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中班(4篇)

2023年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中班(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5:06:36
2023年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中班(4篇)
时间:2023-01-08 05:06:36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中班篇一

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独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之后还可以将口音特别重的学生(谢欣钰),单独发送标准录音,让他们先听再跟读,再自己朗读,最后录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中班篇二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一节课的内容竟然没有上完,说明:

1、环节不紧凑,在一个问题上扩展的太远。

2、随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发出来的问题上扯得太远,想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不高效的。

3、条理性不强,思维混乱,没有重点。

4、对教材的理解片面,没有一针见血的点中要害。

5、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应向庞春燕、刘雅君、张邦富、张梅恒、张勇、赵晓伟等老师多多请教。

6、对五年级教材缺乏整体把握、还没有融会贯通。应加强研究与学习。

恳请到家批评指正,多提缺点和建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中班篇三

语文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更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李怀远老师所执教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认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的课就像一杯真正的没有任何香味的水,自然、和谐、不事雕饰地美。

1.教学内容简约。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我想,课前李老师肯定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只有课前在“深入“上下了工夫,课上才能做到“浅出”。李老师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最主要的五大块,每一块都设计了具体要落实的学习任务,如:

(1)读出下面的词语;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4)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5)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都以“闯关”的形式进行,内容简约,重点突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了不得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浮光略影。

2.教学过程简化。李老师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五大块,实施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条理很清晰,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复杂深奥。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重点也就更突出了。

3.教学媒体简便。众所周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时使用不当,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用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李老师只用了幻灯展示了季羡林爷爷的生平介绍,苗苗和季羡林的人物形象,以及“闯关”的问题。没有五花八门的动画,最主要的还是靠粉笔在板书。

4.教学语言简洁。李老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都做到了精炼、简洁、准确。如:当学生对究竟“是谁背的忘不了”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时,教师说“你觉得怎么理解好”,委婉地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给出固定答案,学生怎么理解都行,因为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又如:当教师让学生思考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时,有个学生的问题很简单,教师没有说他回答得不好,而是说“这个问题如果你不问他,你知道答案吗?”学生很快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时教师又说“那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学生说不要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学生自己明白了,采访时要提一些分量重,只有被采访的对象才能回答的问题,不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题目就免了。执教者避免了啰唆杂乱,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真实、朴实、简单、高效,便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了。这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望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去共同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中班篇四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