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平安社区调研报告篇一
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经验做法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经验做法:我镇进一步健全了镇、村、组、户四级调处网络建设,认真落实村每周镇每半月排查制度。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明确纠纷处理责任,限定解决时限;对于重点矛盾问题,我们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工作台帐,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保证了矛盾纠纷的稳妥解决。
存在的问题:一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难度加大。当前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冲突复杂性更加突出,因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等历史遗留问题纠缠不清,因村级财务、宅基地等新引发的矛盾纠纷日趋增多,群众信访呈现出组织化、复杂化的特点,一些人遇事便选择上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一些老上访户选择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上访,协调处置难度加大,影响了社会安宁稳定。
二是村级虽有治调组织,但多数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偏弱,报酬难以落实,工作热情难以持续,相当数量村的治调组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把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乱点排查整治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的方法和措施。
从我镇去年乱点排查整治工作情况来看。要把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乱点排查整治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主要有几点:一是坚持定期排查,将排查结果迅速上报、汇总,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二是社会治安形势分析,对全镇一月来的治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把据方向、确定重点;三是由镇综治办牵头,研究制定整治和防范意见,坚持滚动排查、滚动推进,确保整治合格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
1、人防落实到位的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责任到位。二是组织到位。特别是村干部以身作则,虽然现在村里劳力少,只要干部亲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各项工作就能够推进。三是督导到位,有检查、有奖惩,工作才有动力。四是经费保障到位。保障巡逻用品到位,人员资金到位,巡逻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
2、科技防范工作(重点推行视频监控进农村)推进措施及存在问题
我镇在完善好以镇专职治安巡防队、村治安巡逻队、商户联防队为重点的专群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推进科技防范工作并把其做为一个着力点,再投入1万余元对镇压政府视频监控平台维修养护的基础上,大力协调各行政村重点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北高、英张、李庄等村也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切实提高了我镇农村治安防范水平,开拓了我镇治安防范新领域。从而深化治安防控体系。
存在问题:一是有的村反映设备不好使,经常坏,时不时需维修,影响了其作用发挥,二还是经费问题。现在技防设备维修动不动就成千上万,这让乡村两级很难承受。
3、提升公众安全感的有效措施。
一是打击到位,所有案件都能侦破,对犯罪分子才有震摄,群众心理才有安慰。二是防范到位,就是搞好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才是最强的防范网。三是宣传到位,公众知晓政府行动,有保障他们的措施,群众有依托(20xx年度关于大学生手机调研报告)。四是深入实际到位,群众有事能反映,有怨能发泄,才无意见。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
四、乡村两级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软硬件规范化建设)要突出的重点
一是咬住阵地建设不放松。抓好镇村两级综治办(综治工作中心)及专门机构建设。并做到“四有”“三到位”保证共发挥作用。二是加大对乡镇平安工作经费投入。经费投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现在乡镇经费普遍紧张,有时综治干部参加会议的车费报销都难,可见多大的差距。
五、开展农村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
通过调查收集的情况来看。分众对开展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工作采取形式不外乎开动员会、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传统形式,但有的提出还可以借助手机短信等宣传,这样普及面会更大些,还更容易操作些。
平安社区调研报告篇二
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警务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社区警民关系通俗上讲其实就是社区民警同社区内的老百姓的关系,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良好的警民关系是社区安居乐业的基石,有利于社区警务健康顺利发展,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警务的效能。 社区民警只有扎根社区,和社区群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尽快打开社区警务的工作局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恰好抓住了社区警务建设和社区建设的结合点,通过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提高社区民警在社区民众中的威望,还可以使社区警务建设更加顺利的开展。警民关系好,则社区警务如顺水行舟,快速而平稳;反之,就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有了和谐的警民关系,警民联手共同构筑一张强大细密的防止犯罪、打击犯罪的巨网,我们的社会治安才能有深广的根基和无穷的力量,这就是社区警务真谛之所在,也是和谐警民关系的精髓。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长期以来公安工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治安任务繁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提高治安工作效能,必须依靠群众。因此,良好的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社区警务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社区警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少数社区民警缺乏服务意识,存在思想误区。
少数社区民警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正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具体表现在:在接待上门办事、求助群众时“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 ,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在执行警务活动时耍特权,抖威风;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办案不公,不作为、乱作为,利用职权办理“人情案”、“关系案”,侵害了群众利益,引起群众反感,影响了警民关系和谐。
身处警务革命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位民警必须唱好的主旋律。作为社区民警,要想满足群众的要求,让群众满意,只有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切实树立起“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使群众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也才能在群众中树立“有困难找警察”的不朽丰碑。
滴水凝聚大海,毫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折射出个人的高尚品格。服务群众是“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特别是开展社区建设后,社区民警不单是社区治安的管理者,更是社区的工作者、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服务群众是社区民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区民警的“份内事”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基层民警往往会因为群众的某些求助与治安工作无直接关系而一推了事,甚至认为这是非警务工作而抱有抵触情绪。这关键在于对服务群众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
2、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损害警民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民警有意或无意将执法对象区别对待,存在差异性执法,将警民关系片面地定位在与本地区居民的关系,忽视外来人员和弱势群体。对外来人员,思想上轻视,对本地人和外地人态度和处理方式上都存在不公现象,造成了警民关系的恶化。
另外,部分民警群众观念不强、群众服务意识淡化,工作上的方式方法存在简单粗暴、态度*横等问题。有些执法民警对群众问询态度恶劣、回答过于简单,缺乏语言艺术;在接待群众办事、报案过程中,态度冷淡,居高临下,造成群众不满;在接处110警情时,只接警不处警,引起群众投诉或不满,严重影响了执法形象等等现象严重损害警民和谐关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3、公安机关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媒体的宣传报道,在言论自由、媒体多、传播快、辐射面广的社会背景下,公安机关的宣传显得言轻力薄。警务活动的透明度无法唤起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一些传媒热衷于新闻的“轰动”效应和宣传报道的“新、奇、特”,对社会治安问题大肆炒作,对公安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客观差错过分渲染,加深了群众的不理解和误解,子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和警察的形象,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当前执法环境和其他社会因素对警民和谐关系的影响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和矛盾呈现多元化现象,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凸显,再加上人民群众权利民主意识与义务责任意识发展失衡,造成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会把处理结果理想化,相当一部分群众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又是排忧解难的公仆。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就会归咎于公安机关,甚至无理取闹,挑战民警执法权威,转化为负面效应。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不可避免走在了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处置稍有不当,则会成为矛盾的“焦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
1、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教育民警树立群众观念。思想认识是决定警民关系走向的首要因素。要处理好警民关系,必须首先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教育。要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宗旨意识是根本。要使民警始终牢记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工作作风,以真情换理解,以奉献赢民心,在各项公安工作中切实尊重人权,保障人权,让人民群众看到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真正为民办事、为民谋利。
2、提高队伍素养,努力打造作风优良的公安队伍。民警的思想信仰及素质直接决定着警察形象的好坏,而警察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警民关系的和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公正与否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此,我们要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民警的养成教育,提高民警的素养和水平,不断增强民警的执法为民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提高民警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文化修养,提高其执法水平和为民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改善警民关系。
3、公正廉洁执法,推进人性化执法管理。结合当前实际,进一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以及专业素质。落实执法责任,把执法工作的职责、权限落实到各警种和各执法岗位,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步伐,实现信息化与公安工作的有机融合,提高执法透明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主动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各项工作的监督,增强公众对警方的监督力度与信赖感。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公安工作涌现出的许多正能量,在警营内外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治安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提高群众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良好环境。
李喆:广东表彰警务规范化建设先进[n];人民公安报;20xx年
王先国:影响当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j];政法论坛;
平安社区调研报告篇三
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县、乡镇妇联从实际出发,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领域的优势,从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致富能力、家庭教育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防范意识、妇女维权、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影响家庭平安的因素
一是离婚率逐年上升。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离婚率的居高不下成为了影响家庭和谐的一大因素。突泉县民政局一年受理的离婚案件达180多件。
1、一些子女推卸责任,使老人生活无着落。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的占全部赡养纠纷的80%以上。
2、部分农村青年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拒不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
3、一些老人在处理诸如分家产、帮忙料理家务等事务中,或重子轻女,或重女轻子;或重小轻大,或重大轻小。从而导致子女对父母产生偏见,并把所得好处与赡养老人对等起来,形成多得好处多养老,少得好处少养老,不得好处不养老的格局。
4、个别子女由于自然灾害、或供自己的孩子上学、或家中有病人等造成经济非常困难,导致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心有余力不足,没有能力赡养老人,使老人的赡养存在危机。老人赡养问题最终成为家庭不平安的因素之一。
三是未成年人教育存在偏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老人的隔代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引发两代人在未成年人教育上的矛盾,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四是留守妇女问题凸现。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对于一些生育孩子本就落下病根的“留守妇女”来说,家中缺劳力和生产劳动强度加大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2、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 影响了夫妻感情给婚姻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形成了家庭婚姻的危机。
3、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在养老和子女养育方面容易暴露出一些情况问题:一是虐待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二是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
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以上种种情况给婚姻家庭带来不安定因素。
1、 缺乏严格的督查指导,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成绩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2、缺乏父母的亲情交流,造成性格和心理上存在缺陷和障碍。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强烈渴望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3、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是非观念淡薄,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约束管教,对很多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出现行为偏差和道德滑坡,纪律散漫,是非不分。
4、缺乏家庭的安全监管,造成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隐患。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这些也是影响家庭平安的问题之一。
二、影响“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是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应进一步提高。由于乡镇经费不足,宣传渠道不宽,宣传手段单一,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宣传还存在死角,还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二是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吸引力应进一步增强。大部分地区开展传统的创建活动较多,缺少新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活动、方式方法和载体。
三是普法工作尤其是妇女权益保障法普及存在差距。参与调查的部分妇女不知道《妇女权益保障法》,更不知道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正因为如此,对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不以为然,如家庭暴力。说明普法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由于对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认识不同,所以创建活动在各旗县之间、乡镇、村之间开展的还不平衡。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县妇联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一是以宣传营造声势,进一步提高“平安家庭”创建的知晓率。即过强化舆论宣传、深入家庭宣传、巩固阵地宣传等方式,使全县上下形成“人人讲平安、家家创平安”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活动拓展内涵,增强“平安家庭”创建的吸引力。通过开展“普法宣传进家庭”活动、“科技文化进家庭”活动、“安全知识进家庭”活动、“我家拒绝黄赌毒”活动、深化“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教子能力、提高家庭成员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净化和优化家风,弘扬传统美德。
三是抓维权服务,力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实效。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妇联系统信访工作网络和信访工作制度,提高来信、来访、来电的接待处理效率和质量,使权益受侵害妇女及时得到有效救助。积极开展“零家暴社区”创建工作,有效预防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
平安社区调研报告篇四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政法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扎实推进平安临泽建设,有力维护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以平安建设为载体,在全县各行业、系统广泛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延伸平安建设链条,激发平安创建动力,以局部稳定促进了全县稳定,临泽县连续两次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二、存在问题
一是工作合力不够,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平安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从我县实际情况看,部分乡镇、单位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个别领导干部觉得平安建设工作是虚的,是软任务,只要不出大问题就行,导致平安建设整体进展不平衡,在深化平安临泽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部分乡镇既没有召开会议,也没有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个别单位对平安创建活动牵头责任不落实,行业平安创建活动至今没有启动。部分单位及领导干部综治意识淡薄,片面地认为平安创建工作仅仅是政法部门的事,参与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治安防控只顾单位内部安全,不注重周边环境治理,对出现的治安问题能回避就回避,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是组织保障不够,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从工作实际看,全县各村(社区)都成立了治保、调解、普法、帮教等综治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村(社区)干部身兼数职、精力有限,工作疲于应付,加之待遇低、报酬少,部分村的综治组织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好,部分活动没有有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不深入、调处不及时,普法宣传、重点人员管控等工作应付了事,工作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各乡镇、各单位虽然进行了大范围的宣传动员,但“全民参与、共创平安”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群众参与创建的意识、自我防范的能力提高不明显,综治(法治)中心户、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效果不明显。部分乡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长期缺位,综治干部流动性大,岗位调整频繁,工作积极性不高。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网络引导员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出现负面舆情信息不能及时引导。
三是经费投入不够,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区公共部位、主要路口只有县公安局安装的6个视频监控探头,远不能适应社会治安管理任务。全县各乡镇及部分村建成了视频监控系统,但由于经费限制,建设质量层次不齐,质量差、像素低,维护费用高,部分视频监控设备运行不正常。城区专职治安联防队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管理使用不规范,职能作用基本没有发挥。省、市、县专职群防群治队伍专用经费保障水平偏低,各乡镇治安联防队伍均由乡镇干部组成,治安巡逻工作没有做到经常化、常态化,“十户联防”等义务群防群治组织积极性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综治专项经费落实不好,个案补贴经费标准低且没有单列,影响了工作开展。
四是信访问题突出,治理力度有待加大。
全县信访总量高位运行,特别是进京非正常上访高发频发,劝访、领访成本高、难度大,缠访闹访等现象比较突出,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第一位不稳定因素。一方面,部分乡镇、部门协调配合力度不够,初信初访工作不扎实,部分单位及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主动性、自觉性不够,遇到信访问题怨言多、绕道走,导致一些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另一方面,由于机制问题,上下两条线,口径不统一,对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缠访闹访缺乏有效的治理办法,对非访人员过于迁就,非访和越级访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
五是教育整治不够,安全隐患较多存在。
一方面,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小车、摩托车、电动车数量剧增,特别是无牌无证摩托车、电动车、农用车增多,驾驶人严重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且绝大部分未参加保险,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交通事故引起的上访、群体访事件相应增多。另一方面,群众防范意识淡薄,法治意识淡漠,“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多发,占全部刑事发案的75%以上,农村殴打他人案件占全部治安案件的70%左右,部分投资公司非法放贷、传销、赌博等现象严重,个别乡镇邪教问题突出,整治不力,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六是监管力度不够,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在生活保障方面,城乡低保动态管理难度大,享受容易取消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群众形成了惯性思维,享受低保理所当然,一旦取消则心理失衡,进而找领导、找政府。部分村(社区)对享受低保人员入户调查不到位,情况不清、把关不严,有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用低保解决征地拆迁、矛盾纠纷、信访问题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医疗卫生方面,县级医院医疗水平相对偏低,新农合机制不够健全规范,城镇和农村医保没有共享的信息系统,农村合作医疗卡不能跨区域使用,管理难度大。在教育教学方面,城区学校班额大、管理难,而乡镇小学及附设幼儿园办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公用经费不足,办学困难,不能均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在铁路复线、城镇改造中部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困难群众的扶贫帮困工作也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
平安社区调研报告篇五
。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居民居住区快速扩张,现百官、曹娥两街道,已组建社区26个,生活小区126个,社区常住户数61148户,户籍人口91706人。同时,一大批农村和外来人员入住城区,常住人口已达178593人,且入住人员情况较为复杂,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城市生活居住区日益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社区管理工作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建立了市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联系结对社区制度,明确了社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市建设局,并在市建设局设立物业科,专门负责指导全市的社区物管工作。百官、曹娥街道党委、办事处也十分重视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始终把其作为份内工作常抓不懈,做到了班子领导有分工,社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并注重社区基层建设,抓好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主任及小区业委会队伍建设,为社区工作开展奠定了组织保障。
。社区是最基层的管理组织,百官、曹娥两街道在抓好组织体系健全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着力推进社区物管工作。两个街道积极理顺各种关系,明确社区管辖责任,及时指导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对每个新接收的生活小区不踢球、不脱管、不空转,真正做到凡在辖区内新开发楼盘竣工验收移交一个,及时接收一个,管理组织健全一个,尤其十分重视配强业主委员会主任。两个街道通过指导协调、监督管理、考评激励,使各项任务在一线得以较好完成,矛盾在一线自我调停化解,问题在一线积极寻求解决,稳定工作在一线得到较好落实。
。从调研情况看,每个社区居委会,平均担负着10个生活住宅小区,约8千—2万人的管理任务,管理单位量多而面广,工作任务量大而艰巨,住宅人员素质参差而复杂,社区工作者人少而担重,面对繁杂的工作和压力,各社区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各负其责、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尽责尽力。在工作中,遇到难事一马当先,抓协调、抓联络、抓沟通,碰到棘事身先士卒,不退缩、不回避、不计较,真正体现了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梯万步。各业委会主任不计报酬、不图名利、无私奉献、脚踏实地、讲究方法、自担自治,积极担起小区日常管理、协调、沟通、调解等繁重、杂碎、受气的工作,在小区的维稳、安全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市对社区、小区的重视程度与农村基层建设相比存在差距,虽有市领导和部门联系结对,但没有全覆盖,工作尚欠到位,联而不紧、联而不实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建设局作为社区物管的主管部门,对社区物管工作力量较为薄弱,仅有一个科室,一个科长,导致在联系、指导、开展工作方面精力不够,无法满足对社区、小区正常工作的指导、监管、服务等需要。三是一个社区约8千—2万常住人口,管辖面广,但社区工作者极少,绝大多数社区仅6—8人,且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文化与现行社区工作也不相适应,“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工作都压到几个人身上,工作量大、任务重、压力强可见一斑。同时,社区工作正常的办公经费、维稳经费得不到保障;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偏低,社区主任到一些联系结对部门求助经费脸难看、兑现难;社区碰到难事、急事、要事求助有些市级有关部门,绕道走、踢皮球、推诿扯皮等情况也一定程度存在。
。现行的《xx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实施细则》是20xx年6月市政府颁布的,《xx市住宅物业保修金管理办法》、《xx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是20xx年4月施行的。这些细则办法已不能适应迅速崛起的社区、小区的管理工作。特别是物业管理部门的职责,企业职能,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权利、义务与责任,前期物业管理要求、服务,物业费使用,维修等方面的规定有待加紧修订完善。
。由于开发的楼盘交付把关不严、监督不力,导致事后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经营用房不到位,或面积小,或区位差;消防设施不出水,监控设备不实用,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有的开发商口头承诺好,实际兑现差;公用房、电梯维护,房屋保修,管网维修等责任主体不明确,保修经费不落实等等,发生问题,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就推诿扯皮,不能得到有效处置,引发小区业主强烈不满、矛盾激发。现全市已有客用电梯2611部,且绝大多数为小区高层电梯,已出现过电梯下跌伤人事件,但其保养、检测、维修经费无处着落,将成为今后社区不安全的隐患。
。一方面,部分业主只要服务,不要义务,对物业管理人员无理吵闹、辱骂、刁难、动粗。违建乱搭、车辆乱停、鸡鸭乱养、狗犬横行等问题较为严重。从调研普遍反映,出现上述现象的,大多数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老板,他们行为傲气、出口狂言。另一方面,物业公司挂靠经营,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存在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管理人员职责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服务不到位,违建乱搭制止不力,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引起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对立情绪。
。近年来,楼盘开发类型较多、情况复杂,有敞开式开发楼盘、城中村改造楼盘、公开出让建造楼盘,有别墅、独排、联排、叠排、多层、高层等不同房型的商品房,且空关房较多,而物业收费标准较为混乱,物业公司的物业费收、支透明度不够,空关房全额收费等,引起业主不满和反感。业主以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等为借口,拒缴物业费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小区居住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尤其是城中村拆迁改造安置住宅区和较早开发的开放式小区,情况更为复杂、各种问题频出、工作难度很大。为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小区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强化社区建设,维护小区稳定已成当务之急,需要像重视农村基层工作那样重视社区基层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要素保障。要专门建立一个社区管理工作协调机构,有市领导分管,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社区管理建设、指导、处理、协调、考核等工作。业务主管部门要健全工作机构,配强精干业务人员,认真担起小区物管工作的监督、指导。挂钩联系社区的市级领导和部门要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工作,真正做到贴身社区、直面问题、主动揽事、协调问题、解决困难。要重视社区管理专职人员力量的加强和选配,强化考核评比;要研究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切实重视和关心业主委员会主任,给予其工作上的支持和待遇与考核激励。根据目前物业公司经营困难的实际,市政府要加紧调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公共用电、用水,税收、垃圾搬运等方面予以优惠扶持。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切实规范社区及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市政府要加紧调研,出台加强社区管理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重视社区基层建设,明确工作任务和建设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强化管理、考核激励,确保队伍稳定。要调研修改完善xx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实施细则,住宅区物业保修资金、住宅区物业维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尤其是对住宅小区电梯检测、维修保养资金的落实,要明确规定。有关部门要加紧研究出台住宅区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和物业收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不同住宅区和不同类型房屋的物管费收费标准,物业费收支、减免要做到公开、透明,尤其对空关房的物管费收费标准建议减半收取。二要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市级层面要建立健全部门、街道、社区工作联络联系制度,对于难点、焦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落实。街道层面要建立定期、不定期的街道、社区、业委会工作联络机制,深入小区、了解实情、直面问题、协调处置,确保小区稳定。公安局所属派出所要建立所辖警员小区联络制,融入居民住宅小区,为居民排忧解难,指导小区安全防范、矛盾化解、信息采集、重点人员管控等工作。要充分发挥业委会组织桥梁作用,建议有关部门牵头,着手组建市物业行业协会,为物管工作开展提供交流平台,促进行业自律、推动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协调利益冲突。三要强化物管监督管理。市和街道要重视对业委会组织的考核评比,出台和完善激励政策,明确工作要求。市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交付使用楼盘移交物业公司时的监管工作,不走过场。街道和社区要加强对住宅小区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小区信息平台,全面推进小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对小区每户住户基本情况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要加强物业企业的规范管理,针对物业公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收费服务不对等、服务不规范、管理措施不落实、维修不及时等情况,有关部门和业主委员会要严把物业进入关,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并加强对物业企业的动态管理,把企业的资质、登记和年检与平时监管有机结合,切实规范物业公司的经营管理。
。针对目前住宅区物业管理薄弱,物管人员素质偏低,小区业主素质高低不一等实际情况,加强住宅小区人员的素质教育迫在眉睫。为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街道要把提高住宅小区人员的素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市文明办和街道要牵好头,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以树正气、重美德、讲和谐、邻互助等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年年有特色。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人员的监督教育,使城市生活住宅小区成为真正的“园林小区、卫生小区、文明小区、和谐小区”。
平安社区调研报告篇六
相比较大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开展,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则存在基础差、起步晚、进展慢等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认识上的误区:社区居委会就是多了“社区”两个字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巧妇”的烦恼:无米之炊怎了得
有的基层领导说,社区建设是好,但关键是一个“钱”字,兴建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需要钱,完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钱,安置老居委会成员以及落实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资待遇等问题都需要钱,而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大,保运转甚至保工资都非常困难,哪里还有财力物力投入到社区建设?所以,一切只能“从实际出发”,工作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只能以汇报迎接检查,以文件应付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艰难的适应:“单位人”何以转变为“社会人”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单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行政机关、厂矿企业和学校,在单位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中一般前面是办公大楼,后面是生活宿舍区,社区沿用的仍然是“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的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与外界几近隔绝,社区资源无法做到社会共享。而大量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的下岗失业人员、居民和农村进城人员虽然有“社会人”的身份,却缺乏社会化的管理,其管理仍旧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另外,许多社区居民总是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对下放到社区的保障和服务职能持不信任态度。
不和谐的音符:“行政化”、“形式化”的现象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这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但在一些地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延伸。一是区街政府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义,有的只换“牌子”不换“班子”,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片面强调社区内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高低、硬件设施的好坏,忽视社区建设的实质,不重视社区居民的要求和实际,不注意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强化责任,突破认识性壁垒。中小城市要做好社区建设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领导班子的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社区建设工作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使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城区政府工作的主题,作为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强化责任来抓认识、抓落实,要建立领导带动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政绩考评机制和责任制度等相应的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区、街道、居委会主要领导要成为社区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同时,通过抽查和考核相结合,调度和考评相结合的机制,将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的落实、社区管理体制的理顺、新开发区社区居委会的规划和建设等硬性指标以及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组织等社区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的提拔使用挂钩;对社区建设工作中避“实”就“虚”,进展缓慢,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的的责任领导不能评优,不能提拔重用。
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现阶段的社区管理是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其范围包括社区居民以及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整体。社区建设也必然要以这个整体为平台,形成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共驻共建的新机制。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区居委会要多动脑子(想办法),多跑步子(找部门),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要通过“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争取公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到社区设立相关设施,要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方式鼓励社区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社区内的资源,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驻社区单位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夯实基础,清除体制性障碍。随着改革的深入,由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归的社会职能主要由社区来承担,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城市社会整合体制的基础性工程。要想夯实杜区建设这个基础性工程,必须要改革社区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建设的主体作用。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关系。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应当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把除涉及全社会的宏观社会事务管理之外的权限逐步交还给社区,充分尊重和落实社区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权利。其次,实行责、权、利的统一。政府要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的原则向社区转变职能,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应从下派工作任务到社区,相应地转变为“服务到社区、责任到社区、接受监督评议到社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进社区的工作,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从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和行政性收费中拨付相应的经费给社区。
以人为本,积极拓展社区建设内涵。首先要从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针对社区的实际,把解决群众生活特别是基本生活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突破口,如社区环境的“亮、绿、净、美”、社区治安等。其次要关爱社区内的困难群体,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帮困体系,开展切实有效的扶贫帮困活动,扎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次要积极拓展社区建设内涵,以社区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健全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平安社区调研报告篇七
市“平安”课题组
平安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我市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需要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就市委、市政府打造“平安”这个课题,深入部分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作了专题调研,并到宁波和杭州**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对打造“平安”的一些设想。
一、打造“平安”的客观必要
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特殊人群、公复场所、特种行业管理,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市稳定工作总体形势比较好。但目前我市与其他县市一样,也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内“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社会稳定工作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打造“平安”活动的开展,对于适应形势,顺应民意,创新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平安”是形势所趋。
当前无论是全国还是我市,政治稳定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不法组织,利用人权、民主、宗教、民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其手段越来越具体化,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领域越来越广泛化。特别是危害社会的有害气功组织的不法活动在我市比较猖獗。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导致刑事案件高发,特别是盗窃、抢夺、抢劫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居高不下,团伙犯罪、流窜作案日趋增多。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1—7月,全市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侵财性案件超过90%。三是我市是一个市场发育早、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强市,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其中也混杂了不少品德低下、游手好闲之徒,甚至有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也隐匿其中。今年来,作案人员中,外来人员占75%,外来人员作案已成为影响我市刑事案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增多,就业方式多样,许多人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然人”变成了“利益人”,社会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盲区、盲层、盲点、盲人”,治安隐患增多,综合治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特别是由于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加之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盲目崇拜、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等不良风气,对一些自身意志薄弱、家庭教育不健全的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今年1-7月份,我市14至25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约占作案总数的63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以上这些都说明,社会稳定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一个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打造“平安”是民意所盼。
打造“平安”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在和平时期,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和平安。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幸福感,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能调动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七月份,政法委在全市所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开展了一次安全感调查,在如何评价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一栏中,认为“时宽时严”的占68%,比去年增加了21%;认为“宽严适当”的占12%,与去年同比减少22.6%;而有20%的人认为还过宽,比去年上升1.6%。说明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的期望值在提高。但目前我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还不够理想,表现在:1、各类案件居高不下:一是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受理数高于平均数。今年1-7月份,刑事案件共立案1801起,每万人立案数为24.9起,与**市的平均22.7起相比是比较高的。治安案件共受理2289起,每万人口治安案件受理数为31.7起,这个数字在**市各县市区中也是比较高的。二是毒品案件与去年同期比增长快。全市1-7月份共发案8起,而去年同期只有3起。三是八类案件多。1-7月份共发生111起,占全部刑事案件的6.16%,其中杀人案件5起,故意伤害案件35起(1起为故意伤害致死),放火案件4起,强奸案件7起,抢劫案件60起,也高于去年同期发生数,而且恶性程度大,社会危害严重。2、矛盾纠纷频发不断。因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环境污染等引发的各种民间矛盾比较突出,而且矛盾涉及的范围更具广泛性,触及的层次更具深刻性,牵涉的对象更具群体性,呈现的状态更具复杂性,显现的方式更具尖锐性。今年上半年,市、镇(乡、街道)两级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363件(次),同比上升5.7%,其中来信1578件,来访1785件5705人次。而且今年全市的集体上访有所上升,上半年共发生集体上访171件2520人次,越级到集体上访3件68人次,去省的集体上访2件21人次。全市上半年调处的民间纠纷也达到616件。从矛盾纠纷的内容来看,利益主导性突出,处理的难度都比较大,一些矛盾稍有不慎,就极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会削弱,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就会降低。通过打造“平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是民心所向、民愿所盼、民意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打造“平安”是创新所需。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一个地区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稳定具有阶段性、区域性,不稳定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对于我市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不断涌现。而且,今年,浙江省建立了综治评估体系,将对各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排名。对照省综治评估体系,我市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特别是与市里提出的综治工作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综合治理的合力还不够强,意识还不够浓,基层基础还不够扎实,只有通过开展打造“平安”活动,积极创新维护稳定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从而为实现长治久安创造条件。“平安”作为一个“大稳定”的概念,在扎实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居、社区)、平安大道、安全文明校园等基层系列安全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以全市为单位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是稳定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稳定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新的积极的探索,通过进一步整合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市一级的优势,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整治治安问题多发的地区,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紧密结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这无疑是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的有益创举。
二、打造“平安”的目标定位
通过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针对我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现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但区域不大、人口不多的县级市来讲,“平安”的内涵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安全、治安层面的安全和生产层面的安全三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打造“平安”是与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因为打造“平安”是我市实现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价值追求。
为此,我们建议把打造“平安”活动的时间初定为三年,其目标定位为: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一个化解”、“两个控制”、“三个落实”和“四个不发生”,真正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平安”目标。具体来说,一个化解,即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推广“枫桥经验”,落实“四前”工作机制,矛盾纠纷调处率、调处成功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乡(街道),矛盾不上交”,防止因调处不及时而激化为民转刑案件。两个控制,即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和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抢劫、抢夺、扒窃、入室偷盗、盗窃机动车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明显下降;各类刑事案件的发案率逐年下降,刑事破案率逐年上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一般性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控指标内,并做到稳中有降,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含)以上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杜绝群死群伤或直接经济损失超300万元(含)的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控制重大火灾事故,减少一般火灾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当年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不突破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不发生企业职工一次死亡3人(含)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三个落实,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到落实。青少年犯罪人员占全市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控制在45%以内。归正人员安置率和帮教率分别达到90%、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流动人口办证、管理、教育、服务、维权体系建立,犯罪同比率下降,暂住人口登记发证率不低于95%。四个不发生,即不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暴力刑事案件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不发生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灾害事故;不发生“法轮功”顽固分子进京滋事事件。从而使全市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环境优良,企业平安经营。
三、打造“平安”的推进措施
小康社会首先应该是平安社会。打造“平安”,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真正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我们认为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在领导保障、长效机制、基层基础、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下功夫、化力气,从根本上预防、减少违法犯罪和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坚持“打、防、控”相结合,建立健全打造“平安”的长效机制。要善于以跳出、跳出政法的思维来审视目前我市的“打、防、控”一体化建设水平,把握优势,找准弱点,切实提高驾驭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一要以服务发展为目标,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做到打得准、打得狠,为全面实施“平安”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打造“平安”,必须抓住“打击”这个首要环节,进一步完善打击机制,形成定期摸排—专题研究—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的扫黑除恶新机制。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把“严打”方针落实到日常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等执法环节中,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社会治安信息,进行科学研判,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通过发挥快速反应机制、警署体制综合效能等优势,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情报信息、阵地控制等多种手段,开展“破案追逃”、“破案会战”、“两反一禁”等专项斗争,对重大案件进行全力攻坚,对现行恶性案件做到快侦快破,采取小区域、快节奏、短周期的方法,以梧桐、濮院、乌镇、崇福等地区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整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措施,从制度上、管理上堵塞漏洞,从而跳出整治—复发—再整治—再复发的恶性循环。要始终把那些危害大、影响广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作为主攻目标来抓,对多发的拦路抢夺、入室抢劫、马路诈骗、盗窃机动车等侵财性案件,以及杀人、强奸、投毒、放火等恶性案件,更要作为打击的重点,坚决予以打击,力争使这些案件的破案率明显提高、发案数明显下降,使一切危害我市稳定大局的犯罪分子依法受到严惩,使群众依法得到保护。二要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着力构建专群联动、动静结合,点线面相衔接、人技物相配套,各项防范措施相配合、各种防范力量相策应的高效防控新格局。当前,首先是要建立和健全“三级防范网络”,加强人防。第一级防范,以市公安局巡警、治安、交警等公安职能部门为主,负责市内主干道巡逻控制和治安防范工作;第二级防范,以各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和公安警察署、派出所为主,组织联防力量在辖区小街小巷开展巡逻控制;第三级防范,以内保单位、社区和各行政村为主,组织保安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和群众开展单位内部、楼群院落和乡村的值班巡逻。在城市社区,要构建与社区管理相配套的综治、警务室,全面落实“一区一警”工作制度,完善社区警务模式。在农村,要重点抓好以专职、义务巡逻队为主体的多层次治安联防机制建设,努力形成邻里守望、互防联动、协作共防的治安大巡防格局。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健全内部治保机构,充实治保力量,落实防范责任,同时要积极参与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的共建联防,共同构筑社会面的治安防线。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保安服务业,在出租车司机、特种行业和重要场所从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中广泛建立信息员,不断推进社会治安工作的社会化,夯实防范工作的社会基础。其次要着力推进科技防范,加强物防技防。要以内部单位为点,以沿街店面为线,以居民小区为片,以城乡结合部为环,推进物防技防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区及中心镇的反暴卡点、治安检查站、出租车出城登记服务站、岗亭、摩托车巡逻等的综合防控功能,力争将更多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在本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安装ck报警装置,在重点街区和重点部位,实施电子监控工程,对新建的居民小区和住宅项目中,要把技防物防建设列入规划,推广红外线报警装置。在进一步完善梧桐街道、濮院镇电子监控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可在崇福皮毛市场、乌镇景区等实施技防监控工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镇区,切实加强技防物防建设。进一步推动基层派出所改革,使派出所成为融刑事破案、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多功能战斗实体,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派出所动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强化基层安全与推进全市平安相结合,努力夯实打造“平安”的基层基础。重点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重点人群教育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基层系列安全创建等四项工作。一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村(居、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和治保会、调委会建设,配齐人员,落实待遇,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加强镇乡(街道)综治委(办)、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的教育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确保打造“平安”活动在基层有人干、有条件做,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严格重点人群教育管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融教育、管理、服务、维权为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实施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人性化执法的新举措,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保护机制,帮助提供就业、居住、教育、法律、培训等服务。把外来人员的劳动就业纳入就业介绍和指导的范畴;在全市积极创造条件,建造“民工之家”,推广全方位服务、全方位管理的模式,解决外来人员的居住问题,尽可能地实行集中居住、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协调有关学校积极吸纳附近打工的外来人员的子女,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外来人员子弟学校,切实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打击各种侵犯外来人员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规范劳务市场,对恶意逃废外来务工人员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等违法违规现象,依法坚决查处,真正体现同工同酬;组织好技能培训,进行必要的安全常识、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作用,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和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方面,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公安、劳动、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对“法轮功”练习者,要落实专门人员,采取各种措施,控制重点对象,做好转化工作,防范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三要着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司法信访联动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预警排查、报告、督办、处置等各项工作制度,推进排查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密切关注和分析群体性上访事件多发行业、单位群体的动态变化趋势,坚决防范和制止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串联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依法处理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实施违法犯罪的活动。对重大的矛盾纠纷要实行挂牌督办,把责任落实到主管部门、单位和负责人。对群体性事件,事发所在地党政领导要全权负责,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快速反应,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讲究方法策略,做好疏导化解,尽快平息事态,防止矛盾激化。四要深入开展基层系列安全创建活动。坚持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安为大安,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平安乡镇(街道)”、“无毒社区”、“治安安全单位”、“平安社区”、“平安村(居)”、“交通安全村” “平安大道”和 “安全文明校园”共八个大项的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打造“平安”活动。
(四)坚持从严治警和科技强警相结合,全面锻造打造“平安”的过硬队伍。打造“平安”,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政法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更是打造“平安”的主力军,队伍战斗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打造“平安”的成效。坚持从严治警,进一步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广大政法干警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牢固树立政法队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政法系统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解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从领导干部做起,建好班子,带好队伍,树好警风,使政法干警的综合素质年年有新的提高,政法队伍的自身形象年年有新的改进,政法部门的各项工作年年有新的加强。坚持科技强警。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施装备现代化的同时,结合政法干警职业化建设要求,根据政法各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进一步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政法干警运用科技装备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同时要坚持从优待警。从各个方面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政法干警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更好地适应打造“平安”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