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zhù)立 酝酿(rǎng) 枯涸(hé) 骇(hài)人听闻
b.附和(hè) 落难(nàn) 看(kān)护 忍俊不禁(jìn)
c.诱(yòu)惑 雏(chú)形 收敛(liǎn) 猝(zhú)然长逝
d.玷(diàn)污 泯(mǐn)灭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诀别 头晕目眩 憔悴 可望而不可及
b.倔强 班门弄斧 磅薄 一年之际在于春
c.闲适 心旷神贻 慷慨 玲珑剔透
d.行乞 走投无路 迷漫 多姿多采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 地制造不被 的清新。
②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 一个技术人员, 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a.固执 珍重 不是 而是 b.固执 珍惜 不仅是 而且是
c.倔强 珍惜 不是 就是 d.倔强 珍重 不仅是 而且是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b.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c.有时候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镇定自若地飞起逃窜。
d.不知什么时候,世间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b.非常雪白的墙壁,晃得人的眼睛都睁不开。
c.刘老师虽然年过六十,而且身体很健康。
d.经历了千山万水,他千里迢迢地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青神。
二、名句默写(每小题2分,共6分)
6.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7.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的价值不只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这句话跟《论语》中的“ , ”十分相似。
8.诗是有形的,那是“烟笼寒水月笼沙, ”的轻烟淡月,那是“ ,烟草才能没马蹄”的花态草情。
三、语言综合运用(共12分)
9.根据下面波浪线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写句子,使上下文连贯。(4分)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10.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说说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儿童教育上的不同。(4分)
中国人:小时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把饭嚼烂,再喂进孩子嘴里。稍大后,就一勺子一勺子喂,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看到祖母端着碗追着孙子喂饭的情景。吃什么,吃多少,父母说了算,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而对孩子吃饭的吃相却毫不在意:咂嘴喝汤;满嘴含饭,边嚼边讲话;剔牙打嗝;……都无关紧要。
美国人:当孩子自己能拿动刀叉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稍大后,吃什么,是饥是饱,由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从不过问。如果明明不饱,为了贪玩而挨饿,也是活该。却注重孩子吃饭的吃相,吃饭是很讲究规矩:吃东西嘴巴不能发出响声,不能端起盘子放在嘴边,吃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刀叉有响动,就必须向父母道歉。
11.在一个集市上,买萝卜的摊主在喊“刚上市的萝卜,赛过黄鸭梨。”他身边一个买黄鸭梨的汉子,听到喊声,笑了笑,也喊道:“买鲜鸭梨啦,萝卜样的价。”两个摊主的话,幽默有趣。请说出他们喊声的言外之意。(4分)
买萝卜摊主的言外之意是 。
买鸭梨摊主的言外之意是 。
阅读与理解(共32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16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解释下列带点词语(3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去后乃至 相委而去
13.翻译文中加横线句子(2分)
14. 本文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3分)
阅读《吴起出遇故人》一文,回答问题。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5.解释下列带点词语(3分)
昔吴起出遇故人 明日早 方与之食
16.翻译文中加横线句子(2分)
17.这个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3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最后一个顾客》一文,回答问题。
老人将店开在公路边,一开就是。公路边车来车往,却很少有行人下来。店里只卖紫绒花,虽然好看,生意并不好。
15年前,老人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学会了做紫绒花。他把剪得整整齐齐的红毛线用麻绳一根根系紧,扎成球,外面再扎上一层细细的紫绒线。这样,一朵紫绒花就做成了。老人的紫绒花卖得贵,5块钱一朵;而别人摊位上卖的是机器做的,2元钱一朵。但有一样,老人做的结实,除非最后因为太旧了扔掉,那中间捆得紧紧的麻绳,是永远都不会断的。
紫绒花,可以做钥匙链,也可以当装饰。不管摆在哪儿,都一样漂亮。
店里的货终于都卖完了,老人打算今天关门。今天是他70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次做紫绒花球。他太老了,手不住地颤抖,做起紫绒花越来越吃力。他没有多少钱,这最后5朵紫绒花,是他送给自己的礼物。
看看表,已经是下午4点钟。他准备关门。正在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推门进来了。
“请问,您这儿卖紫绒花吗?”女孩嫩声嫩气地说。
“从今天起不卖了。”老人缓缓地说。
小女孩失望地看着老人,指指不远的加油站,说:“我爸爸给汽车加油了,加油站的叔叔告诉我您这儿卖紫绒花。我们是去看爷爷的,爸爸说,爷爷喜欢紫绒花。所以,我想买5朵紫绒花送给爷爷做生日礼物。”
老人看着女孩,心里有些感动。他迟疑着拿出紫绒花,问女孩:“是这样的吗?”
女孩笑起来,说真是太漂亮了。她把花送给爷爷,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小女孩很可爱,一笑两个小酒窝。他决定将紫绒花送给小女孩,满足她的心愿。
“我把所有的钱都给您好吗?”说着,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小瓷罐,将瓷罐底子打开,倒出一堆钢g儿。数了数,2元3角。
老人笑了,说这些钱,足够买5朵紫绒花。小女孩高兴极了,抱着紫绒花跑远了。
关了店门,老人坐到桌前,为自己倒了一杯酒。他正要喝,有人敲门。门口,一个中年男人领着小女孩,说:“真是不好意思,我给您送钱来了。”
一瞬间,老人愣住了。中年男人看着老人,也愣住了。半晌,他呆呆地叫了一句:“爸!”
老人的眼泪几乎都要掉下来,等了15年,他终于等回了离家出走的儿子!15年前,儿子16岁,他砸开别人家的小店,偷走了紫绒花。回到家,他狠狠地揍了儿子,叛逆的儿子从此离家出走。儿子走后他才知道,紫绒花是儿子偷来送给自己的。因为,一次醉酒后,他曾对儿子说过,看到紫绒花,他就想起他去世的妈。儿子走了,老人开始学做紫绒花,并把店开在路边,为的是儿子回来时,儿子第一个看到他。
小女孩高兴地咧开嘴,举起紫绒花,大声说:“爷爷,生日快乐!”
“爸爸,生日快乐!”男人说着,已经泪流满面……
18.选文中最后一个“顾客”是谁?(2分)
19.请概括一下选文中“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20.5朵紫绒花按老人的价格应卖25元,小女孩只给了2元3角,老人为何这么便宜地卖呢?(3分)
21.品味下列加点字的特点(4分)
①小女孩失望地看着老人。
②他迟疑着拿出紫绒花。
22.有人说题目《最后一个顾客》应换成“紫绒花”,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写作(共40分)
六、作文(满分40分)
23.《士兵突击》中有一句话让我铭记永久:每个人心里都开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增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请以“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书写公正、规范。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二
(1―6题,25分)
1.下面加着重号词语的字音和成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皎洁(jiāo) 抽搐(chù) 浩浩荡荡 忧心重重
b.狂澜(lán) 沮丧(jǚ) 相得益张 家喻户晓
c.木屐(jī) 蓦然(muò) 眼花缭乱 如火如茶
d.厌恶(wù) 戏谑(xuè) 来势汹汹 养精蓄锐
2.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b.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
c.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d.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3.请为下面的语句排列正确的顺序,使之前后连贯。(3分)
①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②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③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④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⑤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正确的顺序为:
4.背诵优秀的的诗文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请你在横线上写出诗文原句。(7分)
①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② ,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③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④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⑤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林嗣环《口技》)
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三
一 积累(36分)
1.默写。(16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2),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4)客路青山外,。(王湾《次北固山下》)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河流大野犹嫌束,。(谭嗣同《潼关》) (7)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8)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12)岐王宅里寻常见,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3)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4)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5),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6),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4分)
孤苦( )仃惊慌失( ) 人声( )沸 大相( )庭 3.文学常识填空:(4分)
《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 合称为“四书”。 4. 名著阅读。(3分)
《西游记》的作者是 ,(人名 1分)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 ,(1分),理由是 。(1分) 5、请围绕“亲情”这一主题,仿写两个句子。(2分)
例:亲情是暴风雨中的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为我送来温馨和美丽;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口语交际:(2分)
星期天,小林到西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西流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1分)
答: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1分)
答: 7.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空格14字的限定)(2分)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起设立的爱丁
8. 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回答问题:(3分)
①这幅漫画的创作是从哪则熟语获得启发的?(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批评了现实中的什么现象?(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你对这种现象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不亦说乎(.) ②缀行甚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 ) ④传不习乎 10.翻译。(6分)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在《咏雪》中,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表达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经过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18题。(共12分)到底扶不扶 老太太倒下的时候,吴明真的吓了一跳。
只听见背后“咚”的一声,吴明回过头来,就看见老太太在地下躺着,缩成一团,身子痉挛着,手脚不停地抽动着。
吴明只感觉好笑,这样的诈骗,骗骗别人也就罢了,竟然骗到自己头上,真可笑。要知道,吴明可是这座城市里的老油条了,这个鸡蛋大的城市里,什么样的骗局没见过,调包的,牵羊的,老头老太没事碰瓷的……想归想,吴明还是摘下眼镜,仔细地观察着老太太,只见她全身向一处收紧,再收紧……看着看着,吴明不由得佩服老太太的演技,真像,比不上巩俐,也比得上林青霞了,简直可以去好莱坞竞选影后了。①时候正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这座不起眼的边远小城。烫人的柏油路面,马路上空荡荡的,一丝风也没有。白花花的马路上,老人显得特别显眼。她的四肢,紧紧地向身体中间抱着,双眼紧紧地闭着,
脸上的皱纹一会抽紧,一会放松,嘴角溢出了一丝丝白色的泡沫。那抽动的四肢,那嘴边的白沫,不断地向吴明传输着这样的信号:这位老太太是真的犯病了,不是装的。吴明的手,本能地向着老人伸出去,伸出去。就在吴明的手将要碰到老人肩背的时候,吴明又想到,这样的碰瓷和诈骗,太多了。想到春晚上演的那个帅哥,只因为扶了老人三次,就由开大奔变成骑自行车了。
就在吴明的手,不知所措的时候,救星来了。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出现了。那个胡子,不长不短,一看就是很讨人喜欢的那种。对于吴明来说,绝对是光棍做梦娶媳妇――想啥来啥。吴明一把掏出怀里的手机,开启了摄像装置,急急地对小胡子说,快快,哥们帮帮忙……小胡子明显是讨人喜欢的,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连声说,好好,你扶吧。我给你做个证明,放心吧。吴明把手机交到小胡子的手中,急忙扳住老人的肩膀,让老人靠在自己的怀里,同时用力掐住了老人的人中,一双眼睛不停地向马路上的车辆扫描着。人群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围了一圈。看着几个人的样子,猜测着事故的情由,指手画脚地议论着。
“看这小伙子,多善良!”
“不对吧,这个小伙子,是不是把人撞了,再叫自己的同伙拿手机把这些拍下来,为自己洗去嫌疑呀,你看那个小胡子,就不是什么好人!”
“不是的,老太太已经昏迷不醒了,要是这个小伙子撞倒的,小伙子早就无影无踪了。反正没有人看见,又何必装模作样呢”
吴明哪里有时间去听这些不相干的话,一个劲地掐着老太太的人中。还好,几分钟过去,老太太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吴明也慢慢地出了一口长气,紧张的心也放了下来。
看着吴明额头的汗珠,老太太断断续续地说,谢谢你……是你救了我吧……我的心脏病犯了……药在……老人的手指,指着衣服的下兜,说着老人又大口大口地喘了起来。路边的一个小女孩,急忙把手里的矿泉水瓶递了过来。老人吃了吴明掏出的药,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才终于喘匀了气。
这世间还是好人多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都会反咬人一口。吴明心里这样想着,不禁为自己刚才见死不救的想法而羞红了脸。
围观的众人,这时也明白了真相,议论纷纷地说了起来,“这样的小伙子,真是好样的!”“这样的老太太,也是好样的。该咋的是咋的,总算没有讹诈别人!”
“要是都能这样,马路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了。”也有的人扼腕叹息,摇头不已。
最后,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过来,听说了这件事,也被感动了。自愿带老大娘去医院检查一下,大家更是赞不绝口,感叹着世上还是好人多。
看着出租车驶向医院,吴明心上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他扫视了一圈,又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原来,那个小胡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早已不见了。 14.文中的吴明、小胡子分别代表哪类人(2分)
15.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
16.选文中加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17.选文多处运用了衬托这一表现手法,请任举一例加以赏析。(2分)
18.将小说的主人公“吴明”改为“张三”“李四”好不好为什么(2分)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四
一、 语文基础知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撩起(liāo) 沼泽(zhǎo ) 强迫(qiáng) 污秽(huì)
b、书塾(shú) 嫉妒(jì) 炽痛(chì) 宰割(zǎi)
c、宿儒(sù) 抽屉(tì) 哺育(bǔ) 难堪(kān)
d、衣襟(jīn) 讪笑(shàn) 干脆(chuì) 深邃(suì)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义愤填膺 忘乎所以 杂乱无章 气冲斗牛 一反既往
b、无暇及此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c、狼狈不堪 一泻万丈 荒草萋萋 兴高采烈 恭恭敬敬
d、死而后己 人声鼎沸 抽抽搭搭 来势汹汹 浩浩荡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四字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13 枚金牌中的11枚,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b、 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
c、 过去这个学校不执行“学生以学为主”,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很低。
d、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就做不成什么大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写的一首诗,作者常被称为是“交替性诗人”。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构严谨,作者总领全文后,先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劝说的口吻含蓄抒情,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关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c、《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耳先生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与积累(共18分)
7、古诗文默写。(8分)
(1) ,凭君传语报平安。
(2)夜发清溪向三峡,
(3) ,云从窗里出。
(4)此夜曲中闻折柳, 。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
(6)运用夸张,描写木兰矫健的雄姿和行军的迅速的句子是 ,
。
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好学 ――《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8、对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患记问不若人(担心)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b、迨能倍诵乃止(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c、或在马上(有的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温公尝言(曾经) 当涂掌事( 通“途”,道)
9、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其所精诵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b、迨能倍诵乃止 蒙乃始就学
c、自以为大有所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余闻之也久
10、翻译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
11、选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现代文阅读(共27分)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 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t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t”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t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t”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xx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t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虹 莲 有删改)
12.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4分)
13.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2分)
15.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16、本文(2)-(5)段描绘了四幅塞外春天的图画,分别是 、 黄河开冻图 、百兽嬉春图。这四幅图是按 顺序描写的。(3分)(评分:每空1分)
17、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18、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3分)
19、仔细晶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名著阅读
外祖母痛苦地说:“行啦,全分给他们吧,分光拿净,省得他们再吵!”
“你给我闭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个头小,声音却出奇地高,震耳欲聋的。
我的母亲站起来,走到窗前。背冲着大家,一声不吭。
20、《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 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 。(2分)
21、节选部分描绘了怎样一种生活环境?联系全文,你认为这对阿廖沙成长有什么影响?(3分)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 《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22、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1分)
23、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②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2分)
五、书写与写作(共53分)
24、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请以“渴望得到 ”为题目,选择合适的体裁写一篇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
20xx―20xx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积玉口中学)(答案)
一、 语文基础知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撩起(liāo) 沼泽(zhǎo ) 强迫(qiáng) 污秽(huì)
b、书塾(shú) 嫉妒(jì) 炽痛(chì) 宰割(zǎi)
c、宿儒(sù) 抽屉(tì) 哺育(bǔ) 难堪(kān)
d、衣襟(jīn) 讪笑(shàn) 干脆(chuì) 深邃(suì)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义愤填膺 忘乎所以 杂乱无章 气冲斗牛 一反既往
b、无暇及此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c、狼狈不堪 一泻万丈 荒草萋萋 兴高采烈 恭恭敬敬
d、死而后己 人声鼎沸 抽抽搭搭 来势汹汹 浩浩荡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四字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 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13 枚金牌中的11枚,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b、 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
c、 过去这个学校不执行“学生以学为主”,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很低。
d、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就做不成什么大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写的一首诗,作者常被称为是“交替性诗人”。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构严谨,作者总领全文后,先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劝说的口吻含蓄抒情,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关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c、《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耳先生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与积累(共18分)
7、古诗文默写。(8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运用夸张,描写木兰矫健的雄姿和行军的迅速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好学 ――《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8、对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患记问不若人(担心)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b、迨能倍诵乃止(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c、或在马上(有的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温公尝言(曾经) 当涂掌事( 通“途”,道)
9、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2分)
a、其所精诵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b、迨能倍诵乃止 蒙乃始就学
c、自以为大有所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余闻之也久
10、翻译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11、选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现代文阅读(共27分)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 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t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t”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t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t”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xx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t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虹 莲 有删改)
12.文章划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4分)
13.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2分)
15.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深刻食义?(3分)
12.(3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意思相近即可)
13.(3分)①外表的寒酸与心灵的美好形成对比(或用外表的寒酸衬托心灵的美好)②欲扬先抑(意思相近即可)
14.(4分)隐隐不安(震惊) 别样温暖 (意思相近即可)
15.(3分)希望人人都能关爱别人,并能把这种爱心传递给每个人。(意思相近即可)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16、本文(2)-(5)段描绘了四幅塞外春天的图画,分别是百鸟报春图、 黄河开冻图 、 百花闹春图 、百兽嬉春图。这四幅图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3分)(评分:每空1分)
17、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扬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轻浮”写出了柳絮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
18、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3分)
因为“我”听到大雁嘎嘎的叫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大意对即可)
19、仔细晶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名著阅读
外祖母痛苦地说:“行啦,全分给他们吧,分光拿净,省得他们再吵!”
“你给我闭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个头小,声音却出奇地高,震耳欲聋的。
我的母亲站起来,走到窗前。背冲着大家,一声不吭。
20、《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2分)新课 标 第 一 网
21、节选部分描绘了怎样一种生活环境?联系全文,你认为这对阿廖沙成长有什么影响?(3分)
黑暗污浊、尔虞我诈、充满邪恶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阿廖沙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 《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22、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1分)
23、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②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2分)
五、书写与写作(共53分)
24、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请以“渴望得到__________ ”为题目,选择合适的体裁写一篇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五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②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⑤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①《木兰诗》一文中写出战争的持久,战斗的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写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bǐn栏,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xiǎn榔涑烧,而是将更多 ___ (机敏 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bǐn( )赋 苟日新( ) 坐xiǎn( )其成
(2)“因循守旧”中,“循”的意思是 ____ 。“眷顾”的意思是 __ 。
(3)根据文意,从“机敏”“机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空格处。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名著阅读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歌曲《绣红旗》描绘的是《红岩》中的主人公 ____ 和难友们在渣滓洞里为庆祝 ____ 一起绣红旗的场面。
(2)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的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选段中的“他”是名著《________》中的主人公 ________ 。
四、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团委在七年级开展了“走进父母心灵”主题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2)小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体育成绩突出,他很想参加校田径队,可是父母不同意,假如你是体育委员,如何帮他与父母沟通?
(3)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此次活动的征文启事,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修改。
(a)为了扩大活动内容,增进学生对父母的了解,经校团委研究决定,将在活动期间举办“走进父母心灵”的征文活动,请同学们积极投稿,(b)①并推荐获奖文章在校刊上发表,②而且将邀请获奖征文作者及家长参加“沟通心连心”座谈会,③团委将对征文进行评选。
修改一:(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
修改二:(b)句语序混乱,正确的语序是:(只填序号)
(4)这次主题活动除开展班会活动外,你认为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声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
2.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
4.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
5.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②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的寻找,但是再也没有找到像她这样的一位女性。
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的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着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④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头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⑤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⑥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⑦我至今还记得,所有的同学把头转向的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片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走上讲台,那一天是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
⑨对我来说,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向水面,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⑩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我不是轻轻的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就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着看着我,说:“你进来坐一会儿。”
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我的六个作文本。她把这六个作文本一本一本的摆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第一本,我们先不说内容,单说你的这些作文里的字,就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个作文本,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个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第一本里你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进行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的漫长的人生之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1.作者回忆了与语文老师有关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分析第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4.品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的砸向水面,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5.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在除了还能听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外,其他人多是赞美声,你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呢?
六、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惟吾德馨(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
(3)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 (4)有仙则名(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七、命题作文
题目:我找回了 (自己、自尊、自信、友谊、快乐、母爱……)
要求:(1)请补全题目再写作。(2)叙事具体,描写生动感人,表达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六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1~7题,26分)
1.按要求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共7分)
(1)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2)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6)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分歧(qí) 憔粹(cuì) 尴尬(gà) 一字不露
b.嘈(cāo)杂 屏(bǐng)息 酝酿(niàng) 鸦雀无生
c.啜(chuò)泣 葱茏(lóng) 俘虏(lǔ) 头晕目眩
d.顷(qīng)刻 点缀(zhuì) 静谧(mì) 两全齐美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看到四岁小侄女模仿《甄执》中人物的表演,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阳春三月,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花枝招展,嫩叶满枝,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远方的早春客人。
d.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与文学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这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产生极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_____,轻轻地飘在空中;______,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______,来来去去;______,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①有的像羊群②有的像羽毛③有的像一床大棉被④有的像鱼鳞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
6.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西游记》描写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赢得了人们的深深喜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出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孔子编撰。
c.《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写景虚实手法同时并用,使景物形似神传。
d.《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它犀利地讽刺了皇帝的自欺欺人以及大臣们的虚伪,还告诉我们应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
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
她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选自《繁星》(一三七)
【材料二】野猪,马与猎人
从前,野猪和马常常在一起吃草,但是野猪经常使坏,不是践踏青草,就是把水搅浑。马非常生气,一心想要报复他,便跑去请求猎人帮忙。猎人说除非马愿意套上辔头让他骑,才会帮助马惩治野猪。马报复心切,就答应了猎人的要求。于是,猎人骑在马背上打败了野猪。然后又把马牵回去,拴在马槽边。马终于成了被猎人奴役的工具。
选自《伊索寓言》
①材料一冰心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材料二这则寓言揭示了怎样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6分)
【材料一】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4分)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做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8~24题,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8~9题。(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8.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0~14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为__________(2)是知也是_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4)满则覆覆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4.回答下列问题。(3分)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选文,完成15~19题。(10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5.请给选文加上一个小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描写春花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三种树的位置能交换吗?为什么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两句描写春花的诗句来。(本册课本的除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20~24题。(15分)
蔷薇几度花
⑴喜欢那丛蔷薇。
⑵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⑶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⑷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⑸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⑹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⑺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⑻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⑼“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⑽“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⑾“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⑿“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⒀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20.第⑸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3分)
“记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⑻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5题,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淡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文从字顺,突出中心;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1.(1)把酒话桑麻。(2)为有源头活水来。(3)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4)山光悦鸟性。(5)惊起一滩鸥鹭。(6)可据理臆断欤?
2.c。
3.d。
4.b。
5.c。
6.(1)b。(2)①(意对即可)示例:要脚踏实地,丢掉幻想,勇敢面对现实,在现实中求进步。②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对他人宽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想去报复他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写出基本意思即可)
7.(1)阅读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都很重要。(“阅读重要”1分;“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1分,只答个人或民族不得分。)(2)①示例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示例二: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美丽人生(符合标语要求即可。要求根据材料,从“多读书,常读书”和“读经典”两方面的任一方面拟写,否则不得分。)②示例:童将军(童老),你好!久闻您喜好读书,非常敬慕。我校即将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主题活动,想请您去做报告,为全校师生指点迷津。我们恭候您的光临!(2分,语言得体1分;突出活动主题1分。)
第二部分:
一、8.(1)深秋晚景图。(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9.(1)题目就点名了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夕阳西下”;(2)抓住“断肠人在天涯”这一主旨句,因漂泊在外思念家乡而极度悲伤。
二、10.(1)为:是。(2)是:这。(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覆:翻倒。
11.(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12.―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3.态度、学(学习)、思(思考)。
14.(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器)的特点。(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三、15.春花图;花争春;春花争春图。
16.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17.“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18.不能,因为此句是与下文的内容相联系的。
19.示例:(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20.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21.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22.记叙的顺序是插叙。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的评价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此为唯一答案,若学生将“我自轻盈我自香”也答出,该题不得分)
23.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答对3点即可。)
24.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①赞成第一种看法;②赞成第二种看法;③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①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给1分;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给1分;③表述准确,语言流畅,给1分。)第三部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七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语文的功底来自积累。半期来你读了不少优秀的文段,一定记住了不少好词佳句,你能根据句中前后所给词语的提示,写出所缺的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吗?试一试,并把它写好。(8分)
10月16日下午三时,蓦( )地一声巨响,浩瀚( )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这zhèn( )撼世界的惊雷向人们宣告:中国人民任人欺líng( )的时代结束了!
2..但在这首诗发表时,我突然心血来潮,便在下登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
言简意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和压迫穷人的人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划线的语句可以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写法和注音全对的一组( )
a.戏谑(xuè)煞费苦心(shà)b.寂寥(liáo)乐以教和(lè)
c.虐杀(nüè)苦心孤旨(zhǐ)d.揶揄(yē) 不辍劳作(chuò)
(三)背诵优秀的诗文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请你默写下列各篇中诗句,从以下8句中任选6句默写正确即可得满分。每错一字扣0.5分。(12分)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木兰诗》中描写边塞恶劣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日中不至,_____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____。(《世说新语》二则》)
(四)读书不能光靠课内,课外也得努力。(4分)
13.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课外“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请你将本学期课外读过的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的梗概(或大体意思)写出来。(50字左右)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检查一下你的运用能力。
1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如: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2分)
标语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语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写句子(2分)
例句: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
仿句:我坐在教室突然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听话听音,例如邻居说:“你家小华真刻苦,每天晚上12点多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她在弹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忆读书》(8分)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8.作者说“读书好”,从上文找出能表明“读书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要求大家“读好书”,从上文看,作者的好书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还教给大家选择好书的方法,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23.从选文中摘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24.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了上面文段,请你谈谈懂得了哪些学习方法或者哪些修身做人的道理?(至少说出两点)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①外婆的背弯了――外婆老了。 (每小题2分)
②老外婆在世时,曾听她说,外婆的背年轻的时候硬朗的很,根本不弯。
③外婆总是弯着背剁猪草,喂猪;弯着背插秧,种菜;弯着背洗衣,做饭;弯着背在寒风中挨家挨户收废品;弯着背担着粮食送到工地……
④外婆的背一天天弯了。不懂事的我却把它当个滑梯,一次次爬上外婆的背,又一次次从上面滑下来。我高兴地笑了,外婆也笑了,外婆的背在笑声中更弯,外婆的背――铺满爱的摇篮,外婆的背弯了,但她却从没向生活弯过背,低过头,她弯曲的背上站立着坚强和毅力。
⑤外婆的背虽弯了,但在我眼里,它却是高高挺立的人生路标。
⑥外婆的背,弯而不挠。
27.第①―②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表现手法。
38.第③自然段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外婆______
_________的特点。
29.第④自然段表现了外婆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外婆的背给“我”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外婆的背,弯而不挠。“弯”是指________________,“不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1.给选文确定恰当的标题是 ( )
a.我的外婆 b.外婆的背弯了
c.路标 d.我和外婆
(四)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3.诗文首联与颔联写景角度有何不同?首联通过写景展示了杜甫的何种境况和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作文(30分)(以下两题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1、同学们,进入初中你或许感到初中的课堂非常有趣,请你以“一次课堂享受”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记叙自己一次课堂享受的过程和感受。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许多闪光点……请以“为自己喝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八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教学计划
一、试卷命题情况分析:
试卷共考察这几个方面:一,书写。二、语文知识积累。考察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三、现代文阅读。一篇课内的,一篇是课外的。四,古诗文阅读。考察课外诗词理解能力、考察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对比理解能力。五,作文。
二、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的看拼音写汉字是课文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字词,大部分学生能够全部掌握,极少数没有完全答出来,证明上课状态极差,不听讲。第2题,结实文言字词,是通假字的学生极易忽略写出“通”哪个字,导致失分。古诗文名句填空基本没有问题,掌握还算牢固。名著阅读也比较简单,考察的不是很细,也不难,粗略的阅读就应该完全可以答出,但是出乎意料,学生对于名著知识掌握的一塌糊涂,课外阅读是一句空话。现代文阅读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会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学知识死板,不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学生审题能力太差,第7题,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朗士续写故事,很多学生想象不符合情景,天马行空乱写一气。课外现代文阅读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语言表达能力太差,组织语言表述感情还有很大差距。古诗文阅读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基础掌握不牢固,衍生的课外文言字词不会翻译,课内外不会结合,分析能力差。写作出现的问题是选材老套,缺乏写作技巧的指导,没有真情实感,不会运用细节描写,文章干枯没有活力,审题不仔细也是作文十分的大敌。
三、今后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对考试情况的分析,明确今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1.继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严格把关要求背诵的古诗、课文和段落,使学生牢固掌握。
2.注重相关知识的链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做好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3.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学习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既重视课内阅读,也要重视课外阅读,从点滴做起,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有所提高。
4.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和指导,在作文教学方面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学生篇九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9分)
1.下列词语是广告设计的谐音仿词,请改正用错的字,恢复其本来面目。(4分)
(1)衣衣不舍(某洗衣粉广告)( )
(2)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 )
(3)鸡不可失(某烤鸡店广告)( )
(4)万事具备(某房地产广告)( )
2.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吗?(反问)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 拟人)
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
b、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c、 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
d、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古诗文默写。(8分)
(1)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2)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_______________。(《童趣》)
(3)《论语十则》中写曾子每天从以下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4)写出古诗词中你喜欢的连续两句描述优美景色的句子(课内外均可):
二、阅读(59分)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此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5.用“/”给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分)
6.这则故事表明子罕是怎样的人?(5分)
(乙)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7分)
终身食鱼
汉刘向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郑相:郑国的宰相。
7.解释加点的字。(3分)
(1)馈:________ (2)嗜:________ (3)故:________
8.郑国的宰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丙)阅读文言文, 完成9――11题。(11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之狐。狐曰:“子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②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无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③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子:你 ②长:掌管,统治 ③走:跑
9、解释加点字:(6分)
①子无敢食我也 ( ) ②天帝使我长百兽( )
③是逆天帝之命也( ) ④虎以为然 ( )
⑤故遂与之行 ( ) ⑥兽见之皆走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11、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什么成语?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2分)
(二)诗歌鉴赏
12、熟读下面这首诗,从诗歌内容和修辞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少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①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①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点一盏灯
刘墉
今夜,我为你点亮门灯,因为实在太晚了!
我知道那盏小小的灯,不可能照亮你漆黑的路,但是我不由得将它点亮,告诉你在家中有着许多悬念的心。
是的!那是许多悬念的心,大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看电视、聊天,但是每个人的耳朵都在门外,每一双眼睛都情不自禁地向门口瞟。
直到你的脚步声,在前门石阶上出现,那许多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你说打电话时家里正占线,因为歌剧团等着你伴奏,所以没再拨;练完则急着赶车,心想不久就能到家,便也省了。
这番话听来似乎有道理,问题是,你有没有想到亲人悬念,可不是只悬念一下,就不再悬念了?那是一直地念,且愈念愈焦,愈悬愈高的?这许多颗心,竟不值得你多拨几次电话吗?
其实我不应该苛责你,因为那是许多年轻人都犯的毛病,他们只顾自己玩,很少想到以父母的心来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是父母,当然没有所谓的“己所不欲”,也便难免将这些牵挂痛苦施之于父母了。
记得我在你的年岁,每次读到《孝经》或《论语》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都心想孔子说得有点过分,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大家是独立的个体,也当然有自主权。
但是今天,再看到这两句话,感觉就不同,我坚信:当孔子说的时候,他一定已经有了孩子,因为只有自己经历到看见子女受伤的痛苦,以及对出门在外的孩子的悬念之后,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为什么子女爱父母,似乎总不如父母爱子女的多呢?因为他们对父母的牺牲与奉献,远不及父母所给予的。你应当记得我在《点一盏心灯》那本书里讲的故事。
一个原本对邻人漠不理睬的主妇,偶然听见邻居孩子的哭声,又见一股浓烟从邻人的屋里冒出来。当她冲进去将孩子抱起时,原本不怎么大的火势突然扩大了,使她几乎陷身火窟,从此,她居然对那救出的孩子特别关心。而当人问她原因时,她说:“因为我差点为这孩子送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