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200字(六篇)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200字(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3:31:58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200字(六篇)
时间:2024-03-20 23:31:58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篇一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首次背《论语》中的内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当时仅限于背诵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解,当首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因为当时认为朋及亲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亲戚来,很多时候都会给我带点零食或玩具什么的,这个当然要乐了。加之当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认定它就是真理。对“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当时您要是让给说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从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语文书就那么几个字,你再怎么翻,也不会蹦出一个新的生字来,怎么温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当然随着对通假字的认识,这个解释就没了,但理解嘛,还是用困难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卖弄,当时去父亲跟前背诵,背完后顺便卖弄了起来,把自己的理解大讲特讲,不料父亲却用我背的东西给我反讲了起来。当然我是迷迷糊糊听完的,因为我还是不理解。

二八年级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语文书被诗词给占了还是我忘了,脑中没有《论语》的记忆。四年级一篇鲁迅的《孔乙己》又让它回到了我的视线。那时的影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都出自于它,书呆子也出自于它。便从感情上有点小讨厌孔子和《论语》了。

对《论语》的感情,很对时候像对父母的感情,总在变化,而且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小学时自我意识不是那么的强,所以对《论语》的感情也是随着书本而变化。等上了初中,学了古代史算是对《论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一本书能被那么久的当做行为准则,的却不易。加上初中语文书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论语》内容,对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点吧。但总得来说还是以做人出事准则为准。

等到了高中,终于有机会读了全本《论语》,由于高考的缘故,读的不是很认真,所以读完后能记住的还是那么几句,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学期,相对于高中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所以便又找到《论语》看了一下。

《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导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章节内容比较杂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来的。虽说章节杂乱,但在书中处处见仁,时时见礼,义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苟志于人矣,无恶也”。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许多不同,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论语》中关于仁和礼的研究实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实在没法继续说下去,所以这里我选了一个小点来说明一下——它就是《论语》中的情。

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师徒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老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老师,而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诉老师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毕竟子路实在老师落寞的时候去给老师发脾气嘛!但后面他在老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老师麻烦了。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认为老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当然,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当的话就让天来讨厌我吧。今天我们是可以随便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代是怕的啊。这是多么好的师生关系。今天谁还敢去说

自己的老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又有几个老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对着一个自己的学生去做发誓那样的是呢?当然,当着媒体他肯定会,作秀嘛。

总之《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很有我们值得作为一个经验而避开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从大处着手,到此为止就行了。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篇二

《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网,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学习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些致使我学得不扎实,另外再加上各种教辅书籍上的学习方法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满头都是星星在转。后来,我反复回味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都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做事冲动,有不经过大脑的过滤就忙着做事的坏习惯,自从读了《论语》后,我总结出了——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让最妙。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快乐任逍遥。哈哈!怎么样,我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白费吧!

《论语》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一定要反复学习旧的知识,从中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同在炎热下品尝那苦中略带一丝清凉的槟榔!虽苦,但却可以从中回味出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从苦中走出来的,苦代表着成长!

还记得,小学刚毕业,心里还有着对过往生活的一丝留恋,也曾因此流过泪。是《论语》把我从阴霾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论语》给予我的所有。悟出了毕业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迟早要撞碎它,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从此走向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过悲伤吧!

回味那些曾经因为悲伤而打破的梦,从中品出本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欢乐语录!你会走向一个不同于寻常的人生,慢慢成长起来!

走过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万中国人心中的圣经——《论语》,会让你的人生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篇三

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拿着《论语》摇晃了半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刻苦努力,向孔子学习。

学什么?……忘了。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篇四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后被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了。有些人为了追名逐利而做了一些违背道德的事,伤人又伤己。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竭其力,但社会上做事,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不是孝的根本,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真正的孝。在生活中,子女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而且有时很久都不回家。只负责每个月给父母寄钱,但父母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些老人在家,用孔子的理论来说,这样的人没有做到孝。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周围都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都有他自己的特长。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还有学“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迨”。说的就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应该边读边边思考,把学的东西装进我们自己的脑子。如果我们不思考,学到的就只是表面的东西,那就是空读。“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不懂的就要问。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

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这讲的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人处事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虽说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不一定他说的对于如今的社会都全部适用。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适应自己的一部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吸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篇五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论语》报告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本身的能力去帮助他人,所谓“予人玫瑰,手不足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满盈幸福感。————关爱他人,便是仁慈;了解他人,便是伶俐。(于赤心语)

客岁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谈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内心克制了好久的东西本身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付《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密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便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学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究问题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只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许多多少岁。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下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叹良多啊。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许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只要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表明是针对差别的`学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便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付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小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敷之处,并经过本身的高兴去补充这种不敷,这便是《论语》报告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了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制止,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十分重要了。心态差别,也许会带来完全差别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真正的大胆?它和血气之勇有怎样的区别?——做一个大胆的人,用生命的气力去化解那些遗憾。(于赤心语)

“小人义以为上。小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没有道德束缚的大胆是这个天下上最大的灾祸。大胆偶然间体现为一种感性制约下内心的自大与冷静。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的气;而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于赤心语)

自己以为:从《论语》与于丹的品味加上本身的重复研读中又一次感悟,可以收获差别。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行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篇六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连贯,不可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己的品格修养。

南老师以自己半生修习佛法的经验,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后又打击佛道的不应该,让人心中一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来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知识,是做人做事的修,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是南老师的观点,让人信服。

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很多,“里”、“命”……

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老师解读才觉得原来他是名至实归的,原来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己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