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0 10:01:32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时间:2024-07-30 10:01:32     小编:WJ2

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工程思维是重要教育方向,有助于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教师推行此思维,不仅传技术知识,更关键是教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比如引导学生设计程序。培养其逻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盛夏光年,万物渐盛。2024年6月1日,有幸和小学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的12位小伙伴齐聚____市开发区第一中学,聆听了____博士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主题讲座、杨书记对工作室建设的讲解、两位连任主持人老师的经验交流、分组见面会,充实又愉快的一天,满载而归。

一、关于讲座

从教十几年,想到“课程”,自然的联想到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等,可是听完讲座才发现自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一次对课程系统的认识,耳旁充满着张教授的讲解:“课程是实践的一连串的经验和活动”。张教授对课程意识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讲解中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在课程改革下我们作为名师应如何做,首要任务就是提升课程的育人目标。张教授一上午细致入微的讲解,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我的反思:

1、评价

有幸在区名师工作室作为主持人带领团队老师们,进行大单元教学案例的撰写。张教授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要求,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精准操作,学生进行高层次学习。反思我们的大单元教学中的评价,没有真正的内涵,只注重了评价的结果(如星级评价或者课堂目标达成度)没有从育人的角度完成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是未来需要修正的。

2、校本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张教授通过如何设计进行了讲解。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校本课程“小册子”的展现,应该是在开发团队的组建到对学生兴趣需求的调研,在课程中唤醒学生。反思我们学校的创客课程,应该是只达到了“小册子”阶段。然而创客课程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孩子项目化学习最有效的课程,如何把落脚点更直接的落到学生这个行为主体是未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二、工作室建设

杨书记对第三批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进行了阐述,使得我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牢记自己的责任使命。

1、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心怀感恩,感恩市里对我们的重视并给与我们悉心的引领,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平台和保障;

2、认清责任,奋力向上

身兼数职的我们要做到认清专业发展重点,根据工作室分工,积极和主持人沟通,完成每次活动。向上、向阳应是中年教师更需具备的能力。

三、经验交流

下午____省____实验中学刘玉华副校长、授田英才学园李书霞老师两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对工作室建设经验的阐述,让我更加明确工作室建设不仅仅是主持人一个人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成员的任务,通过挖掘我们每一个人的潜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把理想做出来、创造一切不可能。

四、分组交流

小学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第一次线下相聚,会议由主持人毕经海老师主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毕老师明确了三年发展规划,确保工作室工作的有序推进。由于我们第一次线下见面,彼此进行了自我介绍,老师们各有千秋,我也深知在要在小伙伴身上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工作室未来三年将会有数不清的培训、晒课、课题机会,我也将继续乐学善思,勇于实践,在未来工作室的三年内,做好自己,为团队发展出一份力量。

____市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张海粟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对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的思考与反思,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相信我们在张老师、毕老师的引领下,继续努力,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蓄满能量,扬帆起航。

一天的培训结束了,短暂而又充实。知不足而奋进,庆幸有同行者。未来我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积极调整和优化课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篇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第二次申请加入市名师工作室,终于这次成功加入到了这个大家庭,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作为年轻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科内的优秀教师学习教学之道,也多了可以自我提升教师专业和素养的培训机会。

本次有幸参加了6月1日在开发区一中开展的全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上午听取了省教科院____院长做的专家报告,下午听取了前两期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经验分享,让我获益匪浅。而后我们第三期小学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成员终于实现了第一次线下会晤,既明确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目标,也为自己承担这一角色对于学科发展引领的重要性感到责任重大。以下是我有关本次培训部分内容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张院长首先提出了5条当下多数教师对于课程意识的误解,他用了可能这两个比较保守的字,然而在我一线教学经验来看,这些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们过度依赖教材,22年新课标的出现,当教材没有大变化时,就迷失了教学的方向。局限课程表上的课程、过度重视功利性教学、把教学内容等同于课程,以及从不认为课程开发与教师有何联系,这些现状是当下教师对于课程意识的模糊,虽然每天上着课,却很少去思考课程的本质。

接下来,张院长结合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关于课程意识的内涵,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课程意识是学生意识,当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我们就该考虑这背后的原因,09年调查就发现学习内容交叉重复严重,而学生对部分学科兴趣缺失,重组课表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我们的课程要指向实践,把课程当成一连串的经验和活动,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也是素养导向的,这样的教学指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探索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才是课堂上应该关注的;

第二、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如果教师能够将课程多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可能真的可以实现真实发生,在这里张院长列举了2个班本课程的实际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教师作为课程创生者发挥的作用;

第三,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念,要以学科大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课程,张院长以语文、艺术、科学、数学学科素养目标为我们举例,并列举了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的整体设计方案,这种大单元整体设计思路的渗透,十分符合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设计要求。

其次,张院长提出的观点: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我是这样思考的:泰勒在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就提到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因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也可以说是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放到70年后的今天,也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提倡的教与学的过程,在近几年的热潮中,被推向“教学评一体化”是十分合理的。现实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只注重教和学之间的关系,不重视评价,从而导致教与学之间的不公平与不合理性的存在。而评价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个人是非常关注各种评价在教学中的效果,教学评价也是我一直想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张院长在接下来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我们从校本课程的含义到如何操作的流程。这里有个重要观点就是要有课程的审议意识,其实在我看来,这和评价的作用相似,审议的目的是改进与迭代(评价亦是如此),优化出更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方案。而后张院长给我们展示了一门具体的校本课程方案设计,以及评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里不再赘述。

反思这一上午的报告,虽然理论层面上结合实际案例讲得很清楚,可是放在一线教学上,好像又缺乏点方向和动力。课程改革本身,是要革新,革新意味着要摒弃多年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作为青年教师,应该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并尝试将所学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应用,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篇三: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今日有幸参加____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感受颇丰。下面把我感受最深的几点和大家共勉。

1、课程意识。在我的原始认知中,课程就是教材,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课程就是什么。在听了____院长的报告后,对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课程是学生课程,一切围绕着学生开展一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得到评价,这样课程才有生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意思,才有意义,学生也不会丧失兴趣。

2、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再创造,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老师一定做到做好,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

3、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想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小册子”展现,应该是对学生兴趣的研究,在课程开发中唤醒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乐学,好学。今天对于课程开发的理解,评价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按照我们以往的认识,在课程的最后给予评价。评价的范围很广,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评价放在目标的后面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在开展课程学习时,就明确目标,就明确为谁设计,如何设计,达到的目的。

一天的学习,收获满满,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要积极主动思考,积极优化课程,为学生开发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四: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2024年6月1日,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我有幸参加了《____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收获很多,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伙伴,跟他们在一起,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时间里,我要努力追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____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的关于课程意识的几种误解非常有针对性。以下是我对这些误解的粗浅看法:

一头扎进教材里,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容易导致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由于各地的教学环境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导致学生们认识事物的水平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多设计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以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地按照教材上课,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逐渐降低,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课程表是为了保证教学秩序,我们应该按课表上课,但教师不能完全受限于课程表。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在有些重要章节或学生的薄弱环节我们可以停下来,跟学生深入学习和探讨也是很有必要的。

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应试教育观念会导致学生形成片面的知识结构,无法全面提高素质。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仅仅关注考试成绩,就像张教授说的,我们教学要导向学生的素养。

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不是教师的事:我就是我以前的错误想法,听了报告之后,我觉得课程开发确实需要专家的参与,但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为提高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此次学习,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种下了一种脚踏实地,躬耕教育的种子,三年之后,这颗种子定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篇五: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2024年6月1日,我参加了____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____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为期一天的培训活动,既有对我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带给我很多收获。

____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____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报告,报告主要从课程意识的内涵、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展开讲述,内容丰富。报告中张教授讲到了一个观点——“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第一次听到“工程思维”这个名词,很陌生,立刻百度了一下——教学中的工程思维是指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对系统内在结构、功能、要素、关联性等进行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并以追求系统最大化(最小化)为目的。会后我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下面浅谈我的理解。

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工程思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化和创造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这些方案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特别强调实际应用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部分。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工程思维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工程思维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解决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要有效地融入和实施工程思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解新课标的理念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及其内容体系。这包括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全面把握。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基本要求,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准确和有效地实施信息科技教学。

二、计算思维与工程思维的结合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涉及批判性思考与计算能力的融合,是实现工程思维的基础。

三、跨学科学习项目:

通过设计跨学科的信息科技项目,如结合数学、科学和艺术的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并在综合应用中发展工程思维。

四、真实性学习:

通过设计真实且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的来说,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工程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向,它能帮助学生准备面对未来的挑战。通过实施这种思维方式,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篇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2024年6月1日有幸参加了____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市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组织的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为期一天的活动有专家报告、领导讲话、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和团队讨论,整个活动有深度、有要求,让我深感作为名师工作室一员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上午____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____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报告,报告从课程意识的内涵、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方面展开讲述,既有理论知识层面,也有深入教学一线的研究实践,还有落地的方案、教学设计,内容丰富。报告中张教授在课程意识中提到:课程意识是学生意识,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学生对部分学科的学习兴趣低,最应该感兴趣的地方课程反而是学生兴趣最低的,为什么?我也在反思我们的课程是不是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课程设置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程表和课程内容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吗?张教授对这种做法给予了肯定,并提出指向有意义的学习,素养导向教学的处理方式,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学,让知识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思、总结,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欠缺的,所以学生对我们的课感兴趣吗?没有,差得太远了。

张教授的“大观念”也是给我印象深刻的另一点: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念;学科的整体设计;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校本课程开发的大观念、大统领;大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报告我觉得这些大观念不是大的空,而是在落脚在创造课程、实施课程的教师思维方式上。教师即课程,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应该以学科素养目标为导向,做到学科的整体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不能将眼光局限在教材和考试上。课程意识是一种工程思维,课程设计要从二维的“教—学”走向三维的“教—学—评”,让学习变得“可视”,评价的任务与标准就是我们思考的重难点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来这也是一项大工程,而张教授从建立组织开始说起操作流程我发现想的还是少了,课程方案的设计、评价置前、任务设计、在什么情境下,这些要素是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缺乏的,也是缺乏大观念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张教授从课时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用实例来说,这其中的学生学业成绩报告单是让我感兴趣的一点,报告单仅仅是成绩的告知吗?应该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指向学科改进,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是比较在意的,这个学生评价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不应该项目太多太复杂,要做到一目了然,还有直指核心问题。大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设计,其重难点在目标续写,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这些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教科院杨院长的讲话提高了我对名师工作室的认识,提升了我的使命感。下午两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让我感觉到学习的迫切,读书的重要性,还有团队的培养的重要。学习是一场“相遇”与“交流”,课改的路上我们还刚刚起步,如何快速提升自身及辐射带动县域内教师,任重道远,期待以后的学习。

篇七: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2024年6月1日,恰逢“儿童节”,我有幸在____市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参加了____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上午的培训活动____市教科院杨宝剑院长主持,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盛宴是____省教科院____博士带来题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专家报告。张博士从对课程意识可能的误解开始娓娓道来,坐在会场的我不由对号入座“课程等于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总和;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不是教师的事。”入职20年以来的我一直这么认为,内心这样想着,不由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倾听张博士的讲座。

张博士指出“课程意识是学生意识”,灵魂追问“先有课程还是先有学生?”课程是一连串的经验和活动,课程指向“实践”,指向有意义的学习,素养导向教学的处理方式。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念”

他详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指出一门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活动安排和活动评价三方面。他用《舟山核雕》和《梦想课程·秀秀三人聊》两个案例,指出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应是“先用后学,边用边学”,说明了学生的素养培养需要真实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形成素养和价值观念。课程活动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同时对相关知识、过程表现、对创作作品进行评价。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为全体教师提高课程意识、开展课程研发和深化课堂改革明确了方向。

之后杨宝剑院长对第三批市名师工作室建设进行了阐述,对工作室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以及专业委员会成立意义做了详实解读。并给在座各位老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要善于学习,并善于组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不能放松政治学习,深入贯彻学习新思想,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第二场盛宴是由优秀主持人实验中学刘玉华校长和授田英才学园李书霞老师带来的讲座。刘玉华校长做了《把理想做出来》的报告,讲座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讲解:1.打开视野,放大团队格局;2.整体思维,打造高效团队;3.读书燃梦,打好名师底色4.课例研讨,抓实教育质量;5.写作输出,提升成果档次。刘校长的以身作则、踏实的干劲、朴实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书霞老师带来了《高品质名师工作室的“道”与“术”》的专题发言,从名师工作室建设之“道”和”术“两个方面阐述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的宝贵经验。

第三场盛宴是毕经海老师主持的小组研讨活动,我们认真学习了《____市名师工作室考核暂行办法》、《____市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和《____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九项守则》文件,分享工作室三年规划及工作室的项目分工,明确了今后的责任和努力方向。最后,由____市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张海粟主任总结。首次跟小伙伴们见面,惊叹于其他老师的优秀,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奋楫笃行,躬耕学习,克服惰性,多读书、多思考、多反思,克服蜕变中的”痛“和”痒“,相信脚踏实地终将”蜕变“。

篇八: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聆听张院长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报告后,我对课程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课程意识的转变

课程意识是学生意识:我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课程应当是连贯的经验和活动的集合,而非孤立的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不仅是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需要理解课程的本质,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系列的经验和活动,更是指向“实践”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此,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课程的整体观念

课程意识是一种整体观念,课程不应被视为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部分都应与其他部分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这种整体观念要求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和设计课程,确保其连贯性和系统性。

以学科素养目标为例

科学素养目标:设计实验,确保数据真实。

数学素养目标:从一片混乱的情景或数据中能抽象出模式来。

艺术素养目标:将一个人表演特色融入到剧本表演中。

素养目标实现要有明确的方向,以历史眼光有洞察力,联系当前问题,对问题有解决启发意义,真正达到投入、感动、说服。

课程意识的工程思维

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和预期结果,这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的课程内容、活动和评估都应围绕这些目标进行。

经验:课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以确保它们协同工作,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实施: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表、资源分配和责任分配。这有助于确保课程按计划进行,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调整。

评价:定期检查课程进度和效果,收集反馈,并据此进行调整,以确保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学习:

大观念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海洋动物》为例,我们可以将大观念贯穿始终,从单元目标的确立到评价证据的设计,再到学习活动的安排,最后到单元反思,每一个步骤都要围绕大观念展开。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这种灵活性保证了课程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次学习使我意识到,课程设计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创新精神。我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具启发性和实效性的课程。

篇九: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为扎实有序推进学校英语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能力点实践工作,2022年3月28日,英语教研组组长朱育霞老师主持召开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能力点实践推进会议,会后,各成员根据学科能力点及个人需求,完成线上选课并进行研修学习。

研修活动中,英语教研组教师一起学习2.0信息工程的相关通知和要求,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选取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热身环节》为研修主题,涵盖a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a2数字教育资源管理、a3微课程设计与制作、a11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g2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研活动组织或参与等能力点,围绕这5大能力点,英语组开展了微信小程序查询功能的应用的教学研讨会,完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融合,英语软件的介绍等研修作业,进行微课制作活动并评选出优质微课,围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进行听课评课。通过一系列研修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用合一,形成信息化高效课堂模式。

根据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方案,英语教研组有序开展完成实践任务,借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与优势,服务好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深度融合,切切实实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与质量。

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推进下,英语教研组全体老师完成了信息工程2.0全部课程,按时、高质地提交了个人提升计划、实践任务及能力点总结,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学校英语教研组将继续依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努力建设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强化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现代化、先进化,扎实推进学校智慧课堂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十: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2024年6月1日,____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训活动如期举行,这也是全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第一次相聚一堂,带着新的梦想与希望隆重启航。

____省教科院副院长____作题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强调名师工作室要加强课程建设的研究,立足整体观念、素养目标、工程思维推进课程建设,建立童年味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生活的转变、享受内在的幸福。

小学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进行了交流研讨,在主持人毕经海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领会上午两位专家领导的讲话精神,讨论明确工作室三年研究方向、路径和预期成效。学习讨论《____市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____市名师工作室考核暂行办法》《____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十项守则》,进一步明确职责与任务,并对三份文件提出修改建议。就工作室制度建设、人员分工、项目确定及实施和燃梦阅读等方面进行了互动研讨。

通过参加活动,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新课标为纲,担当跨学科学习之责

____院长在报告中强调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即是今天新课标所要求的跨学科学习。它要求教师跳出学科本位,从整体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课程开发实施和自身的教学。跨学科学习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信息科技不再孤立地存在于课堂之中。跨学科学习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备受青睐。通过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学生能够提前适应这种多元融合的环境,为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例如,当信息科技与艺术学科相结合时,学生可以借助编程来创作艺术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这种跨学科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推动跨学科学习的责任。这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的跨学科素养,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方式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跨学科学习的优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向有意义的学习

情境化教学为有意义学习搭建了生动的舞台。当我们将信息科技知识放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去感受和理解。例如,创建一个模拟网络购物的情境,学生可以在其中亲身体验信息的搜索、筛选、比较等操作,这不仅让他们更容易掌握相关技能,更能深刻体会到信息科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单元设计则为有意义学习提供了系统的框架。通过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个大单元中,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结构。以“智能生活”大单元为例,其中可以涵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多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连贯地理解信息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种系统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有意义的学习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化和大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面临的是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第三批名师工作室成功组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前行,在协同教研的道路上守望相助,必将开创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旅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05b17cf0320251ff8cae52989500b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