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篮球教学说课稿(十五篇)

2022年篮球教学说课稿(十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07:18:49
2022年篮球教学说课稿(十五篇)
时间:2022-12-28 07:18:49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一

1、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5、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引导、点拨、探究

探究法、操作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钉子板、皮筋、小棒五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两张硬纸条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课件出示64页例题图)看!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说说这幅图上有哪些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吗?其实,在这些平面图形中还藏着一位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并配有动画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去学习)

1、感知角。

摸角:

*请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个角,摸一摸这个角,有什么感觉?

*谁来说一说?(角的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这部分呢?(平平的,直直的)

*谁再来说一说?

2、介绍角并画角。

*老师就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依据三角尺其中的一个角画)

*刚才同学们摸着尖尖的地方,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标:顶点)

*刚才同学们摸着平平的地方,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标: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顶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

3、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有角,你能在四周围找一找这些角吗?看看它们都藏在什么地方?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边?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学生举例。

(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生活中找角。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二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三

羽毛球器材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以发展学生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介绍各种教学器材,让每个学生了解羽毛球知识,体验羽毛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羽毛球的器材。羽毛球器材:场地介绍、球和球拍。本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使学生一步一步掌握羽毛球的场地长、宽、边线和端线,以及球的区分和球拍的选择。

1、初步学习羽毛球场地、器材基本知识。

2、通过了解羽毛球器材、场地知识,建立对羽毛球器材知识要求的正确概念。

1、教学重点:场地的知识。

2、教学难点:球拍、球知识。

1、认识羽毛球场地。

(一)羽毛球标准场地尺寸

一片标准的羽毛球场地,占地面积应不小于106.5㎡(长15米、宽7.1米),其中画线区域的主赛场标准尺寸为长13.40米,单打场地宽5.18米、双打场地宽6.10米。球场四周2米以内、上空9米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场地线得颜色最好是白色、黄色或其他容易辨别得颜色。场地上得画线得宽度均为4厘米,所有场地线都是它所确定区域得组成部分。

(二)地面

比赛场地一般采用pvc塑胶运动地板,pvc塑胶运动地板的弹性,滑涩程度适中。

(三)灯光

比赛应在场地四周比较暗得环境中进行,因此,赛场上空得灯光至关重要。一般灯光得设计和布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炽灯泡,安装在每一球场得两侧网柱得上空;另一种是荧光灯,挂在与球场边线平行并且长度一样得地方。为避免自然光线得干扰,场馆内应挂上窗帘,场地上得照度要求达到500~750勒克斯。

(四)羽毛球网标准

羽毛球网长6.10米、宽76厘米,为优质深色的天然或人造纤维制成,网孔大小在15—20毫米之间,网的上沿应缝有75宽的双层白布(对折而成),并用细钢丝绳或尼龙绳从夹层穿过,牢固地张挂在两网柱之间。标准球网应为黄褐色或草绿色。网柱高1.55米,无论是单打或双打,两根网柱都应分别立在双打场地边线的中点上。正式比赛时,球网中部上沿离地面必须为1.524米高,球网两端高为1.55米。球网的两端必须与网柱系紧,它们之间不应该有缺缝。

(五)标准场地规格图

2、认识羽毛球。

每个羽毛球规定要扎16根羽毛。最好的羽毛为鹅翎。羽毛长度要在60~70毫米之间。

3、认识羽毛球拍。

羽毛球拍一般由拍头、拍杆、拍柄及拍框与拍杆的接头构成。一支球拍的长度不超过68厘米,其中球拍柄与球拍杆长度不超过40厘米,拍框长度为28厘米,宽为23厘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球拍的发展向着重量越来越轻、拍框越来越硬、拍杆弹性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本节课我只要是介绍羽毛球的场地、羽毛球和羽毛球拍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回民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回民,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

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六

本次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次班上的幼儿在活动室里运用一些小型物品(如瓶盖、小剪刀、几何体、夹子等)在随意摆弄脸谱造型,有的用瓶盖做眼睛,小剪刀把鼻子,半圆形做嘴巴……幼儿们想象丰富,创造热情高涨,体会着创作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我将这种活动迁移引申到美术教育之中,于是我便设计了《替换想象画》这一活动方案,旨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尝试和交流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的果敢精神。

1、借助相似造型,大胆表现与创造人物脸上的几个部位。

2、在活动中发展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1、知识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对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

2、材料准备

(1)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

(2)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磁带。

(3)水果、字母、数字、蔬菜、食品、动物、图形等背景图。

1、初步欣赏与感知

(1)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动画课件:《给老师画像》

(动画显示老师教画画和“我给老师画像”的过程。图片、朗诵、背景音乐同步播放。)

(2)引导幼儿说出老师画像里脸上的几个部位分别是什么?(出示老师画像)

(3)让幼儿认识“替换想象法”。

2、隐性示范与思考

(1)展示逐步变化的多媒体画面,一支小魔笔从基本点出发,慢慢变成了一个圆形,暂停后,请小朋友猜猜,这支小魔笔究竟想画什么?(让幼儿充分发挥,大胆表述)

(2)小魔笔画出一张娃娃脸,让孩子说出脸上还缺少什么?

(3)小魔笔施魔法(动画显示小魔笔晃动身体: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4)引导幼儿用屏幕上动画显示的图片来替换娃娃脸上的其他部分,及讲述为什么这样替换?

(5)引导幼儿进行主题创作。

3、讨论与操作

(1)观看背景图,自由交流讨论。

(2)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创作。

4、展示与体验

让幼儿一起相互欣赏与展示,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七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平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习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习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养成自评的习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八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断。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片段设计、特点反思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课内容在教材87~90页, 是第五组专题“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一篇精读文章。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赏美审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促读法、联想法。在学法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对本课课文第二课时的新授部分进行了三个环节的设计:

(一)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二)汇报交流,点拨升华;

(三)再读课文,深刻体会。在第二个环节,我主要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从“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这三个景点向大家做一分析。

(一)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2~5自然段,并出示自学提示:课文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大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要求学生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时间为5~7分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指导,尤其对学困生的指导。

接下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汇报交流,点拨升华。

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分三个景点来教学。每学习一个景点,我都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感悟颐和园景点的形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有名的长廊。

1、精美的长廊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先汇报说出:长廊有什么特点?长和美。接着,学生交流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长廊的长: “一眼望不到头”让我们感到长廊很长, “700多米”和“273间”这两个词,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和间数“多”的特点。然后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教学长廊的美这一特点时,学生说出:“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廊的颜色美。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写出了长廊的画美。这一句则写出了长廊周围的风景美,而本段的最后一句,从‘神清气爽’一词,可以看出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紧接着,我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长廊的美,再全班齐读,然后,我激情美读长廊部分,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最后,用课件播放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长廊的美景,再次感受长廊的长和美。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哪里?很自然地过渡到

3、4自然段万寿山景色的学习。

2、壮美的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弄清楚万寿山的景色是先写从山脚下看到的景色,然后写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接着,学生汇报说出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物:佛香阁和排云殿。当学生读到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八角宝塔形” “闪闪发光”“耸立”这三个词,使学生从中感受佛香阁的造型奇特、华丽和佛香阁的高,接着,我对同学们说:“还可以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这句话也简接说明了佛香阁很高。写排云殿时,引导学生抓住“一排排”和“金碧辉煌”两个词,体会排云殿很多,占地面积之大,以及宫殿的雄伟。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壮丽。那么,登上万寿山又看到了哪些景色呢?引导学生抓住“黄、绿、朱红、白”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万寿山古色古香的美。接着,重点交流在万寿山正前面看到的景色,让学生找出比喻句,并完成填空。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滑”字用得好吗?把“滑”字改成“划”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通过换词法,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一静一动,更加衬托出昆明湖的美,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让学生对照图文、配乐朗读

3、4自然段,再次感受万寿山气势磅礴的美。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秀美的昆明湖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先汇报说出:昆明湖的三大景物: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十七孔桥的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小狮子姿态不一这几个特点来写,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样的?并指导学生比赛读,边读边想像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最后,我用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欣赏昆明湖的美。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刚才,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欣赏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那么,颐和园还有其他美景吗?我用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其他美景图,石舫、大戏台、智慧海、知春亭等等,其实,这正向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的感叹,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也正因为颐和园如此美观,1998年,颐和园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接着,在第三环节,我让学生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读全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深刻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同时,为了背得又快又熟,我建议同学们: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抓住重点词语来背。并适时引导学生要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最后,说一下特点反思。

本节课教学片段的设计,我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跟随作者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采用指名读、比赛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另外,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文字、实景录像,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以上,就是我对《颐和园》第二课时的片断设计,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十

序数,是用自然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序数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幼儿杯子、手绢、衣服等物品的摆放位置离不开序数,幼儿在生活中对序数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能找到自己的杯子,但是很难准确的说出杯子的摆放位置。显然幼儿序数的方向性,特别是两个方向确认物品的排列次序认识还不太清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生活化的、具有童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在贴一贴、找一找、做一做的探索活动中感知序数与物体的位置关系,探索序数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目标确定为:

1.能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排列的次序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理解10以内的序数。

2.能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序数活动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学习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单纯从一个方向认识序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很容易掌握,因此,我又设计了从两个方向同时排列物体次序的综合练习,使探索活动更具有挑战性,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完成本次的难点我利用直观箭头标注,形象的ppt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物质准备:

1. ppt课件

2. 幼儿操作材料:门牌号码30张、带门牌号的钥匙30把、“钥匙格子铺”卡人手一份、方向数字卡片30个、小动物卡片30张。

知识准备:幼儿课前了解自己的杯子、手绢、柜子的`位置。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幼儿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直观ppt课件,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贴门牌号码”、“分钥匙”、“送小动物回家”三次操作活动。

此外,我还运用了情境引入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幼幼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找一找(尝试),做一做(练习)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

2、体验操作法:给幼儿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在与材料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幼儿在实际体验中,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

本次活动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指南》精神为引领,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在情境中激趣——尝试中解疑——操作中探索——生活中验证。

1、创设情境,帮小动物找钥匙,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动物盖了座新楼房,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找一找新房子的钥匙,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2、猜一猜钥匙在哪里,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此环节中我先后出示了横向排列、竖向排列、横竖交叉排列的“十字”形宝箱,引导幼儿数一数宝箱有几个,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找一找钥匙在哪个宝箱里,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序数,初步感知不同方向物体排列的次序,并借助方向箭头、把方位和序数充分组合,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3、找一找小动物的家,引导幼儿理解从不同的方向同时排列物体的次序。

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也是活动的难点,为解决之一难点,我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操作——贴楼房门牌号。幼儿通过数楼房的层与间,初步感知楼房层与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贴楼房门牌号。幼儿在尝试探索中理解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两个方向同时排列物体的次序。

第二次操作——分钥匙。每人一个操作卡《钥匙格子铺》,按卡片上给出的箭头方向和数字,找到相应的钥匙位置,幼儿感知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等不同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

第三次操作——送小动物回家。幼儿找到钥匙,引导幼儿根据钥匙上的门牌号,送小动物回家,幼儿在快乐的情境操作中巩固序数的知识经验。

活动中幼儿在数一数、贴一贴、找一找的探索过程中,了解不同方向同时排列物体的次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充分满足了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内化的需求。

4、活动延伸:做一做杯子房卡,验证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与生活。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点数自己的杯子,为杯子做房卡,验证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活动设计我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情境为主线”的原则。活动中幼儿通过自身大量的感知,通过操作互动,从经验中获取知识。幼儿在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发现与学习,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本次教学活动一定能很好的达成活动目标。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十一

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二、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三、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 wù可鄙bǐ什物shí

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定

抉jué抉择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③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二)思考:寻找误解和冲突

1、弟弟喜欢放风筝吗?程度如何?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2、“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3、“我”是如何毁坏风筝的?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伸手折断”、掷地、 “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思考: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结果:失败

3、“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五、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精神虐杀”是指“我”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

“这一幕”是指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3、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六、总结:

1、本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把全篇抒写感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悲哀、自责、后悔、同情。

2、从作者对待、处理风筝事件中,可以看出鲁迅哪些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善于思考

七、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本节课上得成功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要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教材

(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幼儿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幼儿阶段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接受民间文化熏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有关十二生肖的话题,也看过有关十二生肖的影视片,特别是十二生肖中的许多动物都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纲要》中也要求我们:一个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选择十二生肖这个课题,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也具有可接受性。

(二)设计思路

根据社会教育的目标要求,十二生肖社会活动的内容,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称和形象,同时还要了解十二生肖的顺序和轮回问题。我的活动思路为:熟悉动物;感知顺序;理解含义;了解轮回规律;游戏巩固认知。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精神和设计思路,努力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活动目标:

1、熟悉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

2、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对不同生肖的年龄进行简单的判断。

3、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情感。

(二)活动重点、难点

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纲要》的基本点,对大班幼儿幼儿来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掌握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由于十二生肖的轮回具有抽象性,幼儿理解水平有限,所以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法

十二生肖社会活动内容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1、通过故事、课件与游戏手段。

我通过讲述十二生肖来历的故事,再结合课件充分利用幼儿的听觉和视觉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明确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和排列顺序;游戏活动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聚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为一体的特点。本次活动的中,我就引导幼儿用游戏的形式记住十二生肖的顺序,感受十二生肖的轮回,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中掌握重点。

2、借助钟表。

由于幼儿已有了如何看钟表的知识基础,知道钟表上的12个数字,知道12个数字的轮回是怎么回事。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将幼儿对钟表的知识迁移到让幼儿感受和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上,符合教育规律,同时钟表的周期具有直观性,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幼儿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幼儿理解十二生肖的轮回,是突破知识难点的有效手段。

3、双主体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是本次活动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问题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幼儿带着对十二生肖动物的好奇参与学习,探索问题,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着、组织者、促进者,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将在说说、看看、想想、听听、演演、唱唱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五、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教具的准备:十二生肖动物课件、根据本班幼儿属性准备属相饰物若干。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图片一套、十二生肖的儿歌。

2、知识经验准备: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使幼儿事先知道自己的属相,知道父母的属相,父母的年龄,了解十二生肖中部分动物。认识钟表。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经验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幼儿会集中注意力,并乐此不疲。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教师运用激励机制,将事先准备好的属相小礼物奖给回答问题的幼儿。

在这个环节,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们,我这里有很多礼物,现在我要奖励给回答问题积极,答题又好的小朋友,你们看好不好”。根据幼儿属相在回答完问题后奖一个属相饰物。问题如:

1、你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属啥的?

2、你知道父母的属相吗?你妈妈多大了?

3、你知道都有哪些属相?

本环节老师通过提问导入,奖励机制,激活幼儿原有知识,目的是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对属相的认识,为全面学习十二生肖有关问题做准备。此时幼儿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展示,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基本部分:

过渡:刚才小朋友回答的问题很好,可是人的属相不仅有我们以上所说的几种,实际上人的属相有12种,它们都是什么动物呢?好,今天我把它们请来了,大家认真看,它们都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环节:播放十二生肖视频课件,在动作、形象、声音等方面突出每个动物的特征,强化幼儿的认知。

本活动环节,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十二属相动物做成视频图片,依次给幼儿播放。这个环节老师采用问题导学法、直观视频教学法。在幼儿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同时通过形象生动视频,使观看具有目的性、直观性;幼儿处在看看、想想、模仿的学习过程中,这个环节有利于加强幼儿的认知和记忆,实现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环节:通过猜猜看活动、进一步认识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变形图案。

在观看视频之后,幼儿对十二生肖动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十二生肖的变形图案很多,为进一步增强认知,教师通过图片匹配、让幼儿猜动物名称,进一步深化幼儿的认知。

本环节采用双主体互动模式,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教师、幼儿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本环节有利于完成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

第三个环节:讲故事,在钟表图案上贴图片,让幼儿认识十二生肖的顺序。

过渡:十二生肖中老鼠排在第一位,小朋友们你知道为什么吗?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教师结合课件,绘声绘色讲关于十二生肖动物通过比赛来排序的传说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依序将对应的动物图片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大钟表上。从1——12。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爱听故事是多数幼儿的特点,也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教学手段之一。本环节利用故事与课件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幼儿在听听、看看的学习过程中明确了十二生肖的顺序。本环节设计有利于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达成。

第四个环节:结合钟表图,联系幼儿的属相,用问题引导幼儿了解生肖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十二生肖的轮回。

过渡: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神奇的钟表中,各种动物依序排列,一个数字代表一年,一年一个属相。下面老师问几个问题,谁第一个回答,谁就先得到老鼠的头饰。

教师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将难点分解,随着幼儿的回答,依次发出十二生肖头饰。

老师的问题如下:

1、今年是牛年,今年出生的幼儿属啥的?

2、今年是牛年,明年是什么年?

3、明明小朋友属马的,明明今年几岁?

4、12年后是什么年?

在本环节中,老师采用难点分解法,通过给幼儿提出由易到难,由具体道抽象的问题,将十二生肖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十二生肖的轮回活动难点,一一化解,幼儿则运用想想,说说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难点,达成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目标。本环节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第四个环节:通过游戏、唱歌,巩固加深学习成果,烘托课堂气氛,达到本次活动的高潮。

三、结束部分。通过关于十二生肖动物儿歌和童谣的联唱,激发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意犹未尽中结束本次活动。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十三

红烛、园丁、默默的耕耘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教师的语言数之不尽,然而对于每天陪着自己学习、生活的老师,学生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他们真正的关注过教师吗?他们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吗?于是,《走近老师》开始了。此次活动要两个月的时间,力求给学生一个远离网络、立足生活、挥洒个性的研究空间,适用于小学六年级.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效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我将活动目标定为:

1、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体验教师的生活,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认识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

2、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认识人生、发展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辨证唯物观,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怀。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各小组准备标志。

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准备活动的用品(视各自情况而定)

全班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小组7-9人不等,力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观察、调查、采访,通过与小组内学习伙伴的合作,与其他小组的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主体地了解和认识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

此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一)选择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开始,师播放校园生活(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景,学生们讨论录像片的内容,师随即问:你认为片中的主人公是谁?画面中出现了哪些老师?

此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师便引导学生进一次口语训练,以《我所了解的xx老师》为题,谈谈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位老师。

学生对于老师的了解是片面的,他们产生了一种想从各方面了解老师的愿望,于是活动主题就确定了。

主题确立以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确立研究的内容为:年龄、毕业时间与学校、最高学历、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爱好、特长、理想、家庭成员及有关状况、工作安排、节假日安排、衣食住行情况、进修学习情况、荣誉成绩、其他资料、典型事例等。

这样处理,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寻找自己感兴趣、有创意、有设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然后征求学生的意见,是先分组后选组长,还是先选组长后分小组,根据学生的意见,现场组织了一个“组长竞选”孩子们充满自信的表述自己想当组长的愿望和决心,最终选出了7名组长,组成了研究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协商选择最想研究的教师,制定小组的活动方案。

在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对象时,有两个小组同时选择了他们的班主任国老师,而我的设想是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于是我便动员他们两个小组协商,可协商的结果是他们两个小组仍旧选择同一位老师,在接受他们意见的同时,我提示他们要有合作、有分工,调查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争取有不同的研究成果诞生。

这样进行分组、确定研究对象,极大程度的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听取了学生的建议,使学生的研究兴趣高涨,小组成员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们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识更强,能主动的互相帮助,具有团队精神。

然后,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活动方案,交流时不但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还要热心的为其他小组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每个小组都有了内容具体、分工明确,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使下一步的研究活动有章可循,也学到了做事要有计划,行动要有章法的教育。

(二)依据活动方案,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由于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成果汇报方式,所以在活动中,我坚持一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按研究方案活动,我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有一个小组调查的是教音乐的张老师,孩子们活动中发现张老师不但爱好广泛而且特长突出,并拍摄到了大量的画面,当孩子们高兴的向我汇报时,我故意泄露了一个小秘密——张老师除了会演奏电子琴、吉它、架子鼓外,还会其它的乐器。于是,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去“打扰”张老师,终于拍摄到了一组珍贵的画面,在后面的展示中大放异彩。

可以说,整个活动的过程,我既没有放任学生自由活动,也没有一包到底,掌握好了“扶与放”的度,使学生真正的亲历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学会了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脚踏实地地探究,实事求是的求得结论。

(三)搜集整理资料,应用深化活动。

几个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研究成果,并准备在汇报上展示。在这一环节,我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把我认为合适的“成果展示形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意愿,给了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如鱼得水”。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来源广、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在活动中,我不但注重了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多渠道获取信息,更让学生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真正地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成果汇报交流,拓展延伸主题。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的总结和检阅前期的工作,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机会,我将成果汇报交流设计为两个阶段:

1、阶段性成果汇报。

在活动进行中,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报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活动过程、研究的方法、途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交流中,孩子们纷纷给其它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发现了自己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个小组的几名同学,在活动中为了更深的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去一年级做了一天的小先生,并在阶段成果报时播放了他们做小先生的录像片段,激发了其他小组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向这几位小先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并表示在下面的活动中也要进行类似的体验,我便提醒他们做小先生要考虑自己小组研究对象所任教的学科。通过这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迸发了智慧的火花。生成了新的研究内容,是研究活动更加深入。

2、研究成果汇报交流

研究成果汇报交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开,力求让学生动口动脑,并引导学生谈谈活动的感触、收获、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在总结中体会成果的喜悦,认识到不足,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产生更大收益。

汇报中,我引导学生在所取他人汇报基础上,评出“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若干,并完成《活动自我评价表》。并组织进行了此次活动的《活动总结评价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及小组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发现活动中全体同学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学生继续参与探究的热情。这样做,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并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汇报的最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关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进一步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又生成了新的主题,鼓励学生去发掘新的探究题材。

此次活动,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的、开放的、自用的学习空间,宽松的,没有过多常规的课堂。活动中,我始终处于一个“隐性”的位置,从始至终帮助、引导学生研究、思考和设计,随时起着支架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构建新的认知,发现问题,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对象,汇报与评价,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力也大大增强,符合我的设计初衷,那就是要给孩子们一种自由——离开课堂、离开书本,去做孩子们心中感兴趣的事。

通过活动,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地了解和认识了教师的生存现状,走进了老师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教师的酸甜苦辣,更好地认识了人生的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名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四年间我完成了由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的过度,从开始的两手空空到今天拥有了的点滴经验,一路走来是艰辛的、幸福的。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位班主任看了成果展示会后,说:“不看不知道,原来我的学生可以这么积极主动的发言,看来你很难从他们中发现谁是优生,谁是差生了”。简短的一话,却道出了我的心声。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也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这是我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体会不到的乐趣。本学期,我利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和学生共同进行了《走近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使我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结合活动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良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确定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端。如果选择的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兴趣,则成功的机率就大一些。《走近老师》这一主题,根植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关注教师,就是关注自己,走近老师,便是走近生活,活动摒弃了教师研究学生的老题材,开拓了学生研究学生的新纪元,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生的意义,探究生命的本质搭建了新舞台。

(二)、强调自主、体现合作是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针对少数优等生,特长生开设的,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力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它重视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参与是它的主旨。此次活动,研究小组的组成、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对象的选择、活动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成果的展示,都是强调自主、体现合作的,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与引导。研究目标的实现更是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自觉达成,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更是贯穿活动的始终。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注重过程性指导是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注重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发展个性,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的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也更有热情了。如学生在调查其它同学对某位教师的喜爱程度时,他们采取了问卷的形式,我发现这种方法废时废力,就问他们是否还有其它更快捷的办法,一个孩子提出来:拿一个小黑板到班级调查,说明情况后只需要举手,数数就可以了,我写上对他的方法的肯定,陪他们深入到班级采访,有我的陪伴,他们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即使面对六年级的大哥哥、姐姐仍是那么自如,结果出色的完成了调查任务。

(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突破点”。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关注能为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交流时,我把此次活动的最终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次活动以多种形式的实践,为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观察、共处、小先生”等体验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教师生活、体验教师角色、积淀教师情感,从而认识人生的价值。

(五)、拓展延伸,寻找新问题是“发展点”。

活动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关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题”,又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埋下了伏笔,生成了新的主题,鼓励学生去发掘新的探究题材,也体现了此类学习的连续性。

此次活动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始,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以“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认可”为努力方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尝试,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导”艺术;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成熟起来。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十四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习”过渡到“集中性学习”,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篮球教学说课稿篇十五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1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1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1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1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学生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8.0880.0080.80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0.25和0.205、0.7和0.07、3和300、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四)全课小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