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与学的活动中,沟通是否有效,是学习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性因素。这种“鸡同鸭讲”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的其他场景中屡见不鲜:当你抱怨家务太繁重时,对方却觉得你是不想为家庭付出,其实你仅仅是宣泄一下劳累的感觉;当孩子在你做饭时一直捣乱,他们真的不是没有眼力劲儿,不知危险,而是简单地想要参与到做饭的活动之中;当学生做不出或听不懂一道应用题时,有可能只是不知道题目中一个词的意思,而你肯定会就这道题涉及的原理进行讲解……
第一种情况可能引发夫妻间的大战,第二种情况可能迅速点燃一位劳累的老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一通责备之后,只会让不明所以的孩子变得胆怯,不敢再产生想要探索的愿望。第三种情况的结果就是,老师一波辛苦的讲解,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学生不仅无法学会这道题,甚至会对整个科目望而生畏。
作为学渣的曾经的我,太明白这种感受了。第一次不想学数学的想法就是在四年级产生的。而“罪魁祸首”就是——应用题!原谅我的无法与时俱进,没办法用什么“解决问题”这一名词来取代“应用题”。“应用题”简直就是我整个小学生涯的“恶魔”!更严重的是,这“恶魔”让我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又让我对学习产生一种自卑,这种自卑又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否定,这种否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我很笨,对待学习和思考我永远都无能为力。自然,这种自我认知的负面评价让我的思维永远处于混乱之中,因为我每次思考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就是这句话——你很笨,这个问题你根本想不清楚,无法解决。
随着中学学习难度的加大,这种感觉就不再是一种感觉,而是变成了自己性格的底色,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毁灭性的负面影响。
其实,小时候自己经常纳闷:我只想知道题目中“盈利”是什么意思,老师为什么一直在讲“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呢?这个公式我早就记住了,可老师怎么又开始数落我们不认真学习了呢?为什么不讲清楚在这道题中怎么运用这个公式呢?
其实,所谓的个性化教学,不是字面上的一对一教学,而是教师多倾听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在一个班级中用学生产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没有掌握公式的学生是一类;不明白题目中某个词,但是理解了公式的学生是一类;不会运用公式的学生又是一类……一道题,如果教师能这样去研究学生的需求,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讲解”,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能彻底学会这道题的。
教师也不需要在所谓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上费太大功夫,只是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多想想自己也曾经是从小学生成长起来的,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总结、去研究!
今天突然明白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那就是不要再觉得自己很笨。不要再让不符合实际的评价来禁锢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