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一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4例5。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培养数学素养。
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3分)
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2页例4。
(1)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
(2)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2、尝试训练:教材52页做一做。
3、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3页例5。
(1)什么叫路程、速度、时间。
(2)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尝试训练:教材53页做一做。
5、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教材54页练习九第3题
2、教材54页练习九第5题。
3、教材54页练习九第7题。
4、教材55页练习九第9题。
5、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6、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二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掌握算理。
提高口算正确率。
口算卡片
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 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
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
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
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硬币、若干张圆纸片(涂上正反不同颜色)、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早上你们的家人给你们做了什么好吃的?老师的家人给老师烙的饼。你们知道吗厨房里也有数学问题。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例1图)小华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一)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目的让学生了解一个锅可以烙两张,每面都需要烙。)
师:妈妈烙饼的一面需要几分钟?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3分钟、6分钟(学生对饼需要烙两面有直接的了解)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生:12分钟、6分钟(让学生讨论出6分钟是对的)
让学生用圆纸片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用硬币操作)
师:那么烙4张饼那?
生讨论并让同学黑板演示。(其他同学用硬币操作)
师引导6张饼、8张饼、10张饼需要多少分钟。(将上述张数和总用时对应板书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些张数和总用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总结出双张数×3=总用时
(二)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3张饼呢,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看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能最早让他们吃上饼。(提示学生每次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让学生用发的硬币烙一烙,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几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解说)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生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
师:谁能再把如何9分钟就能烙好饼的方法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黑板边演示边解说)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给同桌解说(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引导:那么烙5张饼需要多少分钟那?7张、9张那?
学生自己动手并同桌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张数与总用时。(生得出5张饼可以先烙2张,再烙3张。7张、9张同理)
师提问:同学们发现黑板上单数饼与总用时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总结出单张数×3=总用时
引导出双张数、单张数与总用时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进而总结出烙饼问题的一个规律:张数×3=总用时
(由3是单面时间)进一步总结出张数×单面时间=总用时。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一般会从等待时间考虑,可以提示中间桌子是一位老伯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六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七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大数的改写方法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 601○564 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 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 400400 44000 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过程:
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1、 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猜想
出示四个转盘:图
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板书 :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1) 汇报,全班交流。
2、 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桌交流并回答。
(2)实验验证
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投影出示
(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
(2)、讨论: (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
① 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p76试一试。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列举出来并验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 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中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初始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的生活情境,运用联欢会上的游戏活动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以学生试验操作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平台。 教材通过设计抽签、摸棋子等活动,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不确定现象中寻找规律,有利于让学生深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本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思维方式是以形象直观为主,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喜欢在游戏当中学习。但是合作意识较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地引导。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应有一定的经验;对于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应有一定的理解;应具备一定的试验探究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正确判断生活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进行描述。
(二)数学思考
1.经历猜测实践验证的试验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
2.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九
1.巩固整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2.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计算能力,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理清知识脉络,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
能正确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
1.出示学习导航。
看:看一看教材第71~88页的例题。
想: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说:小组内说一说你整理出来哪些数学知识?
2.梳理。
借助教材第91页的表格填一填。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3.观察网络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
4.结合例题编题。
(1)引导学生按照例题的类型举例。
(2)完成学生举例的题目。学生做完一一讲解,全班订正。(强调试商方法,商是两位数的强调商的位置。)
5.笔算除法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小结:同学们不仅会做题,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做题经验提醒大家注意事项。但是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我们在试商的时候要注意根据除数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试商的方法,同时要认真仔细地计算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把题做得又对又快。
二、巩固应用
1.口算。(教材第91页第1题。)
师:要想笔算准确,我们还要过口算的关,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口算、估算大比拼。
2.错题医院。
师:(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典型错题)这是我在作业本中搜集到的笔算题。请快速帮助老师检查他们做的是否有错误,错在哪里?
3.填空。
(1)543÷35的商的最高位是()位,293÷67的商是()位数。
(2)要使687÷□5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4.教材第9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8位学生板演,集体验证。
5.教材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议一议,解题策略不唯一。可以先求买的树苗棵树,再求送的树苗棵树,合起来就是一共买回的树苗棵树。也可以3个16元可以买4棵,176元中有几个16元就买几个4棵。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结:复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查缺补漏,同学们可以建立错题本、画知识树、办数学知识小报。
整理复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形成自己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将知识广泛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基础练习、辨析练习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十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沏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当教材呈现小明帮妈妈烧水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情境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处于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帮小明设计沏茶方案;讨论各小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从中明白节省时间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准备:ppt课件、工序图卡片
学生准备: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皇宫里发生了火灾,一夜之间整个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他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宫,便找来大臣丁渭负责这个工程,并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时完成,就要把他杀掉。丁渭到现场看了一圈,发现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来烧砖,这些土如果到郊区去取,路程太远;第二,运输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烧毁的废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废料要运到远处倒掉,也很浪费时间。以当时的施工条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复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宫前的一条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烧砖,与此同时,再将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沟内,形成一条临时的运河,可将需要的建筑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备齐之后,再将水放掉。一边施工,一边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时填进沟中。这样,等皇宫重建完成时,垃圾也填平了皇宫前的那条大街。丁渭不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开了杀身之祸,还为当时的朝廷省下了几十亿两白银。
师:大家说,丁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踊跃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丁渭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家里你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周末,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请小明帮忙为客人烧壶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做这些事才能使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样做花费的时间最少,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板书:沏茶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听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解决“怎样节省时间”这一生活问题打下伏笔,同时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确沏茶顺序。
(1)设疑:家里来客人,要沏茶时,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课件播放沏茶情境图,请学生边看边读: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3)沏茶需要做这六道工序,你认为先做哪件事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要求。(课件出示)
(1)将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要让别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长时间。
(2)最后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 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在梯形中试画高。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十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三张圆纸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鸡蛋)如果煮熟一个鸡蛋大约要用4分钟的时间,那么煮熟10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呢?(学生作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烙饼的方法吧!
师:随机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同学们,图中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观察学习,探究两张饼的最佳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师: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的烙饼过程板书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2、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用圆纸片代替饼进行实践并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并上台演示,教师板书。
第一种:12分钟。
板书:两张:(1)正(1)反(2)正(2)反
3分钟3分钟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6分钟。
板书:两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演示同样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们认为那种烙法最快?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
师:如果我们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呢?(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做“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烙几张饼?(3张)瞧瞧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生答)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分组动手烙一烙吧。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最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我们先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纸片当作3张饼,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操作烙饼。(生操作,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板书。
第一种:3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
(3)正(3)反
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3张(1)正(2)正(1)反(3)正
3分钟3分钟
(2)反(3)反
3分钟(9分钟)
师:同学们,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3张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同桌相互交流说说)
教师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张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3张。第3张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烙,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空间,最省时间。所以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很快。这种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我们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交替烙”或“轮流烙”(板书)。
师: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事先做好安排、想好策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办事效率。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烙4张饼,条件不变。谁能不能动手摆摆就知道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大家先想一想,你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清楚。(实在想不出来的可以借助学具帮忙)。
1、反馈烙4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生答)师板书4张分成2张2张。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可以说2张2张烙)最少需多少时间?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烙一烙,大家帮他数一数烙饼的次数好吗?(观察后生答:4次12分钟)
2、反馈烙5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5张饼,怎样烙?你能不能很快说出烙5张饼最少烙几次?最少需多少时间?
生:上台演示、讲解:先烙2张再烙3张共5次,需15分钟。
3、出示烙6、7、8、9、10张饼的课件。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烙6、7、8、9、10张饼,分别至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完成表格)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x烙每一面饼的时间(1除外)烙饼的次数=烙饼的张数(1除外)。
师:找到了规律我们解决问题就容易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四、结合实际,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烙饼的规律,总结出了公式,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和公式来计算一下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烙一张饼至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师: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十三
课本25~29页,角的度量。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掌握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情境导人,直观比较角的大小和方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到工地去参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施工场面。)
师: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铲斗臂形成的角有多大?
师:铲斗臂形成的角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拿出画着这个角的纸。(课件抽象出铲斗臂组成的角,课前发给每人一张画着这个角的纸。)师:请大家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手测量一下吧!学生动手实践后,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用三角板上的一号角去量有3个那么大。用三角板上的二号角去量有2个多一些。用自己折的角去量有5个那么大。用自己折的角去量有4个那么大。??
师: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生:因为每个人的测量标准不一样。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师:怎样在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生:用相同的角去测量。
生:像度量长度那样,设计一把专门的尺子生:??
师:对,测量角的大小可以用专门的工具去测量,你知道是什么工具吗?生:量角器。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评析: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或自己折的角去量同一个角,从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由此产生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愿望,引出量角器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动二:借助直观,认识量角器。
1、看一看。
(1)出示量角器。
师: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生:量角器。
师:你认识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半圆形的。
(2)观察量角器,并提出有关量角器的数学问题。
师:看着这个半圆形的量角器,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a:为什么左边有0,右边也有0?生b:为什么90度只有一个?
生c:为什么量角器有这么多的线?生d: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
(3)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初步感知1度、10度角的大小。师:请大家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观察量角器。
师:你发现量角器上有什么?找到的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生:有许多线。
师:这些密密麻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还有什么?生:有数字。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生a:都是0到180。生b:有两排数字。
生c:我发现外面的数字是从左边0到180,而里面的数字是从右边0到180。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量角器有两圈数字,分为内圈和外圈,从外圈的0开始10、20??一直到180顺时针的这一圈数字,就是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相反的,从内圈的0开始10、20一直到180逆时针的这一圈数字,就是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发现了什么?生:中间有一个直角。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地方是量角器很重要的位置,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从中心点向左对准外圈0的这条线就是量角器的外圈0刻度,谁知道内圈0刻度线在哪儿?生:从中心点出发向右边的线。
师:是的,从中心点向右对准内圈0的这条线就是量角器的内圈0刻度线。
师:刚才,有位同学发现量角器上还有许多线,其实这些线把这个半圆形的量角器分成了180等份。(板书:180等份。)
师:其中一等份所对角的大小就是1度。(板书:1度。)
师:度就是角的计数单位,也可以用符号“°”表示,所以1度也可以记作1°。
师:来,大家伸出小手来跟老师书空1°“°”这个小圆圈要写在数字的右上角。瞧,这儿也有一个1°的角(课件指向量角器左边的1°角),量角器上的1°有多大?生:小小的。
师:是的,1°是一个很小的角,再看,这个角是多少度?生:10°。
师:10°的角和1°的角比起来怎么样?生:大多了。
(课间闪烁1°角,接着又闪烁10°的角。)2、想一想。师: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的角有多大,10°的角有多大,20°、60°、100°、150°的角有多大。
学生想象1°、10°、20°、60°、100°、150°角的大小。师:150°的角与1°的角比起来怎么样?生:大太多了。3、比一比。
(1)进一步认识量角器上40°的角。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看,量角器上有一个角,是多少度?生:是40°。
师:你是怎样看的?
生:从内圈的0开始算10、20、30、40。
师:你的意思是从内圈0刻度线上的0开始看,所以这个角是40°。我们再写角的度数时要记得先标上角的符号,再写上40,“。”可别忘了写上去。刚才大家会想角的大小了,那么你们会用手势来比划出角的大小吗?生:会。
(2)对口令游戏。
课件分别指向内圈40°、90°和外圈150°的角,师生进行对口令。
师:如果我把这只手(右手)当作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另只手(左手)来比划角的大小,和老师做对口令的游戏,会吗?生:会。
师:小手伸哪边,从0比到几?生:小手伸右边,从0比到40。师:这个角度就是40°。
师:真聪明,一学就会,那就继续吧。小手伸哪边,从0比到几?生:小手伸右边,从0比到90。师:这个角就是90°。
师:那就仔细观察,小手伸哪边,从0比到几?生:小手伸左边,从0比到150。师:这个角就是150°。
课件出示:量角器的一部分露出50°或130°,让学生比划。
生比划:有的同学伸左边,有的伸右边,有的左边伸一下又换右边。师:咦,遇到什么问题啦?怎么有的同学伸左边,有的同学伸右边呢?同桌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我们请小手伸左边的代表说说理由。生:我觉得看外圈就是50°的角。
师:有道理,也请小手伸右边的代表来说说你的理由吧?生:我是看内圈,所以认为是130°的角。师:还有第三种情况吗?师:左右两边都行。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小手伸左边,也有的同学认为小手伸右边,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小手伸左右两边都行,到底谁说对了呢?怎么办?生:拉下来看一下。
师:好,就听你的。准备好了吗?揭秘的时刻就要到了。生:哇,怎么会这样?师:谁来说说?
生:左边、右边都行。师:还有谁再说具体一点?
生:如果看外圈0刻度线,就是50 °的角,如果看内圈0刻度线就是,就是130°的角。师:其实刚才同学们的小手不管是伸左边,还是伸右边都是对的,掌声表扬自己。也就是说当小手伸左边时,这个角就是50°;当小手伸右边时,这个角就是130°。现在,大家明白量角器为什么要设计内外两圈刻度了吧。
生:可以量朝左边的角,也可以量朝右边的角。师:对了,也就是便于我们解决量不同方向的角。师:(小结)通过看、想、比认识了量角器,看,量角器上的知识多丰富呀,有中心点、内圈0刻度线??现在你们想用量角器量一量角的大小吗?
【评析: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学生认识量角器,闭眼想角度,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再用手势比划出角的大小,特别是出示了一道量角器被遮掉一半的角的开放题,让学生猜一猜到底是多少度的角,这是本节课亮点,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从内外圈看角的度数,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形成角的大小的正确表象,给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做了铺垫,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合作探究,探索量角的方法。1、尝试量角。
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滑滑梯。
师:刚才小猴喜欢玩的滑滑梯的角,请你猜一猜,这个角是多少度?师:到底是多少度?怎么知道它的准确度数?生:用量角器量。
师:好的。量角时可要边量边想:你是怎么量角的?请大家拿出练习中第一组的滑滑梯2,动手试量一下。
生尝试量滑滑梯2中角的大小。
师:你这么快就量好了,请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量角的。
生: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然后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指着几就是几度。
师: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量出这个角就是40°,你真了比起,而且角符号、读书都写得这么好,还有量对的同学吗?你们真厉害,掌声在哪儿?2、再次量角,完善量角的方法。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量一下另外两个滑滑梯的角吧,比一比谁量得又对又快。量好的同学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角的?生动手量滑滑梯的另外两个角。
师:你们的动作真快。∠1是多少度?生:∠1是60°。师:∠3是多少度。生:∠3是10°。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要设计比较合理好玩的滑滑梯,它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生:40°。
师:量对的小朋友对着老师笑一笑。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生:中心点对定点;零刻度线对一条边;最后看另一边。
师:说得不错,我们在量角时必须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内圈0刻度线对准角的另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所对准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所以这个角就是40°。其实量角的方法就是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刻度线对角的另一边,再看另一边所指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师边说边板书: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生齐读量角的方法。师:(小结)现在大家都懂得量角的方法了,我们就去游乐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评析:让学生通过量角,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再次放手让学生量角,总结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最后让学生明白了滑滑梯与地面成多少度的角比较适合小猴游玩,解决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活动四:联系实际,巩固应用。1、基础题。
课件出示荡秋千的情境,抽象出不同方向的两个角。
师:这秋千中也有角,我们把它请出来,大家看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生:方向不同。
生:大小不同。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师:在量角时要怎样量方向不同的角?现在请大家拿出第2张练习秋千中的角,动手量一量。边量边想,量不现方向的角时应注意什么?生量角。
师:咱们来看看这位同学量的结果,第一个角是110°,第二个角是70°。师:刚才,老师发现个别同学把第一个角量成70°,对吗?
生:这个角的一条边对准外圈0刻度线,所以要看外圈这个角应是110°。师:还有什么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这个角不是70°呢?
生:因为这个角是钝角,要比直角大,70°小于90°,所以70°是错的。师:你太聪明了,第一个角就是110°,第二个角是70°。
师:量对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我们在量方向不同的角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生a:要注意看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生b:要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
师:是的,我们在量角时,无论角的方向朝哪儿,还是要注意:如果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外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看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看内圈刻度。
师:量对的同学和老师招招手。
【评析:学生量两个方向不同的角,不仅巩固了量角的方法,而且明确了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使用量角器进行量角。学生通过比较测量的方法的异同,从而理解量角器上设计两排刻度的用处。】 2、提高题。
课件出示摩天轮的情境,抽象出5个角:师:摩天轮中的角可多了,现在,我们请出其中的一些角。在量角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请大家量这两组角,量完后认真观察比较他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生动手量角。
师:谁来说说这几个角的度数?
生:∠1是30°,∠2是30°,∠3是60°,∠4是90°,∠5是120 °。引导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1和∠2的度数一样都是30°。师:还发现什么?生:两个角的边不一样长。师:这说明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角的这个小秘密。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下面3个角的度数都比前一个角大30°。(师用手势表示角逐渐变大。)
师:也就是说角越来越大,它的边怎么了?
生:∠
3、∠
4、∠5这三个角的度数越来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来越大。师:这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师:我们也可以把张开说成叉开。
师:我们刚才通过量角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你们实在了不起!师:刚才,有个小马虎也来量这几个角,你们看他量对了吗?学生判断。
师:今后我们在量角时一定要灵活正确地使用量角器进行量角。
【评析:学生通过动手量两组角,再次感悟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设计三道量角的练习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量角的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拓展题。
课件出示海盗船的情景。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游乐场里还有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项目——海盗船。你们知道海盗船是怎么玩的?生:摆来摆去。
师:海盗船左右摆动时,速度越快就越怎样?生:刺激。师:老师课前向一个厂家了解过:海盗船根据左右摆动所形成的角度可分为普通型和刺激型,看。
课件演示海盗船摆动的情况。
师:普通型的海盗船,我们以中间这根杆为标准,向左摆,再向右摆(课件闪动左右摆动时形成的角)这样形成一个角,那么刺激型左右摆动的角度要比普通型的怎样?生:更大。
师:是的,再看这刺激型的海盗船:也以中间这根杆为准,左右摆动形成一个角。(出示课件闪动海盗船左右摆动时形成的角)现在请大家做个小小设计师,想一想,普通型和刺激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度是多少?比一比谁设计的角度比较合理。学生设计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角。师:小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师:这么快就设计好了,咱们先看看普通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形成的最大角度是多少度呢?生a:40°。生b:60°。生c:80°。师:那我们来看看这普通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师多少度?(课件出示:80°)其实刚才有的同学说40°、60°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海盗船左右摆动时根据速度的不同都有可能形成这样的角度。但老师向厂家了解到普通型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度是80°,祝贺你设计对了。
师:刺激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度是多少度呢?生a:100°生b:130°生c:120°
师:到底是多少度呢?课件出示:120°生:耶?师:(小结)我们班的孩子真能干,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个个都是优秀的小小设计师。【评析: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不同类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的角度,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活动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下课钟声就要响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生:解决了量角的问题。生:学会了正确使用量角器。师:怎么量角的?
师:在量一个角的时候要先??再?生: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师:量角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看是内圈刻度,还是看外圈刻度。
师:其实有关角的知识还有许多许多。希望大家能像今天一样努力探索。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冀教版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
2、比较角的大小。
3、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重点:认识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情境导入
预设:不一样大。
和学生交流怎样才能比较出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可以发现: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比较麻烦,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比较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探索新知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测量出角的大小,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同学之间交流,并推出代表汇报
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向学生一一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以及度的符号。
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任意的刻度线(如:45°、85°、165°的内、外刻度线)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
教学例1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步骤:
第一步: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第40页中两个角的度数,并标注出来。
延伸讨论,学生自己有没有更好地看刻度的方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内圈的刻度线;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线。
设计意图: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认识量角器的过程是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找到特殊点,掌握新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通过讲解典型题目,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注意度量角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运用。
让学生自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同学的汇报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节课概念比较多,测量角的大小几乎没有旧知识进行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对手和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即使量的方法正确了,面对内外刻度线又会不知所措。对此,我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在同桌之间进行比较(有的用三角尺,有的直接重叠相比较)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从何使学生产生学习角的度量的欲望。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时,让学生特别注意看清楚内圈和外圈的刻度,并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这个角时从0°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是哪个刻度上的数。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1.对量角错误的同学没有及时给机会让他再次量角;2.教学评价方式略显单一,缺少同学之间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