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汇总18篇)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3 05:30:03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汇总18篇)
时间:2024-03-03 05:30:03     小编:ZS文王

总结是一种培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和案例。总结范文带给我们启示,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思考的角度。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一

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二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三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李清照诗词全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一起来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五

浣溪沙是李清照的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李清照诗词浣溪沙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原文【1】。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春已深一作:春色深)。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译文及注释【2】。

译文。

透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倚在绣楼阑干上寂寞无语地轻轻拨弄着瑶琴。

远处山峰上云雾缭绕看起来黄昏即将来临,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注释。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春景:《草堂诗余》(杨金本无题)等题作“春景”。

[2]闲窗:雕花和护栏的窗子。闲,阑也。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3]重帘:层层帘幕。沉沉:指闺房幽暗,意指深邃。五代·孙光宪《河渎神》:“小殿沉沉清夜,银灯飘落香池。”

[4]理:拨弄。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5]远岫:远山。岫:山峰。薄暮:日将落日薄暮,意指黄昏。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代韩淲《蝶恋花》:“斜日清霜山薄暮。行到桥东,林竹疑无路”

[6]轻阴:暗淡的轻云。唐·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7]“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难禁:难以阻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六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3、《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4、《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5、《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6、《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7、《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远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8、《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9、《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10、《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11、《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12、《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3、《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4、《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5、《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6、《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代·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

明代·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九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鹧鸪天字词解释:

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酒阑:酒尽,酒酣。阑:残,尽,晚。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随分:随便,随意。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鹧鸪天作品背景: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此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茶苦”和“梦断”二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

鹧鸪天中心思想:

全词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成的抒情形象,抒发了作者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之情,立意奇巧,跌宕有致。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际著名女词人,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爱国词人。

梁衡有两篇文章,《乱世中的美神》与《把栏杆拍遍》,分别写了这两个人,很有价值的`。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际著名女词人,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爱国词人。两人年代相隔不远,辛弃疾稍后于李清照。清代文人王士祯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济南二安”,他们分属两个不同词派,似乎南辕北辙。但两人间却存在深刻渊源关系,这是颇耐人寻味的。李清照曾对辛弃疾产生积极影响。杨敏如《李清照词浅论》云:“辛弃疾吸收了爱国词人的传统,应该包括李清照的影响。”

与李清照同时代词家候寘,在其《嬾窟词》中《眼儿媚》(花信风高雨又收)一篇题注云:“效易安体。”辛弃疾更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这是一条不容忽视珍贵信息,形象说明辛弃疾受李清照影响比较深,二者间是有共鸣的。《李清照研究论文选》收录唐玲玲《论易安体》一文,文中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两首词的内容都不是写儿女闺情,离愁别恨;而是叙说自己在南渡后对国事的不满,抒发闲居乡间的生活和愁思。”

关于辛弃疾学习并继承李清照词,前人早有论及。李清照《行香子》词(草际鸣蛩),其结语是:“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清况周颐《漱玉词笺》引《问蘧芦随笔》云:“辛稼轩《三山作》:‘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脱胎易安语也。”

李清照《蝶恋花》词:“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与辛弃疾《菩萨蛮》词”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首词中“长安”皆故国象征。两者表达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两人所梦想怅望的都是失去的故都汴京。李清照和辛弃疾,他们身处乱世,都有着忧国忧民的高贵心灵。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一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二

原文: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译文。

大船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来往,小舟也是为了追逐名利才来。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羞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注释。

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赏析: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黄墨谷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三

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二句写“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

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四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是李清照秋天游湖所作,内容是欣赏晚秋的景色,抒发游湖的雅兴。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一一皓月姐姐,有点像你的星湖皓月哦,春桃这里歪一句,反正是我们姐妹自己看的东西,又没有拿去发表,有时我很随意调皮,皓月姐姐不要见怪,我们尽量写活跃一点,皓月姐姐看起来也觉轻松。头一句的意思就是秋风一吹来,乍一看水波粼粼,无边无际,接着点明时间,是在暮秋季节,岸上的花草已很稀少闻不到香气了。夏天这个湖里面可是开满了荷花,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李清照没有说,是春桃想象的。春桃还联想到了星湖皓月的青草岸边一对恋人漫步湖边,仰卧柔草绿茵看星星的情景。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一一这是李清照纵观近看后的'感受,山青青,水碧碧,山明水秀,多么宜人。是人亲山水,还是山水来亲人,是李清照赋予了山水的灵性,说不尽的无限好风光。就像我见到了星湖皓月几个字,我就想到了皓月姐姐那心灵手巧善良的倩影一样。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一一这是李清照见到了荷叶上面已经长成了莲蓬,荷叶已经老了,好像有点惋惜,但一看到经过清露一洗更加鲜艳青碧的苹花汀草又觉得欣慰,我理解为她心里的微妙感受变化。林黛玉曾有“半为怜春半恼春”,李清照也可以“半为怜秋半喜秋。”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一一沙滩上睡眠的沙鸥头也不回的飞向了沙滩,他们也好像在怨恨这些游湖的人类,这么美好的景色你们都不多游览欣赏一会儿?那么早就归去了!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五

此词写作背景有两说,一是以为作者在滞留青州时写给移守莱州的丈夫;一是以为作者在赴莱州途中的昌乐馆写给留居青州的`姊妹们。龚克昌《谈〈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以为,当以后者说为胜。理由是:一、元代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凹收此词,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但刘氏对作者失考,归入无名氏;其实,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乐府雅词》里,已标明此词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与作者同时,其说当较可信,正可补正刘氏将此词编入无名氏之误。而以为此词为清照思夫念旧之作均出后代,殊无实据。二、词中出现的“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句,与所标“晚止昌乐馆寄姊妹”题意正合,以词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处旅途中的口气,和寄宿孤馆中的心境。因此,断此词为作者寄姊妹之作,当较近是。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认为,公元11(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间,李清照自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馆。作此词奇姊妹。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1年9月中旬。公元11(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未与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行到昌乐,遇雨宿于旅馆中,一时难以见到久别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写了这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七

关于李清照到底有几次路过钓台,似乎并无人专门研究。在此,也仅凭手头有限的资料作简单罗列和推演。

据《金石录后序》:“建炎……己酉(1129)……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池阳”即今安徽贵池,而“行在”只是南宋人不甘心的称呼而已,其实就是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年作者是如何“解舟下”已不得而知,或许是沿长江顺流而下出长江口入杭州湾再到杭州也未可知,而如从路途较近考虑,过歙县经富春江顺流下至杭州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真如此,则应该过钓台。只是此时的诗人一心想念着病重的丈夫,自是无心赏景,只顾日夜奔波而已。

“……又之越。庚戌(1130)十二月,方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越”即现在绍兴一带,“衢”即现衢州一带。往来于越与衢两地,当时最合理的路线也是经富春江水路,自然又会途经钓台。

据《李清照全集评注·李清照年表(简编)》载:“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李清照居临安;四年十月,避乱金华。”自临安到金华,现成的富春江水路,自然是不二首选。

另“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李清照居金华。”《宋会要辑稿》五十五卷:“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取索故直龙图阁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年内,李清由金华返临安。”李清照《打马图经》序云:“余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严滩,即严陵濑,严子陵钓台下之滩濑。一般研究者认为,就是此次途经钓台,李清照创作《钓台》诗。

因此,李清照“往来有愧先生德”,往来钓台可能并不只一次,而是多次往来。只是积蓄已久的多次感怀,再加上当时南宋偏安时局,诗人自然是有感而发了。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篇十八

李清照诗词作品多发于腑肝之诚,始终充溢着坦率而又真挚的情感。前期作品把感情的生命部份发扬光大,毫无扭捏之态。宋代王灼认为,“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中虽多有褒贬,然即使是贬词,换角度视之又不失为赞美,尤其可看出李清照性格的率真和坦诚。这样的人,会在意他人世俗的讥诮之言吗?同样的,家学渊源和生活经历,使她的日常生活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同时,她也关注政治,形成了独立的政治眼光和时事评判,并以文学的方式反映。李清照的不少作品都是直抒对时局的看法。

李清照的作品有对妥协投降行径的辛辣讽刺。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诗说隽永》:“李在赵氏时,建炎初,从秘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就是针对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的当时政局,表达了十分的不满,屡屡写诗讽刺。有对倒行逆施的尖锐批判。建炎四年(1130)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在金华期间,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有对时代英雄的激情呼唤。建炎三年(1129)三月,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时,李清照又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的投降惧战进行讽喻,对时代精神激情呼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英雄气概,至今让人激奋。有对积极进取的热情歌颂。绍兴三年(1133)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前序曰:“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不敢望公之车尘……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直抒胸臆。诗中还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有的则另辟路径,委婉表达自己的爱憎。绍兴五年(1135)十月,写成《打马图经》,又作《打马赋》及《打马图经命辞》,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所论虽为打马,却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实则表现了李清照主战抗敌、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思想。之于反映流离的凄苦、亡国的悲愤等侧面反映时事的作品则更不胜枚举。

鉴于这样的认识,李清照的《钓台》诗,除了一般人理解的咏史刺时外,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如从名利而言,李清照此前之名不可谓不高,其利又何其丰也;然虚名之失只在须臾间,其实利也在颠沛辗转间尽失。正如作于宣和三年的《感怀诗》所写: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诗中通达对酒和钱的轻蔑,把自己的理想、情操、品格,皆融于诗中,一种洁身自好、傲世脱俗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在这些名利尽失之后,能坦然放下个人得失,进而关注大多数女子本可不太注重的政治,然而那些在位取俸的丈夫君子呢?严子陵“淡泊名利不事王侯”的高风亮节让人感叹,其“使贪者廉懦者立”的教化作用更让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严子陵钓台之名,更多地在于“大有功于名教也”,这或许也是范仲淹建祠写记的原因。那么现在,历史传统的大丈夫精神和士大夫精神又何在呢?因此,李清照的《钓台》诗,不仅揭示了当时只为名利的世风,讽喻了尸位素餐无羞无耻的当权者,更为后人留下了“大有功于名教”的好教材,以期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国家兴亡。其有愧的往来者,又岂止诗人一人?!

在安乐中懂得享受,在困苦中能不畏艰险,在个人失意时不忘家国兴衰。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集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性格的阳刚美为一体,其艺术表现力之高超令诸多大家叹服。她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这一切,细究《钓台》诗就可略窥一二。让我们通过此诗,走进李清照的精神世界。

出自 cOOco.nET.cn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