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广西导游词篇一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仅容一人进出,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桂县志》里, 记载了光明山,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 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芦笛岩。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进口与出口相邻, 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游程约500米。岩洞是70余万年前,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岩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堆积而成, 千态万状态, 琳琅满目。
芦笛岩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 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 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 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熊瑾玎《赞芦笛洞》诗, 作了生动的描写:
桂林岩洞多灵巧, 芦笛新开巧不同。
异彩缤纷今古自, 奇踪探索忘西东。
初临绝壁悬崖上, 似入琼楼玉宇中。
莫怪吾华常自傲, 世间那有此仙宫。
诗人极力赞美芦笛岩, 将它引为我们中华的骄傲。
芦笛岩的景观, 不仅精致美观, 而且珠联壁合。满洞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仿佛黄杨木雕, 美观异常, 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我们游览芦笛岩, 能够欣赏到许多美妙的景致。
广西导游词篇二
桂林古东瀑布位于桂林市区往东26公里,沿漓江而下,位于桂林---冠岩旅游线上,是景区开发的后起之秀。景区是以地下涌泉汇集形成的多级串连瀑布,瀑布比漓江水位还高180米,尚能喷涌、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地下涌泉来形成的多级串连瀑布;是一个因钙活华沉积作用可逐渐长高而改变景致的瀑布;九级瀑布形态各异,有的如鸳鸯戏水,有的如蛟龙喷水,有的在长满青苔的岩壁上,瀑水如布,水纹清晰可鉴,呈白色透明状,尤如喷雾行云;有的水流集中下注跌入深潭溅起层层水雾浪花,尤如细雨蒙蒙,瀑布两岸林木葱郁,荫蔽幽静,水质清洌透明,凉爽甘甜。
山脚下亚—热带雨林浓郁,藤曼垂尾松,风吹林动,鸟语花香,令人有回归自然的亲切感。高负氧离子含量的新鲜空气立于大桂林旅游圈,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观光风景区。暮秋时节的红枫等待您的光临,使您可感受霜林尽染,漫山红遍,红叶铺满山径的美景。
景区的山泉水、土鸡鸭,竹笋野菜,农家风味,纯净绿色,您可享受大自然的美味。古东森林瀑布是广西科委定点的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往东,沿漓江蜿蜒而下,出桂林城26公里,就到漓江·古东景区了。它西傍漓江,北靠桂林,南望阳朔,东接海洋山脉,地利极佳,气候宜人。
在那里,一片神秘的自然山水在等着你……
那一片大林子,是漓江的绿肺。春鲜,夏翠,秋染,冬素,如诗如画。最难得三千亩红枫纯林,五彩缤纷,浪漫迷人。
潺徐的溪泉是它酿浸的乳汁,跌宕起伏,或肖神龟饮涧、空谷连理,又如书生展卷、绣幕牵丝,八瀑九潭,韵致各具。
瀑布:全国唯一处由地下涌泉形成的多级串连瀑布,500米行程落差近百米。不同时序,瀑布或涓秀或雄浑。
森林:亚热带丛林浓郁,藤蔓垂缠。每值暮秋时节,三千多亩的红枫林,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既艳丽又典雅,既热烈又宁静,置身于迷人的枫林画卷,尽显"赤橙黄绿青兰紫,霜叶红于二月花之雅韵"。
空气:森林、溪瀑的原始生态,使空气清新芳甜,沐浴森林,尽享天然氧吧!
生态环保:匠心的创意,独特的视角,让你不经意处与生态自然达成默契交流!
广西导游词篇三
阳朔西街位于广西阳朔县城中心,全长517米,宽8米,大理石路面,呈弯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浓厚。荟萃各种旅游纪念品、小吃于街市。其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夜景更是风情万种,风俗浓郁。
阳朔西街又被戏称洋人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镇建筑规模,但却显现着国际情调的人文景观。
这里的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语招牌,工艺品书画店、饭店、酒吧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给西街染上了一笔异域色彩。在西街的每一个角落,您会经常看到三五成群不同肤色的旅游者临街围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戏聊天,还有那不受当地计划生育限制的中国母亲和西欧国家的父亲,领着混血儿在街上玩耍。
西街东头是漓江的重要口岸——漓江码头,旅客游完漓江后均从此处上岸。
上世纪80年代初,便有被当地人称为“背包老外”的外国自助旅游者陆续来到阳朔。他们逗留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一般住三五个星期。 住的时间最长的是荷兰的麦克先生,他1991年来到阳朔,除了办签证以外,一直住在这里写作。美国的杰米先生5年间来过8次,同是美国人的特里先生则一家4口住了10个星期。他们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买菜做饭,学做中国菜、学习中文,回国时还带走了全套的中国炊具、餐具,说是要经常做中餐。美国人雷达先生说,阳朔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又具城乡结合的特点,人们朴实友好,物价低廉,且当地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使我们这些“老外”在这里生活没有异域感。雷达先生也一下住了半年。
近些年,来阳朔旅游的“背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都在6万人之多。他们大都是学生、学者或打工族,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游人的增加刺激了阳朔旅游服务、旅游工艺业的繁荣,特别是西街、滨江路,仿西方旅游餐馆的旅店、咖啡馆、西餐馆就有几十家,专卖旅游工艺 阳朔西街
品的店铺、摊点近千家。西街成了在阳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游者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当地的人还多,“洋人街”由此成名。 要和洋人做生意,就得与洋人有语言交流,学外语就成为阳朔人的热点。据统计,阳朔全县懂外语的生意人就有几千人。县里办的两所旅游职业学校和一些社会办的外语学校大受人们的欢迎,一些居民、老人甚至农民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外语。 “背包老外”多了,住的时间长了,也就衍生出一些爱情故事。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就有七八十个“背包老外”与阳朔青年男女成婚。一个小小的县城有如此多的异国情缘,在广西是少有。 每当夜幕降临,“洋人街”上的西餐馆、咖啡馆及街道两旁一张张小桌边,都围坐着老外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对坐,或放单独处,悠悠饮着啤酒,细声闲谈,享受一份宁静。
洋人街
在西街,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音的老外,或携手挽臂,或背着背包,比肩接踵,款款而来。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在酒吧饮啤酒,在网吧找信息,在街头亲切交谈,在小商店讨价还价买中意的中国货。所有酒吧、餐厅、旅店的格局几乎都各不相同,充满异域情调。许多洋人是来“留学”的,向阳朔人学中文;有的是来休闲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还有的是来“打工”的,帮老板做事,学做中式饭菜。每年数十万老外来来往往,在西街观光、生活、工作、学习,这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没有的。所以,人们把中国独一无二的西街叫作“洋人街”。
广西导游词篇四
寻觅圣帝足迹追踪千载文明
饱览山水神韵游憩虞山公园
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园美庙灵、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园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庙纪念,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往今来,祭祀帝者络绎不绝,使虞山和虞帝庙附丽着浓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虞山公园的造园手法新颖,风格独树一帜,古今结合,东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点虞帝庙、怡沁园、三绝碑、五福塔、闻韶楼、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宫景景生辉,处处诱人。
虞山在虞山公园内,叠彩区北极路东,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据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唐时在山下建虞帝庙,庙东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对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韩云卿文,韩秀实书、李冰阳篆额的《舜庙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洞内有张式的《韶音洞记》,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在虞山西麓,为一南北对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宽5.5米,深105米,面积约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阵阵松涛,交汇成韵,有如舜帝所制“韶乐”,因有韶音洞之名。张式《韶音洞记》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广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明周进隆题“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题“薰弦”二字,都表达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为张式创建,历代均有修葺。亭东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遗址。昔日是谒舜庙从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诗》,“留题字满苔痕绿,古庙烟浮松影寒。此日登临无限恨,追思往事一凭栏”,诗人对今昔抒发无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桥飞架漓江东西岸,车队如龙,古庙苍松将长青万古。
舜庙遗址在市区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为桂林开发较早的名山之一,相传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庙纪念。庙建于何时无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议郎守尚书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朝议郎守梁州都督府长史武阳县开国男翰林待诏韩秀实,京兆尹人李阳冰,曾合璧《舜庙碑并序》于虞山,此为记述舜庙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作,《舜帝庙碑》云:“虞帝祠在城东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泽之湾,盖莫详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辞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阁张侯式始行府事,奉奠进谒,仰视栋宇倾垫弗支,图像错陈造已淫厉。”于是“命撤而新之”。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修葺。此后,修葺之事历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废,遗址尚存。
虞山大桥位于叠彩区虞山以东约400米的东环路和北环路与漓江相交处。1986年1月兴建,1988年2月建成,同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虞山桥是桂林市“七五”重点工程项目,为7墩2台等截面t型预应力简支连续公路桥,总长309.86米,宽20.5米,其中车行道15.5米,人行道2.5×2米;荷载汽--20级,拖--100级;最高通航水位按10年一遇洪水计,设计6级航道,通航净高4.5米。虞山桥是目前桂林市区横跨漓江4座公路桥中最大的一座桥梁,它的建成,沟通内外环线,实行人货车分流,不仅对缓减市区交通紧张、改善城市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桥型通透明快,结构简单实用,与四周景色相互补充,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景观桥。
广西导游词篇五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岩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 “天设岩须古, 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 洞敝万峰侵”, 月牙山景致优美, 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 且均面临江面, 视野开阔, 桂林市景悉陈眼前, 游人莫不心旷神怡。石级下到山西南麓, 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层, 下为餐馆、小卖部, 中为素食馆, 上为宴会厅、观景楼。主楼长31米, 深13米, 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 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 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 独具一格。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 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 “月牙楼是画廊楼, 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 画图难及白然优。”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岩, 名取随伴月牙岩之意。始建于清代, 1958、1978年两次重建。为4柱、单檐、攒尖顶方亭, 长、宽各2.9米, 面积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观景台挑出小东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遥看“花桥虹影”的最佳点。
月牙岩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宽1.5~3米, 深10.5米, 面积25平方米。在花挢遥望, 岩如新月。岩内, 清建有月牙山寺, 两层, 上为观音殿, 下为大雄宝殿, 毁于抗战烽火。1963年在旧址新建“小广寒”楼阁, 另建襟江阁, 以飞虹桥相连。在这里观景, 正如清人张宝描绘的: “螺峰远近堆千点, 雉堞回环锁万家。玉笋瑶簪山似画, 丹枫紫桕叶如花。”
小广邃 在月牙山月牙岩。1964年在月牙山寺旧址, 依傍岩穴形势筑成3开间2层仿古楼阁, 硬脊、坡顶、翘角, 上有飞虹桥与襟江阁相连,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设旅游商品点, 是观景、购物的理想场所。
襟江阁 在月牙山月牙岩旁, 原建于清, 名文昌阁, 抗战期间破毁。后建成眺远楼, 1958年更名襟江阁; 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14米, 长宽各7.8米, 总面积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与历史研究室设计, 与小广寒统一构筑, 二者均为2层, 而襟江阁标高较高。小广寒横向构图, 6角耸立, 形成一隐一显, 一低一高, 一后一前, 一横一竖的强烈对比。襟江阁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龙隐洞的风景道上, 北有花桥, 西北有老人、叠彩诸山, 下临小东江, 是游人必经之道, 又是观赏花桥一带美景荟萃的胜地。
骖鸾亭 在龙隐岩东侧的石台上, 名取韩愈“飞鸾不暇骖”诗意。《广西通志》载, 为宋范成大建, 后废。明复建, 更名怡云亭。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记》详记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骖鸾亭前临小东江, 后陀山西北麓, 寿佛洞南侧, 与飞来石相邻。高7.5米, 呈不等边多角形。苍翠如玉屏, 清佟钧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揽月亭 在月牙山瑶光峰顶, 原名嘘云亭。襟江阁旁有登山道可达。本世纪70年代新建, 为4柱混凝土结构仿古亭, 高6.5米, 长5.4米, 宽5.8米, 面积31.3平方米。宋光诩题额, 周游书联。漓江自北而南缓缓流过, 东岸民族风情园的侗族鼓楼高高耸立, 西岸虞山、叠彩、伏波、独秀、老人诸峰历历在目, 是眺望桂林胜又一佳处。
丹桂岩 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 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层, 学中虽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的遗址。由于人为破坏, 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 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内乳石垂悬, 幽暗逼仄, 游人多驻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宋熙宁间(1068-1077)在龙隐岩建有释迦寺, 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阁。1988年建碑廊, 廊阁相连, 称桂海碑林。其后, 又于岩侧筑陈列馆, 3层, 高阁、曲廊、飞檐, 总面积达100平方米, 宽敝明亮, 是藏展与观景俱宜的好设施。
龙隐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宽8~20米, 长64米, 面积645平方米。有一条硕大、蜿蜒、矫劲石槽通贯洞顶, 传为老龙隐此留下痕迹。小东江流注洞中, “金鳞倒影水浮空”, 似为游人再现当年破壁而飞的景趣。1963年建观景台于洞西北, 是观“神龙”的佳境。古往今来, 游人不绝。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后人有“壁无完石”之叹。
龙隐岩 在月牙山西麓, 与龙隐洞相邻。岩高3~5米, 宽20米, 深10米, 面积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状, 像个口袋, 俗称布袋岩。传老龙曾隐岩内, 后从龙隐洞“破壁而飞”, 故有龙隐之名。此岩开发较早, 宋人谭 评介说, “天下洞穴, 类多幽阴, 或远水, 清韵不足; 龙隐岩高而明, 虚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览之富则过之”。岩的南隅, 高处有一悬岩, 名悬洞; 岩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台, 叫禅台, 洞中有滴玉泉, 传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飞翼鼓, 周匝有栏, 陟降有路”, 成为一代名胜之地。古亭不复存。现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结构, 高6.5米, 长宽各3.5米, 面积12.25平方米, 复“骖鸾”之名。
辅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东面, 海拔221米, 相对高度约71米, 面积2.75公顷。《广西通志》载: “七星山者, 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旁, 日辅星。”山有小道可翻越, 通月牙山, 给七星公园平添一趣。
剑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峰北, 像一把宝剑插入山中露出的剑柄。石高14.4米, 孤立耸峙, 上刻“列翠之屏”4个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骆驼山 在七星公园内, 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壶山。因其状态酷似骆驼, 遂名之。每当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泽斑斓, 颇为壮观。明清以来, 山下遍植桃树, 若逢春至, 桃花烂漫, 江霞紫务, 分外妖娆。因此, “壶山赤霞”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现山周围辟有动物园、盆景艺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楼阁。桃花依旧, 桂树成林, 花果满园, “壶山赤霞”更加绚丽多姿。
盆景园 在七星公园东南、骆驼山南侧, 1985年建成, 面积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桩景、乳石3个景区、水石景区, 从入口到山水廊, 设置各种吸水石、水边石制成的盆景, 从山水廊到水榭, 陈列各种树桩盆景和室外树桩, 占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区, 从水榭到出口, 陈设各种钟乳石盆景, 占地830平方米, 这是全苑的精华, 它完全不同于梦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阳光下, 还其玉洁冰清的本来面目, 有的灿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简直是喷薄着的飞泉。全部近20__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 各具神韵, 意趣天成, 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门、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种陈列式样。景区内建设, 布置殊异, 或池鱼、叠石、雁墙、篱笆, 或平桥、曲廊、水榭、亭台, 或树丛、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连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间,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荡神移, 目不暇接。
灵剑溪 又名灵剑江、灵剑河, 在城东, 源于尧山西南大河乡上阳家之北、尧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终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尧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沟壑, 丰水季节, 也有水注入灵剑溪。七星山古名弹丸山, 灵剑溪绕其下, 有弹丸溪之名。灵剑发自尧山, 经省春岩, 留春岩、弹子岩、同志桥、张曙墓、七星山, 会小东江, 绕月牙、龙隐, 至穿山人漓江, 全长约9公里。它流经众多著名胜迹, 其本身也最为游人所钟爱。
灵剑石 桂林名石, 在灵剑溪畔, 弹子岩前。高出水面15米, 宽12米, 长9米, 面积约110平方米, 呈笔架形, 主峰突如剑戟, 上刻“灵剑石”3个大字。
龙隐桥 位于龙隐岩西南170米龙隐路, 是小东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24米、宽2米的木便桥, 用以疏散城区人口, 早废。现桥长62.2米, 宽10.7(7+2×1.85)米, 跨径40米, 荷载汽-13级。此间地形复杂, 岽 岸桥台基于一块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桥台筑在基岩上, 高1米, 有一2米径溶洞, 植桩支承。1964年兴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马坪街一带通往三里店需经花桥, 又不能行车, 十分不便。龙隐桥的建成, 不仅缓解了花桥的重负, 便利了交通, 且为小东江新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