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位论文文献的格式要求篇一
1.1 文献在线搜索
endnote利用z39.50信息获取协议可以方便进入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文献数据库,并将连接和搜索这些数据库的信息用“connection files”的形式储存起来直接提供给使用者。connection files的设置可以自己创建或修改,其搜索过程:
(1)进入endnote7.0,从“tools”菜单下点击“connect”;
(2)出现“choose a connection file”对话框,选定数据库,点击“connect”;
(3)按照布尔逻辑设定搜索词,点击“search”;
(4)出现搜索结果,存入指定的文献库。
1.2 库内文献管理
endnote库内文献管理主要包括:
(1)导入文献;
(2)编辑库内文献;
(3)合并文献库;
(4)导出文献。
学位论文文献的格式要求篇二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英文文献采用 apa格式 :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 (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 halstead.
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mith, j., & peter, q. (1992)。 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 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
文集中的文章:
mcdonalds, a. (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 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g. l. yeager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
期刊中的文章(非连续页码):
crackton, p. (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 canadian change, 64(7), 34–37.
期刊中的文章(连续页码):
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
rottweiler, f. t., &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 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
月刊杂志中的文章:
henry, w. a., iii. (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s schools. time, 135, 28-31.
学位论文文献的格式要求篇三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学位论文文献的格式要求篇四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学位论文文献的格式要求篇五
(1)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作者。文题[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 。(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文题[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6)国际、国家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报纸文章: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8)报告:作者。文题[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 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
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ol 示例:
[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
报,2001,32(1):51-53.
[2]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 [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
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
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
[5]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
究院,1997.
[7]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9]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10]姚伯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eb/ol]。: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学位论文文献的格式要求篇六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