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生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2、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要尊重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笑笑今天过生日,她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她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学中做
1、提出问题。
(1)老师想在班级中设立一个图书角,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书了,你们觉得这个主意好吗?那老师想知道你们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图书呢?
(2)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到底听谁的好呢?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帮老师解决?
2、小组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你想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2)小组调查:先在小组里调查,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看的图书,由组长负责记录。
(3)小组汇报:你们组是怎样进行调查记录的?组里共有几名同学?调查结果是什么?
(4)在各组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汇合成了全班的调查情况。形成同学们喜欢图书情况的统计图。
有什么方法能一下子让人看出喜欢哪种书的人数最多呢?
我们还可以把张统计图换成统计表的形式,大家能更加清楚地看出调查的结果。
(5)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及统计表。
用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是统计图,用数字来表示统计结果的是统计表。
(6)分析统计结果: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果让你为班里去买书,你怎么买?说说你的想法。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二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 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 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 28 个西瓜,第二组摘了 34 个西瓜,第三组摘了 22 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 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 、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 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 笔算 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 84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
师:数学问题呢? 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 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 90-58 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 90-58-30=
三、巩固练习
1 、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 、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 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四
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投影显示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3)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二、探索新知:
(一)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 ,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列算式表示出来。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4 ……商
除数……2╯ 8 ……被除数
8 ……2 和4 的积
(三)学生自主解决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自主练习第1题。涂一涂。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四、全课总结: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15÷3
4 ……商
除数……2╯ 8 ……被除数
8 ……2 和4 的积
教后反思:
1、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老师还没有讲解时就已经知道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且运用灵活。
2、生仍然不善于提问题,今后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课题 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4计算。
巩固表内除法竖式的练习。
2、自主练习5魔术箱。
动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6。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画面上的信息,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4、自主练习7.8。
这是两个实践性的问题,先让学生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聪明小屋。
练习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成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算式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算式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数一数
1、教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用几个几个数的方法,列出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2、教师提问:每人发2本练习本,要准备多少本?
3、揭题:连加太麻烦,研究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活动二:数一数,列一列
1、示儿童乐园,提出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2+2=8
3+3+3=9;4+4+4+4+4+4=24;1+2+3=6
3、教师介绍用乘法表示第一算式:
2×4=8,以及它各部分的名称。
4、由学生选择后三个的一个,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5、讨论1+2+3=6?为什么不能列出乘法算式。
活动三:找一找
1、找一找身边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
2、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试做,引导学生说一说3×4中4从哪来的?
活动四:
小结:乘法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六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电子白板的使用。 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索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册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作为平面图形家族一员的平行四边形却是第一次出现。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四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将
来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又对长方形、正方形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虽然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体验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活动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变魔术吗?
(生自由回答。)
师:现在老师要变魔术给你们看一看。
(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教具,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反复做几次。)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跃跃欲试。)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师:同学们,你们可以亲自动手做一做。你在拉动时注意观察拉动后的长方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新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教师在小组内随时指导。)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发现长方形拉动后角不再是直角了或是角的大小变了,但边的长短没有变。)
(2)以小组汇报方式在全班反馈:新图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描述新图形的形状。
(学生语言表达不一定清楚,但只要意思对,教师这时都要给予鼓励。)
(3)你们知道长方形变化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回答。这时有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是平行四边形,如说不出教师可以直接揭示。)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体验、小组交流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2.说一说
(1)师:这样的图形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儿?
(给学生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是为了有较完整的思维,小组交流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2)小组形式汇报反馈。
当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时,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鼓励他把话说完整。
(3)课件演示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感到平行四边形离我们并不远。)
3.画一画
(1)师:你们想把刚才在生活中找到的这些平行四边形在点子图中画出来吗?
(2)出示附页3中的点子图。学生动手画一画。
(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随机指导。)
(3)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评价中自我反思。)
4.拼一拼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1)师:现在我们来做拼图游戏,用你们手中的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认识的平行四边形。
(2)生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用多种组合拼出平行四边形。学生拼图过程中可以与同伴随意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以上的数学活动,可能已经疲劳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此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拼一拼,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实践作业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图形――平行四边形,并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找到它。请你们对生活中物体再进行观察,去找一找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图形。
〖案例点评
本案例中,教师借助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之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然后再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又通过演示课件使学生从实物情境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并在头脑中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八
数学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倍的逆向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今天的天气真不错,老师带大家一块去花园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好吗?这几天天气真好,空气清新,我们一起到美丽的花园去看看吧!
二、问题探究
1. 理解图意(出示挂图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花园,大家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汇报
2. 提出问题
3.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呀,根据收集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说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问题。
4. 解决问题
⑴师:如何解答这些这些问题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独立解答问题。你们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呢?
师:这二个问题谁来解答?
4、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观察一幅图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师: 刚才在大家的问题提得真好,解答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老师再考考你们。
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73页。
师:一起解决。谁先来说说题意。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4题
第1、2题:画一画,算一算。
完成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生汇报
师:同才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小组有哪些获?
第4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师:老师这儿有两条绳子。一条是红绳,一条是黑绳。请你们先估计它们大约有多长?
师:再量一量实际有多长,然后解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做完,再反馈)
师:除了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以黑绳的长度为单位,量一量红绳的长,量的次数就是所求的答案。)
生读题
五、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不错,谁来说说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具袋、、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 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 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二年级过生日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知1分米以及1毫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想要写好字,全靠它帮忙。”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铅笔。
师:铅笔是我们学习的伙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1分钟)
出示一支铅笔。
师: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估一估这枝铅笔大约有多长?
请2~3名同学起来说一说。
(2)量一量(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知道铅笔到底多长该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请大家将答题卡拿出来,第1题中的铅笔长度与老师手中的
铅笔长度是一样的,量一量并将问题填写完整。
师:这支铅笔有多长呢?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
师: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10厘米也可称为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全班齐读。
师:那我们用用什么符号将1分米与10厘米联系起来呢?
生:1分米=10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dm=10cm。
全班齐读两遍,并板书。
师:所以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说是1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
(3)找一找。(3分钟)请3名同学说一说即可。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是1分米吗?生1:从1刻度到11刻度
生2:从5刻度到15刻度。
……
小结:尺子上只要长度是10厘米的就是1分米。
(4)比一比(2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1分米记住了。要请拇指和食指来帮忙了,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分米。拿掉尺子,注意保持手指之间的距离不变,跟你的同桌比一比。
师:好,再用尺子量一量,将这1分米放进我们的脑海。闭上眼睛,记住这个1分米。
(5)联系生活(2分钟)
请2~3个同学说一说
师:拿着这个1分米,想一想,在我们的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生:开关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粉笔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运用1分米。(3分钟)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1分米,找一找。
生:拇指与食指伸直后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大拇指与食指伸直的这个距离称作:一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一拃的长度越来越大。比如老师的一拃就比你们
的一拃大。所以我们应该说是小朋友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师:那现在就用我们的一拃测量下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生: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分米。
生交流汇报。
(7)探究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5分钟)
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个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我们也都知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是吧,那现在咱们来看看这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吧?谁来猜测一下?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猜测的?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下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示范:在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注意要对齐,要一个接着一个。
故意错误示范,让生来订正。
请两三名同学上黑板进行活动,并让其他学生统计已经贴到几分米了,可以换成几厘米。
得出结论: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是1m=10dm。并板书
2.认识毫米
(1)说一说(2分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请你用尺子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生:铅笔的长度大约6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7厘米。
师:怎么会这样?那是6厘米准确呢还是7厘米准确呢?
生:两个都不准确。
师:其实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理米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它就是毫米。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0刻度到1刻度之间,会发现有很多的小格。
师:其中的1小格就是1毫米。2格就是?3格呢?
(2)感知1毫米(2分钟)
师:同学们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让我们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用手比划出来,感觉如何?
生:1毫米太小了。
(3)联系生活(2分钟)
师:是啊,1毫米实在太小了,像老师手上这个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再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大家拿出1角的硬币,再次感受下1毫米。将1毫米也放进脑海。
(4)厘米与毫米的关系(2分钟)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让生说一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数一数。
全班一起数一数,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是1cm=10mm。
(4)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2分钟)
师:那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后,你能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了嘛?
生: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4毫米。
小结: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加精确了。
3.排一排(2分钟)
今天我们新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加上之前学的米和厘米一共有4个长度单位,谁来帮它们排排队呢?
从大到小: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小到大:毫米、厘米、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就要懂得运用到生活中,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单位换算
7米=分米
3厘米=()毫米
90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5dm=()cm
70mm=()cm
2.请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旗杆的高度大约是8()
一本新华字典厚度约6()
橡皮擦的厚度大约11()
师: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生: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分米。
师:为什么不填其他的单位呢?
生:3米太大了,3厘米太小了,3毫米更不可能。
师:对了,所以填对单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填错了,会被笑话的。
其他题目直接让孩子说一说该填什么单位。
3.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
出示一段话,教材35页中一段淘气的日记: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①由老师读一读,在错误的地方故作惊讶,让学生发现问题。②同桌讨论一下,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改呢?
③请同学指出错误之处,大家一起判断改得对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学会了量小物体的长度及单位间的换算。
五、板书设计
分米(dm)毫米(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