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大全(14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5 09:28:0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大全(14篇)
时间:2024-02-15 09:28:03     小编:QJ墨客

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我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写好一篇总结,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思考与总结。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一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哪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进行提问,因为问题具有极强的情景性,能够强有力地牵引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提问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创造力的火花才一个个闪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曾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则更重要。特别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应读懂,感受材料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让阅读材料教育学生。要体验,要感悟,就要让学生真正到课文中去走走,去看看,再把课文中的所见所闻用心地揣摩,细细地品味。学生就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材料、形象材料、思维材料、情感材料的基础上发现“未知因素”,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需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与体验,从而发现问题。利用阅读材料进行课堂提问也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学《两只鸟蛋》时,出示课题后,问:孩子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两只鸟蛋是从哪儿来的?两只鸟蛋怎么了?为什么要写两只鸟蛋?…然后,我就引着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同时,适时地围绕文章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逐段学习,逐一释疑,几个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并且整个课堂气氛也显得生动、活泼、和谐,学生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为学生构建一个心理安全区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与课文亲密接触,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无拘无束地发表问题,让学生敢问,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我在教学《画风》一文时,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后,鼓励学生质疑:“小朋友,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想说什么就说吧。”同学们发言相当踊跃:什么叫“雨丝”?“洁白”是什么意思?声音、气味和风都看不见,摸不着,赵小艺和陈丹为什么不考考宋涛画声音和气味?画中的景物本来是不会动的,为什么画中的景物好象在动?他们水彩都没有,怎么画得出各种景物?我不明白“呼呼地转”……同学之间相互质疑解难,共同求得上进,获得了新的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的是极其肤浅的,如什么是“呼呼地转”,还有的问题跟文章思想内容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如他们水彩都没有怎么画得出各种景物来?此时,教师千万不能认为这些始料不及的问题会影响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甚至认为学生故意给老师、同学出难题而压制学生提问,堵塞学生的思路,强行把学生思维拉回到教师所设计的轨道上来。学习就要这样,要多动脑筋思考,敢于质疑和创新,学生能够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由地、无顾忌地陈述出来,教师应给予支持与鼓励,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用,进行有效地调控和引导。

一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评和互评。自我评价即“自我反思性评价”,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思维所向,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记后果,往往也不知道所提问题有无价值,从而使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在活动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他人问题进行评价。如对“什么是‘呼呼地转’?”这个问题,我见举手帮助解疑的同学很多,并且说:“这还不知道”,有的同学竟翘着小嘴呼呼地吹起来了。我赶紧提醒提问的同学尽快想办法试着解决,他马上走进课文,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有些问题只要自己稍加思考或查阅资料就会明白的,是用不着提出来的,也就避免了为提问而提问,形成满堂问。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不能以教师设计的问题统帅教学过程,也不能完全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填满一堂课。只有学生的质疑问难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机结合,才可能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三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出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四

摘要:中专政治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增强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问题意识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较难处理的疑惑性问题,从而生出怀疑和困惑,需要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提倡创新素养发展的今天,中专政治课程教学应该主动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中专政治课程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培养策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当教师将学生作为能动的、独立的、自主的人来看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时,方能发现与挖掘他们潜藏的.创造性品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学习应该从“带着去问题学”转为“学出问题来”,学习目标应该从“教师定向”转为“学生定向”,学习方法应从“教师的讲解”转为“自我的感悟”,教学的开展应该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以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此外,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应该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学生自我膨胀与狂妄自大,应该在保持教师有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学生好比是帆船,而教师则是船上的舵手。政治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目的是使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变成能动性之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远比教师的单向灌输及将答案双手奉上的效果来得明显。

2.重点把握教学中的两个环节。

2.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难发现,问题的发现远比问题的解决更具有价值性,原因在于“发现是创造之源”。我一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课题之下编撰者呕心沥血编写出的“导言”,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确立兴趣化和问题化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挖掘课本求解“导言”当中“设问”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此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推动了他们勤于思考,从而达到了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探究动力的效果。

“疑”最能引发定向性的探索与反思。有了反思之后,思维便自然地产生了。在课题教学当中,应该注意抓好三个环节:第一,课前的预习质疑环节。政治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简要介绍该课或者是“框题”的大概轮廓,再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注重分析结构和层次,针对要点进行质疑,对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初步了解基础性知识。第二,注重课中的听讲质疑环节。在讲解与启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之间进行对照。如果学生发现他们有质疑不当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照,以发现他们已经或者尚未处理的问题,再和课堂练习进行对照,促使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第三,注重课后的复习质疑环节。在课后的复习活动当中,政治教师应该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认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后复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还应该进行综合归纳,进行知识的比较,逐步深入,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至关重要。

2.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实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能够针对课文而相应地提出问题时,这就表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理解与掌握了,然而,教师的发问往往更多地出自学生的外部,所以,学生自己的提问往往要优越于教师。于是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相关规律,激励学生勇敢发问。第一,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好胜心。教师可以组织个人和小组间的一些质疑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应该考虑提出问题的水平,还应该考虑问题的数量及发问的人数。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群众观点和团体观念,不仅关注团体的作用和个人对团队的责任感,还应该体验到现实的团队精神。第二,树立其自信心。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发问,往往是因为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或者怕表达不当被人嘲笑,这是学生对自尊的一种曲解。为此,政治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而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加以耐心的引导与鼓励,长此以往,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与数量定会逐步提升。第三,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因为“自满”或者“懒惰”,会变得不屑于参与课堂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水平受到影响,但这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在志得意满中丧失奋斗的动力而变得落伍。对于该部分学生,应该提出更高要求:严格检查预习的质量,引导其主动质疑问难,倡导互帮和互学等多种途径,不断鞭策成绩好些的学生勤学好问。

3.结语。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处理好旧问题,生成新问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借助教学,使学生保持探究未知未来的激情与欲望。总之,在中专政治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带着旧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新疑问走出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郑丽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4]刘岩.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五

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而这一点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播下“问”的种子--让学生懂得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点燃“问”的火花--创设培养问题意识的良好环境、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等三方面来淡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钟铁军作者单位:绍兴市元培中学,浙江绍兴,31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455关键词:问题意识提问重要性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六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是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人若想提高思维能力,正确地处理遇到的难题,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在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环节,因此,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便是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学生没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问题。现在,怕自己提出的问题遭到教师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就有这样的实例:一次教师正在讲《社戏》,有位同学突然在教师讲得饶有兴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的教师由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不是很高兴地说这个问题和文章没有太大关系,不用考虑。虽然这个小插曲没有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但是却给这个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或许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不会主动地去向教师提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也就在无意间抹杀了这个学生的个性。二是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而只是把重点放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毫无个性化的理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天性。例如,在一堂《望乡》的语文教学课当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所想提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随后,教师把纸条收上来并随意抽出了一个问题,居然遇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杨二嫂有没有老公,是做什么的呢?”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荒唐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去自责,但至少让教师能够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所存在的弊端。

权威意识的束缚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师权威、考试权威以及教材权威是形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在语文课本中,文章的中心主旨和写作手法等问题都会在学习前的阅读提示中告诉学生,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依赖性和惰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一堂课的主角,学生只能服从命令,教师也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牢记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这在无形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送东阳马生序》里所大肆渲染的学生向老师求学的经典名句已经成为教师向自己的学生树立威信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这也就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钳制作用。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在习惯于接受和服从的命令下而随之减弱。

由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前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是教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主要环节。教师如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对学习内容具有独到的体验,并且要经常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此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获得具有挑战意味的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想创新求变,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但前提条件是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质疑而去质疑,这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要提倡学生从反面或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普遍认为鲁庄公就是一个没有远谋的昏君。但学生如果能够大胆质疑,提出鲁庄公真的就只是昏君吗?并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能够发现他其实具备一些如知人善任、虚心求教的优点。如果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那么一定会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若想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问题意识,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案,从而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新的高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七

(上海师范大学王铎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历史学家内文斯(allannevins,1890―1971)曾经说过:“人类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洗劫,现在正好像一条经历了暴风雨的大船又再度驶向一个未知的大海。水手们需要观察星座,校正航向,而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正是悬在天上的星座。”5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转载自 cOoCO.NEt.Cn

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由国家教委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并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各有关部分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使他们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及“能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提出“要树立奋发向上、积极改革、追赶先进的精神”、“要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以及“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构成中,也提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对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也只能以那些在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理解和认识。这些看法,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方式”。〔2〕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使中学生“认识各时代对于今日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从其所处时代与本地区的关系上去理解现在所继承的文化遗产,养成爱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90年代日本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为“加深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文化领域中的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具有对国际社会能主动适应的民主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自觉性和素质”。〔3〕可见,各国历史教育目标均十分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另外,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1][2][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八

其他伤员输血,却发现有的人得救了,也有的人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攸关生命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联想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问题,这也说明他们的意识与思维,正在向创新迈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两弹一星”奖章的获得者周光召也说过:“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正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了“质疑”,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初中生这个年龄,本就是好奇好问的,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在释疑的时候,我还教育他们不能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研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我首先让他们先思考生活中怎么制作豆芽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回答,要有水,温度要合适。然后我就问这样就足够了么,于是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个烧杯,里面盛满了水和大豆,烧杯口覆有保鲜膜,“大家看,我把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也有足够的水,那么是不是能发出豆芽呢?”同学们开始各执一词,这时我又启发他们:“种子萌发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大家能不能从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认识到种子的萌发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还是不能联系到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继续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在萌发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空气(氧气)。”就这样,通过我的设疑、质疑和释疑,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接下来,我又拿出几个完整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分别当着学生的面用刀切除种子的胚芽和子叶,然后对他们说,“这里有些种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那些种子有的是新收获的',有的是年前收获的,他们都能萌发成幼苗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课堂解决,请大家回到家里像我一样处理这些种子,亲自试验看看吧。”经过刚才的一番质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被激发,再听到这番话,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身去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办法。

三、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长期忽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正值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期,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机会,将人文性与开放性渗透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人跳出原有知识理解的框架,提升思维空间,得出新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要求学生,要大胆的想象,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以及芦苇之所以可以长期生长于沼泽滩涂,与它的哪些特殊结构有关;在讲到原生动物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的样子;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时候,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其他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被进一步打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教师自身也要用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把生物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活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九

积极的学科情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主动的去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认识到不听学生不同的学科情感后,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中就能从感性材料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学科情感特点大体有以下四种:

1、有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只是直觉兴趣(学科情感),他们只是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

例如:在组织物理八年级的第一节课《科学之旅》的教学时利用低压沸腾这样一个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水只能在加热时才能够沸腾,当他们看到冷水浇到烧瓶上瓶中水有重新沸腾是,学生们惊奇不以,发生浓厚兴趣。适时马上让他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心中的疑问,他们会非常踊跃。这时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应景昌盛浓厚的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的本身,并没有产生探索这些现象原因的需要。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学科情感),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但有些学生的这种兴趣只对操作现象本身感兴趣,忽视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经常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在课后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制作。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的教学中,在课的开始安排“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阻击的经验认为点火后纸锅就会燃烧。如果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对本科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仔细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3、少数学生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学科情感),他们的兴趣有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究现象变化的原因,他们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且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其表现形式是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的一般规律。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介绍他们阅读有关物理的一些科普类书籍,安排他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满足谈们的好奇心。

二、利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好问(学科情感)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学生只学习不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大意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讨论,集思广益,才能有理性认识提高到感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善于鼓励,适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恩体情景,善于提问来鼓励学生好问(学科情感)的积极性。如:在探究大气压强时,在课的开头演示“烧瓶吞鹌鹑蛋”,即将一个用开水烫过的烧瓶倒扣在铁架台上,在烧瓶口放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鹌鹑蛋,当学生们看到蛋慢慢的进入烧瓶中的过程中时,他们的心中充满疑问。此时让门个学生写出疑问后交流,学生很自然的回达到共识:什么力量使鹌鹑蛋漫漫的进入烧瓶中?这样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好奇心刺激探究欲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学科情感)。

三、利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好动(学科情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学生绝大多数对物理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能力(学科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在探究时,设计实验要求小组自己完成,也可以想老师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他们可以初步设计出心理所想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人或多或少的豆油自己的收获,都能得到满足和进步。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的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回积极参与(学科情感),投入实验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并接受选手的提问。外国的参赛选手纷纷举手提问,但中国夺得金牌的选手却始终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教师对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重在培养。

[1][2][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二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命题学习及技能形成和问题解决时,常常在认知活动中,会意识到一些或难以解决或疑惑或对某些理论问题产生怀疑、疑虑、困惑甚至想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驱使着大家去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数学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者就得改变教学观念,设法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意识,来源于某一个情境,如果突然被远离,其问题意识有可能就被淹没,直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被制约。当然,如果这个情境不能激起学生挑战和怀疑的心理,教学者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得知,不管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喜欢在课堂上有一大堆问题的学生。笔者认为,这说明问题意识在教学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确实,思维上有了问题的存在,才有永流不息的动力。相信大家对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还有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还有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个个都认定,有了问题,才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这里我们说说爱因斯坦的故事,始于问题是他的相对论,有一段时间,围绕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他感到非常困惑,总是想不透弄不明白,后来他下定决心非要弄清不可,这样,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努力的探究中诞生了,也从此得此结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其次,数学的素养提高了。什么是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从认知活动和自身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技能,还有品质的素养。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教育的微乎其微,这么说来,是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宝贵的时光。其实不然,如果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数学素养,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学的理解越深刻,是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意识越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者都是从加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开始,然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者是从哪些渠道给予带动呢?都知道,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是从教学内容引发,或从观察大量的现象带动,使学生发现了诸多和以往的知识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同时,通过观察,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样,也是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而现实中,我国的传统教育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只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想必这样,极力地遏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其次,教学者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直以来,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认定真理性的知识。记得在某地学校曾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载有13只羊,6头牛的一直船上,其船夫有多大的年纪。最后调查结果是,一大部分学生用数学的各种方法运算。试问,这是不是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地缺乏?另外,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平等地教与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意识的增强。殊不知,教学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然,前提是教学者与学习者要保持平等意识,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再次,笔者也是引用爱因斯坦曾给理工科学生的一句忠告语,他是这么说的“记得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推翻别人的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见地,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困难,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真正体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用爱心呵护学生。以上提到,学习者需要会质疑,也需要有批判的意识,其实种种,都还是要求学生会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都知道中国和美国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的老师和父母进行教育时,都是直接告诉这件事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才能得到认可。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反。例如,针对某件事,他们强调的是向大家摆明此事的各种事实,然后鼓励大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寻找方法取得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学者以后在任何的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不要立即做出分析和判断,而是平和地鼓励,让学生更深层地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提出新奇的想法。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让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能真正提高其问题意识的关键。但教学者如何把自主探究变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觉的心理过程和一种学习行为模式,需要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渗透式的思考问题。再者,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抓不懈。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三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是摆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联系商店购物,由商品的价格引发问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知道的强烈欲望。

二、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给予其成功的满足。

1.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2.创设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分层布置作业。3.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都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要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力量消失。”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会:

1.会听。

要求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2.会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作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3.会用脑去想。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用脑去想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去想问题。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加大情感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是应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努力学习,勤奋专研而乐此不彼。因此,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者单位:44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小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篇十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大多数教师是“满堂灌”,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老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死板的书面知识。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实质相悖。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直观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观察能力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配合教材的图画,这些图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先阐明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看图学文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油画中十一位纤夫的外貌、神态、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沙俄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才能掌握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就充分揭示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平时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怎么读都不过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十年后学生很少记住教师精彩的讲解,而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会记忆犹新。”的确,这充分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把阅读付诸于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也就是说,教师要精讲,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齐读、重点读、带着问题读、有感情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会读,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如学习《荷花》一文,教师要根据这篇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的特点,设计大量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切忌让学生无目的地读。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好教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阅读的效果。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行语文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阅读课例、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当中。教师在进行这三项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地“放”,“放”中有“扶”,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来阅读、自己来练习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思维的能力。通过自学,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并加深理解,然后从理解中谈出体会,最后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突出训练的重要地位。过去的语文课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语文训练,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叶圣陶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突出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不要对学生“不放心”,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