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篇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客观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生态治理的巨大压力,xx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建设xxx都市圈魅力中心镇”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平安等各项工作,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凝聚和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深入全镇15个村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翻看台账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查找亟待解决的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注入动力活力。
二、好的方面
xx镇是县城所在地,土地面积100。4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总人口15。4万人,耕地面积xxx余亩,山地面积xxx亩,林地面积xx亩。2020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xxx万元,其中,有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20万以上,特别是xx村年收入达78万,其他10个村年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从收入来源看,有7个村依靠自有资产租赁收取租金收入,1个村依靠光伏发电产业取得收入,其他7个村由镇政府划拨资产获取收益。
三、存在差距
从调研情况看,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过度依赖政策性补助,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认同感不够,认为发展集体经济难度大,参与支持的热情不高。导致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发展后劲不足。发展集体经济需要资源资金支撑,xx镇下辖15个村委会,在县城规划区内的村委会8个,规划区外的7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地资源缺乏,水面、林地面积不广。15个村虽然都有集体经济收入,但村小组有收入的不多,其中,经济效益较好的村组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离中心城区较远的村组效益不明显。集体经济较弱的村日常运作都依赖于转移支付,根本无可用财力发展集体经济。一些村绿色作文网也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想法,但一提到资金,就望洋兴叹,不了了之。
3、发展模式单一。从我镇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每年相对稳定收入主要就是租赁收入这一块。集体经济较强的8个村当中有6个村是通过集体资产租赁取得的,占到总数的75%,真正依靠发展产业和其它渠道获取收入的村委会不多。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自身出发找差距和不足。
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导致思想解放不能及时跟上新形势,缺乏创新思维,对经济规律研究不深,解决经济问题办法不多。
二是工作上进取意识不强。由于生育二孩,为了顾及家庭,对工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科学谋划和指导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群众观念不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深入,平常下村只注重自己要开展的工作,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四、改进措施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深处充分认清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加强对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力度,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并理解国家的政策措施,引导群众支持、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抓好党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村级班子建设。优化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国家正式干部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落实干部干事创业容错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思想包袱,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
三是盘活村级集体资产。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水库、门面、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对外招标承包、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提高利用率,实现稳定、可持续性收入来源。
四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镇政府加大对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五个一批”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即对无资源、无资金且在县城规划区内的一些村,通过下放镇级资产使用权解决一批;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通过支持发展产业带动一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一批;有改造村委会大楼项目的通过搬迁到交通干道沿线,形成集体资产租赁解决一批;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解决一批。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篇二
一、调查目的
(一)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来获知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而评估类似的农村经济,最后上升到全国,循序渐进的了解当前农村发张形势。
(二)找出所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途径,调查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及该地区农村经济来源的总体模式和发展的趋向。
(三)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该地区按照地理优势所忽略的某些经济发展渠道。
(四)将调查分析后提出来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便于对该地区农村经济模式进行完美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对象
农村群体、经济现状
三、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各题均采用封闭式设计,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题所列的选择项中选取一项,作为对该题的回答。
2、调查问卷的分发。调查问卷由指定人员在农村随机分发,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
3、数据处理。调查问卷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
四、具体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0:13。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2%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5%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家庭平均人口为5人左右。
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对农村经济现状的了解情况
(三)关于农村教育程度的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共调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员。从调查对象表中,我们知道了,14个人中,有3个文盲、9个人受过初等教育,2个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应该收到义务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但比较起过去几年,相对提高。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质低、
掌握科技的本领低、经济发展就缓慢,甚至停滞。此次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对个别家庭进行调查,从而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地理位置来说__村离城镇和县区都不远,有着优越的教育条件啊!但是为什么教育成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呢?通过对部分家庭进行了访问调查得知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条件困难,不能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
2、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或者对学习用处认识不当,厌学。
3、父母或者监护人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而不允许孩子继续求学。其实教育和经济是两个互为因果的问题。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教育要从孩子做起,小孩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提高小孩的教育势在必行,当今国际国家的竞争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的好与坏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家现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实行的“一村一大”给农民带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种植方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经调查发现大竹村农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农民收入不高,只好让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质量最差的学校,因此孩子学到的知识就会很少,有时还会误导孩子。其次是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和支付孩子上学,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更不会给自己的小孩请家教辅导,还有的是农民自身没有多高的知识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做出自己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篇三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20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县总人口5.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农业人口达5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减少2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粮食预计总产15207吨,比计划减少783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5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5条496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805元,在州_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60亩、大黄22亩、木香100亩、试种秦艽0.5亩、柴胡2亩、早实核桃60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5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__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1500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篇四
乡村新产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型农业。xx市农业农村局和xx商学院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走访蹲点调研,旨在厘清全市乡村新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典型案例的发展经验,明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xx市乡村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乡村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新产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贯彻十九大精神,xx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乡村新产业的发展,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图1所示)。但xx地区的乡村新产业与成熟发达的乡村新产业市场相比,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关管理知识,在运营商缺乏正规系统的培训等。课题组选取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xx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剖析目前xx乡村新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xx乡村新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乡村新产业类型分析
据调查,xx市乡村新产业类型包括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园、科技农园等等。从图2可以看出,xx市乡村经营农家乐的人数占比30。61%,经营采摘农业园的人数占比22。45%,经营观光农业园的人数占比12。24%,经营科技农业园的人数占比6。12%,经营民俗乐园的人数占比4。08%,经营农家民宿的人数占比20。41%,经营其它类型新产业的占比4。09%,可见农家乐、乡村民宿、采摘果园这三个类型的新产业占比已超过50%,是主要的乡村新产业类型。
(二)乡村新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乡村新产业经营年限在一年以内的数量占比12。24%,经营年限在1~5年的数量占比53。06%,经营年限在5~10年的数量占比22。45%,经营年限在10年以上的数量占比12。25%,可见xx乡村新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经营时间基础。从图4可以看出,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中各类投资主体均有涉及。其中私人投资所占比例最高,为71。44%;合作社投资占比位居第二,为12。24%;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的占比一样,都为8。16%,乡村新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为私人投资。
xx乡村新产业中含有特色餐饮的占所调查的乡村新产业总数的69。4%。其中,特色餐饮为海、河鲜的占所有特色餐饮种类的17。9%;山野菜占12。8%;乡土农家菜占48。7%;民族风味菜占5。1%;养生药膳占2。6%;其它占12。9%。可见餐饮经营是新产业中比较常见的经营项目。而在有经营特色餐饮的新产业中,乡土农家菜占比最高。乡土农家菜的材料取材方便,制作简易,门槛较低,也具有一定特色,是比较好经营的种类。
xx乡村新产业含有特色住宿占所调查乡村新产业总数的61。2%。其中经营农家普通民宿的占所有住宿类型的53。3%;经营特色民居的占23。3%;经营森林木屋的占10%;经营江、海、湖景房的占3。4%;经营其它类型的占10%;可见大部分新产业经营会含有住宿项目。从住宿类型来看,大部分特色住宿是普通农家民宿,主打乡村特色。这类住宿类型对选址、装修等的要求较低,投入的成本不高,具有较大的性价比,是乡村新产业经营者选择经营项目时的首要选择。随着新产业的发展,民宿会不断增多,民宿申办一定要符合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申请特种行业许可,遵守当地的《民宿管理办法》。
xx乡村新产业中特色休闲活动为农事体验的占比为31。8%;农产品采购的占比为9。1%;餐饮体验的占比为27。3%,休闲娱乐和体育的占比为10。6%;当地风情和民俗的占比为9。1%;其它项目的占比为12。1%,可见农事体验和餐饮体验是比较常见的新产业经营项目。
xx乡村新产业中特色农产品为新鲜瓜果蔬菜的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40。7%,本地家禽和养殖水产等的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25。4%;农土特产干货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5。1%;农产品的加工半加工、成品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16。9%;其它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11。9%,可见多数经营者更偏向于农产品产出的直接销售,而不是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甚至深加工进行出售。xx的新产业农产品出售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更多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价值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xx乡村新产业中推广模式为与旅行社合作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1。4%;推广模式为当地政府推荐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7。1%;推广模式为自建网络营销平台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7。1%;推广模式为第三方网络平台推荐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21。4%;推广模式为当地行业协会推荐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1。4%;推广模式为电视、报纸等媒介广告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1。6%;推广模式为其它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20%;其他推广模式如口碑宣传,朋友圈宣传较多。从结果来看,xx新产业宣传方式比较被动,多以推荐、口碑宣传为主,宣传手段比较单一,难以达到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三)乡村新产业发展成效分析(政策满意度)
从图5可以看出,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中,对xx政府促进新产业发展的政策非常了解的占14。29%;了解的占18。37%;了解一点的占53。06%;不了解的占14。28%。大部分经营者对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不深入。经营者限于自身素养,难以很全面的去了解相关政策,不利于新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从图6可以看出,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中,对政府的监管管理非常满意的占20。41%;满意的占36。73%;一般的占34。69;不满意的占6。12%;非常不满意的占2。05%。大部分经营者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还是满意的。从经营者对政府的政策了解程度来看,经营者对政策了解的不够全面,因此对政府部门的满意程度也难以全面体现监管是否达到政府的理想情况。
二、我市发展乡村新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可以发现xx市乡村新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在营销方面的手段也比较单一,难以看到效果,其主要靠口碑营销的方式吸引客流。因其规模较小可以满足自身经营,然而规模的扩大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必不可少。分散的农业园之间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不利于新产业整体的发展。而从访谈中经营者对于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更偏向于希望政府可以给予补贴,出台政策等。可以看出xx政府虽对新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态度,在一些政策、规划方面仍然不够完善。经营者自身素养问题也限制了采摘园的发展,没有专业知识的配合,在项目的特色,整体的规划来看也有其局限性,单一的采摘项目会越来越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否能可持续的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乡村新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缺乏统一发展平台
我市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文化较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农庄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只供钓鱼。尚未形成休闲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二)乡村新产业经营理念落后,不注重整体规划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是乡村新产业农庄,占70%以上休闲农庄没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经营观念上,一是整体观念落后。开发者在进行休闲乡村旅游开发时,不注重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虑围边与大自然的统一协调,没有融合当地的乡村风貌。同时,开发者还经常“跟风”,见什么赚钱搞什么,大家都一窝蜂的上,结果市场不买账,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二是经营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理念有偏差,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方面只注重休闲旅游功能,没有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经营收入波动起伏较大。三是开发环境较差,部分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会遇到当地百姓的阻工、闹事。如:泸阳镇的伊江庄园,目前游泳池主体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进来,当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闲旅游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花海中间夹杂有一小块荒地,十分影响景观,而那小块荒地就是当地百姓不愿意流转的土地。
(三)乡村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庄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公路,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存在安全隐患,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区点互通连接性差,使众多游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上档次的酒店、宾馆,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车场地、旅游公厕以及休息场所等设施。三是休闲旅游融资难,虽然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及鼓励措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资金和发展机制瓶颈,大多数县没有成立休闲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没有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投资领域。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力。
(四)乡村新产业存在分散经营,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多数休闲农庄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淡薄,乡村旅游景点缺乏规范管理,通过院校培训培养的旅游人才不愿到农村就业等原因。乡村旅游产业从创意、策划、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我市乡村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是乡村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产业振兴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能够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次,通过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产业振兴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吸引力和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的凝聚力,使乡村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土。近年来,xx坚持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休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有效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面对新时期的工作要求,乡村新产业发展要做到: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
一是坚持统筹谋划。乡村新产业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要把发展乡村休闲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盘考虑,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目标、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将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以保证二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相得益彰。
二是坚持错位布局。制定乡村新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
(二)要突显乡村特色
一是突出生态特色。要鼓励农户利用闲暇开小饭店、小旅社(客栈)和销售绿色农产品,支持村集体投资或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引导企业发展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突出乡土特色。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乡村新产业立足于乡村,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此,发展乡村新产业必须突出特色,应该以“农”字为特色,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特别是要设计特色体验项目,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
三是突出农旅特色。发展休闲经济应有所选择,有所保留,忌不顾实际、盲目跟从。保持与发挥本色,才能让休闲经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不要盲目模仿他乡风貌,也不要只顾迎合当时潮流,更不要为求一时之利造成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三)要壮大产业链条
一是全环节升级。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新产业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新产业的市场。
二是全链条升值。乡村新产业的全链条升值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的切入口,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新产业升级包含农业和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产业升级,如农产品加工业升级、乡村旅游休闲业升级等等。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科技创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努力方向。
(四)要强化要素支撑
一是要破解用地、资金、人才发展短板。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要认识到人才的重大作用和重要贡献,切实保护好人才智力劳动的合法所得,留得住“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新农人”,坚定人才扎根农村的信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针对农民投资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在税收、信贷方面的支持,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积蓄少的农户在项目开始启动前给予一定支持,对乡村新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育乡村休闲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村落、农庄、庭院和市场有机衔接起来,提高产业区域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乡村新产业活动中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其各种社会群体最大利益的满足。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以达到协调、和谐与共赢。特别要强调的是让当地民直接参与,成为乡村新产业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利益的主体、发展享受的主体,使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才是发展乡村新产业的关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强化组织保障措施。政策引导对加快新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健全有利于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机制。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培养,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组织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有战斗力、服务意识强的基层党组织就是招引“凤凰”的“梧桐树”,是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性保证。休闲农业企业、乡村社区及其农民、乡村新产业游客,都是乡村新产业的参与主体,他们在乡村新产业交往中的互动行为都各有其所图。只有构建其多赢的一体化格局,形成协调和谐的环境才会使乡村新产业获得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其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要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结合xx本地实际。传统优势产业有市场基础,也符合农民的种植习惯和人力资本积累,与之相结合更容易规模化,更容易成功。发展什么产业,必须与本地已有的市场体系相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不是简单的种植或养殖这样的生产问题,而是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链条和市场体系的问题,如果不顾本地已有的市场体系,完全另起炉灶,那么产业发展的成本会非常高昂,容易失败。发展什么产业,必须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
二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实际受益为最终目标。如果产业兴旺了,但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利益,那么这种产业兴旺也是失败的。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中老年农民为主,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农民的组织化。只有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成立像合作社这样的经济组织,才能实现产业的规模化,才能使农民真正具有市场势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只有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才能真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的组织化需要当地或返乡创业的经济能人引领和牵头,需要利用与本地契合的乡规民约、风土人情等组织资源,需要完善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篇五
xx县xx村以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抓手,以集体经济增长、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探索了以“土地合作经营”为核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xx模式”。
一
主要做法
1、成立土地合作社。为确保土地合作经营顺利推进,村支两委在村民会议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引导成立了xx村土地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定所有权、保护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以组为单位与土地合作社签订协议书,将全村4205亩农田经营权集中到土地合作社,再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合作期限为11年,与“二轮延包”时限一致。土地合作社收益分配采取“保底分红+二次分红”的方式,保底分红实行按人口分配,其中按“二轮延包”以来“有田有人”的300元/亩·年,“有人无田”和“有田无人”的按150元/亩·年,保底分红之外的部分,再按土地承包权入股比例进行“二次分红”。土地合作社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所有者紧密联结起来,为三者利益有效表达和矛盾协商解决提供了平台,较好地实现了“三权分置”后的责、权、利关系。
2、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村集体、土地合作社和本村村民出资成立的水稻、农机、蔬菜、花卉苗木、养猪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股成立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股份结构为xx村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基础设施、服务配套等折股为30%,土地合作社以全村土地经营权折股为2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500万元,占比50%。全村4205亩农田通过土地合作社以300元/亩·年的价格转租给营健公司,公司通过土地分租,提供农业综合性服务,兴办粮食加工、水稻秸秆加工等,延伸发展二、三产业获取利润。公司的利润按5:3:2的方式进行分配,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50%的收益,村集体获得30%的收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内公益事业,土地合作社获得20%的收益,用于土地入股农户的“二次分红”。
3、竞价分租给职业农民。营健公司将农田按50—100亩划分为联片区块,统一编号,明确范围,按照公司对产业的统一规划和要求转租给本村的职业农民。公司与职业农民签订合同,职业农民按年度向公司交纳土地租金和100元/亩的保证金。2016年土地租金为300元/亩,2017年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后,改为竞价择优流转。拥有竞拍权的对象限本村户籍,且参加了专业培训的职业农民,起拍价为500元/亩·年,目前有意向承包报名的超过1万亩。
4、建立农业市场化服务体系。为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后的生产管理问题,营健公司以专业化分工、市场化经营方式,着力构建农业生产技术技能服务、全程农机化服务、农资服务、烘干仓储加工服务、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等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目前已投资建成了xx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聘请湖南农大8位专家组成生态农业专家工作站,向职业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二
xx村集体经济盈利模式
通过股份合作经营,村集体可以从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得30%利润。
1、服务体系盈利。职业农民承包土地的同时,购买营健公司所辖合作社的农资、农技、农机和烘干仓储等服务,既有效降低耕种成本,合作社又能取得盈利。2016年,服务体系盈利近50万元,村集体获得利润分配15万元。
2、经济实体盈利。营健公司已经取得“农民田间学校”申办资格,预计职业农民培训经费每年上千万元,利润相当可观,还将围绕“农民田间学校”发展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2017年还启动了峨山大坝农庄建设,村集体以自然资源占股20%;成立了xx建筑公司,村集体持股20%,形成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点。
3、产业延伸盈利。xx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2017年全力建设水稻+龙虾、蛙、鳖、鱼1000亩生态种养基地和500亩水果采摘基地,实现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的xx品牌,进而依托xx品牌发展农业观光、民俗旅游、水上娱乐等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农产品由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加工、品牌打造和营销,旅游项目由公司进行业务培训,整合接待资源,制定服务标准,最大限度发掘“xx模式”潜力,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增收。
三
取得成效
1、粮食生产形势全面好转。开展土地合作经营之前,xx村人地矛盾突出,一方面是“有人无田种”,全村849人未分到田地,占总人口的20。3%;一方面是“有田无人种”,90多亩田地“抛荒”,双季稻不到种植面积的20%。土地合作经营有效解决了“有人无田”和“有田无人”的矛盾,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了种田的积极性。2016年,全村4205亩耕地全部实现双种双收(稻稻、稻油),双季稻种植面积从800亩增至28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920公斤,粮食产量3500余吨,较合作经营前多生产1400吨,增幅达66。7%。
2、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市场化水平提升。现有60户新型职业农民生产面积都在50—130亩,集中连片种植,实行统一标准,全面应用良种、良法、良技,享受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从农资农技到加工销售的全程市场化服务,水稻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59元,双季稻亩均效益近1000元,“水稻+龙虾”基地每亩效益达2000—5000元不等,高效、生态农业正在加快发展。
3、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获得感直线提升。在“xx模式”下,不仅探索了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且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860元。同时,通过股份合作、民主决策的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村支两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促进了村民民主自治进程,群众对村支两委的信任、对村级事务的关注、对产业发展的热情持续增长,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为xx今后的快速发展构筑了坚实基础。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篇六
xx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全村19个村民小组。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外出务工近千人,20xx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200元左右。属区定经济薄弱村。
现有基础
1、发展优势
一:农业基础比较好
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每户耕地5亩多,耕地土质好,水利沟渠基本畅通,发展高效农业有基础。
二:养殖前景比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农户储存小麦和玉米比较多,给养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现有养鸡、养羊、养猪、养牛专业户8家,养殖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导和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农业有一定规模
目前已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50亩大蒜专业户1家,种植350亩粮食专业户1家。
2、不足之处
一:为民服务能力较弱
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村庄内部道路未达到庄庄通,高标准农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桥梁破损比较严重,部分排涝沟渠破损形成堵塞,影响农业生产。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传统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产量效益不高。工业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个家具加工厂,规模不大,工人素质不高,机械设备陈旧。三产服务业零星敲打,仅有几家路边小超市,几家出售洋河小酒厂的散酒。
洋河镇是中国闻名酒都,是宿迁市经济重镇,围绕洋河镇酒都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中兴村将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经济。
一是打造洋河镇区南部特色乡村示范点,围绕村庄、道路、桥梁、沟渠、绿化等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组规范管理水平。
二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洋河全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规模养殖畜禽,引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行"网上直销",打造苏北传统农业特色幸福乡村。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洋河新区"十三五"规划,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土地流转,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种养殖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争取整理土地800亩,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承包土地,进行专业化种植、养殖,发展规模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2、改善发展环境
大力解决中兴村到镇区的交通建设问题,积极向新区和镇汇报协调,利用新一轮村居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维修沟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发展环境,积极邀请企业落户中兴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禽绿色食品"网上直销"企业、木材加工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村民的教育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种养殖技术人员进农户、到田头,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新方法,让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试,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和畜禽规模养殖,而后再带动影响一批人。
二是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农村社会学习型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读书交流和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更新村民观念,使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农技培训讲坛常态化。
4、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
针对在家老党员多的实际,实行老党员公开承诺制,发挥老党员觉悟高的特点,做好政策宣传、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和疏导、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村支两委结合村实际,制定长远发展方案,以发展高效农业为契机,整合集体资产资源,积极发展集体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发展项目,推进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既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更要千方百计引导外出创业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