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
呼市26中学 教师:黄燕
一、学习目标: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一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二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要突出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及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开国大典》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展现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来感受和体验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引导学生利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
(二)难点 如何认识西藏和平解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策、藏族历史及政治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搜集的资料和课本上的小字部分,先让学生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然后通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学习方法
1、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 备工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组织学生搜集、查阅、整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 和平解放等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辅助学习的方法。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 《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 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 解放西藏的方针?”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学生根据中考复习资料第一个知识梳理预习本课并要求学生分组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简表。(时间为8分钟)第二环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后,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下午3时,举世闻名的开国大典开始了。(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盛况的录像)学生谈谈感受。你们知道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新中国成立后,我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纪录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从网上下载制作而成)请同学们想一想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你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时间15分钟)
四、学习小结(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感受?(时间8分钟)
五、堂堂清练习(14分钟)
六、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二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3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概述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5日)课 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新课】:
一、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
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问: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林则徐禁烟:
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措施有力: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0日)课 题: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教学目标:
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实;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3、讲述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事迹。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
【讲授新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
⑵经过: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⑶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1.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2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一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7日)课 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起因和经过;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我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
3、黄海海战: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了解《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
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海战 1.日本发展状况 2.战争经过及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代表人物
2.内容及影响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9日)课 题: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起因经过及结果;
2、《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3、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讲授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分别介绍八国是哪八国,义和团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成员是什么人等。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
暴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
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4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三第四课时,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一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1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国庆黄金周放假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3日)国庆黄金周放假 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的10日)课 题: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教学目标:
1、洋务运动及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教学重点:从“‘自强’到‘求富’”、“状元实业家”。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变革。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作用。
【讲授新课】:
1、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概念: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两个时期——早期、后期,来进行介绍。
早期 后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 创办民用工业 表现: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③筹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件三支海军。
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二、洋务派——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消极作用——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其“自强”和“求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以便更好的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外国侵略,使统治得以巩固。
积极作用——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其形成、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出现并壮大,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而且代表着新生产力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客观上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开始传播,因此洋务运动间接的推进了中国革命。
三、爱国知识分子——状元实业家:
1、代表人物——张謇:
首先,介绍爱国知识分子创设实业的背景。
2、爱国实业家兴办实业的艰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兴办实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 势力的双重压迫。)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四、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
背景:要在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特殊地段上修建铁路,外国人认为是十分困难的,而中国人自己修建更是不可能的。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2、京张铁路:意义?(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小结: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从“自强”到“求富”
1.洋务派
2.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3.评价
二、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三、状元实业家 1.背景 2.评价
四、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5日)课 题: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分析评价戊戌变法。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首先介绍公车上书的背景,接着讲述其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首先向学生介绍严复这个人物,接着详细阐述严复的主张,最后引导学生评价严复的思想。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明定国是”诏书 2.维新变法内容
3.维新变法的经过和结果 4.讨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小结: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背景 2.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主张、评价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2.变法内容 3.经过和结果 4.评价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7日)课 题: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本课你将得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2、同盟会成立;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经过: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 美国檀香山 兴中会 2、1905 日本东京 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二、武昌起义 经过 结果 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清朝统治崩溃、封建帝制结束、民主共和; 《华民国临时约法》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2日)课 题: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意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流,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2、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的四点内容。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背景:反对袁世凯提倡的尊孔复古逆流
二、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三、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四、发展: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诌议》
五、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4日)课 题: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先提问一名学生,请他说说现在的学习科目有哪些,然后请他说说这些科目在中国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讲授新课】: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给社会的影响。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迫于社会的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制订新学制、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1. 新学制的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2.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3.科举制度的废除。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小结: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二、废科举,兴学堂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29日)课 题: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2、了解剪发辫,改称呼运动;
3、了解服饰的变化。
教学重点:剪发辫,改称呼。
教学难点: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你指的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
【讲授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学生讲述自己对照相的感受,以社会现象说明照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照相技术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学生以资料展示的方式来说明照相技术的诞生经过。
3、学生读课文了解照相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4、学生展示资料介绍电影的发明和电影业的发展概况。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讲解中国首次放映电影的场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何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反映?中国 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如何?
二、剪发辫,改称呼
人物称呼、发式的不同分析民国初期在称呼、发式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服饰的变化
了解此时中国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饰,引导学生对中山装进行探究,加深对中山装意义的理解。
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人们敢于创新的精神,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三、服饰的变化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31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六至第十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5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期中考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2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期中考试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4日)课 题: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学目标: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及意义。
教学重点:“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五四精神”,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五四青年节”吗?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纪念“五四”吗?
【讲授新课】: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拒绝中国的合法提案
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转给日本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宣传――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新面貌的重要表现之一。
小结:
90多年前的“五四”,一群有志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救国图存的呐喊;今天,我们当代青年必须要为国家振兴、民族腾飞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青春书写无悔的篇章,为祖国筑就灿烂的辉煌。所以,时代呼唤我们要弘扬前辈精神,让责任与使命伴我们成长。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结果 4.历史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19日)课 题: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学目标:
1、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重点: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教学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校的教官就是新黄埔军校过来的,那么,同学们你们应该对黄埔军校有一定的了解吧,今天我们将更加详细的了解黄埔军校。
【讲授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2、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提问广东革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呢?
2、了解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提问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如何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小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合作,在1924——1927年间,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势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那么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探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二、黄埔军校的创建
4、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5、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6、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北伐原因
2、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21日)课 题: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清楚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的史实;
2、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的道路。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这一节课继续探讨。
【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先设问,提问同学们知道建军节是怎么来的?
2、了解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3、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
提问学生反思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失败的原因,继而引出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选定井冈山作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引出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小结:
本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农村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1、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2、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3、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6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十三至第十六课时,复习第三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三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的3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三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5日)课 题: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感知认知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近代中国哪一个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最严重吗?对了,就是日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到底对中国做了什么可恨恶毒的事情。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先概述九一八事变,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想一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不是一次意外事件。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让全班学生咏唱国歌,提问他们国歌的名字——《义勇军进行曲》。
2、从歌词中,让学生感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让学生探讨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小结:
国共两党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体现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的不同,尤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0日)课 题: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重点: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历史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当年抗日将士那悲壮的《卢沟桥歌》仿佛在永定河上回荡。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卢沟桥确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它成为历史名桥,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吗?不,当然不是。美丽的卢沟晓月,可爱的石狮子,在1937年7月7日,却经历着一场血雨腥风。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历史见证!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
面对日军的入侵,我们没有坐以待毙,数十名烈火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史实。并让学生找出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中为国捐躯的两位将士名称。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从1931年起就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为迫使国民党投降,在日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二、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是已经放下武器、没有抵抗能力的军人和军警。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三、共赴国难
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战进入一个新阶段。
小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狂妄计划。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径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二、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
三、共赴国难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八路军、新四军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2日)课 题: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教学目标:
1、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及战役的意义;
2、通过讲述百团大战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英勇顽强精神;
3、了解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怎样团结一致抗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谁能说一下,在古代的时候,长城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防御外敌。
教师:很好。我们前一课学到“不朽的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也提到了长城,这是怎样的长城?
学生:用血肉筑成的长城。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古代修筑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屏障作用,但是不屈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望天兴叹,相反,他们一直与外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讲授新课】:
一、血战台儿庄
时间:1938年3月 指挥:李宗仁
结果:国民党消灭日军一万多人,日军大败。
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依赖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过渡: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也展开了一系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百团大战就是其中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二、百团大战
1、八路军新四军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很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尽快解决中国问题,改变了自己的政策:一方面对蒋介石集团威逼诱降,另一方面对敌后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占领区。解释“囚笼政策”: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修筑了无数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
中共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为了反对投降,鼓舞抗战军民,粉碎日军企图分割抗日根据地的目的)时间?(1940年8月)指挥?(彭德怀)得名原因(共有105个团参战)
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 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过渡: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都是奋力杀敌,军队以外的民众,在危机关头也站起来了,他们组成了另一条战线,用自己的行动来鼓舞中国人。我们书上介绍了冼星海、徐悲鸿和侯得榜。
三、众志成城
设问:这些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一不拿枪,二不上战场,他们是怎样为抗日战争作努力的?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共同感受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他资助抗战的爱国举动,不愧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积极支持抗战的杰出代表。
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提高祖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小结:
同学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先辈确实是以他们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这长城也起到了和砖木长城一样的作用,抵御外敌,把抗战引向胜利,同时也象征着我国人民英勇顽强,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愿这新的长城也永远屹立在我们每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1938 李宗仁 意义 共产党——百团大战 1940 彭德怀 意义 冼星海 各阶层————徐悲鸿
侯德榜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7日)课 题: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抗日战争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即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各执行了怎样的抗战路线?结果怎样?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的态度上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在抗日即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表现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
【讲授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的背景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会议的内容:《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学生突出四个词语:领导、依靠、任务、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任务,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小结: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第一,由于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条全民族抗战的路线。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侵华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中央领导集体。
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9日)课 题: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 间的国共两党政治的较量的有关事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 力。
2、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
教学难点: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阴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国民革命时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过程导入本课蒋介石又一次反共阴谋。【讲授新课】: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1、蒋介石的反攻阴谋
2、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强调:蒋介石为了把反和平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进一步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4、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分两种情况:一如果毛泽东去。二如果毛泽东不去。
5、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 蒋介石的家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思考:马叙伦为什么说中国的希望只 能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小结: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建立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经制定,但迫于国内人民的压力,另外为争取备战的时间,他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谈判。经过45天的较量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野心未变,当他做好了发动内战的准备后,1946年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4日)课 题: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撤离延安呢?蒋介石在不无得意地踏上延安这块土地后,为什么一听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消息,就坐卧不宁呢?
【讲授新课】: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2、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3、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 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 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小结:
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失败后转向重点进攻,目标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采取正确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力量的变化,也为了减轻重点进攻的压力,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这是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走向覆灭的转折点。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 大别山的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6日)课 题: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学目标:
1、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
2、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讲授新课】: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兵力较量: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宫,天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小结:
歌谣: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4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17课至第24课,复习第四、五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6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全册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四、五单元测试卷,评讲期末模拟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程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南昌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理解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培养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的内容,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3.指导学生应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4.通过表格和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意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去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5.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断,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习兴趣。2.利用油画《南昌起义》,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的领导人。3.利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转移方向,了解秋收起义经过的地方,从而把握秋收起义的大致经过。
4.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使学生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借此教育学生要不怕困难。
2.使学生认识到起义创建了红军,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井冈山星火成了燎原之势,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老一辈先烈们勇于探索、英勇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地区。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识图法、对比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齐答:建军节)
对,八一是建军节,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始于1927年8月1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齐答:南昌起义)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预习,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件显示]南昌起义是本课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南昌起义,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课件显示]
讲授新课
现在大家对南昌起义应该有了初步的印象了,下面我们再来系统地学习一下。同学们,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对不对?事出有因嘛,那么南昌起义当然也有它爆发的背景了,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什么政策?看课本56页。[学生回答]血腥屠杀政策。但并没有吓倒革命人民,更没有吓倒顽强的共产党人,反而使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自己的军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所以,在1927年的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教师提问]同学们,起义领导人有哪些呢? 我们先来看一幅油画,背景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门口,即当时的江西大旅社门口,你们知道举起右手在讲话的人是谁吗?是周恩来。周恩来周围的那几个人分别是叶挺、朱德、贺龙。
起义军占领南昌城不久,就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但在途中,革命军遭到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看56页“动脑筋”,思考一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还要南下广东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敌人会不会甘心呢?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城,敌强我弱,不撤离必导致革命军全军覆灭,所以就离开南昌城。为什么不去其它地方,而去广东呢?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北伐战争,国民政府从哪里迁到哪里啊? [学生回答]从广州迁到武汉。
对,也就是说广东曾是革命的根据地,所以起义军想南下广东重建根据地,再进行北伐。
那么,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学们,既然八月一日是建军节,那么南昌起义的另外一个历史意义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在1927年8月在南昌就发生了南昌起义,那么9月在湖南又发生了什么起义呢?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秋收起义
对,是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56页最后一段到57页的第一段末尾,然后思考一下屏幕上的这个表应该怎样填才好? [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 背景是八七会议,看56页蓝色部分,在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作出了发动秋收起义的决定。时间是1927年9月,领导人是毛泽东,起义的主力军是“工农革命军”。
秋收起义的具体行军路线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57页的示意图,请同学们在示意图上找出修水、铜鼓、安源三个地方,当时工农革命军就是从这三个地方分三路进攻湖南的省会长沙的,但是结果怎样啊?有没有成功呢?看书57页第一段,[学生回答] 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剩下的工农革命军就去到了文家市这个地方,请同学们在示意图上找出文家市。在文家市这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决策,叫做文家市决策。
具体情况是这个时候毛泽东就朦朦胧胧感觉到城市里的敌人力量太强大了,我们不能去硬碰,请同学们看一下57页第一段中间,“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这就是文家市决策了。
同学们,为什么要离开城市去农村呢?农村条件那么艰苦,城市不是更好吗?
[课件显示] 同学们,在中国,城市通常是政治、经济的中心,所以城市里的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刚才我们刚才讲到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当然要作出慎重考虑了。农村的情况又怎样呢?在农村敌人的统治力量是很薄弱,这就有利于我们发展革命力量。
解决了力量对比问题后,我们再来考虑一下长沙与井冈山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了下井冈山究竟在哪里。请同学们看57页的示意图,找出井冈山和长沙的位置。[课件显示]地图
我们可以看到长沙有铁路经过,处于交通要道,敌人必有重兵把守,交通便利使敌人调动军队速度快。相比之下,井冈山的交通又怎样呢?同学们,井冈山是处在哪两个省的交界啊? [学生回答]湖南、江西。
对了,井冈山位于湖南与江西两省交界处,地势险要、交通落后。[课件显示]井冈山鸟瞰图。
井冈山交通落后,不像长沙那样处于铁路交通要道。敌人力量薄弱,属于两不管的地方。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利于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同学们,毛泽东决定离开城市,改向农村进军,这个思想是马列思想里面没有的,马列思想倡导的是集中主力攻打大城市,道路是从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采取的却是从农村到城市的道路,这与马列思想是完全不全的,可以说,离开城市到农村,到农村去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是毛泽东一生中的最大贡献。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
同学们,工农革命军离开文家市以后,又去了哪里呢?看示意图。[学生回答]三湾
对了,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阅读57页蓝色小字部分,这里讲的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了。
同学们,刚才我们说了工农革命军已经损失惨重了,剩下的人一起到了三湾,这时军队的各级组织都已经七零七八碎了,所以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改编,改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在蓝色小字部分找一下。好,我们看到第四行,这里说“在各级部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这里又体现了毛泽东的另外一个思想了,就是“党指挥枪”思想,同学们,一般人能够拿枪吗?[学生回答]不能。
那什么人能拿枪呢?军人。“党指挥枪”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军队的领导者,试想一下在各级组织中都建立了党组织,那么军队就由党牢牢地控制住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说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在于?看一下蓝色小字,[学生回答]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很好,那么三湾改编后工农革命军又往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井冈山
同学们,全国这么多农村,这么多山,为什么毛泽东他们就去井冈山,不去华山、泰山、白云山呢,为什么就选择井冈山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井冈山的优势。
一、处在湘赣边界,两不管,而且远离大城市,敌人兵力弱;二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来看一下井冈山[课件显示]崇山峻岭,确实是易守难攻。第三、井冈山附近农产品丰富,这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啊?对,军粮问题。第四,经过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和建设,当地的人民群众很支持革命,群众基础好。所以井冈山是很适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什么根据地呢? [学生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对,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同学们,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不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结果又会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欣赏一幅油画。[课件显示]《井冈山会师》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油画描绘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会师的情景?[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欣赏完油画,我们来朗读一首歌谣,请同学们翻开课本57页,齐读《红军歌谣》,读的时候要认真感受一下诗里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当时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红米是一种很难下咽的粗米,秋茄子只是一种野菜,但红军觉得食物“味好香”和“暖暖和和入梦乡”,可见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同学们在歌谣旁边写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我们还要继承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不怕吃苦,乐观向上。
同学们,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赖以生存的落脚点。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各地的共产党人也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正是应了我们今天的标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下面我们来理一理的所学知识,请看屏幕,这是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联系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看看诗里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课后练习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武装起义是()
a
湖南起义
b
湘赣边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
d 广州起义
答案:c
2.没有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
a 朱德
b 贺龙 c 周恩来
d 毛泽东 答案:d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革命道路。你知道,在此期间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答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
,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巩固和扩大。
a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b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d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答案:b
5.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
a 武装斗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土地革命
d 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案:b
6.八月一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是为纪念()a 广州起义
b 五四运动 c 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d
7.带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起义领导人是()a 朱德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叶挺 答案:a
8.三湾改编最重要的意义是()a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 c 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d 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答案:a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篇四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中学 李志艳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江城中学李志艳。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 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c 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 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