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800字以上篇一
这个寒假我看了很多的书,可最经典的就属《三国演义》了。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罗贯中,书中主要描写的是都埋东汉末年,魏国、
蜀国、吴国,三国争霸统一归西晋的历史故事。
打开《三国演义》细细的品读,一场场激烈的打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个阴险狡诈的计谋,仿佛把我带进了历史的长河,让我流连忘返。
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但读起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周瑜因妒生很想害死诸葛亮,设下圈套让诸葛亮三天之内
造出十万支箭,并且不给他造箭的材料,没想到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只要二十条船和一些草把子,三天之内如数上交。前两天诸葛亮没有任何动静,到了第三天夜晚诸葛亮把二十条船绑在一起,插上草把朝北开去
。并且让士兵在岸边敲鼓呐喊助威。生性多疑的曹操以为有人偷袭,但当时满天大雾看不清敌情,曹操不敢出兵只能放箭。这时箭如雨下……就这样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借”到了十万支箭。
从这个故事中我获得了两点启发,一是当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我们不能嫉妒,要虚心学习,用自己的实力超越别人。二是,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跟他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知识,还让我累积了古人的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品读、收藏的好书。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800字以上篇二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是将关云长败走麦城一章跳过的。从水淹七军的辉煌瞬间落至身首异处的没落,这是最让人不忍卒读的一个英雄的结局。
于是期待着用自己想象力,铺成纸,汇成墨,聚成笔,重新谱写那些自己钟爱的人物的结局。只要让善者幸福,让恶者受惩,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永存,我便可以改变书中人物的命运,改变那些令人义愤填膺或是令人郁郁寡欢的结局。
于是梦想着能够从曹雪芹的谶语中找到线索,让高鹗所写宝黛的生离死别变为皆大欢喜;于是梦想着从历史书的记载中寻找原型,让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能够扭转乾坤;于是梦想着在《宋史》的描述中找到证据,让施耐庵所写的梁山好汉能够共同行侠仗义。
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后,我甚至变得有点执拗,哪怕用凭空的幻想也要编出美好的结局。可是当一个个故事被我编至空虚时,我才开始有些理解了悲剧后的真谛。
荆轲刺秦王,最后的飞刃刺在了立柱之上。但是留下的是那种愿为知己者赴死的豪气以及流传至今的美名。试想他刺中了,弱小的燕国也不能反败为胜,他没刺中,遗憾,怨念,仇恨,惋惜等种种情感才会伴随着悲壮深深地浸透在这个故事当中。所以人们还能记住那萧萧的风和冰冰的水,才会记住那一去不返的壮士。
水晶之中,发晶为贵,那种看似使得整块水晶失去其端庄的粗糙的晶发,恰恰成就了它的华美与珍贵。
那么,悲剧不也是这样么?我们欣赏着失去头颅的胜利女神,我们欣赏着断掉两臂的维纳斯,我们欣赏着被风沙磨去光泽的金字塔,我们欣赏着破落不堪的帕特农神庙。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尝试着改变悲剧呢?人人收获完美的结局,恰恰是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不能做到的。
所以我要做的,并不是改变这些悲剧的结局以让它们如同钻石般晶莹剔透。我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心,让它成为一面明镜,照见光与暗,照见善与恶,照见微笑的圣徒和狞笑的恶魔。这样以后,用内心去刻录,不要让那些主角所遇的悲剧,在生活中出现。
我没想到的是,改变了内心的心境,我也改变了那些不幸的人的结局。现在我看来,他们的不幸结局不再仅仅是令人悲伤与同情,更能让我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照影。
这,或许才是真正地改变了悲剧的结局。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800字以上篇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