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一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未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称“坑”)两岸,便俗称李坑了。
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
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状元,叫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来,除了建造住宅处,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下面,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
[车至李坑路口]
游客们,请下车。步至中书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中书桥”,它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
[步至李坑村口]
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引游客进村]
各位游客,有人说,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李高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时间一长变成黛色)。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们去叩开这幢古屋。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请看,要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期望多子多孙。
[步入大门后]
为进一步向外人显示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
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三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开心。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四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游览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99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徴商吸取杭州、场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购)。你们看!风火培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头是“中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鸣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门鼓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学文化思想影响,朱子格言,始终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箴言“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务本、读书人仕,方可振家声,知晓了这么ー个小小的常识,今后遇到这种徽式建筑,就能从风火墙上的装饰判断出大门的朝向。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オ,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嘉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五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开心。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六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开心。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七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开心。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八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对于李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欣赏,下午两点半准时集中茶法下一个景区。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九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游览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區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區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루.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確,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選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徴商吸取杭州、场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購)。你们看!风火培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头是“中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鸣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门鼓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学文化思想影响,朱子格言,始终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箴言“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务本、读书人仕,方可振家声,知晓了这么ー个小小的常识,今后遇到这种徽式建筑,就能从风火墙上的装饰判断出大门的朝向。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オ,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嘉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十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 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富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中书桥]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 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 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一世祖李侃考中迸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疏归养,适闻父丧奔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是说李侃想回家养老,正好又遇到父亲死了,便回家奔丧,之后就隐居在家不回朝廷了.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便决定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碣,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
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当时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纣王时,理氏裔孙理徵,因直言纣王的残暴无道而被处死,他儿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逃脱。逃难中,靠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 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叫"李坑五百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人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千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 ,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种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樟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树老爷的"樟神庙",村里如果有小孩闹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辰八字贴在樟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奉,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大家也来试试。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徽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徽商吸取杭州、扬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徽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雕)。你们看!风火墙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一头是"印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鸱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徽派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徽派民居的大门都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霸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才,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隆嘉庆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这座临水而建的徽式建筑, 就是徽商李瑞才故居。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典型的徽式垂花门楼,小八字院门朝西而开,按当地风俗,门是不能朝西开的,因为西有"百虎煞星",不吉利!不要紧,主人想出了一个补风水的极佳办法,在八字门的顶端分别画了两件镇宅之宝,一件是吕洞宾的除妖宝剑;一件是太上老君的驱邪"拂尘",有了这两件神仙宝物也算是平安无忌了。
请看这座正门石库门枋,最上方是砖瓦构筑的拔檐式的门罩,门罩两边的飞檐翘角,显得是那样的威武昂扬;门罩下是以雕刻精美的砖雕形式装饰的"并"字枋,下枋上精雕细刻了一组人物戏文图,图中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两边垂花柱及上枋,均雕饰梅花万字组合图案,垂花柱头,是两朵象征吉祥、和平的"荷花托"。这样的构思,即增加了门前的装饰效果,又将主人的"祈祷祝福"愿望溶合在建筑装饰之中,门枋不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更主要的是与内门厅一道,在雨天供主人进出大门时避雨之用。
走进屋内,首先我们看的是这满屋子的各种木雕,有的雕着花、草、虫、鸟;有的雕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舞台戏文,还有的雕着包涵着"祈祷祝福"内容的各种装饰性图案和花纹。你们看!冬瓜梁上、雀替、天花,还有这厢门、槅扇门、槅扇窗、护净.....件件木雕作品,工艺精湛,精美无比.我们再来看看这块当今人称作为窗帘的"护净","护净"是徽派建筑所独有的护窗木构件,也是徽派木雕艺术表现的重点。因此"护净"木雕最能反映徽派木雕艺术的水平。你们看,虽然这幅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破损严重,
但从残缺的部分看,仍能
看出它雕刻的精湛。请大
家仔细看,这处微小的槅窗
是用镂空的方式雕刻的,并且
与厢房相通,主人为什么要把
它镂通呢?难道不怕"隐私"外泄吗?
这正是主人的聪明之处,借用"护
净"雕刻,巧妙地把窥口与雕刻景
物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徽派建筑
"明堂暗室"的光线差异(外明内暗)使外
看内困难,内看外则—目了然,就象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猫眼"一样。大家说
古人的智商是不是很高?
中堂上悬挂的这块堂匾,取名"丁馀堂",可能有些游客朋友还不知道这其中的意思,"丁"就是"人 丁"或"家人"的意思,"馀"就是"馀庆"指吉祥平安的意思,连在一起指家中人丁吉祥平安,也可以解释成人丁兴旺的意思。
[右侧客厅前]这座设计古朴的门枋,是李瑞材家的客厅门枋,除了有极强的装饰作用外,主人还刻意在其中隐含了一个字,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字?对!是一个"商"字,把"商"字写在门口并不是向客人表明自己是商家身份,其中有更深层的用意。从这走出去,走出"商"字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出门经商"的意思,这座正对着院门外的门枋,时时提醒着主人,不要贪恋家乡的安逸生活,应当走出家门,走出大山,行商他乡。这才是主要的真正用意。参观完徽商李瑞材故居,下面请随我一起去下一个景点参观。
大家看对面这座徽式小花楼是不是很漂亮?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我们仍还可以看到它精心设计、装饰华丽、美观气派的样子。你们看,美人靠挑出墙外,高悬于街路上;垂花木雕,十分的精美,垂花柱下吊着两个精工细刻的花篮,整个花楼给人一种雍容华贵、高雅气派的感觉。这座旧式花楼在我们当地叫"小姐楼",过去有钱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待守闺中,常依此观景闲聊。据说当年主人还在这楼上结彩招婿,抛过绣球呢!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
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
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
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
的绣球抛给谁,,一般
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
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
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
便乱抛的
这么精美气派的"小姐楼"当年究竟是谁
家的呢?告诉各位!这是清咸丰年间徽
州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宅--大夫第。
与其它徽式建筑相比,这幢官宅无论在
规模上,还是内部结构方面都有些不同,
体现出官家的风格。从外形上看,与其
它民居风格无两样,但从规模看就显得
特别宏大。你们看!这座石库门枋属于
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可单从门枋的装
饰效果和规模看,就体现出官家的大气。
还有这门前的三步台阶,按照明清时期
营造法规制,只有官家才允许在门前造
三步台阶,体现自己的身份。
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
大家来看看这幅浅浮雕石刻图,
图的中心部位是一幅中国传统
文化"狮子滚绣球"的图案。最
上方是一筐书,书通过飘带,
串着铜钱,连着四季如意结,
再连着一片黄金叶,这是什么
意思呢?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大家常常会看到一对狮子
的造型,其中有一只雄狮脚踩
绣球,名为"狮子滚绣球"。其
实,在中国的狮文化中,这只绣
球,不是简单的一只球,而是被
称作"寰宇",代表着封建社会以男
权为主的权利和地位。最上方的书,
则告诉人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 只有读好书才能做官发财,因
此暗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有
了这些,不就能够四季如意了吗?整幅
图案表现一个主题,那就是"学而优
则仕"。现在我们进去参观!
大夫第门口有两道门,第二道门是干什么用的?请大家猜猜看!这第二道门称"礼仪门",当地人叫它"中堂门",这是封建礼学思想和等级观念反映在建筑领域上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扇门平时不开的,只有当家中贵客临门,身份地位高的或族中辈份极高的长辈登门以及家中办红白喜事时才打开,平常按规矩男左女右,出人耳门。今天你们都是远来的贵客,不妨也来试试,找找被"抬举"的感觉。古代小姐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中的二门只的就是这个门
老屋为四进两天井结构,分前后堂,前堂即为"官厅",三开间:中天井、中堂对两厢;右则是客馆;二楼廊道围着"天井"转,因此叫"跑马楼",后堂为起居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从这里可以看到天空的部分叫"天井",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建筑形式。据说,这种建筑形式是由中原的四合院演变而来。"天井"在民居建筑中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使人的生活环境紧贴自然环境,达到 "天人合一"的有机结合。'"天井"还是一个接水口,我们当地人把天上落下的雨水视为财水,既然落在自家屋上,就要做到"肥水不流外人 田",因此要让它"四水归堂"先到自家。当然落下的财水最终
还是要流出去的,这栋房屋地下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你们
看!这块石板上的铜钱花"水漏"就是用来排水的,这里有一
个石板圆洞,大家猜猜看,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放养
乌龟的,让乌龟在下水道中爬行,以疏通下水道的。
现在大家抬起头来往上看,环视四周,这"天井"周围的垫木花板上,满是精美的木雕作品,中间表现的是琴棋书画;两边是八仙手中的宝物,叫"暗八仙";两侧中间雕刻的是各式博古图案,尤其是那桌下硕大的老鼠,在夜深人静的弈棋人脚下觅食,显得特别引人注目。"肥鼠" 在很多地方被视为"财神",家中的老鼠都如此肥大,可想家中一定是富有的了.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那里面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
李文进的父亲李登瀛是一位徽商。早年在广东经营茶叶生意,父子俩知书达理,才学都很不错,在生意上也春风得意,经营有方因此发了大财。因此为李文进捐了个州同知,《徽州州同知》,五品奉直大夫的官衔,于是父子俩就决定在祖屋旁建一座"官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生意场上的得意,官场仕途的如意,使父子俩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悦。当大夫第建成后,这份喜悦让他们感到蓬壁生辉,满堂春意浓浓,于是就在这中堂上挂起了一块堂匾,叫"春蔼堂",李登瀛不仅会做生意,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而李文进则乐善好施、广交朋友,朋友中不乏达官显贵,这是当年婺源县令、云南石屏人丁荫銮送给李登瀛的一幅对子,"及时小雨敷桐叶,借得春荫护海棠",.李文进捐官后李登瀛祖父、父亲都被诰封奉直大夫、儒林郎。尽管这些显贵达官们不断地褒评、吹嘘,李文进还是因为两个儿子吸食鸦片,加之一场亲戚的官司落魄下来。"其情晚境艰窘,耄耋之年,无疾而终"。最后,两个儿子将这幢大夫第以八百两规银卖给了大茶商、婺源茶叶公会会长、李坑人李镜明。大夫第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我们继续往前参观。
这座四角重檐式古亭,叫"申明亭"。在婺源乡村,跨路而建的路亭到现在还比较常见,但以“申明”为名的街亭就不多了,明朝洪武5年,朱元璋向天下发布诏告,全国各地建立旌善亭和申明亭,这是婺源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过去,李坑村民每月初一和十五,晚饭过后都会自动聚集在申明亭这里,批评和惩罚违反村规民约者。有资料记述,"凡民作奸犯科者,书其罪,揭于亭中,以寓惩罚之意"。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申明" 的"明"字,不是"日"字旁,耐是"目"字旁,是不是有人把"明"字写错了呢?不!这是刻意这样写的,它告诫村民,要睁大眼睛,看清丑恶,判明是非,这样才能逞恶扬善,族睦民和。如果初一未来得及批判的,十五还是会把犯错的人拎出来进行批判和惩罚.所以叫做"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申明亭"不仅是一座街亭,还可供搭台唱戏,看戏是徽州人的传统喜好。如果搭台看戏,路就被堵住了,为了方便行走,亭外开出一条青石板路。过去每逄大年正月初一至初六,就有人守候在此,禁止村中女人从亭中走过。这期间要进行舞狮,一直舞到大年初六,方才允许女人从亭子通过。
这座建在村中心的石拱桥叫"通济桥",就是"相通共济"的意思。也有的人说是村里的三兄弟永通公、满通公和相通公共同捐资建了这座桥,故而叫"通济桥"。这座桥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后来永通公的后代于乾隆庚寅年〔1771年)又重修了这座桥,算起来这座桥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桥跨约5米,拱高约4米多,看上去古老而坚固,与身边的申明亭和周围的建筑相映衬,就像一幅古老的水乡村景图。因此,这里也就成了电视剧《孙成打酒》、《青花》和《梦回青河》的外景拍摄地。桥的东面是两溪汇合处,一条自东而来,一条自南而来。两条小溪就像两条舞动的小龙煞是可爱,村里人称这是"双龙戏珠"。那么这颗珠在哪儿呢?通济桥桥拱是这颗珠的一半,还有一半在哪呢?对!在溪水中,倒映在水中的那座桥拱就是那另一半。还有一种说法这珠就是天上的月亮!
这两条龙的龙头就是这两座石碣,大家仔细看,一条龙有角,一条龙无角,这是怎么回事?在中国的龙文化中,有角龙称"威龙"(也有人称之为公龙);无角龙称"螭龙"(也有人称之为母龙),无角龙是平安吉祥的象征。因此古徽州人常把无角龙作为祷福的"草龙"图。装饰在家中的许多地方,为的是祈求平安吉祥。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在古徽州历史上一共出了 28个状元,其中有24个文状元,4个 武状元,李知诚是徽州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也是我们婺源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李知诚生于南宋绍兴已末年(公元1134年),为李坑李氏十四世孙,其祖上世代显贵,父亲李著在岳飞征讨李诚途经婺源时,奉袓父李侃之命送牛酒粮饷相助。后经岳飞奏明朝廷,诏授堂宾,差统两浙转运使。岳飞遇害后,他愤而辞职归家。
李知诚自小苦读不倦,后因乡里闹虎患,就兼学武艺。时值金兵南侵,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为保国安民,经乡友指战火表学十八般武艺。乡试中武举人,乾道二年(公元1160年)他进京应试武进士,会试中武进士,后经孝宗皇帝亲试,擢为第一甲第一名,授忠翊郎,后改五经郎。丙申年推转军抚司事,在历史上李知诚是一位武官文用的状元。孝宗帝命他代表朝廷向地方宣扬朝廷旨意安抚百姓、巡察官吏、采访民间利弊、伸民冤屈,以及措置营田等事务。
身怀绝艺的李知诚一心想效法岳飞抗金保国,然而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意与金议和,报国无门的李知诚只好怏怏辞官归里。李知诚回乡后,在家开馆授徒,以终天年。宋嘉泰壬戌五月廿四日卒于李坑,享年63岁。
这盏古式竹编的蜡烛灯叫"铜锤灯"。这种铜锤灯传说
是李知诚自京城归里时(万岁爷送的),李知诚把它
带回了李坑。铜锤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在隋末唐初时
,李氏先袓就用这种兵器拼杀疆场,所向披靡成为中国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也许是这个原因,万岁爷赠
与李知诚铜锤灯,就是希望他像先祖一样,苦练武艺,
把武术发扬光大。所以李知诚回乡后,在家开馆授徒
,而铜锤灯巡游活动也成为李坑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民
间娱乐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八日,我们李坑都
要举行驮灯巡游活动,由108盏灯沿村街巡游,敲锣
打鼓、放鞭炮,场面好不热闹。这项活动只限于李坑
,而这种铜锤灯也只有李坑才有。我们李坑人说,这
是我们的骄傲!
这座老屋,村里人都叫它"鱼塘屋",当年是一所书斋,明朝末期建造。你们看堂前地面是用方砖铺就的,这叫"金砖铺地"。柱础是木础的,这在明代建筑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门和窗没有雕饰,显得很朴素。这是明代典型的桶窗门窗风格,窗外就是相传李知诚的后花园。下面我们一起去后花园参观一下。院子里的这棵紫薇树,相传为武状元亲手所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这棵只剩下半边的紫薇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年夏季都绽放出紫色的花朵。满树的花朵,煞是好看,花期长达百日,紫薇树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只要人用手轻轻在树杆上搔一下,枝头就会微微颤抖, 所以又被称为“痒痒树”。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对于李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欣赏,下午两点半准时集中茶法下一个景区。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对于李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欣赏,下午两点半准时集中茶法下一个景区。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十三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对于李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欣赏,下午两点半准时集中茶法下一个景区。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十四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享盛名。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交通便捷,离县城34公里,黄山100公里,景德镇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区。大型停车场、酒楼、各式竹、木结构房屋等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吃、住、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