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六篇)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4 05:57:40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六篇)
时间:2022-12-14 05:57:40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篇一

信息技术课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往往上节课刚下,顾不上课间休息,就早早到了机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高涨的积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当学生坐到计算机前,难抑操作欲望,往往我在前面操作演示,学生想尽设法脱离监视,自行上网、玩游戏。教学效果往往收获甚微。正因为信息技术课这一特殊性,如果高效率地上好这门课,一直是让我困扰的问题。

1.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因手头任务还没有完成或其他事情拖延导致很晚才进入计算机教室;或者上课时,才发现有的学生机器出了问题,又要忙着先解决计算机故障,或正在上课时,被领导或同事打电话喊走帮忙维护计算机,这些行为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正常教学。解决策略:教师应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提前2~3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有过渡时间做好上课准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部分学生沟通。这样上课铃响后,学生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也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轻松、灵活、高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①机房计算机和教学需用软件的准备。②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准备。教师只有对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针对性。③对上课学生准备,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准备,这样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轻重有别,因材施教,教学效率才会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具有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活力的重要方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也一样,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构建理想课堂。如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的word文件知识时,教师要耐心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word文档中工具栏的使用方法等。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计算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使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快速提高,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有问题才会及时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和谐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加强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备课中,没有从整体教材或者总体课程出发,直接进入教材各个章节,即边讲边备课,这样,学生对课程教材根本没有立体结构感;其次,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进行的备课对其教学方法产生一定影响,对知识零散的讲解使初中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能完全依靠方法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好,学生对近期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学过时间较长的知识则逐渐遗忘。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加以重视,将知识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如学习frontpage,可设计一节网站制作课,对以前所学网络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延伸。过去的经验和相关研究证明,在相对有序的结构中提取相对有序的知识,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具备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的特点,那么他的.知识就会更具备可利用性,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条块化、网络化、链条化。如学习excel图表时,结合数学学科中的统计人口实例教学等。

5.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

所谓游戏教学,指在教学中以游戏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巧用“警察抓小偷”、“太空大战”等富有情趣的闯关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游戏中都设置了由易到难多个关口,学生每闯过一关,心中就多一份成就感,他们在忘情的“玩”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了指法,熟知了换挡键、退格键、功能键等多个键的功能与操作。

6.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许多事例表明:不同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因此,学习中要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平时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如flash动画制作中,添加形状补间动画的时候,学生往往由于动作补间动画制作的习惯,常常右键添加补间动画。这样会导致学生发现错误时,很难把操作改成形状补间,甚至有时候还要重新操作整个flash题。这里我要求学生一律在属性面板中修改,同时我将flash的大部分知识都归结到属性中,培养学生使用属性面板的习惯。在excel表格中做函数法时,要养成四步骤习惯:第一步放位置,第二步选择函数,第三步选择区域,第四步确定回车。培养这一习惯的目的是防止学生计算时把不该计算的部分数据计算进去。如统计成绩时学生往往求平均分的时候将总分也一起加进去。

7.创设参与学习情境,营造“听、说”的氛围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最热衷的课程,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具体操作比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的现象,甚至抱着“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的态度,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听讲,特别是让学生表述时,往往会出现“冷场”局面。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在本世纪不成为新的文盲,就必须学会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 读、写、算” 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真正价值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且各个学校的设备与学生人数都不同,能否达到一人一机,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所为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因此我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并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分组,将两人分为一小组,一种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组;另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 “ 较量 ” ,互相促进。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若询问一个班的学生:“ 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 会有全班人说“ 喜欢!” 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更要吸引他们,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从而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讲多练。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少,学生盼着上信息技术课,如果坐在机房里,只能眼睛看着老师讲,那么原有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掉。在学生练习操作或完成任务时,可给学生播放悦耳的轻音乐,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有了极强的参与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

2 、利用形象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 windowsxp 中的“ 画图” 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就这样讲解:“ 同学们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 。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 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穿插游戏,安排竞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电脑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能开发智力,培养儿童的敏感性。对于基本技能的操作(如键盘、鼠标的操作),如果不注意加强兴趣教学,学生是很难掌握操作技能的。例如在进行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练学时,我有时安排游戏类比赛。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 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 word 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用好“ 小老师” ,师生相互协作。

上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辅导量大,经常是多个同学同时提问,教师常常辅导不过来,就应开办兴趣小组,辅助课堂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实际学习的需求,办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而这些学生回到班上,就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在课堂上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如教学 powerpoint 时,课本上已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的非常清楚了,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后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一步讲学生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挑选学的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这样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主动练的集体自主活动旋律,又使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开办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也为参加各项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如参加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因此开办兴趣小组,可为一举多用,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五、组织竞赛,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于是组织开展一些计算机竞赛活动,比如“ 打字小能手” 、“ 小小画家” 等,这些竞赛的举行可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成,提高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篇三

以前上信息技术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对于接受能力强和以前已经接触过此类问题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即使你演示一遍他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况且,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文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任务了,然后就想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即使没完成任务,但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学生干脆偷懒,即使没学会、没完成任务也把问题放到一边,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掉队。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全班同学都完成任务了才允许他们自由安排时间,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为了不拉全班学生的后腿,都会认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学生还会主动的去帮助不会的同学,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的向会的学生请教,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多让学生做老师

以前,我经常使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授课,结果就会出现部分学生不耐烦而部分学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说话打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用心看书上的步骤,甚至老师演示完了,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书上的什么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我尽量让学生去做,全班同学一起看书上的步骤,由一名学生代表演示,这样以来,学生就能专心研究书上的操作方法,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比较好、领会比较快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老师也可以及时监督课堂学习情况。

四、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我在教学中就主要以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段落格式设置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我设计了一段小文章,保存为两份,一份故意打乱各种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协调。另一份则是调整好的效果。通过对比较,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开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调整过来。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探索,接着请已经完成(或许只完成一部分)的学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指点,最终终于调整完毕时,一篇清晰优美的作品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五、多选用身边的素材

学习信息技术课选用素材时,尽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他们身边的素材,这样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突出了信息技术课的实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内容可用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时事新闻等,图片及视频内容可拍摄一些学生或学校的照片或视频,音乐素材可让有特长的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录制歌曲,或剪裁学校搞活动时的一些片段,或及时下载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视频等,还可以让他们亲自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供上课时使用,也可及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篇四

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1)、任务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3)、设计任务时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设计任务时注重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载体,融会在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置身于提

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协作学习过程中。

例如:学习画图程序中的矩形、直线、椭圆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家居平面图、教室平面图、学校平面图等,学生既学习了画图工具的使用,又掌握了画平面图的方法。学习画图程序中的文字工具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将中国行政区划图扫描到计算机中,要求学生填色、并写出省会名称等。这样既学习了工具的使用,又复习了地理知识。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二、大胆尝试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对于自主学习,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活动方式和策略,鼓励学生自我设疑,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纠正补救,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经

过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样几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1)设置疑问模式

教师或学生置疑。指导学生质疑,学生自习解疑,师生共同归纳,再设置相应训练加以强化和反馈。这种模式以疑问为线索,以解疑为动力,以活动为手段,以澄清问题,强化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

(2)目标驱进模式

教师出示目标,或学生自行确立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学习设置相应问题,组织讨论。突破重点,难点,疑点,布置相关联系,详析总结,回归目标。 (3)自学—合作模式

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能动的学习。该模式的核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建构知识。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才能使信息技术课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演示、讲解模式:某些知识借助于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生“图文混排”一节时,我采用的方式是:边出示用flash制作的课题画面边讲述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再依次展示图文混排的示例,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紧接着进行上机实践活动,进行验证。如此循环到该课全部任务完成。最后进行复习整理,融会贯通。

3、小组协作竟争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也可将现代企业的管理、合作、竞争等现代意识引入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组成2—5人的小组。分组的依据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社会背景、以前小组学习的经验等。小组成员最好有一些差异,能够互补互助,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彼此之间获得更多的经验信息。倡导小组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强调组内个人之间的竞争,比一比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谁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全面深刻;谁提出和探讨的问题最多;谁收集信息的渠道方式多,信息准确;哪个小组的协作、沟通能力强、作品

内容与风格都很不错??这种竞争是在协作基础上的竞争。每个成员的学习、实践及成果为整个小组共享,每个成员的成功都与小组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而每个人都成功就必须组内协作、互帮互助。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以问题的出现,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课程整合要求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相教学,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个或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

2、指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以课程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个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篇五

学生多,接触时间少,深入的教学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如果碰到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更会耽误全班同学的学习时间,因此如果课堂纪律管理不好,一切也都是空谈。

针对学生特点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来应对:

1.重复练习上下课坐姿要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讲解上课纪律要求和安全规范。

3.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个主要需要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更生动有趣。

4、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讲解不宜过长,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

5、结合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6、利用班级管理方法进行分组打分。在课堂中,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表扬批评,给予相应奖励和惩罚措施,最后由班长统计到班级当中。

7、提升教师自身魅力,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

教师就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互相交流,亲自动手操作的各种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及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突出技能应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篇六

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随笔

摘要:要想学好正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及操作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教学中才刚刚起步。但是它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用途,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知识的传导,不是学习内容的新旧、多少,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基本的学习、操作的习惯。

可能有的人会说,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得很,还用培养吗?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打游戏,原因有三:一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的内容现在还用不到(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环境);二是学生认为这些知识长大了学也是一样;三是游戏的吸引力确定太大了。如何将学生往好的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计算机的兴趣呢?

由于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因此,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如果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则大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这节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开始知识点的传授,也没有介绍学校操场示意图制作方法。而是提问“你们喜不喜欢体育运动?喜欢我们的操场吗?”“我们一起来绘制我们的学校操场示意图吧,怎么样?”从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地方作为课题来进行本课知识点的落实,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创设游戏情境

俗话说,爱玩是人的天性。而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在富有乐趣的情境中向他们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就有对鼠标“单击”“双击”概念不清、左右键使用不熟练的情况。于是,我出示了“给圣诞老人理发”的小游戏,加强他们对鼠标单击、双击的熟练操作。看着他们兴奋地通过鼠标给圣诞老人理发、染发,装饰等操作,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鼠标的操作。再通过讲解“单击”“双击”在默认情况下都是指鼠标左键,那学生则更容易理解掌握,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在讲授“网络与道德”这一课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为什么喜欢上网?”引出对“青少年上网的好处的讨论”;“你爸爸妈妈、老师对你上网持何种态度?”,“为什么网络这么好,他们会限制甚至反对?”引出对“网络所存在的弊端”的讨论;“究竟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还存在很大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那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把学生的讨论归结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从以上这一步步的问题引导,看着学生想要探究,似有领悟的眼神,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还有很多种方式:如可以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实践操作、热烈讨论等,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兴趣情境、直观情境、类比情境等,只要能恰如其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方法。

二、创设竞争机制

俗话说,大浪淘金,物竞天择,爱拼才会赢!生活告诉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让他们稚嫩的翅膀在天空锻炼,这样才能具备搏击风雨的能力。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在比高低、争第一的竞赛状态下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巧设灵活多变的竞争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比一比,看谁打字既准确又快速!看一看,谁做的最美观!评一评,谁是我们的文明小网民!测一测,谁的信息技术知识最丰富等形式。在进行这些环节时,我经常把学生放在集体中竞争,进行男女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赛。如果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做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组的成绩,不但自己面子挂不住,别的同学也会怪罪于他。这么一来,不会做的学生为了整个组的利益,就会主动地向别人请教,而其他熟练的同学也乐于帮助本组基础较差的同学,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为小组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推进整个组的进步,推动整个班的进步。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