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如期而至,这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品尝美味的粽子,畅饮雄黄酒,挂上菖蒲和艾叶,以祈求健康和平安。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盛大的划龙舟比赛,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主题征文范文8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一:端午节主题征文
端午,端午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神情孤伤的屈原独自徘徊在汨罗江边时,他肯定没意识到自己文横千古的《离骚》以及那悲壮愤懑的自沉,竟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尤为重要的一项——端午。
在民俗文化领域,华夏子孙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风俗,变得和屈原息息相关。龙舟,是当地人民崇敬屈原,自发打捞尸体;粽子,是当地人民为了不让鱼虾去啃食尸体。这无疑不体现了华夏人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粽香浓浓,龙舟赛舞,端午忆屈大夫。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华民族一样,2000多年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位诗人的逝世。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芬兰。”吟诵着苏东坡的诗句,粽子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六月六端午节来临了。遥想当年,屈大夫驻足汨罗江边,国家危难却不能抱国,壮志难酬,能不黯然?或许跳入汨罗江才是他唯一的解脱吧。“端午临中夏,日清日复长”,到了端午这天,就说明已经是仲夏了,白天变得越来越长。端午不仅表达了百姓对屈原的怀念,而且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在西风已盛,洋节陆续上演的时候,才发觉还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有着不可替代的美丽。洋节固然轻松,浪漫,惬意,但也只有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才能享受到那份文化的回归与心性的随和。艾草的清香,苦涩中略带甘甜;粽子的美味,米饭中多彩的馅料;龙舟赛事的激烈,人民奋发向上的动力⋯⋯这一切都溢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那是无法拒绝的端午味道。
端午,端午,你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文化传统,你饱含了多少丰富的文化哲理。无论你我身在何方,身处何境,端午佳节永远不能被我们遗忘!
篇二:端午节主题征文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我便会想到端节。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说到端午节的来历,可谓是十分丰富。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土家等民族地区。南方过端午要吃“五黄”,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和如意节。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吃粽子和赛龙舟。相传赛龙舟是为了捞救投泪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把粽子和肉投进江河中,让鱼虾都吃饱了,就不会再去吃屈原的遗体了。端午节也由此,代代相传。
说到过端午,当然要包粽子了。往年都是奶奶包粽子,今年,我也学着自己包粽子了。首先,将糯米洗净,倒入酱油,少许糖和黄酒。等酱油、糖和黄酒完全融入糯米时,便可以开始包粽子了。拿出一张粽叶,先折成一个船型,用糯米在里面铺一层,接着放入一块肉,然后再铺上一层糯米,最后将其中一边粽叶翻折,然后将多余的地方弯折一下并由线扎紧,这样,一个粽子就诞生了。
接着,便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蒸粽子。粽子只要上锅蒸一小时就可以了。打开锅盖的一瞬间,我被热气包围了,我顾不上手烫地拿了一个粽子。剥开粽叶香气扑鼻而来。咬一口粽子口中充斥着糯米的甜香和肉的干香,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与自豪。
我们过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享乐,更重要的是传承这个节日,让世界认识端午这个多姿多彩的节日。
篇三:端午节主题征文
端午情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深厚,现在,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到了,我想表达情感有两种。
端午节它的由来家喻户晓:屈原因国家沦陷又不肯向敌人屈服,只得投江。为纪念他,人们决定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流传至今天。端午节,它有着我怀念的童年。小时候看到大人们准备做粽子,他们热闹,我也跑到那,跑到这。粽叶,绳子,糯米已备好,我便学着大人们做粽子。我把粽子叶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一只手按住粽叶不让其走行,另一只手往粽叶里放雪白的糯米。先装其三分之二,把粽叶里的糯米按紧,再放一个甜甜的红枣,然后再加上糯米。同样按压紧实。当然,在做的过程中不能放太多糯米,不然米会露出来,或柔软的粽叶断裂。最后盖上粽子叶,用细绳子捆三圈,粽子就全部包好了。放入锅中,过了时间,粽香飘散,可谓是“粽子香,香厨房。”
出锅,热气腾腾,连忙放入冷水盆。我耐心的坐在旁边,紧紧盯着粽子,好似他们会跑掉一样。手多次伸过去,又多次被烫回来。终于,它们冷了下来,仿佛从燥热的心重回平静。解开绳子,香喷喷的粽子映入眼帘。迫不及待咬了一口,那吊人的味道,使人谗言欲滴,我不得不多吃了一些。回到眼前,妈妈都已包好粽子并出锅一些时间,拿起一个,边吃边细细地回忆过去。
并且,在这里,我也祝福那些即将中考的学哥与已经高考完的大哥哥高中(粽)。考上好的学校,进入新的环境,进入人生当中一个新阶段来突破自我。
端午是中华五千年传统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它寄托着我们不同的情感。
篇四:端午节主题征文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国一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楚国人民为了不让鱼虾侵蚀他的尸体,往河里投放米团,久而久之,便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清晨,蒙蒙细雨裹挟着艾叶的清香四散开来,我与奶奶看着龙舟竞渡,包着粽子如故。奶奶端来了一大盆泡在清水里的芦苇叶。这些芦苇叶又长又宽,恍若墨绿色的扁舟驶在平静的湖面上。芦苇叶上还有星星点点的水珠,宛若绿色的天幕上,晶莹的光明泪星罗棋布。光有芦苇叶是不够的奶奶又端来了清香的糯米,玛瑙般的蜜枣和一捆棉绳。
期待已久的包粽子环节终于开始了。只见奶奶手巧的将芦苇叶折成富有韧性的无孔漏斗状,接着撒了一点糯米,中间镶上一颗蜜枣,然后用糯米铺满漏斗,最后一翻一折一裹,用棉绳固定,一个标准的三角粽便横空出世。
我惊讶于奶奶炉火纯青的技艺,便请求奶奶赐教。奶奶再三演示,我便照葫芦画瓢,可出师不利,刚开始折芦苇叶呢,只听一个清脆的“嘎嘣”声,芦苇叶就便断了腰,只得归宿于垃圾桶。我不甘心,决定东山再起。手笨的我好不容易把芦苇叶折好,放好糯米与蜜枣,可能是放太多了,艰难的将粽子捆好后,没多久,这五大三粗的粽子便“一泻千里”。奶白的糯米娃娃们如滑滑梯般滑落,奶奶哭笑不得:“一个小丫头手还这么笨呀!”我只恨自己不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化愤怒为动力,眼里溢满了怒火的我去手机上求学,看了几个教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折粽子太用力了,并且放了太多的馅料,所以粽子才会“不堪重负”。我再度尝试,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漏了那个要点,终于,一个看得过去的粽子被我包出来了!接着,我也成为了“流水线一线员工”,为今天的午饭出了许多力。
“香喷喷的粽子出炉咯!”奶奶端着一娄竹筐,吆喝着。我迫不及待的跑了过去,抓着一个粽子,解开它的“衣领”,热气腾腾,一阵阵甜蜜蜜的香气扑面而来。我蘸着白糖,咬了一口,黏而不腻的糯米充斥着我的味蕾,俘获了我的内心。
年年忆端午,年年奠屈原。
篇五:端午节主题征文
粽香依旧
午后,喧嚣的海报躺在慵懒的阳台,披上细碎的金光,一股粽香幽幽地飘来。哦,是墙角的艾草。艾草一入门,端午也跟着到了。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一片朦胧中,我似乎看见姥姥一手提着几只粽子,一边背着《本草从新》向我走来。忽然,她一个趔趄。我伸手去扶,却没有扶到——梦,醒了。
一年前,姥爷身体不适。为了照顾姥爷,姥姥搬到了乡下去住。从此,我们便再也未见。今天是五月初五,不由地,我又想起了姥姥,以及姥姥包的粽子。
姥姥捞起一根粽叶,包成一个圆锥形,放入糯米、蜜枣,再用棉绳围起扎好。哦,所有的动作都是那么娴熟,水到渠成一般,令我眼花缭乱。在她包好成堆的粽子之后,便开始下锅煮了。
很快,一股浓烈的粽香袭来。
这几天,我尝试了各形各色的粽子:红豆馅的,蜜枣馅的,肉馅的……却始终没有吃出那熟悉的香味来,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使我魂牵梦系之。
这时,传来一阵有节奏的敲门声。心中不禁疑惑,打开一看:呀!是姥姥!我一蹦而起,紧紧地抱住她,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无法言表。
终于,我松开了姥姥。姥姥从她的包中拎出几只深绿色的粽子。我早已兴奋地手足无措,竟忘了加热,便拿起一只粽子,三手两脚地解开,一口咬下去:顿时,糯米的绵软,蜜枣的香甜在口中弥漫开来,夹杂着粽叶的清香,缓缓升起,萦绕在鼻尖,久久不去。不知怎的,竟有两条咸咸的热流从我的脸上划过,滚落在地上,“啪嗒”。“咔嚓”,是门轻轻锁上的声音。
屋外,姥姥已去;屋内,粽香依旧。
篇六:端午节主题征文
端午节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每至农历初五,家家户户的烟囱中便冒出了滚滚白烟,随风一直流向天边,伴着棕香味,门前艾草的香也弥漫在了空气中。大多数人家也会团聚在一起,吃粽子,谈往事。粒粒糯米喜丰收,龙舟共赏度佳节。
碧艾香蒲,粽角尖尖,榴花照眼,这是古人眼中的端午。
辛丑牛年五月初五。
太阳已被浓厚的用墨水调过色的乌云遮住,大地一片黯淡,闷热的天气压得让人喘不上气来。楼下奶奶已经开始包粽子了。深绿的叶,米白的糯米,粽红的蜜枣,深红的绳,一双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奶奶的手上下翻动着,将叶卷成三角状,一手握住另一手捧出糯米,倒入,只有半满,又用筷子夹一颗蜜枣放在正中处,再将它填满,最后用绳子紧紧的包住。
我静静的看着,奶奶也静静的这么做。
“嘀嗒”窗上留住了雨的踪迹开始下小雨了。
蒙蒙小雨落下,我冲了出去。“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果然如赵藩所说。也许这场雨也通其意,一直下着,还打雷,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吧。现在看看那些团聚人家,脸上也是洋溢着笑的,尽管外面下雨打雷,屋内也总是充满了温情。不知人们有没有忘记那位投江自尽的屈原,也不知道屈原心中对国家堕落的愤慨和未能报国的遗憾有没有化了?
在我眼中,在这个日子里,尽管家人团聚,却总使我感到了几丝淡淡的忧伤,沥沥的雨可以从早下到晚。空气中总是弥漫着香,而心中也弥漫着是对屈原的怀念。屈原投江后人们把粽子投掷水中,祈祷水里的鱼不去打扰屈原,而那粽子里包的应该是对屈原的敬意和怀念,一份特殊的情感。
又是一年的端午,这个端午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也弥漫着粽香,心中也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篇七:端午节主题征文
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棕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有些地方还举行划龙舟比赛……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过端午,当然少不了包粽子了。这么有趣的活动,像我这种动手能力弱的人也吵着要参加。那么,粽子应该怎么去包呢?只见妈妈首先选择上好的圆糯米,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又准备了一些红豆、红枣等等。接着,妈妈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粽子叶,然后把叶子卷成一个圆锥形,满满地填上馅料,填到溢出来的样子,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馅料充满整个粽子。
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从粽叶的另一端开始慢慢的卷起来,卷到最后,还需要留一点尾巴。接着把尾巴全部卷起来,用大拇指压住。最后把卷起来的那一面对折过来,用棉线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来,捆好不散开就可以。就这样,一个粽子就完成了。看完,我也依葫芦画瓢做了起来,但由于我是新手,所以我做出来的粽子宛如一名受伤的战士,哪哪都漏馅。
没多久,粽子就包完了,是时候要下锅了。一小时后,粽子出锅了,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粽子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我要开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软软的,糯糯的,黏黏的啊,粽子真好吃啊!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令我陶醉了。我真喜欢粽子呀!
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篇八:端午节主题征文
端午·馨
端午时节,芦丛蓊郁,清香阵阵;艾草青绿,浅浅回甘。
晨光熹微,我嗅着邻家远飘而来的艾香,痴痴地闻着端阳独有的人间烟火。扑面而来的,依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代代而传的馨香。
楼下稚儿,憨憨地边笑边讨香囊,他一纵一跳,而香囊却在一旁邻家阿姨手中晃悠,是在逗他玩呢,狡黠的一笑后,他仍在执拗的上下窜动。门对门,一起挂上艾叶,互相问个好,唠上几句话,微风吹来,轻轻地把这份邻里之间的温情串起来。生活中不经意的仪式感,使得端阳就这样被赋予了温馨。
想到屈原,楚大夫。传说,他就在2000多年前的今日投汨罗江而死。时光流转,拉长,甚至屈伸,他是给世人留下瘦长而忠直的背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方正和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悲壮和为国捐躯的无畏。历史是一口沉沉的钟,会敲响重要的时刻,端阳就是。古人的高尚品格就像一叶艾草的馨香,一圈圈环绕空间的轴线上,古朴地传在了空气中,永久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下午,外婆,姑婆,婶婆们聚集在一起,一边谈天说地,一边齐包粽子,其乐融融。我坐在外婆身旁,看着那两个粗糙而纤细的手指上下翻动,先是从水中取两片粽叶,上下叠压后卷成圆锥状,底座塞上白糯米,小心地装入各种的馅料,或咸或甜,都是我喜欢的口味,然后盖住封口,用绳子捆实。外婆娴熟地包着,对她来说简单重复的动作,却都做得异常专注而认真,仿佛她手下的不是粽子,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她要把所有的爱都包在粽子里……大家天南地北的聊着,时而三三两两对话,不改的,是眉宇间的笑意和元气,是让这份馨香像粽叶一样平平和和依偎在这个家庭旁,永不分离。
微风萦绕在大家的鼻翼间。炊烟渐渐起来,袅袅地飘在村庄上空。屋里,家人把对未来的真心祈福塞在粽子里,把对家的深深依恋装进去,生活就像捅出蜜来的粽子一样,柔软,甜蜜,美好,安宁。
终于上锅煮了。此时,厨房的一方小天地里早已经弥漫着芦叶的清香了,细嗅,还有一丝隐隐约约的糯米的香气。
我眼巴巴等,待粽子一出锅,早已耐不住性子站起身手径直往盆里探。妈妈却抱着盆推开了我的手,转身放置于石桌上,“还太烫,粽子要等稍凉一些才好吃嘞。”我便嘟起嘴,坐在桌子边,眼里只有那热气腾腾的粽子了。一个个碧绿碧绿的,犹如穿上了一层绿色的大衣,伴随着热气,是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粽宝宝们抱着团儿,挨着个儿,好不俏皮。
好不容易等到热气散尽,我赶忙伸手抓了一个,褪去粽叶,轻咬一口,第一感觉便是软糯香甜,滑嫩Q弹,透过牙间,漫过舌尖,芦叶的清香瞬间霸道地侵占了我的口腔。再咬一口,原来是蜜枣馅的,那味道像一院子的花香,甘甜,芬芳,弥漫在我的心尖,久久不散。味蕾回味的片刻,恍然梦回江南水乡,遇见一个身穿汉服的女子,走在烟雾迷蒙的河岸边,衣袂飘飘,彳亍满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