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小学四年级数学难题(3篇)

2022年小学四年级数学难题(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7:37:05
2022年小学四年级数学难题(3篇)
时间:2022-12-28 17:37:05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难题篇一

引导语:八种方法轻松解决小学数学概念难题,是哪八种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演示法

有些教学概念,如果把它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表示出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感性材料的提供更为丰富,则会收到良好效果,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重要的是建立“倍”的概念。引进这个概念,可出示2只一行的白蝴蝶图,再2只、2只地出示3个2只的第二行花蝴蝶图,结合演示,通过循序答问,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花蝴蝶与白蝴蝶比较,白蝴蝶1个2只,花蝴蝶是3个2只;把一个2只当作1份,则白蝴蝶的只数相当于1份,花蝴蝶就有3份。用数学上的话说: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把白蝴蝶当作一倍,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3倍,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地触及了概念的本质。

二、问答法

引入概念采用问答式,能在疑、答、辩的过程中,步步探幽,引人入胜。

三、作图法

用直尺、三角板和圆规等作图工具画出已学过的图形,是学习几何的最基本的能力。通过作图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可以从画图引入这些概念。

四、计算法

通过计算能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可以从学生所迅速的计算引入新概念,如讲“余数”时,可以让学生计算下列各题:

(1)3个人吃10个苹果,平均每人吃几个?

(2)23名同学植100棵树,每人平均种几棵?

学生能很容易地列出算式,当计算时,见到余下来的数会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再指出:

(1)题竖式中余下的“1”;(2)题竖式中余下的“8”,都小于除数,在除法里叫做“余数”。学习新概念的`方法很多,但彼此并不是孤立的,就是同一个内容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也可以这样引入“扇形’概念,让学生把课前带的一把摺扇一折一折地从小到大展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概括出:

第一,折扇有一个固定的轴;

第二,折扇的“骨”等长。

然后再要求学生在已知圆内作两条半径,使它的夹角为20°、40°、120°、……引导学生观察所围成的图形与刚才展开的折扇有哪些相似之处,最后概括出形的意义。

五、温故法

不论是皮亚杰还是奥苏伯尔在概念学习理论方面都认为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六、类比法

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将有关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就能很快地得出新旧知识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相似)的结构而引进概念。

七、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谓之喻理导入法。

如,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的两句话:“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s街上遇见一位朋友。”问:这两个句子中的字母各表示什么?再出示扑克牌“红桃a”,要求学生回答这里的a则表示什么?最后出示等式“0.5×x=3.5”,擦去等号及3.5,变成“0.5×x”后,问两道式子里的x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

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由衷的喜悦中进入了“字母表示数”概念的学习。

八、置疑法

通过揭示数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新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了解新概念的强烈动机和愿望。

小学四年级数学难题篇二

使用正确的解题方法不但可以大大加快解题的速度而且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为此,数学频道编辑部整理了一些巧妙的解题方法,以便同学们更好的去学习这些知识。

在解决问题时,寻找模式的思考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策略。运用这种方法时,从问题的最简单例子或其变式着手,根据这些具体例子来发现其中的模式或规则,然后以此来获取问题的一般解。

寻找模式,提出并检验猜想以及用公式表示判断准则,虽然不是数学的全部内容,但它们是数学思想、思维、概括数学知识的核心问题。

4步的阶梯,第一步用1块,第二步用2块(右边第二列),第三步用3块,等等。

加起来就得到所需的总数:

1+2+3+4=10

1+2+3+……+9+10=55(块)

4步阶梯 需要10块

10步阶梯 需要55块

能否察觉步数与所需块数之和间的关系?从仅有的两个例子来发现模式是有困难的,需要考察更多的特殊例子。为此可把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集中起来,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让学生试着去发现步数与所需块数之间的关系。因关系很不明显,学生只能看出得数是整数。这时如能作出一个猜想,并进而检验这个猜想,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开端。学生可以思考4与10、5与15、7与28等等有着怎样的关系。

几次“追踪”后,可给学生指出(4×5)÷2=10,同样地(5×6)÷2=15。于是学生似乎感到有法则可依循。然后再一起来检验这个法则:(6×7)÷2=21,……(10×11)÷2=55,学生猜测几步阶梯所需的方块数总和是由公式n(n+1)÷2来确定的。在这个时候学生有理由相信20步阶梯所需的总块数是(20×21)÷2=210。但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个结果。

我们所以要寻求规律,目的.是要能够以此作出一个可以导致解决问题的一般公式的猜想或假设。但这必须小心谨慎,因为往往会出现所作的猜想对列举的例子是成立的,而对于一般化的问题却不成立的情况。

(1)归纳。证明法则在第一个例子中是成立的、假定对某个给定的例子的前面所有例子都成立,证明某个给定的例子后一个例子也成立,由此可证得猜想成立。

(2)演绎。根据已知的事实,通过逻辑推理而导出。只有在这时猜想才可称作判断准则。如果能找出一个不满足猜想的例子,则就足以否定猜想的有效性。

1+2+3+…+(n-2)+(n-1)+n

如果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和是n+1;第二个数加上倒数第二个数,得2+(n-1)=n+1;第三个数加上倒数第三个数,得3+(n-2)=n+1。同样的方法连续配对相加,各对数的和均是n+1。

这就是所作的猜想。这样,就得到了判断前n个自然数的和的方法即法则,同时也解决了原先的问题。

根据模式

你能预测下图的结果吗?

仔细审视考察表:

可以作出何种猜想?分析这个表可发现区域数是由公式2n-1确定的,其中n是点子数。n=1、2、3、4、5都是正确的。

根据相应的法则,6个点的区域数应是数26-1=32,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数字,而是30或31(见图)。所以这个猜想不能概括为法则。

小学四年级数学难题篇三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