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题库
>
迷津处一片蒹葭答案2021 迷津处一片蒹葭阅读答案
题目

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研读多数,在诸多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迷津处一片蒹葭》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迷津处一片蒹葭》阅读原文: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305篇,最爱就是这首《蒹葭》。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在纸上写,耳边听,嘴中念,心里想,都那么美,那么可思而不可言。这两个带草头的汉字也特别像身段娇好的美人,还带着那么点山野气,露水味儿。

②《蒹葭》是那种很彻底也很孤绝的诗。“诗无达诂”、“诗不可译”之类的话仿佛是为这类诗量身定做的。谓予不信,可试着改动或删除它一个字,你会发现,一整首诗都会喊“疼”!这样的诗注定是一个谜,公然挑战我们的情商和智力。古往今来,对这诗的解读早已成为一大悬案。如《毛诗序认为这诗是讥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诗本义》的解释更有趣:“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欲逆流而上则道远而不能达;欲顺流而下则不免困于水中,以兴襄公虽得进列诸侯而不知所为,欲慕中国之礼义,既邈不能及;退循其归,则不免为夷狄也。”“美刺”的传统固然肇端于《诗经》,然诗歌的本义一旦被坐实,赏读的趣味便要减半。还是朱熹老夫子聪明,他在《诗集传》里说:“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闲闲一笔,不仅消解了上述诠释的权威性,也给《蒹葭》的多元解读另辟了一条蹊径。

③蒹葭,是长在水边的芦苇。芦花色白,何况一大早还打上了一层如霜的白露!想象里,那长满蒹葭的水边该是一处野渡吧,没有板桥,没有扁舟,当然也没有鸬鹚,隐隐约约的雾,在水一方的人,如真似幻,扑朔迷离得一塌糊涂。那是一片亘古的迷津,在汉字里疯长了几千年的芦苇摇着头,逗引着那些“会思想的芦苇”纷纷加入这场“猜谜游戏”。

④上文学史课,每次讲到《蒹葭》,不免要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学生多半以“爱情诗”对之,殊不知古人眼里,爱情的地位远不如他们所想的那么大。不过读到一个“情”字也很了不起,应予肯定。然如果是写爱情,那也不是两情相悦,而是单相思。诗人和他的对象“伊人”实在离得太远,“在水一方”说的就是“距离”。而且,两个端点之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水,阻挡牛郎织女的银河不也是另一种“水”么?窃谓诗的美感一多半便是缘于这“距离”的营造。如果“伊人”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真的还能兴起美感和追求的冲动么?写“距离”只是第一层。接下来的“溯回从之,道阻且长”,则是写求索过程的艰难,惟其艰难才乐此不疲。“过程”的终点是“结果”,可一旦有了“结果”,会怎样?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其所有的悲壮和崇高正来自于石头推到山顶又会落下来。“宛在水中央”的“宛”字极妙,不仅渲染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也附带让这“结果”永远地悬置起来,成了钱钟书所谓“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结果”的未知既是一种缺憾,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美丽?

⑤进而想,这难道仅仅是写爱情吗?理想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所谓“生活在别处”,宗教所谓“彼岸世界”,这些对人生“此在”困境、“彼岸”虚无的一种哲学表述,亦可作如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不仅写了景,抒了情,还言了理。要说“朦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吧。

⑥我想,中国人应该会背这首美感和哲思兼善的《蒹葭》,将这首诗刻录在大脑的硬盘里,就是出国了也不会走失,情绪低落时吟哦一遍,灰暗的天空说不准就会明亮起来。因为这是地道的母语,也是我们民族的徽标,文化的基因和灵魂的胎记。

《迷津处一片蒹葭》阅读题目:

4.在第①段中作者说“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这是因为     。

5.结合上下分析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6.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诗不可译”是说诗歌确切的解释,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B.《毛诗序》和《诗本义》对《蒹葭》有不同的理解,但都“美刺”的解读方法。

C.朱熹否定了《毛诗序》和《诗本义》的解读对《诗经》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D.作者眼里《蒹葭》可以解读为爱情诗,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追求。

E.第⑤段说《蒹葭》“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这“朦胧”包括意境和理的朦胧。

F.最后一段在分析《蒹葭》的景、情、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它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7.作者在第④段中从“距离”与“过程”两方面阐发了《蒹葭》的美感,这美感具体是什么?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8-24 06:32
优质解答

《迷津处一片蒹葭》阅读答案:

4.蒹葭二字音韵和谐,字形优美,令人遐想。

5.运用比拟(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突出《蒹葭》意味深长,千百年来不断地吸引人们去体味去探究。承上启下,从对《蒹葭》情景的想象过渡到学者对这首诗的解读

6.AC

B项,“《毛诗序》和《诗本义》对《蒹葭》有不同的理解”是错误的。由原文“《毛诗序》认为这诗是讥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诗本义》的解释更有趣:‘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欲逆流而上则道远而不能达;欲顺流而下则不免困于水中,以兴襄公虽得进列诸侯而不知所为,欲慕中国之礼义,既邈不能及;退循其归,则不免为夷狄也。’”可知,二者对《蒹葭》的理解是相同的。

D项,“作者眼里《蒹葭》可以解读为爱情诗”是错误的。由原文“学生多半以‘爱情诗’对之”可知,爱情诗是学生对《蒹葭》的解读。

E项,“这‘朦胧’包括意境和理的朦胧”是错误的。由原文“《蒹葭》不仅写了景,抒了情,还言了理。要说‘朦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吧”可知,所谓的“朦胧”是就这首诗的情和理而言的。

F项,“它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是错误的。由原文“因为这是地道的母语,也是我们民族的徽标,文化的基因和灵魂的胎记”可知,这里说到《蒹葭》在民族文化的地位和意义,并没有说到它的价值。

7.(1)“在水一方”所营造的距离兴起追求冲动的美;(2)求索过程的艰难构成乐此不疲的美;(3)结果的未知形成一种缺憾的美。(“可望不可即”的朦胧美)

查看答案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8-24 11:32
相关题库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查看答案

限时优惠:
000000
热门

单次付费有效 3.99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微信扫码支付

包月VIP 9.99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

登录后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