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案精选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2-18 10:55:2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5-02-18 10:55:26     小编:LWY6

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程里,《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经典佳作。想要把这堂课讲得生动出彩,一份优质教案必不可少。这里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案精选5篇,从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到教学重难点的巧妙突破,再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都进行了全方位打磨。有的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仿佛置身威尼斯水城;有的借助多媒体展示,直观呈现小艇的独特魅力。这些教案能助力教师高效教学,引领学生领略异国风情与语言文字之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来看一看。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4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找出文中对威尼斯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插播背景音乐,边看边介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法国有埃菲尔铁塔,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威尼斯则有其独特的小艇。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如大街上的汽车,如此神奇的景象,实在是令人好奇。

2.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3.导入新课: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进行识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纵(zòng)横、船艄(shāo)、窗帘(lián)、祷(dǎo)告、哗(huá)笑、码(mǎ)头。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艇、艄、翘、祷、雇、簇”,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1自然段)

(2)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第2~3自然段)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第4自然段)

(4)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5~6自然段)

四、发挥想象。

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思考: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威尼斯水城两岸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想法?(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威尼斯之美)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威尼斯之旅,感悟美景。

二、研读课文,畅谈感受。

(一)小艇的样子。(第2自然段)

1.同学们,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样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找一找,看看谁能最快发现。

2.你发现作者在描写上有何特点吗?(用了三个比喻句)

3.这三个比喻都是写小艇样子的,去掉一个不也一样吗?

生:不行。三个比喻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写出了小艇的三个特点: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去掉一个就无法全面表现小艇的特点。

4.小结。作者用三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写小艇的特点,展现了小艇独特的样子。可见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特点,所以才描写得这样精彩。

5.指导朗读。哪三位同学能够把小艇独特的样子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二)坐在小艇中的感受。(第3自然段)

1.坐上这样的小艇,感觉一定非同一般,请同学们静静地和老师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吧!

(师深情朗读: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2.同学们,这次旅行带给你什么感受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非常惬意、舒服,富有情趣。具有威尼斯的特色,能够体验威尼斯特有的风情。

3.请大家带着这美好的感觉,齐读第3自然段。

(三)船夫的驾驶技术。(第4自然段)

1.我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可以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真是很有情趣。这就不得不提到船夫,请同学们默读描写船夫的段落,看看船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驾驶技术高超、老练)

2.是啊,文中只用了一个词就准确地写出了船夫不一般的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3.从哪里能看出船夫驾驶小艇时操纵自如呢?

指名说,互相补充。

来往船只很多,他会怎样?毫不手忙脚乱。

河道上非常拥挤,他会怎样?左拐右拐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会怎样?平稳穿过,速度极快,还能做急转弯。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4.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不简单!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两句话,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能不能去掉?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能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能做急转弯。

“总”说明不是一次两次,只要遇到极窄的地方,船夫都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更进一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同一般。用上这些词更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赞叹、敬佩之情!

5.大家再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这句话没有直接写船夫,去掉它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最后一句话是侧面描写,进一步衬托了船夫的技术高超。)

6.(多媒体展示第4自然段)我用三种颜色把这段内容分成了三部分,你知道为什么吗?(先总写驾驶技术高超,再具体写,最后侧面描写。)

7.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分组朗读,再现船夫那高超的驾驶技术。

(四)小艇与人们的关系。(第5~6自然段)

1.船夫的技术这样高超,那人们会坐着小艇干什么呢?快速浏览最后两段,筛选主要信息。(做生意、谈笑、去郊游、去教堂、回家)

2.想一想,人们还会坐着小艇去干什么?(找几名学生想象)

3.这么多人都会乘坐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不仅白天离不开小艇,就连晚上也同样离不开小艇。半夜,戏院散场了……(引出第6自然段,学生齐读)

4.想一想: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晚上,当小艇送走最后一批客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时,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艇动城闹,艇停城静。

5.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让你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小结:作者在这里通过描写白天和夜晚的情景,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将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相结合,真是十分巧妙。

7.配乐朗读。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配上音乐,男女生分角色来读一读。(男生读描写威尼斯沉睡之前的喧闹的部分,女生读描写小艇停泊后威尼斯归于寂静的部分。)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威尼斯的夜景!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法国作家乔治·桑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威尼斯之夜》,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而我国著名的作家朱自清的《威尼斯》也别具一番风味。课下请同学们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比较三篇文章写法的相似之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不同之处,发现语言文字里所蕴含的信息,从而不仅能深深地为威尼斯的小艇所吸引,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写下自己的心灵体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文学素养,更让学生习得了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标志,同学们,看看这些资料,猜猜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播放课件,如: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京的等,最后出尼斯的小艇。)

2.这是意大利的一座水上城市,出门见水。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师板书课题)

3.谁来说说你在课前所了解到的威尼斯。(在意大利北部的亚德里亚海滨,蔚蓝色的海水中散布着一百多个小岛,勤劳勇敢的威尼斯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些小岛上营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园,整座城市内107条水道纵横交叉,117座桥梁横跨水道,连接着10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水城有“千桥之城”“水上城市”之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威尼斯 耸立 小艇 桥梁 纵横交叉 静寂 雇定 祷告 保姆 操纵自如

2.自由放声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并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

2.汇报: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像我们街头的汽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的关系。谁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把它连起来?(因为河道纵横交叉,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画小艇,画完并介绍小艇的样子。(威尼斯的小艇长长的,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

4.让我们目睹小艇的样子。(出示图片)找出课文中写小艇样子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5.(教师出示对比句)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2)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有点翘,行动轻快灵活。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6.你能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吗?练习读,指名读,引导背。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坐上这样的小艇一定感觉非同一般,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段话,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感觉又如何?(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感觉到很有情趣。)

2.发挥想象,谈一谈,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

3.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习背诵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威尼斯 小艇 纵横交叉 船舱保姆祷告耸立 沉寂 桥梁

2.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画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指名说,互相补充。(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3.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把桌面当作河面,把书本摆放在“河面”上作来往的船只,用自己的文具盒作小艇,自己当船夫,根据课文的描述,驾驶小艇穿梭河面。

4.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样精彩呢?(作者一定留心观察,所以才写得这样好。)让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5.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船夫技术这么好,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与小艇的关系一定非同一般。默读第五自然段。

2.找出文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然后填表:

3.小结威尼斯小艇的作用。学生讨论填空题:白天(商人沿河做生意)需要坐小艇,(青年妇女交友)需要坐小艇,(小孩外出呼吸新鲜空气)需要坐小艇,(老人带全家上教堂做祷告)需要坐小艇。

师: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一出门都离不开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让生接着:主要交通工具)

4.白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夜晚也同样离不开小艇。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出尼斯夜景图。

5.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威尼斯的夜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四、总结

师:学完《威尼斯的小艇》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发言)

五、布置作业,扩展活动

1.熟练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阅读《威尼斯之夜》。结合读了两篇文章的感受,把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密切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3.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平时我们只能从书报或电视上看到一些世界城市的特色风光,极少出外旅游,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外国旅游,好吗?

2.好!现在我们已下了飞机,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请同学们用你的摄像机--眼睛把威尼斯的风光摄下来,待会告诉老师你们都拍摄了什么景物?

3.(CAI课件)播放图片、音乐。

4.游览了威尼斯,你们有什么感受?(美极了!)

5.你们都见到了什么?看谁的摄像机,摄入的景物最多。(石桥,古建筑,河道,小艇……)

6.这些啊,大作家马克吐温也都见到过,而且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写下了一篇文章,什么文章啊?(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要求。

1、过渡:可是,为什么作者在这众多的事物中,只选择“小艇”来写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他的文章,边读边思考。(学生读)

(课件出示)思考题:

(1)读准课本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4)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2、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三、检查自学,相机点拨。

1、同学互相提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挺:壬;寂:不要多一小竖。

2、过渡:好,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呢?(因为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3、说到交通工具,我记得文中有句话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你说这“大街”指的是什么?(河道)“汽车”呢?(小艇)

4、课前,我们预习过,刚才又读了一遍,你记不记得文中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男女老少各类人”都离不开小艇?(记得)都有写了谁?(商人、妇女、老人、小孩)

5、是啊!可见它确实是那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小艇的这一特点,(小艇作用大)正因为小艇有这个突出特点,所以作者选择小艇写。

6、你认为还有其它的原因吗?(结合同学的发言。由老师板书:样子奇特、船夫技术高超)

四、总结:

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从整体上认识了小艇和它的特点。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并抓住小艇的特点进行精彩描绘的。

五、作业:

1、抄写课文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学习了课文,你喜欢小艇吗,为什么?

2、学生可自由发言,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二、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1、说得很好,当我们置身于威尼斯的小艇中,会有一种“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

3、下面请大家看:(比较)哪一句写得生动?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4、我们一致认为课文中的写得生动,那么怎么生动呢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5、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比喻)几个比喻?(3个)都把小艇比作什么?体现了哪些特点?(比作独木舟:体现长、窄、深;比作新月:体现小艇两头翘;比作水蛇:体现小艇行动轻快灵活)

6、理解得非常好,可见,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主要特点,描写细致入微。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吧!(全班一起读)

7、好,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

8、OK,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巧、妙: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作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9、下面我请各位乘坐小艇的同学谈一谈你的感受?

(舒服,看到两边的河流,桥梁,船只,很新鲜;两岸的建筑物很美;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同学,很兴奋……)

三、学习“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

1、过渡: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不仅写出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而且写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那么,船夫的技术如何呢?下面请看一段船夫驾驶小艇穿梭于河面上的录像。

3、哪些词说明船夫驾驶技术好呢?

(学生回答: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

4、课文描写得很精彩,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复述一下船夫的“操纵自如”,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以手作小艇,边讲边演示。全体学生都做“船夫”:以手代艇,以桌面代河,以文具盒、书本代替河中其它船只。

5、学生集体演示,一边跟教师配合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师生表演)

师(读):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生:(接读)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同时以手代艇做“左拐右拐”的动作)

师(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生:(接读)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

(同时以手代艇作“穿过”“快”、“急转弯”的动作)

6、让学生谈谈“操纵自如”的含义,联系刚才的表演,并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操纵自如”是指驾驶得非常熟练、要小艇怎么行驶,小艇就怎么行驶)

7、品位朗读。

四、学习“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1、课文一开始就说“威尼斯的小艇相当于大街上的汽车”。那么都有哪些人离不开汽车,他们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呢?四人小组边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讨论:

2、学习成果展示。

3、好!大家看,小艇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是多么密切,商人、妇女、小孩、老人,他们都离不开小艇, 他们有的去( ),有的去( ),有的( ),那么,青年妇女去哪里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去看戏;走亲戚;购物……)

4、那么,在威尼斯,除了课文中写的一些人,需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学习呢?

(邮递员,教师,学生,医生,市长,旅游者……坐小艇做各种各样的事。)

5、这一段文字很美,写出了威尼斯城市的安静、美丽,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威尼斯月夜的美景吧!(学生美读)

五、总结全文:

1、从黎明到夜深人静,我们可以看到小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动,城市就怎么样?(喧闹,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静寂、沉静,入睡了)。正像课文结尾所说,古老的威尼斯就又沉沉地入睡了。

2、一静一动,文章写得是真好,下面让我们配上轻音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来体味一下这座美丽而古老的水上城市。

4、的确,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的地方何止一个威尼斯,我希望大家能投入生活,热爱生活,那么你就会感到生活充满了快乐。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美美地读给家长听。

2、课后收集资料,向大家介绍东方威尼斯--苏州。

板书设计:

┌小艇的特点:┌外形:窄、深、翘

威尼斯的小艇 │(样子奇特)└行动:轻快灵活

(主要交通工具)│船夫技术高超:操纵自如

└小艇的作用:关系密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 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相机板书: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炼。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