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篇一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篇二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
完成写作练习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课后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篇三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1课时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⑨矣(yǐ):语气词。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篇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背诵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3课时
一、导入:
历史的`长空中,群星璀璨。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颗巨星却历经千年的风雨而愈加辉煌灿烂。他就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自2004年至今,全世界已经建立了近300家孔子学院;为什么孔子的思想会对后世,甚至全球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与崇敬走进第十课。
二、走进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2、《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习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诲女rǔ 是知也zhì 凋diāo 恕 shù 业yè
亦yì 矣yí
四、小组合作朗读,注意朗读要求
1、听读
2、自读
3、小组合作朗读
4、品读
5、背诵
五、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六、作业
抄写
一、全班齐读、学生个别读,抽查学生能背诵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分组翻译,每个小组重点负责1则
2、小组交流
3、小组质疑
4、教师补充,小结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忠心 尽心 信:真诚 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却(但是)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是,此、这。 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贤士;思:想
齐:即相等,也可释为“看齐”
省:反省,亦即比照别人不足之处,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译文: 孔子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要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体现人的品质。相似的句子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 之:代这句话 欲:想要 施:施与 于: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朗读,背诵
五、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并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找出来,把它翻译完整。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四、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
2、文言虚词
而: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 为:当作)
例:可以为师矣
(2)wéi 是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
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助词 ①结构助词,意为“的”。
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
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
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2)代词,相当于“之”
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作业:
1、翻译
2、背诵《〈论语〉十则》
3、课时方案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篇五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4、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1、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导入: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人们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
五、疏通课文
1、学生质疑、释疑,教师把关。
2、教师检查重要词句的掌握。
一、导入: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
二、品读感悟课文:
第一则:
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不应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
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勤奋读书的。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
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
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
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
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
孔子的“安贫乐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 “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
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十则:
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篇六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1、搜集资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⑷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⑴ 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⑵ 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⑶ 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