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况时,如何应对并处理它,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范文中提出的建议和经验对我们撰写总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一
为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好开展,真正将其落实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近年厦门市教育局高教处牵头,厦门市物流协会主办,厦门市全体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代表及部分企业代表参与的“校企合作研讨会”中,学校代表普遍反映,现今校企合作是校方一头热,企业普遍缺乏积极性。企业方代表普遍反映校企合作企业方合作意愿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学生培养费用,同时学生忠诚度较低,企业人力资源回报较低。因此,企业方希望政府给予相应支持,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情况,给予适当税收补贴。虽然厦门市教育局已经于即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相关立法工作进行,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相应政策,其他地区亦是如此,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最终只能是蜗牛爬行,见效甚缓。二是企业大力配合。首先企业特别是高层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接受高校学生去企业实践,并为实习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其次,适当投资,企业接受学生实践的同时可以挑选适合的未来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而不能仅从短期利益出发忽视对实习学生的培训与指导。最后企业还需与学校和政府经常沟通协调,确保最合适的学生送到最适宜的企业实习。三是校方积极推动。一直以来校企合作在我国都是校方较企业更为积极,因此,校方需要一如既往的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进行,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与行业协会、政府及企业联系,促进合作平台的完善,同时搜集学生的实习意向,安排合理的校企合作项目。四是学生广泛参与。本科学生多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方面对社会充满幻想,希望通过实习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为以后职业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却规划性差,容易受诱惑,甚至娇生惯养,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不了工作的辛苦罢工走人,或者实习完毕即跳槽,让企业感觉学生诚信度较低、不能吃苦耐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开展。因此学生需要在大一大二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基本的工作环境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整心态,同时积极认真地投身于实习工作中。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二
摘要:专业实体化公司是校企紧密合作的重要形式。基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体化公司前期运作方式、收获、困惑的反思,提出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从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明确专业实体公司定位、完善相关政策入手。
近10多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秉承“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开展了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有收获,也有困惑,有待完善和深化。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内涵和运作方式。
推进专业实体化建设,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形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体化,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把专业办成实体,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也是经济实体。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赋予其各具特色的内涵。专业实体化公司在湖北技术学院的内涵表现在: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主动把学校引向市场,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行业和企业,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质量”的思路,广泛聚集市场资源,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同校内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其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公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是公司的主角,又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师生既是教与学的主角,又是公司的工程师和员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目的是将专业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灵活、具有一定造血功能的特色(品牌)专业。促进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紧密结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基本的运作方式是:
(一)按专业需要选择企业。
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的.宗旨,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从学校的专业与人才优势出发选择需要开办的产业。如,围绕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组建了鄂职九洲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洲数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建了鄂职四方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专业实体化公司。
(二)按股份制规范公司管理。
学校与合作方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管理制度,确立学校行政管理与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市场关系。学校派出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派出董事参加董事会,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决策公司经营,按照公司发展计划检查和考核公司经营绩效。通过公司监事会保证公司经营班子正常规范运作。让公司经营班子放手自主经营,以公司注册资金承担责任,享受权益。
(三)按新技术高起点制定专业实体化公司发展方向。
学校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始终坚持两个原则:(1)企业必须有主导产品,而且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方便教师、学生迅速进入该行业的前沿领域,产学研能够很快取得成效。(2)产品要有好的市场前景,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四)按校企合作需要招揽贤才。
学校在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建设一支包括技术人员、经销人员、培训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培训能力提供根本保证。
(五)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处理双方关系。
学校对兴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求很明确,即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服务于人才培养。学校对每个公司都下达具体的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和考评措施。要求公司做到同时兼顾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努力做到产品生产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契合。在此前提下,专业实体化公司按照公司制实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与学校各项经济、科研、教学往来均按市场规则办理。
二、专业实体化公司探索中的收获和困惑。
(一)收获。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实体化公司运行好的专业其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明显提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频频获奖。例如,由于九洲数控的成功运作,依托专业数控技术的建设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探索了“专业带企业、企业带产品、产品带就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力资源为依托,为科技创业园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企业成长;以园区企业为主干,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生产性教学平台,实施生产过程和学习过程一致的教学模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数控磨床、高精度模具、来料加工的零件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学结合”载体,学生在车间得到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数控加工等方面的锻练,成为数控机床应用和维修的技术能手。
2.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1)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组建、经营、发展就是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2)以发展较好的九洲数控为例,该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化装备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组建了湖北九洲数控机床公司并入驻孝感市科技创业园,段正澄等三名院士在园区设立院士工作室。该企业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xg系列曲轴轴颈自动磨削加工成套数控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被评为“服务湖北先进高校”.(3)学校面向所有专业成立了湖北孝道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人社厅认定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该基地不仅孵化校内学生项目,也孵化社会项目,还与孝感高新区、孝感团市委合作组建了孝感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推进了孝感“创新城市”的建设。
3.培育了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
专业实体化公司创办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所以专业实体化公司能培育学校的创业精神。从教育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育人的体现。从实际效果看,我校大学生创业园正在孵化的50多家企业中,来自专业实体化专业的学生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二)困惑。
1.认识不统一。
(1)学校办不好企业,重点应抓教学。学校所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成长不平衡,有发展很好的,有依法破产的。办得不好的企业牵扯了校领导的很多精力,从而导致认识不同意。(2)利益分配不均。虽然原则上讲专业实体化公司应按股份分红,但学校当时入股专业实体化公司除了现金外,还用场地租金、实训设备,而且为了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还有一些附加协议或口头约定,从而导致利益分配上出现一些纠纷。
2.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学校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初始目标实际有偏离。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强调经济收入、造血功能,想作为与学费、后勤服务收入并列的学校经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导致部分专业实体化公司教育功能衰减,从而进一步积累了对专业实体化公司存在合理性的怀疑。
3.政策不配套。
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的通知中规定的“经高校、院所同意,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在鄂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正常晋升,5年内可回原单位”不配套,给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成长造成现实的困难。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兼任企业的负责人成为现实的困难。
三、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从政策层面上讲,组建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学校宏观办学层面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也是学校微观专业建设层面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这是党和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从育人规律上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紧密合作,而专业实体化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理想范式。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职教资源不丰富来看,专业实体化公司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2.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
(1)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一步明晰产权,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基础。(2)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是和专业实体化公司互动的主体,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核心。(3)学校进一步完善、健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管理制度,形成适切的治理结构,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保障。同时学校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如,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实行教学单位与公司一体化,可以借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经验试行专业法人制。
3.明确公司定位,突出人才培养。
在公司发展、壮大了也是如此;这一定位要落实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体现在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之中。
4.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深化校企合作的氛围。
国家要协调和出台政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中层负责人和专业实体化公司负责人相互兼职通道畅通,鼓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投入,税收减免等)鼓励专业实体化企业的发展,营造深化校企和合作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蔡泽寰,李祥富,许安保。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xx.
马青林,卜红玉。专业实体化:职业教育新探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万由祥。创建以专业实体化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xx.
孔新舟。专业实体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xx。
基金项目:本文为20xx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指导性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jyte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三
甲方:
法人代表:
地址:
联系方式:
乙方(企业):
法人代表:
地址:
联系方式: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双方协商,现就______________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具体合作。
经双方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__________条款执行。
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推荐就业、员工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xx学院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基地。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在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的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服务。
4双方将定期通过走访或座谈的形式就双方合作展开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
如遇突发事件,双方将及时联系并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或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培养、输送人才。
2乙方以“招工就业,边工作边学习”形式吸纳劳动力资源,并于甲方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员工。
3甲乙双方在展开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过程中,因重新组班、专门教学、实习实训等因素,经双方协商,乙方向甲方交纳管理费用____________元/学期,协助甲方承担双方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等而增加的部分教学成本。
(三)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
1甲方从合同签订之日起,根据教学方案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指定年级、专业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具体人数根据乙方岗位要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2乙方作为甲方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同时也是甲方的校外实训基地,应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
3乙方若在甲方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甲方应向乙方收取一定资源费(如:房租,水电费等)。
4甲乙双方从教学规律、生产周期角度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计划,以保证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5乙方为甲方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工作、生活环境(顶岗实习期限一般为_________)。
6乙方应为顶岗实习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
7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应服从乙方管理人员的管理,遵守乙方规章制度,同时不得违反甲方相关管理规定。
8甲方应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9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经双方协商,乙方向甲方交纳管理费用__________元/学期,用于接送学生下企业的车旅费,甲方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下企业协助做好实习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问题而产生的车旅费,实习指导费等)。
(四)其他合作方式及内容陈述:
三、双方的权利义务。
(一)甲方。
1根据乙方的需求向甲方择优推荐本院的学生实习;。
3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及教育学生遵守相关规章制度;4同乙方在员工培训方面展开协作。
(二)乙方。
4为实习学生购买相应的社会保险;。
5保障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人生财产安全;。
四、争议处理。
1在合作中出现问题,存在分歧,双方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协商解决。
2若甲乙双方存在共同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国家相关仲裁机构仲裁。
3因不可抗力造成本协议无法履行,双方均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但应妥善处理好学生的未了工作,待一切工作得带解决后,方能终止本协议。
五、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本协议期限自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甲方:
地址:
法人代表:
签署日期:
乙方(企业):
地址:
法人代表:
签署日期: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四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学院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走校企合作之路,拓宽了技术院校的训练培训途径.
作者:张雅丽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技术学院刊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五
甲方:__职教中心(__市技工学校)。
乙方:__教育科技有限公司(__学校)。
为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为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毕业生寻找一份阳光、体面、高新的工作。绥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以下简称甲方)与商鲲高铁(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央电中北京商鲲高铁乘务员学校)(以下称乙方)本着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
1、甲方负责前期培训工作,乙方负责招生、后期培训、就业等工作。
2、根据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其中在甲方集中学习一年,送乙方基地集中实训顶岗实习一年;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学制一年,其中在甲方学习半年,在乙方学习半年;大专毕业生学制六个月,其中在甲方学习三月,在乙方学习三月。
3、学习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规范进行,甲方侧重基础理论学习,乙方侧重实习、实践业务教育;具体内容根据就业和高铁该科技发展变化,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和与市场需求调整。
3、乙方执行统一标准(国家物价部门同意认可)收取费用,即六个月和一年制培训班,每生收13800元,二年制技工生后一年收取实习实训费合计13600元每生,由乙方收取后再按下款规定向甲方分配费用。
4、符合技工、中专录取条件的学生,由甲方学校注册,学生享受国家有关待遇,免收学费。国家学费补偿由甲方支配;甲方按联合办学协议书有关规定收取书费、住宿费。乙方向甲方每生交培训费,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划分为:初中生交1000元、高中生交800元、大专生交600元。乙方收取此项费用,不再向学生开具票据,根据乙方需要,可以为乙方开具收费票据;如果因开具票据产生税金和费用,由乙方承担。
二、责任和义务。
1、甲方按乙方教学计划和要求,负责学生在甲方期间的教育、教学,并按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因违反规章制度而开除的学生所造成的学费纠纷甲方不负责。
2、甲方在乙方的监督指导下,按照预先商定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3、乙方在甲方的监督指导下,按照预先商定的实践培训教学内容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4、学生在甲方教学期间,非学生本人原因在教育教学、饮食方面如出现问题或事故时,由甲方负责;学生在乙方教学和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安全等事故由乙方负责。
5、乙方负责招生和就业工作,招生时一定要按铁路局的用工标准,严格把关,保证生源质量,合格率100%。
6、乙方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在学生入学时,乙方要和每位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保证学生就业率达100%。如培训结束,非学生本人原因出现不能安置就业的情况时,乙方必须按照与学员签订的就业协议执行。
三、违约责任。
1、甲方没有按照双方商定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没有达到教学指标的,没有达到的部分学生的学费应当退给乙方。
给甲方。
四、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时,应当友好协商,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都有权向甲方所在地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五、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协商解决,本协议字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本协议不受法定代表人变更影响。
甲方:绥化职教中心。
(绥化市技工学校)。
(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年月日法人代表(签字)年月日乙方:商鲲高铁(北京)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六
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前两项职能的基础上在当地社会经济中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职院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且在这种服务与实践中发展和壮大自己。为此,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正确的认知。对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有相当高度的正确认知。高职院校必须深切意识到,“面向企业、面向行业、服务产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走向企业、走向行业、走向社会,在专业布局方面,将人才市场需求的周期规律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向性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行业与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生产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寻求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之路、以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智力资源和服务社会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地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与企业结为良师益友,使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空间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平台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职业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力促企业接受学生、欢迎学生,同时也可使得学生学有所获。合作企业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特殊功能出发,在经济考量为先的意识推动下,在合作过程中虽然会有一定的利益驱动,高职院校仍应从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社会性大需求为动力,以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为角色定位,端正姿态与企业平和相处,不断促进合作双方的了解与信任,以使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和谐、健康地得以发展。
再则,高职院校必须善于发挥专业特色在行业布局、区域经济中的信息技术、职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校企双方合作中扮演主角,多起导向功能与主动参与性,从而萌发企业的合作热情,引领校企合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并不断将校企合作模式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延伸与强化。
(一)校企合作呈多向互动。高职教育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与企业合作双向互动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它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努力实现某一确定的目标,双方通过合作协调的共同作用而产生联合行动。因此,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种自觉与外力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行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专业为载体,以行业产业为背景,以企业需求为着眼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培养目标,是一种紧接企业经济行为和服务企业行为的教育教学形式。为此,高职院校企合作的同一目标应该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生产,推进企业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进步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双方要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的分解,找到合作双方互相对应的职责,突出专业设置优化、强化职业岗位目标,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课程标准,合力教育教学资源,追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这既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涵,更是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本质所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双方应有共同的工作目标、步调一致、行事高效的协作方式,具有一致的共同性和目标的指向性。在以区域经济发展为舞台,校企之间的合作还必须体现互利性特征,互利性是指校企合作双方应有不同的个体需求,一是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从中获得所需的丰富人才资源,支撑企业不断得以生存与发展,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校企合作了解企业生产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学生通过下企业锻炼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校企合作能吸收到专业的基本知识,扩充自身的专业生产技能,更新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如果进一步向上看,国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加强国家在校企合作中的指导力度,以改变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松散性、浅表性状态,在宏观的政策层面发布科学、规范、完整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指导性文件,以国家层面的规范性制度为纲领,作用于指导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向着更广的幅度、更深的程度深入与发展,也可减少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办学资源投入的重复性,充分运用可支配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投入,使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更有针对性,更大程度的满足人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日益增长的普遍需求,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很重要的形式与途径。
(二)校企合作内核是文化合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发展之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向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共同课题。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个不断创新前行的过程,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因行业分布、区域经济、地区性文化等的因素,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式会有所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合作方式、合作内涵必然也不相同。我国现在大多数规模以上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培育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有企业先进经营与管理的理念、符合企业特征的管理体制、规范、可行、科学的管理模式、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高标准的质量意识、优质完善的服务理念、企业社会责任与公众形象以及积极向上和谐协作的氛围等。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专业教育,同时需要企业环境、企业特定文化的培育与熏陶,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无疑是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学生接触企业、触摸行业、了解社会开辟了合适的途径,与此学生能够在独特的企业文化中得以陶冶,逐步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协同合作的工作精神、坦荡的为人处事行为、敬业爱岗等综合职业素养。企业的特定文化和校园的特色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可以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氛围,提升校企合作文化的内涵与层次,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企业特定的文化理念,可以革新高职学校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尤其是企业完善的服务理念和健康的服务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发展是在已有不同层面上的合作向更高的文化合作延伸,这不仅是企业特定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的对接与交融,也是校企合作走向更高层面的努力方向,更是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竭源动力。
三、结语。
开创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新模式,既是高职学院的一个创新之举,也是高职学院努力要实现的目标,“创新与创造永远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永远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动力。”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将有助于拓宽人们对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新认识。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是科技与经济的合作,更是校企文化的合作。因此,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内涵与模式加以研究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行业与企业对专业人才在需求也为随之而变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必将不断创新与丰富其内涵,充分认识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是校企合作模式走向更深层次、走向更宽领域、走向更高目标的前提与基石。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七
国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有百年历史,已形成较为完善、操作性较强的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分别指企业和职业院校)、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即“学习—实践—学习”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韩国“产学合作”模式,各模式都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利的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有较好的条件,首先国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实施,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也可通过良好的利益分层机制取得长远发展,并且各国多建立专门的协调或监督机构促使学校和企业间进一步合作,有前面三个作为前提,校企合作则更多元化的开展起来。国内校企合作主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常见的校企合作主要分三个层次开展,第一,浅层次合作,如设立指导委员会、参观访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第二,中层次合作,则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聘请企业教师兼职、顶岗实习等。而效果较好的深层次合作,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开展横向课题甚至合资办学则在实践中开展得较少。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数量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30%。但是由于受传统研究型本科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借鉴,国内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收效甚微,问题较突出。一是实践教学观念不统一。由于受到长期理论教学模式的限制,师生普遍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学生看热闹心理占上风,很多学生受不了企业较恶劣的工作坏境而排斥企业实习,使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虽需大量的一线员工,但对校企合作却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利益分层机制,学生实习费用几乎为企业全部承担,如果学生实习过后跳槽,或者实习中途出现罢工、不配合等问题,前期投入即刻化为乌有。三是缺乏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现在校企合作几乎都是由学校牵头,各学校各自为政,利用学校教师的人脉关系签订过多校企合作协议,致使合作深度低、力度不强。如厦门市旭初会计师事务所先后与集美大学、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本专科层次的多所大学签订协议,最终导致合作仅停留于参观阶段,难以兑现共同办学的承诺。四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必须有高教育背景及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结合必要的传统研究型及教学型教师队伍。目前从业教师多为毕业后即上岗,实践经验不足是其最大缺点。五是教学评价机制缺位。现行的实践教学多为课程实践及实习两种形式,对于课程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多流为形式,很少真实到位的开展,而实习多为学生自主实习,组织性不强。同时这两种形式对教师工作量的折算、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判均无较好的参考标准,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理解,因此可靠性较差。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八
摘要: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应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
文章深入分析解读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合作模式,希冀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改变办学思路,实行校企合作,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旅游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所需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鉴于此,笔者将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模式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实质是通过校企、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现有模式。
经过多年来我国我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探索,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起来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实习基地培养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中最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指学校和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上开展的合作。
校方负责联系并安排学生进入一些定点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开展实习。
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
学生在这些企业实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直接参加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的定岗工作,初步获得旅游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实际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
学校在该模式下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平时见习。
在大一期间(有些学校是在新生入校军训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相关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一般会由专业老师联系当地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
由企业的专门人员或是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陪同讲解,参观完后,会安排学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座谈,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并适当介绍旅游企业在未来需求的人才需具备何种素质,让学生在大一时(入校时)就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个规划,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的去进行相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假期打工实习。
学校可负责联系旅游企业,协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体验旅游一线员工的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进行定位,同时为返校后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的打工实习,对大多旅游企业来说,尤其是旅游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旺季时(例如春节期间)人员紧缺的状况,保障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打工实习,劳动力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工作积极性也比较高,因此旅游企业也欢迎这些实习生的进入。
3.顶岗实习。
由于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要求的就业门槛低,但十分注重实践经验,故大多学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局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把实习、毕业和就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实习期间,学校安排校内校外两个实习指导老师,多与学生就实习、就业、择业等问题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对旅游企业而言,通过对实习期间学生表现的观察了解,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可以从中吸纳优秀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职于本企业。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即学校根据一些旅游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将合作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人才要求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培养,把学生的实习、就业与这些企业挂钩,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校企开展联合办学的模式,它代表着一种观念与制度的创新。
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锻炼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缩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由合作的旅游企业先制定出需要人才的数量、具体对应的岗位和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学生输送给企业,省掉了“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等繁琐的中间环节。
同时定向培养的学生从进入校门就明白自己将来工作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培养。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也有很多定向培养的学生认为,一走进校门就等于有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就业的大门,无论自己专业能力怎么样,毕业后就有工作,于是惰性使然,在校期间便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更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长远上来说不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
同时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学校不仅要针对企业的要求挑选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求学生不能因为毕业就有工作而放松学习,致使毕业时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收,面临失业。
(三)双向进入模式。
缺乏具备“双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院校较少,大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丰富实践缺乏。
同样,旅游企业中的员工也有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水平不足的困扰。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是企业必修的课程。
而高校正拥有培训企业员工的师资和先进理念。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旅游企业合作进行互换培训,“双向进入”模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学习,即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各部门任职锻炼,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即旅游企业派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旅游企业内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讲座。
来自 coocO.NET.cN
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旅游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学校拥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
双方采取双向进入、互助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实现零距离办学。
(四)工学交替的“3+1+1+1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为其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市场上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将会出现很大的缺口。
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工学交替的“3+1+1+1”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适用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把短期见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
其中,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见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3+1+1+1”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分为6个阶段,即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学生前三个阶段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第四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第五学期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和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和和毕业答辩;第六学期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就业。
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在旅游淡季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学工交互递进,不仅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且也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在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在这个模式下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是交替进行的,学习过程经常会被打断,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系统性学习产生影响;在顶岗实习时,学校直接把学生交给企业,学校和企业交流不足,对学生的管理均不到位,使得校企合作办学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采用开放式办学思路,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优化,互助双赢,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学专业,.
[2]毛江梅./校企联姻0挑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eb/ol].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九
论文摘要:通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概况、模式种类、存在问题的分析,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本质特点是,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就是,它恰恰容易偏离制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状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它实际上指的是在职业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职业院校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其目前所拥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数量来看,已经存在着众多的形式。在种类上,有人把其归类为9个或8个模式;在名称上,有人把其称为“零距离对接”式,或“捆绑式,’,或“产学研一体式代或“三对准、四贯通”式,或“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形式推进”式,等等。
2.1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
(1)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
(2)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不够。
(3)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4)学校体制滞后,弹性学制有待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
2.2观念问题。
(1)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2)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胜不高。
2.3运行问题。
(1)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2)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
(4)学校运做机制和企业运做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张爱菊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关键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有合作的积极性。
3.1社会动力和制约机制。
(1)建立崇尚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人们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
(2)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国外教育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3)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全面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5张爱菊)校企双方更新观念。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
3.2双熹的利益驱动机制。
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
(1)选择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从长远观点,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3)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
(4)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
(5)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依法进行,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3.3保障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
(2)建立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
校办企业模式是指一些有实力并且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创办自己的实践基地来培训学生的模式。学院建立旅行社、酒店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理念滞后是制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大瓶颈。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校企双方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影响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较好,学校生源比较充足,就业形势也比普通本科学校要好,学校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而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无需过多地去介入和参与。很显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进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迟早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其办学目标很难实现。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导地位缺失,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要确立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目前,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鉴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应与政府、企业一起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想方设法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推动双方的发展。因此,在政府推动下,构建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已迫在眉睫。
(三)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缺乏共享。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往往是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旅游实践经验却不足,自然也就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企业专家由于受时间、待遇等问题的制约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校企事业双方的人力资源不能真正共享。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培养计划,即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政、校、企合力推动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全方位、深入进行合作,解决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对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及思考高月萍校企合作是政府引导、学校与企业双方直接参与的合作教育。政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方首先要转变认识。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体制,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企业的“育人”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也应认识到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属性,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
(二)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深入开展。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其追求的是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知识面较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纽带。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旅游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实习、实训的组织等方面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将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培养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对于旅游企业而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素质。高职院校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考取导游证等专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兼职,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聘请旅游业一线优秀的员工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来自业界最新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
(四)根据旅游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确立以培养融“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企业经营工作岗位分析入手,根据岗位工作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将课程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结合起来。校企深度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实现社会、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依照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推动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3月,广西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结合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转型院校需面临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八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
(一)不出国学生毕业实习稳步开展,效果显著。,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与南宁朗悦酒店、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进行校企合作;同年11月,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不出国班25名学生前往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为扩大学生的实习选择面,系部教师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校外合作单位从最初2家增加到8家,如表1所示。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系部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安全承诺书》《管理系关于加强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补充决定》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
(二)企业类型偏向酒店管理方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能够一次性接收的实习生多,导致目前学校管理系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酒店方面,企业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三)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入度不足。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地长效合作。
目前,除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其他省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观澜湖每年会到相思湖学院来进行实习生的选拔,可顺便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此外,由于观澜湖集团与全国各大院校建立了较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更愿意与相思湖学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与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校企合作较难开展。首先,由于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劳动力,因此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每次能够大规模地接收10-30人的实习生;但是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表示,每个企业能够接收的实习岗位仅为3-5人。景区、旅行社一次性能接收实习生较少。其次,相思湖学院酒店实习基地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景区及旅行社,学生去景区、旅行社实习积极性不高。酒店实习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餐饮,每月能够提供1000-1800元不等的实习工资。景区方面,以伊岭岩、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伊岭岩讲解岗位能够提供包吃包住,但实习工资仅为600-800元;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只提供一顿午餐,不包住,实习工资500元;而旅行社更是不包吃不包住,第一个月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后期每月只有500-8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
(一)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需要从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力争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根据相思湖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为解决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大力的调研及认证工作,目前系部初步已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11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4家――金紫荆酒店、万达文华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朗悦酒店;旅行社4家――康辉旅行社、南国旅行社、桃源旅行社、中青旅遨游旅行社;景区3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伊岭岩),区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深圳观澜湖、厦门日月谷),区外景区1家(万达电影乐园),共计14家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在校友调查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36.84%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8.01%认为本专业应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应该聘用更多的企业中高层领导担任相关课程的老师。
(三)实施“一课一讲座”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到学院上课,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时候会因为“上课课酬太低,企业人员无较多空余时间”等原因而无法实施。对此,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专业课“一课一讲座”的教学改革方案,采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一次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给学生做课程讲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行业的了解。在酒店餐饮管理课程中,曾邀请南宁沃顿酒店采购部经理给学生做讲座;酒店管理则邀请了深圳高尔夫球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一讲座”计划由上专业课的教师自行联系企业人员,自行安排讲座时间,主持讲座、负责企业人员相关接待工作,讲座时间以3个课时为计,课时费按照常规算给专业课教师,由学院来支付相关企业人员的讲座课酬费。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补贴了专业教师的劳务费,能够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该授课模式,学生也从中受益,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偶尔的一两次讲座还是可以办到,操作性强。
(四)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内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相思湖学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政策,拟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进修学习,超过一个月的,学院给予差旅补助。此外,系部应鼓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
(五)调整旅游管理学生实习观念,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如前所述,旅游管理方向的景区、旅行社两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能像酒店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福利待遇,导致之前与学校合作两年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实习基地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到该实习点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多跟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沟通解释,让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学生不选择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习点实习,那么校企合作的关系也无法更好地长远走下去。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合作科研的校企合作形式。旅游企业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发言权,在未来的校企合作形式上,应更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的形式,可以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其次,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作者简介】卢娜(1984―),女,广西宾阳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讲师,硕士。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二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意义重大,它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为企业提供有用、实用劳动力的渠道,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促进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l.i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班形式进行合作,但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校会定期与企业联系,主要表现为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就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很少有院校主管教学的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的问题,甚至个别院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安排学生实习实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是一定时间的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以至于多年来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没有大的调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授课环芾,教师自然不能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主要在学生中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很少进人企业进行深人系统地学习,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也鲜有进人高校课堂进行教学。总之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参与,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学校多次请求之后才同意参与,主荽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流动率较髙,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后,不能保证学生长期为本单位所有,所以他们不愿过多的投人人力、财力、物力,一些企业甚至为接受廉价劳动力而被动与学校鉴定校企合作的协议。同时学院却非常积极,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院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中保持技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与企业保持沟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如何让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3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校企合作中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合作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合作质量难以保证。浙江宁波出台了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在高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政府、院校、企业也认识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要在两大系统中找到共同的利益空间,发挥1+12的效果,需要政府介人来促进、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
尽管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髙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克服困难,找到适合的校企合作途径。
2.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顺利合作,首先双方要呼吁政府建立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而要实现共赢就要在运作过程中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兴趣点和利益点。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要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得到利益。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导游订单班为例,在成立订单班之前要广泛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并且规定学生在完成订单班课程学习后,至少要在该企业就业一定年限。学校在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要向学校预先支付一定的培养经费,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安排师资进行培养,如果企业撤出,预先支付的培养经费不予退还,如果学生在订单班学习之后不到此企业就业,要赔付一定额度的培养经费,这样三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2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签订合作协议就实现了合作,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企业要求。这就要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者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作用,这些组织要邀请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列出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可以聘请企业人士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其次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技能,不能仅仅依靠积累的点滴实践经验,而是要走出去向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中,同时可以在课程中引进企业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授课,比如《导游实务》这门课,可以选择课程的30%且实践性强的章节交予企业人士授课,这样企业也能在授课中关注学生表现,利于选拔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2.3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校企共同培养的对象,如果在合作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度,将会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尝试工学结合,这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合作方式d旅游的季节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在旺季到来之前到学校进行招聘,学校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旺季实习、实践。有导游证的学生利用旺季的周末和寒、暑假到旅行社去带团,没有导游证的同学可以到景区或旅游企业进行其他实践活动,这不仅缓解旅游企业的旺季人才短缺问题,学生还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实施也需要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可成立工学服务部,对接企业和学生,为双方提供便利。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三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本网网)。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2、进修提升。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市工业园区的建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学校主动与本市的江赫医用材料厂、亚利服饰、东灏制衣、远达化工、永安药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提升培训协议。分别开设了服装缝制与设计、化工、计算机、电工、焊工等短期培训班,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等办班形式。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考核标准等内容。实现了学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使这些学员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上都有很大提升,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训模式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学校和学员,取得了“三赢”的好效果。
3、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金澳科技、江钻实业、冠捷电子、南海奇美电子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以求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
4、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未来工人。本市一些知名企业如:亚利服饰、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远达化工等企业,他们每年要招收大量工人,这些工人中大多是当地失地农民。按地方政策,他们需要就业,但他们必须通过培训,获取一定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后再就业。在市政府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组织下,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且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的培训,由企业完成操作技术的培训,通过一年或二年的学习,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工人。
1、成立专班。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培训科,设有科长、副科长各一名、三名专职工作人员,并由一名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学员学籍管理、编制台账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南海奇美电子、信昌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冠捷电子、江钻实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训协议;与本市的亚利服饰、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远达化工等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与本市的江赫医用材料厂、杨市精工、东灏制衣等到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进修提升培训协议;东汽公司和杨市精工等企业成为机加工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昆山电子和南海奇美电子等企业成为电子专业学生实习基地,东灏制衣和亚利服饰等企业成为服装缝制与设计专业学生实习基地。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选择理论水平高,业务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并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近两年先后派苏老师、刘老师到东汽公司学习车工及数控技术,派邱老师到昆山电子公司学习电子焊接技术并兼任学生实习带队教师,派王老师到远达化工厂学习合成氨工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
5、学籍管理。对每一期、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员都要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对他们的考勤、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作详实的记录,并建立好台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查和评价。对教学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督促每位教师做好备、教、辅、改、查工作,以达到预定的培训质量。
1、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实现经济腾飞、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校与亚利服饰公司和远达化工公司开展的“双元定向”合作,将亚利服饰公司新招工人中的241人及远达化工公司20新招工人中的78人注册成我校学生、学制二年。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企业负责操作技能的培训,二年毕业后获取技校文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大缓解了学校的招生困难,给学校带来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训各类学员3000余人,创造经济价值近200万元。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机加工班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后,95%的学生能承担学校承接的对外加工业务的操作且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给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
4、校企合作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学校和企业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
5、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较好地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双元定向”班开班后,深受广大失地农民的欢迎,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五、几点反思。
1、专业和课程设置稳定性差。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3、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运作程度偏低,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4、收益相对滞后,不利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对学校来说,培训资金要先期垫付,等培训学员完成学业且验收合格后,培训资金才能到位。对企业来说,学员学习期间要支付培训学员一定的工资福利,学员合格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后,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职教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余争鸣: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四
摘要:
本文从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定义及特点出发,分析及探讨了当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价值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随着这些年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大幅度上涨,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毕业人数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让高职院校这几年招生与就业变得十分火热。另外一个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的提升,老百姓追求生活上的精神需求更加强烈,这些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需要更多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这种宏观形势,不仅能够为高职院校增加了活力,提升了发展的契机,更是为该校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定向人才培养。
定向人才培养,很多时候被称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它强调的是由用人单位与高校通过沟通,企业提出对人才需求的数量、技能等,然后由高校在规定时间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培养人才,毕业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进行就业。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明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及目标,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就业有保障。
(二)师资方面的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除了定向人才培养方式,还有师资方面的合作。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而在高职院校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各项职业技能。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聘请一些旅游公司管理者作为客座教授,给学生传授旅游行业的职业技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理论教师,例如中青旅在要对本公司员工进行培训,这时候聘请了某高职院校教师来讲课,而中青旅的部分管理者作是该院校的兼职教师等。总的来说,师资方面的合作,能够弥补高职院校职业性教师空缺的情况,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提供师资储备。
(三)校外实习。
目前,校企合作最流行的模式是校外实习合作。这种方式是指高职院校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在业余时间或者假期时间到相关的旅行公司或者旅游景点见习,然后学校会对学生校外见习的表现进行评分,要求学生撰写见习报告等,如今这种校外实习已经是学生在校的必修课程。例如xx某旅游学校,xx国旅合作,让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到该公司做兼职导游,然后带团到xx、xx、x等旅游x景点,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提前在岗位中学习各种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校外实习方面,也有部分院校是与旅游景点合作,例如四川某职业学院与九寨沟合作,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九寨沟当地陪或者志愿者,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校企合作成为招生的“广告”。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作为办学模式,很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确实为社会培养了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校企合作却成为了学校招生“广告”。尤其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一直受到生源紧缺的困扰,由于国家对于民办院校的.支持非常少,都是靠生源学费作为经济支柱。很多学校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生源,不惜在招生中夸大本校的“校企合作”特色,甚至出现部分学校在招生中出现虚假的宣传,例如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国际导游人才定向班),承诺会安排学生到国外进行实习,推荐就业,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都反应这是骗人,做虚假宣传。或者真正有机会到国外实践的,只有个别学生。
(二)教育部门对校企合作缺乏支持与监管。
如今,教育部为促进高校发展,给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利,对于高校的办学模式不进行监管。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是“有名无实”,更重要的是部分民办院校与一些缺乏资质的企业进行合作,学生的人生安全无法保障。例如某职业学院与一家无营业执照旅游公司合作,最终学生在见习中发生意外。其次,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更多的资源,包括优秀的企业等,但是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知名度较低,无法与大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停滞不前。教育部门也没有提供相关资源,或者搭建平台等。
在实践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带来较好效果,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就业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效果。但是部分院校与用人单位、学生都反馈,校企合作模式并未带来实际效果,很多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践活动中并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对校企合作评价与考核体系。一些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采用“放羊式”管理,例如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之后,学校就对学生的在企业的表现完全不理,认为这是企业的责任。而企业方面,在接纳学生见习,仅仅将学生当成“做事”的人,并未去教授学生各种职业技能,最终给学生的感觉自己成为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一)加强政府监督与支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为了能规范校企合作办学,提升办学质量,真正能够为企业与社会培养适合的人才,就要发挥政府在这方面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监管,禁止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招生宣传手段,对于各种虚假宣传的行为要进行处罚。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企业的资质审查,对于各种合作办学企业都要进行备案,不符合资质的企业与教师都要进行淘汰。另外一方面,政府要对校企合作办学给以支持,不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例如设立“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奖”鼓励高校做好这种办学模式。还要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平台,为高职院校推荐优秀旅游企业。加强对校企合作学生的监督,禁止高职院校将年龄、身体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输送到企业见习。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自身发展的责任,更有社会的责任。那种夸大招生宣传,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招生手段是不道德的行为,甚至严重欺骗了广大考生,误人子弟。其次,高职院校要真正做好校企合作,例如在聘请校外导师中应该要聘请最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应该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不能与一些资质较差的单位喝醉。增加校企合作机会,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考核。
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考核。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定相关的校外实习规定,在学生见习之前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强调在企业实习的各项规定,并告知相应的奖励与处罚办法。其次,要求合作企业要认真教育与管理见习学生,给学生实际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对于不及格学生要进行重修,直到及格才能拿到相应学分。
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订单式培养人才、校外见习、校外导师等模式。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依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要加强校企合作对人才的培养,就要加强政府监督与支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高职院校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考核。
参考文献:
[1]张培茵,王玉,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10)。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主旋律和人们的普遍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酒店业的高速发展,中国酒店业从世界酒店大国面向世界酒店强国的转变,高素质酒店人才是衡量国家酒店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酒店教育水平影响着酒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院校的重头戏。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酒店人才的重要后备军和生力军。为了培养毕业即上岗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双方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重要保障。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企业全面参与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师资互认是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研究依据。
依据广东省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系统建设,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需与行业内的典型先进代表性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符合企业一线生产需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双方共同培养,全面的合理的做好实训教学实训,既培养职业技能又培养职业素质,为培养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中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符合学院自身发展、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发展特色道路。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以校企共同评价为主,行业质量评价意见为辅的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分为制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建设、教学效果管理建设。以下将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1.制度平台建设。我院通过设置校级督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处、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办公室等措施加强“多元循环”组织建设,通过调整创业教育职能、组建校企合作学院构建宽广而流畅的“多元循环”运行保障平台。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学校多方组建的合作质量考评委员会,形成校企之间深度融合质量保障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质量模式的有效运行。校企双方共建合作质量保障决策系统。在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合作质量管理办法》、《实践管理规定》、《校企互聘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形成校企合作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审定培养方案、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各系部、职能部门按照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部门人才培养规划;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点,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师资能力、加强制度管理,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配合学校实现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运行状态的监控与评价。
2.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教育与社会之间从来都存在着彼此存在的关系。这里的所谓依存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要以教育为条件,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条件,而且要以社会提供的条件为条件。这种互为手段与条件的关系,也就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供求或供需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能否真正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关键和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主要参照双证率、起薪水平、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工作能力及素养评价、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程度、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程度来进行。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并确定合乎时代发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考核品德、素质、能力和技能共同全面发展,保证校企、行业、学生、家长四维满意程度。以我院酒店管理“订单班”为例,据统计,级-级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为例,其初次就业率高达100%(就业单位包括旅游企业、酒店、咨询销售服务等相关企业),专业对口率为95%,80%学生选择酒店作为毕业就业单位,其起薪平均标准为4000元/月,远远高出行业平均薪水。根据就业单位反馈,企业对学生在岗满意度为98%,留任率为80%,其中40%同学升为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
3.教学效果管理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要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基础。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重要条件,既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效果管理主要是围绕师资建设、实践实训教学、毕业设计来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岗位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按照专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实践管理经验,拓展教学视野。校企师资互聘,增强了专业的`教学水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实训学时达总学时60%,学生在企业进行10-12个月的顶岗实训,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和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既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又培养人文素养,能有效培养出符合酒店需求的人才。毕业设计作为有效评价学生的毕业水平手段,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学生只有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酒店服务和管理问题,总结经验,完成校企双方共同的毕业答辩,才准予毕业。
三、结语。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酒店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系统性与和谐性、持续性与发展性、标准化与个性化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应构建以办学主体多元化、质量品牌化,工学结合式等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新模式。这种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人能够为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为目标,借助于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活动,进行社会的、专业的、方法的全面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做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服务是酒店管理专业永恒的主题。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六
摘要: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本质目标的具体策略,也是为社会培养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本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索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院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的一些企业借鉴或采用。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以及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等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元主体的育人模式,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践锻炼的方式提升机电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
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纵观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成功的育人模式都是建立在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的,企业和学校发挥着双主体的作用。实施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社会对高端实用型专业人才要求的具体体现。目前市场上对具有高端实用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要掌握零差距的岗位适应能力,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单独依靠校内教学工作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必须要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实现双元主体育人模式。高职教育实施双元主体育人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可以增强实践岗位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性,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满足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要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二是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针对性,保证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人才需求,提高职业院校就业率;三是优化高职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优化高职师资队伍的结构,解决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实施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构建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对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实践观察,实施“双元主体”育人模式还需要高职院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双元主体的融合问题。双元制就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就必须会涉及到利益,尤其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之后,高职院校是否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帮助,如果通过合作没有给企业带来利益,那么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是不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同样作为高职院校也是一样的,因此需要解决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导致二者融合问题的阻碍要因素。
(二)“双资源”的共享问题。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共享,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资源共享一方面来自于师资队伍的共享,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比如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等。就高职师资队伍的共享而言,相对比较容易,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其参与到企业建设中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而且企业员工参与到高职教学中也能够带动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的提升,因此就师资力量方面而言没有明显的阻碍。但是关于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则要存在一些障碍,这主要源于高职教育的实训设备比较短缺,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训岗位,学生到企业实训锻炼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考虑。另外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是否符合学生专业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构建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对策。
(一)确定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培养目标。实施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明确为谁培养人(专业对应企业什么岗位等);培养什么样的人(专业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岗位设置等);怎么样培养人(怎么样进行校企合作等)的问题,结合当前机电专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院校的实际情况,将机电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以培养满足当地企业岗位需求为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将机电专业的学生由一个简单的机械操作手逐步变成企业生产和技术的高技能骨干人才;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校企合作企业纳入到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共同设计教学内容,着重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锻炼之间的衔接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实用型专业机电技能人才离不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企业还要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双元制育人模式强调的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因此要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一是要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企业的意见,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寻求最佳的切合点,培养综合全面的'实用型机电专业人才。比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要根据以往学生在实习企业中所暴漏的缺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以此满足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推行“双证书”制。以职业标准为主导,鼓励学生参加机电职业资格考试,使得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互通;三是开展各种实训锻炼活动。目前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实践教学外,可自主选择在开放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实验实训,同时系内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对应的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及各类大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双向促进机制。
(三)实施“双资源”下的课程教学。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拓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就电气专业技术开展的合作,实现双赢;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比如高职院校将实训训练搬到企业的实际岗位中,以此强化实训的效果。当然实训操作必须要由企业专业人才指导,着重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柜制作》为例,设定“双资源”课程授课内容,具体见表1。
(四)建立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下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的技能,以便在以后的就业中获得生存技能,而学生专业能力主要是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因此在具体的评价中应该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二是对学生素质养成状况进行评价。职业素质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率、单元作业,技能训练中的安全操作和5s管理、在项目实施中的团队贡献等内容组成。这部分分数针对学生来源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以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校企合作办教育,是达到高职办学目的、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已成为教育领域普遍共识。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构建校企合作、双元主体的育人模式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模式解析篇十七
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笔者对现阶段公立职业学校的管理和办学的'认识是:管理要经营,经营靠机制;办学就是办专业,办专业就是优化实践教学.
作者:孙德奇孙鑫淼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刊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nongye年,卷(期):“”(4)分类号:g71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