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以下是一些受到专家认可和推荐的高质量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查阅。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2)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体会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圈一圈:能穿5串。
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检测: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教学反思:
通过对穿珠子这一情境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形成了表象,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策略体现了多样化,用画图、数的组成、十个十个的数数、列算式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是目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二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三
教学目标: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四
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03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05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转载自 CoOCo.neT.cN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1013+214=十。
256+214=+256十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在中可以填哪些数据?(五)作业: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七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八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九
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3×0=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习惯。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利用摆学具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学具卡、红色及蓝色圆形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去郊外采桃子,桃子又大又红,他们采的可高兴了。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好朋友小兔子。小兔子问:“你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课件出示问题: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师:要想求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
(猴哥哥和猴弟弟分别采了多少个桃子)。
师:那么猴哥哥和猴弟弟分别采了多少桃子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猴弟弟2个,猴哥哥3个,合起来5个)。
师:一共几个?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3=5(个))。
师:算式中的2、3、5分别代表什么?
(随生讲解,课件出示各个数字所指代部分)。
师:第二天他们又去采桃子了,这次他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课件演示弟弟3个,哥哥5个,合起来8个)。
找生列算式及解释各部分含义。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也就是求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来说一说,听听老师是不是说的和你们一样。摆出猴弟弟的四个,然后先摆猴哥哥和猴弟弟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猴哥哥比猴弟弟多的3个,同样多的和多出来的合起来就是猴哥哥的桃子数,在把猴弟弟的桃子数合起来就是总共的桃子数。同位两个再完整的互相说一说。
师:现在请把算式写在你的练习纸内1号空格内。
生展示算式。
有可能出现:
方法一:4+3+4=11(个)。
方法二:4+3=7(个)7+4=11(个)。
方法三:4+4+3=11(个)。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第一种方法来继续解决问题。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小朋友们,这次我们不用学具卡了,请你试着在练习纸上把摆的过程画出来,并且列出算式。开始!
找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请看大屏幕,刚才我们在练习纸上画了灰太狼的7块金牌,然后先画了喜洋洋和灰太狼同样多的部分,再画多出来的5块。同学们,如果这个数字再大一些,画起来是不是就更麻烦了?我们可以用长方形代替画圆,就是这个样子的。(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看,这样是不是就简单很多了?
今后你们在解题时,也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来画图。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请你试着画一画并解答。
师随机展示两到三道题目进行。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习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二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喜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为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难点:亿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这节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境导入法、操作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 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例题、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从趣味读数导入,借助学生会读的典型数据,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再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信息读给大家听。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首先出示数位表,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数位表的分级特点以及个级和万级数位排列的特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数位表,为读写亿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位表读数,初步体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再让学生在没有数位表的情况下读数,使学生感受到分级的必要性;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设计使每一位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了巩固亿以内的读法,我又设计了读数大比拼的游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此时,孩子们正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出:这样的数怎样写呢?激起学生想继续探究的兴致,这样就自然的进入活动二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探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
在学生试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我又设计了写数比赛。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既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差学生够得着。给了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又在快乐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课的新知。
(三)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学生仅仅会直接的读数和写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写数的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直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总结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习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设计理念:
在变化无穷的课堂里,到处充满着课改的气息,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对周期排列规律的了解,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教学方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
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我用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说学法: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课堂里找到自信。
1、游戏激趣、回顾旧知。
回顾旧知,感受生活中的规律,便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延续学习。
2、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
新课开始,我就以学生们喜爱的小动物引入,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并让学生进行排列表演,使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
3、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这些图案都是内容色彩丰富,都是同学们平时喜欢的。使学生在“玩中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使学生以xx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堂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出示小东家墙面、地面问题,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提示规律。
4、自由设计、深化新知。
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
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设计出不同的循环排列规律。
反复实践、巩固新知。
“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转盘游戏。设计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性理特点设计的,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所得。课虽尽,味犹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五
(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电脑课件。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六
今天上午,终于把自己准备多时的课上完了,心里是一阵无比轻松的感觉,近几天以来,经历了试讲、调整,对学生的训练,让我感受到一种洗礼,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出色卖力,的确,现如今的课堂——生本课堂,看重的是学生,不是教师,我们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是否能拥有真正地话语权是我们生本课的关键。
整节课,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又充满活力的气氛,孩子们认真地交流,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比平日里的交流时间节省了不少。接下来,都举起了小手,他们都想到前面做展示的小组,都想争取这次展示的机会,其实,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本课堂上也都是一种争先恐后的劲头,他们都愿意到台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每次都暗暗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表达的关注度,对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展示能力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孩子们交流时的表现,对孩子们倾听的认真程度是十分在意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份的付出,老师都是看得见的,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会使自己前进的脚步走的更快,失去了集体的促进作用,每一个人的进步都既微乎其微又是艰难无比。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集体中的成长和进步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无意识,自我的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成长和进步。
小组交流时,我特意提到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求因为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要做好展示的准备。孩子们对于这样真切而具体的要求做的到位,让人为他们的认真而感动,接下来的全班展示环节,作为小然组长的她在组织本组的同学展示交流时一副得心应手的样子,对于学生的点评,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点拔,都显示出了很高的个人魅力,仅仅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全班展示就顺利的结束了,孩子们响亮的声音,至今仿佛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原来我所担心地全班展示时间不够的问题早已不存在,课堂训练结束,还有近10分钟的剩余时间,真的很感谢孩子们准确到位的展示,接下来的时间,我安排了同学们自我出题考大家的环节,孩子们踊跃地参与进来,小垒同学也非常有创意地出了一道既是年龄问题又不是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可我们的教学时间真的要到了。
小结的时刻要到了,我提出“一节课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发言让人感动,有的说“生活中问题真的很多”“有时候,是一个数里面有4个几,不一定都是几个6这样的形式”。我进而指出,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习的用途就在于此。
在今后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必须做好试讲,周到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在平时的训练中实在到位不走过场,让我们的孩子们真实地拥有能力,让我们的课堂能经得住考验。
数学课堂永远值得解说,我们的脚步也永不会停止,我们将在生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七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