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夜归鹿门歌教学后记(4篇)

2022年夜归鹿门歌教学后记(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16:38:24
2022年夜归鹿门歌教学后记(4篇)
时间:2022-12-20 16:38:24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夜归鹿门歌教学后记篇一

《夕阳真美》第二课时做为太仓市小学语文青年班的随堂展示课,在设计教案、上课、评课的一系列活动中,我收益非浅。

首先说说我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非常美的课文,也是积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知道(时间、人物、事件)就行。第二到四段是本文重点,是精彩部分。第二段我设计通过画画来理解“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余晖、深蓝、连绵起伏、壮丽”等词语。第三段让学生自主学习,问:下沉的太阳变得更美了,你从哪儿看出来?进行交流。第四段让学生读,他人点评好在哪儿?抓词语“更红、轻轻地、灿烂、遥远”等词语来反复诵读,从而理解,并让他们再次来画画。第五段抓句子“夕阳真美呀!”,反复诵读,理解爷爷话中的含义。最后让他们再赞一赞夕阳,回到课题,深化课题。

在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我自制了幻灯片辅助教学。用直观、漂亮的图片和录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课文内容。并用来指导背诵。

本课的一大特色,也是较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简笔画来理解词语,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让学生对较陌生的夕阳西下能更直观易懂。这个设计我是在陆凤娟老师上过的《夕阳真美》中得到的一点提示与灵感。帮我较容易的处理好了这些难懂的词句。

随文学字是我的一点小尝试,效果一般吧。还是觉得放在后面会更好些。

上下来感觉不足的地方是:1、对第二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应在山头用粉笔画上淡淡的颜色。2、要在课堂上留下3分钟左右让学生练习写字,这也是低年级的教学目标、重点。3、我自己觉得主线抓得还不是非常清晰。因为用了简笔画、课件等辅助教学,课堂上的思路会容易乱,不过效果和目的达到了,还算成功。

夜归鹿门歌教学后记篇二

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夜归鹿门歌》,这篇课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在备课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找不到一个切入口,最后,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这个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以李白《赠孟浩然》诗中的前四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导入,先入为主,让学生对孟夫子及其隐居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讲“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后围绕此方法设计了四个问题。自我感觉不错,一气呵成,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但是等我讲完这篇课文,发现问题多多。

第一,问题设计有点概括化,第三个问题“展开联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山中的画面,江边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的特点”,在展示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好多同学仅仅是将课文内容翻译了一篇,并没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含义。我在此也没有提示学生对意象添加适合的形容词修饰,感觉这个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第二,老师的讲解太感性,第四个问题“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喜欢哪一个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但是总感觉空落落的,原来老师在这里缺少具体的补充,比如“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中的“忽”字的解释不到位,一句带过,应该重点讲讲,“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应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话中读出了孟浩然看似洒脱隐逸生活背后的无奈与失落。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感情,除了提供几则关于孟浩然求仕的轶事外,还应该联系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这样一联系,同学们对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来的初衷也并非做一名隐士,而是积极博取功名利禄。在唐朝,文人们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得不到功名利禄时,往往选择了隐居。一种隐居是真隐居,过着与山林禽鸟为伴的生活,与世无争;另一种隐居是假隐居,即希望通过隐居这样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赞赏,皇帝的认可,然后图谋一官半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南捷径”。孟浩然的隐居应该属于后一种。他想得到官职却得不到,他想受到当局者的关注于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迫不得已,并非是一种自然率性。这样我们就越能理解孟诗这一句“惟有幽人自来去”背后的辛酸、落寞与孤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环节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好好地备课,而且还要备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夜归鹿门歌教学后记篇三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在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落实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单元导读、课后“思考·练习”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启发学生自学的思路,为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节课的教学目的的设计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二、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中非交往的资料外,我还制作一个短片来增进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制作匠心独运,每一张幻灯片都是图文并茂:“穷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缠身、食不果腹……”,学生在看图感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词汇的积累。

“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谁能用上节课积累的识字词语说说大瀑布和木雕给你留下的印象?”“中非人们有过怎样的交往?谁能简单地说说你搜集的资料?”……都是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

三、注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

1.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老师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思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 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时的遗憾心情,为少年真诚的赠送木雕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4.教给发散思维方法,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少年想什么,想象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想象,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

5.读写结合。“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⒍特殊作业纸的设计。在作业纸中,我设计了拓展阅读和小练笔的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进行更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有限的课堂引向无限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⒈在学生找不齐与“遗憾”相关的句子时,我没能及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准确找到句子。

⒉板书的设计如果再体现一些词语的积累就更有语文味了。

夜归鹿门歌教学后记篇四

陈嘉庚----第2963号小行星的名字,更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被主席称赞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杰出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本文讲的是他回到故乡,发现家乡由于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一句“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却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了一名华侨深切的爱国之情。

教学本课,我从课题入手,首先让学生读题后发散思维,自己提问题。(陈嘉庚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他当时是怎样想的?他是怎样说的?他又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教学中,首先抓住关键词“积蓄”,积蓄是什么意思?这些积蓄是怎么来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你们舍得花吗?陈嘉庚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为家乡人民办学,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体验陈嘉庚的爱国情怀。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陈嘉庚在学校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这些语句都体现出陈嘉庚的爱国情感,因此要领悟人物的内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最后,通过第六自然段的“拼命工作”“源源不断”这些词进一步来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迸发出爱国热情。

另外,我还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为具体生动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图文结合地学习课文。在“假如你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对陈嘉庚说点什么呢?”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特别活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