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寺院名录篇一
5.萧山里庵坞寺庙地址:萧山区义桥镇 6.戴村镇石码头村的惜谷庙 7.临浦镇的后山庙 8.浦阳镇的宝寿禅寺
9.先照寺、白龙寺、云门寺、曹山寺、大岩寺、兜率寺、地藏寺、接龙寺、龙泉寺、杨岐寺、宝寿禅寺、只园寺、江寺、白龙寺、惠济寺、管村庙、峙山寺、龙泉寺、罗峰寺、黄山西殿、句践祠、惠悟寺、蜀山庙、镇海寺、禅机庵、敬天竺、百步寺、太平寺、延庆寺、杨岐寺、先照寺、莲华寺、罗婆寺、太平庵、至湖岭庙、大岩寺张毛庙,以及楼塔的重兴寺(遗址)、河上的广惠禅院(遗址)、城厢街道的净土寺(遗址)和隆兴寺(遗址)等。
提问者采纳
航坞山,离萧山城区16公里,与钱塘江遥遥相对,山顶上有宋建白龙寺,潺溪密林之中还坐落着地藏寺、极乐寺,接龙寺等庙宇
越王峥寺,位于萧绍分界的山栖岭,海拔354米,寺院现为绍兴县管辖
另外还有楼塔管村庙,戴村云门寺、三清殿、上董庙、祖始庙,河上织履庵、兜率寺,临浦峙山寺、梅里土地庙、关帝庙、西施庙,浦阳灵山寺,进化古等慈寺、泥马庙、太平庵、大岩寺(遗址),所前龙泉寺、赵坞庙、大山庙、惠悟寺(遗址),义桥罗峰寺、圣果寺、里庵坞庙、前坛庙,城厢街道忠义庵、道源禅院、东岳庙、只园寺(遗址)、江寺(遗址),蜀山街道铁佛寺、蜀山庙、王坞庙、章村庙,新塘街道红庙、小城隍庙、万寿庵,衙前施草庵、东岳庙(遗址),坎山宝善庵、东蓍草庵,瓜沥长巷庙,党湾荣贵庙,南阳清净庵等。
杭州
提问者采纳
雷峰塔对面:净慈寺
灵隐景区:灵隐寺、韬光寺、永福寺 三天竺: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 北高峰顶:灵顺寺
虎跑公园曾经也是寺庙,虎跑寺
提问者采纳
灵隐寺、净慈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灵顺寺、永福寺、韬光寺等。
1.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
2.净慈寺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湿红映地,飞翠侵霄”,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
净慈寺最早叫“慧日永明院”,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吴越王钱谬为永明禅师所建。永明(904-975年)本姓王,名延寿,字冲元。自幼信佛。永明禅师佛学造诣很高,著作甚丰,主持杭州灵隐寺、六合塔的修建,并创建净慈寺,成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
济公,僧名道济(1148-1209年),是南宋时期僧人。原名李心远,据《北石间集》、《净慈寺志》记载,是台州(浙江临海)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并长期在这里修行,最后也在净慈寺圆寂。关于济公的许多传说大多与净慈寺有关,因此后人认为他是罗汉下凡,称他为“降龙”,在殿内塑像供奉他。
3.法喜寺又名上天竺寺,该寺创建于五代吴越王时(907—960年),原名天竺看经院。清代乾隆时改名为“法喜寺”。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4.法净禅寺又称中天竺寺 位于天竺山之稽留峰下 四周群山环抱 景色幽美 历史上还有有“稽留旭日” “合涧沉钟”、“七星潭月” “永清竹浪”等为“中竺十二景” 可见景之绝色 中天竺始于隋 乃中印度高僧宝掌禅师所创 师生时左手握拳 至七岁剃度时始展掌 掌中现一明珠 故得名。
5.法镜寺位于浙江省杭州灵隐寺之南,两寺仅飞来峰之隔,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灵隐天竺的天山祖师慧理来到武林山下,依山临江,广建寺院。
6.灵顺寺俗称华光庙,又称财神庙。据文献记载,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7.永福寺位于杭州市灵隐景区内,飞来峰西侧,是杭州市佛教协会新近恢复的一座千年古刹。
8.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一日,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改名广岩庵,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又名法安院,后寺以人名,为韬光寺。
提问者采纳
灵隐寺、净慈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灵顺寺、永福寺、韬光寺等。
1.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
2.净慈寺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湿红映地,飞翠侵霄”,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
净慈寺最早叫“慧日永明院”,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吴越王钱谬为永明禅师所建。永明(904-975年)本姓王,名延寿,字冲元。自幼信佛。永明禅师佛学造诣很高,著作甚丰,主持杭州灵隐寺、六合塔的修建,并创建净慈寺,成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
济公,僧名道济(1148-1209年),是南宋时期僧人。原名李心远,据《北石间集》、《净慈寺志》记载,是台州(浙江临海)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并长期在这里修行,最后也在净慈寺圆寂。关于济公的许多传说大多与净慈寺有关,因此后人认为他是罗汉下凡,称他为“降龙”,在殿内塑像供奉他。
3.法喜寺又名上天竺寺,该寺创建于五代吴越王时(907—960年),原名天竺看经院。清代乾隆时改名为“法喜寺”。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4.法净禅寺又称中天竺寺 位于天竺山之稽留峰下 四周群山环抱 景色幽美 历史上还有有“稽留旭日” “合涧沉钟”、“七星潭月” “永清竹浪”等为“中竺十二景” 可见景之绝色 中天竺始于隋 乃中印度高僧宝掌禅师所创 师生时左手握拳 至七岁剃度时始展掌 掌中现一明珠 故得名。
5.法镜寺位于浙江省杭州灵隐寺之南,两寺仅飞来峰之隔,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灵隐天竺的天山祖师慧理来到武林山下,依山临江,广建寺院。
6.灵顺寺俗称华光庙,又称财神庙。据文献记载,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7.永福寺位于杭州市灵隐景区内,飞来峰西侧,是杭州市佛教协会新近恢复的一座千年古刹。
8.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一日,禅师辞师出游,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改名广岩庵,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又名法安院,后寺以人名,为韬光寺。
灵隐寺
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门票:30,但进入灵隐寺前还有一道门票:灵隐飞来峰35
杭州净寺
也叫净慈寺,是杭州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因为寺内钟声宏亮,“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净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寺屡毁屡建。现在的寺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其中大雄宝殿单层重檐,黄色琉璃瓦脊,更显庄严宏传。特别是一口重达一百多公斤的新铸铜钟,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花经》,计六点八万字。门票:10元
天竺寺(也叫: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在灵隐寺南,群山环抱之中,有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三座古寺,均供奉观音大士。还有翻经台、七叶堂、三生石等许多文化胜迹 门票:10元
天下第一财神庙
为发展杭州市的旅游事业,利用财神古庙开发的以民俗文化为题材的吉祥宫,荟萃人生普遍追求的财运,福、禄、寿在杭州灵隐寺的背面是北高峰,杭州天下第一财神庙位于山顶,财神庙原名灵顺禅,婚姻,生儿育女,望子成龙,保平安等一系列美好愿望,使广大游客感受心想事成、事事如意的美好人生。
门票:5元
寺院名录篇二
邯郸寺院汇总: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东汉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来,我国佛教寺院越建越多。千百年来经过了无数次兴衰,保存至今的也仍然数不胜数。加上新建的,现在把我们邯郸地区的佛教寺院汇总一下,以备有兴趣游览的朋友参考。有不清楚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指教。
北齐常乐寺:位于北响堂山石窟西下,现仅存遗址及宋代古塔、经幢、石造像和古碑。
水浴寺:位于鼓山东坡。现存石窟及“重修水浴寺碑记”。
龙泉寺:位于峰峰矿区后南台村。始建于唐初。玄奘、鉴真曾在此讲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寺: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中心部。
大乘玉佛寺:位于邯郸复兴区赵苑南侧,安庄新村内。初建于北朝大象年间。
月爱寺:位于邯郸县尚壁镇西尚壁村。始建于北周大定年间。全寺建筑规模宏大,环境幽雅。为河北较古老寺院之一。
禅房寺(邯郸):位于邯郸县西三十里群山之中。始建于东汉。是近代以来邯郸地区佛教文化影响最大的寺院。
玄空寺:位于邯郸县代召乡井头村。初建与北魏延兴年间。所在地又叫八岔口,历史悠久。西井头村村北,二僧,净土宗。陵园路过高速,过绿洲温泉度假村边那个小路口,再往前不远,就有一个往北的路口(第一个往北的路口)一直往北出村北,就可看到。南无阿弥陀佛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
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就是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
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净土宗简单易行,所以适合所有的人学习,不像禅宗很难懂,也很难修持。世界上最高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念佛往生,而且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
禅宗是悟后起修,大彻大悟之后才能看经,属于顿教。净宗是根据经典次第学习,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为根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乘弥陀愿力,花开见佛悟无生。亦渐亦顿。作为禅、净两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大师修持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而被赞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的“四料简”了。其文如下:“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意为:若人[1]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老虎;现世堪为人间导师,来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开悟但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又何愁不大彻大悟?!若人虽“有禅”却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人中有九人会蹉跎耽搁;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随其业力重者受生于相应的善恶道中。若人既未开悟又未念佛求生净土,临终现出地狱的铁床与炽热的铜柱,于中经受万劫与千生的剧苦,无有善业感召他人来作救助。大师四料拣,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受用。上跟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宗阵地,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以延寿大师个人来说,禅净双修是他理想的修持法门。
爆台寺:原名爆台蟠龙寺,位于邯郸市东郊爆台村。始建于晋朝安帝德宗年间。建筑宏伟,香火鼎盛,曾与正定临济寺赵州柏林寺号称京南三大禅林。还曾是邯郸县僧会司所在地。
隆庆寺:位于邯郸县南吕固乡西召里村西。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重修。中华北大街往北,过青兰高速第一个路口东拐,第一往南的路口南拐,应该拐弯前就能看到
榕桦寺:原名重华寺,位于邯郸市北张庄村村东。始建于东汉年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国25古刹之一,可以从河边村往西直接到107,然后往北到北张庄。
定国寺: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前百家村内。
大佛寺:位于邯郸市黄粱梦。
海岛寺:位于邯郸市临漳县海岛寺村。
匡教寺:位于位于成安县西南。建于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祖讲法处,比丘尼道场
1)行驶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邯大公路 2)沿邯大公路行驶2.3公里,直行进入s313 3)沿s313行驶15.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迎宾北大街 4)沿迎宾北大街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s313 5)沿s313行驶10米,直行进入迎宾南大街 6)沿迎宾南大街行驶690米,直行进入南环路 7)沿南环路行驶550米,右转进入曹前线
8)沿曹前线行驶7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元符寺:位于成安县城西北18里之东二祖村村北(该村原属滏阳县、磁县。1945年后属成安县)。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距邯郸市25公里,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邯郸15公里。应该去看看,比较破败。285医院,上邯大路,过高速,走不多远,往南上s312省道,过铁路,应该是第三个路口往东,何横城村,张武庄村,继续往东,西二祖村,东二祖村,村北。供奉二祖慧可舍利。
路线:邯郸市就是邯大路s313——南堡——河沙镇——七岔道——向南——过西里堡村向南——二祖村
兴福寺:位于邯郸市魏县。
圣佛寺:位于邯郸市磁县索井。
凤凰寺:位于邯郸市磁县。
踏院寺:位于邯郸市磁县。
开明寺:位于邯郸市鸡泽县。
空通寺:位于邯郸市馆陶县。
兴福寺:位于邯郸市肥乡县。
井堂寺:位于邯郸市肥乡县城北一公里处,南邻309国道。东汉建。45年被拆毁,后重修。
施普寺:位于邯郸市广平县。
武安市的:
慧果寺:位于武安市岳家庄乡寺西村南(见白云和黑土帖【骑行汇报】游慧果寺2009、5、9)
禅果寺:位于武安市岳家庄乡寺西村。与慧果寺南北相望。
龙岩寺:位于武安市东万年村。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禅房寺:位于武安市西北管陶乡禅房村西。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慧寺:位于邯郸市武安。
菩安寺:位于邯郸市武安。
青烟寺:位于邯郸市武安。青烟做山洞为寺
云岩寺:位于邯郸市武安(见仓鼠【骑行汇报】一湾绿水空禅心---登云岩寺2009、5、4)
红山寺:位于邯郸市武安
寿宁寺:位于邯郸市武安。(见白云和黑土帖【骑行汇报】白鹿寺之游2009、5、18)
圆觉寺:位于邯郸市武安邑城。
永年的:
佛光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圆明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清流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真如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普慧寺:又名普会寺,位于河北省永年县张西堡镇东北,具有百年历史,占地百余亩,由六座主殿组成,四面有寺庙群,主殿为大雄宝殿,在寺僧员达50余人。
青云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极乐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
洪福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
铁龙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兴国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
安仁寺:位于邯郸市永年。(见善行者新修寺院——安仁寺2009、3、23)
普愿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中心部。
大定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中心部。
兴隆寺:位於河北省永年县临洺关镇七里店村,唐朝慰迟敬德所建。
涉县的:
国安寺:位于涉县大仓村。初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寺:位于涉县东宇庄村。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生寺:位于涉县张家头村西。初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完定寺:位于涉县中原村。初建于元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台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真觉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铜佛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觉慈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南山寺:位于邯郸市涉县固新镇南。
福全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静因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清泉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开法寺:位于邯郸市涉县河南店镇庄上村熊耳山。
寺院名录篇三
【侧记】“寺院养老 善之大善” 探访福建显密吉祥寺养老院
2012年03月27日 16:23:32 中国广播网
老人们正在用餐
老人们在颂经
合影。前排左三为方丈照禅法师,左二为院长能清法师。第一排左一和右三两位
老人家都已99岁了
佛教在线福建讯 2012年3月上旬,公益人邓飞应朋友道给法师之邀,冒雨从福州出发,到达福州沙县显密吉祥寺考察寺院养老情况。寺院位于沙县城关近10公里的琅口镇镇头村,背倚大青山,景色清幽,山泉清澈,可谓近小城而不喧,居尘寰而不染。
约三个小时左右,抵达沙县显密吉祥寺。寺院位于沙县城关近10公里的琅口镇镇头村,背倚大青山,山上树木茂盛,山泉清澈,风景优美、景色清幽,可谓近小城而不喧,居尘寰而不染。
寺院左右两边两栋高三层的小楼房,就是寺院所办的养老院了。能在如斯美妙之处养老,确实是一种福分。
记者到达时正值中午,老人家们正在吃午餐。一个炒包菜、一个清笋炒青菜、一个凉拌芹菜,再加一个豆腐汤和米饭,老人家们吃得正香。记者注意到,所有老人家都是自己吃饭的,偶尔有两三位看着稍为年长的老人,旁边坐着一位稍为年轻的老人在略加帮忙。养老院院长能清法师在旁介绍说,这几位老人家都是90多岁快一百岁了,所以在旁边安排人照料一下,记者闻言大吃一惊。这个岁数还能基本自理,福分呐。一位近百岁的老人见我们拍照,还向我们合什致意。就餐地方约有两百平方,挺宽敞的。记者信步走入厨房,同样宽敞,明亮,整洁,干净,让人放心。
显密寺养老院是由今年81岁的住持照禅法师、今年77岁的院长能清法师等僧人于1999年10月共同创办的,2000年正式接收第一批18名孤寡老人,多年来逐渐增加。现在有86名老人入住。共有三十个房间,目前在住86人,一百岁以上两人,90到一百之间五位,八十岁以上二十多人。简单用过午饭,我们到老人家的房间采访。大间的约十三四平方,住三位老人家,小间的约十平方,住两人。90岁以上的老人家,一般都会跟相对年轻的一起住,方便照料。有些房间还有轮椅,工作人员说,老人家如行走不便可推着去散步。走进房间,发现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澡间,床上铺着棉被和毛毯等两三床被子,房间比较干净,空气流动,清新,没有任何异味。不少老人家拉着我们去她们房间参观,然后又再三说:老了,不会收拾了,房间太乱了,不好意思。令人莞尔。
我们到寺院外散步,正遇着几位老人家在外聊天,中气十足,笑声不断。当问到在这里养老好不好时,每一位老人家都笑着说:好,好,好。一位老人家总结说:在这里养老,吃得好,睡得好,空气好,玩得好,环境好,再加上人好,所以身体就好,心情更好。还不用花钱,就好上加好了,哈哈。问她们生病了怎么办?纷纷抢着说:这里有中医,有西医,看病可方便了。
一位笑口常开的老人家对正在旁边拍摄的沙县电视台记者杨锏平说:“早几年我们就叫你妈妈来这里和我们一起住了,你们死活不愿意。你看看,我们在这里过得多开心呐。”据杨锏平介绍,这几位老人家都70多岁了,平时儿女在外经营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一般连孙子都带走了,一个老人家在家里确实过得不怎么好。现在到这里养老,看见她们这么开心,相信他们的子女在外做生意,也更加放心了。
回到养老院,忽闻颂经之声。循声觅去,只见数十位老人家在一间数十平方的经房内绕圈而行,边行边颂经,神态详和,步履轻松。记者轻轻退去,见不远处一房间内,数位老人家正在看电视,边看边聊,悠然自得。而在走廊尽处,一位稍为“年轻”的老人家正在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理发,手艺极为纯熟,无言中尽显温馨。
能清法师介绍说,一开始养老院的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贫困老人,后来名声在外,一些儿女在外经商、自己独自在家的老人,和一些被子女抛弃的老人,也慕名而来,规模日大,负担也日重。现在每位老人家每月各种费用加起来,约需要1500块钱,一个月就需要十多万元。而十几年来养老院的建设及日常运作费用,已达八百多万元,全部都是由照禅法师和能清法师院长两位去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化缘所得。能清师傅更是在化缘筹款路上遭遇三次重大车祸,幸吉人天相,皆逢凶化吉。
随着养老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年事已高的照禅法师和能清法师渐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去年,照禅法师的关门弟子道给法师从贵州赶来沙县,辅助两位老人家。道给法师到后不久,即力邀好友邓飞前来考察,并助养老院之长远发展一臂之力。而邓飞对寺院养老这一模式也深感兴趣,遂成此行。
邓飞表示,此行收获极大,寺院养老这一模式值得推广。他在微博中呼吁更多的网友帮助这一“温暖的寺院”,并呼吁其他寺院“大规模跟进”。他还带回了擅长书画的道给法师十几幅作品,准备在网上公开拍卖,善款全部用于寺院养老院。临行前,我们四下招呼老人家们一起合影留念,大家都只是笑着,响应者廖廖。道给法师见状,大声喊道:“大家都出来跟师父和院长拍照喽。”只见众人相互搀扶,慢慢从各自房间走出来,其中有两位老人家竟都已是99岁了,方丈与院长的号召力,可见一斑。老人家们相互照应着站好,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被照片永恒地记录下来。车子慢慢离开养老院,春雨又在晰沥沥地下着,路边小草绿油油的,春情勃发。这些老人家虽然已到暮年,但他们脸上溢满着的快乐与满足,平静与详和,在这个春季里,让记者感受到未来社会养老的希望。
养老问题是社会一大问题,沙县显密吉祥庙这种寺院养老方式,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寺院向有行善之风,仁慈之心,再加上有众多信众,确实具备办养老机构的良好条件。难能可贵的是,人力物力财力匮乏如显密吉祥庙者,尚可以办得如此之好,可见这一模式有复制之可能。我国有众多寺院,分布极广,且不少位于乡野之中,非常有利于部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若其他寺院,甚至是其他宗教场所都渐渐跟进,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背景资料:福建省沙县显密吉祥寺寺院养老的由来:
吉祥寺主持照禅法师曾在1994年患骨癌,各大医院医生束手无策。疼痛不堪,大小便都无法下床,在痛苦绝望之际,照禅向佛许下大愿:“我病若好了,我要办一个佛教养老院,收100个无依无靠的苦难老人居住,修身学佛,颐养天年。”发此愿毕,一个多月重病不医渐渐自好。照禅与能清师傅遂历尽千辛万苦,奔走四方,筹办养老院。
敬老院目前采取寺院护法(信众)捐助供养、护法义工长期护理照料、入住老人互帮互助、按常住僧尼日常管理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安详的晚年生活环境。吉祥寺现有护法400余人,护法义工90余人,并设有医务室,每星期膳食菜谱列表上墙公布。水电费、食物及生活用品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等热心人捐助。发扬佛陀慈悲济世精神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五台山普寿寺兴办养老院
佛教参与养老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有“中国女子佛学院”之称的普寿寺尼众
普寿寺方丈如瑞法师向李宝库会长介绍清泰安养园规划
如瑞法师(左)、山西宗教局刘局长(右二)陪同李宝库会长参观清泰安养园施工
去年秋天,记者(左一)与如瑞法师(右二)在厦门合影。左二为天津劲松护养院李久茹院长,右一为天津市养老院李存荣院长。
本报北京专电(记者刘红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日前在五台山普寿寺考察该寺兴办养院季“清泰安养园”的建设情况时指出,宗教界热情参与兴办老龄事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据了解,普寿寺创建于北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1991年9月复建,并由如瑞、妙音两位法师创办了中国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正在建设中的清泰安养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占地300亩,距太原国际机场16公里,交通便利。在施工现场,四栋两层小楼正拔地而起。如瑞法师说,按照整体规划,整个清泰安养园将由吉祥村、如意村、普因村、光明村、福寿村和莲池海会等六大块组成,建成后养老床位达到3000张。山林、瀑布、佛塔、楼阁、水榭点缀其间,风景如画清泰安养园将成为体现佛教文化的僧俗两众和谐居住小区,住养老人将在此度过幸福快乐的晚年。
谈起兴建养老院的初衷时,如瑞法师告诉记者,“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弟子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目前社会化养老手段还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为国家和社会分忧解难是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爱国爱教在实际行动上的体现。她说:“从2005年开始,根据新时代对佛伽教育的新要求,普寿寺规划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爱心协会承办的一个慈善事业即清泰安养园。这个教育工程不仅开拓对僧众的教育,也发‘爱国爱教、为国利民’的本怀,将无缘大善、同体大悲奉献给社会。”
如瑞法师说,清泰安养园旨在帮助和照顾老弱孤寡等社会弱势群体,为僧俗二众的老年人提供赡养服务,并进行临终关怀的非赢利性佛教慈善机构。其服务宗旨是在娑婆世界构建“极乐净土”,使僧俗二众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病有所医、终有所安。
李宝库会长对普寿寺的义举表示敬佩,对如瑞法师为政府分忧,为僧俗民众解难而兴办养老院表示支持。他说,党和政府尊重信仰自由、鼓励僧尼爱国爱教、建立和谐社会的阳光政策,佛教寺庙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分忧,为僧俗众生着想,实践佛门回报“四重恩”的理念,促成了清泰安养园等一些养老机构的建成,普寿寺的做法值得称赞,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李宝库介绍说,爱心护理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后,佛教界的一些寺庙自发热心参与、积极兴办爱心护理院。目前已有北京、福建、山西、四川、江苏等地的十余家寺庙在兴办或筹办爱心护理院。
寺院名录篇四
惠州普陀莲花禅院2010年工作总结
(2011年1月23日)
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10年渐行渐远,2011年正向我们走来。回眸2010年我禅院在各级领导及广大护法善信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标志着我禅院的发展全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站在一个新起点,弘法工作取得的新进展令人振奋,令人鼓舞。我受常斌法师委托,现将禅院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汇报如下:
工作回顾
1、爱国爱教,为构建和谐寺院、和谐惠州服务
一年来,我禅院在市民宗局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常组织大众收看新闻,了解时事政治,学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宗教政策,紧密联系四众弟子,用实际行动积极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时俱进、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4月18日,当我禅院僧众从新闻得知甘肃省玉树县发生强烈地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后积极响应号召踊跃为地震灾区捐款,并以佛教的方式启建法会超度在地震中遇难的
定。另外诵戒制度上,在没有其它任务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如法坚持,通过诵戒让大众牢记以戒为师,如法修持,时时刻刻自检自惭、常思己过,始终以僧人的德行在做人做事,秉承佛陀的优良传统,常守出家本分。
禅院管理方面,作为一座年轻的、现代化的庙宇和一代年轻的僧人,在以常斌法师为首的寺院执事管理班子下,我们深感建立道场和弘扬佛法任务之重,尤其是明治长老的圆寂,让我们失去了前进的明灯。但这也迫使我们尽可能本着开拓与探索的思路,去营造一个清净、和谐而又契合时代因缘的弘法环境,欣慰的是我们的成绩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我禅院被评为2008-2009度惠州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今年6月10日惠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吴少忠局长、朱观荣副局长等一行四人亲临我禅院视察工作,这也是吴应熊局长到任后首次视察我禅院,住持常斌法师陪同领导参观了佛堂,向领导介绍了我禅院从创办到如今规模的发展历程。吴局长详细听取了常斌法师的汇报,经过实地视察惠州市民宗局决定同意我禅院提出的更改“惠州普陀莲花精舍”为“惠州普陀莲花禅院”的申请,可以说此次场所名称的升格,是主管领导对禅院发展的认可。同时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普陀莲花禅院各项管理制度,顺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级领导对我们佛教界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 “精舍”升格为“禅院”后,依据《宗教事务条例》、《汉传佛教
团威仪,弘法利生,接引初机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0年我禅院可以说是法务兴隆、佛事连连。10年上半年,在我禅院举办的比较大型的法会有4月2日至6日为魏招如大护法启建的为期五天的梁皇忏法会,从各地礼请法师12人,并恭请弘法寺首座白云长老主法,与常住法师一起圆满成就了是次发会,整个法会自始至终如法如律、威仪齐整、大众悍劳礼忏、精进佛事,大功德主非常满意。5月为香港新天伦集团林长泉及泰昌玩具有限公司王观强两位大功德主启建了三千佛忏,礼拜三千佛洪名,这在我禅院还是首次,影响颇大,法会过后就有护法提出也想举办这样的法会,现已经安排在明年了。还有为迎接释迦佛圣诞,农历四月初六我禅院还举办了首次传灯法会,近千盏酥油红灯摆成一个大的爱心图形和“和谐”二字,形象逼真。整个法会传统仪轨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既有佛教梵韵,又有佛教现代歌曲《燃灯之歌》,当大众一起唱起《燃灯之歌》时,法会达到高潮,所有信众的心灵都被深深感动,油然生起如歌词所唱的那样“点一盏明灯,燃希望之火,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慈悲之心。此外还有东江大型常态化放生活动,4月11日,为大功德主王观强先生及其公司近百名员工冒雨举办放生活动。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初次接触到佛法,通过对放生法会的耳闻目睹,极大的增养了他们的慈悲之心。9月份为宝星磁电董事长朱浴龙先生及其公司公司职工100多人举办放生法
做了详细的预算,勤俭办事,处处精打细算,杜绝铺张浪费,并呈报慈辉以及旭日杨勋先生过目。今年在何如春女士确定出资支持举办法会后,我们又做了广泛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都能来参与华严法会同沾法益。同时筹备组及时的列出了举办法会所需物品的清单,逐项准备或购买。以上措施为圆满举办法会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坛场布置力求创新。法会前一周开始布置坛场。由于我们禅院受空间环境的限制,所以在借鉴以往法会的基础上,坚持小地方也能办大事的理念,因地制宜,自己设计坛场的布局,力求创新,我们设计了把无方五佛殿和地藏殿串联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利用有限的空间。坛场装饰上我们大胆尝试用新的色调组合,给人眼目一新的感觉。坛场庄严的鲜花多数采用了盆景,减少插鲜花的数量,节约了开支,事实证明效果也很好,不少信众赞不绝口。
(三)如理如法的佛事仪规。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华严法会,因此法会的仪轨对大家来讲是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参考了各大丛林的华严仪轨,请教了不少法师,最终根据《卍字续藏》中《华严道场起止大略》确定法会仪程,保证佛事了的如理如法。其次法会中所有华严文疏全部根据华严仪轨和法会目的重新撰写。特别是唱诵华严四十二字梵韵,华严梵韵经过一千多年来的传承整理和弘扬,已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又是佛教梵呗的一颗明珠,堪称东方文明最完美的“歌乐”之一,过去唱诵字母大家都
加,常斌法师通报了全体人员的工作安排,并要求禅院全体人员鼎力协助、配合,集团举办法会,如同禅院之事,自己之事,服从分配,尽心尽责,为法会能够圆满举办做出了我们自己的贡献。
4、对外联谊
一年来,我禅院积极加强对外联谊工作,学习交流学修新经验、新方法,探索创新寺院管理工作新思路,扩大了我禅院在佛教界的影响,取得了较好成绩。主要有:3月16日,应旭日集团杨勋先生的邀请我禅院常斌和常云两位法师到河北参加了柏林禅寺“护国镇灾般若万灯法会”,使他们领略了柏林禅寺这所大丛林法务活动的庄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3月18日,杨氏家族及香港慈惠佛教基金会部分会员到杨洪大德墓地祭拜,我禅院真法及隆禅两位法师随喜参加,缅怀了杨洪大德对佛教事业的巨大功勋。4月25日,由我禅院组织的广州佛寺一日朝拜之旅18位居士在住持常斌法师的带领下朝拜广州四大寺,并拜见了耀智大和尚,此次朝拜之旅增长了信众道心,广结善缘,消除大众业障。6月18日,马来西亚上座部菩提洒甘露长老光临我禅院,受到了住持常斌法师的热情接待,与长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向长老介绍了大乘佛教寺院日常的法务情况,赞叹上座部至今仍保持著佛陀时代的许多好习
5、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佛教徒报效祖国、服务众生,实践“慈悲济世”的最好体现。一年来,一年来我们支持的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有: 4月27日,我禅院和市民宗局商议,根据惠东县宝口镇龙坪村的建桥预算,出资32000元修建一座小桥,方便当地村民的出行,按计划,小桥应该已经完工了。12月14日,为惠州博罗杨村患骨头坏死病的27岁女孩朱爱斌捐款1000元,希望能为她解点燃眉之急。1月21日,我禅院到博罗杨村为当地贫困户赠送了棉被和利是,为他们带去了新年的祝福。1月24日我禅院再次到惠东县为当地困难村民送去棉被和利是,让他们能欢欢喜喜地过新年。另外,市佛教协会的年前慰问活动我禅院也表示了自己一点心意,这些行动将佛教慈悲精神融入到了社会道德和文明建设当中,为惠州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6、其他方面
2010年国家出台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结合我禅院的情况,对职工工资作了一个小的调整,在原有基础上有三位职工每人每月再加100元,另外一位加80元,会后执事会议
12、加强自身建设与寺院管理,不断提高僧众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3、继续做好弘法利生和文化交流工作。
4、继续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寺院名录篇五
中国佛教寺院名录
佛教寺院
北京佛教名刹一览
广济寺
北京著名佛教古寺之一,位于市内西四阜成门内大街,为现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创建的历史,可追溯至金代。经金、元战火,寺成废墟。明景泰年间(1450—1456)。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龟、石柱顶等物,知此处为古刹遗址。至天顺(1457—1464)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发愿复兴,并得尚衣监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费时二年,宝刹得以重现。廖屏具文上奏,获赐额门“弘慈广济”,并授圆洪为僧录司右觉义。
至清代,因广济寺所处地理位置为皇帝御驾出城的必经之地,受到皇家重视,几代帝王都曾临幸拈香,有的还为之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这就使广济寺的地位陡升,成为京城一所重要的寺院。
1931年11月,该寺不慎失火,主要建筑几乎全被焚毁。后经住持现明募化重建,于1935年竣工,规模较前更加宏伟。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1952年拨款再度修葺,寺院面貌焕然一新。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即以该寺为会址。
十年浩劫期间,广济寺遭到严重破坏。至1972年,由于国家对外工作的需要,中国佛教协会开始恢复日常工作,对该寺殿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又在兄弟寺庙和地方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来大量佛像法物,重新庄严了道场。这样,广济寺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寺院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藏经楼,两旁先后配以钟、鼓楼二楼和石狮护门、御赐石碑、知客寮、讲经堂、图书室、以及玉雕戒坛等建筑。
大雄宝殿后壁有一巨幅指画,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画家傅雯奉乾隆敕命用手指所绘,名《胜果妙音图》。画高五米,宽十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幅描写佛祖说法情景的壁画,也是一件佛教艺术珍品。
藏经楼藏有许多珍贵藏经。该楼现名为“舍利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曾将西山八大处原灵光寺辽代画像千佛塔遗址中发现的佛牙舍利移此供奉,遂改此名。1964年,重建的佛牙塔在原址落成,遂将佛牙舍利移还其中,然阁名未改。
舍利阁西边有一小院落,院中正殿内砌有汉白玉石雕戒坛一座,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住持恒明的弟子湛佑所置,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北京城内唯一的戒坛。
多年来,广济寺因其地位的特殊,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访的海内外佛教徒与游客,许多重大的会务活动、法务活动和外事活动在这里举行。随着中国佛教协会会务工作的不断扩大和我国佛教事业的日益开展,广济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源寺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为现今中国佛学院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是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兴建的。后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才告竣工,并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曾改称“顺天寺”,平乱后又恢复“悯忠寺”名称。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遭受火灾。昭宗时重修。辽清宁三年(1075),遭地震全寺倾圯,后奉诏修复。明正统二年(1437),再次修葺,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并赐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重修葺,至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亲临该寺,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法源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寺内花木幽雅,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闻名,令许多名人流连觞咏。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又称念佛台)、毗卢殿、大悲坛、藏经阁等,还有许多历代相传的佛像、经书、石刻、碑记、经幢等历史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对法源寺加以修整。1956年在此创建了中国佛学院。1963年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此召开。“文革”期间,法源寺遭受巨大损失,佛像全部捣毁,文物悉数被焚。1980年末,为迎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大师回国探亲,中国佛教协会报请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将法源寺收回,并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从各地选调大量佛像、法物,使这座千年古刹恢复了昔日的庄严气象。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在寺内供奉了七天。1980年5月在寺里设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集中了国内一些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善本书籍。同年10月,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如今的法源寺,不仅是一座遐迩闻名的千年古刹,它还是中国汉传佛教的最高学府和佛教文物艺术展览中心,吸引着大量国内外的佛教学者和信徒前来参访、朝礼。
佛牙舍利塔
位于北京西山著名胜地八大处第二处原灵光寺旧址,塔内供奉一颗释迦牟尼佛牙。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根据我国佛教史传的记载,佛陀寂灭荼毗后,有两颗佛牙留在人间,一颗传到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乌苌国传至于阗(今我国新疆和阗县)。公元五世纪末,南朝高僧法献(424—498)西行,从于阗将佛牙请回南齐首都(今南京)供奉。自此以后,这颗佛牙展转流传,受到历代统治者和佛教徒的恭敬礼拜。五代时期,中原兵乱,佛牙传到当时北方辽国的都城燕京(今北京),辽国丞相耶律仁先的母亲燕国太夫人郑氏,在西山灵光寺建了一座八角十层的砖塔供奉佛牙舍利。
灵光寺创建于公元八世纪,初名龙泉;1479年重建,改称灵光。塔建在寺内东南隅,名“招仙塔”,因塔砖上刻有佛像或佛塔,故又称“画像千佛塔”。几百年来,灵光寺一直是北京的一个朝拜、游览的胜地。1900年,遭到八国联军炮轰,寺、塔皆化为一片瓦砾。事后,被僧人在塔基中发现。此后五十多年,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由寺僧供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于1955年把佛牙舍利迎至广济寺,供养在舍利阁七宝金塔中,以供国内外信众的瞻礼。这颗佛牙舍利还曾先后应缅甸(两次)和斯里兰卡(一次)两国政府和佛教徒的要求,出国巡礼。
为了使千年的圣迹得以恢复,使稀世的法宝——佛牙舍利获得一个永久供奉的场所,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址重建新塔。
1964年春,一座凝重、庄严、巍峨的新塔及附属殿堂落成。6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举行了隆重的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伯尔、巴基斯坦、越南和越南南方的佛教代表团以及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与外交官员也参加了典礼。
新建的佛牙舍利塔高五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塔身外型采用单层密檐形式,配以碧瓦金刹,绮窗复拱,朴素简洁而又挺拔秀丽,保持了中国古典佛塔的传统艺术特色。塔身内部分为七层。塔顶供奉着尼泊尔国王赠送的佛陀肉身舍利十二颗,象征十二因缘。以下六层,又各供奉六颗,象征六度波罗蜜。此外,还分层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的经象、法物。塔底为一暗室,四壁嵌镶石刻碑记和经文。室外绕以石梯,上达佛牙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着佛牙舍利,气氛既庄严肃穆而又恬静和平。
二十多年来,佛牙塔已成为中国佛教界的正法幢,雄踞于北京西山的翠微峰上,向四海弘扬佛法的真谛。
广化寺
位于北京东城区鸦儿胡同,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创建于元代。明初寺废,后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之洞将私人藏书存放寺内,奏请建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建立后,广化寺一度为京师图书馆。1938年,著名画家溥心畲居士寄居该寺,捐资修缮殿堂。解放前,住持玉山创办广化佛学院,聘请周叔迦等佛教学者担任教师,积极培育僧才。又联系热心教育之僧俗,创办广化小学,供穷苦人家的子弟入学。1952年,学校移交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新中国成立后,广化寺仍做为宗教活动场所,僧人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1952年9月,当代高僧虚云和尚来京,即驻锡寺内。“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僧人离散。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北京市佛教协会对该寺进行了修复,使寺貌焕然一新。重建了僧团,宗教活动重新得到恢复。
现在的广化寺面积一万三千八百多平方米,殿宇三百二十九间,分东院、中院、西院三座院落。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维那寮等。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建筑组成。西院由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建筑组成。
雍和宫
位于北京东城北新桥雍和宫大街,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我国著名的寺院之一。它的藏语名称为“噶丹金袷林”,意为兜率壮丽宫。
雍和宫的旧址原是明代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为皇四子胤祯修建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祯被封为雍亲王,这里便成为雍亲王府。胤祯即位后,将一半建筑改作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1725)改名为“雍和宫”。1735年,雍正去世,下葬前曾在此停灵。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寺院共分五进院落,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三座五彩琉璃牌楼以及天王殿、御碑亭、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又名大佛楼)、“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戒台楼、**楼等组成。整个寺院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建筑风格兼有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的特色。
御碑亭(又称四体文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亭内矗立一座高六米的巨大石碑,碑文用的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乾隆皇帝对待藏传佛教的策略。汉文部分系乾隆御笔。
雍和宫殿为寺内主殿,相当于一般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铜质三世佛。东西两侧设置的十八罗汉像,采用了“蒙麻脱沙”和“彩绘拨金”的塑造方法。据说这种艺术手法在我国已经失传,因此雍和宫内的十八罗汉像更显得弥足珍贵。
永佑殿原名正寝殿,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继位前这里是寝殿。雍正死后曾将棺木停放于此,更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改称永佑殿。殿内西壁上挂有绿度母补绣像,传说是由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亲手用几千块不同颜色的绸缎补绣而成。
**楼是乾隆皇帝迎接西藏六世**进京为其受戒、祝寿后休息的地方。
戒台楼是乾隆皇帝迎接六世**进京为自己受戒、祝寿而修建的。楼内保存着当时的戒台及受戒时所用物品等珍贵文物。
万福阁(又称大佛楼),高三十余米,整座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造型独特。内供一尊由整株直径三米的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站像,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八米),直径八米。佛像的头部接近阁顶,矗立在汉白玉雕饰的须弥座上,体态高大,面容慈祥,制作艺术十分精湛。据记载,造佛像用的白檀木是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第七世**喇嘛为感谢乾隆皇帝派兵平息叛乱所送的礼物。这尊举世罕见的巨大佛像,不仅是雍和宫内最大的佛像,1990年8月还被受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49年以前,雍和宫年久失修,殿堂颓败,杂草丛生。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1952年两次拨款修缮。1961年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初期,在雍和宫面临再度被毁的危急关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予以保护,使这座名刹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1979年又进行了全面修整,寺貌焕然一新。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对外开放。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黄寺
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黄寺大街,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清初,朝廷为了密切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采取怀柔政策。顺伟四?1651),清世祖遣使赴西藏,邀请五世**喇嘛罗桑嘉措(1617—1682)进京,遂命建造西黄寺供其驻锡。第二年,西黄寺落成。当年,五世**喇嘛亲率西藏僧俗官员及随行人员三千多人到达北京,驻锡在该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六世**喇嘛巴丹益西(1738—1780)率领三大寺堪布及僧职人员百余人,由清廷驻藏大臣、僧俗官员两千余人护送抵达承德,觐见乾隆皇帝,并祝贺乾隆七十寿辰。乾隆在避暑山庄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随后,**在皇太子的陪同下于九月到达北京,驻锡在西黄寺。不幸的是,六世**因病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在西黄寺示寂,享年四十二岁。
自五世**、六世**起,历世**与**派遣的使节以及从蒙古各部族来京朝贺的佛教徒都在西黄寺居住、礼佛。
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为六世**的衣冠塔,名“清净化域塔”,俗称“**塔”。此塔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纪念六世**,降旨建造的。塔体由精美的白石砌成,高二十点零二米。南北各建汉白玉牌坊一座,上刻楹联、梵文、龙凤、八宝和各种装饰花纹。塔的正面两边各安有石兽辟邪一只。塔座高三米多,八角形,分上下两层,四角建有塔式经幢各一座。塔基之上覆置八角形须弥座,座上布满动植物浮雕文饰,座腰八面刻着佛教故事,刻工精细,栩栩如生。在转角处雕刻力士像八尊,孔武有力。其上又建一个八角折角须弥座,四面刻着小型坐佛各八尊。再上就是覆钵形塔身,正面有一佛龛,内有浮雕三世佛坐像,龛旁围绕塔身雕刻八尊菩萨立像,面容慈祥庄严。塔身之上为塔刹,刹顶置镏金莲花宝瓶,两旁饰以镏金垂耳。这座**塔集印度、西藏及我国汉族的传统建筑手法于一体,具有独特风格,是清代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
1987年,在十世**大师的主持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以佛学专业为主体,以藏传佛教为特色,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宗教人才的中国藏传佛教教学和研究的最高学府,也是藏传佛教培养**、格西的教育由经院式教学改变为现代化教学的历史性创举。
通教寺
座落在北京东直门内北小街,是北京近代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
据传通教寺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原是一座只有几间殿堂的小庙。至清末民初,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住寺。1942年,二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随慈舟律师学戒听经,身体力行,发心重建通教寺。她们不畏辛劳,募化净财,改造大殿,兴建南北楼(1976年唐山地震时,楼房上层发生险情被拆除,现存下层为僧房)、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建成后通教寺改作十方丛林,寺规严整,道风纯正。为了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庵成为海内外四众弟子所推崇的尼众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1978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如今的通教寺,又重现其昔日的盛况。
云居寺
座落在北京西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至辽圣宗时期(983—1011)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罗汉塔,高三十米。下部为楼阁式,中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711)至开元十五年(727)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我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云居寺虽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唐贞观十三年(639)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延续千载,至明末方告结束。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其中藏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称雷音洞,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由于山洞藏经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中国佛教协会于1956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举世无双的重大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历时三年,完成了发掘和拓印工作,并在随后组织力量整理研究,编印了《房山石经》,现正在陆续出版中。
云居寺石经共镌刻佛教经籍一千余部、三千余卷,有经版一万四千多块。它不仅是佛学研究的巨大宝藏,而且因为唐代石刻的底本,大部分是依据唐金仙公主奉赠的宫廷抄录本,而辽金刻本,则又是依据久已失传的《契丹藏》,在文字上与一般本子有很大出入,所以还是校勘现有佛教木刻经籍可贵的实物依据。同时,石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云居寺还供奉有静琬于隋仁寿年间(601—604)从隋文帝处得到的佛舍利。佛舍利于1981年在雷音洞内地下发现,密封于层层套装的五个石函、银函、玉函中。函盖上刻有安置年月,函内贮有供奉佛舍利的珠宝。中国佛教协会1987年4月曾隆重举行迎请法会,接待佛教徒瞻礼和国际友人观光。
云居寺殿堂从1985年起由政府资助并海内外集资修复。
上海佛教名刹一览
玉佛寺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江宁路口,因创寺之始是为供奉玉佛,故名。
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慧根和尚到印度朝礼佛迹,途经缅甸募得玉佛五尊,奉请回国。原想将玉佛运至普陀山,但到上海后因无起重设备而搭建茅蓬供奉。后将二尊大玉佛留沪,光绪廿四年(1898)募款建寺于江湾车站附近,名玉佛寺。辛亥革命时,寺被占用,玉佛移放在公园内。1917年募得槟榔路(今安远路)基地十余亩,集资重建。1918年动工,1928年落成,历时十年。
玉佛寺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楼、卧佛堂、观音堂、方丈室、南北配殿等。
1983年,玉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古寺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该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十年(247),号沪渎重元寺。唐代改称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静安寺。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大殿。咸丰三年到同治元年(1853—1862)静安寺毁于兵燹。光绪六年(1880)修建了山门和佛殿。“文革”中遭难。1983年后进行修复,重建大雄宝殿,并新建功德堂和僧寮,恢复真言宗密坛。1983年,静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寺向为十方丛林,1947年持松法师任住持,在此弘传密法。持松(1894—1972),湖北荆门人,毕业于华严大学。因感汉传佛教的密宗早已失传,发愿复兴,随三次东渡日本,先受古义真言宗中院教授,行第五十一世阶阿黎位,后受新义真言宗灌顶,并至比睿山学台密仪规。回国后弘密于杭州、武昌和上海。出任静安寺方丈后,创办了佛学院和《学僧天地》月刊。解放后,在寺内设坛,传授密法。目前,真言宗坛场在国内和日本国信众的护持下更显庄严。
龙华古寺
座落在上海市南郊龙华镇。相传,龙华寺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此前建造的龙华寺塔是上海最古老的佛教建筑,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唐末黄巢起义,寺塔同毁。北宋时重建。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寺塔均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复称龙华寺。嘉靖三十六年(1557)赐名“万寿慈华禅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为天台宗十大名刹之一。清顺治年间,改为禅宗道场,并扩建殿堂。咸丰、同治年间再度毁于兵燹,后修复。
新中国成立以后,龙华寺于1957年、1979年二度全面整修。1987年建玉佛殿。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华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弥勒殿、天王殿、三圣殿、玉佛殿、、圆通殿、方丈室、藏经楼和偏殿。龙华宝塔耸立于山门外,明崇祯三年(1630)曾大修,塔高七级四十米,呈八角形,巍峨壮观。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可登塔远眺。
圆明讲堂
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434号,建于1934年秋,为当代爱国高僧圆瑛法师住持和弘法的道场。
讲堂创立后,圆瑛常驻于此讲经说法,并组织莲池念佛会,每周集众念佛。
1940年,在圆瑛倡导下,设立圆明法施会,讲经弘法,印行法师的各种经疏著作及佛学书籍二十余种。
1945年,圆瑛创办“楞严专宗学院”,培养僧才。学院于1947年停办。
1953年9月19日,圆瑛法师圆寂,遗嘱将讲堂托付给他的弟子明法师。
1983年夏,设立“圆瑛法师纪念堂”,建立玉佛殿。同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沉香阁
又名慈云禅院,位于上海市豫园西沉香阁路。该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代曾重建。
沉香阁是禅宗寺院,1943年近代天台宗大德应慈法师驻锡该寺,专弘华严,则兼为华严宗道场。
沉香阁现为比丘尼丛林,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天津佛教名刹一览
大悲禅院
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西窟洼天纬路,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整座寺院由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坐北朝南,中有“圆通”月亮门相通。旧庙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八年(1669)重建。光绪元年(1875),当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曾在大悲院驻军,并进行修缮,至今天王殿脊檩上仍留有“李中堂重修”字样。旧庙分为三进,有山门、大殿及后殿。
新庙在旧庙东侧,为本世纪四十年代扩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及回廊构成。由于大悲院入民国后曾长期被法院、消防队、警察所等占用,僧人星散,殿宇摧颓,濒于湮灭。当时在天津的亻炎虚法师(天津北塘人,1875—1963)及周叔迦、靳云鹏、龚心湛等居士共同发心,向有关方面交涉收回了大悲院。在●虚法师主持下,辛勤筹划,并集资修复。自1942年至1947年,完成了大悲殿、配殿及大雄宝殿的修建工程。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分房舍坍塌,加上“文革”**,梵宇倾圮,佛像经籍法物荡然无存。“文革”后落实宗教政策,在人民政府支持下,1980年大悲院修葺一新。
山西佛教名刹一览
五台山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系恒山系脉。因山五峰矗立,顶无林木,土筑石垒,故名五台。以山区气侯多寒,凉爽无夏,又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最早的根据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又见《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唐证圣元年(695),武则天命菩提流志与实叉难陀重译的《华经严》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由此开始,五台山便被佛教徒一致公认为文殊菩萨圣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名扬天下。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佛教的兴起与寺庙的创建最早。据明镇澄《清凉山志》记载:“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阿育王造佛舍利塔,指塔院寺白塔。由佛光寺现存北魏时期“祖师塔”可以看出,当时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已达到极高水平。北齐时代,五台山香火旺盛,建寺二百余所,朝廷曾拨八州赋税以充香火。北周武帝灭法,五台寺庙悉数被毁。隋开皇元年(581)在五顶置寺度僧,从此开始在五峰上建寺。唐代为五台山佛教极盛时期。由太宗至德宗九代,不断遣使来山建寺、供养。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中落。宋代,重建寺庙,置寺僧正。宋真宗时,五台山基本恢复了唐时的隆盛状况。蒙古族建立元朝后,藏传佛教传入五台,蒙藏佛教徒也随之进住,修建黄庙。明清时期,统治者都非常崇信佛教,藏传佛教便发展到与汉传佛教平分秋色。于是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青庙与黄庙并立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的寺庙数量,历代废兴,变化较大。在唐代极盛时期,据说全山有佛寺三百六十座,僧尼近万名。唐武宗灭法后随之衰落,宋代有佛寺七十余座,元代只有六十余座,明末清初呈现复兴势头,达一百二十多座。目前全山有完好寺庙四十七座,其中著名寺庙十余座。
显通寺
位于台怀镇北侧、灵鹫峰下,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座寺院。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创建于东汉明帝年间(58—75),因寺后山峰酷似印度灵鹫山,取名大孚灵鹫寺。“大孚”是弘信之意,为汉明帝刘庄特意加在寺名前的。北魏孝文帝时曾重修扩建。寺前花卉满园,又称花园寺。唐武则天时因新译《华严经》中载有五台山,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予以重修,并赐额“大显通寺”。后一度改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恢复大显通寺名称,沿用至今。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青庙,占地八万多平方米,殿宇四百余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代重修。寺前钟楼上悬挂一口名为幽冥的大铜钟,也叫长鸣钟,铸造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这是五台山诸寺中最大的一口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五斤。寺内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宇,依次排列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后高殿,僧舍廊房分列两侧,整齐划一。
无量殿,是明代用青砖拱券而成的一座穹窿式建筑,四周没有檐廊,殿内没有梁柱,又称无梁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相传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在此殿内著述《新华严经疏》几达四年之久。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故称“无量殿”。
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相传为妙峰法师自国内十三省的一万户人家中化缘筹集十万斤铜铸造而成,内外贴金。殿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上层四面各六块格扇,下层四面各八块。格扇内壁铸有佛像,层层排列,号称万佛。铜殿前原有五座铜塔,现存二座,其余三座被当年侵华日军盗走。
作为五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显通寺历代驻锡过许多名僧大德,如志远、澄观、贤林、延
一、大宝法王哈里麻、妙峰等,其中以唐代清凉国师澄观最为著名。
塔院寺
位于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其余四处为显通寺、罗寺、殊像寺、菩萨顶)。它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高矗入云的释迦牟尼舍利塔,是寺院的主要标志,人们习惯称它为舍利塔或大白塔。现在的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台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素身金顶,造型优美。白塔下部是两层殿宇,底座南侧洞内立《佛迹灵相之碑》一通,刻有长一尺六寸、宽六寸的佛足印迹,石碑下端铭文记载:佛祖涅之际,对随侍多年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说,我最后留下此足印,以示众生。唐玄奘往西域取经时,将佛祖足印拓下携回,唐太宗命人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代,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在大白塔下。大白塔,已被认作五台山的一个标志深印在朝山者心目中。
在白塔东面另有一座小塔,称“文殊发塔”。塔高约六米,传说内藏文殊菩萨的金发。
菩萨顶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传说文殊菩萨就居住在菩萨顶。菩萨顶上有寺,唐代称真容院,也叫真容阁。宋代仍称真容院。明代改为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寺。
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兴盛,蒙古、西藏地区的格鲁派喇嘛到五台山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为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清朝廷尊重格鲁派,团结蒙古族,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也就特别兴盛。这个时期,也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清顺治年间(1644—1661),菩萨顶成为五台山格鲁派首领扎萨克大喇嘛驻锡之处。
寺院占地四十五亩,有殿宇四百余间,完全参照皇家宫殿形制修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是五台山最大的格鲁派寺庙。
寺内文殊殿(也称真容殿)座落在第三进。由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有着特殊地位,所以此殿的建筑规模比其它殿宇都大,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巍峨雄阔,非常气派。殿内正中供奉文殊驾狻猊(狮子)彩色泥塑像,两侧是十八罗汉。殿檐长年滴水不断,下面的石头有多处呈蜂巢状,俗称滴水殿。
1983年,菩萨顶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殊像寺
座落在塔院寺西南,因寺内供奉大文殊菩萨像而得名,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寺院创建于唐代,元代延年间(1314—1320)重修,后毁于火。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至弘治十二年(1499)再建。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的这座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罗睺寺
位于显通寺东隅,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该寺创建于唐代,传说文殊菩萨经常在此讲经说法,故曾取名“落佛寺”。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清代屡次修建。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之子名“罗睺罗”。他十五岁随佛出家当沙弥。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了阿罗汉果,被称作“密行第一”,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曾在罗寺所在地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寺即是祀奉罗睺罗的寺庙。
罗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寺庙之一。这里有引人入胜的“开花现佛”。在大殿里装置了木构圆形佛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上塑十八罗汉;坛外方台上塑有二十四诸天及四大天王;佛坛正中装置一朵三米多高的八瓣莲花,每瓣大红花瓣上绘有金色工笔佛像,四尊阿弥陀佛相背他坐花瓣中心。台下装有机关,地下圆盘转动,通过轴承,操纵花瓣一开一合,四尊佛像时隐时现;伴着花瓣的开合,台上水浪图案和十八罗汉也随之转动,便出现了罗汉过江的情景,很富情趣。
十方堂
座落在罗寺东边,仅一墙之隔,原是罗寺属院,为招待十方客人之处。又名广仁寺,取“仁爱慈善”、“以广流传”之意。
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现存三进殿堂及若干客房。第一进是天王殿,中间是主殿,内供上千尊宗喀巴大师铜像,后大殿为文殊殿,供有二百多尊文殊铜像。两壁经橱内藏明清藏经数千卷,极为珍贵。
1983年,十方堂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广宗寺
位于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创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清代曾加修茸。
寺院占地面积二千九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阁近三十间,布局紧凑。寺内居中建有铜瓦殿三间,木质构造,上檐覆盖铜瓦,为五台山寺庙中一奇观,故广宗寺俗称铜瓦殿。
寺内东北角还建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现代著名佛教经典翻译家法尊法师灵骨塔一座。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黛螺顶
位于台怀镇东面山巍,一名大螺,又名青峰,古寺名为佛顶庵。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清代曾予重修,乾隆五十一年(1786)更名为黛螺顶。
寺院建筑规模不大,布局紧凑。正殿内因供奉象征五个台顶不同形象的文殊菩萨而著名。凡来五台朝山的信众先要到黛螺顶“小朝”,此寺便被称为“小朝台”。“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山。”这就是黛螺顶在朝山人心目中的位置。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碧山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北二公里处的北台南麓,又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俗称广济茅蓬。相传该寺始建于北魏,高僧法聪曾在此讲经。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清代又曾重修。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林之一,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山门外建有孤月澄禅师塔,山门内分前后两进院落。寺内有戒坛殿,砌有青石戒坛,长五点一米,宽五米,高一点二米,是五台山诸寺中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为历代传戒之所,今存戒坛乃明代遗物。坛上供奉缅甸玉佛一尊,相传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由普陀山的慧根法师从缅甸请回供奉在碧山寺的。
观音洞
位于台怀镇以南三公里的栖贤谷口岩畔,原建有栖贤寺。观音洞传说是观音菩萨显圣之处,故依洞建寺。这里山峰陡峭,寺院建在斧削般的悬崖上,凿石为阶梯通道。现存殿宇两处:一处是香积佛殿,据说六世**喇嘛避难时曾在此诵经;另一处为观音殿。
观音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共三间,内供八臂十一面观音像。两侧还供有文殊、普观菩萨及宗喀巴大师像。
寺后有一小岩洞,洞内积水,《清凉山志》载:“洞有滴泉,味甘。”这就是著名的观音洞。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金阁寺
座落在五台山南台锦绣峰西北麓的金阁岭上,位于南台顶与中台顶之间,寺以山名。寺院创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仿照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设计,并由当时从那烂陀寺来中国的高僧纯陀法师监修。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寺分作前后两院,前院为观音阁,外观气势雄伟,内供一尊高达十七点七米的千手观音铜像,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观音塑像。中间有八座阁式通殿,依次为毗卢殿、弥陀殿、观音殿、地藏殿、文殊菩萨殿、药王殿等,内有塑像近千尊。后院是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像及十八罗汉塑像。整座寺院殿宇巍峨,气势宏大。
金阁寺的开山祖师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之
一、佛教经典四大译师之
一、唐代北天竺高僧不空三藏。不空法师去世后,其弟子,被誉为密宗“六哲”之一的含光即为金阁寺住持。
南禅寺
位于台怀镇西南一百公里处的李家庄附近,有建筑二十六间。其中,大雄宝殿为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
南禅寺主殿──大雄宝殿的始建年代无法查考,重修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据大殿梁上题记记载:“„„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可见大殿重修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大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大小十七尊唐塑佛、菩萨及胁侍像。是我国唐塑珍品,堪与敦煌莫高窟中唐代塑像媲美。
寺内还存有唐代石塔一座、角石两块及石狮三尊,造型各异,生动逼真。
佛光寺
座落在台怀镇东五十五公里处的佛光山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时达到极盛,声名远扬海内外,有“亚洲佛光”之称。唐武宗灭法,寺院遭到破坏。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大雄宝殿。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茸。
佛光寺殿宇宏大,布局舒朗,整座寺院由三进院落组成。除唐建大雄宝殿外,还有文殊殿、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祖师塔、石经幢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
大雄宝殿内佛台上满布唐代塑像三十五尊。居中是释迦、弥勒、弥陀三佛和文殊、普贤菩萨,两侧站立护法金刚。正中佛座背面及其它地方,有以佛教题材为内容的唐代壁画,是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唯一的早期壁画。佛光寺大殿虽比南禅寺大殿晚建七十五年,但建筑艺术价值比后者更高。
祖师塔建在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佛光寺的开山祖师墓塔。建筑型制与装饰手法,均系北魏风格,是佛光寺创建时期存留至今的唯一实证。
寺内还存有两座唐代石经幢。
五台山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不仅是汉、藏、满、蒙等各民族僧众聚居修学的道场,而且也是海内外广大佛教徒及旅游者共同崇仰、朝拜的圣地。五台山历经兴废,近年来,寺庙陆续修复。僧尼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每年接待来此朝山拜佛者达几十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众及愈来愈多的中外嘉宾的到来。
崇善寺
座落在太原市东南,是山西省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崇善寺创建于隋末唐初,原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据寺中所藏明朝《建寺缘由匾》记载,该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为补报其母高皇后“罔极劬劳之恩”,于洪武十六年(1383)在原寺基础上扩建而成,并赐名“崇善禅寺”。原寺规模宏伟,明末清初,因遭战乱和大火,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均被毁坏。现仅存以大悲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面积只及原寺的八十分之一,但自成格局,古朴庄严,仍可想见当年的风貌。
崇善寺是一座密宗道场。寺内现存两套明代佛经故事绘摹本,一为《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过程。一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述的是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学法经程,皆为佛教绘画艺术的精品。还保存有各种珍贵版本的经书三万余卷,其中一部血书的《华严经》,相传为明代净洁法师日刺舌血,历时十二载,书写而成。至今血色鲜艳如初,清晰可辨。
华严寺
位于大同市内,是著名的辽金古刹。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华严寺的始建年代已难稽考,一说建于唐代,一说建于北魏。目前公认的创建年代是辽清宁八年(1062),道宗耶律洪基于大同府舍利坊增建的,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兵燹。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其后,华严寺又几经战乱,屡遭破坏,虽数度重修,但仍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一片凄凉景象。
寺院的重要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自明代中叶,华严寺分为上(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下(以薄伽教藏殿为主体)两座寺院,自成格局,建筑风格古朴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对华严寺进行维修保护。1961年,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将上、下两寺重新合并为一寺。“文革”时期,华严寺改做博物馆,使寺内建筑、佛像、经典、文物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1984年,寺院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经过整理和修缮,这座珍贵的佛教名刹重现了往日的光华。
玄中寺
座落在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是我国汉传佛教重要教派──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玄中寺为昙鸾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创建,历时四年,承明元年(476)竣工。隋大业五年(609),道绰禅师至玄中寺,继承昙鸾念佛教义,皈信净土。唐初,太宗李世民巡幸北京(即今太原),曾专程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唐贞观十五年(641),善导大师到玄中寺从道绰禅师受无量寿经。盛唐以后,玄中寺改为律宗道场,兴建了甘露戒坛,与当时西都长安的灵感坛、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全国三大戒坛。其后两次遭受火灾,殿宇被毁。修复后于金末再遭兵火,复归灰烬。元代改称“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并由朝廷捐助重修。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清末以来,因战乱频繁,殿堂、文物遭损,僧人离散,寺院几近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国佛教净土宗的著名道场──玄中寺的状况十分关注,自1954年起,先后六次拨款,陆续进行修缮,于1956年竣工。新建并重建了玄津桥、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祖师殿、碑亭和僧舍,修复了天王殿、山门和白塔,还发掘、整理了寺内文物,改善了交通条件,使这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刹焕然一新。
从佛教的传承关系来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祖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大宗派的信徒多次来我国访问,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阶珑仙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为副团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与我国佛教界四众弟子一道,在寺内举行了庆祝古刹重兴及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像开光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年来寺时还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见,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83年,玄中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安徽佛教名刹一览
九华山佛教圣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二十公里,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与山西五台、四川峨眉、浙江普陀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崛起于长江之东,方圆一百多公里内,群峰罗列,九座主峰高耸入云,如莲华削成,最高峰十五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
九华山唐以前称九子山,自诗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后,更名为九华山。山势峻奇高险,苍翠峥嵘,气候夏凉冬寒,变幻万千,素有“灵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称。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而闻名于世。地藏菩萨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唐时渡海来到中国,幽栖九华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为食,后置地构宇,形成一大伽蓝(即化城寺)。后世相传金地藏是地藏菩萨示现,九华山遂以地藏菩萨道场著称。
九华山中最古老的化城寺建于唐至德初年(756)。至唐末,陆续修建了九子寺、妙峰寺、圆寂寺、净倍寺、崇圣寺、慈仁寺等十三座寺庙,高僧继金地藏后,有胜瑜、道明、智英、道济、超永、卓庵等。晚唐时禅宗传入九华,道济禅师即门徒之一。宋代,九华山佛教得到发展,寺院已达五十余座。元代,由于统治者崇奉喇嘛教,九华山佛教无大发展,基本保持宋时状况,明清两代,九华山佛教进入隆盛时期。朝廷多次遣使颁赏,修庙建寺,大兴供养,使得全山香火兴旺,胜甲天下。至清末,全山寺庙达一百五十余座。自民国至今,历经战火,九华山寺院几度兴衰。目前,九华山共存寺庙七十余座,其中著名的有:
化城寺
位于化城峰上。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据唐隐士费冠卿《创建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僧人檀号始在此结茅度众,寺曰:“化城”。唐至德初年(756),乡绅诸葛节买檀公旧地建寺,请金地藏入居。建中初年(780)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赐额曰“化城”。贞元十年(794),金地藏九十九岁圆寂后,僧众视其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明清时期,屡经扩建、修葺。
化城寺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五年至十六年(1879—1890)重建,有放生池、化城广场、山门、灵官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肉身宝殿
古称金地藏塔,又称肉身殿。金地藏示寂后,僧徒用缸殡殓,建塔于寺西的神光岭。塔分三级,前有八十四级石阶。岭顶建寺,名为肉身宝殿以护石塔,是九华山唯一一座塔殿建筑。历代曾多次修葺,现存殿宇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建。
肉身殿高约五丈,方形,铁瓦覆顶,殿内铺设汉白玉。佛龛上建木质宝塔一座,七层八方,上置大小地藏菩萨像五十六尊,金碧辉煌。内壁贴有赤金写成的《地藏本愿经》。塔的每层八面,皆设有佛龛,内供地藏菩萨金色坐像。佛龛下建地下室。有三级石塔安置地藏肉身。塔的北门之上出有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1983年,肉身宝殿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祗园禅寺
位于金山总水口迎仙桥东,创建于明代,原属化城寺东寮。清嘉庆年间(1796—1820)殿宇颓坏,后重修,其规模居全山诸寺之首。该寺原属临济宗,后为曹洞宗。
寺院依山构筑,分为三进,依次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及僧房寮舍等。
1983年,祗园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百岁宫
位于东崖之巅,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据《高僧传》、《安徽通志》等书记载:有僧海玉,字无瑕,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五台山来九华,在东崖摩空岭摘星亭下结茅而居,刻苦清修,遂名摘星庵,无瑕和尚一百一十岁上示寂,人称百岁公,因称庵为百岁宫,僧徒将其遗体装金建塔供奉。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题赐塔名“莲华宝藏”,庙宇扩建,易庵为寺,初具规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寺遭火灾毁坏,六十年(1721)重建;道光六年(1826)重修,十九年(1839)扩建,名万年禅寺,成为十方丛林。
百岁宫的建筑依山势而建,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斋堂和寮房等。大殿内供有无瑕肉身像。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甘露寺
踞于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朝礼九华,称赞此地“若筑兰若,必代有高僧。”禅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闻之募化建寺。相传开工前夕,满山树顶尽挂白露,故名甘露。乾隆中扩建,咸丰中毁于兵燹,同冶三年(1864)修复。
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韦驮殿、祖师殿、玉佛楼、禅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内还设有“九华山佛学院”。
1983年,甘露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天台寺
又称“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天台峰顶的青龙背上,故寺以山名。据旧志载“地藏菩萨曾居天台,天台寺遂成朝山信众必拜的“圣迹”,被称之为“中天世界”。天台寺历史悠久,宋时已有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称“活埋庵”。今存建筑为清末民初时重建。
全寺建筑依山而筑,随崖就石,设计灵巧,分为三层,省去了天井与院落,使山寺浑为一体。主要建筑为地藏殿、大雄殿、万佛楼、客房、禅堂等。
出寺外上至岗头,可见岩石上有一巨大脚印,传说为地藏菩萨留下的足迹。
1983年,天台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旃檀林
又称“旃檀禅林”,位于化城寺西南,背倚一琵琶形山峰。据旧志载,初建寺时伐琵琶形古树,木质坚硬,纹络纤细,异香浓烈,僧人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似佛经中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又因该寺属禅宗,故名“旃檀禅林。”该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时为化城寺寮房,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重建。
旃檀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弥勒殿、韦驮殿、大雄宝殿、禅堂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慧居寺
座落在天台山西麓,始建于清代,原名“慧庆庵”。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当时的主持僧普明募化扩建,初具丛林规模,易名为“慧居禅寺。”
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楼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上禅堂
位于地藏塔下,原名景德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由玉琳国师弟子宗衍和尚重新扩建,改用今名。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年(1862)重修。
上禅堂建筑有山门殿、大雄宝殿、韦驮殿、客堂、寮房等。
上禅堂旁侧有金沙泉,水质清沥。据传唐时还曾植有数株金钱树,大诗人李白用金沙泉水酿金钱树叶为酒,味极甘醉,被后世传为佳话。
1983年,上禅堂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明教寺
位于合肥市内古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上,原名铁佛寺。明教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在清代,居合肥城众寺之冠。
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唐大历年间(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准奏重建,定名为“明教院”。明代改称“明教寺”。后迭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3),复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建。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明教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
迎江寺
座落在安庆市内城东江滨。相传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修,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后改称“敕建迎江寺”。此后多次扩建、修缮。咸丰三年(1853),寺院毁于战乱。同治九年(1870),安徽巡抚吴坤修与安庆赵田匀奉命同修迎江寺、振风塔。此后,寺僧无凡于光绪十八年(1892)募化白银万余两,大修寺、塔。
迎江寺雄踞于长江岸边,建筑宏伟,气势巍峨。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卢殿、藏经楼、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广慈殿、迎江楼等。
1983年,迎江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乾元禅寺
原名山谷寺,又称三祖寺,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
乾元寺建于南朝梁天蓝六年(507),武帝萧衍(号佛心天子)赐名“山谷寺”。隋大业二年(606),禅宗三祖僧璨在此向四众弘法时立化,并葬于寺后。唐天宝四年(745),舒州别驾李常在此得五色舍利,建塔奉之。肃宗元年(756),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代宗大历七年(772)册谥舍利塔曰“觉寂”。此后,寺、塔几经兴废。元末,寺遭兵燹,唯塔独存。明清时重建。
乾元寺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天柱山中,为苍峰环绕、万翠环抱,确是灵山圣地。寺院周围有许多名胜,如宝公洞、三高亭、立化亭、锡杖井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觉寂塔(俗称“三祖寺塔”)、藏经楼等。
1979年,政府有关部门拨款整修了觉寂塔。1982年修复了藏经楼。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琅琊寺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原名“宝应寺”、“开化寺”,因寺建于琅琊山上,又称“琅琊寺”。
琅琊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唐代宗赐名为“宝应寺”。北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命在寺内修建“御书阁”,珍藏“四朝御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易寺名为“开化禅寺”。北宋庆历六年(1046),智仙和尚为滁州知州欧阳修在寺北兴建醉翁亭。元末毁于兵燹。明代重建。至清代太平天国时部分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后重修。
琅琊寺在宋代属禅宗。清嘉庆年间,皓清法师任住持,改为律宗。
琅琊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悟经堂、念佛楼、地藏殿、韦驮殿、明月池(放生池)、明月桥、明月观、酴酉糜轩、上客堂、揽秀堂、清风亭、三友亭、环翠亭、翠微亭、无梁殿、香积厨等。
1983年,该寺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广济寺
初名永清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赭山西南麓,为江城芜湖“四大古寺”之冠,世称“小九华”、“九华行宫”。
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渡海来华,先在芜湖赭山结庐驻锡。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7),在驻锡旧址修建“永清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更名为“广济寺”。明景泰年间(1450—1456)重修。清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咸丰年间焚于战火,光绪时又重建。
广济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赭塔、藏经楼、禅堂、客堂、方丈堂、斋堂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四川佛教名刹一览
峨眉山佛教圣地
峨眉山古称牙门山,又称蛾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
峨眉山晋代时创建白水普贤寺,为峨眉山兴建佛寺之始。以后历代续有增修。唐、宋以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清臻于极盛,一时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世人若行若立,吟诵此经,此尊当乘六牙白象前来现身”。普贤菩萨崇尚行愿,以十大行愿度众生,故称为大行普贤王菩萨。山上万年寺塑有六牙白象,象上有尊座,普贤菩萨端坐莲台。登上金顶可以看到佛光、圣灯等奇景。《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故此山亦称“大光明山”。
峨眉山寺院几经兴废,现有大小寺庙二十余座,其中著名的有:
报国寺
原名会宗堂,建于明万历末,供奉普贤菩萨、广成子和楚狂陆通牌位,取佛、道、儒三教合一之义。清康熙时重修并改今名。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等。
1983年,报国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年寺
初建于晋,名普贤寺。唐末改称白水寺,北宋初改名白水普贤寺,明神宗赐名“圣寿万年寺”,是峨眉山中有名的最大寺院。宋太宗曾赐经书、袈裟、七宝冠、宝环等物,并赠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像。明代被焚毁。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1946年又失火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进行重修。
寺内现有建筑为山门、钟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般若堂、行愿楼、斋堂等。
1983年,万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伏虎寺
位于报国寺西约一公里,建于晋代,初名药师殿,曾改称“龙神堂”、“虎溪禅林”、“虎溪精舍”。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又相传林中多有虎患,遂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镇于无量殿前。寺内建筑,几度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
现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该寺随之成为我国较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
洪椿坪
洪椿坪古称千佛庵,位于天池峰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初遭火后,曾屡次修建。
寺内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客房等。
1983年,洪椿坪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洗象池
洗象池又名天花禅院。明代称初喜庵,又称欢喜亭。清康熙时扩建成寺,实际上是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因寺前有一很小的六边形池塘,相传为普贤菩萨沐象之处,于是寺亦得名。
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斋堂等。
1983年,洗象池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金顶
金顶是峨眉山顶峰名,明代时建有寺庙,后毁于火,近年修建有华藏寺。金顶上还有一卧云庵,建于明代,后经几次大火,虽有修复,但较简陋。
金顶是唯一可以看到佛光的地方,所以朝山进香的佛教徒及旅游者都必到此处。
1983年,金顶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
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校场一侧。
文殊院创建于南朝(581—589),初名信相寺。南宋时增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始改今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颁赐《药师经》、《金刚经》,御书“空林”匾额,故又名“空林堂”。明代两次翻修,改建各主要殿堂,奠定了现有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拔款整修。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
文殊院主要建筑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念佛堂、寮房等。
1983年,文殊院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昭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
昭觉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旧名建元。宣宗(847—859)时更名为昭觉寺。五代时改建为宣华苑。北宋初年(960—963)更名为六祖寺。徽宗崇宁年间(约104年前后)复名昭觉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文革”期间,主要殿堂大部被毁或改建。1985年后,得到重建和修葺。
寺院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先觉堂、观音阁、大师殿(御书楼)、石佛殿(涅槃堂)、藏经楼以及圆悟禅师墓园、普同塔院等。
1983年,昭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宝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
宝光寺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广明元年(881),僖宗李儇为躲避农民起义军,曾驻此寺中。一夜忽见寺内舍利塔放光,即命侍从发掘,得一石函,内藏舍利十三颗,认为是吉祥之兆,遂命重修庙宇,建塔供奉舍利,并易“宝光”为寺名。宋时曾一度更名大觉寺,明末崇祯年间(1640—1644),毁于兵燹。清康熙九年(1670),开始重建。
宝光寺山门、钟鼓楼、牌坊、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等。
1983年,宝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乌尤寺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乌尤山。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盛唐。宋代,乌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