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的课后反思篇一
设计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但以前我却从不敢丢开现成教案,总是大量借鉴名师点子,东挪西凑拼成基本属于自己风格的设计。研讨过程中,我第一次尝试独立设计教学设计,与周老师同备一节课。
首先,我反复阅读这篇课文,探寻文中的知识点,结合三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在基于对课标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把目标设为如下几个方法,读准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渗透习作方法、树立正确朋友观。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是重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读了一篇课文后能够简单说自己的体会,但是如何从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更深入些,却是难点。课后习题第二题是“我们来找一找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并说一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题不就是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吗?于是,在教学环节中就有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想一想他都在想些什么?”看似贴合编者意图,符合课标要求,但却在实施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每句话都交流体会,浪费了太多时间,而且这些句子大致都在反映阮恒内心痛苦、恐惧,谈体会时学生很难发现阮恒内心的变化,教学过程显得冗繁复杂。能不能以第一句表情或动作的句子为范例,讲解完后,让学生自由学习其他几个句子,即体现教师的导,又彰显出了学生的学,可是再次试讲时,效果仍旧不好,学生依然不知如何下手谈体会。课后与组内老师讨论,如何更精简些,提 高实效,教给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方法。反复又读了几遍文章后,发现文中多次写到哭,这几个词语虽然都是表示“哭”的意思,但却表示不同程度的哭,哭的程度不同与阮恒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于是,我们再次修改设计,“默读课文9、10自然段,找出描写哭的词”,然后以第一个哭所在的句子为范例,抓“啜泣”初步体会阮恒内心,从哪个词中你还有同样的体会,学生找到“颤抖、捂住脸”,从这些词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人物内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其他三个哭所在的句子,使用“我从哪个词中读懂了什么”来交流读书体会。在体会中渗透习作方法,在小结中引导“哭”的程度与内心的关系,升华情感就在这其中潜移默化的达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我觉得比较得意的地方。
我的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不好。导入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同时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但是情况的紧迫,为理解下文做铺垫。阮恒在沉默中颤抖的举起小手,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不禁引发大家的质疑,为什么举起来又放下去又举起来,此处尊重学生的质疑,但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并不能把三个动词放一起理解。“为什么要举起来”?(救朋友)“为什么又放下去”?(害怕,哪个词也让你感受到他此时害怕?引导学生感受对死亡的恐惧)“为什么又举起来”?引导中,把一个问题拆分为三个问题,在交流过程初步体会到阮恒为了救朋友的勇敢和无畏。初步渗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学生回答到害怕死亡时,我由于讲课时的紧张,漏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稍微对抽血有点了解的都知道,抽血并不会导致死亡,但是阮恒此时害怕死亡,“你是从哪里读到这么重要的信息的呢?”这一问题的漏问,导致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很迷茫,也缺失了一次联系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导。这本来是在教学设计之中的。
在课堂中,自己对课堂的把握还是很欠缺的,非常深刻的记得,有一个孩子在回答“谁来汇报第一个哭所在的句子”时直接说“啜泣”,我并没有引导孩子做进一步的思考,还有一个孩子在说他的体会时,我一时语塞,直接让他读课文,避开尴尬,学生自己少了一次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小结习作方法时的语言拖拉、看图说话时的引导不当、回应课题时的朗读指导……种.种遗憾徘徊于心。
总是以为公开课中可以不顾学生的学习状态,殊不知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机智是学不来的,而是要在平日的每节课中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课堂中的随机应变是在足够了解学生、足够熟悉教材、足够明晰学习环节的设计目的上实现的。跟同组的周老师交流教学体会时,我曾轻描淡写地说:“只要明白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其他引导语神马的随机发挥即可。”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说法。没有足够的预设,课堂中怎么会有灵活的应变。
感谢冯校长赛前的指导,才有了我在深夜中一遍又一遍空讲的动力,才有了把课堂预设熟记于心的成效。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更何况是要展现给孩子们的课堂。我会再接再厉!
论语的课后反思篇二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在小组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论语的课后反思篇三
《纲要》中指出:孩子要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眼睛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非常重要。随着现在的科技发达,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玩手机玩电脑成为了家常便饭,导致眼睛健康的严重受损。同时看书、画画、看电视等一些姿势的不正确,严重影响了眼睛的健康。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眼睛,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保护眼睛的意识和方法,我设计了《我的眼睛》教学活动。
这节课我给大班孩子制定的目标是:
1. 通过对盲人的初步了解,懂得尊重盲人,乐意帮助盲人。
2. 初步认识眼睛的正面结构图,了解眼睛各部位的名称及作用。
3. 感受眼睛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眼睛,掌握更多保护眼睛(视力)的知识。
在开始的部分我让孩子带着眼罩进教室,这样让孩子感觉到真正看不见带来的不便再来引出主题里的盲人眼睛。其中孩子们在进来的时候会说:"老师我看不到,老师我找不到椅子,老师这样太黑了"等等。我赶紧抓住孩子此时的感受,让孩子在对盲人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有一定的对比性后。知道了盲人的苦难和不便,孩子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爱心,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尊重。同时使幼儿发现自己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接着就导出我们眼睛的结构图。孩子们在认识眼部的宝贝后,提起孩子的观察力。
在播放ppt的时候,很多孩子对眼睛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只知道眼睛的眼珠和眼白,而且不知道眼睛里的部位其它用处,只知道眼睛是用来看的。其实它们有更好听的名字,进一步让孩子了解眼睛的各部位名称和它们的用处。这一环节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充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看清自己眼睛里的部位,孩子每人一份镜子利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我觉得同伴观察比观察自己的眼睛,孩子们的兴趣会更高。看着孩子们在那里照着镜子,东找找西找找,仔细的在观察着自己眼睛。完全不用老师一直说观察观察,他们会主动去镜子里发现,这样也达到了孩子为主体的要领。在此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活跃,我在此穿插了小游戏:黑猫警长抓老鼠。孩子们的眼球在这时得到了一定的放松,让整节课不会那么枯燥。
知道了眼睛的好处后,会引起孩子们的爱护之心。在此我又利用ppt里各种眼睛疾病图片,带领孩子发现在没有保护好眼睛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又进一步的让孩子对眼睛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动力。这时,我又及时的提问孩子,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不受到伤害?
孩子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因为这一切关系到自己的眼睛。在等孩子们完全讨论完后,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个小结,让孩子了解到各种眼睛保护的知识。在最后结束的延伸活动里,我要求爸爸妈妈跟我们小朋友一起来保护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事先一直在做的眼保健操。这次让我们的孩子带动我们的家长来完成我们整节课的要点:保护眼睛。
其实《我的眼睛》整个活动通过幼儿的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由浅入深地展开,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知道了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了更多的保护眼睛(视力)的知识,提高了科学认知能力。
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我注重"三个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适时提供帮助),最小的干预(教师不干预代替,突出幼儿为主体),最多的鼓励(肯定、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另外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让幼儿在体验、讨论、游戏、操作中获取新知,充分表现自己,较好地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
这样的公开课让我们学习了很多,让我们得到了姐妹们对自己这节课的更多意见。大家的意见就是让我们提升的更多。
论语的课后反思篇四
一、教师引导、鼓励不够
在生生互动这个环节,我让幼儿之间推选出一个代表讲述最有趣的故事时,幼儿表现出胆怯,不主动,都想把这个任务推让给别人,就是被推选上去的幼儿也是硬着头皮去讲,讲述的时候也比较拘束,不敢大声的说,语速很快,平淡,情节的描述也不够生动,讲完后犹如释重负的感觉。看到这样的情景非常诧异,这与《纲要》中要求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精神相差甚远,当时我在众目睽睽之下,显得很紧张,一时忘了作为教师,该有的随机教学的能力。说出的话也显得生硬,没有用积极的语言进行引导。那一幕令我久久思索这和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有关。我在活动中没有很好的关注孩子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没有察觉到他们的需要,没有及时的鼓励孩子积极的表达。没有很好的体现《纲要》的精神,在活动中做孩子的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在师生互动环节,孩子和老师之间有比较好的配合。通过我有感情的将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体验了故事的美感,以及感受到平面成像的科学道理。使得孩子的兴趣顿时上升,我感受到孩子的配合,紧张情绪也消除了,带着轻松的情绪与孩子在聊天式的提问中,孩子们积极动脑筋,争先恐后的回答而且还运用了很多丰富的词语,活动达到了高潮。
三、活动前的准备不够充分。
最后一个部分我想让孩子从歌曲中体验小熊遇事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本来也是这个活动的亮点,可是在活动中,效果没有体现出来。这和我活动前的准备不够充分有关。在活动前我自认为《吉祥三宝》这首歌曲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孩子也应该很熟悉,所以在平时我也没有花时间让孩子去感受这首歌曲。在活动中,反应出孩子们对《吉祥三宝》旋律还不够熟悉,另外我自己也省略了互动对唱的环节。所以这个部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我按照《纲要》的精神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乐趣。由于我情绪紧张,使得我说话就象背书一样,所以自己讲了什么,提出了什么要求都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引导的过程语言不够精练,话说不到点子上,关注启发孩子方面也做的不够,显得孩子不够配合,使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都不够活跃。
通过这个研讨活动,使我进一步深入理解了《纲要》的精神,让我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准确把握活动目标”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将理论的精髓,转化为实践行为。
在活动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整改方案如下:
一、进场部分。将原来的律动换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入场。
二、图片的改进。图片增加了两幅,更好的体现了故事情节。在入场后请孩子集体观看图片,把看见的记在心里,激发的孩子接下来排图讲述的兴趣。
三、由原来推选代表上来讲述故事改为孩子自愿上来。这样更好的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性,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宽松自由的表现环境。
四、幼儿在倾听完我的讲述后,设计的一些问题更精练了。避免我在不知不觉中说教成分会加重,重新设计后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有机的和平时生活经验相结合,发散孩子的思维。让孩子通过说,去体会从中的科学道理,以及人生态度。
五、结尾部分,将歌词重新的创编,围绕着小熊三次捞月亮所用的道具进行修改,让孩子在课后多熟悉这首歌旋律。
论语的课后反思篇五
思内容一般包括记载成功之笔,牢记失败之处,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进行再教设计等。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现今创新和有效教学的趋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在教学活动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记载成功之笔
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牢记失败之处
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捕捉瞬间灵感
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不断融洽,此时,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 因为他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以后的教学也就丧失了好的素材。如教师讲课时,临时增加的内容或改变的教学方法等;学生上课时,某些绝妙的回答、见解及质疑等。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
珍视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进行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教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