1000m、农产品质量检测室100m,主要用于蔬菜农产品集散、仓储配送、农用物资集中供应,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
6、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区:五丰市场(淮海南路西侧,枚皋路南侧)和清江市场(国家级龙头企业,位于淮海南路西侧,延安路北侧),占地面积150亩。将建设市场场地及用房,建筑面积为10000m,其中办公用房面积600m,仓库保鲜用房面积5000m及其他配套设施等。农产品交易市场集农产品集散、加工配送、仓储保鲜、产品包装、检测检疫、贸易等于一体,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加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交易手段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中高档的鲜、活、美、绿色食品和精制加工成品(半成品)贸易,构建区域农产品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在传统批发交易基础上,重点发展联合超市、直接配送、代客采购等新型交易形式,进而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产业链延伸。
2222
27、规划建设生态休闲观光区,以团结河为中心,占地面积400亩,计划建设休闲观光带。“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结合景观林和果树苗木苗圃建设,建设淮安红椒博物馆、生态度假区、生态种植区、垂钓区、生态餐饮区、民俗文化区、农耕文化园等,为淮安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农业旅游新景区。
8、规划建设园区综合服务区,项目位于二支路东侧,园区中心路南侧,占地面积20亩。“十二五”期间将建设500 m办公用房,其中办公用房面积280m,技术培训用房面积120m及辅助设施。科技服务,包括信息、农技、农事服务100m。作为组织与协调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操作平台和协作平台,实现园区管理、招商宣传、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功能。负责整体规划的实施、企业引进与服务,协助企业进行产品推销、参观接待、旅游产品的开发、园区品牌宣传,同时进行农业人才培训,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
9、规划建设“淮安红椒”专业生产示范区,示范区位于武黄路南侧,东至四支路,西至三支路,南至团结河,面积2000亩。生产区内现有沟渠路配套,以标准化钢架棚为主的设施蔬菜辣椒种植面积1500亩。“十二五”期间建设500亩标准化钢架大棚,并进一步完善灌排系统及综合配套设施。主要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采用高产优质耐贮运新品种,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淮安红椒”,着力提升“淮安红椒”品牌。222210、规划建设设施蔬菜综合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将建1000亩标准化钢架大棚,用以发展设施蔬菜综合示范区,示范区内沟、渠、路、水、电等设施配套,用于以设施蔬菜产业为主,重点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高效设施栽培模式,采用最先进设施构型和新型覆盖材料,生产辣椒、鲜毛豆、豇豆等,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高档设施化种植业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培育重特大产业项目
1、培育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淮安红椒”品牌。重点以黄码乡严卓村为核心建设5万亩红椒无公害基地;以盐河镇大李村为核心,建设2万亩红椒无公害示范区;以武墩镇王桥村为中心,向周边和平镇唐桥辐射,建设5万亩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形成具有清浦特色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年销售达15亿元以上。
2、培育养殖业,建成省级以上健康养殖小区4个。以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为重点,建设健康养殖小区;以谢碾、盐河村为重点,建设2个万头猪场;以武墩村为中心,建设2个5000头猪场;以和平镇农场为中心,新建1个年产10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以和平镇二河堤、苏北灌溉总渠为重点,建设百里渔业生产养殖带。通过健康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建设,逐步培育年产达10亿元以上的养殖产业,从而实现畜、禽、渔业养殖向规模化、科学化、无害化发展。
发展生态观光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健康、环保、生态、低碳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充分发挥清浦区地处市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全面推进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一是以黄码乡唐人街农业园为中心,东连京杭大运河沿线,精心构建集休闲、观光、娱乐、农耕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二是以盐河镇王元村为重点,依托淮海南路沿伸,南连苏北灌溉总渠,逐步构建农家休闲园,让城里人来此享受田园风光、动手享受种植乐趣;三是以和平镇二河沿线为重点,发挥二河水道优势,建设集垂钓、水上娱乐等为一体的水上休闲体验园。
建设万亩稻麦示范基地项目
粮食安全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结合清浦发展的特点,通过采取推广农业“四新”技术,实施农业种植科学化、机械化等一系列措施,在每个乡(镇)建设1个万亩高产稻麦示范基地,以统一下种、统一育苗、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等五统一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效。
六、“十二五”农业发展措施
(一)、突出示范基地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样板 着力抓好淮安市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盐河镇生猪养殖基地、和平镇蛋鸡养殖基地、黄码严卓村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盐河镇谢碾村蔬菜科技示范基地、武墩镇王桥和严集蔬菜科技示范区等一批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去。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设施农业新区,形成一批新的示范带,以规模化生产,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蔬菜示范点建设要按照
国际市场标准要求,严格推行“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保障蔬菜品质;畜牧小区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户饲养、配套服务”及“自愿、科学、适用、经济”的原则抓好建设工作,使其成为淮安、江苏省的现代农业样板点、示范点,让农民亲眼看到现代高效农业增收、增效,从而引导推动面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方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实施的城乡一体化方略,在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启动区内,做优唐人街农家庄园、云湖山庄休闲垂钓中心等,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提供特色美食、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休闲娱乐农耕文化等不同主题的农业旅游产品,构建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功能齐全的服务平台,打造我区富有特色的都市型城郊农业旅游品牌。
(三)、突出农业招商,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以举办清浦庙会、投资洽谈会等节庆活动为契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力争通过引进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同时,紧紧抓好现有清江市场、五丰市场、田园花卉有限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蔬菜生产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和市场,不断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优势,利用公司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的形式,把农民带入国内外市场,真正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使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农机装备大提升
一是加快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机化科技含量。重点组织实施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及设施农业和工厂化栽培技术,水稻、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二是协调推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农作物耕种收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之间的机械化,综合运用农机购臵补贴、报废更新等政策,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智能型、复合式以及绿色、节能、舒适、低碳农机发展,加快老旧农机的报废更新,强化农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三是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鼓励农机大户牵头成立农机服务组织。同时,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机制,加大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
(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一是着力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积极争取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项目、产业园区等建设;积极争取部、省、市项目资金立项投入,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加大金融机构与保险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小额贷款的发放面与发放数量;大力开展农业保险,防范、化解农业灾害风险。对从事高效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要在土地流转、税收政策、资金帮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组织在乡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更新知识和技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引进推广力度,推广轻型高效栽培、优质安全生产、高效立体种养、肥药科学使用、畜禽规模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为清浦品牌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建立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改善农业服务技术装备。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做到人尽其才、学有所用,选送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技人员进行再培训、再深造,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从而适应“三农”新时期发展。
(六)、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做强特色品牌 一是不断加强农产品开发研究力度,充分挖掘“淮安红椒”的产品潜力;二是不断加强农村农副产品流通平台建设,扩大清江市场、五丰市场和各类田头市场的经营规模,并不断完善其服务功能,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全力打造农副产品特色品牌,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省级、市级名特优农产2个以上。
株洲发展规划篇五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政府的要求及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情况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
工作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增加万元,既定目标为万元,比增加%,年均递增%;,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比增加元,既定目标为元,比增加%,年均递增%。农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效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强力推进以农田、水利及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工程建设,沙颍河治理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顺利完成,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比十一五末增长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68%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了个百分点。
(三)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区新增农业机械共计台(辆)千瓦,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和%,为农业生产节约经营、提高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全区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小麦一喷三防、大豆合理密植、蔬菜设施生产、地膜覆盖种植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扩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质量。
(六)农业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大推进。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优质蔬菜产业化生产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有效推进,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二、“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区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为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
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
我县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2、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作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坚持依法促进,兴农富民,全面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发展重点、目标
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增加万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增加元,年均递增%。
1、粮油生产。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万亩,粮食总产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4%,粮食总产稳定在万吨,其中100%为优质品种。同时加大油料作物和蔬菜发展力度,自给率达到%。
2、农特产业发展。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积极推广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技术,大力推进连片上规模的设施蔬菜种植,在正午镇、口孜镇每年新增蔬菜基地亩以上,优化老蔬菜基地1500亩以上。到2015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公斤以上,年产量达万吨以上,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3、畜牧业。一是发展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二是加快畜禽改良步伐,三元杂交猪推广率达到100%,家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三是全面落实免疫、检疫和产品检查,达到3个100%;四是建成猪、羊、禽3个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2015年:猪、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和万只;出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和万只。
4、林业。全面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15年实现有林面积20.1万亩,林木总蓄积1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5%,发展林业庭院经济6万户,林业产值0.56亿元。
5、渔业。大力实施渔业致富工程,调整渔业区域布局,建立名特优稀水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增加渔业投入,加快数量型渔业向效益型渔业的转变;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认证,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放养水面达到2.5万亩,水产品产量0.55万吨,渔业产值0.33亿元。
6、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全面推行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建立效能淘汰机制和工资与工作任务、效果挂钩的分配机制。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设施建设,十二五初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新建1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办场所及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四)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区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省、市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区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3、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区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区、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技服务站建设,解决乡(镇)、村技术力量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并把服务站办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型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