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一
统编教材所选《田忌赛马》是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与人教版《田忌赛马》有较大区别。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老师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本文所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用同样的马,只是调整了一下马匹出场的顺序,就反败为胜了。孙膑为什么能帮助田忌取得胜利?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田忌每个等级的马比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慢不了多少(即原文所说“马足不甚相远”),而这三个等级的马之间差距应该比较明显,也就是说,田忌这个等级的马要比齐威王低一个等级的马跑得快。这两个等级的马没有在一起比过,孙膑怎么知道的呢?这可是一个秘密,具体办法应该只有孙膑知道,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推知孙膑的观察能力非一般人能比。
主观方面,孙膑能够洞悉人物的心理,知道齐威王不会发现田忌换了马匹出场顺序,只会按照游戏规则按部就班安排自己马匹的出场顺序。因为齐威王一旦察觉到田忌有了调整,也琢磨后面的原因,必定也会对后面两场的顺序做出相应调整,这样依然能够保持两胜一败,取得最后胜利。但事实是,这种情况根本没有出现,这就说明孙膑对齐威王的心理了如指掌。齐威王是一贯的胜利者,发现田忌的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被落下很远,也只会更加得意,而不会产生怀疑。
当然,这样的比赛,只能赛一场。孙膑不能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胜,毕竟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你会调整出场顺序,人家也会,那样就充满了无穷变数,孙膑是断然不敢保证永远取胜的。
本文在改写时,更大程度尊重了《史记》原文。但是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教学时,我们务必引导学生弄清楚两点:一是田忌与齐威王、贵族赛马多次,每次都以田忌输了告终;二是田忌每次和齐威王、贵族比赛,都是分三场进行,每场均是对应等级的马匹进行较量。
1。熟读课文,认识本课“策、荐”这2个生字,会写“赢、拳、策、荐”这4个生字。掌握“胸有成竹、摩拳擦掌”等8个词语。
2。理解课文,能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还原孙膑的思考过程,感受孙膑的过人智慧。
1。理解课文,能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还原孙膑的思考过程,感受孙膑的过人智慧。
制作简易课件
1。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军事家。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姓孙的军事家,青史留名。一位是孙武,还有一位就是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田忌赛马》,就与孙膑有关。
板书课题:田忌赛马
2。我们今天的学习,将由三个趣味任务组成。要完成这三个趣味任务,必须对课文非常熟悉、对课文理解非常透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3。学生自由朗读。
4。检查课文初读情况:指名接力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熟读中理解故事,为完成后面的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再读课文,现场直播
1。出示任务: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请你担任齐国中央电视台记者,对赛马的盛况进行现场直播。为了做好直播解说,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2。小组合作,讨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3。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
(1)要弄清楚直播哪几次,每次有几场,每次比赛结果如何。
(2)直播比赛时,要介绍哪些观众感兴趣的内容。
(3)为了更好地解说比赛,需要提前撰写含有哪些内容的直播解说稿,哪些内容是现场组织语言解说。
4。小组合作,讨论以上问题,并初拟现场解说稿。
5。对照视频,现场直播。
播放比赛视频,学生现场解说。
预设:
(第一次)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们:欢迎大家收看齐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现在,我们在齐国国家体育馆为大家现场直播齐威王和大将军田忌的赛马实况。大家看,偌大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翘首盼望着一场经常的对决。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齐威王和田将军骑着马出现在赛道上了!现场沸腾了!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二次)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们:欢迎大家收看齐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时隔一个星期,齐威王和田将军要举行第二次赛马啦!这次赛马,是齐威王继续保持胜利还是田将军翻盘呢?我们拭目以待!
紧张的比赛马上开锣!我们看到齐威王面带微笑,对胜利充满信心,田将军表情严肃,但似乎并不示弱。
第一场,锣声响了。两匹马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
第二场……
第三场……
6。全班互动,对记者的直播解说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直播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对故事的消化过程。只有对故事烂熟于胸,才能在“直播”时游刃有余。】
三、三读课文,现场采访
1。对于第二次比赛,结果出现惊人的翻转,现场观众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如果你是齐国中央电视台记者,你会采访哪些人呢?你会问哪些问题呢?如果你是被采访的对象,你会怎样回答记者的采访呢?
2。选好一个角色,各自准备。
3。记者现场采访。
预设:
——观众朋友,您看到这次比赛有何感想?
——观众朋友,您觉得这次比赛跟上次比赛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观众朋友,您觉得田忌大将军取胜有什么蹊跷吗?
……
4。全班互动,对记者和受采访观众的表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设计一场现场采访,用极强的现场代入感,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深刻认识这次比赛。】
四、深入思考,现场提问
1。根据组委会安排,赛后双方运动员将和媒体见面,接受各方媒体提问,请你以电视台或者报纸记者面对面向比赛双方提问。如果你是记者,你最想问哪些问题?如果你是齐威王或者田忌,或者孙膑,你会怎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2。请你给自己选择一个角色,并做好相应准备。
3。教师客串媒体见面会主持人:各位观众、各位听众,齐威王和田忌大将军的第二次比赛刚刚结束,相信大家对这个比赛结果充满了疑问,比赛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将跟随所有媒体记者一起去问问两位赛手。下面,我们掌声欢迎比赛双方入场。每家媒体记者有一次发问机会,请举手示意我。
下面,有请齐国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下面,请《齐国日报》记者提问!
下面,请齐国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下面,请齐国门户网站“齐国新闻网”记者提问!
下面,有请《齐国体育报》记者提问!
……
4。学生扮演记者,向“齐威王”“田忌”“孙膑”现场提问。
预设:
——请问田忌大将军,您此次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谁帮您出主意了吗?
——请问大王,您对此次比赛失利怎么看?
——请问大王,您不觉得田将军参加比赛有违反规则的嫌疑吗?您容忍这种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吗?
——请问大王,就算田将军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您觉得您仍有获胜机会吗?
——请问孙先生,您怎么敢确定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取胜呢?您不觉得是在冒险吗?
——请问孙先生,假设再赛一场,您觉得您还有十足的把握取胜吗?
——请问孙先生,您怎么知道田将军的上等马就一定比大王的中等马跑得快呢?
——请问大王,您为什么不仅不生孙先生的气,反而还如此高兴呢?
——请田将军、孙先生、大王各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这次比赛,好吗?
……
5。“主持人”小结:各位观众、各位听众,本次媒体见面会到此结束。再次谢谢大王、田将军、孙先生对大家所关心问题的耐心解答。三位不仅给我们带来一次精彩的比赛,更给我们带来一次智慧的启迪!再次谢谢三位!
6。师生互动,对上述现场答问环节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全文教学的重头戏,通过答记者问,揭开后面的谜底,感悟孙膑过人的智慧。他的智慧来源于哪?一是洞察,二是思考。】
五、朗读原文,积累语言
1。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2。出示原文: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师范读、带读原文。
4。从故事和原文中,我们可以分别感受到三位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预设:
——田忌:一心为公、肝胆相照
——孙膑:心思缜密、多谋善断
——齐威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
5。孙膑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齐威王的重视,也为自己一雪前耻,请看《史记》原文: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怎样以不够强大的齐军战胜凶悍强大的魏军?
6。你还知道哪些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7。全班交流,相机点评。
相机推荐课外读物《上下五千年》《少年读史记》《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回到原文,感受文言魅力,领略人物风采。借用孙膑和庞涓斗法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孙膑的智谋。就地取材,省时省力。适度拓展,将学生引向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阅读中去。】
六、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认读复习本课词语。
2。指导书写“赢”。重点分析“赢”的结构。
3。学生书写。
4。布置作业:收集历史上以智谋取胜的故事,开一期智慧故事会。
【设计意图:分析“赢”的结构,有助于学生记忆。作业将收集智谋故事落实。】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二
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1、学习生字:
(1)画出生字词,透过拼音认读,自己读----指读----齐读
(2)指导写字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4、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5、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6、抽生读、齐读
7、学生汇报此刻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8、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拿出练习纸把此时李白、汪伦最想说的,或是自己最想说的把它写出来。
听课评析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是这堂课的难点。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三
《掌声》是一篇记叙文,文本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文本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本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外,还要指导学生“由外向内”深入体会英子的情感变化,以及这些情感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是一堂情意交融的课,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爱在学生心中永恒。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题目就叫《掌声》。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掌声)
齐读课题。两个字都是翘舌音,注意一下,再读一次。
2、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什么时候?你给予过别人掌声吗?为什么?
带着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打开书本103页,请你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教学字词
1、重点正音。
默默地落下残疾骤然间犹豫忧郁似的
抓住“落下残疾”,指导“落”字后面读轻声。引出“落”的另两个读音。
2、句子挑战。
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脉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前表示时间的语句,并说说你的发现。
(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从那以后、几年以后。)发现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2、师生交流:梳理课文脉络。
(第1自然段,介绍英子;第2、3自然段,两次掌声;第4自然段,英子的变化;第5自然段,感谢掌声)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帯着问题默读课文:英子前后有什么変化?(划出文章中的词句。)
(像变了个人似的、忧郁、说笑等。)
以前“忧郁”,现在变得怎么样了呢?根据文章的语句,也用一个词语概括。(开朗、活泼、大方、自信等)
2、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掌声)
3、过渡:掌声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呢?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为题目?让我们下节课接下去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导入新课
1、听写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徽笑着面对生活”。
2、追问: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大家”指的是谁?“大家”给“我”几次掌声?
二、学习第1段,感受“忧郁”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交流:“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想象一下当同学们在干什么。
屏显: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交流: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三、学习重点段,领悟掌声内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上台前英子会有怎样的心情?画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多读几遍,想一想英子的心情怎样?
屏显:轮到英子上台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屏显: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轮到你讲故事了,你为什么犹豫呢?
2、思考:第一次掌声的意义是什么?
屏显: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同学们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支持)
3、思考:第二次掌声的意义是什么?英子的心情如何?
屏显: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深深地鞠了一躬”中,读到英子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也从中找到了自信。
4、《课堂作业本》第4题——哪些语句体现了英子的心情?摘抄关键词句。
四、借助插图,创意复述
1、如果英子介绍自己的那段经历,会怎样介绍?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
2、仔细看插图,边看边思考“插图表现的是哪部分内容”;
3、带着“‘插图’前后的内容又是什么?”默读课文;
4、自己进行说话训练,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言;
5、角色换位,借助插图,完整讲述故事。
6、师生交流,点评完善。
五、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课件出示:投调摇晃烈勇)
(1)引导分类。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五个生字。你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
上下结构:晃烈勇
左右结构:投调晃
(2)观察发现。师:再次仔细观察生字,说说怎么把这些字写美观?重点强调“勇”第四笔,明白带勾笔画在上去到勾的书写原则。
2、学生练习,互动点评。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四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故事内容,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1、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将全文译为白话文。
2、结合图画,能讲郑人买履的故事。
情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2、剖析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净化学生思想。
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词、义,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译成白话文。
一课时
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浆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出示课件1)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好吗?
生:鞋
师:你们真聪明!那谁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履”指导书写:“第三笔要长一点,这双鞋才能盖住脚”“最后一笔是捺,和第三笔的撇相呼应,这样平衡,这双鞋穿起来才走得稳”学生写写练练,师巡视。板书“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是两千多年前法学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写的,韩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说说。(出示课件2)郑人就是古时候郑国的一个人,那么从题目上你知道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吗?(一个郑国人买鞋的故事)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会千古流传。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质疑)看来,我们得好好读读寓言,把这些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我们先一读寓言,大家认为初读寓言应该读几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回答)师肯定要求:不管几遍,只要把寓言读正确,流利,也就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寓言就可以了。听明白了吗?现在我们先一读寓言,开始。
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师检查一读情况: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师提出“度”的读音问题。大家看文中有几个“度”,分别读什么能辨别出来吗?(学生先交流读音)师告知读音规律: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动作”的时候,它读“duó”,在表示尺度的时候读“dù”,谁愿意读课文帮大家把这个字音区别开来?指名读书,检查读音和节奏,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
1. 看来大家一读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二读寓言,把书读懂,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现在做个选择题:你们让老师当服务员还是讲解员?讲解员就是一句一句讲解,帮助大家理解课文:服务员就是你们自己结合注释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示意,我这个服务员随叫随到。(学生回答)看来你们的自主意识很强呀,老师喜欢你们这样的学生。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寓言:
2.学生二读寓言,师巡视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个词,或发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和大家交流汇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连老师在内我们这么多臭皮匠一定会赛过几个韩非子的。(出示课件3)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在交流汇报的同时指导朗读)
交流回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之”的含义,(点击课件4)并指导学生说说寓言的大致含义。交流完毕再读寓言,师引导学生抓住寓言中的对话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师:同学们,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很短,但描写准确,生动,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得生动传神,并且给我们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几句人物语言的描写?对了,总共3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怎么读?大家读的时候要结合全文去读。
(1)第一处:“吾忘持度!”可用遗憾后悔的语气,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语气,还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处:“何不试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语气,也可用旁观嘲笑的语气,还可以用气愤责备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处:“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用执拗可笑的语气,可用傲慢无礼的语气,可用懊恼生气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1.大家都读懂了寓言,接下来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个寓言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你们可以选择讲故事给别人听,还可以几个同学组合,把这个故事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表演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言文说。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汇报,看看哪个同学故事讲得生动,哪组同学创作的课本剧最有创意,合作得最愉快!现在开始。
1.学生活动,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师采访表演郑人的同学:这位郑人,请你从两千多年前回到21世纪,此时你最想对所有的人说些什么?(学生发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最想对这位郑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感受)同学们,郑人买履的故事许多人看了这篇寓言,大概都觉得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傻得实在有点可笑。但笑过以后仔细一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学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却让父母帮助做。在学习上,应该自己做的数学题,却不动脑而去抄袭同学的作业。相信习惯、理论、成规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与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许多场合、许多人身上。
最后,老师想用歌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课件5)
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这句话是说,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五
:标点符号的使用
:小学三年级学生
:讲授 情境探究
1、使学生明确文章有层次,句段有节律的重要意义。
2、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表达意图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一、
1、有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理解一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学生思考,简单交流。
3、师生交流,教师出示:
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4、引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首先能正确表达语句意思,其次能使句段层次明晰。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
1、出示常见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会认会读,明确简单的使用方法。
, 。 、 ; : ! ?
“ ” 《 》 ( )
—— … …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出示标点在格子中的正确位置。
4、总结写法。
幻灯片出示,学生观看,理解记忆。讲解每一符号使用方法时响应给出例句。
句号 。 表示句子完成之后的停顿。
逗号 ,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问号 ? 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
顿号 、 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分号 ; 表示有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冒号 : 1、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2、常用在对话前面表示后面的`话是引用。
感叹号 ! 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引号 “” 1、一般都是成对出现。2、表示引用部分或对话。3、表示反语、讽刺。4、表示特定称谓。
书名号 《 》 表示书籍、报刊、文章、文件等名称。
括号 ( ) 表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
破折号 —— 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意思的转折或递进。3、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延长。
省略号 …… 1、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2、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
四、课堂练习
1、给下面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了人间 小河清凌凌的 就像一面透明的大镜子 婀娜多姿的柳姑娘对着,镜子 梳妆打扮 并且欣赏着自己美丽的身影 岸边的小草探出了脑袋在干什么 它们想看一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无数的小花 红的 黄的 白的 散在草丛中 美丽极了 几只小鸭子在小河里排着队游来游去 仿佛在告诉我们 春江水暖鸭先知
2、交流校对
3、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给一段话加标点的,可以分几步?哪些方法比较好?
4、使用方法小结
五、方法总结
1、在阅读中注意标点符号。会认、会背、会写、会用常见的标点符号。
2、试着变换标点符号,看是否导致句段有歧义。
六、作业布置
1、给出为打标点符号的文段,让学生填写,并说明填写该符号的原因。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六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今天,学习了李怀源老师和蒋军晶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的谈话,触动很大。
回顾自己的教学,翻看自己的教学设计,确实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时间就那么多,只得蜻蜓点水,于是大呼“时间都去哪了”。目标要舍得,有舍才有得。确实,目标太多反而容易打乱教学,教师就会忽略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控制学生,因为一旦放手,就会完不成预设的目标。但实际上,课堂貌似很流畅,实际上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反之,两到三个精心选择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教学目标的主语应当是学生,即学生在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感受什么,体会到什么等等。反观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多却不是很清晰。例如这是我设计的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一个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写法。”在这里,前半句话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后半句话却变成了教师要干什么。如果改成“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方法。”就好多了。
语文课都会有字词、朗读但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读,在低年级会是教学目标,“如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到高年级就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还把感情朗读还作为一个目标,不能一直学下去。
有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进目标里,就是缺了什么一样,感情朗读成了通用的教学目标。但是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不能一样的,我们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做为目标去完成。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因为什么体会到了父亲的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能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40x2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许多同学都有早晨赖床的坏习惯。也一定因此迟到不少次吧?每当这时你们心理怎么想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验作者小时侯的迟到经历吧!
板书课题:迟到
二、 阅读感悟,体会严格
1、 师:在文章的开头,提到这样一句话:(出示课文第一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同学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感情的读。
2、 师:是啊!严格的父亲对于作者的这次迟到一样是严厉对待——狠狠地打了“我”,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从哪里看出打得好痛?
3、 学生找出语句: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子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嗖嗖的声音。我挨打了!
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作者有“抄”而不用“拿”?学生试着用手做一做。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 师:父亲狠狠打了“我”,“我”委屈、生气、怨恨、那么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谈看法。
(1)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①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怎么不舒服?
② “竟”字说明了什么?(意想不到)想不到什么?你能联系上文谈谈吗?
③ 指导朗读。
(2) 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①“父亲开始就准备打我吗?”抓住重点语句说说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②“快起!快起!”——“起”!说明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
(3) 理解“居然”,体会情感。面对父亲的命令,我是怎么做的?“居然”代表作者什么心情呢?
(4) 对比“竟”和“居然”,感受父亲的严厉。
(5)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展开想象,体会慈爱。
1、师:范读课文12—15自然段。生:想一想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送东西?
a、生:交流。
b、展开想象,对照插图想想作者此时面对父亲,他会说些什么?
c、生:交流明白严是爱。
2、自从这次挨打后,作者再也没有迟到过,后来她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学到这儿,你想对文中的作者说些什么?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写你与父母的一件难忘的事。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师:对了没有,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只是大家的猜想,叫假设。师:那想来读一读这两个假设的句子呢?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全班像他一样用危险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只要就??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师:孩子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呢,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去看看。(出示图片)你在甲板上看到了孩子站在什么地方呢?甲板上的人他们又都是怎样的?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师:在这个万分危机的时刻,船长走了出来。当看见自己的儿子站在横木上,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出示学习导航)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习导航?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师: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啊,在父亲刚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跳到了水里,这时大家还在看热闹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师:托尔斯泰通过对孩子当时所在的位置和甲板上其他人的变现,刻画出了当时孩子的处境万分危急。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用他的机智果断,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也一直在这甲板上感受着当时的危险,现在孩子已经获救了,你有什么话,要对轮船上的人说吗?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九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2、搜集新闻。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
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4、教师听写词语。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5、总结:
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看图写话
一、触景生情
1、播放残酷的战争录像,然后定格在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2、启发谈话: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真情表达
1、提出要求: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⑴ 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⑵ 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⑶ 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⑷ 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中彩那天》教学设计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小母鸡种稻子 - 北师大版《趵突泉》同步练习《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乡下人家 练习题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寓言两则》教案(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二、前期准备
1、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⑴ 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⑵ 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⑶ 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⑷ 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⑸ 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2、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共同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3、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三、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每个版块的xxxx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四、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为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十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我能理解理解“小河像长长的锦缎”这一句话,及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地球以及其他类地行星、巨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
3、外围绕太阳运动的还有小行星、流星、彗星、超海王星型天体以及灰尘。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
4、由于太阳外层气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5、表面温度:约5500摄氏度;中心温度:约20xx万摄氏度;日冕层温度:约5×106摄氏度。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2、能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有阳光的图画。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划出好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来闯关:
1.画上一片金色的田野,田野边是一座座青山。
2.早晨,太阳从山后升起来了。
学习收获:
1、查资料,说说阳光的对地球的好处。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十一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十二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三个新偏旁,学会正确书写“飞”“马”“鸟”。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渠道识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认识11个生字,学写三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导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影子有关的儿歌《影子》
板书课题:9、影子yǐngzi提醒学生注意:“影”后鼻音;“子”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过渡语:请小朋友把书轻轻地翻到81面,认真听师范读,注意听清字音。
2、自读课文
过渡语:现在,请小朋友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并给生字注上拼音。
三、学习生字
过渡语:现在生字宝宝要离开课文单独出现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1﹑出示生字卡片“影”
认识偏旁:三撇儿
看着这个字,你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呢?(引导: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
2﹑出示生字卡片“前”“后”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注意正音。
?指出“前”“后”是一对反义词,表示方位。
3、出示生字卡片“常”
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并提醒学生注意:“常”翘舌音,后鼻音。
4、出示生字卡片“跟”“着”“黑”注意“着”这里读轻音
?教师带读
5、学习“狗”相机认识新部首:反犬旁(课件出示)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带有反犬旁?(猫、猪、狼、猴……)
6、出示生字卡片“它”学习新部首:宝盖头(课件出示)
7、出示生字卡片“朋”“友”
?让学生组词,再齐读。
8、玩游戏辨析“他”“她”“它”的使用。
导语:现在林老师有三个好朋友,但我不知道哪个字该送到他们的手里,谁愿意来帮林老师把这三个字送给他们呢?
卡片出示:“他”“她”“它”。
(找三位小朋友,一位女生,一位男生,另一位小朋友拿动物的图画,再找一位小朋友帮老师找对生字“朋友”)?
9、巩固识字
生字宝宝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请小朋友开火车读。)
四、再读课文。
过渡:这么多的生字小朋友都认识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棒!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①齐读课文
②提问:想一想,课文这两个小节分别写了课文中的哪一幅图?
(第一小节写第一幅图,第二小节写第二幅图)
③看图填空(课件出示)如:影子在________,影子在_________……
④看图试着背诵课文(课件出示图片)
▲了解为什么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游戏:老师手里拿着小太阳的卡片,找一位同学当老师的影子,当太阳在老师的左边时,老师的影子在哪?当太阳在老师的前面时,老师的影子在哪?(通过游戏理解课文,影子的位置是和太阳的光线有关)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五、学习写字“飞”“马”“鸟”。
1、学习写生字“飞”
教师教学生学写“飞”这个字的新笔画:横斜钩。
(学生跟老师书空,讲授“飞”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习新笔画,学写“马”“鸟”这两个字。
(1)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学生跟老师书空)
(2)观察这两个字的笔画你发现了什么?
(3)按笔顺书空
3、书写练习,个别辅导
4、讲评学生的字。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①把生字读给家长听,把课文背给你的好朋友听。
②继续观察,在哪儿还能看到影子。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十三
1、熟悉“枣、浅、秃、忍、呗、虽、乘、思”8个生字,会写怎、思、穿、弯、比、服、浅、漂、啦、啊“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⑴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⑵师:现在我出示字卡,同学们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
⑶师:指导学生看清声母读:枣、虽、思、乘。提示:“思”在“意思”一词中读轻声,看清韵母读:忍。
⑷师:现在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注意老师的口型。
⑴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黑板上这8个生字,现在同桌之间说说在老师教之前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告诉同桌你是怎样记住的?
⑵师: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
⑶师:现在呢我们来开火车认读生字。读之前,先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特别是要帮助不会认的学生想办法认字。
⑴巩固会认的字: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的字,现在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已经认识的生字,看谁说得多。
游戏1:听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游戏2:组字。
禾+几=(秃)口+贝=(呗)口+虫=(虽)田+心=(思)
⑵巩固会写的字:
师:本课要写的字较多,其中,左右结构的有六个,上下结构的有四个。因前几课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老师就不再详细指导了,重点教一下上下结构的字。
“怎、思”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穿”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上短下长。“弯”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教师在示范书写时,要提示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再仿写。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尝试着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课后抄写今天学的所有生字,一个写一行。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十四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与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语文教学设计研讨篇十五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
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
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
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