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语言需要准确、简洁、明确,符合学术规范和读者需求。注意报告的篇幅,避免内容过多或过少,保持信息的充实和凝练。你可以根据对比下面的范文,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风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一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重中之重。小学阶段,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母语教育,增强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评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要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具体案例,讲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应用各种先进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阅读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且教师通常会以阅读教学为中心,衔接口语、写作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规划好阅读教学计划和进程,引入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新鲜有效。下面笔者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例,讲述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中盛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有效的朗读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融入文章情境中,感受到课文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课文背景,然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便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相关的情感教育。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编排。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然后让学生先快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接着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朗读的情感以及读音和生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比较陌生的读音和生字都读准,而句子则要读通顺,()尝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想象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书写着这篇课文,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又具有怎样的深层意义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写道: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最后这几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它从总体上浓缩了之前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几个案例,然后升华了主旨,讲出了文章的中心――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利用阅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的阅读环节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一般都来自于阅读环节。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可以从课文朗读和解读环节入手。一方面,教师在带学生朗读之前,就可以指出课文的生字或者是生僻难辨的读音,如“泞”实际上要读第四声,而不是读成第二声;“棘”这个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它读第二声。如“需、迈、叔、锋、泞”这些字有比较浓厚的字形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的时候最好从字体的部首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分析它们的部首,然后记住它的另一半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名言名句,如雷锋在日记上记载的那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至今流传于世。教师还可以搜集类似的好人好事,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并且有选择性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如“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了解更多的社会现实,增加课外知识积累。
3.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训练各项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说,教师可以带头组织班级内部的故事宣讲会,先让教师作为示范,为学生讲述一个好人好事的实例或者是主题相同的故事,然后选择几个学生以接龙的方式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平时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为有效的。而且很多教师会发现小学生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由于学习习惯或者是阅读能力的限制,平时的阅读局限于教科书,因此,对于教科书外的世界的了解不多,拓展阅读显得很必要。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使他们可以在课外的拓展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以及语文知识积累量。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在和一位伟人对话。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设置班级的阅读角或者是学习天地等途径,让学生捐献图书或者将自己的书籍共享到班级的小图书角中,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生活;平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小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了哪一些好书,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让他们在班级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班级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新区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二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结合这些年执教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教学经验,我把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直接导入,如《七月的天山》这一课就是直接导入;歌曲导入,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来引出小英雄雨来;故事导入,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革命先烈的故事引出新课;谜语导入,如学习《落花生》一课,直接说出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着白胖子”打一物,学生很快说出谜底是花生,引出课题;图片导入,如《桂林山水》一课,直接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谈话导入,如《蝙蝠和雷达》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很快地进入角色。但导入内容都要简单明了,不要时间过长。
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孩子们会根据课题提出很多问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时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纲,以克服学生初读课文的盲目性、随意性。读完课文后,让孩子试着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开始可能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可以办得到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来探究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有条理地组织安排的,也就是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步骤的教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分,也就是说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分段规律。比如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描景的文章可按时间或地点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如《祖父的园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说明文可按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新型玻璃》。总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要想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议论,争辩,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个问题也为升华中心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读——思——议的方法。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共介绍了五种玻璃,都是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于是在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讨论填表,来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顺序上可因文而异,有的采用顺序法,如讲《北京的春节》这一课就采用顺序法;有的可采用变序法,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我就先讲了第一、三段,最后才讲的第二段,效果很好。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分段精读之后,让学生再次通篇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整篇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或明白了什么道理,对课文进行评赏,总结课文带给我们哪些读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升华了主题。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通过训练,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在加强字、词、句的基础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从“读”到“写”的训练。主要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选材形式和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片段练习。争取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
2、善良而聪明的孩子,你想为小女孩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再如学习《凡卡》后,让孩子写《凡卡梦醒时分》等。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步骤适用于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文,是一种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步骤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整体教学设计训练的需要而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运用。我想:只有灵活运用这种语文教学步骤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三
语文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阅读作为中国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学生需增加传统文化文献的阅读量,这样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只有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于现今语文教学的课本与阅读之中,才能便于当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与民族自豪感,从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1.增加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背诵与阅读。
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总结记录了中国古时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的现象,且用词优美,感情丰富,形式多样。古诗词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中国小学课本中出现频繁,也广为流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增加比较容易记忆与理解的古诗词是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
传说与历史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很多传说用或简单、或传神、或诙谐的描写让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栩栩如生,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让学生分明善恶。而历史故事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史实,能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言传统的礼节与习俗,端正学生的思想。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引用传统文化就不能缺少对于这些传统故事的阅读。
古典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名著的阅读就仿佛是历史的重现,能够更加鲜活地展现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能够了解当时的风俗民情,能够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4.将传统文化渗入阅读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若想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自主阅读的能力,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与阅读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关系,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才会事半功倍。对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方式,在传统文化阅读的时候营造出一种意境与气氛,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引用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但传统文化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在引用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当下的外来文化,促进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共同发展,开创中国新时代的新文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四
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点个人看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以下五个要求: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所以,欲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实践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习特点,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习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习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做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章的整体性出发,找到关键词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情,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方法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主创造性,以此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六
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是语文的教学重点,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低年级(一、二年级)。
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三、四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高年级(五、六年级)。
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1.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4.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低年级。
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该阶段主要靠教师来教。除教学语言、知识、思想外,要以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和培养学习习惯为主,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一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识字,一些学习的基本规则尚未掌握,自我控制能力很低,就是到了二年级,虽然认识了一部分字,但是理解能力还较低。这个阶段,听说读写(写字、写话)都要从头训练,而且要靠教师去训练。
(1)要训练学习常规,如读书时怎样拿书、怎样看书;写字时怎样握笔,眼与纸的距离;读书写字时坐的姿势;提问和回答问题时举手规则;学习用具如何放置,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的基本规则,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时的声音高低、速度快慢都要训练,要求吐字清楚,语句连贯。一年级要求读得准确,二年级要求读得流利和有感情。
(3)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量的增大,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就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阅读因素。如教会学生按音序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了解字音和字义;教学生按自然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点,读完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说说该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并不等于灌输,教师教读,要使学生练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阶段,虽然以教师教为主,但是学生仍然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学、去练,学与练结合,学一点,练一点。
中年级。
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学生的半独立阅读能力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关键在于“培养”二字。学生由低年级教师教读向半独立阅读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培养上下功夫。
要教学生怎样读书。要训练学生查字典的速度,查词取义的方法;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结构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与方法;要教会学生读懂一课书不是读一两遍就会明白的,一般要经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过程。
初读就是通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细读就是从篇章结构入手,分段、分层次地去读,从词句上深入,逐字逐句去读,通过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深读就是从作者思路、感情上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审美情趣;熟读就是要求读的熟练,该背诵的要背下来,积累语言。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画重点、写要点、记难点,训练学生初步的记笔记的能力。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不是轻而易举的,要通过具体课文,边读边教方法、步骤,通过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逐步形成学生半独立阅读能力。以上阅读步骤和方法的训练,仅仅是初步的,为高年级的完全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高年级。
该阶段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条件,如学生比较巩固地掌握了一般的学习常规及初步的阅读方法和步骤,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阅读是完全可能的。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是经过低、中年级教师精心培养建立起来的,没有前面培养的基础,到高年级提出以独立阅读为主,那是行不通的。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由半独立向独立阅读方面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关键在于“提高”二字。要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中的词与句,并会提出重点词句;对重点词句不但要理解,而且要揣摩、体会、品评词句的准确性及感情色彩,会分析简单的句型和句群。要提高理解篇章结构的能力,要求运用已掌握的几种分段方法分析新课文,对长课文也能分段,提高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够从文题和段的关系、文题和主要思想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从重点词句、文章要点理解中心思想;从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从语言与结构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再从思想内容进一步理解语言和结构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个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通过预习,根据学生提问和存在问题进行教学;中年级在教师启发下去读,高年级可先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中年级也预习,但是预习的问题往往由课本、教师提出,高年级就可以由学生提出预习问题。
一、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1.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古希腊神话。于是就可先问同学们谁知道咱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中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人物,而且开阔了视野。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那今天我们来认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著名人物——普罗米修斯。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尝试体验,比较入境。
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郑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教师先板书课题,出示词卡“呼风唤雨”,让学生齐读这个词。启发:“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一个世纪是多少年?要想突出这个不同的世纪,该怎么读?这篇文章的作者路甬祥爷爷主编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个瞬间》,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供不应求,一连再版了7次。《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就选自这本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吧。(学生自读课文)这种导入由解词到解题,再引出作者,让学生了解了这个世纪的与众不同与课文的出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以简明的初读寻实效1.从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推动感情。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全文。
如《盘古开天地》指导初读:“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更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下面请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还有一句话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中心句)里你能读出哪个词?”这样引导学生从提炼中心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及精神,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3.绘图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在初读时,让学生边读文边绘图填表,是帮助他们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如《七颗钻石》的初读引导:“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水罐的每一次变化又都有些什么原因,同桌互读填表,把原因填在方框内。”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在初读中完成填表练习,并指导阅读的方法:一守注写作顺序——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描写小兴安岭景物的美;二是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教师还要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中年级有很多这种由并列段构成的总——分——总的课文,都可以用填表的方式来概括理解。
三、以简洁的过渡语寻实效。
简洁的过渡语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
运用词语创设情境巧妙过渡。
如教《桂林山水》时,由第一自然段“甲天下”引出“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大纲重点分别学习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特色巧妙过渡。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过渡:“有人说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美的山泉,山泉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美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和时间赛跑》这杯山泉。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还有疑问,都请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基调巧妙过渡。
例如在教《索溪峪的“野”》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能力。
四、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1.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化。
2.是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中小虫子的伙伴说做虫子一点都不好时,我问学生为什么他的小伙伴会觉得做虫子不好?可是为什么我却觉得做虫子有很多好处?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七
摘要: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是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开展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渠道。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江苏溧阳实验小学推行的“直接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1)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2)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等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教师还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中低段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段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八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一小学)。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习内容的教授,还要利用多种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九
将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单纯的说教和死记硬背教学,把拼音教学带入到学生喜爱的故事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识字教学。
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和小游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趣的识字方法,自发的开展与教材相关的词语积累,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如在学习《丑小鸭》之后,同学们都能主动找来童话故事进行阅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五、习作教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降低对他们的习作要求,鼓励学生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乐事、趣事,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下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做到家校配合,明理导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十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美军用飞机侵犯我国领空、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别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台湾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地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出色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十一
摘要:语文一直是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而朗读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众多问题,下面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朗读一直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大影响。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书面作业的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减少。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增加学生语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逐渐提升朗读能力。因此,小学语文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认清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及时解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所以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两方面。第一,教师存在的问题。朗读一直是传统教学方法,但随着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加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语文课堂中慢慢减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导致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时间减少。第二,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性格各异,部分学生内向还害羞,对课上朗读训练存在抵触情绪,缺乏对朗读训练的兴趣。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朗读训练机会少,教师教学中忽视朗读教学,这些都是令学生难以对朗读训练产生兴趣的客观原因。即便有些学生喜欢朗读训练,这些客观原因也间接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
1.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学生的书面作业往往可以很好地完成,但是对朗读训练缺乏重视,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就要给学生制订具体的朗读标准。(1)学生朗读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并且发音咬字要清晰,特别是一些生僻字发音。针对一些有方言口音的同学,教师要给与更多的朗读机会,帮助学生克服口音问题。(2)学生朗读时要保持流畅性,要做到不丢字、不多字、不重复。朗读过程中停顿有序,流利无误地朗读相应段落。朗读时声音大小要适宜,并且保持声音强度稳定,不能出现声音忽大忽小的情况。(3)学生朗读时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有感情朗读。学生在理解文中人物情绪状态后,要在朗读时投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想象成文中人物,形成情感共鸣。将感情赋予到朗读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教师重视朗读教学。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采用合理措施,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一些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由于性格原因而缺乏信心,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对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不断增强学生自信。针对朗读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认可。学生受到教师的赞扬之后,心理会逐渐变轻松,解决紧张害羞等问题,在以后朗读训练中更加有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要意识到朗读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要对学生有耐心。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三点:(1)朗读训练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容易培养,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训练。(2)教师要给学生适当表扬,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教学,特别是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朗读的发音咬字进行纠正。教师也可以通过举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更有助于朗读教学工作进行。(3)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中不乏朗读能力出众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做正确示范,给其他学生起到带头作用。
3.相关朗读教学建议。
(1)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受到很多客观原因影响,时间不充裕就是其中最大原因。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组织更多的朗读训练,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朗读作业,为朗读训练提供时间保障。(2)正确选择朗读形式。小学语文课文的种类繁多,一些文章适合分角色朗读,一些适合学生单人朗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朗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灵活多变。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更好地学习语文。朗读更能让学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培养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十二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十三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朗读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并不高。所以,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发音不标准。
对于教育入学初期的孩子,教学中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但是真正实践和理论丰富的教师并不多,造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效果不佳。再加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的教师往往会忽略教学细节,在朗读教学中,通常只是走走过场,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造成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朗读。比如笔者教过的一些小学生在朗读三年级上册《语文》的《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对于其中出现最多的“小孩子”这个词,通常把“zi”读成“zhi”,这属于方言的发音,但对此情况,之前并未有教师去严格规范和纠正,这就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字词发音都不标准,也使得朗读教学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2.朗读缺技巧。
出自 CoOcO.NEt.Cn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朗读技巧缺乏学习和研究,也缺少实践和第三方评价,因此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不高,这就极大地影响着朗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通常无法指导小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朗读。而学生在朗读时,也通常是为了完成朗读而朗读,缺乏动力,应付了事,朗读起来就犹如一架机器人在说话,没有情感。因为缺乏朗读技巧,许多小学生喜欢把字句连读,不会正确断句,由于仅仅是敷衍了事,读起来也就做不到字正腔圆,导致朗读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不重视激趣。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段,而且缺乏自我控制力,因此需要适当的激励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较为枯燥乏味的朗读教学,如果教师不重视方式方法,不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小学生就根本不会注重朗读的技巧与发音的准确,就喜欢比着声音大小,胡闹玩耍,最终使得朗读教学彻底失败。
二、提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1.重视朗读。
要提升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师必须空出相应的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点名,让学生朗读,再对朗读中出现的诸如读音错误、情感把握不准、断句不当等问题给予当场纠正,并提醒学生要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同时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朗读技巧。教师还应该布置一些课后的朗读作业,包括朗读教材的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每天朗读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还要督促家长对于孩子的朗读给予关注与重视,应常常要求孩子在自己面前朗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朗读,同时注意结合教师传授的朗读技巧。高水平的朗读有利于小学生语感和口语水平的培养,对小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也有利。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因为这是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
2.准确发音。
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应该在读每个新字之前,把教师教学的内容回顾一下,再运用到朗读中。这就要求小学生首先把每个字的读音读准确,只有把底子打好了,朗读时吐出来的字才会既清晰又好听。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或家长应该要在其旁边进行指导,因为学生在朗读时,自身缺乏评判标准,如果没有人指出错误,学生会认为自己读的是准确的,这样就会造成一错再错,最后就是养成坏习惯。因此,在这些方面的纠正,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其中起着监督与指导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做到发音该重的时候一定要重,该轻的时候一定要轻,并且读出来的字一定要清晰悦耳,读出来的句子一定要流利畅快。比如像《悯农》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中的“锄禾”“汗滴”这两个合成词是固定搭配,在朗读时,一定要连贯,不能断着读。而“日”“禾”只是一个单词,但却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发音时需要加强语气,突出它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表示句子的含义。读这样的诗句时,该连贯的时候连贯,该重读的时候重读,产生抑扬顿挫的感觉,才会真正读出诗的韵味和内涵,让听者产生共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更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十四
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启发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表达力的关键点。小学生对事物的体验还比较单纯,就像一张纸,脑袋里充满了童趣。这个时期,如果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小学生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言过度的能力。看图写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看图写话要从热情中激发。
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汉字不多,在语言表达上虽然很强烈,但却对书面语言掌握不到位。看图写话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所见所闻中,用笔来写出来,来倾吐自己的想法。如何来点燃低年级学生的看图写话热情,兴趣是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趣味性教学氛围,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乐写、善写。比如在写话教学上,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对于写的激发,要开启学生的想“说”的口,只有将“说”打开,才能辅以“写”.很多低年级学生,说话并非难事,但对于一些内向的孩子,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害怕讲话,不愿意在老师、同学面前说话,甚至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给予格外的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突破说话的胆怯。怎样去激发,来打开说话的勇气。
一是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就是练习说话,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表达自我、说话的机会。在训练说话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的提升规律上,来渐进训练。比如在二年级下册有“介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口语交际训练主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举出几种常见的水果,并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从观察形状、颜色、品尝的味道等方面,给予提示。课堂上很多小朋友都乐于积极发言,都想表达喜好吃的水果。对于写话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先开口说话,再将自己说话内容写出来,再引导学生说一段话。由此,帮助学生从感性的写话实践中,渐渐能够写出完整的话。二是要让学生多写、多说、多练。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学生写话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训练中,看懂图画是基础,但要如何将看到的问题说出了,再写出来就是难点。苏教版教材中的插图很多,画面生动,色彩艳丽,都是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有效材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写话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提示上,来渗透写作方向。如“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方向,让学生从观察中来表达。比如某插图中有一个日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历上写的是星期几,”妈妈与小朋友在干什么?旁边有一个池塘,你看到了什么?很多学生回答道“小鱼”.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这个插图所代表的意思。
二、注重看图写话的日常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写作的素材也就多了,对写话的难度也就自然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很好,也是积累词汇的关键期。不过,很多学生不注意积累,难以认识到平时阅读积累的价值。教师作为教学导向者,就应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阅读课时,帮助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对于看图写话教学,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不愿意去表达,或者缺少表达的知识。为此,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结合教材中的文章来积累。教材是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积累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读书,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理解和想象。比如抓住阅读机会,渗透阅读素材,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低年级学生在平时阅读积累中要记录“好词好句”,要养成积累的习惯。什么是好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那些是优秀的句子,应该记录下来。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中,对于文中的很多成语都是良好的写作素材。比如“习武练功”,“腰酸背痛”等,还有“盛夏酷暑”“寒冬腊月”“起早贪黑”等形容沉香刻苦训练的成语。对于神通广大,心狠手辣等形容二郎神的凶残。这些成语本身就是平时看图写话教学中的最常用到的形容词,让学生从积累中来学习,并在日后的写话教学中来恰当的应用。(www.fwsir.com)当然,对于苏教版教材中的读读背背这些内容,既有相关的成语故事,还有精美的插图,方便学生从阅读中来学习,积累的多了,在日后的写话中就慢慢懂得仿写与应用。课外阅读也是积累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拓宽学生阅读范围,有选择的导入不同阅读书籍,引导学生从绘本阅读、童话阅读、寓言阅读中,丰富语言知识。比如每天中午课前进行五分钟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故事进行演讲,来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乐趣。
三、注重看图写话评价方式的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教学,最缺少的是信心,而信心需要鼓励,需要培养。怎样让学生爱上写话,教师要善于写话评价的运用,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欣赏。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赞美,特别是在写话教学中。要多鼓励、重培养,要认真的批改学生的写话内容,对其进步进行发现,对于闪光点要给予鼓励。
总之,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应采取多种形式,放宽对学生的尺度,在不断鼓励,不断积累中,提升孩子的写话兴趣,激发写话的动机,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动力,让学生乐于写话,主动写话。
【参考文献】。
【2】吴艳玲。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0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十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
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
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报告篇十六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对学生的语言、情感的领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当前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朗读教学不再适用,阻碍了学生朗读情感的发展,对文章内容的思想感情也不能真切的体会。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去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得朗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1.学生的朗读时间与机会较少。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则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朗读时间被占用[1]。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的朗读的时间很少,也没有单独的提供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机会,朗读教学通常只是一种敷衍。
2.学生缺少朗读的兴趣,教师指导不合理。
朗读教学需要学生充分的阅读,在朗读中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是,部分教师的朗读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发挥朗读教学的真正作用[2]。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一段文章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教学过程非常的笼统,学生并不懂得有感情的朗读的含义,也不明白朗读中要使用的具体的语气,朗读教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整个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是被动的,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不能用心去感受朗读内容中蕴含的情感,这样还非常容易出现错读或者乱读的问题,不利于朗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1.增加朗读教学时间,教师示范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讲解得过多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因为教师讲解的内容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都是被动去接受的,很难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朗读的机会,过程中只是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及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了,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进行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可以为学生的朗读学习形成一定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之前,需要先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及内容进行整体的理解与感知,在准确的把握其主要情感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泛读,对学生有效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启发,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积极性。
2.创设朗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佳推动力,要想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首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3]。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程情境的创设去达到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进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其中。合理的朗读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朗读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丝绸之路》的教学中,学生通常对文章中描写的丝绸之路不了解,不利于其对文章描写事件及景物的想象与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丝绸之路当时繁荣的景象。学生通过观看形成基本的影像,在文章的朗读中就会浮现以前商贸、文化的繁荣状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深入的感受文章的魅力。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完全是因为语文课要读,多半是讲课文之前读一遍,讲的时候,讲到哪里就让学生读到哪里,讲完课文后有时间多了没事做,就让学生读课文耗时间。至于学生应该怎样读,那是不说的,读得怎么样,那是不管的。这种安排,学生越读越厌读,甚至厌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中不能讲朗读当做是点缀或者任务任务,而是应该认识到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提高提高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结束语:在今后的课堂朗读教学发展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进行示范朗读,对朗读内容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朗读技巧,也可以创建课堂朗读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2]邱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