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设计2:(知识导入)
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设计3:(对比导入)
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
设计4:(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首次朗读,初步感知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学生明确: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目标导学二:再次朗读,研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目标导学三:赏析文本,读后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思考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
“色彩、气势、形态、力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3.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颂”“摇篮”“屏障”“精神”。
4.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
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目标导学四:配乐朗读,体味诗情
1.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展开全文阅读
2.师配乐朗读朗诵词作示范,各小组自由练习。
3.各小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乐朗读表演。
4.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
目标导学五:巩固总结,拓展延伸
1.巩固总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代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学法指导]
朗读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学提示]
朗读时,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教学提示]
通过深入理解诗歌,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望--------------- 颂 ---------------学
雄浑壮阔 摇篮 伟大坚强
屏障
精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
2.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
不足之处:
1.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赏析,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融入。
2.因为时间有限,课堂有些环节引领不够,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通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涵;
5、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 ,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检查预习:
找出下列读音或字形错误的字:
山巅diǎn 哺pǔ育 澎pén湃 狂澜lán 赞zhàn歌 发源yuán
屏嶂zhàng 浊zú流 滋zī长 气魄pò 劈pì成 宛wǎn转
2、解释加粗字:
狂澜:大波浪;山巅:大山顶;哺育:喂养;滋长:生长。
3、导入新课。
一、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二、欣赏音乐
下面请欣赏《黄河船夫曲》,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达到了彼岸。这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三、欣赏《黄河颂》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自主、合作、探究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颂”。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4、朗读“序曲”和“尾声”,品味诗文内涵。
5、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
绘黄河:两部分颂黄河。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7、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象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你千万条铁的臂膀
三方面: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五、拓展
请大家给歌词写朗颂词: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辈们用血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们珍惜短暂而宝贵的学习生活,热爱生活,关注黄河,热爱我们的祖国。
七、课后活动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
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揣摩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
1诗歌分为几部分?
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
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
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黄河颂是对黄河的颂歌,那么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 (应该是赞美之情激昂,雄健,热情悲壮 自豪 深沉 赞讼 豪迈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这种感情基调呢?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一节练读,看你所选的这一节该怎样去读? (练读)
师:声音洪亮,读得很用心,但是情感节奏把握不到位。
师:那么我们来听一段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朗诵的语气语调,及情感的把握(听读)
4:听完诵读后说说他为什么会读得那么好呢?
读得这么好还源于作者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我们要想读得更好些,需要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句的内涵,受到诗句的感染,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让我们一 起赏读课文,品读歌词
二.赏读课文,品味歌词
师:下面我们以朗诵词为例一起来揣摩读诗的方法,拿出你的笔把关键的词句画一下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范读)
(一)品读朗诵词
1: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领起下文,领起下文的,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齐读)
2诵读诗歌应该注意什么?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时要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重音和朗读节奏,读好关键词,把握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在朗读时做到传情达意。
(2)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3)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把握时代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对黄河的颂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二)品歌词
运用这种读诗的方法做一个训练:下面我们以纵列小组为单位,赏读歌词部分,每组读一节,(这组读望黄河,这组颂黄河的第一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二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三层。)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用声音传递情感,边读边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应该怎样去读?并作有感情诵读。
1品读
2赏析
3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美读诗歌,升华主题
1美读
现在我们一起带着你对文章的理解,对诗歌饱满的激情,以及对诗歌中关键语的把握。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可以分角色,可以配乐,可表演,把你的最高水平展示给大家。(练读),
自己组合,如果要分角色可以采用和同伴互助的形式,在小组中选择同伴合作,试着练一下,等会请同学们表演
师:选择一组来读,你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的?(展示读)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有合作经验,这样来全班合作读,
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老师读第一段(齐读)
老师读第一段
一个同学读英雄气魄那段
女同学读第一节啊
男同学读第二节啊祖
剩下后面的一起读
要求:读出关键词的语气,读出情感,
师:在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黄河滚滚东流的气势,感受到了黄河永往直前的气魄,也感受到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老师想问一下作者在这里只是想赞美黄河吗?
2主旨:
作者想借黄河赞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借此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课堂延伸 知识反馈
1你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呢?
2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六.课堂小节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黄河颂的歌曲,在歌声中,再次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的积累。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
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却又耐人寻味的文言文故事--《卖油翁》。(为了使这节课的学习更为顺利、高效,我把同学们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组,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一场较量和比赛。希望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帼国不让须眉,好男儿也不怕与女斗!)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师:为答出的组加分)
解说:“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这“六艺”指的是“礼、乐、御、射、书、数”六种学问的技能。这就难怪康肃公陈尧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用多媒体投影全文,教师范读。(听一听)
2、男女生以抢答的形式给红色标志的字词正音,清除读音障碍。(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颔(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沥(lì) ⑩遣(qiǎn)
3、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4、师生讨论朗读技巧。(议一议)
康肃:傲慢、轻篾稍快、偏高
叙述部分中速、平缓;对话部分
卖油翁:镇定沉着较慢、较低
5、播放课文flash动画,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并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6、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整齐、响亮、准确、有感情、语速恰当)。(试一试)
三、精读探究
1、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习课文,小组解决不少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教师调动:巴尔扎克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会思考提问的人,将是学习的优胜者。教育家陶行知说: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我们快速议议,看看男、女同学哪方提的问题好,能难倒对方。)
2、全班一起先解决黑板上有关疏通文意的问题。
3、用多媒体投影重点词语,学生掌握并积累。
矜:以此自矜--自夸
颔:但微颔之--点头
但: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只不过
忿:康肃忿然曰--气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射技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凭借
但手熟尔--语气词,通“耳”
尔:
尔安敢轻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全文。(为复述者所在组加分)
5、小组再次探究,解决教师投影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认为卖油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②你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自我炫耀、趾高气扬)
③这个故事可能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诵训练
1、投影背诵方法: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②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词背。如:
康肃公卖油翁
第一段开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颔之”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取、覆、酌
结局:笑而遣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教师按背诵方法带学生一句一句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全文。
5、个别背诵全文(给背诵者所在组加分)
五、作者简介:
投影:欧阳修,字永叔,溢号文忠,号醉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归田录》。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六、相关连接
投影:想一想,议一议:
①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②说出与“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达芬奇画蛋
……
(不拘于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投影:
1、卖油翁走了之后,陈康肃会怎样,写一段你所想像的内容。
2、自由组成小组,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后排练,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
3、上网查阅《卖油翁》有关学习资料,了解唐宋八大家有关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 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 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 朴实
语言 简洁 朴素
2、杨绛作品———————————— 真实震撼
叙事 琐碎 平淡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几乎是按生活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 掳 悚 煌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 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 讲“长毛”的故事 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 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 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无知、淳朴,关心爱护我。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小结: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明确2、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8、“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9、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比较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 (后扬)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描写方法、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六、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写作练习
七、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 (后扬)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 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九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6、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1、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
4、人文素质目标: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
1、古代的作品毕竟距今有些距离,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字表达。
2、学生文学水平有限,对有些文章的理解有一点的难度。
3、没有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有些许困难。
4、学生阅读量少,文学常识薄弱,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1、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好预习,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要及时补充。
2、好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反复引用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3、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须真正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爱憎,感受作品的艺术感。
4、学习古文讲解详细,注重字词解析,打好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1、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
3、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
5、利用学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第二单元:传记单元;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80课时
第一单元:共13课时
(第一三四六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考2课时)
第二单元:共12课时
(第七、八、十课各1课时,第九、十一各2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第三单元:共15课时
(第十二至十六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第四单元:共15课时(第十七至二十一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第五单元:共12课时
(第23、24课课各2课时,第22、25、26课各1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第六单元:共13课时(第26、28、29课2课时,第27、30、31课各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希望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文章的能力。能够扩宽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打好学习古文的能力。在教学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课上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接触的作者,文章多了,学生语文基础得到提高,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出示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
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四、重点研读
1、用自己最擅长的读书方式浏览课文勾画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思考: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
明确: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很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热情朴实的人。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指名学生读19——29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①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②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难点
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4、深入探究。题目中“与”表示两者有并列关系,作者用意何在?
有相同的地方。都在作者的人生路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山海经》的作用,激发了作者的学习兴趣,鲁迅的读书生涯就是从《山海经》开始,作者对它的印象也最深。文中说“最初得到、最为心爱、到现在还在眼前”就是例证。长妈妈的作用: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热情、乐于助人、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对孩子真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教育着我。所以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激、怀念之情。
5、齐读最后两段,感受情感。
五、课堂练笔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跑到书店书摊,买到这本书的情形?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出示问题组: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
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
研读课文
1. 教师导学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2. 合作探究
(1) 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
(2)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3. 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从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体验与反思
导学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作业
积累字词句写一篇读书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 大家课前搜集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词,我们欣赏一下。
桃之夭妖,灼灼(zhuó zhuó)其华。——《诗经》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 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可以看出,古代诗人看到美丽的桃花、桃树,引发了许多人生的思索。今天我们看一下,著名作家贾平凹看到桃树、桃花时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呢?板书课题《一颗小桃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1984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年《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1997年《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20__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__年《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马嵬坡( wéi ) 撂( liào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忏悔( chàn )
纤纤( xiān )
点拨:可以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鉴赏语言,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词句的品析,体会语言的魅力。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哆嗦”一词使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小桃树遭受的磨难。)
“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慌乱”一词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被打落在泥水里的悲惨景象。)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委屈”一词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突出小桃树生活的很艰难。)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细节描写,突出它的脆弱。)
“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弯弯的”与“努力撑着”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小桃树的坚强。)
“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桃树花的惨淡、柔弱,但又是那么坚强。)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
(“孤孤”一词写出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写出了小桃树遭受的冷落、不公平的待遇,让人心生怜意。)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挣扎”一词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虽然备受打击,仍然坚强。)
“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展开全文阅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受到自然界摧残。)
“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总结: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小桃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
点拨: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时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第一次开花就遭到经风雨的摧残。
3、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点拨: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更痛苦而又无可奈何了。最后看见小桃树勇敢地与风雨搏斗,保留下一朵欲绽的花苞,“我”受到感动。
4、这篇散文借小桃树抒发了自己的情志、理想,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
点拨: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体会作者要抒发怎样的真挚情感?21教育
1、圈点勾画出文章中表达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的语句,然后填写表格进行比较。
小桃树 我
成长环境 生长在院子的角落里,见不到阳光,被猪拱折过,还险些被砍掉。 生长在农村,到城里后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可以推测我最初在城里的成长环境不尽如意。
成长经历 小桃树开花时,即遭受了风雨的摧残,枝条被摇撼,花瓣一片片落下,容颜褪尽。 我满怀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却“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经受这人生挫折。
面对挫折的态度 小桃树虽然遭遇不幸,它却不屈不挠,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着。 我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暮老了”。
2、“我”为什么如此爱恋它小桃树?
点拨:补充贾平凹的经历: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小桃树的坎坷生长经历又和“我”的生活道路相似。小桃树寄托着“我”的梦想,也承载着“我”幼年的思想感情。
3、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点拨:作者不仅仅是在写花,也是在写自己的坎坷经历,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不仅仅是在
4、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点拨: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写法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点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被猪拱折,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是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借小桃树揭示了 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小桃树”开出灿烂的桃花。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并默写描写桃花的古诗词名句。
2、课外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板书设计:
我的小桃树
小桃树:(明) 饱受风雨 险遭砍伐 冷落挣扎
我:(暗) 孩提存着梦想 进城感到渺小 长大发现幼稚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