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2025最新完整版3篇

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2025最新完整版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09 11:48:18
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2025最新完整版3篇
时间:2025-01-09 11:48:18     小编:CZJ6

教学计划教学工作有规范性、指导性,可以使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更长远,让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的。 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2025最新完整版,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2025最新完整版一

一、工作思路

在新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将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管理机制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将重点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同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工作目标

围绕学校发展规划,本学年教学工作将着重实现以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研活动创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打造优质教师团队;通过教学管理优化,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形成良性教学反馈机制。具体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工作重点

教学工作将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其次是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校本培训、专题讲座、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再次是教学常规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四、工作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互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加强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教师视野。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借鉴。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提升教研水平。

(三)教学管理优化

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做好教学巡视、听课评课工作。定期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研活动创新

改进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注重研讨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教研组之间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

(五)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建设学科资源库。配齐配足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建设智慧课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五、工作考评

(一)过程性评价

建立教学工作周报制度,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定期开展教学检查,督促教学工作落实。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

(二)结果性评价

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综合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了解教学效果。对教研成果进行评估,总结推广优秀经验。

(三)奖惩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表彰优秀教师和教研组。对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将考评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挂钩,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的实施,我们期待在新学年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高,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2025最新完整版2

一、工作思路

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我校将以课堂改革为基础,以教师成长为重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研活动、优化管理方法等举措,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本学年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加强教师研修活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教学工作将努力实现三大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由单向讲授向互动探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考核向多元评价转变。通过这些转变,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使教师教学更富创造性,使学生学习更有主动性,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三、工作任务

教学工作将重点推进以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强化教师业务培训,通过开展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

四、工作措施

(一)课堂教学创新

1. 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引导"的教学模式。

2. 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3.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4. 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专业提升

1. 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促进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2. 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培训,拓展专业视野。

3. 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4.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

(三)教研活动深化

1.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开展主题式、项目式教研。

2. 强化集体备课实效,注重教学设计研讨。

3. 建立学科教研联盟,促进跨学科教研交流。

4. 定期总结教研成果,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四)教学管理优化

1. 实施分层教学管理,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2. 优化作业设计与批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4. 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五)评价机制完善

1.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2. 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个性特长。

3. 实施教师教学评价,促进教师自我提升。

4. 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改进教学不足。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 制定教研活动制度,规范教研工作开展。

2. 完善听课评课制度,促进教师互学互鉴。

3. 建立教学档案制度,记录教学成长轨迹。

(二)组织保障

1. 设置教学指导组,提供教学指导建议。

2. 明确学科教研组长职责,协调学科教研工作。

3. 组建教学评价小组,开展教学评估工作。

(三)条件保障

1. 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硬件条件。

2.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库。

3. 优化教学环境设施,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六、考核评价

(一)常规管理

1. 开展日常教学研讨,促进教学改进。

2. 实施期中教学分析,推进教学优化。

3. 进行期末工作总结,凝练教学工作经验。

(二)成果评价

1. 实施教师教学评估,了解教学工作成效。

2. 开展教研成果评比,选树教研工作典范。

3. 建立奖励机制,表彰优秀教学工作者。

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确保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2025最新完整版3

一、工作思路

围绕市局及学校重点工作,全面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潜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工作目标

形成人人有责任、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维护学校荣誉的良好管理格局,所有学科成果力争市级前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育人氛围,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工作要点

我校仍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资料,以有效教学和有效研修为载体,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所有学科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对相对薄弱项增强研讨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师生素养。

四、工作措施

(一)师德研修

1.激发内驱力提高个人修养

结合我校实际,由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牵头,联合学校德育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典型报告为基本形式,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职责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强化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2.推动家校共同育人

创新家校沟通模式,增进家校理解,通过家长会和家长驻校活动,实施家长进校园的行动。如参观一次校园,参与一次升国旗仪式,参加一次教师教研活动,参加一次听课活动,参加一次学校节庆活动,参加一次主题班会,参加一次学校教育论坛等,力求家校同道、同向、同心、同力,实现家校合育。

(二)常规研训

1.制定教学计划

落实各项工作行动计划,各教研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必须与推动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将活动项目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艺术素质评价等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实行项目推动式管理。扎实展开各项专题比赛或展演活动,构建体育、艺术、科技等学校特色课程。制定具体时间表和规划图,年内召开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举行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深入推动素质教育生活化、具体化、习惯化。

2.学习课程课标

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标准》,严格实施《小学生课堂常规要求》,结合我校和班级学科实际情况,每位教师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科计划,并严格按其计划实施。

3.提高教学质量

抓严抓实常规工作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一抓备课。做好各学科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分析把握教材、深入研读课标,设计好每一堂课。二抓课堂。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组织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全员听评课活动,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抓住课堂内外,增强学科基础知识达标与基本水平训练。三抓反馈。主抓作业和单元检测,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过基础关。

(三)素养专修

1.集体研讨

以教研组为单位,本学期着重学科教学“互动生成”方式的理解与尝试教学,继续每周二三四下午的数学、 语文、英语大教研活动,打造各种类型的精品课,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

2.名师引领

依托学科名师工作室,形成学科研究辐射联动机制,展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名师送教”、“课例研究”三种模式,学科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工作室活动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以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训为主线,立足教学实际,聚焦学生教育,打造教师培养的基地、名师展示的舞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并通过展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主题活动、专家引领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搭建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使工作室成为名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型、辐射型、合作型、研究型”的专业组织。

3.微课展评

本学期通过已网络培训过的学员出发,在相关专家讲授微课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演练和微课作品成果展现,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先学后导”新模式,每位教师学会制作一个优质的“ 微课”视频 ,让学生能通过微课视频 ,更好地掌握自己精确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真正体验到采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所带来的全新感受。

4.外出交流

教师学习交流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教学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式。继续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网络学习方式,尽力提供教师学习的机会。外派教师到外校听课交流学习,听取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经验,回校做好转训工作,扩大学习交流面。

5.专题讲座

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各教研组每月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资料及时上交教科室存档。

6.听课交流

校内教师互相听评公开课,利用教研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做好评课活动,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开展听“家常课”活动。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间要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7.网络晒课。根据学校有关计划,在校内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网上“晒课”活动。定时在学校公众号上传本校老师的优秀课例视频,互相学习,从中发现问题,针对性地交流,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8.师徒结队

继续发挥师傅引领徒弟的感染和引领作用。本学期,师傅最少听评徒弟不低于15节课,徒弟向师傅请教不低于15次话题,并每月上交一次师徒活动记录和反馈。

(四)校本培训

1.抓好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提高教育觉悟,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教育业务知识的重要途径。本年来学校校本培训将从教师师德师风、校园大阅读、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抓好理论学习

要求教师把教育理论学习做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组织教师有针对性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信息动态及教育教学形势分析,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教师科研兴校意识。本学期计划每隔一周进行一次教师集体学习,其它不定期学习。

(五)基本功训练

做为教师,应与时俱进,让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去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手段。教师的基本功关系着学校教育发展前途,本学期着重加强教师基本功,比如三字一话、教学论文、优质教案、教学课件、自制教具及其科技小制作等。并将老师们的基本功成果在校公众号上公开展示。

五、工作考评

1.个人考评

教师研修的考核参照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实施。采取周评估、月评估和学期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把教师参加研修的资料按学时计算,完成研修任务与月奖联系,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评优评先的考核依据,并与绩效挂钩。

2.师徒考评

期末,依据师徒协议评选优秀师傅和徒弟,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3.教研组考评

各教研组针对各自学科开展活动,及时记录、反馈、交流,期末,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本学期将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促使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潜力、教育创新潜力和教育科研潜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