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于逸飞感人事迹介绍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于逸飞感人事迹介绍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1-07-23 15:27:42
于逸飞感人事迹介绍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时间:2021-07-23 15:27:42     小编:HLL

在2021年7月22日,于逸飞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人,也正是在这一天,第一天上班的实习医生,被困在郑州地铁五号线上,时间太久,很多人都发生了休克,第一天穿上白大褂的于逸飞成了整列车厢上的“神”,人们看到白大褂,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以一己之力,跪地六小时,救治了十几个人。让我们向他致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于逸飞感人事迹介绍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于逸飞先进事迹介绍:

对26岁的于逸飞来说,7月20日是个的特殊的日子。学海苦读7年后,他终于成为一名骨科医生。这天上午,他从院领导手中接过崭新的白大褂,开始了在郑州人民医院第一天岗前培训。

对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于逸飞说,这又是个普通不过的日子,他按部就班地乘坐着地铁5号线,就像他在过去这些年里那样,习以为常。

一切异常来自一场历史罕见的暴雨,来自地铁列车从海滩寺站驶向沙口路站的短短几分钟里。于逸飞没想到,他正式成为医生的第一天,就用勇敢和专业践行了医者的誓言,成为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英雄。

水,突然从地铁车厢门涌入

7月20日接近17点时,结束了一天培训的于逸飞登上了回家的地铁,列车缓缓驶出海滩寺站几秒后,意外发生了。

列车突然停了约5分钟,接着往反方向倒驶了一小段距离,不到5秒钟后,“咚”地一声,地铁里的灯光全部暗了下来。

晚高峰的列车里挤满了人,但大家一开始认为这只是一个小故障,很快就会解除,直到又过一分多钟后,很多乘客惊讶地叫起来——怎么有水从每节车厢的门里涌进来?

于逸飞站在二号车厢靠近门处,和众人一样意识到水正在快速涌入。他隐约想到了连日下雨,这天早晨地铁站外的水已经没过他的小腿肚子,下午进站时水位更是涨到了胯部。但他也表示,正值盛夏,几乎没人会把这当成危险信号而拒绝乘车,依旧人满为患的车厢就是最好的证明。

迫在眼前的水流、密闭空间的紧张让于逸飞无暇细想,水已经没过了每个人的脚脖子,而且还在继续上升。不少乘客都慌了神,飞快地掏出手机和家人通报情况,或快速报警求助,有人话音中已带了哭腔。

于逸飞也不例外,他拿出手机,用近似诀别的口吻和父亲打了一通电话,后者就职于某武警医院,和于逸飞一样,也是一位骨科医生,“爸,地铁里正在进水,我感觉有出不去的可能,你和妈妈俩人好好的,别吵架。”事后回忆起这段对话,于逸飞用了“近似于遗言”来形容。

但这样的场面很快也发生改变,随着雨水不断侵入,列车里的信号越来越差,通讯变得非常艰难,很多人已无法再和外界取得联系。

正当局面走向混乱之际,列车长扳开了二号车厢应急疏散通道的车门,让所有人有序地从通道沿着隧道壁前行,走到最近的站台。由于正站在附近,于逸飞成为最先回到月台并获救的乘客之一,为了让父母安心,于逸飞电话告知他们,自己已经被成功救离地铁站,正在附近的旅馆休息。

然而,于逸飞并未离开。现场水位上升速度很快,逐渐在原本供列车前行的轨道里形成了“河流”,且流速还较湍急。一些乘客未及疏散,便被困在了水里,时间来到18点,被疏散乘客的增加越来越慢,情势变得危急起来。

成功获救后 他却开始毅然逆行

如果说有什么词汇能简洁地表达“临危赴难”的意思,那或许是“逆行”二字。而对刚从黑黢黢的应急疏散通道获救的于逸飞而言,“逆行”似乎只需要地铁工作人员的一声喊:“乘客里有没有大夫?需要大夫!”

“我!”“走!”

这是于逸飞听到呼唤后,喊出的两个字,然后,他跟随工作人员,从安置获救乘客的区域又回到了往返列车之间的月台上。尽管,一离一返,水又涨了不少,这时列车轨道里的“河流”已经漫过了逸飞的腰部——要知道,于逸飞的身高足足超过180cm,对于一些仍困在车厢里的孩子和女士来说,这个水位已经让人恐惧。

事后被问起当时的心情时,以及刚脱离危险便投入救人,是否曾有犹豫时,于逸飞显得很平静:“我是个医生啊,这时救援人员都还没来,就靠现场有医生了,怎么可能不回去救人呢?犹豫?哪有时间犹豫啊,那得多耽误救人的功夫,不可能的。”

于逸飞很快加入了救援队伍,帮着将一些困在水里的乘客从“河流”里拉出来,更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对伤者就地展开施救。于逸飞想起了他书包里那件今天第一次穿的崭新白大褂,“我飞快地披上白大褂,身边乘客们直喊着‘有医生在!’”

回忆起施救过程时,于逸飞展现了一名医生应有的专业,“地铁工作人员看我是医生,给我提供了血氧检测仪、心肺复苏仪等仪器。我先是判断被救出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险。有的人幸好只是受到了惊吓,但有人被救出时已经有低温性休克的症状,就需要有人提供毛毯保温。让人心情沉重的是,有几个被救出的人已经有了溺水症状,生命体征已经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只能尽力采取心肺复苏,试图挽救。”

于逸飞表示,非医务人员很少有人能做出标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而当时场景下,单靠他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够的,“晚高峰地铁正是人挤人的时候,送来的伤者越来越多,靠我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因此,在救助被拉出来的乘客时,我也开始指导身边的人跟我学习心肺复苏的技术要领,他们真的帮了很大的忙。”

同为医生的父亲 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连施救带教学,于逸飞硬是在月台上从18点一直忙到次日0点,足足六个小时。更大的救援力量陆续赶到后,长时间跪地做抢救的于逸飞再度站起来时,膝盖已经红肿,脚也被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玻璃碎片划伤,鲜血淋漓。高强度地重复心肺复苏按压动作后,他的双臂几乎已抬不起来。此时此刻,这个26岁的大男孩,突然有点“想家”。

疲惫的于逸飞准备回家时才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不见了,证件、衣物、雨具都在其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周围人询问,令他倍感动容的一幕发生了——帮助别人的人,变成了“被大家帮助的人”。“当时,还留在现场的乘客都开始自发帮我找书包,说医生救了这么多人,我们也要帮助他。”不一会儿,于逸飞的书包被找到了。于逸飞回忆,从20日16点至21日4点,这惊魂的12小时里,有许多让他铭记终生的回忆,而“共同寻包”的场景,他不会忘怀。

“爸妈听了我善意的’谎言’,应该睡了个好觉吧!”想着宽慰父母的那通电话,于逸飞走出了这个奋战了半夜的地铁站。

于逸飞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眼中“几乎不上网”的母亲,却已经在手机上看到了儿子在月台救人的视频,当即明白了儿子并没有躺在任何一家旅馆躲避这场令人生畏的暴雨,而是与它正面交锋。至于交锋的结果,她不敢想,也不敢期待,生怕给了自己不切实际的希望。

于逸飞告诉记者,面对儿子数小时的失联,这位恐惧担忧的母亲,站在让人无法睁开双眼的暴雨中,执着等待,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当路过的行人问起时,她哭着说,“我不知道儿子从哪个方向回家,我站在路口等他。”

另一方面,接到妻子的电话被告知儿子还在地铁站这一事实时,一辈子当医生,沉着冷静已经成为代名词的于逸飞的父亲,顿时感觉血液不断往头上涌,他慌了神。

走出地铁站,于逸飞努力让自己的眼睛适应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和时而过膝,时而过胸的雨水。他走一会,游一会,身体的疲惫和对水下未知的恐惧让他精神紧张,他就强迫自己一边前进,一边想些开心的事。想起当时的自己,于逸飞露出了少年特有的笑容,“我先是想,这么长时间没跟女朋友联系,她肯定生气了。事情发生前,我俩正在发微信呢,我突然就不回了,她要是看到了新闻,应该猜到我在这列地铁上了。”

于逸飞走出,突然感到了一阵轻松和喜悦,“虽然现在在水里担心被电到,但总好过在地铁里时的绝望吧。”此刻于逸飞才真切地感到,他逃出来了,他获救了。

本想直接“游”回家中的于逸飞,想到接近15公里的距离,心中不免有些打怵,他是医生,知道自己的身体透支已经快达到了极限,“去爸爸工作的医院吧,距离10公里,近一些,还能把伤口处理一下。”于逸飞打定主意后,一边走,一边游,一边寻找着可以借手机的路人。

7月21日的1点半,于逸飞在一座高架桥上借用别人的手机,与父亲通上了话,报告了自己平安的消息,和正在前往父亲所在医院的动向。因为信号不好,这通电话很快就结束了,但是这对于担心孩子的父母来说,却像等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21日清晨4时30分,于逸飞终于快“游”到了目的地。在距离医院还有1公里多时,于逸飞看到前方有一个身影坚定地站在水中,他猜想那军人般的站姿应该就是自己的父亲。他便站起来快速前进,终于在相距几米时,看清了父亲的脸。父亲眼中噙着泪水,向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只说了一句“辛苦了”,就再说不出一句话来了。

于逸飞的父亲,像大多中国家长一样,对孩子有万般的疼爱和期待,却羞于表达。但既是军人又是医生的他,却在谈及儿子时,数次落泪,他心疼他,更为他感到骄傲,“这是做医生不变的职责,他做到了。”

当时间过去一天后,重新回忆起自己经历的惊魂一幕和奉献之举,于逸飞的回忆重点意外地和他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个是大家是真心尽全力救别人,我喊‘能不能过来几个人,我教你们心肺复苏’,立刻很多人都过来了,听我讲每分钟按多少次、按压深度、怎么配合人工呼吸,特别认真,我前后教会至少六七个人,真的大受感动。”

“二是作为一个医生,我特别想通过这个事,呼吁大家都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越多人掌握,遇到这种事时,生命健康的损失就会越小。”于逸飞说道。

学习心得:

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往往都保存着对暴雨与洪水的回忆。

亚伯拉罕诸教的圣经和古兰经告诉子民,大洪水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赐予的方舟是上帝对人类的怜悯。

而同样是面对天灾,中华儿女却迎面而上,选择与洪水死战到底。

人民在大禹的带领下,用了13年的时间,战胜了洪水,重建了家园,将无数的沼泽变成肥沃的土地。

性格上的不同,源于出生地的不同。

孕育欧洲文明的地中海气候下常年温润、水系泛滥。

孕育华夏文明的东亚,这里有季风气候与大江大河。

每年突发性的暴雨会随机冲毁土地上的一切,只有强势的政府,才能调集各地对灾区进行援助与恢复再生产。

强大的河水灌溉系统需要每年维修,跨地域的水利系统联动才能压制水患,只有大一统的稳定政局,才能让人民的勤劳与才华累积为财富。

因此,防涝与治水, 刻入我们的基因,也成为了政府最重要的职责。

战国时期,最早称王的梁惠王,他召见孟子,问的第一句,就是治理黄河水患,救灾重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写入小学课本的魏国大夫西门豹,更是干掉了河伯与巫婆的神化,带领百姓挖掘了沟渠,将原本河水泛滥之地改造成万亩良田。

他打造了中国北方第一重镇的邺城,使得刚刚分晋的魏国跻身一流强国。

而击败魏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秦国,也没有去信奉神明,而是不惜消耗国力,建设了郑国渠和都江堰。

两大历史性的水利枢纽工程,为秦国打造了关中与成都平原两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凭借着这份治水的家底,赳赳老秦奋六世之余烈,结束了纷乱的战国。

这就是诞生于黄河之畔,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华夏文明。

大洪水与治水,就是几千年来文明传承的主旋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洪水之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中华民族每次重创和重建,都会变得更加强大与团结。

每一次正面对抗的胜利,也让人民的力量,取代了宗教的信仰。

人定胜天的我们心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上帝与救赎。

每逢灾难,我们不会束手待毙,也不会求神拜佛。

而是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

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大禹治水,到后羿射日,从哪吒闹海,到女娲补天。

这就是撼山填海的中国人。

每当面临灾难来临之际,总会有一批最勇敢的守护者挺身而出。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1998年,面对冲破了大坝的滔滔江水,我们纵身一跃,手拉手用血肉之躯组成了新的钢铁长城。

2008年,面对无任何情报资料的灾区,我们纵身一跃5000米,为震中孤岛的数十万灾民建立起了与外界的联系。

2020年,面对未知疫情的大爆发,全国精英披星戴月齐聚武汉,用中国速度十天建立起了隔绝病毒的火神山。

面对危难,中国人从未有过退缩,因为我们的基因和骨子里面早已刻下,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把大江大河写入基因的华夏子孙,不会坐等洪水褪去,不会坐等群体免疫,不会坐忍同胞在震中的苦苦挣扎。

小编想说:让我们向于逸飞致敬,他是所有青年人学习的楷模。英雄从来都不从天而降的,他就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于逸飞感人事迹介绍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相关推荐文章:

于逸飞先进事迹介绍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作文

2021七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四篇】

2021全国十大劳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4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