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房宫赋随笔800篇一
淮阳中学张强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教师设问:开头四句读后,很有特色,同学们可以从五方面来欣赏?(表达方式、音韵、句子内在关系、内涵、气势、用词)教师评点:①四个短句是叙事,但叙事中有褒贬,笔里有春秋,正所谓春秋笔法。“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④“兀”字很醒目,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触目惊心。“蜀山兀”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举蜀山以概秦陇之山,这种传达方式信息量很大,以一半带出一半,像杜甫的《月夜》最后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在暗示前文作者的眼泪。这种信息密度大的语言,往往给人许多想象。这一句让人想象联翩,我们可以看出这中间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正是这些信息量大的句子的排列,让人感到开头四句起势雄健,气势恢弘。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教师设问:这两句写了阿房宫赋的什么特点?“覆压”二字能不能改为“连绵”? 教师明确:规模广大,高耸于天。不能。“连绵”只是表现阿房宫的绵长,不能给人阿房宫规模广大的印象,而且“覆压”二字有力度,是“连绵”的轻柔所不具备的。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教师设问:这两句用什么来写阿房宫?用的是什么手法?“走”字好在哪里?“溶溶”课本底下注释是“水流缓慢的样子”,从作者用意来看,这样解释你满意吗? 教师明确:以山写宫,以水写宫,衬托手法。“走”字化静为动。“溶溶”可以理解为“水盛的样子”,这样可以衬托阿房宫的庞大。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教师设问:“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出了楼阁的什么?不用“尺”而用“步”,这有什么不同?体会“腰”“牙”“啄”“抱”“心”“角”这些词语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什么?
教师明确:“步”字是用身体部位来测量,给人宫中漫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词语都是用写人或动物的词语来写阿房宫,将阿房宫写活了。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教师设问:这几句写桥和复道,笔法和写楼阁有异,你感到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桥和复道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这里用反诘句来表现比喻内容,故作疑问,仿佛真的看到了“龙”“虹”一样,形象地描绘出阿房宫里桥梁和复道的奇丽壮观,衬托出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6、“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教师设问:前两句描写什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受?如何理解“气候不齐”?这几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暖”“冷”以触觉写听觉,是为通感;“台”与“殿”互相补意,是为互文;让人觉得阿房宫是处处轻歌曼舞。一宫之间,天气阴晴冷暖不同,足见阿房宫的广大,也暗示宫女悲喜不同的生活境遇。在结构上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名家(霍松林)评点: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还不止此。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宫。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教师设问:这两句如何理解?体会这种语言结构。教师明确:这种语言结构特点是二句全为名词排列,留下空间让人揣摩它们之间的关系。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教师设问: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请体会这种语言结构的好处。
教师明确:对比。这不是一般的对比,而是两句各自向极端方向推进,一方极力往小里说,一方极力往大处讲,以此形成极大的反差,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10、“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教师设问:这里采用铺排的手法,多方联想,比喻奇特,想想看,这种比喻奇特在哪里?
教师明确:本文写作对象是阿房宫,目的是揭示强秦灭亡的原因——不爱其民,但又不能强行撇开阿房宫而抽象议论,这就必须在阿房宫和人民之间找到形象的联系,所以它把阿房宫的“柱”“椽”“钉”“瓦”比作农夫、工女、衣服、粮食相比,形象地告诉人们,供秦人享乐的阿房宫正是建立在人民的脊梁上,这样的意象及其关系后来被温和地改写为舟与水的意象及其关系,远不如杜牧笔下的这个意象赤裸与惊心。名家(霍松林)评点: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再用“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第二课时
1、学生齐读,教师设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有点费解,如何理解?
教师提示:从下文看能否找到答案? 教师明确:秦不爱其民。
2、教师设问:从前文来看,哪些事情反映了秦不爱其民?
教师明确: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无度,是为“穷奢”,阿房宫就是一个例证。②广罗女色,是为“极欲”③搜刮珍宝,弃掷逦迤,亦不甚惜,极为浪费。古人总结出帝国王朝灭亡的铁律:“成由勤俭败由奢。”
3、教师设问:我们想象一下,当人民看到秦始皇这样骄奢淫逸,内心有什么反应? 教师明确:秦始皇骄奢淫逸“使天下之人,不敢怒而敢言”,你从“不敢”二字读到了什么信息?(暴政)人民的内心就像沸腾的火山,它的爆发之日就是阿房宫化为尘土之时,也是秦王朝轰然倒塌的之时。
教师小结1:一般的文人,想到阿房宫,就会驰骋文采,夸赞其辉煌壮丽,流露出无限羡慕之情,但杜牧立意高奇,洞察伟大建筑后面的悲剧,并揭示其悲剧的原因。
4、教师设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有什么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哀”和“鉴”是后人对待历史的两种表现,“哀”是因为悲剧而悲哀,而惋惜甚至痛惜,但是“哀”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它是不能阻止悲剧重演的,唯有拿起理性的明镜,才能清醒看到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重新上演。唐太宗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5、教师设问:杜牧文章写得好不好?道理有没有说明白?唐人是不是读了这篇赋?那么,唐朝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是不是唐朝的灭亡不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那为什么唐朝还是灭亡了呢?
教师发挥:所以,杜牧是伟大的,他似乎感到唐朝也会重蹈覆辙,他似乎还感到唐朝后面的“后人”一样会重蹈覆辙,而且循环下去,这仿佛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宿命。所以,你再读读那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看看,是不是感觉到无奈,是不是觉得它好像在诅咒?是不是感到这句话余音袅袅,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历史?那么这道咒语,我们这代人能躲得过吗?
教师小结2这篇文赋奇就奇在杜牧不仅揭示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他说出了一道魔咒,让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学子文人读到这篇文赋时,仿佛杜牧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篇神奇的赋才刚刚完成,墨迹还未干,还湿润润的呢。所以文章的高下由识见决定的,是由文章的立意决定的。《阿房宫赋》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字字珠玑,更在于文内存有这么一点魂魄!
6、教师设问:我有一个疑问,阿房宫不是秦朝的吗?为什么作者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要牵连起六国来?(因为六国不爱其民而亡,而秦人没有看到这一点,秦人错在不借鉴历史,吸取前人灭亡的教训)
7、教师设问:文章前面有没有铺垫?
教师明确: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国和秦人一个货色!
8、教师设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铺垫?
教师明确:有。课文开端就种下一粒种子:“六王毕,四海一。”
9、为什么不说“灭”而说“毕”?
教师明确:因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教师小结3:这就是玲珑剔透的文心,明里在写阿房宫,在写秦人,暗里跟着一条“六国”之线,若隐若现,似断似续,直到最后才出来谢幕。总结秦人的灭亡的教训,带上六国,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当然我们也惊叹作者高超驾驭文字的能力。
阿房宫赋随笔800篇二
阿房宫赋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积累掌握“一”“爱”“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导入: 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可堪称是 “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然而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继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杜牧在这篇文章里,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解题:
阿(ē)房宫,由秦始皇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还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地名叫“阿房”,故称“阿房宫”。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五、一、二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一、二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一、二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一、二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内容。二、三、四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三、四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三、四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三、四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三、通过练习巩固文言词句的重要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雨雪阴晴或气温,环境气氛;今:一个地区一
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积蓄、聚敛;今:筹划并管理;计划并组 织)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或可爱;今:值得同情、怜悯,)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钩心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特殊句式: a、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d、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e、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问句)f、明星荧荧,开状镜也----宫车过也;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第三节 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的划分。
首先回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根据赋文的特点,可将本文划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3-4】对阿房宫的议论。
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铺排描写了阿房宫的?又对阿房宫有哪些议论?带着以上两个问题精读文章。研习全文:
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本段是如何具体描绘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a、“六王毕---阿房出”这四句写什么?
写秦统一天下的气势【“毕”“一”】和阿房宫的建成【“兀”“出”含蓄说明阿房宫的建成,取尽天下财物】。
b、“覆压”„„“直走咸阳”这几句写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摸。夸张。
是从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物之高两个方面来写的。
c、“二川溶溶„„不知西东”这几句将视角转移到哪里?写了宫内哪些事物?写出了宫内什么特点?突出这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通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两句的过渡,将视角转到宫内。
楼阁密集,走廊和屋檐的形状,楼阁间的相互勾连互相环绕的气势,还写到宫内的长桥和复道。
突出这庞大建筑群的错综复杂,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夸张、比喻【都是化动为静的比喻,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故作疑问。d、“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又写什么?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宫中人物活动----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通感,夸张。
小结: 本段是从四方面描绘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背诵该段。
二、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又从几方面来? 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
本段从三方面来描写。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歌舞者的由来。【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夸张、比喻兼排比句,写宫人之多以及其梳妆打扮,来阿房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这一层写宫人,实际上就是写皇帝,因为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他一个人的声色欲求,可见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从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揭示秦始皇的奢侈浪费无度。
3、写阿房宫的珠宝的来源、陈设采取的是什么写法?与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采取的是直叙其事,而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分别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这样写即对阿房宫的奢华的揭露越来越直接,又取得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到直接的引渡作用。
4、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三、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本段由描写转向夹叙夹议,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又自然写到暴秦的灭亡。点明了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排比句,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简要交代秦王朝的灭亡:“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3、在本段之中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
“秦爱纷奢”
文字前两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两段的铺排,又引领了后两段的议论。所以说它是本文的文眼。
4、第二层是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究竟是怎样突出它的气派?
连续运用了六个排比句,并且这六个排比句中的每句都是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对比的对象。一方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5、“秦爱纷奢”结果怎样?
6、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四、具体研习第4段。
1、教师范背第4段。
2、这一段讲了什么?分几层讲的?
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的历史教训。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3、“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
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 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即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前文已经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又灭了秦王朝。但是中心论点却说,六国的灭亡不是秦所为,秦的灭亡也不是天下所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就不能不使人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朝灭亡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更加注意。
5、“嗟夫”后用的是什么语气?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嗟夫”后用的是假设语气。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爱民。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世戒奢爱民,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7、这里“哀”是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
并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旨在说明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
五、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第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 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4、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而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1)、均先铺叙,后议论。(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板书设计:
统一的气势阿房宫的建成
阿房宫的宏伟规摸。
阿 宫 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宫中人物活动
歌舞者的由来
宫人 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
房 宫宝 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
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暴秦的灭亡 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
【3-4】对阿房宫的议论。交代秦王朝的灭亡
宫 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
历史教训
赋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阿房宫赋随笔800篇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历史的回声”专题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 “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文章一、二节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教学难点】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课时安排】 计划使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
设计: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杨永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历史的回声”专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
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4 为秦宫人 为:成为。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6 雷霆乍惊 乍:突然。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设计: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杨永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历史的回声”专题 【板书】
雄伟壮观
统一建筑 宏伟瑰丽 宏大宽广 美人之多 描写
的阿房宫 阿房宫内美人珍宝 由描写
阿房宫赋
议论
珍宝之富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戒奢爱民 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铺采摛借古 文
体物言讽今
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设计: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杨永钢
阿房宫赋随笔800篇四
阿房宫赋
主备人:梁 勇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2、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3、积累掌握“一”“爱”“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朗读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导入: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可堪称是 “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继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杜牧在这篇文章里,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四、解题:
阿(ē)房宫,由秦始皇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还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地名叫“阿房”,故称“阿房宫”。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五、一、二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一、二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一、二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一、二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内容。二、三、四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三、四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三、四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三、四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三、通过练习巩固文言词句的重要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雨雪阴晴或气温,环境气氛;今:一个地区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积蓄、聚敛;今:筹划并管理;计划并组织)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或可爱;今:值得同情、怜悯,)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钩心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特殊句式:
a、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d、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
e、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问句)f、明星荧荧,开状镜也----宫车过也;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3、一词多义现象。
使负栋之柱。六王毕,四海一。
使六国各爱其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晋陶渊明独爱菊。
盘盘焉,囷囷焉。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
或师焉,或否焉。不敢言而敢怒。(却)
焉 且焉置土石? 而 谁得而族灭秦也?(连词,连两个动作)
焉用亡郑以陪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并列)
风雨兴焉。学而时习之。(递进)
奈何取之尽锱铢?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杳不知其所之也
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节
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的划分。
首先回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根据赋文的特点,可将本文划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3-4】对阿房宫的议论。
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铺排描写了阿房宫的?又对阿房宫有哪些议论?带着以上两个问题精读文章。研习全文: 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本段是如何具体描绘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a、“六王毕---阿房出”这四句写什么?
写秦统一天下的气势【“毕”“一”】和阿房宫的建成【“兀”“出”含蓄说明阿房宫的建成,取尽天下财物】。
b、“覆压”„„“直走咸阳”这几句写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摸。夸张。是从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物之高两个方面来写的。c、“二川溶溶„„不知西东”这几句将视角转移到哪里?写了宫内哪些事物?写出了宫内什么特点?突出这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通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两句的过渡,将视角转到宫内。
楼阁密集,走廊和屋檐的形状,楼阁间的相互勾连互相环绕的气势,还写到宫内的长桥和复道。
突出这庞大建筑群的错综复杂,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夸张、比喻【都是化动为静的比喻,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故作疑问。d、“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又写什么?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宫中人物活动----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通感,夸张。
小结: 本段是从四方面描绘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背诵该段。
二、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又从几方面来?
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从三方面来描写。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歌舞者的由来。【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夸张、比喻兼排比句,写宫人之多以及其梳妆打扮,来阿房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这一层写宫人,实际上就是写皇帝,因为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他一个人的声色欲求,可见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从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揭示秦始皇的奢侈浪费无度。
3、写阿房宫的珠宝的来源、陈设采取的是什么写法?与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采取的是直叙其事,而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分别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这样写即对阿房宫的奢华的揭露越来越直接,又取得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到直接的引渡作用。
4、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三、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本段由描写转向夹叙夹议,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又自然写到暴秦的灭亡。点明了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排比句,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简要交代秦王朝的灭亡:“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3、在本段之中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
“秦爱纷奢”文字前两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两段的铺排,又引领了后两段的议论。所以说它是本文的文眼。
4、第二层是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究竟是怎样突出它的气派? 连续运用了六个排比句,并且这六个排比句中的每句都是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对比的对象。一方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5、“秦爱纷奢”结果怎样?
6、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四、具体研习第4段。
1、集体朗读第4段。
2、这一段讲了什么?分几层讲的?
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的历史教训。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3、“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即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前文已经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又灭了秦王朝。但是中心论点却说,六国的灭亡不是秦所为,秦的灭亡也不是天下所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就不能不使人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朝灭亡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更加注意。
5、“嗟夫”后用的是什么语气?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嗟夫”后用的是假设语气。
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爱民。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世戒奢爱民,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7、这里“哀”是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
并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旨在说明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
五、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第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4、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而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1)、均先铺叙,后议论。(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板书设计:
统一的气势阿房宫的建成阿房宫的宏伟规摸。
阿 宫 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宫中人物活动
歌舞者的由来
宫人 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
房 宫宝 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
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暴秦的灭亡 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
【3-4】对阿房宫的议论。交代秦王朝的灭亡
宫 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
历史教训
赋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阿房宫赋随笔800篇五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阿房宫赋随笔500字,欢迎阅读参考!
阿房宫赋随笔500字一
在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秦王朝的垮台,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封建历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兴速衰。我在《说皇帝》一文中指出:“开国之时,多为明主,试想,此时此地,打江山、夺交椅,如果领头的一脑袋糨糊,又怎能统率文武,改朝换代?
从此之后,直至中叶,多数的皇帝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则不对了,坐在椅上不耐烦,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为,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就此而论,一部交椅盛衰录,就是千年帝王史。如此而己!所谓胡作非为,无非就是腐败。盛—腐败—衰亡,这是封建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
后来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重演。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后人应永铭于心!
阿房宫赋随笔500字二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谚语。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员峤妄遗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
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长沙著《过秦》。”(《白耳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70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
总结
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来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阿房宫赋随笔500字三、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