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冬残奥会知识(六篇)

2023年冬残奥会知识(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6:51:41
2023年冬残奥会知识(六篇)
时间:2022-12-31 06:51:41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冬残奥会知识篇一

中国残联实施了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全国残疾人优秀艺术家百人推介计划等项目,举办了“残疾人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建设了172个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文化和旅游部开展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试点。基层残联通过组织开展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把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素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李德富介绍,全国残联系统把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推动残疾人文化活动相结合,把思想引领与提供文化服务相结合,不断深化“学听跟”专项活动,相继推出“永远跟党走——‘三个一百’主题出版物”“手语唱红歌·无声传经典”以及爱心阳光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活动,以优质文化产品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仅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项目已经惠及15万中西部困难、重度残疾人。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20__年的6.8%持续提升至20__年的23.9%,有力维护了残疾人的文化权益。

特殊艺术文化是残疾人事业最迷人的一部分,充满了无限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联积极发展特殊艺术,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先后举办了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每届汇演,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代表队参演,报送节目200多个,涵盖声乐、器乐、舞蹈和戏曲四大类艺术,约3000位残疾人演员直接参加,间接参加人数达3万多人。

当无声世界里的残疾人在舞台上秀出曼妙舞姿,当无法直视光明的残疾人用歌声打动听众的时候……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意义,显得如此深刻而长远。

“残疾人演员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之美,更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通过残疾人特殊艺术汇演,看到了中国残疾人艺术事业的发展、探索与创新。”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导甘露感叹道。

“十三五”期间,依托特教机构、艺术团队等建设了200个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一带一路”框架下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特殊艺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国际残疾人艺术的发展。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先后到访了7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特殊艺术促进了民心相通,传播了中国残疾人事业故事。

李德富表示,下一步,中国残联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推动残疾人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产品,切实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学听跟”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良好氛围。

冬残奥会知识篇二

奥林匹克公园坐落着两座竞赛场馆和两座非竞赛场馆,很多货运车辆要在公共区穿行。谢健和她的团队掌管着“4把钥匙”——车证、人证、安检签封与mds系统认证,保障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车辆、物资的平稳运转。

谢健在朝阳区城管执法局奥林匹克公园执法大队工作7年了。当被分配到这个区域担任物流业务领域副经理时,谢健一点儿都没怵——虽然物流这行带着偏男性的色彩,而且自己也没有任何经验,但这里的每一个场馆,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角落她都熟,管片单位的负责人都是她的老朋友,车来了从哪个入口进,物资卸下来往哪儿放,她都门儿清,所以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冬奥会期间,谢健带领团队为公共区运行团队提供保障物资近8000件,为通行公共区和进入场馆的货运车辆上传审核数据信息4000余条。

“到新岗位后我就没有双休日的概念了,每天都是看着月亮到岗,顶着月亮回家。”每天9小时轮转,有时货车凌晨两三点抵达……谢健和6位同事靠着这股子拼劲儿,没有延误一件物资的发放,没有传错一条数据信息,工作零失误。

现在,谢健和团队成员已经在为赛事结束后的撤离工作做准备了。他们陆续将一部分已经用不上的电暖气、饮水机、小圆凳等物资撤离。等到闭幕式结束后,他们要将全部物资迅速有序地移出公共区,完整地交回冬奥组委主物流中心。“践行节俭办冬奥的理念,确保所有物资100%回收利用。”

她们做出的伴手礼让运动员们爱不释手

冬残奥村运动员的房间里,一份特殊的礼物独具匠心——一件纯手工制作的皮影。这件中国特色的伴手礼让运动员们爱不释手。更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是,这些皮影作品出自一群同样是残障人士的北京巧娘之手。

这群北京巧娘来自小蚂蚁皮影艺术团,6名成员均是身高1.3米以下的袖珍人。去年10月中旬,她们接到了制作冬奥礼物的任务。总共需要1000件,全部使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面对这个庞大的任务量,“小蚂蚁”们迸发出强大的力量。陈鸿栗带领着姐妹们立即开始了工作,6个人从早上九点开工,每天都要干到深夜11点多。

为了体现北京特色,巧娘们选择了天坛祈年殿、大熊猫,以及京剧中美猴王、关公、窦尔敦的脸谱形象。大家一直忙碌到腊月二十六,才将1000件作品交工。

薄如蝉翼,栩栩如生!这件北京特色礼物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运动员们赞不绝口。“冬残奥会也要一批!”大年初五,冬残奥会的订单就来了。近200件的任务量,要在2月20日之前完成!可当时巧娘们大多回老家过年了,陈鸿栗赶紧把材料快递出去,巧娘们在家赶工,终于如期完成。

“跟冬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一样,我们袖珍人也是残疾人,虽然我们从事的工作不同,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共通的。我们将祝福凝注在一张张薄薄的皮影之上,祝愿他们赛出好成绩,也希望他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陈鸿栗说。

冬残奥会知识篇三

在参加残奥冰球混合团体赛的7支球队中,38岁的中国姑娘于静是唯一一名女球员。前两轮比赛里,中国队先后战胜斯洛伐克和捷克队,于静虽没获得出场机会,但她在场边用敲击球杆的方式给队友加油助威。

残奥冰球中,运动员滑行、急停、转向、击打冰球都要靠球杆完成,需要频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时间久了,于静的右手手腕鼓起一个大包,是关节液渗出形成的腱鞘囊肿。“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几天等关节液被吸收后再恢复训练。”

于静说:“希望能通过我参与冬残奥会的经历,让更多女性残疾人关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通过体育运动享受快乐、改变生活。”

3月5日,在国家体育馆混合采访区,一个拄着拐杖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的胳膊一边是空荡荡的袖管,一条腿是假肢。“这是我第一次报道冬残奥会。在这个盛大的竞技舞台上,看到来自全球的残疾人运动员挑战自身极限、争创佳绩,特别令我动容。”来自加拿大的女记者卡米耶说。

“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都激励我,要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即便是我刚学走路时经常跌倒,他们也鼓励我要自己站起来。”卡米耶说。

在成为记者之前,卡米耶曾是击剑运动员,这让她在报道时更有同理心。“我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在人生境遇上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也明白,身体的残疾无法打败他们,体育运动为他们注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非常热情,看到我行动不便时会主动帮忙。这个‘三八节’,我会在赛事报道中度过。”卡米耶说。

制定场馆运行政策和制度、巡查各个流线、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中心经理谢雯雯自1月24日进入闭环后,就成为场馆最忙碌的人之一。“作为‘双奥’人,我身上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今年‘三八节’,我们驻地为女同胞准备了鲜花等礼物,还提前给我们举办‘服务冬奥女神最美’庆祝活动,让我们感到特别暖心。”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大四学生李子贤是一名志愿者,她的服务岗位在“鸟巢”外的公共区域。

“‘三八节’我会继续坚守岗位。”李子贤说,“观众们热情的回馈,这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有的观众会说,‘可以跟你合张影吗?’‘你们真的太可爱了’或者‘谢谢你们,辛苦了’。我就会觉得这一天的工作都值得了。期待明天观众们给我们送上的祝福!”

冬残奥会知识篇四

无论是驰骋赛场的“半边天”,还是比赛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她”;无论是混采区忙碌采访的女记者,还是赛事保障领域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在北京冬残奥会上,面对赛事本身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她力量”不惧挑战、超越自我、奋勇拼搏,共同书写着冬残奥会的精彩。

“站在起点的那一刻,首先超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对手。”27岁的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队员刘思彤说。第二次参加冬残奥会,刘思彤从心态到技术都成熟了许多。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和女子全能(坐姿)比赛中,她斩获两枚铜牌。

“命运给了我艰难的考验,却也给了我足够好的奖赏。我不会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胆怯,不敢追求梦想。通过高山滑雪运动,我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接受了自己身体上的不完美,以为国争光的荣耀,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义和价值。”刘思彤说。

往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刘思彤和许多女孩子一样,会去网购,趁打折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漂亮衣服和化妆品。但这次为了冬残奥会比赛,她将手机调至静音,专心致志比赛。

“明天是宝贵的休息日,我会静下心调整状态,不给自己留遗憾。”刘思彤说,“我也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能够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无论是酸甜苦辣。”

国际残奥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比20__年平昌冬残奥会,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女性运动员数量有所增加。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很高兴看到女性残疾人运动员数量创历史新高。”

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循环赛比赛中。

从“冰立方”出来,面带微笑的闫卓谦虚又从容。闫卓是中国轮椅冰壶队五名队员中唯一一名女队员。1992年出生的她,刚出生便被查出患有疾病,终生无法行走。

由于接触项目时间较晚,为增加训练时间,闫卓常常控制喝水量来减少上厕所的频次。冰壶场地温度较低,闫卓下肢血流不畅又没有知觉,长期训练被冻伤也是常有的事。但她说:“我现在越来越享受轮椅冰壶的乐趣,我想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中国第一枚冬残奥会奖牌,就是在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中赢得的金牌。四年以来,中国轮椅冰壶队两次在世锦赛夺冠,本届冬奥会有明确的目标:取得金牌。这也是闫卓和女教练岳清爽的心愿。

中国队教练岳清爽说:“相对于男教练来说,我觉得女教练的想法可能相对更细腻。包括每一颗球的选择,还更善于观察队员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眼神等等。想得更多,帮他们考虑得更多。”

在参加残奥冰球混合团体赛的7支球队中,38岁的中国姑娘于静是唯一一名女球员。前两轮比赛里,中国队先后战胜斯洛伐克和捷克队,于静虽没获得出场机会,但她在场边用敲击球杆的方式给队友加油助威。

残奥冰球中,运动员滑行、急停、转向、击打冰球都要靠球杆完成,需要频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时间久了,于静的右手手腕鼓起一个大包,是关节液渗出形成的腱鞘囊肿。“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几天等关节液被吸收后再恢复训练。”

于静说:“希望能通过我参与冬残奥会的经历,让更多女性残疾人关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通过体育运动享受快乐、改变生活。”

3月5日,在国家体育馆混合采访区,一个拄着拐杖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的胳膊一边是空荡荡的袖管,一条腿是假肢。“这是我第一次报道冬残奥会。在这个盛大的竞技舞台上,看到来自全球的残疾人运动员挑战自身极限、争创佳绩,特别令我动容。”来自加拿大的女记者卡米耶说。

“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都激励我,要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即便是我刚学走路时经常跌倒,他们也鼓励我要自己站起来。”卡米耶说。

在成为记者之前,卡米耶曾是击剑运动员,这让她在报道时更有同理心。“我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在人生境遇上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也明白,身体的残疾无法打败他们,体育运动为他们注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非常热情,看到我行动不便时会主动帮忙。这个‘三八节’,我会在赛事报道中度过。”卡米耶说。

冬残奥会知识篇五

”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每日比赛前,现场主持人总会情绪激昂地说出这句开场白。有着“雪飞燕”之称的场地,似乎连空气中都洋溢着几分热情气息。而身处其中的众人,总能感受到暖心、幸福。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媒体中心的白色展板上,会公示赛事相关信息。如果时常驻足观看便会发现,其上也画有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图案。在7日残奥高山滑雪上午的比赛结束后,一位志愿者蹲在展板前,参考图片勾勒出了一幅作品。“我们(很多人)不是专门学习美术的,但不想让展板看着空荡荡的,就尝试着往上画画。”一位志愿者这样说到。

在每次比赛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摆渡班车站点前会赫然排起长队。不少记者对照着手机抬头查看班车站牌。两位志愿者迎了上去,为大家指引路线。

殊不知,这一幕已经被一位日本记者用相机记录了下来。当志愿者有所察觉想要退闪到一旁时,日本记者指了指镜头前方的方向。双方相视一笑,画面定格。日本记者思索片刻,用并不擅长的英语为志愿者们留下了一句赞誉“youdo a good job”(你做得非常好)。

身着蓝白相间制服,穿梭于人群中,志愿者们如一片片“雪花”,将这场冰雪盛宴点缀得格外美丽。

走进延庆赛区新华家园媒体酒店的餐厅,不少记者正享用着美食,不时谈笑风生。在过道旁的一个餐桌上摆着水饺和啤酒,一位国外记者拿起手机拍下了自己的这顿丰盛晚餐。看得出他很享受面前的这个热气腾腾的中国美食。

“雪容融,看这里,他要和你跳舞。”在现场工作人员引导下,一位来自英国的友人达成了自己的心愿。在轻快的音乐声中,他和“雪容融”共舞。二人的动作格外协调一致,而在一旁不少用人手机记录下了这个美好瞬间。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速区媒体中心里,一位文字记者拿着冲了一半的咖啡显得有些茫然。由于不熟悉饮水机的操作流程,他按下“热水键”后,水流迟迟未能流出。此时,一位中国记者没有多说什么,用力按了按饮水机上的水桶。问题迎刃而解,二人互相点头致意。

7日下午的残奥高山滑雪女子全能比赛中,视障、站姿、坐姿组别的三位中国选手都与金牌失之交臂。“4年前我是一个人在奋斗,现在在家门口我和我的家人们共同奋斗,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刘思彤依旧赞扬了队友们的表现。在她看来这个集体是友爱的,大家共同享受着比赛。

“加油!严巩,加油!”看台上不断响起了呐喊声。这一幕出现在7日的男子全能-站姿比赛中,而类似的场景,这些天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多次上演。

在滑过终点线后,严巩没能保持住平衡,重重地摔在了雪场上。要知道在比赛中,他刚刚经历过一次摔倒。在看到他迟迟未能起身后,现场便出现了齐声助威的场景。

在“雪飞燕”结束了一天的比赛后,排队坐缆车下山的人群中欢笑声不断。大家愉快地分享着彼此的见闻,伴着余晖,这一幕很是温情。

冬残奥会知识篇六

无论是驰骋赛场的“半边天”,还是比赛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她”;无论是混采区忙碌采访的女记者,还是赛事保障领域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在北京冬残奥会上,面对赛事本身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她力量”不惧挑战、超越自我、奋勇拼搏,共同书写着冬残奥会的精彩。

“站在起点的那一刻,首先超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对手。”27岁的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队员刘思彤说。第二次参加冬残奥会,刘思彤从心态到技术都成熟了许多。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和女子全能(坐姿)比赛中,她斩获两枚铜牌。

“命运给了我艰难的考验,却也给了我足够好的奖赏。我不会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胆怯,不敢追求梦想。通过高山滑雪运动,我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接受了自己身体上的不完美,以为国争光的荣耀,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义和价值。”刘思彤说。

往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刘思彤和许多女孩子一样,会去网购,趁打折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漂亮衣服和化妆品。但这次为了冬残奥会比赛,她将手机调至静音,专心致志比赛。

“明天是宝贵的休息日,我会静下心调整状态,不给自己留遗憾。”刘思彤说,“我也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能够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无论是酸甜苦辣。”

国际残奥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比20__年平昌冬残奥会,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女性运动员数量有所增加。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很高兴看到女性残疾人运动员数量创历史新高。”

从“冰立方”出来,面带微笑的闫卓谦虚又从容。闫卓是中国轮椅冰壶队五名队员中唯一一名女队员。1992年出生的她,刚出生便被查出患有疾病,终生无法行走。

由于接触项目时间较晚,为增加训练时间,闫卓常常控制喝水量来减少上厕所的频次。冰壶场地温度较低,闫卓下肢血流不畅又没有知觉,长期训练被冻伤也是常有的事。但她说:“我现在越来越享受轮椅冰壶的乐趣,我想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中国第一枚冬残奥会奖牌,就是在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中赢得的金牌。四年以来,中国轮椅冰壶队两次在世锦赛夺冠,本届冬奥会有明确的目标:取得金牌。这也是闫卓和女教练岳清爽的心愿。

中国队教练岳清爽说:“相对于男教练来说,我觉得女教练的想法可能相对更细腻。包括每一颗球的选择,还更善于观察队员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眼神等等。想得更多,帮他们考虑得更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