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十四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9 19:16:11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十四篇)
时间:2024-08-19 19:16:1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

语言区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优化模式,但从目前现状看语言区中材料单一,大多是图书和图片,真正让孩子喜欢的、并与其产生互动的材料少之又少。如何投放有效的材料让孩子对区角语言活动感兴趣,使语言区真正成为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天地?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实践中发现:材料选择贴近生活,能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能增强幼儿敢说的自信;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会让幼儿喜欢说;投放引发交流互动的材料,能让幼儿有机会说。

关键词:

有效;区域材料;语言区

如今,幼儿园区角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言区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区正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语言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语言区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优化模式,这是集中教育活动中做不到的。

可是,实践中,教师发现语言区角活动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主动进语言区的孩子寥寥无几,他们不想说,不喜欢说。甚至在打闹,图书散落一地……渐渐的,在其他区角的吸引下,语言区变得“门可罗雀”,幼儿到语言区去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这个漂亮的角落变得冷冷清清无人光顾。

看来,语言区真正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是什么让语言区失去了吸引力?我们认为:材料是幼儿发展的载体,幼儿的语言需要与材料的互动,在不断的运用中发展。从目前现状看,语言区中材料单一,大多是图书和图片,真正让孩子喜欢的、能产生互动的材料少之又少。这样的材料怎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促使他们表达呢?

我们思考:如何有效投放材料让孩子对语言区感兴趣,让活动“活”起来,使语言区真正成为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天地?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一、材料选择贴近生活,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问孩子“:有那么多好看的图书,为什么不喜欢?”许多孩子这样回答:“不好看,不想看。”我们观察图书的内容,发现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离孩子生活比较遥远,孩子没有“说”的需要,自然没有想说的欲望。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首先考虑,是否是幼儿熟悉的,来自于他们生活的,是否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情感的共鸣,并转化为内在“说”的需求。

对于小班孩子,“电话”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他们十分熟悉的。“打电话”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情景游戏。于是,在小班的语言区中,我们安放了几部电话机。不久发现,许多幼儿一有空就去那里玩,他们不停地用电话与别人交流,有的同伴之间打电话,有的扮演老师打电话,也有的给爸爸妈妈电话……再如,语言区中增加的“屏风”和几个娃娃,很快便让孩子联想到了“做客”的情景,于是“主人”和“客人”很自然地畅谈了起来……这些简单的材料,模拟了富含生活情趣的情境,成为鼓励幼儿说话的助推器,让语言区打破了沉默,让孩子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除了投放一些熟悉的实物材料外,呈现“照片”也是促使幼儿表达的强有力的材料。如生活中“妈妈”是孩子最熟悉的人,我们提供了妈妈的照片。年龄小的孩子会用简单的.语言说:“看,这是我妈妈,她很漂亮。”稍大的孩子会描述妈妈的动作:“妈妈在炒菜,她烧的菜可好吃了。”能力强的孩子还会绘声绘色地介绍妈妈的长相,工作等。无论他们表达的水平怎样,对“妈妈”这个话题,孩子们总能自豪地说上几句,有时为了比妈妈,他们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能引发话题的照片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提供“我喜欢的人”“我的家”“汽车”等照片,依靠视觉的辅助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促使了孩子想说,并从中体验表达的快乐。

二、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增强幼儿敢说的自信

研究中发现,有些孩子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不愿表达。很大程度上和提供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如:提供的材料太难,孩子不会说或者怕说错,当然就失去了“大胆说”的自信。想让幼儿充满自信,就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水平的材料,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说。

1、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

语言区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目前,语言区中我们主要提供图书作为幼儿的阅读材料。在图书的选择上,我们一般是让家长收集来的,带来什么书就陈列在书架上。其实,不同年龄班的孩子适合的图书是不同的。适合的图书容易让幼儿说,说的好,从而增强说的自信。

(1)小班幼儿喜欢色彩明亮,主要形象突出,可爱的情节简单的图书。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为小班幼儿摆放了各种鲜艳、形象突出、画面背景单一、内容简单的图书,整本书的页码也较少,都在12页以内。如《拔萝卜》,且同样的书提供多本。书的大小也很重要,适合小班幼儿来翻阅,比较牢固,不容易破损。另外,布书、塑料书,还有发出声音的书,如《小动物》用手点便会发出动物的叫声。这样的书也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

(2)中班侧重于认知类、社会类的阅读材料。另外情节有变化,不过于曲折、鲜明生动的图书。

中班提供的图书较之小班页码增加了,主体形象还是较为突出,但表情刻画生动。另外,我们还增加了自制的图书,如孩子们学了诗歌《秋天的颜色》,我们用简笔画和颜色标记制作了图书,由于这首诗歌事先学过了,再加上有自制的图加文形式的图书加以提示,孩子们读起来更自信了。自制图书中还可以有简单的图示或符号,从而降低了孩子“说”的难度,让孩子能够勇敢地说,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大班侧重于社会类、生成类阅读材料,如标志、重大新闻等有图加较多文字的材料。

大班阅读材料的提供范围更广了,内容是报纸杂志、科学常识图书,还可以提供剪报,或自己制作的海报。大班孩子可以模仿播音员,坐在“播音台”上,对着“话筒”,向大家播报新闻。

2、尊重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不同水平的操作材料

教师在投放材料要注意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让每个孩子都“会说”、都“敢说”、如,中班语言区中让幼儿正确说出量词。能力弱、专注力较弱的幼儿可采用动作学习的方法。如“摸箱”,两人合作,摸出一个说一个。如“一块蛋糕”、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难度,将模型换成图片,逐渐增加数量,这样量词的使用就复杂了。对于能力强的孩子还可以进一步加大难度――下量词棋,两人合作不仅要走对格,还要说对,否则要停止游戏一次。这就要求孩子反应要更快些,对量词的掌握要更好些。因此同样的年龄班,同样的知识点,由于投放的材料难易不同,就能让每个孩子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这样“说”不再是困难的事。

另外,在鼓励幼儿“敢说”的同时,我们还要在语言区里投放相应的评价材料。如红花奖励。年龄小孩子只要大胆地表达,就可以在照片旁边贴上一朵红花。年龄大的孩子在乎别人的评价,可以采用互评的办法,你认为谁说的好就可以给他贴红花。类似这样的材料目的是采用激励的手段,对于“敢说”“会说”的孩子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更加勇敢地自信地“说”、

三、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喜欢说

要让语言区吸引幼儿,提供丰富而且有趣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材料是否有趣,决定了孩子的喜爱程度和兴趣的持久性。

1、材料设计要新颖,好玩

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要想吸引住幼儿,就要在材料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如语言区中要让幼儿巩固学到的量词,这就需要反复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我们设计了“神奇飞镖”,几个孩子一起玩,对准“靶子”投“飞镖”、“飞镖”投到哪一张图片上,幼儿就要说出投中的目标是什么。如:一件衣服、一盘花等。这个特别好玩,孩子们总是玩了一次又一次,“说”了一遍又一遍。

2、材料设计要多样化、具有多变性

幼儿对某一个活动的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减退的过程,因此要想保持对一个活动的兴趣,材料上还要考虑到多样化。如,让幼儿在语言区中对学过的儿歌感兴趣,喜欢读诗歌。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材料,如诗歌《秋天的颜色》,我们制作图加文形式的小书,让他们边看边读;诗歌《小兔子开铺子》,我们采用灵活的图片,幼儿边插图片边读;诗歌《小熊过桥》,可以采用立体的背景,动物也是活动的,让幼儿边操作边读;诗歌《别说我小》,可以用磁性的背景,人物也是灵活的,让幼儿边移动边读。这样孩子们选择机会就更多了,每一种材料都给他们不同的感受,他们边朗读边操作材料,在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中喜欢上了朗读儿歌。

四、投放材料引发交流互动,让幼儿有机会说

在语言区中如果幼儿得到许多说的机会,那么语言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材料时还要注重材料是否能增加他们说的机会。如,大班的“我是录音机”游戏。几个孩子一起玩,讲述的每个孩子胸前都贴有录音机的按键标记(开、关),扮成“录音机”,一名当“手”的孩子站在中间负责开关。开始讲述了,“手”按其中一架“录音机”的“开始”键,这个“录音机”就要开始播放故事。当“手”按停止键时,录音机就停止讲述,谁来讲,什么时候停止,都由“手”来决定。但是每个参与的孩子都有“说”的机会。

再如,为了让孩子按照“什么时候―谁―在做什么”完整的讲话,我们设计了“有趣的魔方”,六面分别贴上表示时间、地点、事件的图片,这个游戏由多人玩,大家掷魔方,不同的三个面构成了完整的一句话,大家一起来说、轮流说都可以。

以上是我们针对语言区的材料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一系列研究,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上了语言区,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大部分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待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讨论,最终达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二

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河南省安阳市二道街幼儿园 崔玉荣

语言区是活动区中必有的基本区域之一。在幼儿园活动室的一角,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图书架上陈列着若干图文并茂的幼儿读物、识字卡片、指偶或手偶等等。这样的布置通常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而教师很快会发现,幼儿到语言区去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无奈地看到这个漂亮的角落变得冷冷清清而没有幼儿光顾了。语言区到底应该怎样来设置,投放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如何让幼儿对语言活动感兴趣?如何让语言区的活动能够“活”起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对语言区当中的手偶、指偶特别感兴趣,每每有幼儿选择进入语言区总有小朋友在摆弄这些材料,但是面对这些手偶、指偶、头饰,幼儿都只是戴在手上或头上玩一玩、摆弄摆弄,最多也只是和旁边的孩子简单的说上几句很常态的语言“我是小熊,你好”“我是小狗,汪汪”等等之类的短语,摆弄几下之后便不再理会它们,也别提再有更加深入探索活动了。幼儿要想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此以往是不行的。

事实上,可以根据幼儿喜欢手偶、指偶等道具的兴趣点来做文章。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杰根所言,儿童语言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同样,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信息交互作用而逐步获得的,他们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性地学习语言,表演活动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道具开展故事表演活动。因为它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活动,在故事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看到具体的故事场景,听到其他角色的说话,还可以自己操作道具,叙述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心理,在这样与外界相应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要想办法让这些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使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故事表演”这种语言活动。

一、创设相关环境,激发幼儿表演欲望

故事表演是幼儿进行语言锻炼的有效活动方式。设置一个宽松和谐的表演环境,支持鼓励并吸引幼儿与同伴、教师或其他人交流互动,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1.创设小舞台。

中班的孩子虽然讲述故事的能力不是太强,但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表现欲,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区域活动时,一些孩子戴着手偶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仔细听,原来是自言自语的讲着自编的故事。于是我利用的是教室正前方墙裙以下的一片空地,设置了一个小舞台,舞台不大但特别精致。沿着墙裙的位置我用装饰材料做了一个舞台造型,红纱做成的幕布,()靠近墙的地面上用红色油漆画了一个半圆形的舞台造型,别提有多漂亮了。平平是班上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我鼓励他到小舞台上表演,他戴着手偶站在舞台上,大大方方的表演了一个自编故事,虽然故事很短,只有几句话,但看到他那自豪的神情,我不禁鼓起了掌。其他孩子也投去了赞赏和羡慕的目光。于是在我的鼓励下,小舞台上的讲故事演员渐渐多了起来。他们还特别喜欢合作表演,根据自己的手偶确定自己表演的动物角色,体验着故事表演的乐趣。

2.增设观众席。

愿意上小舞台的多了,还出现了两拨儿幼儿抢舞台的情况,于是马上增设了观众席,就是将小椅子摆成整齐的一排。没有轮到表演的幼儿就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幼儿既是体验者又是学习者。

3.“幼儿排练厅”是自发生成的。

通过观察幼儿故事表演,发现他们对上舞台表演非常感兴趣,但表演的内容都是临时想的。在舞台上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状况,有些幼儿经常会使表演无法进行下去,多数原因是因为忘记故事环节、创编能力弱、胆子小不敢说等等。于是我告诉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在仔细规划,我们将“排练厅”设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依墙而建,墙上贴上些装饰的贴画,如小栅栏、跳舞的小人,加上文字提示,“排练厅”就建成了。这样孩子们懂得了,每次表演之前要先商量故事表演内容、角色分配以及练习表演等。

二、根据幼儿兴趣、结合主题活动,投放并制作相关表演材料

1.将主题活动中故事表演的`材料投放到语言区。

在开展语言集体活动时经常有故事表演的拓展活动,但由于课堂上时间短,孩子们对故事拓展表演总是意犹未尽。于是我将这些故事表演材料如头饰、服装、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区角活动时继续表演使用,大大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欲望,增强了表演能力。

2.根据幼儿兴趣,师幼共同制作表演材料,提高表演积极性。

现在的孩子视野开阔,知识面丰富,接触的新鲜事物也较快。我们教师要紧随孩子的兴趣点,充分抓住教育时机。如,有段时间孩子们特喜欢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于是,我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及他们的外形特征、服装、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动员大家收集材料,共同制作了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钉靶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故事表演的时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适时投放电子设备,激发表演兴趣,促进能力提高。

适时投放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录音机是语言区中必备的设备,它可以供幼儿欣赏故事时使用,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讲述的故事录下来进行具体指导。摄像机在幼儿故事表演当中的使用,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在幼儿进行故事表演的初期,看到孩子们的表演觉得很好玩、很可爱,便用用手机随时拍一些孩子们表演的片段,然后放给孩子们看。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一时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对故事表演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大多数幼儿加入到了表演的行列中,纷纷要求我给他们摄像,于是我们购置了小型摄像机。每次表演结束后我都会将幼儿表演的录像通过电视机播放给他们看,他们看着自己的表演非常的自豪,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自己表演的不足,促进了幼儿故事表演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1.支持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适当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推进器, 《新纲要》中说,评价的目的是发现每个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儿童得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当孩子在语言区表现好时,教师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如走近孩子的身边,轻声的说,真不错;刚才你讲的故事很精彩,是自己编的吗;此外,同伴的掌声也是很好的奖励品,在同伴面前适时给予表扬、肯定,更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细心观看幼儿表演,教师适当介入。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次凯凯和伙伴们各自拿着动物手偶在进行即兴创编故事表演活动,故事内容是“小猴子找妈妈”,大概情节与“小蝌蚪找妈妈”如出一辙,我正对他们的仿编思路所折服时,小猴找遍了所有的小动物,可是还没有找到妈妈,这时我看到扮演小猴的凯凯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我灵机一动,抓耳挠腮的假扮成猴子的样子说:“我是猴妈妈,我的孩子去哪了?”只见凯凯高兴地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终于找到妈妈了!”其他小伙伴也纷纷抱着我,为这只“小猴”感到高兴。教师的自然介入不仅使幼儿的故事更加完整,更重要的要让他们体会到在故事表演中机制灵活是多么的重要。

3.活动后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对幼儿进行评价,就要依赖于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可以为区域评价收集资料,长期的观察,可以反映幼儿行为的一贯性,避免事件的偶发性,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所以,教师必须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通过观察,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且将其放大,告诉大家,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提高幼儿对材料操作的能力,使该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时间更有效,幼儿使用的频率更高。

四、家园合作,收集各种与故事表演相关的材料

1.将“亲子故事表演”活动所用材料再利用。

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亲子故事表演”活动,家长们积极参与,他们根据自己表演的故事内容亲手制作了许多服装、道具等。如《三只小猪》里的三座房子,《狼来了》里面的各种头饰和农民用的锄头,《拔萝卜》里的大萝卜・・・・・・孩子们看过了这些故事表演,对这些材料即熟悉又亲切,所以更加激起了他们对故事表演的热情,纷纷要来扮演其中的角色。

2.动员家长,收集更多能够用来表演的材料。

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故事表演活动,他们对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更加的了解,也更加的支持,因此家长们在之后的日子里也开始留心收集能够用来表演的材料,如圣诞节的小柏树、圣诞帽;孩子穿小了的漂亮纱裙、纱巾,小公主的皇冠、魔术师的魔法棒……家长们以自己的情绪感染着孩子,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活动中来。

区域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在语言区的活动中乐于动手操作,乐于想象,在反复玩中学,在反复学中玩。在故事表演游戏时,他们解放头脑,自己动脑思考;解放双手,自己动手操作;解放眼睛,自己观察世界;解放嘴巴,自己大胆讲述;解放空间,自己探索寻找;解放时间,自己支配使用。这是属于他们的世界,让他们在这里,游戏吧!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论文

良好的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世界的背景下, 幼儿园美术教育要以儿童为本,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画世界, 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追求艺术的自由和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美术特点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更应该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生活对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以及幼儿艺术教育走向生活的必要性。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感受美、理解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用美术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生活,用美育提升幼儿的生活质量,是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题中之义。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

根据课题的研究,我们需要发现并解决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幼儿园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调研组对幼儿园教师下发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教师问卷调查表》。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率100%。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观念。教师虽然已建立了一定的新观念,但很难在实践中有效实施。在新观念和传统观念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观念下的有效教学指导方法存在诸多困惑。大部分教师们仍然比较注重幼儿美术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对幼儿情感的激发和满足以及对幼儿的欣赏和感知比较忽略。

(2)美术教育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多以教材和幼儿画册为主,美术教育内容受限制,忽视从幼儿周边生活和环境中挖掘、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教育内容,美术教育内容比较脱离幼儿生活。

(3)美术材料。美术材料和美术工具的种类不丰富,忽视对生活中材料的挖掘使用。

(4)美术教育途径。教师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且以绘画、手工制作活动居多。

(5)幼儿的表现。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很弱。

二、幼儿生活化美术教育的环境研究

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欠缺,直接导致其对美的表现能力不强。如何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指南》中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提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环境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 它通过色彩、造型、空间布局等随时随地都能给幼儿艺术熏陶和感染。我们尝试着首先从园所环境入手,让幼儿园生活化环境随时随地给幼儿美的体验,增强幼儿对美的感性认识。

1. 选取生活中美的自然物来丰富美术教育环境

精心创设富有审美情感的一日生活环境,注意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内容有童趣,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展示出一些自然界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品,如花草、树木、松果、小石头、果实等,鼓励幼儿收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来布置自己的活动场所;利用生活化的材料制作出各种有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并定期更换。

2. 运用自然材料创设能引发幼儿情感共鸣的美术教育情景

运用自然材料,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教育情景,融入故事、诗歌,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步入园区的幼儿,在满眼“绿色”与“本色”互为映衬的自然情景中,体验到别样的美的感受,引发其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3. 立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美术环境

创设能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全面感知、深入探索。以草、树、花、藤等天然元素编织园所户外环境,让“空中花园”“蔬果乐园”“百草园”,成为幼儿种植饲养、观察探究的乐园;让涂鸦墙、玩沙池、戏水池、体育场成为幼儿感受自然的天然场所。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创意美工室、生活操作间,都成了幼儿与环境进行互动的有效场所。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快乐秀自己”。

在班级美术教育环境创设中,我们更多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和幼儿一起讨论、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大胆创设,营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氛围:“最炫民族风”“播种快乐,收获希望”“七彩的童年”“绿色环保”“甜蜜糖果屋”“爱心小屋”等。在环境与教育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环境不再是摆设,而成为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4. 利用生活材料创设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教育环境

在生活化美术环境营造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生活”与“艺术”在幼儿园空间设计里和谐共生?我们将自然物与其他人工材质融合造型,用线条、色彩进行创意装饰。走进幼儿园,房顶、窗边、角落、楼道,到处都是惊喜不断的“生活艺术品”,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原来处处有“美”。

三、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研究

如何丰富美术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和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我们思考在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挖掘幼儿的生活,力图体现内容的生活化。幼儿的生活是丰富的也是琐碎的,如何从丰富而琐碎的生活素材中选择适合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呢?《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提出“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如颜色、形状、形态等”。我们根据《指南》的建议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选择。

1. 从特征明显的季节更替中预设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过程特征明显,每个季节都有幼儿感兴趣的特色活动,幼儿印象和体验深刻,生活经验较丰富;同时四季更替,自然材料资源较丰富。为此,我们以季节更替为线索,对现有美术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

例如:在艺术活动《秋天的树》开展中,恰逢强风吹断了很多的树枝,教师顺势带幼儿捡枯枝、拾落叶,开展“秋天的树”话题讨论。在找找、看看、涂涂、画画、贴贴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植物的变化。教师和幼儿一起将亲手制作的秋天的树“种植”在走廊上,让它与可爱的松果娃娃共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虽然显得有些稚拙,但这一过程充分地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从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中挖掘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节日活动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节庆活动中的美无处不在:热烈、喜庆的节日活动环境;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节日饰品;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都蕴涵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在节庆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同时让幼儿自由地表达、表现,激发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如,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作品展示以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年画,布置活动室、走廊,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体会人们过新年时互相祝福的美好情感。

3. 从熟悉的社会场所中生成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越是幼儿熟悉的事物越能令幼儿自如地表达;越是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物越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越能引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幼儿园、家庭、户外环境都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生活场所,这些场所中的人、事、物都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美术教育的宝贵题材资源。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手段自我表达,并享受对现实生活美的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真正体味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例如:主题活动“我骄傲――我是武汉人”,幼儿通过实地参观与观看图片、录像,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黄鹤楼、东湖、长江大桥等,再用写生画、拓印画、装饰画等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这些秀丽的风景。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相关的美术知识与创作技能,还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4. 从幼儿的浓厚兴趣中发现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开心的游戏、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玩具? .这些都是幼儿的最爱,这类题材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最佳的表现空间,最能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例如:表演区中的面具受到幼儿的喜欢,于是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生成了手工制作活动《有趣的面具》。最后又将幼儿自制的面具投放到表演区中,丰富了区角材料,推进了游戏的进展。

四、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研究

前期的调查表明,教师们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美术材料和美术工具的种类不丰富,教师也忽视对生活中材料的挖掘使用。《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等艺术活动”。材料在美术教育中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美术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如何丰富美术教育的材料?

我们思考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注重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材料,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材料既熟悉又新奇,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易于唤起创作的热情和欲望。生活中的材料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如何选择?如何分类收集呢?

1. 从方便易取的生活废弃物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些被丢弃或忽略的生活材料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往往很独特,只要幼儿能仔细挖掘、精心挑选,进行适当加工、改造,通常能变废为宝、化俗为美,它们将重放异彩,变成幼儿美术活动的新亮点。

如:中班幼儿利用报纸、棉签制作《七星瓢虫》;大班幼儿用笔屑进行创意画――《美丽的笔屑花》,用餐巾纸创作手帕等。

2. 从天然丰富的自然物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大自然是最丰富的资源库。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石头、沙、果实、树叶、贝壳??这些材料随手可得,其独特的美感也更容易打动幼儿。树枝、树叶、木块、种子、石块??这些自然物质的外形、颜色等特征给予了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例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利用蔬果、树叶等拓印和创意造型。利用树枝开展“玩转树枝”系列美术活动:采集树枝――树枝涂鸦――树枝装饰――借形想象――借形造型等,每一次活动都带给幼儿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创作灵感,收到很好的活动效果。

3. 从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生活用品容易获取,种类丰富。在美工活动中,生活用品也因其自身的独特性,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我们可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把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变成可以游戏、装饰的各类艺术品。例如:在亲子环保文化衫的设计活动中,幼儿以彩绘、拓印等方法在文化衫上以保护地球为主题进行创作,与家长一起创作,其乐融融。

4. 从独具特色的生活工艺品中寻找生活化美术教育的材料

生活中的茶具、餐具、灯具、家具、服饰、草竹编织品等工艺品,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体验审美愉悦感,有利于幼儿的自我表达。例如:大班幼儿在欣赏扇子的基础上,开阔了眼界,开启了思维,也设计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扇子。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应回归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把生活融入美术教育中来,让美术教育走进幼儿生活,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加美术活动,通过艺术的沁润开拓视野。充分调动幼儿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场景,使幼儿在兴趣盎然中获得艺术智慧的成长、身心的和谐发展,用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点亮童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四

幼儿园家园共建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 要: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最深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家庭中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幼儿未来人格的发展。老师和父母要如何配合才能教育出具有美好的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有责任感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呢?我所带的班通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达到了家园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幼儿在爱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现代儿童。

关键词:家园 共建 实施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瑞典的贝肯罗斯博士曾经说过:“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会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为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等。例如我偶尔从网上看到的事件:有一次我一个人去医院,在抽血窗口,看见一位母亲带着她大概6岁左右的女儿来到这里。

当时那个母亲因为抽血检查单只能下午才能拿到,感觉耽误自己的时间了,就扯着嗓子大喊大闹发脾气,对着医院的常规进行批评。最后在工作人员平静的解释下,她竟然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自己等急了,所以就发发牢骚,还批评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好。而这时,这位母亲身边的女儿也学着母亲的模样,扯开嗓门,一脸挑衅的样子,对着工作人员大喊,好象吵架似的。

父母亲每时每刻的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是别人难以替代的,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那教育效果就会明显地显现出来。老师和父母要如何配合才能教育出具有美好的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有责任感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呢?

二、问题的实施

通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达到了家园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同时,鼓励社区的家长参与园所各项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服务社区、回馈社会、帮助未来家长成长的途径,从而让幼儿在爱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现代儿童。

1、家园合作对于家长和老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

对于家长而言,正像一个职业教育者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一样,家长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也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园合作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经验。对于老师而言,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改进和修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另外,家长与老师的合作,也能使双方从对方哪里得到一些教育以外的人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提高对儿童教育的认识,树立大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

有研究表明: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有良好而持久的影响。家长是老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最好的信息源。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家访等多种方式与家长共同交流联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家庭拥有并使用上了电脑、数码相机等现代数码通讯工具,不仅给家长的生活增添了知识和乐趣,还给家长、教师间的交流和联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大家可以通过这些工具一起交流幼儿日常生活的表现和发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原因,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义及课程活动,了解幼儿园“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2、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

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让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幼儿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避免拔苗助长。幼儿的身心尚未成熟,他们需要社会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合力大小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该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这种意识是不应该存在的,应该牢固地树立家园合作的思想,主动与家长合作。

3、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者是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家长直接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共同商议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加入幼儿活动、深入具体教育环节与老师联手配合(共同组织或分工合作)、被邀请主持一些教育活动等。家长间接参与指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老师,如家长会、家长联系薄等,而自己不参与幼儿园教育各层次的决策和活动,一般的家园联系大多属于这一类。

在家园合作中,上面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促进、相结结合、可同时进行的。

参考文献

1、责编:洋溢,〈家庭教育〉。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基础学》.教育部师范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孔起英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之“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五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对话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针对对话式阅读教学所存在着的问题情况展开分析、探讨,是促进对话是阅读教学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的核心与关键。本文针对目前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所广泛存在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话能力不足、小组讨论不当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

随着目前我国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就当前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其中依然普遍性的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情况,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话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来找出更加高效化的对话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作为教学基础、教学引导,以及教育目的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傳统的接受式教学及灌输式教学是互为独立的。对话教学同样也是目前我国新课改过程中所重点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还是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因此,关于对话教学的定义可总结为: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基于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通过语言及非语言形式来进行思想体会与知识学习的双向互动式交流,旨在实现师生间充分沟通与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角色定位不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由于对“对话理论”理解程度不深,而使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出现缺席情况。在当前新课改的推行过程当中,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时有发生。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而将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全程不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这无疑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有时为了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而不免会在价值观上出现一些错误;甚至有学生认为阅读教学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开始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2.对话能力不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对话教学,其较为特殊的一点即体现在对话是要通过语言形式来开展,对于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要认真倾听,才能够准确了解到表达者的思想与意向,并进一步确保对话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实现有效对话。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会认为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所表达出的内容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不太会主动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旦出现偏离,教师便会打断学生的发言,并视图引导学生靠近所谓的正确答案;或者是教师也听取了学生的回答,但是作为一种被动型的听取,并未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与分析,未能够与学生开展有效对话。

3.小组讨论不当。在常见的课堂讨论环节,往往是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后,学生前后两桌围在一起,按照课堂话题展开讨论,而在讨论过后,老师让每一组学生派出一名代表表达本组的讨论结果时,学生一张口往往就是“我认为……”。可见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都是你一言我一语,并未分工合作,共同解决所讨论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1.合理定位角色。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其最为核心的目的即为引导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自主性阅读,这也是加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据此也表明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价值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角色的科学、合理定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确保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方式的有序开展。在确保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所发挥出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予以正确引导,向学生指明大致的正确方向,教给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能够达到内化效果。

2.提升对话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式教学,教师也从传统的知识垄断者角色,转变为了组织者、领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新课改的实施也要求教师需从内在出发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便更好地开展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权威固化思维,学生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开展平等、民主的沟通交流,尽可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又能够将自身的观念与学生进行分享、讨论,在双方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达到高度融合,促使学生取得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时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学会倾听,只有具备有良好倾听意识的教师,才能够提升对话能力,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3.合理开展小组讨论。开展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核心目的,即为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学会与他人如何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掌握相关方法与技巧,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思想意识。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时,应当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组织性,将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加强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还可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随机更换,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担任一段时间的小组长,培养学生的领导、协调能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要避免出现讥讽、嘲笑持不同意见的学生。

总而言之,随着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开始更加广泛的采用对话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尤其是以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对话能力不足、小组讨论不当等问题最为普遍。对此,本文进一步就提出了合理定位角色、提升对话能力、合理开展小组讨论等措施。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有关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7).

[2]郭小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速读(上旬),,(6).

[3]赵彦亭.“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中文信息,,(7).

[4]张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88).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六

浅析关于提高java语言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 java语言 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 考核方式

论文摘 要 如何优化java语言教学效果是高校java教师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对java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并对java任课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可以对java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java语言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近年来在各大高校被列为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java教学的主要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动手实践能力和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是java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目前java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并对java任课教师提出几点要求。

1 java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java语言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但各种参考教材都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型的,且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

1.2 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由于课程学时压缩,java课的学习基本在一学期的60学时以内就结束,课时安排较少,并且课堂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再加上java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所以目前还主要是作为一门普通的语言课进行教学,如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实践环节强度不大。由于实验课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并且缺乏实践中各种宝贵经验的积累。

1.3 考核方式单一,偏离教学目标,影响教学过程实施

目前java语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重点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因此不利于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全面地反映其真实成绩,从而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对java课程教学的建议

下面结合笔者总结的java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2.1 提高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针对性、有效性

1)参考教材选择。选择一本实用的教学参考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参考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资料,也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学习资料,对于初学者是最适用的。主要参考教材的选择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认知规律,便于自学和具有创新性。其次要“新”,由于计算机学科是发展很快的学科,新旧技术更新周期变短,为了适应新技术,java语言教材版本更新加快。另外,最好有配套的实训材料,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特别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实验。

2)实验材料的组织。阅读足够的典型程序的源代码和充分的动手实践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编程思想和技巧,并很好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验内容应包括大量的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型综合实例和综合探究型案例材料。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组织进行。

实验材料和案例选取首先要具有教学性和代表性,选择趣味性实例或比较接近学生本身的案例,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器、动画制作等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可以对其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典型的小型综合实例,如可以分为登录界面、成绩录入界面、成绩查询界面等。

3)提供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形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为学生提供权威的java语言网络学习材料,如精品课网站、java论坛等,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自主辅助学习。特别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弥补学校教学过程的限制,能够接触到更深刻的学习内容。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借鉴建构主义和任务驱动式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进行有机的结合,合理展开教学。

1)理论知识采取三步骤教学法。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学生难以发挥主动性,理解比较困难。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理论讲授——例题解析——模仿解题”3个步骤来完成。首先,理论讲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列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例子,如果讲继承技术的时候结合生物学的遗传变异现象进行解释,并制作图文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直观表达,能更利于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其次,对相应的例题进行详细解析和演示,实现理论知识到代码实现的转化过程。最后,以例题为模板,引导学生模仿类似问题的解决策略,最好提供具体题目,引导学生完成思路设计和关键代码的实现,直到学生能最终写出可以运行的代码。

2)实践教学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作为各部分的教学环节的上机实践材料,主要特征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作为教材的扩展材料,提高学生程序阅读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

小型综合实例:以作业或任务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提出并选讲,学生主要自主设计完成,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的过渡,并为综合探究型案例提供基础。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小型案例可以综合掌握知识模块,这部分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探究型案例:给定或自选项目方式进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积累项目开发相关的经验,尽早适应软件开发的工作。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后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完成时进行,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基于任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生模拟软件开发流程,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教师适时给出案例的开发流程、相关案例等必要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考核方式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过程性评价原则。在java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悟性、学习策略等存在差异,因此接受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不同,有的理论强一点善于设计,有的实践强一点善于实现。例如案例教学中从项目需求分析到设计及实现的各个环节需要发挥学生各方面的不同的优势才能完成整个任务。所以单纯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水平。

所以,最终成绩应体现理论知识兼顾实践能力,注重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①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等随机考查情况有时候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②课后作业及案例任务的完成情况,按时独立完成,并能通过调试运行;③项目实现过程中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及实现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考核;④期末卷面考查,对于各知识点全面的测试。

3 对java教师提出的几点要求

3.1 不断学习,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及更新

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java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技术更新速度快,因此,java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把握最新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各种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录像等不一而足,为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java教师应积极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善于加工整理新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弥补参考教材资料的不足。

3.2 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培训及实际开发,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异,一般专业知识扎实,但缺少实际开发经验,所以不利于java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因此,java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打破能讲清课本内容为目标的模式,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培训活动,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组织项目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3.3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并应用于教学

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起来,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结合java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和实施以优化教学效果。

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利于学生接受抽象、复杂的学习内容。所以java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等多媒体教学方面多下工夫,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对优化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4 结束语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和动手实践能力。java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实践的各个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出发,在培养学生对java语言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多下工夫,不断优化java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理工卷,(3):398-39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4):25-27

[3]沈维政,苏中滨,赵洁.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6-67

[4]菊花.使用综合案例贯穿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1):139-140,146

[5]何晓蓉.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3):67-69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七

小学生习作有效动态策略的实践研究学科论文

习作能力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为了“还学于生”,使得课程、课堂、教材回归学生本体,形成有效的习作评价,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本人着手进行了“小学生习作有效动态策略的实践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一、小学生习作有效动态综合策略的研究

1、对我校的习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弄清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有益的探索。借鉴相关习作有效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为有效动态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背景支持。

2、归纳整理出国内关于习作教学有效的策略,初步探讨可用于动态习作的策略体系。构建多种可供各个场景选择的习作教学范式。

3、各种有效策略的动态操作研究。追求新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小学生整天面对一成不变的的习作形式,相信他们就会觉得乏味,失去兴趣。通过各种习作策略的动态操作,交替使用,常换常新,让学生每一次习作都充满期待,富有新鲜感。

二、小学生习作有效动态具体策略的研究

1、动态有效地体验生活。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许多学生不太留意生活,往往发现不到其中的美,提笔当然无话可写。而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生活体验,则为习作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学生的生活与习作动态地结合在一起,螺旋式地共同促进。

2、阅读与习作能力动态迁移。通过多种策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阅读量。少布置练习作业,挤出时间用于阅读。使学生和书交朋友,在读书中学习作。达到阅读能力动态迁移到习作能力的目的。

3、点爆学生习作表达的欲望,营造积极有效的习作心境。构建有效的动态策略,使学生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主观能动的状况下进入习作,让学生觉得习作是一种乐事,带着愉悦的心情,抱着成功的希望欣然提笔习作。减轻学生的习作恐惧感,提高习作的有效性。

4、动态地超越教材的习作。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习作训练序列,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动态重组习作的序列,将学生习作根植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土壤之中,使每一次习作都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地进行。

5、动态控制有效的课堂环节。拓展习作的空间视野。课堂碰撞,课后拓展,把课内与课外动态地有效地沟通起来。腾出时空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

6、搭建学生习作水平发展的有效评价平台。包括对习作材料准备过程的动态评价,对习作修改的动态评价。采取多种有效的动态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7、学生习作个别化的动态辅导。学生由于不同的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接受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点,习作水平也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数多的班级,部分习作水平差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无法参与到习作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班级的学生,采取有效地策略个别化地辅导容易被忽视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有效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八

科学课堂以探查促进有效交流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 要:交流是科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交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生活的适应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质的愿景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查 有效交流

一、课题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一线教师积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为有效的教学行动着。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交流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活动形式,交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生活的适应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查促进有效交流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课堂交流的主动性、增进知识理解、提高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对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操作定义

1.探查

探查,原意指侦察、深入查看的意思。从课堂交流的过程看来,探查具有三大性质:

(1)交流伊始,探查体现了诊断性。当前科学课堂往往以“科学概念”为主导展开教学,课始(或称导课)交流应将重点引向对“学生经验、前概念”的关注上,因此探查的特性应体现出诊断性。这样就有利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利于把握教学起点,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

(2)交流之中,探查体现了思辨性。在课堂交流中,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交流中思维含量不足。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关于某一科学概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把握不住,以致于让学生在交流中挖掘不到概念的本质属性,或是把握不住研讨的重难点。因此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善于通过探查促进学生思辨自己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现象,探究科学本质。

(3)交流最后,探查体现了延生性。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已得到的研究成果,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派生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后的再研究。因此,教师应善于在交流中通过探查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到已有结论中的不足,进而引发出新的问题或假设。

2.有效交流

有效交流是指相互传播、交换,并能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小学科学课而言,有效交流必须体现以下三大特点:

(1)简约。它是指交流的形式、内容上要体现出简约的特质。简约的交流是不带文学修饰的交流,是运用科学语言进行的交流,是抓住关键点、矛盾点、生长点而进行的交流。它往往能扣准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计语言表达形式,能扣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予以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所学科学原理的建立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能把握概念生成的节点,认清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障碍,如此,才能设计出简约的探查方法。

(2)互动。互动是有效交流的另一特质,它是指课堂交流的过程必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教师使用的过渡语、提问语、评价语要能激起学生注意聆听,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思维上的碰撞。更高境界的互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相互间互动,特别是在小组中互动交流,在争论、辩论中将交流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

(3)求真。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科学的特点:一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课堂交流应紧紧围绕科学课的三大特点而展开,交流中及交流后都应将“求真”作为最终目标。

3.探查为何能促进课堂交流走向有效

(1)探查的运用能引领学生走出“直观”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局限于客观事物的描述,很难在描述中进一步深入。而探查的运用可以引领学生在交流中对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去仔细品味,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他们有机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2)探查的运用能引领学生走出“困难”的交流。交流涉及语言的表述,涉及思维的深度参与。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只是简单的交流,很难达到对科学本质的挖掘。而教师的探查却能给学生搭建一些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支架,消除在交流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障碍和一些逆反心理,起到相互启发、鼓励、配合、支持的作用。

(3)探查的运用能引领学生走出“零碎”的交流。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交流是零碎的,这种零碎表现在语言表述、对问题的理解等众多方面。零碎的认识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是有阻碍作用的,因此介入探查则能让学生的交流走向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整理、表达,可以明晰思维活动过程,引发思维、创造,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与兴奋,激活内驱力,调动和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忠学小学科学前概念和教学.小学科学课程网。

2.新课程标准解读.实践新课程杂志。

3.陈华彬梁玲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九

萧山区任伯年小学於皎燕

【内容摘要】

真正有效的“对话”,理应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原要义。

【关键词】有效对话数学情境

利用对话理论构建“对话”课堂,引进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在当今课堂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热烈的“对话”。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完全从“听话”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呢?是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模式是切实有效的呢?

回眸――缺憾寻因,有感于一次教研活动

【我听】

师:请大家剪下书本第127页的1号平行四边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那么你剪下的这个平行四边的底、高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生1:底5厘米,高3厘米。

师:我们可以怎么做,把它剪拼城一个长方形呢?

生2:(边说边操作)可以照样剪。

师:如果我们要把平行四边剪开后,能够拼成一个长方形,应该沿着什么剪?

生3:沿着高剪。

师:请同学们动手剪开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并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操作。

师;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长5厘米,宽3厘米,面积15平方厘米。

师:那么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4:15平方厘米。

师: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5:面积相等。

师:长方形的长其实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再从书上剪下2号平行四边形。

……(过程同上,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研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我思】

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的结果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学已经从“独白”式走向了“对话”式。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对话,可以说是没有思维深度的“对话”。无意义的一问一答,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详细的说明者,并没有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思维、主动学习、自我创造的舞台。这是课堂的“假对话”。在这样的课堂,纵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难有释放和表达的机会。

真正有效的“对话”,理应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原要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么样的“有效对话”情境呢?

践行――柳暗花明,创设“有效对话”的数学情境

一、创设趣味性导入情境,引领学生自发对话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活动课,只要开了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情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一课堂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每节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问的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动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为上新课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1、谜语情境:“猜”中孕育对话一上课,就用“猜谜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孕育精彩对话。

【案例】《时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要让小朋友们猜一个谜语。

(一听说要猜谜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

师: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

(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师:刚才谜语钟的“哥哥”“弟弟”各指的是什么?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

这样导入,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对话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猜一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出新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2、游戏情境:“玩”中孕育对话

爱玩游戏是每个人的天性,特别是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对事物的内部活动,对学习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案例】《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片段

先简单宣布游戏规则:让生1背对讲台,请生2数每组图里各有几个小正方形,生1判断谁的面积大。其它同学做裁判,对了就鼓掌。师出示的第一组图。

生2:甲图有12个小正方形,乙图有8个。

生1:甲图面积大。

集体鼓掌。

师出示的第二组图。

生2:甲图有8个小正方形,乙图有6个。生1:还是甲图面积大。太简单了。

集体第二次鼓掌。

师:一年级小朋友都能数出来啊!果然很简单。

出示第三组图。生2有些疑惑,迟疑着不敢数,其他同学开始小声发笑。

师:大胆数,让他猜!

生2:甲图有12个小正方形,乙图有20个。

生1:这次是乙图的面积大。

第三次没鼓掌,集体大笑!

师(制止笑声):生1,你猜猜他们为什么笑?

生1:我的答案可能有问题吧。

师:回头看看吧。

生1:又上当了,老师你太狡猾了!

师:怎么讲?

生1:两个长方形里的小正方形大小不一样,就不好比较大小。而且,我还背对黑板,当然会错了。

师:这个游戏对我们什么启发?

生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小正方形大小不同,又看不到,就不好比;要有相同的标准才好比……

打心眼里喜欢学生说我“狡猾”。教师设置了游戏,既体现了教学机智,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奋度,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愉快、高效的学习,使学习成为乐趣,让对话成为需求,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故事情境:“赏”中孕育对话

【案例】《0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

……

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这样新课颇具吸引力地开始了,学生在故事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自主地对话。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问题式探究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安排,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悬念情境:“奇”中激活对话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案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段

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看谁能考倒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开始,学生说的数还不是很大,试了几个,老师都是对答如流,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老师还是答对了。学生们都震惊了

2、话题情境:“聊”中激活对话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3、冲突情境:“悱”中激活对话“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

◆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

◆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

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活动型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层对话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于有些学生还不容易理解。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1、实物情境:“观”中迸发对话我们生活在有形的世界里,我们的周围充满了许多有形的物体。对几何形体方面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对这些有形物体的学习研究。而这种学习研究并不全是通过课堂上学生遥遥观望老师手中教具的操作来完成的`。课前的收集活动,课中的展示,都会给予学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2、操作情境:“动”中迸发对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模拟情境:“演”中迸发对话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颖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动一动、试一试。所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投其所好”,让他们亲自动手,感知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一。其二,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学生可以借助活动获得鲜明的感知,有利于掌握规律、抽象方法,从而为升华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及“题海”大战,而应是让学生体会讨论、钻研、发现之余的求知性喜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的热情高涨,对新知的学习主动。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进而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喜欢数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思远――寻根追底,追求完美的数学“对话”课堂

完美的数学“对话”课堂,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也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

完美的数学“对话”课堂,在传播知识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信息。

完美的数学“对话”课堂,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同时也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完美的数学“对话”课堂,能够引领学生获得足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维力,使他们带着自信,带着理想,带着憧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更为宽广、丰富和多样生活世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追求完美的数学“对话”课堂,是一个数学老师不懈的追求。结语“对话”课堂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意味着平等融洽;“对话”课堂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在“对话”的课堂里,教师不在是教材的解读者,而是一个善于创造教学情境,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对话”课堂里,是师生、生生的生命体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齐头并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引领学生,和学生一起缔造灵动的生命课堂,那我们的数学课堂将开辟另一个天地,学生、教师在摩擦出思维的火花,展现的将是这样的一翻情景:我们学习着,我们思索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快乐着,我们成长着――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奥苏贝尔

《走进新课程:与课堂实施者对话》朱音菊

《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思考》钱云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情境教学初探》黄新家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十

幼儿园引导家庭科学创设学习环境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的幼儿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幼儿园园内的封闭资源,教育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为幼儿提供更广阔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幼儿园致力于探索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从改变家长教育理念入手,指导家长为幼儿学习营造科学、优良的物质环境,增加亲子互动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借助社区及周边环境,为孩子创建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家庭教育;学习环境

当今教育要为幼儿提供更广阔、开放的学习空间。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和幼儿园、教师形成优势互补。既充实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又可以服务于家庭教育,将幼儿和家长一起作为服务和教育的对象,为家庭教育提供更科学的指导,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自理能力、家庭成员对幼儿学习的影响,幼儿园可以对幼儿主要教育者的学历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对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和服务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调研。

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很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为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空间,给孩子添置书籍、活动工具;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则很重视与孩子的亲子交流,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绘画、玩乐,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有的家长则较为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上兴趣班、买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但却没有时间花在和孩子的互动上;还有一些家长甚至很少花时间、精力在孩子身上,任其发展,更少有互动。

由此可见,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是如何创设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采取的方式、策略也缺乏科学性。

为此,幼儿园开始了借助幼儿园和家长资源,科学引导家庭教育的研究。

家长助教——将家长真正作为教育资源纳入课堂,让家长领悟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大班半日开放活动时邀请一位担任机修工的家长,家长就带来了一些检修机器的工具,逐一地为孩子们介绍这些工具的名字、作用,还和孩子们一起敲敲打打,简单的体验让孩子们认识木工的工作,体验自己动手创造的快乐。家长走进幼儿园,用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同幼儿交流,真正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引导者。

亲子课堂——换位思考,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小班的半日开放活动开展《水果拼盘》的亲子活动。

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活动初期,家长的困扰比较多:“孩子太小,他可以吗?”“我们是不是得教?”教师前期就和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水果,然后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设计花样,共同制作。一系列的活动下来,家长们和孩子一起练习,一起学习。不仅调动了孩子的活动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家长的教育作用。

家长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教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用他们的方式来参加孩子的学习活动,这样的互动关系,又让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

亲子阅读林——引导家长参与亲子阅读。精心选择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书,里面有孩子们看得懂的插图,附有一些简单的文字。孩子和爸爸媽妈坐在一起,分享阅读经验,交流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

此外,在有空闲的时候,家长可以在家给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家长可以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发现,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随机地提些小问题会是不错的方法。

另外,不要只让孩子“单调地阅读”,尝试换一种方式——表演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寻找阅读的快乐。

亲子游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师带领、导游解说、亲子玩乐的方式,以孩子和家长为活动主体。教师不再是带领者,而转向策划者的角色:确定活动主题、目标、方案,而活动内容则放手让家长和孩子、家长和家长去组织。

通过家庭联盟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和孩子的交往、和父母的交往、和其他家长的交往互动中,“学交往,学认知,学生活”。家长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意识到孩子在这种多向的互动交往活动中接受到的信息更多,兴趣也更浓厚,学习到的也更多。

在这种开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孩子们有了一个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环境,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也关注到怎样的环境更适合孩子,怎样的方式更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家长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自觉地去实践,开始学会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给孩子充分发展的机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获得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徐艳.依托社区开展家园共育的实践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艳.依托社区开展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蒋林.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m].辽海出版社,.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十一

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论文

幼儿阶段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阶段,发展语言,是使幼儿获得知识的基础条件,是幼儿进行思维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幼儿交际意识、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与幼儿的接触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幼儿极少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在课上不愿意发言,表现得唯唯诺诺、害羞胆怯,即使发言,也表述得不完整、声音低,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低下,种种状况,对于幼儿日后语言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改变此现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发展幼儿语言,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能够大胆地说、自信地说,并且说得准确、说得规范。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一些策略和途径进行具体的说明和探讨。

一、主动靠近幼儿、接近幼儿,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

部分幼儿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常常表现得情绪不稳定,尤其是刚刚离开家,脱离了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关爱,他们由于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现得沉默寡言,不愿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沟通,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就应主动靠近幼儿、接近幼儿,拉近自己和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幼儿对我们的陌生感和紧张感,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让幼儿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与我们进行言语上的交流和沟通。

比如,我们可以主动与幼儿谈论符合他们年龄特点且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主动问问他们“家里有几口人啊?”“最近爸爸妈妈带你去哪里玩儿了?”“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喜欢哪个卡通人物?”“你的愿望是什么?”等等,这样,面对熟悉且喜欢的话题,幼儿才会变得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而且,也营造出了宽松的谈话氛围,消除了幼儿对我们的陌生感和胆怯情绪,进而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产生说话的兴趣,从而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们也可以要求幼儿从家里带几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在课堂上,让幼儿对照片上的地点、人物和背景故事进行介绍,因为讲话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调动幼儿表达的欲望,幼儿也会有话可说,这在无形之中也对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了训练,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为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创造机会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实践活动来进行,因为形式生动有趣,更易于激起幼儿表达的欲望,让幼儿让变得敢于说、乐于说。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主题的情景模拟活动,如动物园的歌唱比赛、今天我是小小收银员、娃娃医院、今天我当家等等,每个主题都设计不同的角色来让幼儿进行扮演,这样,在与同伴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时,幼儿会变得更加放松,也不会受到其他条件限制,谈话氛围会十分轻松愉悦。另外,幼儿也会学到在不同交际场合所要用到的不同交际语言,如在娃娃医院中,角色对话活动主要是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展开,如扮演“医生”角色的幼儿可能会说“你哪里不舒服?”“我给你量量体温吧!”“我给你开几服药”“平时要注意休息”……扮演“病人”角色的幼儿可能会说“我发烧了”“我嗓子疼”“鼻子不通气”“肚子不舒服”……这样,幼儿在对角色进行扮演时,也无意识地对适用于各种场合的语言进行了锻炼和学习,而且,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幼儿变得乐说、爱说。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则要当好倾听者的角色,对于幼儿存在发音错误和出现病句的情况,要及时指出并纠正,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另外,我们也可以组织开展童话剧表演活动,如将幼儿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人鱼公主》《拇指姑娘》《三只小猪盖房子》等等,改编成剧本的形式,剧本中的语言要尽量简单,符合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然后,给幼儿分配故事中的角色,让幼儿将童话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这样有趣好玩的角色扮演形式,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幼儿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同时,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幼儿的与人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使幼儿学会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用语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在与人交流时如果使用礼貌用语,可以给对方留下落落大方、懂礼貌的好印象,交流也会变得十分愉悦和顺畅。所以,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语言的指导,教给幼儿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交谈对象所应使用的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良好语言习惯,从而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切实提高提供充足且有效保障。

比如,我们要教导幼儿,遇见长辈时,要热情打招呼,学会问好、道别,如遇见了老师,要说“老师好”,离校时要主动跟老师说“老师再见”“老师明天见”,玩玩具时如果别的小朋友想玩,可以说“你先玩吧”“我们一起玩好吗?”,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要主动说“对不起”,当别人影响了自己向自己道歉时,自己要懂得体谅、谅解别人,说“不要紧”“没关系”,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请您帮我……”得到帮助之后,要说“谢谢你!”,当别人向自己寻求帮助时,要热情给予帮助,别人向自己道谢时,要说“没关系不用谢”。

另外,我们还要教育幼儿,在说话时必须声音响亮,让别人都能听见;语速要适中,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吐字要清楚,不要说得含糊不清。当别人说话时,不要随意插嘴、妨碍别人说话;别人与自己讲话时,要认真、专心地倾听,不可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或者直接无视别人的讲话;别人向自己提出了问题,要认真地思考、回答。

这样,通过加强对幼儿的指导,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那么,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能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

四、抓住生活中的合适契机,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与表达

在每天的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适合幼儿发表自己意见和想法和机会,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懂得抓住生活中每一个合适的契机,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想法与感受,引导幼儿进行语言的交流与表达,调动幼儿说话的欲望,让幼儿有话愿说、想说,进而通过这些语言练习机会,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在吃点心时,如果点心时圆形的小糕点,我们就可以即兴提问“小朋友们,除了点心是圆的,你还知道别的圆形的物体吗?”幼儿纷纷发言“玻璃球!”“皮球”“篮球”“硬币”“太阳”……如果是下雨天,我们就可以问幼儿“今天下雨了,你们是怎么来到学校的?”“来的路上,你看见别人都是怎么避雨的?”等等。

又比如,在班里某位幼儿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除了向这位幼儿表达生日的祝愿,还可以趁此时机询问“你们上次过生日是怎么庆祝的?”“你都收到了什么生日礼物?是谁送给你的?”“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天吗?”“你是怎么给爸爸妈妈庆祝生日的?”“送给了爸爸妈妈什么礼物?”等等,这样,在引导幼儿说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幼儿进行了亲情感恩教育,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利用一切合适契机来加强与幼儿间的交流,既能有效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也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水平。

总之,幼儿时期时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对这一时期幼儿语言能力的训练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积极研究各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语言培养措施和策略,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未来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有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十二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帮助和促进学生获得健全的个性发展,应成为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观念必须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走出误区、实现转变、更新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健康发展。

1当前农村职校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自主发展,导致个性发育不健全。

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不敢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做法,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导致不断升高和流失率和辍学率。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所言:“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在外国,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职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5.7%有自责倾向,13.2%学生有恐怖倾向,11.8%有冲动倾向;5.7%的学生有综合情况。以至于出现浙江一学生因无法忍受压力用锄头杀死母亲的惨剧。根据对部分职校学生心理卫生测查结果表明,16.7%的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自己富有个性,缺乏个性的内在稳定性。

2正确认识职校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㈠职校教师主动转变师生关系观应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首要选择。

近年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迫切需要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提出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需要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一种基础性在认识。

㈡职校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定位决定学生个性的培养方向和路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实现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事实上,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

㈢职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运用应贯穿学生个性培训的全过程

职校老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教学技能多样化。首当其中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使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因此教师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

3转变农村职校教师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㈠职校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突破口,丰富教育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学生的理想是丰富的也是高尚的,然而他们思维单一、未谙世事,一旦进入校门,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作为教育者,应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加强思想引导,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师生间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自我发展个性。

㈡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 。前苏联学者赞科夫认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通过构建全天候的实训实践教学机制,培育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通过丰富选修课内容和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满足个性特长发展空间需要,提高整体素质。还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㈢提高职校教师的人文素质,为农村职校学生个性化良好发展提供支撑。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教学技能,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岗位工作经历和体验,要走出普通教育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式,要突破理论常规教学俗套,以专业能人、创业能手的素质和形象来启迪和激励学生,引领学生提升创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增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回馈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和谐关系构建的能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最终达到人人共参与、师生齐进步、全社会共同取得全面和谐发展。

以上几点是转变职校教师教学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其中路径。总之,农村职业学校是培养适应产业需要、融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顺应社会变革、转变人才观和教学观、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技能硬、品格高、能力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才能在实现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2]李兴洲:《非教学因素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3]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 职教论坛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十三

[内容提要]本文对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的归因分析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提出了课堂提问优化设计的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对有效提问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实践学习和研究. 通过在初中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因人而宜, 因材而宜, 因时而异, 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努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结果发现, 有效提问能大大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感情; 并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学习成绩, 是实现 “轻负担, 高质量” 这一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 “倡导体验, 实践参与, 合作与交流” 的教育目标相吻合.

[关键词] 有效提问 课堂实践 新课程标准

一. 问题的提出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 卡尔汉认为: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恰当的教学提问对一堂好课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 由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倡启发式教学, 问题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被视为 “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个好的问题的设置, 不仅是联系师生及学生间的思维的纽带, 更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手段. 其作用在于: 首先,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萌发探索欲, 再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展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性. 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出: “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有效提问的作用正符合大纲的要求. 其次, 由于问题具有目标明确, 任务具体的特点, 会迅速吸引学生的知觉, 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外部控制学习者的注意, 并诱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 促进学习与保持, 从而提高效率. 再次, 通过问题的设置, 教师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可以检测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度, 协调 “教” 与 “学”.

但最近几年来,我从英语的听课实践中发现教师仍采用 “一刀切, 齐步走”, “直接告诉法” . 于是, 优等生吃不饱, 中等生提不高, 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尽管部分教师试着改变这种现状, 可吃不准新教材的新思想, 对有效提问的意义以提问的策略又不能把握, 他们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层次无差异, 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 语言乏味, 多属于 “敛聚性” 的问题. 这样, 课堂上势必出现好学生回答的多, 中等生或偏下生机缘少; 一问一答的多, 独立思考的少; 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 分析论证的少等现象,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显得低质低效了. 同时, 有的教师的提问[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和提学生的覆盖面, 这样, 又容易使问题针对性和提问的质量受到限制, 虽然课堂气愤是很活跃, 但是提问往往流于形式. 长此以往, 教师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

二. 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作为表达主体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而课堂教学提问又是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手段和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与中学英语课堂的始终. 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 集中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功能. 英语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有声有色, 令学生入情入境, 欲罢不能.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和对学生的智力, 知识发展水平彻底了解的基础上, 提出略高于学生的智力水平,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自省和实现课堂具体目标的目的. 因此, 在运用提问形式进行表达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设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应把趣味性, 目的性, 科学性, 启发性, 针对性和顺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服从教学目标, 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并使学生通过分析, 对比, 归纳, 综合,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 发问要巧妙. 教师在表述问题时态度要自然, 不能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 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 发问后要适当停顿给学生考虑的时间. 教师提问要明确对象, 要求每个学生都动脑筋. 一般情况下, 先叫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再请好的学生补充. 上等水平的学生留待 “卡壳” 时 “解除” 危机再用. 偶尔, 也可叫 “差生” 来试试.

(3) 启发诱导学生. <学记> 中写道: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这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 当教师表达问题后, 学生会出现几种情况: 或是疑惑不解, 厌倦困顿; 或是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或是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这时, 作为表达主体的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其回答问题的信心, 提高其参与意识.

(4) 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学习. 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有效提问的实施

(一) 因人而异设计问题

1. 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这种问题一般以 “敛聚性” 问题为主, 问题的内容明确, 条件充分, 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 如在教完jefc book 2 unit 11后, 值日生连续提问:

(1) who’s on duty today? who was on duty yesterday?

(2)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3) 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o was not at school yesterday?

(4) how often is he ill? how long was he not at school last term?

以上均属于低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这些问题相对较浅, 适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容易使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 在设疑形式上, 可采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 (h. c. lingren) 提出的两种师生交往形式:

a.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

b.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2.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发散性的问题, 答案是开放的, 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 但它要求学生整理和整合大量已经学得的知识, 并想象和创新. 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可深入提问. 以jefc book 2 lesson 38 为例,

(1) how do you like the swedish rock band ?

(2) why did max jump up and d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cert? how did he feel?

(3) can you describe max after he left the concert?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为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 更适合中优生, 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 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 在教 “yesterday in concert” 时,我时常把问题倾向与爱好popular music 的同学,鼓舞他们的士气,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二)因材而异设计问题

1.按顺序进行课堂提问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提问,对于逻辑性强或说明性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如讲授 jefc book 3 lesson 26 时,可这样提问:

(1)when he was a child, what did he do?

(2) when he was in school, what did he do?

(3) when he was ten, what did he do?

(4) when he was twelve, what did he do?

(5) when he was sixteen, what did he do?

(6) when he was twenty, what did he do?

讲授jefc book 2 lesson 17 animals时,可设计如下逻辑性较强的问题:

(1) which is 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 why?

(2) which animal lives only in china? why?

(3) which animal lives in water? why?

(4) which animal eats just grass? why?

2. 直观形象的课堂提问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如教jefe book 1 lesson 55, 我有意收集学生的衣服,文具等实物,并将它们放在一个大书包里进行提问.

t: what’s in the bag?

s1: is it a sweater?

t: (looking into the bag) yes, it is. whose is it?

s2: it’s mine.

t: (asking the class) whose is this sweater?

ss: (pointing to s2) it’s her sweater. it’s hers.

学生逐步在游戏中掌握了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

3. 比较,联想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对课文中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 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提问更合适. 如jefc book 2 lesson 14, 讲述a chinese and an american farm的异同之处:

(1) where does ji wei live? what about john?

(2) what do ji wei’s parents grow on the farm? what about john’s parents?

(3) which is more beautiful, john’s farm or ji wei’s?

还可以根据题材相近的课文中的人或物的异同进行设计. 如jefc book 2 lesson 44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weather.

(1)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england?

(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联想性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联系实际, 并诱发想象的提问法. 新教材的题材的多样性和现实性较强, 这使我们在授课活动中更贴近现实生活, 令课文内容栩栩如生. 如在教授jefc book 2 lesson 10 mid-autumn day 一文时, 可以设计成:

(1) why do chinese people eat moon cakes on mid-autumn day?

(2)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it’s rainy or cloudy that night?

(3) why are the moon cakes round?

(4) where does thanksgiving come from?

(二) 因时而异设计问题

1. 开场预测设疑

俗话说, “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总能让学生有所期待, 因此, 为了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导向性的提问. 如 jefc book 3 lesson 30 christmas day.

(1) when is christmas day?

(2) what do the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do?

(3) do you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too? if so, how do you celebrate it?

让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等形式来进行讨论, 并回答一些与主题有关的问题.

2. 课后开放性的提问

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 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 这样, 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模拟活动性的问题或角色扮演性的问题. 如jefc book 2 lesson 18 discussing.

is it good for all the animals to live in the cages? why or why not? they can make a dialogue in group suppose one of them is a journalists from cctv.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 互相讨论, 自由提问, 自主学习, 更使学生的合作融洽.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基本上是以林格伦 (h. c. lindgren) 所提出的多网状形式呈现.

c. 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

d. 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 并且促使所有成员相互交往.

四. 答问处理策略.

所谓答问处理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答问和及时调整提问方式的方法技巧. 在回答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允许说完,再适当点拨; 要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 要恰当评价, 表扬为主.

(一) 允许说完, 适当点拨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 在回答参阅型和评估型的课文理解问题以及实现情景问题时, 因思维与语言表达不同步而可能会出现语言或逻辑错误(或失误), 因此, 英语教师除了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外, 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允许学生答完. 听答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除非回答太罗嗦或离题太远. 另外,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一种功能由多种结构表达的现象, 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 如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彻, 教师可以适当重复问题,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 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

(二) 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

语言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对待和适时纠错就显得十分重要. 纠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纠错因方式, 时间不同而效果各异. 因此, 何时纠错是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

不同的教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纠错策略应有所不同. 在培养语言习惯的初级阶段, 英语课堂提问多为课堂程序性的提问, 学生的应答主要是模仿, 操练和简单的替换练习,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输入, 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纠正错误, 适时纠错能保证学生学得标准的语音, 语调和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程序型的提问都要立即纠错, 从尊重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和保证学生语言表达畅通性的角度出发, 对待学生在语篇朗读, 连贯复述, 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对待学生在回答参阅型, 评估型或现实情景型的提问时出现的错误, 失误或者观点错误, 教师就不应该见错就纠,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教师的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 即使是学生的连贯表达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也应采取宽容失误, 纠正错误的态度. 纠正错误要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尽量采取答完纠错的方式. 答完明示纠错既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又能使包括答问者在内的全体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 答完暗示纠错能使学生通过纠错得到老师的指点, 又不使答问者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此外, 教师在纠错时,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或同伴纠错.

(三) 适当评价, 鼓励为主

为了使提问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答问后, 教师一定要及时恰当地对其答案有所反馈, 切忌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问究竟是值得称赞还是有待改进, 甚至适当纠正, 因此, 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一般化,公式化, 要把学生活动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评价用语形成一个等级系列, 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表现, 选用不同等级的真实的评价用语, 使教师的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真实交际的一部分. 如really excellent! excellent! perfect! wonderful! very good! good! well done! adequate! need improvement! not too bad! and so on.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成就感, 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回答过程中要多表扬, 多鼓励, 少指责, 少批评, 甚至不批评, 要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 例如: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不时地说 good. yes. right. ok. 即使是答错了, 也可以说good, but…或用升降调说no, think it over. 或给学生适当的启发或暗示.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该丰富评价用语的词汇和语汇, 如使用 it’s really a hard question, but your answer is quite right. you are great./ you are successful. /most of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i appreciate what you did in my class. thank you. /i’m very glad that you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congratulations. 等等. 教师的评价用语要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并能使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课堂评价用语的习得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五.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经过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基本实现预期的目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要表现为: (1) 发言的对象更加广泛, 发言的概率大为提高; (2) 发言的质量有所提高, 回答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 缩小了男女生发言比例的差距, 提高了男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发言率随年级的升高出现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 改变了以前初一发言热烈, 初二次之, 处三沉闷的状态, 更加有利于教学. 下面是初二年级学生在初一和初二时的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一)

表一:

由上表可知, 对于实施有效提问研究班比非研究班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明显高于非研究班的学生, 而且研究班的男女生比例相对接近. 而非研究班女生对英语的兴趣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的比例. 同时, 研究班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和教材难度的增大, 学习英语的兴趣反而提高. 非研究班则相反, 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材难度的加大,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随之减弱.

(二)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感情, 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1) 课堂秩序优良, 学生在上课时极少出现违纪现象, 即使学习成绩不佳者, 在上课时也能专心听讲, 使教与学也能顺利进行. (2) 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 使学生对任课老师尊敬有加, 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个个都能向老师问好, 使班级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三)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呈现多样性, 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而且对某些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例如: 在教完jefc book 2 lesson 18后, 问学生why should the animals in the cages be free? 而他们反而会说some of the animals should be in the cages because only several live on land and we can protect them in the cages. and the can have babies, too. then we can have many of this kind of animal. the panda in china is a good example.

(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 上课效果好, 且又注意学习方法, 所以研究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非研究班, 也高于区常模. (见表二)

表二:

(五) 提高了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研究表明, 对英语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提问研究的班级, 不但提高了英语的教学质量, 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平时, 研究班的同学在课后能尽力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即使是学有困难的同学, 也是thank you , i’m sorry 等脱口而出. 在学校举行的初二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 实验班参赛的四位同学均获得了名次, 而且有两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 同时, 学生会在平时的黑板报中出到自己喜欢的小诗, 笑话以及英语谜语等. 这样, 研究班的英语氛围也随之大为改观.

对有效提问的时间研究, 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从理论上讲, 其依据有三点:

1. 符合<教学论>中 “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是指 “在一定的条件下, 既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而师生又只花最少的必要时间.”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 技能, 情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 “中介” 乃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 教师抓住了 “中介”, 能是课堂按设计的计划来达到教学目标, 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落实在课堂提问的优化机制上, 从而使课堂教学省时, 又高效率地发展, 达到优化的目的.

2. 符合 “主体教育” 的理论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的条件, 但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 启发, 辅导等形式, 转化为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 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地, 有效地转化.

3. 符合 “素质教育主渠道” 论

在素质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 正从以 “教”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以 “学”为主的模式转化, 而实现这一模式转化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上.

六.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结论与体会

(一) 研究表明: 切实加强对初中英语新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能提高初中新教材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 较大幅度的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整体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 本研究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等, 这样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 本研究须教师透彻钻研教材, 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有充分地了解, 同时, 教师也不应该片面追求提问的覆盖面而忽视了因人而异的原则, 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

(四) 本研究在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学生往往习惯与 “答” 而不是 “问” , 因此, 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更多的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会提出问题, 成为主动学习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参考资料:

1. <教育学>华东师大出版

2. <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

3.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中学外语教与学> 第6期 <中学英语课教师语言调查与探索>

5. <中学英语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

6.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0期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7. <中学外语教与学>第3期 <英语教学中的提问模式探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研究论文篇十四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课堂实效性。我们要不断研究提问策略,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使科学教学活动过程更有效、更高效。

【关键词】:科学活动 教师 提问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致盎然、积极思考的现象,经常是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

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增强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目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还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提问模式化,缺乏“准”度。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比起其它学科要更准确、更精确。但幼儿教师在活动提问时,特别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常常受到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来一些开场白。如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开头,教师举起筷子提问:“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筷子吗?”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浪费时间。

千篇 一律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来烘托学习气氛,孩子们为了迎合教师,齐声回答:好,喜欢……在活动过程中的提问也常常是问题多但价值不高。这些问题成为一种套话,废话,对孩子来说多数不需动脑,更没有探究价值,而且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不能真正激起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兴趣。

2、提问随意性,缺乏“坡”度。

有些幼儿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忽视科学活动的特性,随意性强,想到哪儿问到哪儿,脱离了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如科学《水家三兄弟》中,教师在活动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认识水家三兄弟啊?”。因为是第一课时,问的孩子们一头雾水。孩子们开始发挥了,小草、小花、杯子、毛巾……都来了,离主题越来越远了。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才开始提问水的重要性。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层次,从易到难,从认识生活中的水再到实验,再到水的三态,才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有些活动提问或过难,或过易,或者零散不系统,缺乏坡度,更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一般年龄较小,各类经验不足,教师若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问,将大大降低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3、问题封闭性,缺乏“宽”度。

对孩子来说,科学活动是最能也最适合培养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但有些教师往往不会抓住科学活动的特点,在提问时仍然把问题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上,习惯把提问作为考察孩子记忆的手段。如:科学活动《参观菜场》中,教师提问:“ 你喜欢吃什么菜? 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 它是什么味道的`? ”把原本很宽的提问思路给局限化了。由于提问的封闭性,不可能让孩子在问答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4、提问不公性,应答机会不均。

教学中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老师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权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或习惯性的提问那些“乐意回答”“会回答”的幼儿。有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获得了几次机会,而有的幼儿一次也没有回答到。有些本身自信心就不足的幼儿,会越来越退缩,逐渐成为活动中的旁观者和边缘人。特别是人数较多的班级,难度就更大,问题就更突出,有时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针对以上的情况,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会抑制幼儿的思维和探究,违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精神。那么,幼儿教师为什么会常常存在以上问题呢?

1、教师没有抓住科学教学的要点和精髓。

2、教师备课时问题准备不够充分。

3、受执教者教学经验的影响。

4、教师课堂应变能力不强。

5、职业倦怠、态度不端。

6、课堂幼儿人数较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