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和整理心中的思绪和感受。总结要明确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并对自己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进行评价。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避免陷入思维定势。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一
随着水平分化问题的加剧以及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期盼,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深感需要思考教育的发展趋势,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得出了一些对于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的心得体会。
一、强调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素质,使得每个学生能够在大学和职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义务教育应该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二、注重学生兴趣。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进而培养学生正面的学习心态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应该从传统的纸质书籍向信息化发展,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
四、开发新型教育模式。
当前,正规教育以课程教学、在线学习、课程考核为主,这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我们应该发展新型教育模式,如项目式学习、小班授课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自我学习能力等素质。
五、全方位人才培养。
义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的元素。因此,义务教育应该多角度深入的全方位人才培养,除传统的课堂教育之外,学校可拓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校内活动、社区服务等管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品德、能力等素质。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义务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未来的义务教育,得以提高教育的性质、内涵、质量和资源,应该是一个更多元化、操作化的环境,适应当代人的创新思维和竞争力的素质发展。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二
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我国最早开设《远程教育》学位课程和指导培养远程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导师之一。
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网络环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从试点情况看,各个院校和学习中心的条件不同,技术模式不同,学习和教学模式也不同。学生在媒体支持和网络环境下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与协作学习、集体学习(包括集中面授)等多种方式学习。由于学生的分布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采用的媒体组合不同,学习模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师生之间,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处于一种“准永久性的分离”状态,远程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学习模式在多元化中有趋同,适应“分离状态”的个性化学习和“再度综合”的协作式学习正脱颖而出;同时这种趋同中又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多元化与趋同的交叉作用与结合是推动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模式发展的动力。
个性化学习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self-regulate),能主动运用和调控元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实现远程教育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的理想。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导向(self-direct),自主地为自己选择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使学习彰显出个性化色彩。
协作式学习,技术不是难题,学生也有结识学习伙伴的需求,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法的改革。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克服远程学习的孤独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协商、沟通,形成共识,分享成果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探索阻力还很大。阻力主要来自习惯,来自人们对面对面集体教学的依赖。因此局部地区出现向传统式教学回归是不足为奇的。学生尚未体会网络学习的优越性,没有好好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致使远程教育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结合了东西方学习文化的优势,有利于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远程学习模式的变革。因此,试点更应该在教与学模式多元化和趋同的背景下,着重个性化与协作式学习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学习支持服务多元化、多功能化。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关键之一。
远程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不能经常与老师当面接触的情况下,如何得到周到的服务和及时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依赖于网络学院和学习中心提供的人际间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一方面要依赖于学校通过网络等技术提供的服务。试点以来,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电大系统框架,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学习中心这个层面介入了远程教育;其系统结构也由原来电大系统的5级减少到网院和学习中心两个层级。系统层级的缩短,利于信息畅通,减少信息损失。一所网院在各地的学习中心,可能分属不同的教育形式,而同一学习中心可以同时为多所网院提供服务。加上企业、公司的介入,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已经出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倾向。
从理论上讲,多元化带来竞争,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是,过度的竞争会严重地影响服务质量,个别院校的学习中心甚至出现了失控现象。因此规范管理和服务的问题就成为了重要问题。多元化中的趋同,以及规范服务需求都要求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怎样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全依托电大系统,还是有条件的都可以建设?依托电大系统,是由中央集中控制还是建设一些地域性平台?一般而言,地域性的学习服务体系容易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容易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基层组织―社区学习中心接轨。这样,公共服务体系也可能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如果出现这一局面,那么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竞争的就是服务的意识、质量和特色,比较的就是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关怀。受益的是学生。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科技含量的提升,将促使智能化的技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浮出水面。无论系统多么复杂,对学生来说,他只要在当地的终端接触这个网络,就能享受这个网络提供的服务。因此,趋同的公共服务体系一定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多元化的问题和趋向。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提供人文氛围。远程教育的全过程都伴随着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除提供学习方面的问题解答外,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心理方面,如知、情、意等问题和困扰的咨询,以尽可能地弥补远程学习者缺乏师生面对面情感交流、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等方面的不足。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中国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将在规范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压力下,向多元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管理质量效益型。
教育部制定了“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将管理列入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审慎地决定试点从重点大学做起。政府对试点的管理主要采取了双重“准入”、年报年检、质量认证和评估等制度。所谓“准入”,教育部对重点高校试点实行了“准入”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远程学习中心也实行了“准入”制度。7月教育部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要求。
目前,试点高校的管理有从高校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向横向联合、行业自律方向转变,从阶段式的对重点环节的管理向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实践呼吁实施横向联合认证制度,从行业角度来规范各远程教育机构的服务行为,建立一种有序的横向联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纵向上正在形成一个注重教学反馈,抓教学全过程管理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上述管理及其改革和发展,都是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型的管理。随着试点的深入,在远程教育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尤其是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下,这种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必然要向质量效益型的管理转移。可以认为,质量控制型的管理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而质量效益型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笔者在就曾论述过,远程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其质量与普通面授教育可比,而在效益上必须有明显的优势。”关于质量的可比性,一些研究认为,远程教育对象与普通面授高等教育对象的基础差异太大,即使是在教育过程完成后,比较两者的相对提高幅度也是不公平的,但是达到同层次教育的基本合格标准应该是无疑的。这一点远程教育已经做到了。关于效益,多项研究表明,远程教育在前两代具有固定成本大,而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小的经济学特点,到了网络时代,这一规律是否仍然存在需深入研究。有专家认为,可变成本有可能不随学生人数的增。
加而降低,特别是对学生个人分摊的费用来说。但就远程教育机构(网院)而言,生均成本仍然具有随学生人数的增长而下降的性质。也就是说,网络时代的远程教育仍然有“规模效益”,同样可以推理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
所谓适度规模,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可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注册学生的最大规模。在这个点上,质量和效益双赢;规模偏小,质量是有保证,但效益会受损失;规模过大,质量无从保证,效益就是负效益。当然,适度规模是一个随教学条件变化的动态的概念。
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逼近适度规模办学。值得庆幸的是,远程教育重视效益的同时,并未偏废质量。多项研究表明,远程学习的学习效果与传统面授方式并无显著的差异。英国开放大学在全英大学排行中,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一直位居前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校前校长、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在上海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中表明,远程教育把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人培养成为合格的大学层次的专门人才,这本身就是质量上有把握的证明,更何况远程教育是以低于普通高校的成本完成这一培养过程的。
决策法制化、科学化。
从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远程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稳定性,政策和法规制定的科学化与法制化是决定远程教育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决策已经从少数政治家个人决策,或集团首脑个人决策向领导集体与专家系统决策转移。“智囊团”和“参谋班子”应运而生。作为具有晚现代性迁移重构机制的远程教育更应重视专家系统的作用。
决策系统的另一变化是讲究科学依据,制订政策的先决条件是充分的调研(大样本的调研),有意识地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结论为决策基础。在决策前还需要有试行或试点的过程。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再形成正式的政策和法规。一旦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确定,无论领导层是否发生变动,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执行中取得充分依据后可以进行局部的修订和调整。决策的科学化与法制化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决策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专家组的作用,并立项抓了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以10号文件等为代表的有影响的政策,使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的轨道。但是在专家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结构组成上,在课题的支持力度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在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上仍有许多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对整个试点工作的部署,合理地分配试点任务,以及在发展远程教育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联系上,应做全面的、高屋建瓴的规划,重点扶持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使远程教育决策在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方面起表率和示范作用。
合作多方位、集团化。
试点初期,教育部对试点院校的试点工作并无明确分工;67所进行试点的院校各具特色;资源建设和共享有一定难度;各校校内外网络教学和资源建设的结合也不够紧密。
随着试点的深入,试点院校共同认识到,许多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是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研究,提出科学决策;试点共同任务的驱动要求试点院校协作攻关;国内其他教育形式和境外远程教育的竞争,要求各校优势互补,联合办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从校内外网络教学的统筹做起;集中优势力量,最重要的是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这三支队伍的力量。上述共识推动远程教育出现了多边合作的趋势和集团化的倾向。
高等学校发展远程教育所必需的技术、资金和灵活的机制都是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亚洲开发银行20的一份报告就呼吁高等学校要与企业联合共同发展远程教育。我国远程教育界从试点伊始就已经出现了校企之间联合与共建的萌芽。相当多的院校与公司已经开始合作,有的还实现了公司化或公司化运作。这种合作或企业化最终会成为远程教育大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大趋势下,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67所试点高校成立了协作组;农林,师范等行业院校之间或成立联盟或筹建协作组;上海六校联合招生;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以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为纽带,开展远程教育技术的协作攻关和技术应用试点联合办学,强强合作,为远程教育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高水平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服务管理标准化等都起到了开创和示范的作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电视台)、教育技术(电教馆)和网络教育(电大和网院)三支队伍,实行公司化、产业化运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多边合作动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共同任务驱动和竞争压力下,我国远程教育多边合作与集团化的趋势将日渐明显。
运作市场化、产业化。
在国内关于教育是不是产业的争论尚未有定论之前,国际上已经有远程教育产业化的论述。将远程教育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类比,提出远程教育工业化教学的基础理论。随后,他和其他一些专家,又论述了在后工业化社会远程教育的服务属性和产业属性,即第三产业属性,论述了远程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竞争性与全球化的特征和必然发展趋势。现在国内关于教育产业已形成共识,但能否产业化还有争论。在诸多教育形式中,远程教育有望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产业化。
远程教育产业化,将使远程教育院校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公平竞争,讲求质量,讲求信誉,讲求规模效益。竞争和创新将给远程教育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
试点已将远程教育推向了市场,远程教育已经在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而买主(学生)不仅希望了解他们学习的性质,而且要知道他们要花多少时间,交多少作业,付多少学费,以及他们在完成学业后将获得含金量多大的文凭。试点以来,有些院校在引入资金、技术和运行机制,在公司化和公司化运作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即使没有与公司合作的网络学院也已经置身于远程教育市场。因此从高等学历教育入手开展试点,的确是一种资金、技术和经验(包括运作机制)的原始积累。远程教育产业也可能与其他it产业一样,有时会出现泡沫现象,那也无伤大雅。产业化的车轮将伴随这一朝阳事业的发展滚滚向前。
战略全国化、本土化、全球化。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三大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教育部强调通过试点,推动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输送,促进西部教育质量提高,并指出支持西部教育是所有试点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为远程教育的全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有本土化,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这些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具优势。中国的远程教育完全可以以华语教学作为开拓国际远程教育市场的重炮。
远程教育的全国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更深层次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技术推动下全球一体化的产物,三者紧密关联,互相促进,在保持我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推动远程教育走向世界。
对策和建议。
远程教育具有事业、产业和专业等多重属性。在三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专业和学科建设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为此,建议教育部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相结合,重点扶持华南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两个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通过“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这一凝炼学科方向的建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好华师等网络学院示范工程。
遵从远程教育从高等学历教育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转化的趋势,重视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在经验、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始积累,包括试点初期示范班的经验积累,重点研究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联系,研究试点结束后发展中国远程教育的战略部署,为真正实现国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初衷,铺垫理论和实践基础。
支持试点院校开展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既要遵循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学与教模式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又强调发挥各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模式创新,特别注重和推动个性化学习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
有意识地研究教学需求,以此带动技术发展。同时,跟踪基础技术和知识媒体的前沿发展,重点抓好前沿技术和知识媒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重视常规媒体的交互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的选择余地,并研究执行远程教育标准,实现平台互操作和资源共享的实际问题。
研究学习中心的现状,以提供完善周到的学习服务为目标,规范学习中心的行为;树立学习服务意识,把创建样板和智能学习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与扶持特色学习中心相结合,建设规范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适应不同地域和条件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开展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模型的研究,研究网络教育认证、评估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组织专家研究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经济学规律,讨论“适度规模”办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实现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双赢”提供依据。
建立一支中国远程教育真正的专家队伍,以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为主,兼收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教育部要加强试点的总体部署,明确各试点单位的任务和责任,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法规问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决策的科学化。根据试点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延长试点周期,并有效组织重大课题的攻关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支持试点院校的联合办学和协作攻关,研究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各种问题。建议教育部牵头组织同行业的网络学院联合共创若干国家级的虚拟大学,使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和效应得到重大提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并在这方面为普通高等教育做出示范。
着力研究远程教育产业性质和市场规律,扶植远程教育产业,探讨中国远程教育产业化的途径。
研究通过远程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的问题。重点研究中国加入wto后远程教育的新格局。重视开放中国远程教育市场后的本土化对策研究,研究抓住机遇,通过华文教育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远程教育走向世界的问题。
我们深信,假以时日,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会巩固其生存和发展“在质量上可比、在效益上有明显的优势”的基础,发挥其在教育观念、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优势,更要将现代远程教育交互性强、资源丰富、时空灵活和理念创新等理论上的特点,转变成教育实践和教育竞争的优势。实现远程教育事业、产业和专业的协调发展,开拓中国远程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国际远程教育的繁荣做出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新的贡献。
诚然,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生的事物。对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持续研究。此外在我们掌握的现象和事实中,难免有一些未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假象和烟雾,有一些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并无推广意义的突发事件,这些都会干扰我们对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理和大教育的发展变化,都会左右远程教育的发展,都会使远程教育这样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发展产生波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远程教育注定要走一条风雨兼程、曲折多舛的发展道路,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并不是预言家,再加上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对趋势的推断未必句句言中。但是通过本文的分析,旨在阐释作者对远程教育的理解、认识和研究成果,与同行共勉,供读者参考。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的访问学者、研究生和教师,他们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出版。
3、丁新、孙绿怡,“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性与教学现代化”,《教育研究》年第4期。
6、丁新,“远程教育观念、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第4期。
7、丁新、任为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分析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年第6期。
9、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期。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三
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所所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所所长、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网络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常务副院长。我国最早开设《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位课程和指导培养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向研究生的导师之一。
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网络环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从试点情况看,各个院校和学习中心的条件不同,技术模式不同,学习和教学模式也不同。学生在媒体支持和网络环境下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与协作学习、集体学习(包括集中面授)等多种方式学习。由于学生的分布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采用的媒体组合不同,学习模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师生之间,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处于一种“准永久性的分离”状态,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学习模式在多元化中有趋同,适应“分离状态”的个性化学习和“再度综合”的协作式学习正脱颖而出;同时这种趋同中又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多元化与趋同的交叉作用与结合是推动现代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与学模式发展的动力。
个性化学习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self-regulate),能主动运用和调控元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实现远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的理想。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我导向(self-direct),自主地为自己选择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使学习彰显出个性化色彩。
协作式学习,技术不是难题,学生也有结识学习伙伴的需求,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法的改革。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克服远程学习的孤独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协商、沟通,形成共识,分享成果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1][2][3][4]。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四
最近idc的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并终结了十个关键的发展趋势。
idc的一位研究主管keithwaryas负责了这次名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十个关键趋势”的研究项目,他称,“毫无疑问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潜力巨大,但是运营商在每走一步时必须保持谨慎。在接下来的6~12月中,你会发现移动运营商将发动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诱惑你使用它们提供的新的数据业务。它们这样做当然事出有因,由于近年来这些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和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因此它们期望通过数据业务的收入来弥补这些费用开销。”
然而问题是,在这些移动运营商推出这些业务的早期,这些业务并不能完全兑现运营商所承诺的性能。waryas称,网速仍然很慢,而且用户接口也会不友善。
趋势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炒作将达到顶峰。
移动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将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进行大肆宣传,因为它们已经在数据通信设备和运营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这些公司将倾尽全力唤醒用户的意识,并且使他们接纳这一通信方式。idc预测在2003年全球将有超过10亿部的手机具有互联网接入功能,当然这些手机并不会全部用于web冲浪。
趋势之二:企业应用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
无线客户关系管理(crm)、销售管理和其它企业应用将使得企业用户不论在收入和办公效率方面都获益匪浅。因此,移动商务企业应用将成为今年运营商宣传的重头戏,而消费者应用将转入幕后。
趋势之三: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主要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如电子邮件、股票行情、天气、旅行路线和航班信息等。不过尽管这些服务并不代表直接的商业机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引导下,这些业务有助于构建客户关系,并且创造间接商业机会。
趋势之四: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鲜的风气。
预计具备嵌入条形码阅读器的手机今年就能供货。这新功能将在在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嵌入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而这是移动电子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idc预计该功能对于那些移动商务专业人士特别有用。
趋势之五:智能手持设备的显示屏将有所改善,但是表格输入和原始数据收入依然成问题。
分辨率较高的显示屏以及具有条形码阅读功能会使移动设备的会增加用户的友善性,但是别期望有奇迹发生。狭小的显示屏和烦琐的数据收入方法依然是限制移动因特网易用性和功能性的主要障碍。idc预测在近期数据输入方式和屏幕尺寸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趋势之六:移动安全性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人们开始逐渐接受采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同时也开始日益关注类似于pc机的安全性问题。当采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数据共享以及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加,这种安全性顾虑更加突出。尽管目前全球使用的具有数据传输能力的移动设备达到了数百万之众,但是这些设备几乎没有什么安全机制。
趋势之七:语音网络导航仍在研究之中。
[1][2]。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五
内容摘要: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将出现十大趋势,包括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地区差距呈逐步缩小之势;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第三个时期为以来,变化不大。总体判断,目前的地区差距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到20,反映人均gdp地区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494减小到1990年的0.2658,然后扩大到年的03358。进入21世纪以来,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337左右。区域总体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差距和乡乡差距构成的。据测算,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乡乡之间的差距占区域总体差距的份额都各在40%以上。
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因素。地区差距既是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综合反应,也是现实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所处的阶段有关。
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主要包括:(1)随着国家对地区差距扩大严重程度的日益关注,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正在并将进一步出现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2)中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总结并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体制改革、机制设计、政策制定、模式选择、先进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3)东部地区的发展将更加需要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特别是东部对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需求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产业的转移,都将为中西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综合起来判断,未来中,地区发展差距仍将呈扩大之势,但是其扩大的速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地区发展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但是,随着新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的落实,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中央对于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有可能缩小。事实上,多年来,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小于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这说明,中央政府对于欠发达地区以往的支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只要政策适当且力度足够,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是有可能缩小的。
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
国民经济长期高速持续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为我国加速城市化积蓄了巨大的力量。过去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的快速扩张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约2亿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农民从事非农生产和向城市的集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1980~,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4%提高到391%,提高近20个百分点。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与世界上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我国还有约8亿庞大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随着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大城市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据估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向城市的快速集中,城市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将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大城市、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城市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聚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而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于城市经济活动的性质存在差异,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往往存在着大中小城市共存的格局。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资源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分工的推进,在城市密集的发达地区形成大城市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都走过了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向大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过程。我国的人口密度,不太充裕的可利用国土,工业、信息业、服务业的迅速成长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趋势,都决定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更适宜于大城市圈的发展模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间基础实施的完善,运输工具的便利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心城市将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将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逐步形成。在未来大城市圈形成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关系将从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为主体的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形态转变,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圈将更具有城市群的形态。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主导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大城市圈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
我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胶东半岛、沈(阳)大(连)、武汉、渝蓉等大城市圈。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它们的形成将有力促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四、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经过多年以来的改革,我国在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在垄断性行业中引入竞争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点正在从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通过培育市场主体,创造与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和履行入世承诺的要求,政府将进一步减少对国有企业施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中央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努力和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力度的加大,使得地方保护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跨区域交流的障碍将进。
一步减少。这对于促进企业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经营活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正在根据其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空间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将在新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许多跨地区乃至跨国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将通过跨地区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的重要主体。
五、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便利。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长期以来,包括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一直处于瓶颈状态,制约了区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以交通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供给方面的制约。由于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落后,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对交通运输大量需求不能充分实现。运输量的增长使得运输能力极度紧张,路网瓶颈现象加剧,对铁路运输能力实行严格的限额管理。90年代以后,国家把加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并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实行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使得包括交通、通讯和电力等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沟通区际联系的骨干通道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条件的空间分布仍不平衡。从交通来看,到20底,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度分别是每万平方公里4482、2096和1424公里,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发展差距,东部和中部分别为西部的314倍和15倍。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度超前,网状的、高度系统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形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完善和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协调发展。
六、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逐步形成。
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的跨地区转移,是发达地区保持竞争力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达国家在继续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的转移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包括因可使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还由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沿海地区的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产业将向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长期来看,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跨区域产业转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将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
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包括高端劳动力、资本、部分产业、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比如研发、营销和公司总部等)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在近期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
七、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
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协作范围的扩大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毗邻地区加强合作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市场半径的日益扩大,我国跨行政区划的地区合作日益具有客观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各地日益感到开拓区外市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动力因此而明显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在不断加强。今后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同时,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京津唐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也将进一步加速。区域合作的发展将对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以及跨行政区划的各类综合的和专项的规划提出强烈要求。
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正在加强,但地方保护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地方保护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引起了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重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各种整顿市场秩序工作的开展,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我们所做的关于地方保护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企业调查对象,还是非企业调查对象都认为当前地方保护与20年前相比有一定程度减弱;与10年前相比也有一定程度减弱。
然而,我们的调查还显示,目前地方保护仍然相当严重地存在着。我们的调查列举了两个方面、八大类共42种地方保护的形式和手段,调查发现,这42种保护形式和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其中,程度最为严重的手段包括:(1)在企业招工方面,实行户口歧视;(2)向外地职员子女收取较高的费用;(3)不向外地职员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4)在进行建筑工程招投标时,和在进行政府采购时,照顾本地企业;(5)打击本地生产的假货不够积极;(6)限制重要的技术人员流动,等。
另外,调查还显示,由于立法、仲裁和执法方面的原因,企业合法权益在外地通常受到各种各样的侵害,企业竞争缺乏公平的法律环境;烟草、汽车等产品还受到程度很高的保护。
总之,克服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可以预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央政府将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区域政策的重要而长期的目标。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将长期过剩,高端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不一定具有优势,中西部地区在中短期内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创新、落实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政策。
现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条件较好,生态容量较大,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文化和教育力量突出,人的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可能产生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将日益加强。
当前,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如钢铁、船舶制造)生产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抬头之势。为更多地获得国际区域分工的益处和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发展和加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我国既定的长远战略。同时,重视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区域的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将被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在积极探索和酝酿;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已经设立,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日趋制度化,和中亚各国在政治、经贸、科技、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有效开展;中国和南亚的经济合作也开始活跃。因此,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迈向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崭新阶段。从空间上看,一个由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地区、省会城市直至内地各开发区所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沿海和沿边的对外开放边境环带也初具规模。向东、向北、向南和向西全面立体开放的总体趋势也基本明确。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加强将为我国各地区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和协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六
web2.0这个词最近比较火,很多人为之呐喊,让人不免回想起多年以前互联网发展的种种热潮,然而,第一代中国互联网的弄潮儿已经渐渐老去,早有的种种狂热已经不再。面对未来,我们不免有许多困惑。未来需要我们大胆的幻想,需要我们努力向前,更需要我们理性的分析与透视。
一、变革之中酿商机,改朝换代唤英雄。
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因为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互联网同样如此。错过第一轮互联网狂潮的人们不用遗憾,只要你拥有超越常人的思维和勇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与挖掘,今日的你同样能够在互联网中挖掘到金。不过一定要记住:简单的模仿那些大胆先行的“英雄”们,这招已经不太灵;同时,想要投资商们狂热地向你扔钱,生怕你花钱太慢,也是不太可能。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深入的发展阶段,但同时又受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消费者需求的深入和偏好变迁等等要素地推动,处在不断变革之中。
两条主要的线索在缤纷的现实里面若隐若现:一条称之技术;一条称之谓消费者需求。这两条线索往往缠绕在一起,让我们纳闷儿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不过,交替的上升却是事实。交替上升的背后是在商业社会里面永远的主题:到底如何赚钱?在这种复杂的快速变幻之中,原有的商业模式也受到挑战,成功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面前,只是短暂的一瞬。老英雄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新的变化也给试图成为英雄的创业者们机会。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英雄人物。
二、退下神坛互联网,务实应用方是道。
互联网的余热依旧存在。人类的头脑集体发热其实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对于新的东西的出现,我们一方面变得非常恐惧,另一方面又往往幻想得过为美好。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把事实与作用过分的夸大。互联网经历过第一次的集体发热之后,现在已逐步回归正常温度。
hao123等个人网站的发展,bog预示互联网走下神坛,个人力量的崛起。而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深层介入,使得互联网越来越不像互联网,也就是企业在营销工作中可以利用的一个手段而已。退下神坛的互联网,让我们发现其实互联网也就那么回事情: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
it168的老板不承认自己是在做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混合模式(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沟通优势,与其他传统销售模式相结合),是大多数企业应该采用的方式。国际出版大鳄贝塔斯曼和国内的当当都建立了实体的会员中心店,这种会员中心店也成为一种配送和服务中心,弥补了单一的网上购物方式的不足。在去年也出现了一种专门针对智能型社区的零售模式,被称之为b(零售商)tob(地产商)toc(消费者),就是在零售商和地产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或服务中心之间搭起一个高速运作的平台,来面对小区内有效的消费群。这种小区网络采用高速宽带网络,把几家商场提供的商品导入一个销售页面中,客户在小区内订购后,商品即以最快速度送至物业管理公司或服务中心,再由其送至住户家中。这种btobtoc,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和物流配送的整合,利用网上购物的信息优势,并结合了实体社区小店配送的便利性。
三、照搬老外不太灵,中国特色正凸现。
“老外”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这一切,在一百多年前那场到底谁为体,谁为用,是否需要从骨子里面来个根本的改变的争论之中已经尽情地展示。不管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完全的照搬这条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而成功者,往往都是将学习别人与基于本土市场的创新结合得很好的那些企业。即使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东方人,中国人,本身的民族文化的差异,互联网发展环境的差异,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差异,也是逃不开的话题。这种差异,在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背景下,更加凸现。中国特色,这个已经被说通俗了的词汇,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上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
小小的短信,救了中国门户们的命。一个高中未毕业的“土人”,在没有撰写任何商业计划书的情况下,居然也能成功获得国外的风险投资,创写了中国甚至世界互联网的奇迹。baidu在中国市场上胜出google,与其对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的深入了解密不可分。盛大,这个新时代的中国互联网榜样,不仅让中国人自己吃惊,也让老外吃惊。中国特色,让我们明白,在把老外的东西搬过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也让我们看到,基于本土市场深入理解基础上的创新之路,虽然艰难,但是是非常有前景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网民的数量也“超英赶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希望,某一天,中国的互联网英雄,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人士的学习榜样。
四、融合表面很光鲜,利益博弈栏难拆。
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背后,是市场,在市场的背后是社会规则和商业规则。在互联网的发展之中,单单有技术和市场这两个要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互联网的长远发展,必然要同电信网,要同家电等产品结合在一起。3c融合,是一个烂苹果的词汇,但真正的融合,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iptv中的电信和广电之争,提示我们,融合,要突破的障碍太多太多。不过梦总是可以做的。在ngn、voip、3g、iptv这些时髦技术词汇的冲击下,技术上的融合,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比如3g手机上,就可以看电视了,同时3g也受到wimax的冲击,有人说可以完全取而代之。其实融合,在技术上实现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与之相比,更难突破的是如何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是政策,是背后隐藏的商业利益。
在融合之中,我们看到各方力量的身影。google推出gmail不久,微软也提供了相应的wallop试应用。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我们也看到微软和诺基亚的各自的标准。融合,从不同维度前进的企业,有着不一样的视野,巨头们都在想象沿着自己的路线去整合对方,鼓吹自身路线的美好前景。在标准成为最为卖钱的东西的时候,企业都愿意去建立基于自身优势的标准,并幻想据此而一统天下。互联网与it、家电,这不同的行业,向中间并拢的时候,声音嘈杂,步调并不一致。
此外,政策管制,依旧制约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通过skype点对点的免费软件,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实现高质量的语音通话。通过skype,用户可以免费享受电脑到电脑的网络电话呼叫服务。skype新推出的skypeout服务,实现了互联网用户与电信用户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pc拨打全球各地的固定电话,而且费用大幅降低。skype的盛行让传统运营商感到不安。在中国电信市场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虽然现在tom与skype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了合作,回想个人ip电话吧的命运,不知道能够走多远。又比如,移动数字电视上行时走中国移动等通讯网络,下行时走广电系统,这是最科学的做法,国外也多采用这一模式。不过,中国目前仍旧是广电系统与电信系统相互割裂,互不允许进入,从而妨碍了中国移动数字电视的推广速度。
在新技术和新应用对于传统势力的造成致命冲击,损害其既得利益的情况之下,新技术和新应用也会受到传统势力的强烈回击。在中国现实的商业环境之中,互联网与其它领域的融合,必将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拦。关联方的协同并进,政策的制定者适时地推动,既得利益者的明智选择和前行,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是福音。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七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缺少自主创新的思维模式,这使得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质量达不到社会企业的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处,所以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使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学生会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也就是说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而且在学习上也不够努力,一些从高中毕业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了高中三年“痛苦”的学习后,很让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特别是高职时期并不会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管着、家长陪着,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并且经常会出现逃课的现象;第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认识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普通家庭中也随处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懂一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可是要系统的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上计算机理论课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想学知识,可是却又不知道从哪学起。另外,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学生在学历上还是有区别的,从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分析,有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多少会有一点自卑,特别是对那些高中成绩优秀,只是高考中未发挥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强的思维逻辑,可是常常会因为自己是一个高职生,心理状态常常不够好,从而影响到其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被使用,但是目前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虽然我国在大力的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对此还没有重视起来,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实好,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是在表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宣传,或者是单独设置一门课程,以听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将这种教育模式与计算机教学活动融合起来,缺少系统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往往只在课堂上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并没有鼓励学生自主去进行实践,也就是说“纸上谈兵”,学生对知识点也缺少系统的了解,对实际就业中并没有什么帮助;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是为了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有的学校只是让学生自愿去参加创业培训,而且并没有将培训的目的告知学生,没有对培训进行宣传,对这方面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学生就失去了去进行创业培训的机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更好的落实,首先,应该要注重理念的发展,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新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要系统的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以及发散思维作为教学目的。第二,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中就接触创新创业思想,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理论课外,学校还应为学生设置实践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就非常注重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技术,技术除了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外,还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术。在课堂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计算机的构造,让学生通过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落实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重点,计算机技术运用是非常广的,学生要创新创业就需要一个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也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企业去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工作性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比赛,例如:软件设计、网站开发、动漫制作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设计领域的广泛,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更好的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四、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难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一个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虽然比较广泛,但是也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实力,除了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应聘中脱颖而出。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八
[摘要]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九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笔者曾与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系,对安徽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安徽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下面是此次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从这些数据之一斑中,我们可以窥见目前安徽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主要现状之全貌。
我们抽样调查了39个培训机构,对他们采用的培训模式按照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面授、导师指导下自学、专题考察、同行交流、专家讲座、函授,其中使用面授的比率为83.5%。这反映各地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而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会形式,参训教师虽然拿到了继续教育证书,但没有真正学到知识,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例如,在淮北煤师院人才培训中心对参加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的960位教师问卷抽样调查,认为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是:讲授式为19.4%、导师指导下自学为34.3%、小组讨论、共同参与为35.5%、案例教学法为51.1%、参观考察为52.1%、专题研究为38.9%,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参观考察、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共同参与、导师指导下自学、讲授式;教师们认为培训者在培训中应该充当的角色的选项比例为:规划者为7.8%、传授者为24.8%、领导者为2.8%、促进者为43.6%、引导者为50.9%、权威人士为6.2%。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把讲台由培训者一个人的专利变为培训双方共同的舞台,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最受欢迎的。
通过对濉溪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抽样调查,在培训形式上校长们认为老师最需要的形式按比例依次是:函授为41.2%、校本培训为40.7%、导师指导下自学为38%、专题讨论为35.3%、网络远程培训为22.2%、脱产进修为19.9%。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有53.9%的中小学教师、55.7%的中小学校长、37.7%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者、66.4%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认为主要是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观念比较落后、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够、培训者本身的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培训基地缺乏应有的硬件设施等。
关于骨干教师培训,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是否在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基础进行“反思性实践”和“反思性教学”的问题,有38.5%的校长认为大部分能;43.9%的校长认为一部分能;12.2%的校长认为较少能够。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方式,继续教育的功能被窄化,培训模式单一化,方法手段传统化,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在相当情况下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可以说,人们想到了“继续教育”,却忘却了教师,使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背离。
我认为,突出主体性,引导提升主体价值的生长,是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现代生长点。太多的外在价值约束与框限,太多的规范教育、责任教育、实际上异化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因,我们在提倡学生主体的氛围里几乎淡忘了教师的主体因素。在弘扬主体精神的现时代,我们必须既重视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师们的“学生”主体,也同时慎重地保护和激励“教师”主体价值。教师是主体,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满足这种需求,把他们的继续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社会价值、职业规范,引导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真善美的终极目标、主体价值的实现上来。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弊端。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这种认识促使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对教师继续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报告和文献都强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系统经常不断变革和革新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方向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然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情况下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跋涉,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变化的教育体系,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的内部功能的缺失与窄化。
继续教育的功能既应该包括内部功能同时又包括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是指对人才成长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则是指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的有效发挥是以内部功能的充分实现为前提的。
一般来说,教师继续教育有以下三方面的内部功能:一是弥补智能结构的缺陷,加强智能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智能增新和改组,改变线性状的知识序列结构,提高教师的智能素质。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教师培养成“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其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教师培训则仍然主要定位于“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也许是永远不错的,但是所“教”、所“学”的大都是知识性的结论,缺少发展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意知识量的积累,而对知识结构的优化重视不够;至于培养能力,也仅仅停留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相关的问题和学习新知识这个层面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培训的价值定位于知识本位上,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知识仓库型教师”上,因而也就只能满足于教师的全面达标。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导致一些在职教师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可测可评的知识的教育,而对于不易衡量的素质的培养,如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思维限制在书本知识和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创造性思维相对缺乏。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能力结构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一个人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也包括人的开拓能力、创造能力。可在当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对教师的能力结构的研究和培养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在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愿望和努力,但是从面对知识经济的新的高度和角度上来审视,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以上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可以看出,培训功能明显出现缺失或窄化,特别是忽视了全面发展的第三功能。
2.现代教育观念与现行的培训方式相背离。
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种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比如,培训的目的本是提倡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给受培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要提倡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将其套用为“培训者讲,受培训的教师听”,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原本是要提倡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教育观念,但是培训本身却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仍然是根据须先设定好的培训内容照本宣科。这种表里不一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而且,由于观念没有更新,即使培训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也不会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更不可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所使用的培训模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面授,占83.5%,并且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大会形式。教师培训中最不令人满意的首选问题就是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3.忽视了培训对象的成人学习的特点。
教师培训往往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认为只要将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够被他们认同,自然就会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然而,由研究或培训实践所获得的事实却向我们揭示出,如果教师没有将自己头脑中错误的教育观念清理出来,那些与其已有观念不符的科学教育观念就很难进入他们稳定的、内在的认知结构中,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真正指导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培训中必须重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帮助他们澄清、辨析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使他们很好地吸纳培训所倡导的科学教育观念。
4.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
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实际的教学问题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即没有明确的已知、未知,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不是解决结构良好问题的非情境化学习而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情境化学习。传统的师资培训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将非情境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合理地推及到情境化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是去情境化的,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情境化学习所需要的是情境性教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性的任务,这样学习者从探索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取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建构起针对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图式。
在价值多元、情境多变的现代社会里,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要具有批判反思自己实践行为的能力。批判性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在于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摆脱外在无形有形的束缚。有批判性反思能力的教师在与他人的平等对话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发现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进行实验。
各国研究者广泛综合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最高研究成果来设计培训活动,推动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具体而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训的目标,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
从职业角度讲,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侧重于补充和更新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同时,也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社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21世纪对人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全角度、高层次的,因此教师除了提高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统一。
近年来,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研究也开始反思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提出教师培训所追求的不仅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化目标,强调教师从培训中获取的经验不仅能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应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种人性化的目标定位,引发了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使教师培训从制造“匠人”的活动转变为培养“研究者”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培训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创造者。
2.继续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在教师培训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兼顾教育工作的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设计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能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现代化文明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无论对于社会、个人还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指导下,目前教师培训的内容突破了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性,同时关注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建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综观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要倡导和体现某些核心的教育理念,新颖、科学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必要手段。实践证明,通过培训促使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自觉地在实际中运用并创造符合这种课程理念的教学技能,才能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到学校教育层面,体现在每个教师日常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推动学生的积极发展,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改革目标。
3.培训方式多样化,努力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
为了鼓励教师的探索和创造,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再是仅由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组成,而是逐渐纳入了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受到了研究者和教师的推崇。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成人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包括如下要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者总是在其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理解事物。由此可知,合作学习对任何学习者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对学生如此,对参与培训的教师亦如此。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培训者学习,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的经验,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学习去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发展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6。
[5]、《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期。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十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因此,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动势的认识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导致我们在一些更为具体的方面采取相应对策,适应和推动这种发展。情意性的加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这种情意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关联。这种动势的出现从本质上说,体现出人们对平衡的追求,实际上是平衡机制在起着调节作用。
平衡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平衡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美术教育同样要追求平衡。
所谓平衡指的是各种力的因素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平衡的原则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人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总是对涉及平衡的各种因素加以调整,使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获得对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定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推崇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平衡思想。只有达到平衡,事物的各种功能才能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中得以发挥。
人类生活的各种因素可以归为明显的两极。人类追求平衡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这两极之间所做的某种程度的调适。
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讲求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与必然的科学理性主义与推崇情绪、自由、想像、直觉、随意和偶然的浪漫表现主义构成了明显的两极。人的一切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行为均未能超出这一“如来佛之掌”,只不过是倾向性与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的变化都是由各自领域内的不同学派、风格在这两极中的动态变化所衍成的。在这些变化中,平衡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种思想和行为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那么它在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另一种极端的状态与之平衡。就像钟摆一样,它越是向一个极端摆动,就越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摆回。
目前美术教育中的这种情意性的动势的出现,正好说明美术教育已经发生了失衡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美术教育以往过多地偏向了科学理性,寒性太甚,以至于正在窒息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
由此看来,如果要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更趋平衡的话,那么调整的起点就应该是科学理性,而调整的方向则应该是使其更趋浪漫表现性。既然是一种对平衡的调节,就意味着由偏趋正,而非走向另一种偏。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人的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另一种是意志行为。所谓情意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行为则极大地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己所不欲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
[1][2][3][4][5]。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十一
摘要: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由于诸多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还是理论偏多,实践偏少,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本文主要根据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来自 CoOco.Net.Cn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带来了机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行业指向性明确,应用性强,主要为旅行社、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酒店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构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的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分四个层次若干点:
一、构建成熟的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理论知识得到内化认知的根本途径。大部分的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实践教学类型多样,覆盖面要广。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除了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考察等方面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比如旅游心理学、广西导游等课程,也应该结合我们广西的主要景点:桂林漓江、南宁青秀山、桂平西山等进行实训。
(二)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三)深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层面。
能力培养需要深化。实践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是按行业标准完善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1)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首先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综合考核制度。首先改革考核项目,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其次改革考核方法,除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外,还可以加上技能考核+口语表达等形式。比如对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施校外企业实践,顶岗实习。
校外企业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一方面,校外企业具有旅游行业的真实环境,与市场紧密相联,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紧张,设备设施落后”,因此,学校应该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让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从而实现双赢。酒店见习可到区内三星级的大酒店,分别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进行观摩和顶岗实习;景区顶岗实习,“可安排在3a级以上的风景区,分别在游客接待中心、导游中心、营销部、工程部、策划部进行实习,主要参与景区的实际工作,通过实习,熟悉景区经营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检验”。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十二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发展前景广阔。在高职高专学校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从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中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出发,探讨了促进该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十三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的第十二个年头。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将近有1200所,招生将近300万,在校生860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已达“半壁江山”。人文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界议论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人文教育已深入人心,高职人文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工作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一线,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有针对性地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本文通过本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笔者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中,每个学校任意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两个班级共107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7份问卷,收回107份,回收率100%;其中107份问卷有效。文中相关数据来自这次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突出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而全面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叶朗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张尧学说,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以人为本,必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要关怀人,要爱人,要有责任感,要爱他的国家,要爱他的民族,然后要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有它的信仰,有它的文化的传承性。本文讨论的人文精神,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对道德情感的取向和对待社会的态度等内容。
1.1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旅游管理专业兼招收普高生和三校生。何为“三校生”?它是指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被录取的学生。在这次被调查的107人中,有60人是三校生,47人是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欠缺”的共有41人,占总数的38.32%其中27人是三校生,14人为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非常欠”的共有3人,都是三校生,占总数的近3%,两项相加超过40%。
1.2自卑和焦虑心理。在107份问卷调查中,和本科生相比,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感到自卑,回答“经常”的有10人,占总数的9.34%;回答“偶尔”有26人,占总数的24.30%,这些数据说明本专业有相当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应该引起重视。
1.3缺乏感恩之心。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对学校感激的,回答“非常感激”的有12人,回答“感激”的有15人,两项相加仅占总数的25.23%,这样的结果很让人揪心也让人担心。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心理、情感和道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只有在充分认识下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对于高职旅游专业人文教育的思考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2两个基本问题。
2.1全新理解高职的最终目的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高职教育当然不能违背教育的这一核心原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于是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职业培训,弃人文性而不顾,这是违背教育的精神和最终目的的。中国的教育历来提倡的都是“成人成才”,成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2.2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一个学校的人文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必须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全体师生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所形成。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文化底蕴就不能称之为高校,顶多是一个培训机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为了自身长足的发展,去把培育自己的文化底蕴放在战略的意义来看待。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十四
[作者简介]张龙(1966-),男,江苏靖江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泰州225300)。
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紧社会及经济的特殊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刚刚闭幕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对社会职业的反映,也是适应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适应性”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诸多属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历史趋势,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的一种系统属性。“区域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彰显的地方特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职教育,源自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是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主要立足于本区域,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高职教育技术服务的行业、专业与区域的定向性,使高职教育特别是它的专业建设具有社会与市场的定向性质,也就是说,在服务面向上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走向紧密。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建有高职院校,这种区域性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不仅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与有效途径,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其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公共发展与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
1.专业宽化趋势。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综合化趋势。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3.专业实体化趋势。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为“我院”),学院依附江苏省品牌专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建起了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依附机电专业建起了曙光机械厂,依附江苏省特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建起了江苏省畜牧科技示范园,依附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建起了宠物医院等。专业实体化,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而且还增强了专业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
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本网网)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专业设置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改造、调整严重滞后;专业设置“同质化”,特色缺失;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以产品带专业,专业面变窄,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专业教学指导机构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对区域社会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适应。
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高等教育学告诉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体――专业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部。《辞海》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根据这一观点,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而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或某类社会职业,或某种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可见,“专业处于学科体系要求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现状为依据,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专业设置与建设、新专业开发与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实践的需要,跟踪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总体趋势,通过建立自我调整机制,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和专业设计,保障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以我院为例,学院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紧扣畜牧产业链,合理设置了以一产养殖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二产动物药品、饲料、食品等专业和三产动物防疫检疫、宠物、种畜禽等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的“专业链”,很好地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又如,学院以地级泰州市打造的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医药城为契机,及时对药品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品生产与营销、药品质量检测等多个专业于一身的药品类专业群,做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由于我院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的针对性、适应性强,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养殖、饲料、食品和动物药品等企业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2.专业建设――建立政策主导、院系主体、行企参与的政校企发展机制。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本网网),在“质量工程”“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近十年来,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截至,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但在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导向上,在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对接与融合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分。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但事实上,不少学校的顶岗实习被异化成简单劳动或初级打工。因此,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合作办学制度;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教育性劳动关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继续深化实施“质量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一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院系两级专业建设职责;二要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励专业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三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四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五要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剖析专业建设的状态,发掘专业建设中的亮点,及时研究并处理在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共性的问题,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第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发展新机制。例如,我院动物药学院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由动物药学院院长任总经理,教研室主任任车间主任,完善“校中厂”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天杰药业等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通过联合招生、省兽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建,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和学生就业方面,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新机制。第二,要以产学合作理念、“职业化”的策略推进专业建设。第三,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即要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确定若干个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以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第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要依据岗位、职业、行业与人才市场的要求,着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三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生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要实施“三个环节”“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和“三证”制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五,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柔性不足,刚性有余”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系统地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接轨,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协调。第六,要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上,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第七,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要围绕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的结构;校内实践条件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大实验实训经费的投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的高效开出;要开放实验实训室;要重视专业实体化建设。第八,要重视社会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二级院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发挥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通过服务“三农”、产学研结合、技术咨询与开发等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运行的。因此,作为紧密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直接把握市场脉搏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势必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只有做到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2]冯和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12).。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4).。
[4]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3).
[6]马树超,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思考[j].西北职教,2009(3).。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篇十五
摘要:当前,各高职院校为提升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正加强专业群建设。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本文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群对口的专职教师队伍;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
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构建知识技能模块,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也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一.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笔者以为,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群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群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偏重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群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群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现有经费有限、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笔者认为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群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群,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达13万平方米,校内实训(验)室200多个,校外示范基地57个,紧密型基地230余家。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一来因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
三、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群对口的专职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高职院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补充与学生规模的增加不成正比例,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且由于受不分专业群上课的限制,无法结合各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造成教学效果甚微的现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