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促悟,感受哈尔威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答记者问
【教学准备】:ppt课件 音频、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段海难电影片段。【播放视频】
2、谈话:电影中的这艘船叫泰坦尼克号,194月15日,它在纽芬兰海域撞上了冰山,船上当时有多人,除了几百人逃生,其余1513人全都葬身在了冰冷的海水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海难的文章,它的结局却和刚才的情况相反,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1、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2、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思想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代表作有《九三年》、《笑面人》、《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等。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2、谈话:看来大家预习的很扎实,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会思考、会学习的孩子。老师课件上出示的是一份法国海事法庭的事故调查表,下面老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替调查员完成这个表格。
2、出示表格,学生快速完成。【课件出示】
3、交流后小结:61人中60人获救,这样的结局确实与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大不一样,看得出大家也急切的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让我们从“诺曼底”号幸存者乘客布朗,大副奥克勒福,水手克莱芒三人的口中寻找答案吧。
四、创设情境,答记者问
事故发生后不久,身为法国“真实”报社记者的我,奉命采访了乘客布朗,大副奥克勒福,水手克莱芒,【课件出示采访问题】
1、采访乘客布朗
(1)请问那天天气状况怎样?
(2)请你简要说说被撞时的情形?
(3)那么被撞后船上是怎样的?
2、采访大副奥克勒福:
(1)刚才听布朗先生说,船被撞后一片混乱,那为什么后来又变得井然有序了呢?
(2)教师提示:从对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方面回答。
3、采访水手克莱芒
(1)听说你是最后一个被救出的,请你说说你被救出后的情形?
(2)教师提示:从课文最后对哈尔威船长的动作描写进行分析。
五、句段赏析,感悟品质
1、通过对他们三人的采访,我们终于知道是船长改变了一切,我们真该感谢船长!那课文中哪些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最让你感动呢?
2、学生自己找出后,说说理由
3、指导朗读
4、看来雨果先生的这篇小说的确感动了大家,也包括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刻画了怎样的船长形象呢?(沉着冷静、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勇于决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敢于牺牲……)
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此时此刻,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请你按照“实话实话”节目的做法对哈尔威船长说句心里话。
2、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说说古近中外为着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英雄。
3、教师小结: 大家说得很好,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心中的英雄?
4、【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解说
5月12日,里氏8级地震侵袭了四川汶川,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四川德阳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一个伟大的英雄立刻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护住了4名学生,4名学生都活下来,而谭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0月24日,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为了救落水儿童,不顾个人安危,更不顾江水险恶,搭人梯救人,10分钟内,陈及时、方招与何东旭三人先后落水丧命。
七、教师寄语,总结全文
八.课外作业
搜集古近中外为着理想和信念牺牲的英雄的感人事迹.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从哈尔威船长身上感悟镇定自若、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学习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音乐导入 :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大海孕育着万物,体现了博大,展示着宽广,昭示着伟大,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可是,提到大海,人类似乎永远也摆脱不掉一个虽不愿触及却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话题――海难。(展示部分海难图片或者录像片资料)
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浏览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节数,划出体现时间进程的词语。
1.,试一试,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仿一仿,分小组模拟小说中的某一片段,稍做准备,然后上台表演。
4、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语文活动:实话实说。
“诺曼底”号沉没了,请你作为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获救者,以便进一步了解“诺曼底”号沉没的情况。
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记者;一方为“诺曼底”号获救者;
2)记者方要紧扣这次海难设计一些问题;“诺曼底”号获救者依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想象作出合理的回答。
3)主持人由学生推选。
组织学生对双方的活动过程 进行评价,教师小结。
四、合作探究:
1、《“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试作简单分析。
2、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他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哪些地方?
五、拓展迁移。
1、记者访谈。假如你是当年“诺曼底”号上的一名乘客,今天有记者向你问起当年的事情,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2、 请说出你听说或读过的英雄人物的的动人故事。
3、 讨论:什么样的行为称为“英雄行为”?
六、布置作业 :
1. 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
2、给哈尔威船长写一封信,表达对他这种行为的看法。
[诺曼底号遇难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者雨果,学习写读书笔记
学生学习过程:
一、展示资料,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查阅到的资料,教师再用幻灯片显示作者资料)
雨果,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是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以及许多政论和演说稿。
二、实践活动复习课文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堂课,让我们荡起双桨,驶入英国历史上的193月,一起去探听一个雄壮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诺曼底”号遇难的30年之后,在海底沉睡了二三十年的“诺曼底”号被打捞出水,有关“诺曼底”号的种种传闻又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我”当时是法国“真实”报社的一名记者,于是“我”采访了四个亲身经历了“诺曼底”号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分别是乘客布朗,大副奥克勒福,水手克莱芒,工头哈克斯,向他们询问了四个问题。现在你们就是他们四个人的化身,请就采访的问题进行一一回答。
(1)问乘客布朗:请你概括地介绍一下“诺曼底”号遇难的全部经过。
教师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角度概括介绍。
(2)问大副奥克勒福:你认为在“诺曼底”号事件中,“诺曼底”号应承担责任吗?为什么?
教师提示:从航线、性能、航速、驾驶状况等方面把“诺曼底”号与“玛丽”进行比较。
(3)问水手克莱芒: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你眼中的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应变、以身殉职的?
教师预想回答:简要概括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抢险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消除惊恐,强调把60人都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无险情,算计抢险时间~严肃纪律,先救妇女儿童~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屹立舰桥,沉入深渊。
(4)问工头哈克斯:哈尔威船长让你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至少要从课文中找出三处进行分析。)
教师预想回答:主要找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例如:
①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②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③ “他把每一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明确任务,分组讨论学习自选问题,记录员记录讨论学习的内容。
3、汇报人向全班汇报本组问题讨论学习的成果,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
三、教师主持小辩论: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这句话来看,作者认为哈尔威船长虽然最后选择了与一起轮船沉入了大海,但是他仍然不失为一名英雄。你认为呢?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来阐述你的观点。
反方辩论。
2、教师小结:明确“英雄”的含义,引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更深刻的思考。
五、教师总结:
1、同学们:在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中,我想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不停地放纵奔流着,我们时而被震撼,时而被感动,甚至更有一种激情在澎湃,那应该是一种英雄的意识,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这些感情的体验都来自于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把对课文的理解介绍一下,在写写自己的感受,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构成一篇很后的读后感,对照自己写的读后感,找找不足之处。
2、读读优秀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3、我们应该感谢法国大作家雨果,是他利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殿堂中美好形象,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但愿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帮你推开这扇神奇的大门,亲近文学,多读文学,读好文学。
[诺曼底号遇难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解救乘客,由于他的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力的崇高形象。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教学重点:
感受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力的崇高形象。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电影资料和歌曲资料,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品质。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画面和主题曲《我心永恒》,导入新课。
七百多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地葬送在冰冷的海水中,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仅要思考,悲剧能否避免?或者尽可能的减少生命的损失?就让《“诺曼底”号遇难记》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可以相互补充,熟悉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三、分组学习,文本探究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负责调查事故情况和发生原因、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旨和作者寄寓的思想,各大组再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一些小问题(包括自己准备的思考题)
(一)、事故调查组,探讨如下问题:
①“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航的?
②“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肇事方是谁?
③事故发生时,现场情景是怎样的?
④船上六十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是如何获救的?
⑤船上的人都获救了,为什么船长却牺牲了?
(二)形象分析组,探讨以下问题:
⑥在海难发生的紧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果断地指挥救人的?
⑦哈尔威船长为什么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
⑧哈尔威船长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最令你感动的片断朗读,并说出你的感受或欣赏理由。
⑨假如你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在生死存亡的瞬间,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三)文本探究组,探讨以下问题:
⑾、作者对哈尔威船长的评价如何?为什么这样评价?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⑿、小说通过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⒀、你从文中另外读出了什么?联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四)、讨论、交流
1、先请事故调查组陈述事情经过,宣布调查结果及依据。
2、情境朗读,感受遇难现场氛围。
3、讨论、交流问题,要求学生注意广泛联系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加以佐证,注意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的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认识到“面临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四、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缅怀英雄。
挑选四人分别扮演哈尔威船长、机械师、大副及叙述人,表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遇难 抢救
获救 牺牲
[诺曼底号遇难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船长的英雄品质。
2、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词语,理解“大雾弥漫、惊恐万状、势不可挡、吼喝、猝然而至、威严、井然有序、悲壮、舍己救人、巍然屹立、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独立识字学词,认字8个,写字11个。
4初步感知用情节曲线表示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朗读82页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面对危急时刻,该怎么做呢?今天一起来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学生介绍有关雨果的信息,了解作者。
二、生字词学习。
1、借助课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尤其是难读的外国的人名和地名。
2、找到“剖开、 灌、蓦地、须臾”这些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和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事件的情节。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说讲的是什么? 要求同桌的两个人互说一遍。比比看谁说得好。
学法提示: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只要说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可:时、地、人、事。
2、出示金钥匙:每件事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的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每一个起伏就是故事的一个情节,这些情节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用曲线的起伏来表示,这就是情节曲线。我们一起为这篇课文画出情节曲线。
遇难--灾难--组织逃生--最后20分钟--牺牲
四、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船长的英雄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英雄品质。
2、通过学习人物的语言行动理解人物思想品质,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 灾难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请大家把课题读得沉重些。
二、品读课文,体悟船长的英雄品质。
(一)认识灾难。
1、翻开书76页,迅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课件相应展示。
2、适当指导朗读。
(二)、人群面对灾难。
1、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立时立刻,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件)
2、适当指导朗读。
(三)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品质。
1、灾难已经够可怕的了,但人类的自私自利更可怕,再这样乱下去,只能是船毁人亡了。这时,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了,是他救出了所有的人,他就是--(哈尔威船长),让我们再次呼唤英雄的名字。
2、在这次组织逃生的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用简洁准确地词语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在旁边作批注。
3、交流并相应板书:舍己救人 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忘我、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机智、沉着、关心弱小、忠于职守。。。。。
4、适当指导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5、面对巨大的灾难哈尔威船长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井然有序,灾难也因此却步,死神也悄然逃遁。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哈尔威船长,他。。。。。。(出示课件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的吗?(还在形容人的心情) 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1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1)
2、雾越来越浓了……(3)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6)
4、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7)
5、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47)
对,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衬托了人们的心情。
(五)、写出对哈尔威的认识。
你想对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在我的心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六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期第七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第七单元以“危急时刻”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题课文,两篇拓展阅读。编者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伟大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能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船线上的“诺曼底”号的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撞击而遇难的故事。在这面临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的表现和事迹,震撼人心,令人钦佩。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记得那天的这一节课让我为之动容。课堂上我曾几次泪花莹莹,无语凝噎。以至那一天我的思绪都为之抑郁沉闷。我想不仅是故事中的人物让人感动,更是执教老师把作者的情感,故事中的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所至吧!到今天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清晰
再现。我认为执教老师“适时适点创设情景厚积薄发深化情感”是此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现记录以下教学片断:
情景一:
师:在沉船前,我们从中感受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课件播放惊恐万状的场面)
生:(略)
体会:教师开篇简洁的语言描述场面,紧接着播放课件再现场面。让学生在语言和画面的感染下感受“船破将沉”惊恐万状之情景。为后面的悲壮情景的出现,读者情感的深化作铺垫。
情景二:(通过对船长三次语言描写突出人物高尚品质。当20分钟要到了的时候;当船即将沉没的时候;当船上60个人被救起的时候。)
课件播放:船沉人亡的悲壮画面和哀婉音乐
师:同学们,所有的人都被救走了,船长还没有忘记谁?
生:见习水手克莱芒
师:谁又走在最后?
生:哈尔威船长
师:船上60人全获救了,可是船上有61人呀?船长把谁给忘了呀?
生:船长自己。(孩子们已经哽咽起来)
学生沉浸在如此悲壮的画面与凄婉的音乐中,饱含热泪的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体会:这哪里是在读课文,那分明是在哭泣,眼看着船长和巨轮随着蔓延的海水徐徐下沉,被救起的人却无能为力。这该是多么惨烈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老师落泪了,学生抽泣了,听者哽咽了。整个课堂都被浸泡在悲痛之中。
情景三: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被船长救起的孩子?你就是被船长救起的孩子妈妈?你就是被船长下令不准先走而又被救起来的男人?看到哈尔威船长的雕像,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许多孩子泪流满面地说)略
体会:老师由浅入深、适时适点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情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入自己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在恰点的情景中产生共鸣--蓄积--迸发,为深化文章主题、感悟人物品质起到了“厚积薄发”的作用。
听后反思:
1、反思课堂:对于一节课的最好评价莫过于“让人久久不忘”。不仅不能忘却,而且让学生为之用情,让听众为之动容。我想能打动感染在场的所有人,这怎么能说不是一节好课呢?但也许有人要问,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能让读者走进文本,在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能和作者一起享受这种共鸣。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优秀的课堂。
2、反思教师:也许有人要问:难道“煽情”的课堂就是好课吗?但我不得不承认那些煽情的老师驾驭课堂、把握文本的能力。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很好的深钻教材、把握文本,只是做“无病之呻吟状”又怎能让所有听众为之折服呢?所以教师的“用心用情走进文本”之素养并非一日之功,也不能“东施效颦”。那需要自我语文素养的不断锤炼。和那位年轻老师相比,不觉黯然神伤。自我需要加倍努力,上下求索。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七
闫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皇甫芬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情感铺垫:
当灾难突然降临,船上的秩序怎么样?(乱得不可开交)。
这样的场面往往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船毁人亡)。
但是,结局不是这样的,(师板书:井然有序)
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让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ppt屏2,哈尔威船长图片,白板--屏幕工具--拉屏功能)
三、走进画面,深入感悟船长品质:
如果把遇难记化作一幅悲壮的长卷,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镇定自若的画面:
1、(屏3)师引读:就在船上一片混乱的时候,传来了船长的一声吼喝--
就在人们惊恐万状的时候,传来了船长的一声吼喝--
就在情况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传过来了船长的一声吼喝--
你从这段话中读到了什么?(生:镇定自若)。
2、你还从这段话中读到了什么?(保护妇女的绅士风度)
看来,同学们都走进了课文里。
3、(投影:有数字的自然段,圈出数字,白板--屏幕工具--摄像头)这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好几个什么?(生:数字)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数字呈现给我们,他想说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时刻牢记身边的人,却唯独忘了自己。这是一种怎样的品质啊?(生:舍己为人。)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自己的感动。(生齐读,再齐读。)
4、雨果要这样评价哈尔威船长,(屏4: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一个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生齐读。
追问:不能与船长相提并论的是什么?
生:镇定自若、绅士风度、舍己为人
(二):简洁有力的对话画面
1、请注意,咱们现在是在徐徐下沉的诺曼底号上,请注意,此时,船上一片嘈杂。
这位男生一脸的严肃和威严,咱们可以合作吗?
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合作。
2、师:请问船长,当你得知还有二十分钟的时候,当你说“够了”的时候,你指的是什么够了?
什么时间够了?
20分钟救多少人的时间够了?
船长,你心里最清楚,20分钟救出60人,时间够了,但是前提是,人们在撤离的时候 ,必须--,不能--,不能--,不能--,不能像一窝蜂那样
因此,你心里边最清楚,因此,你下达了一道死命令,你下达了一条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读--(屏5:“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这是一段简洁有力的对话。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船长的:
生:镇定自若、绅士风度、舍己为人
师:正因为这样,所以,雨果要如此评价船长,(屏6: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一个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生齐读。
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是船长的 、 和 。
(三)与船同沉的画面
正是因为船长的镇定自若、绅士风度、舍己为人,让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船员和乘客都顺利脱险了。此时,师读(屏7)
这是悲壮的与船同沉,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与船同沉。让我们静静地凝望这幅画面,让每一个字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有的同学眼眶湿润了,我们都被船长深深地打动了。
此时,相信同学们有许多问题要问船长。
是呀,船长,人为什么不走呢?你为什么选择了与船同沉?
凝望着这样一幅画面,你有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作者雨果呢?
是呀,雨果你为什么把船长比作“黑色的雕像”?薄雾为什么那么阴惨惨的?
船长他坚守着这样一句诺言: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感悟到他的另一品质:
生:坚守岗位。
师:正因为如此,雨果这样评价船长,(屏8)生齐读。
师:不能与船长相提并论的是什么?
生:镇定自若、绅士风度、舍己为人、坚守岗位。
四、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副标题:真正的强者是有自制力的人。
2、除了船长,课文中还有哪些人是强者?
生:机械师
生:所有的乘客
生:“玛丽号“上所有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抄写。(投影:第37段,红笔勾画重点兔子,白板--屏幕工具--摄像头--标注)
3、(屏9:船长像,白板--屏幕工具--拉屏功能或者聚光圈功能)让我们再次用雨果的话来评价船长,生齐读雨果评价。
师:这是一个与海同眠的船长!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镇定自若的船长!
生: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的船长!
[《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八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篇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故事发生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读课文。
师板书:呼号 嘈杂 肇祸。
师: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好多同学也和老师一样,以下三个词总是读不好,谁能帮帮老师。
生读
指导号的读音。
师:知道肇祸的意思吗?
生:出了事故,找个近义词就是,
师:就是闯祸,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每个词语读一遍。
生读。
(反思:学习生字要不拘一格,指导重在精而不在多。我抓住小学生好表现心理,纠正了学生易错字的读音,并且轻松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诺曼底”号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
(反思:这环节,我本想让学生归纳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是又怕学生归纳不好,浪费时间,就改成教师直接述说。这说明我在教学时,还不敢放手,以设计的教案为主得多,以学生生成为主的少。)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
生: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师:先写了--
生:遇险,
师:接着
生:遇到救援队,
师:最后--
生:船长牺牲了。
师:像他一样在工作中牺牲可以称为以身殉职。(相机板书:遇险、救援、殉职)
师领生读:殉职
(反思:在教学时,我认为对“殉职”一词采用讲解法,还是很有必要,这样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积累。)
师:大家初读了课文后有一个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
生:船长。
师:课文是怎样展示人物的形象,船长是如何留给大家深刻印象的,如何指挥救援队,下面就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关键句子。
生读。
师:一开始船长是怎么指挥救援工作的。
生读救援相关句子。
师:他找了船长这番话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生:因为船上的船员奔跑着哭泣着,船上很乱,如果船长不大声吼叫就听不到
师:你真会读书,哈尔威船长不得不吼叫,因为现场真是太乱了,诺曼底正遇到了一场可怕的灾难。就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哪里描写出灾难的可怕。
生: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剖吗?一下子把诺曼底号撞了一个大口子。此时海水会怎样?
生: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师:海水猛烈地往里灌,为什么不用流呀?
生:因为是全速前进,如果是流说明水流不急,用灌就体会到水流的速度快。
师:谁再把这段读读,注意读出水流速度快的语气。
生读。
(反思:我能抓住“灌”和“流”进行对比,让学生很快明确了当时灾难的可怕。但是如果能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填空后比较,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师:假如你在船上,遇到这情形,你会怎样?
生自由回答。
师:正是因为这样,一刹那间,--
生接着往下读课文。(读出船上人们混乱、惊慌)
师: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大声吼道:“大家安静……”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船长。
生:临危不惧。
生:船长经验丰富。
师:哈尔威始终记得自己是船长,他把救援工作安排得有条有理。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
师: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船长的镇定读出来吗?
生读。
师:你已经具有了船长的镇定。只是这样的声音可以盖住现场的嘈杂吗?
小组读。
全班读。
师:船上真只有六十人吗?
生:不是
师:多少
生:六十一
师:在危急时刻,安尔威船长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后来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情,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生: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整个人群象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师:你们想想乱得不可开交会是什么后果。
生想象说话。
师:你们能用上“如果……就……”来说吗?
(反思: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而我在教学中,先抛出前面如果的内容,再让学生接着说话,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师:是呀,你们知道吗?1994年12月8日晚,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友谊馆里,七所中学八所小学15个班在这里作汇报演出。突然馆内发生火灾,烧断电线,一片漆黑,当时人们一片混乱。惊叫声、奔跑声、呼喊声响成一片,学生们拥挤在一起,后面往前推,左右往中间挤,一些学生倒在地上,身后的学生被来自背后的力量推着,从倒地同学的身上踩过。在这场火灾中造成了300多名师生死亡。
(反思:在没有影像资料的情况下,我介绍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一片混乱,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也为下文烘托船长伟大的人格作了铺垫。)
师:然而,救援工作却进行的井然有序,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是一次根本次的转变。这次船长是怎么指挥的。
生: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
师:你找到了整个对话中的一句,我们把整个对话一起看看,请你给大家读读。
生读。
师:船长声音是那么威严,人们从威严的声音当中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生;机器已经停了。
师:这是说这艘船已经
生:要淹没了。
师:还有吗
生:最多还能坚持二十分钟
师:是的,不管怎样,船长已经觉得20分钟够了。这20分钟给了人们希望和生机。谁能像船长一样把他这简短的语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信的语气。)
(反思:在这里要让学生理解“够了”,是说明20分钟能救出船上所有的人,包括船长自己,这样在后文中学习就不会出现学生认为船长牺牲是时间不够的原因了。)
生:人们还知道如果走在女人前面
师:这是船长下达的一道
生:命令。
师:实际上船长下达了两道命令。谁来像船长一样把这两道命令读好。
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用心。但命令要下得斩钉截铁谁能读得更好。
生读。
师:更加斩钉截铁了,全体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反思:两次的朗读都很有梯度,让学生较容易入文,感受当时的情形。)
师:在这一次你们又一次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呀?
生:指导有方,镇定自若。(随机板书)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只有……才……”说说船上局势变化的原因。
师: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诺曼底”号船头先沉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沉没了。船长也随之沉下去。此时,船长是没有时间自救吗?是他忘了救自己吗?
生沉默
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船长是怎样表现的。
生: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师板书:纹丝不动
师:船长此时可不可以救自己呀?
生:可以,船长是游泳高手,他可以跳下海……
师: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甚至他就根本就没打算这样做,而选择和船一起沉下去。
生:因为他太爱这艘船了,也许自从船下海那一刻起,他就有“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念头。
师:是呀,这就是信念,你看我们共产主义人士,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刘胡兰、王二小他们不都是为自己的信念而牺牲的吗?人的一生,就要有这么点信念,才有意义。
师:大家再次用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反思:船长为什么不逃生呢?在今天以人为本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理解船长这种愚忠,是他有这样坚定的信念,还是……?学生的回答有多种,可我们老师是不是一定要把学生导向信念的理由,这种价值取向又该导向何方?)
师:望着无情的大海,大家一定有话要讲。
小黑板出示:
拓展练习:实话实说,选一种身份,想象说话。
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下沉,你想说:……
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这一幕,你想说:……
生:如果我是船长,我会说: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你们不要为我伤心,我死得心甘情愿。就在这艘船下海那刻起,我就有了 “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念头。这七年里是这艘船给了我生命的“颜色”,给了我人生的价值。现在这儿,我只有祝福你们,祝你们平安快乐!也向你们说声“对不起!”
……
(反思:学生的发言,是多么的精彩!如果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以每个角色都说说,该是个多好的口语训练的好时机呀!)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很大收获,我把它整理成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的风景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不必惊讶,不心畏缩,不必退却。你要冷静,临危不惧,你要沉着,机智勇敢。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舵手。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驶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反思:能板书在小黑板上效果会更好,这样课后学生还能继续玩味这首小诗。)
附板书:
遇险 剖开 临危不惧
船长 救援 镇定自若 指挥有方
殉职 纹丝不动 忠于职守
教后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中所讲的故事,学生没有这种经历,也无法真正感受到当时灾难的可怕,和船长那伟大的形象。单凭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文本是无法实现课文提出的感受船长品质的目标。在没有影像资料,只靠“四个一”的情况下,我尝试用情境烘托和感情朗读,让学生入文。果真,学生在与文本的流畅的对话中,学生的人文情怀被深深唤醒。同时,在教学中我结合诵读、说话、想象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抛开课文的类型来说,这是一堂饱含激情,语言精炼,教学逻辑性强的很有感染力的课。可是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上?教学用书中指出: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在上这节课前,在平行班中我也尝试放手让学生质疑,学生也能很快地提出很精彩的问题。可是,没有走进文本地学生他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都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在思想上无法受到深深地震憾。教学后,我陷入沉思:略读课文是不是就一定要少读,去读?是不是就一定要“退文本知识”而强化语文性地能力训练。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可挖掘的训练点,我们该怎样处理好既学懂课文,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我想这节课在原来的基础上如能适当增加一些语言转换训练和开放式质疑问难的环节,可能会是一节比较理想的阅读课。
[《诺曼底号遇险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九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片段,体会作者是怎样以生动精彩的语言表现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的。
片段一(16~35):这段对话极为简短,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分行写人物语言,醒目突出;对话中的叙述交代也极为简洁,大多数地方只有人物语言,这样描写,与当时的环境相称,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哈尔威首先在确认不可能发生爆炸等险情之后,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又严肃纪律,使一切高度紧张而井然有序,可见其作为船长的沉着老练、敬业尽责,勇于决断的绝对权威形象。
片段二(39~41):短短一句话,把船长的救人责任和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及确保未来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一个极富人情味的英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片段三(47):这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人物的 刻画生动传神。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对轮船和大 海执著的爱浓缩为铁铸的雕像定格在读者的心里。
3把握重点:
一、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一般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 说、小小说。
二、课文内容概述
“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自己却被海水 吞没。赞扬了哈尔 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品质。
三、故事情节
从文章的开头至“像这类 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写“诺曼底”号雾海夜航。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至“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下来”,写海难发生。从“‘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至“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写哈尔威船长指挥救人。从“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至最后,赞美英雄的船长。
4攻 克难点:
文中很多句子含义深刻丰富,理解起来有难度。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刻内涵。
(1)实际上一共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2)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人中总是有卑劣,有崇高,生死存亡的关头,有人自私本性暴露,有人则 会激发正义、责任,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
(3)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忠于职守,表现为全力救人;“做人之道”,表现在救人中所体现出的人生理念。“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说他在死亡面前,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含有一个意思,即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 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5质询疑点:
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 ,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丽,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 斗。”船长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乱下去,很可能是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他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被救助人员当中,这也反映了船长崇高的人格魅力。
惜缘
[诺曼底号遇难记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篇文章是“危急时刻”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三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关键,也是执教本文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实践中,可以具体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①充分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理解,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资源共享。③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摩“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人们为什么视其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需要从整体入手,不可把文章肢解,引领学生入境生情,自主发展,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具体措施是通过搜集网络、图书资料,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阅读雨果的原著,体会雨果的语言风格。第二步,学生带着基本的见解展开自由读书活动,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三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练习把自己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精神。第四步,说听读写结合,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依据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
教学流程
一、夯实基础,重视预习
充分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计划的安排以下准备内容:①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②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③有条件的同学搜集或者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可以阅读相关电影剧本或者相关的资料,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学习。
二、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解的欲望。
4.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记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探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如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1“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2“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本文中多次描写“雾”:“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五、积淀升华,挥笔成文
1.回归整体,归纳理顺。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有太多太多可以让我们琢磨和学习的东西,教师要懂得深入浅出,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学而导,不可生拉硬扯,也不必面面俱到。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船人的生命。当我们想象到哈尔威船长好像一座黑色的雕像一样徐徐沉进大海的那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每人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从运用语言的角度,谈谈学习名作有哪些收获?
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2.读写结合,学写心得。
课件出示: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学生动笔学写心得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可以与网上搜集到的相关的心得笔记做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交流各自的作品。
六、前延后展,学无止境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抑恶扬善。雨果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都是世纪文学史上的名著,可在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如有条件,亦可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进一步感知雨果笔下的“英雄”形象,扩展学生的视野。
[《诺曼底号遇险记》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板书:9*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2)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案点评:
激趣导入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学生活动设计丰富: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探究活动
在世界地图上找一找英国和法国,再在英国的南部沿海找一找南安普敦。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二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 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分析: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课件: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2.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拓展练习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与马有关的艺术品、名画、音乐。
要求: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并能说清喜爱的原因。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抄写喜欢的词语。
3、课外阅读《战马的精神》《马踏飞燕》
板书设计:
马 天马
青铜雕刻 神--力量、自由奔放、腾空飞速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形--马踏飞燕(龙雀)
兼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挂图、课件
一、教材简析
第九册教材秉承了前八册“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化了学习内容。第九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马、奇观、变化、韵味、智谋、水、危急时刻、方法、面对错误、家园的呼唤。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贯性。但是有四点比较明显的变化。①“语文天地”中不再安排“日积月累”,改为每篇课文后面有一栏“日积月累”,而且内容较少。这些词句并非如前几册那样表示保底的学习内容,而只是象征性地提示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句。②教材不再单独列写字表。③前八册“语文天地”里面有一至二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以及教学时间自主处理这些自读课文。从第九册开始,“语文天地”里不再编写自读课文,阅读量应通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以保证。④有三个单元的“语文天地”是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43个生字,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学过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在阅读方面,重视积累,而不过多地费劲“深挖洞”;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答案;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鼓励探究形阅读
5、写作的要求仍然沿用“习作”的提法,重点还在于体会写作乐趣和练笔。要防止写作教学揠苗助长的倾向,不应用写作知识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本册写作方面的教学要点是:①练习给习作写评语。②详略分明。这一点超标,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处理,或或尝试,只体会不要求实践,或暂时搁置。。
三、班级情况分析
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整个班级学习风气良好,同学之间能相互团结互助,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但有个别同学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习作方面还不错,能大胆想象、自主作文,本学期将继续努力,力争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四、教学措施
1、要以《课标》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主旨进行教学,保证教学不偏差。
2、要在低中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加强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把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
3、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4、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5、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6、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
五、课时安排
《天马》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体会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1.出示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2.想不想了解作者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但鉴于我校属“私立”性质的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 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负责
名称的由来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体会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天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这些知识为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整数加减法相比,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材上安排了“折纸”活动,通过折纸,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随后,教材又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拼合起来的,从而借助直观形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在本册又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很有困难的。他们需要借助更多的直观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交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7和14 11和9
2、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 7/10和5/6
3、抢答:
1/5+2/5 3/7+2/7 4/9+5/9
5/8-3/8 11/15-11/15 7/12-5/12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1/4在( )之间。
a、0-1/2 b、1/2-1 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5/8 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1/4=2/12+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1/3= 1/3+1/4= 1/4+1/5= 1/3+1/5=
(2)1/2-1/3= 1/3-1/4= 1/4-1/5= 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 = 2/4+1/4 = 3/4
先通分,再计算
1/2-1/4=2/4-1/4=1/4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六
一、导入课题
1、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片树林,(板书树林)大家看到树林,脑海里浮现什么画面呢?现在要介绍给大家的这片树林生长在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补充板书)。
2、红树林是红色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欣赏下红树林的美景吧!
(出示红树林方面的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3、看了红树林,知道了红树林并不是红色的树林,那为什么会被取名红树林呢?现在老师给大家讲讲红树林名称的由来。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看了红树林的美景,了解了红树林的由来,那么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画红树林的美景的。
1.首先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并找找红树林那些特点最吸引你,写写自己的感受。
2. 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指明生说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该段读出来。
(师询问其他同学,看是否有人喜欢该段,并按生所选的段落精读讲解。)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1)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2)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解释词语:婀娜)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这一段写的是哪里的红树林?(远处的红树林)
板书:远观红树林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
这段作者又是写哪里的红树林?(红树林的深处) 板书:近赏红树林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出示图片)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找找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红树林的,并画出来。
3.汇报第4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胎生繁殖)
板书:胎生繁殖
(2)那现在大家请把自己当做一颗小红树苗,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繁殖特点介绍给大家听。
从大家的介绍中看出了红树的什么特点呢?(生命力顽强)
4.汇报第5自然段:
这段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精神
(1)为什么说它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呢?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2)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
红树林
远观红树林
近赏红树林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红树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诺玛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有关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引起学生联想。
2、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
3、教师小结,导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板书课题)
4、 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那么《“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同桌合作,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同桌检测认读生字的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2)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语,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生字的读音以及书写的注意要点。教师重点强调“薄、翘”两字的写法。
字音:“强”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ǎng”“呛”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āng”;“号”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ào”;“铸”“忠”是卷舌音,“嘈”“梭”是平舌音。
字形:“薄”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甫”的横折钩要变成横折;“翘”的左边不能多一点;“序”的里面不能多一撇。
(3)开火车读生字词,在读中巩固认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反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
起因: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经过: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揉,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结果: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4、指名反馈:了解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整个经过,故事留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感动、激动、自豪、惊魂未定、害怕、恐慌、慌张……)
三、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海难发生的原因:
1、教师导:同学们,“诺曼底”号造于1863年,是一艘大轮船,在英吉利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像这样一艘轮船,晚上出航时没有什么可怕的。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船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反馈.(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低)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雾愈来愈浓了。”
(3)“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雾的大。
4、教师导:因为当时的雾太大了,所以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教师播放巨响)
5、教师紧张地追问:发生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说。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指导感情朗读)
(1)教师惊恐地:黑夜里,发生了--(指名读)
(2)教师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发生了--(小组读)
(3)教师惊慌而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诺曼底”号的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发生了--(全班读)
四、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艘“年轻”的“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当时船上包括船长在内一共61人,我们知道最后除船长外,其他全部逃生。那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同学们,当你们正在沉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导读:是啊,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当“诺曼底”号的乘客们被巨响惊醒,知道自己所乘坐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二、想象品读,体会人们的惊慌:
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2、指名反馈: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尖叫声、哭喊声、船上物品到他的声音、人们奔跑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慌、害怕的神情,看到了人们蜂拥而出,看到了人们因奔跑摔倒在了地上……)
3、教师导: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4、指名反馈。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儿,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 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2) 在同学们提建议的基础上,再请该同学读一读。
(3)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会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
(4) 教师抓住加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后感请读。
(5) 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文字。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船长的镇定果断:
1、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求生的欲望让乘客们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推我揉,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新的危险呢?(推揉中有人落海,抢救工作变缓慢,老弱妇孺会落后,救生艇会翻……)
2、同学们,再这样下去,救援工作无法开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生于大海,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了简短有力的对话。(师生朗读文中对话部分,《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3、指名反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声音?(坚定的、镇定的、果断的、严厉的、威严的……)
4、指名反馈:这声音让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四、想象人物画面,体会船长的英勇无私:
1、教师导:黑暗里坚定而严肃的声音,使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逃生,他就是--(学生:哈尔威船长)
2、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示范读课文。(“船头先下去……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3、教师:同学们,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教师小结: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了,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自然段。
5、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集体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
7、教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们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五、理解句意,深化文章的主题:
1、教师导:同学们,在危险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人们逃生,在那个可怕的黑夜静静地离开了我们,雨果是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船长:(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句)
“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句话的意思。
3、集体交流反馈。(提示: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死亡面前,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他的高贵品质是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4、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是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且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会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要冷静,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舵手。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地描述你印象深刻的场景。
3、做课课练。
板书设计
9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与“玛丽号”相撞
“诺曼底”号遇难 人们 争先恐后地逃生 临危不惧
船长 让其他人脱离危险,舍己救人
自己以身殉职。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